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浙江省温州市高中新课程必修1会考训练(1—3专题)
- 格式:doc
- 大小:2.05 MB
- 文档页数:8
必修一专题一(08年)1.实行郡县制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中国古代政治形成了长久的影响。
下列有关秦朝郡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由皇帝任免调动 B.是郡的最高地方行政长官C.在其辖区内没有自己的封国 D.职位世袭并有权直接任免县令(09年)1.中国古代出现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是和某项重要政治制度密切相关的,该项政治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始于A.西周 B.秦朝 C.唐朝 D.宋朝(09年)2.下列各项中,反映中国古代君权加强、相权削弱的是A.州刺史的设立B.分封制的创设C.三省六部制的完善D.行省制度的创立(10年)1、《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这句话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①皇帝制②分封制③宗法制④郡县制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0年)2、汉武帝统治时期,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
当时刺史的主要职责是A.监察地方政治B.管理地方行政C.征收地方赋税D.长官地方军事(10年)3、中国古代某地发生洪灾,内阁大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情境最有可能出现于A.秦朝B.汉朝C.唐朝D.明朝(07年)29.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材料二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1)上述材料中的“秦王”指?(2分)上述材料主要反映“秦王”哪一功绩?(2分)材料三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
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
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2)请分别写出秦朝、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推行的最主要的地方管理制度。
浙江省温州市普通高中2025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考生须知:1.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卷上。
3.选择题的答案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净4.非选择题的答案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卷上相应区域内,答案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吕思勉评述中国古代一个时期:“其大成就有四焉,而皆与民族之动荡移徙有关,故民族之移徙,实此时代中最大之事也。
四者惟何?一曰士庶等级之平夷二曰地方畛域之破除。
三曰山间异族之同化。
四曰长江流域之开辟”这一时期是A.春秋战国Ⅰ.两晋南北朝C.五代十国D.辽宋夏金元2.《唐律疏议》又名《永徽律疏》,其中的《户婚律》规定:“诸卖口分田者,一亩笞十,二十亩加一等,罪止杖一百。
地还本主,财没不追。
”此规定意在A.推行两税法B.体现礼法并用C.维护均田制D.加强户籍管理3.我国古代曾兴起一场儒学复兴运动,其思潮的核心问题有三:用义理之学取代章句之学;用儒学之道取代以佛老为代表的各种“异端”;用有为之学取代无用之学。
这场运动的代表人物是A.子产B.孟子C.董仲舒D.朱熹4.在近代一场战争中,“清军之软肋在于没有海军……另一困难在于面临两线作战,南有太平天国之抗衡,北有外来强敌之侵扰,两面受敌。
”这场战争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B.中法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5.五四运动后,觉悟的知识青年第一次发自内心赞颂劳工阶级,“开始自觉深入广大工人群众之中,发起平民讲演团、举办各种文化补习、成立俱乐部,进行中国工人阶级状况调查”。
这些举措①支持了护国战争②提高了工人的文化素质③声援了华工参加一战④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6.1945年10月,中国共产党主动撤出苏南、皖南、浙东、浙西四个解放区,将部队调至长江以北。
浙江普通高中会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考生须知:1.全卷分试卷I、Ⅱ和答卷I、Ⅱ。
试卷共8页,有两大题,38小题,满分为100分。
考题时间为90分钟。
2.本卷答案必须做在答卷I、Ⅱ的相应位置上,做在试卷上无效。
3.请用蓝、黑墨水钢笔或圆珠笔将姓名、准考证号分别填写在答卷I、Ⅱ的相应位置上,请用铅笔将答卷I上的准考证号和学科名称所对应的括号或方框内涂黑。
卷 I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用铅笔在答卷I上将所选选项对应方框内涂黑。
不选、错选、多选均不得分。
1.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到“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反映了中国古代A A.分封制的废除 B.宗法制的消亡 C.刺史制的建立 D.内阁制的形成2.在某古代史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甲戌,命江浙行省明年漕运粮二百八十万石赴京师”。
该史书有可能是DA.《汉书》 B.《旧唐书》 C.《宋史》 D.《元史》3.我们的许多节日与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下列节日的由来,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有关的是B①端午节②青年节③建军节④国庆节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4.观察图1,直接导致图中所示宣言发表的事件是D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C.一·二八事变 D.八一三事变5.改革开放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
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CA.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B.三大政治制度建立的标志C.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D.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6.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C①香港回归祖国②澳门回归祖国③“九二共识”的达成④“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④③①② D.②③④①7.某出版社发行了一套反映新中国外交历程的纪念光盘,共12集,每一集都有标题,其中反映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状况的一组标题是AA.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 B.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C.另起炉灶、抵制逆流、分道扬镳 D.越过惊涛、世纪风采、播种友谊8.伯里克利执政时期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雅典公民有权利C①参加公民大会②参选“五百人会议”③通过抽签担任所有官职④参政并领取政府津贴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9.《全球通史》写道:“他们(罗马人)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即国际法。
