2018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卷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2
2019高考历史复习:2018年全国卷I文综高考历史试题的几点分析一、稳中求变,变中求新历史学科本身的知识、素养、能力和方法的特质要求,使试卷试题保持了历史学科一贯坚持的严谨稳定,2018年高考的历史试题的突出特点是政治性、思想性和导向性。
立意明确,选材典型,设问得当,遵循新的评价体系要求,注重主干知识、必备知识的考查,历史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同时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
试卷新鲜,但着实难度比之往年,降了不少。
1. 紧扣热点。
第33题考察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与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热点相关;41题考察中国古代地方自治,与改革开放后中国基层民主自治等热点相关。
2. 避免偏题、难题、怪题。
试卷考察整体较为容易,主要考查主干知识,避免偏题、难题、怪题,如第26题和第27题分别考查宋代手工业发展和明代的中外贸易,第32题考查人文主义起源,第34题考查工业革命等知识。
3. 考查历史核心素养及史观。
第30题考查建国初期我党的外交状况,第35题考查1945-1970年,考查20世纪60、70年代不结盟运动。
这些题主要考查时空观念,但也出现了时间考察的明显位移,如第33题的1847年,则考查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前一年。
第42题虽为开放型题目,考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中早期殖民扩张,延续考察近代化史观。
二、试卷结构(必做题)必做题部分分值共85分。
1、通史角度:中国史:57分左右(上升),世界史:28分左右;世界史的比重略有减少,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基本保持“三分天下”的格局;2、模块角度:必修1和必修2仍为考试重点。
必修3比例大幅度下降,必修1比例激增,三个模块比例失衡。
42题按政治、经济、文化各占4分计算。
3、:试卷整体结构比较平衡,选择题继续保持着以往不变的时空排列顺序。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比例与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基本一致。
“稳健”是高考命题的一贯风格,高考不讲求覆盖,突出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的考查方向始终如一。
2018年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卷分析一、试卷结构总体分析评价2018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今年的试题可以看出,今年高考既有新一轮高考改革启动后的未来指向性,又有全国卷特有的传统性。
选择题24-35为历史选择题,共12个题,48分;材料题必做题为40题、41题。
选做题为44题、45题、46题三选一,满分为48+25+12+15=100。
今年的高考,继续深化考试形式与内容改革,以人类历史的发展演变和重大事件为主要载体对所学知识进行充分的考查,例如以村民自治建设为背景,考查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国,尤其是依宪治国这一时代话题,这也是我们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重要建设方略。
本次试题历史部分选择题较2017年风格相近,主要是材料更加新颖,考查更加灵活,这和之前的全国一卷文综历史部分风格是一致的,既关注学生基础,又有良好的区分度。
全国1卷考点及分值分布情况表二、考点分布分析必做题部分(85分)。
中国史占57分左右,世界史占28分左右,与2017全国卷1相比,中国史比重上升,不容忽视;从模块角度来讲,必修1和必修2仍为考试重点。
试卷总体能够发挥高考引领作用。
①注重基础与课本知识,更加注意考查主干知识,这就需要考生基础知识一定过硬。
②考查学生史学素养,即34题,所以在学习中,注意培养史学基本功与基本能力。
三、试卷主要特点1.重视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全国卷试题题干材料历来是非常新颖的,但是考查的内容不会脱离所学知识,想要在这些新颖复杂的材料中提取出命题人希望考查的知识点,就需要考生对基础知识滚瓜烂熟,可以熟练地将一个不规范的模型迅速整合为一个规范的模型,并利用这一部分所学知识进行解决,这也数学建模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试卷体现了一定的创新性和思维深度相对而言,对于法制建设尤其是从清末近代至今的这类纵向类题目一直都是对思维深度要求很高的,同时对于专业性语言的运用要求也较高,这样的考查非常具有创新性,但是只要冷静回忆这一部分所学知识,注重答题分点、格式明确,该题迎刃而解。
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分析2018年全国高考文综I卷的历史试题,继续坚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原则,在形式上,试卷的结构、试题的形式、各题的分值等与去年一致,在内容上,依然是既注重主干知识的考查,又注重历史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同时贴近现实,注意与社会现实问题的结合。
最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新高考改革的实际要求,较大幅度地调整试题难度,难度适中,有一定区分度。