2024-2025学年浙江省温州市历史高三上学期模拟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关于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下列哪项不属于其中()A、造纸术B、火药C、指南针D、印刷术2、以下哪位皇帝在位期间,我国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赵匡胤3、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说法正确的是:A. 西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得纸张得以普及。
B. 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得纸张得以普及。
C. 唐朝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竹子制作纸张。
D. 宋朝时,纸张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取代了竹简和丝绸。
4、关于明朝的科举制度改革,下面哪个陈述是正确的?A. 明朝初期废除了科举制度,选拔官员完全依靠世袭。
B. 明朝中期实行了八股文考试,限制了思想自由。
C. 明朝末年,科举考试内容改为以自然科学为主。
D. 明朝取消了科举考试中的诗赋部分,仅考察儒家经典。
5、以下哪位历史人物被誉为“千古一帝”?A. 秦始皇B. 汉武帝C. 唐太宗D. 清太祖6、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革命战争?A. 南昌起义B. 秋收起义C. 百色起义D. 广州起义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的主要学派?A. 儒家B. 道家C. 法家D. 墨家E. 兵家8、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的重要改革措施中,哪一项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A. 统一度量衡B. 推行郡县制C. 焚书坑儒D. 修建长城9、题干:以下关于《史记》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B. 《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C. 《史记》共有130篇,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D. 《史记》的纪传体结构对后世史书写作产生了深远影响11、明朝时期,哪位皇帝在位期间发生了“土木堡之变”?A. 明成祖朱棣B. 明英宗朱祁镇C. 明宪宗朱见深D. 明孝宗朱祐樘13、下列关于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023年高一历史会考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A. 夏朝B. 商朝C. 西周D. 秦朝A. 岳飞B. 诸葛亮C. 王安石D. 司马光3. 在中国古代,下列哪项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 分封制B. 郡县制C. 行省制D. 士族制度A. 春秋战国时期B. 秦灭六国C. 汉武帝大一统D. 唐朝建立A. 《史记》B. 《汉书》C. 《后汉书》D. 《三国志》A. 唐朝B. 宋朝C. 元朝D. 明朝A. 指南针B. 火药C. 印刷术D. 造纸术A. 金本位B. 银本位C. 纸币D. 圆形方孔钱A. 安西都护府B. 北庭都护府C. 岭南道D. 河西走廊A. 陈胜吴广起义B. 黄巾起义C. 红巾起义D. 李自成起义A. 军机处B. 漕运总督C. 宦官衙门D. 户部A. 《南京条约》B. 《天津条约》C. 《北京条约》D. 《马关条约》A. 洪秀全B. 杨秀清C. 石达开D. 李秀成A. 康有为B. 梁启超C. 谭嗣同D. 袁世凯A. 孙中山B. 黄兴C. 蔡锷D. 蒋介石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 《中华民国宪法》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A. 平型关战役B. 淞沪会战C. 百团大战D. 台儿庄战役A. 辽沈战役B. 淮海战役C. 平津战役D. 渡江战役A. 毛泽东B. 周恩来C. 邓小平D. 江泽民A. 2000年B. 2001年C. 2002年D. 2003年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30分)1. 我国古代“百家争鸣”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______。
2.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______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3. 东汉末年,______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
4. 唐朝时期,______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5. 宋朝时期,______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纸币的产生。
6. 明朝时期,______下西洋,展示了我国强大的海上实力。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商朝的政治制度(1)王权特点①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
②国家大事都通过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了色彩。
(2)行政管理①中央设有等,掌管。
②地方封和。
2.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扩展周的。
(3)影响①前期: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
②后期:由于势力日益扩大,王权衰弱,分封制。
3.西周的宗法制(1)目的:加强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推行,形成相对的和小宗。
(3)特点:利用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
(4)作用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
②有利于的稳定和团结。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背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的封建王朝—秦朝的建立。
2.内容(1)皇帝制度①称号:将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
②权力:全国的、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总揽。
③特征: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2)中央政权组织①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丞相之下还有,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②御史大夫执掌,下达皇帝诏令,。
③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3)郡县制的推行①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②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直接任命。
3.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并发展完善。
第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从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1)汉初:地方、并存,导致出现王国问题。
(2)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基础上,颁布“”,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1)中期:在地方设置许多,名为朝廷,实际上发展成为割据势力。
(2)后期:安史之乱之后形成局面,严重剥削了中央集权。
3.北宋(1)措施)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行省制度(1)内容①河北、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辖。
②地方设,边远民族地区设,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
温州市高中历史必修Ⅲ会考训练(1-4专题)试卷Ⅰ: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读图,下列哪一思想家不是儒家的代表人物A.董仲舒B.程颐C. 孟子D. 庄子2.主张“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的先秦思想家是A.墨子 B.孔子 C.老子 D.孟子3.假如你是汉武帝时的一名学生,你要进入全国最高学府接受教育,你必须去哪里A.长安、太学 B.洛阳、书院C.南京、国子监 D.曲阜、孔庙4.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提出上述主张的明末清初思想家是A.黄宗羲B.顾炎武C.张载D.王夫之5.右图所示为出土于甘肃天水放马滩的纸质地图,此地图用纸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它出现于A.秦 B.西汉C.东汉 D.唐代6.在下图所示的历史事件中起了非常重大作用的是A.火药B.指南针C.造纸术D.印刷术7.一名导游在向游客讲解绍兴的一著名书法家祠,他说:景点内有墨池,相传此人临池学书,常在池中洗笔,日久池水变黑,故名,大厅上悬一“尽得风流”木匾,大厅内左右两旁各置二块木质阴雕挂屏,内容为康熙皇帝所临《兰亭集序》,他被称为“书圣”,请判断此人是A.颜真卿 B.柳公权 C.王羲之 D.苏轼8.下图所示中国古代书体中,把写意性发挥到极致,最能抒发情感的是A. 篆书B. 隶书C. 楷书D. 草书9.“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以上诗句的作者是A.白居易 B.李白 C.杜甫 D.王维10.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历来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其中不少对联是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背景材料。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这里的“先生”是指A.李白B.杜甫C.韩愈D.苏轼11.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是情感的精灵,一说起诗歌,同学们都会吟上几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但没有得到资本主义各国的支持,其主要原因是A.外国人不了解孙中山及其革命的性质B.资本主义各国不赞成武装起义的斗争方式C.西方各国不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D.列强已经选中了袁世凯为其代理人2.国民革命时期,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A.中共三大的召开 B.五四运动的爆发C.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D.北伐战争的开始3.“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带来的最深刻教训是必须A.坚持民主法制建设 B.借鉴西方民主制度 C.保障人民的选举权 D.大力发展国民经济4.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的主要国际因素是A.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B.中美关系的缓和C.第三世界的兴起D.中日关系的改善5.邓小平说:“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的谈判。
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谈判是国共两党平等会谈B.统一后两党可以继续合作C.国民党以地方代表身份进行会谈D.统一后台湾与中央可以地位平等6.20世纪7O年代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主要有①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③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中日联合声明》签订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7.中国倡导建立的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是A.亚太经合组织 B.欧洲联盟C.东南亚国家联盟 D.上海合作组织8.在中国历史上规定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政治体制的第一个文件是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1982年宪法C.《中华民国宪法》D.1954年宪法9.在雅典民主制下,最高的国家权力机构是A.公民大会 B.陪审法庭C.十将军委员会 D.五百人会议10.促使罗马公民法向万民法转变的直接原因是A.奴隶制的逐渐衰落B.版图的不断扩展C.自由民的日趋增多 D.法理的不断完善11.假如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部法律,总统感觉其对自己不利,那么他面临的以下几种选择,最能体现总统权力的是①被迫通过②可以否定③可以通过也可以否定A.① B.② C.③ D.都不对12.在近代,英.美.法.德等国虽然都确立了代议制,但其代议制的形式却不尽相同,主要是因为它们各自的A.国情不同 B.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C.传统不同 D.受启蒙思想的影响不同13.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要求与美国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