总之,2018年高考I卷的历史试题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一、试卷结构2018年1卷历史分值分布表(必做部分)由上表可知,全国I卷的通史,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继续保持“三分天下”的格局,与前几年高考是一致的;而模块史比例严重失衡,必修二经济、必修三文化模块的比例大幅度下降,必修一政治模块的比例激增。
二、试题形式1.继续史学过程与方法的考查。
如第34题,材料列举了目前学术界有关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几种新观点。
既拓宽了考生的学术视野,也考查了史学过程方法。
2.试题形式依然把主干知识作为能力考査的主要载体。
如第24题以科学知识与墨家思想相结合、第25题考查唐代后期的藩镇割据、第26题的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第28题的甲午战争、第31题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32题的梭伦改革、第33题马克思主义诞生、第34题工业革命、第35题第三世界的兴起等。
3.试题形式上更加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
如第41题材料从宋代的乡规民约、清末新政下的地方自治、新时期的基层民主制度的对比和发展,综合考查了概括、说明、分析、评价等学科方法和能力。
4.首次将文学素材引入高考试题,这是今年高考试题的最大变化和亮点。
如第42题以《鲁宾逊漂流记》的相关情节为素材,考查小说所反映历史现象。
三、试题难度根据新高考改革的实际要求,较大幅度地调整试题难度。
从整体上看,试题贴近考情,难度适中,有一定区分度,体现了高考的选拨功能和对教学的引导作用。
具体体现如下:1.选择题所考查的都是考生熟知的基础知识,基本杜绝了往年拓展性的知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 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 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 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 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答案】A【解析】商汤认为野外捕鸟之人设的四面密实的网会将鸟兽杀绝,所以采取了“去其三面”的做法,这表面看是对鸟兽的仁慈,不赶尽杀绝,实际上《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有意在说商汤能够建立商朝是其仁德的结果,故选A;夏商时期我国华夏族居民大多已经过上定居的生活,所以农耕应该是主要的经济活动,故B不符合史实;保护生态环境不是题目的主旨,而且题干没有说到商朝建立之后的事情,故排除C;题干提到的是商汤的举动与夏商更替的关系,而不是资源争夺,故排除D。
名师点睛:这一题主要考查考生全面准确解读材料和审题的能力,试题以热点隐性切入,题干以商汤仁慈能最终推翻暴虐无道的夏桀这一《史记》记载为载体,考查以德治国这一时政热点(十九大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问题,同时这一题也在聚焦立德树人、彰显了历史学科积极育人的导向。
考生在作答时需要注意审题干中的“意在说明”,这是提示思考《史记》作者这样记载的用意所在,所以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方能得出正确答案。
25. 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
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答案】B【解析】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换做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B;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材料主旨是农民负担沉重,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税收多少及其形式是由政府确定的,且材料信息说的是“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故排除D。
一、试卷结构总体分析评价2018年高考己经落下帷幕,今年的试题可以看出,今年高考既有新一轮高考改革启动后的未来指向性,又有全国卷特有的传统性。
选择题24-35为历史选择题,共12个题,48分;材料题必做题为40题、41题。
选做题为44题、45题、46题三选一,满分为100分。
今年的高考,继续深化考试形式与内容改革,以人类历史的发展演变和重大事件为主要载体对所学知识进行充分的考查,例如以村民自治建设为背景,考查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国,尤其是依宪治国这一时代话题,这也是我们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重要建设方略。
本次试题历史部分选择题较2017年风格相近,主要是材料更加新颖,考查更加灵活,这和之前的全国一卷文综历史部分风格是一致的,既关注学生基础,又有良好的区分度。