温州市高中历史新课程必修1会考训练(1—3专题)命题人:泰顺一中 刘英涛试卷Ⅰ: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 这是中国几千年宗法社会所衍生的家族观念,那么下列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最能体现这一思想观念的是( )A .察举制B .禅让制C .分封制D .郡县制 2、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观察右图,按照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 王位的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3、唐玄宗时,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请问它的修建需要中央政府如何运转(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D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4、我国实行的省级管理体制开端于( )A .秦朝B .唐朝C .元朝D .清朝5、右图为中英 《 南京条约 》 签订时的场景,考察其条约内容中最能体现英国发动战争意图的是 ( )A .割占香港岛B .赔款 2100 万元C .五口通商D .协定关税6、诗人丘逢甲曾写过一首《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请问与该诗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中法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日俄战争 D.抗日战争7、右图这3件珍贵而且饱含着中华民族百余年血泪的文物分别叫做牛首、虎首、猴首,出自于圆明园,2002年,保利集团以3317万港币竞拍成功。
历经140年历史沧桑之后,这三件文物终于重归故里。
你知道它们是在哪一次侵华战争中被掠走的吗 ?( )A .第一次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8.《辛丑条约》内容中最能说明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是()A.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B.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C.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D.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9.广东人民有着反抗侵略保卫国家独立尊严的优良革命传统,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反侵略斗争就爆发在()A .虎门B .广州C .汕头D .惠州10、“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以壮国威”是对民族英雄邓世昌的高度赞扬,若要再现邓世昌带领中国海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来弘扬民族精神,应选择的素材是()A.辽东战役 B.平壤战役 C.黄海战役 D.威海卫战役11、日军的侵华罪行包括()①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②进行活人试验③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④制造南京大屠杀A .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 D .①③④12 、谁人不知张少帅,千古功臣一代骄”,下列历史事件与张少帅密切相关的是() A.南昌起义 B.台儿庄战役 C.西安事变 D.重庆谈判13、七七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主要是因为()A、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B、中国军队首次对日作战C、中国开始了神圣的全民族抗战D、中日民族矛盾成主为社会的主要矛盾“1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瓦窑堡会议的召开C.国民政府发表八一四自卫抗战宣言 D.国民政府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15、童谣也能证史。
79岁的杨老先生少年时的习作“不要放鞭炮”写道:新年到,放鞭炮,蹦硼,蹦硼,虽热闹,金钱耗去太无聊!如今国仇还未报,不如省钱买枪炮。
枪炮价格高,只要万众心一条,莫看轻,省下是丝毫,千门万户数目就不小!救国不靠空口号,实地工作最紧要!这首童谣写作的时期是(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第一次世界大战 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16、抗日战争时期,属于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的战役是()A.淞沪会战B.百团大战C.武汉会战D.徐州会战17 、右图是彭德怀在前线指挥作战的情景 , 他指挥的这次战役在历史上称之为()A .平型关大捷B .淮海战役C .百团大战D .延安战役18.辛亥革命老人吴玉章曾作诗说:“丧权辱国震人心,铁路风潮鼎沸腾,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
”“武汉义旗”是指下列的什么历史事件?()A.兴中会成立 B.同盟会成立 C.保路运动 D.武昌起义19.有人这样评价辛亥革命的作用:“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没有疑问的。
”这表明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在于()A.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B.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迫使清帝退位D.建立了完善的民主制度20.下图为“五四运动”时期一份报纸的一角,它反映了()A.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B.“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C.南京临时政府成立D.响应“五四”运动国内专电21.“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
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
”这是董必武同志于1961年写的怀念战友的一首诗。
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指的是哪一次会议()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遵义会议D.八七会议22、“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请问下图中A、B和C分别是“远征”中的几个重要地点()A .瑞金、遵义、吴起镇B.瑞金、遵义、会宁C.南昌、遵义、会宁D.南昌、遵义、吴起镇23、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里的“三个战役”是指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进攻等战役 B.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等战役C.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D.渡江等战役24.“世纪的握手”——(右图)这幅新闻照片见证了国共两党的领导人连战与胡锦涛相隔60年的历史性握手。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上看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的过程是()A.合作—对抗B.对抗—合作—再对抗C.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D.对抗—合作—再对抗—再合作25、周恩来曾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就是从天安门走向天安门。
”前一个“天安门”是指五四运动,那么后一个是指()A .开国大典B .1949年北京政协会议C .北京和平解放D .一届人大试卷Ⅱ:非选择题部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第26题13分,27题各10分,第28题9分,第29题18分,共50分。
)26.秦朝时期开始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政治形成了长久影响,据此回答以下问题:(1)秦朝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是什么?该制度建立的最大意义是什么?(3分)(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必须要解决两个矛盾,这两个矛盾分别是什么?请结合唐、元、明和清四个朝代在解决这两个矛盾方面有什么重大举措?(任意选取两个朝代回答即可)(6分)(3)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是什么?(4分)27.某校学生会拟举办一次以班级为单位的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壁报展览,要求图文并茂,主题突出。
高一⑴班准备展出六幅反映中国人民抗争......的历史图片,但暂时只找到如下四幅,尚缺两幅。
请你完成以下任务:(1)分别写出图1、图3、图5、图6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名称。
(4分)(2)分别写出你准备.....在图2、图4位置张贴的图片的标题..(图片排列要求按照时间顺序.并切合主题..)。
同时选取一个事件简单阐释其历史意义。
(6分),28、(11分)材料一:康熙皇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
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
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摘自《东华录》(清) 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迁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
约法按照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即实行责任内阁制;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人民版教材·必修Ⅰ请回答:(1)比较二段材料,所体现的政治体制有何不同?(4分)(2)简要分析材料一中的政治体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消极影响?(2分)(3)分析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以及在中国民主政治进程中的地位 (3分)29.材料一:1937年12月,日本《东京日日新闻》以“紫金山下”为题报道如下消息:少尉向井和野田进行砍杀中国人的比赛,看谁先杀满100个。
后来他俩见面时,向井杀了106人,野田杀了105人。
但难以确定谁先杀满100人,难分胜负,于是决定继续进行比赛,看谁先杀到150人。
材料二:材料三:拼死厮杀的战场已经是沧海桑田,苦难的伤口也只在隐隐作痛。
当我们用一个民族的诚意铸剑为犁的时候,一衣带水的邻国却在往伤口上撒盐。
近年来,日本政府在各种场合拒不承认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甚至以咄咄逼人的态势挑起中日矛盾:靖国神社、教科书上、钓鱼岛、潜在的核武器……昨日的侵略与今日的扩张,让我们久久不能遗忘和释怀。
——引自天涯论坛(1)请你为材料一另加一个标题来取代“紫金山下”,并说明理由(4分)(2)材料二中两幅图片分别..反映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2分)(3)图2场景的出现对中国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4分)下列两题目,每题8分,你可按照自己的优势任意选择一题回答。
(4)两场战争,结局截然相反。
你认为造成图1、图2两种不同场景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8分)(5)当德国总理勃兰特的惊天一跪,德国在世界人民赢得了尊重,全德国人民站了起来。
尤其是法国,与德国更是“相逢一笑泯恩仇”。
然而如今的日本依然无法正视历史,中日关系渐行渐远。
阅读材料三,作为中国人你有何感受?如果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角度,你想对日本政府说些什么?(8分)高中历史新课程必修1会考训练(1—3专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50分,1-25题,每题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第26题13分,27题各10分,第28题9分,第29题18分,共50分。
)26.(1)郡县制(1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重要环节,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
(2分)(2)两个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
(2分)措施: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以分割相权的形式加强皇权;元朝实行行省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奠定了后世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基础;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内阁,高度集中了皇权;清朝设立军机处,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任意选取两个朝代回答即可得4分)(3)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2分);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到丞相制度被废除(2分)。
27.(1)虎门销烟;五四运动;渡江战役;开国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