全国1卷考点及分值分布情况表题号知鲤分布考点5^124中国古代史先奏(政治史)425中国古代史隋唐(政治史)藩镇割据426中国古代史宋元(经济史)剥弋手427中国古代史明清(政治史)明朝朝页贸易428中国近代史晚晴(政治史)甲牛战争429中国近代史(政治史)五四运动430中国近代史(政治史)解放暗431共和国史(经济史)-fiirtil432世界史(文快)西方433世界史(明台史)科河会*434世界史(场史)一工与史学素养435世界史(明台史)瓣全聊局演变441中国近代史与共和国史(材料题)基层民环台建设2542世界近代史(开瞄)资本*世界市场12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碇祚号改革154620世纪暗与和平国际反法西斯战争154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毕盛解罗斯福15二、考点分布分析必做题部分(85分)o中国史占57分左右,世界史占28分左右,与2017全国卷1相比,中国史比重上升,不容忽视;从模块角度来讲,必修1和必修2仍为考试重点。
试卷总体能够发挥高考引领作用。
①注重基础与课本知识,更加注意考查主干知识,这就需要考生基础知识一定过硬。
②考查学生史学素养,即34题,所以在学习中,注意培养史学基本功与基本能力。
2018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卷分析
激扬家国情怀
高考历史试题重点考查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体现高考内容改革对“助推改变应试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实现高考选拔德才兼备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
一、体现历史学科积极育人导向
历史学科通过精心选取素材,构建试题情境,引导考生增强国家认同和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坚持唯物史观。
如文科综合Ⅱ卷第42题讲述了近代著名洋务企业汉阳铁厂的建立、投产过程,反映出近代中华民族所遭遇的艰难曲折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精神,激励考生为实现民族复兴不断开拓进取。
Ⅱ卷第27题呈现了传统戏曲昆曲的精美与雅致,Ⅲ卷第26题叙述了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脉络,考查了考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能力。
历史学科在考试内容选取上注意与党和国家的人才选拔要求相契合,考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人才的必备品格。
如Ⅱ卷第47题描述了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三娘子,以其杰出的个人能力与威望,维护明、蒙之间长期和平的事迹,考查考生对历史人物的认识水平和家国同构观念。
历史科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试卷的“鲜亮底色”,让马克思主义成为师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强大思维工具,并成为他们信仰的指引。
如Ⅰ卷第29题以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的论争为背景,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结论,引导考生认清科学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本质区别。
二、避免“偏、难、怪、深”
历史试题对考试内容和要求进行了优化与整合,避免“偏、难、怪、深”,强调考查主干知识。
如Ⅰ卷第26题和27题分别考查宋代手工业发展和明代的中外贸易,Ⅱ卷第32题、33题和34题分别考查古代罗马法发展、早期资本主义殖民扩张和二战后欧洲经济一体化等。
历史学科从多角度、多层次考查考生的学科素养,引导考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如Ⅲ卷第41题以上海和曼彻斯特两个城市的发展为例,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问题进行比较视域下的考查,涵
盖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考生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说明。
三、考查知识整合、迁移能力
高考历史试题依据考试大纲,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无论是考试内容还是分值权重,重点都在于主干内容,以此保障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如Ⅰ卷第26题以考试大纲“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为考点,考查宋代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历史科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能力,在题目设计中做到古今贯通、中外结合,并以问题为导向,对知识与能力,理论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分层、综合、有效的考查。
如Ⅱ卷第29题涉及俄国、法国、美国革命成功的历史经验,需要考生综合中外历史知识全面考量,才能深刻理解孙中山讲话的内在含义。
历史学科以试题为载体,强调历史的实际应用功能。
如Ⅰ卷第28题以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与日本在舆论宣传策略方面态度差异的对比,引导考生认识到外交宣传在引导国际舆论方面的重要性,认识到在国际环境局势复杂多变的今天,只有首先抢占舆论制高点,才能掌握主动权,快速反应、沉着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