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196.00 KB
- 文档页数:10
地球物理勘探综合-中国海洋大学004 海洋地球科学学院目录一、初试考试大纲 (1)828 测井原理与综合解释 (1)827 石油地质学 (3)821 地震勘探 (4)660 普通地质学A (6)929 地质学基础 (9)928 地史学 (12)819 沉积岩石学 (14)二、复试考试大纲 (15)地球物理勘探综合 (15)地质工程综合 (18)应用地球物理综合 (20)石油地质学综合 (23)一、初试考试大纲828 测井原理与综合解释一、考试性质《测井原理与综合解释》是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程,对学生将来从事地球物理或石油地质专业科学研究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二、考察目标要求考生系统地理解各种测井方法的基本原理,各种测井数据的处理与解释方法,掌握利用测井资料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掌握多种测井数据的综合解释与分析方法。
三、考试形式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四、考试内容1、自然电位测井自然电场的产生,自然电位测井及曲线特征,影响因素,自然电位曲线的应用2、普通电阻率测井岩石电阻率与岩性、孔隙度、含油饱和度的关系,普通电阻率测井原理,视电阻率曲线特点及影响因素,视电阻率曲线的应用3、侧向测井三电极侧向测井,七电极侧向测井,双侧向测井,4、微电阻率测井微电极测井,微侧向测井,临近侧向测井,微球形聚焦测井5、感应测井感应测井原理,感应线圈系的探测特性,双线圈系的探测特性,复杂线圈系—0.8m六线圈系的探测特性,感应测井曲线上下围岩相同,单一低电导率和高电导率地层的视电导率曲线,上下围岩不同,单一低电导率和高电导率地层的视电导率曲线,感应测井资料应用6、声波测井岩石的声学特性,声波速度测井,声波幅度测井,长源距声波全波列测井,7、自然伽马测井和放射性同位素测井伽马测井的核物理基础,自然伽马测井,自然伽马能谱测井,放射性同位素测井8、密度测井和岩性密度测井密度测井和岩性密度测井的地质物理基础,密度测井,岩性密度测井9、中子测井中子测井的核物理基础,超热中子测井,热中子测井,10、脉冲中子测井中子寿命测井(NLL),非弹性散射伽马能谱测井,中子活化测井11、测井资料综合解释基础储集层的分类及需要确定的储集层参数,储集层的分类特点,储集层的基本参数,测井系列的选择,纯地层的测井解释基本方程12、用测井资料评价储集层岩性和孔隙度的基本方法岩性的定性解释,储集层岩性和孔隙度的定量解释,储集层岩性和孔隙度的快速直观解释13、用测井资料评价储集层含油性的基本方法储集层含油性的定性解释,储集层含油性的定量解释,储集层含油性的快速直观解释14、用测井资料识别裂缝的方法裂缝性储集层的特点,识别储集层裂缝的测井方法(地质倾角测井,地层微电阻扫描测井,电阻率测井,长源距声波测井,阵列声波测井,环形声波测井,放射性测井,识别裂缝的其他方法)15、测井资料的计算机解释测井资料的计算机解释的任务和特点,测井资料的计算机解释的基本过程,现场快速直观解释(CYBERLOOK),泥质砂岩解释(SARABAND),复杂岩性解释(CORIBAND),最优化解释(GLOBAL)827 石油地质学一、考试性质《石油地质学》是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程,对学生将来从事石油地质专业科学研究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地震概论复习要点绪论一、地球科学概况1、地震学:研究地震及其相关现象2、四大起源问题:行星(宇宙)、地球、生命、人类3、C.S.H: Composition(组成):同位素地球化学.Structure(构造):全球构造.History(历史):全球变化.4、地学发展:水火不相容(Werner水成论与Hutton火成论)——均变与灾变——固定论与活动论固定论:海洋与陆地永恒不变5、极地科学:全球变化;海平面变化;气候与生态演变二、宇宙演化1、哈勃发现非稳衡宇宙红移:相互背离,频率变小由此宇宙是由一个基点爆炸而得2、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证据:2.7K的发现3、哥白尼原理:宇宙中各点是平权的,有限无边的宇宙没有中心三、太阳系1、行星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冥王星2、太阳系的轨道特征:近圆性同向性共面性3、行星运动三大规律:(1). 行星在椭圆轨道上运动,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2). 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3). 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轨道半长径的立方成正比.4、体积密度卫星表面类地行星小大少固体类木行星大小多非固体5、彗星结构:慧发、慧核、慧尾6、太阳系起源假说及发展:Kant-Laplace星云说(18世纪Kant, 1755《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Laplace, 1796《宇宙体系论》)无法解释角动量分配异常灾变说和爆发说新星云说补充:Laplace星云说中太阳系形成的过程:炽热的气体云—分离环—团块—行星7、地球的早期演化:地球形成期(约46亿年前) ——放射熔融期——小天体碰撞期——熔流外溢期——.板块构造发育期8、金星温室效应严重,不适合开发9、月球公转与自转周期一致,导致月球仅有一面面向地球第一章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1、全球7.0以上强震约13次,15%在大陆,2、中国西部地震较频发,中国每年4.7级以上地震平均50次3、地震频发性低于气象灾害,而由于其突发性和毁灭性使得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高居所有自然灾害之首。
名词解释:6*5=30简答:5*9=45计算:1*10=10论述:1*15=15地震地质综合解释思考题参考答案1、名词解释:(★)1)地震子波:在震源附近,地震波以冲击波的形式传播,当传播到一定距离时,波形逐渐稳定,此时的地震波被称为地震子波。
2)反射系数:在垂直人射的情况下,纵波入射时将只考虑产生的反射纵波和透射纵波的情况。
这时界面的反射系数定义为:3)弹性参数:地震波是在岩层中传播的弹性波,在弹性力学中,引入了一些物理量来描述弹性体的弹性特征,在研究地震波动力学时经常用到的弹性参数如下:杨氏模量E、泊松比σ、切变模量μ、体变模量K、λ系数、λ、μ合称拉梅常数2)波阻抗:波在某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与介质密度的乘积定义为该介质的波阻抗。
3)信噪比:所谓信噪比,通俗地讲就是有用的地震波与无用地震波的能量(振幅)之比。
4)振幅:质点振动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幅度)称为振幅。
5)频谱:组成一个复杂振动的各个谐振动分量的特性与其频率的关系的总和,就称为这个振动的频谱6)正花状构造:与压扭性走滑断裂相对水平运动相伴生的构造样式,在走滑断裂上部形成背形构造7)负花状构造:与张扭性走滑断裂相对水平运动相伴生的构造样式,在走滑断裂上部形成向形构造8)地震相:是一个可以在区域内固定的,由地震反射层组成的三维单元,其反射结构、振幅,连续性、频率和层速度等要素,与邻近相单元不同。
9)底超:是在一个沉积层序底界上的超覆尖灭现象,它又分为上超和下超两种基本类型。
(1)上超:是一套当初是水平的地层对着一个原始倾斜面超覆尖灭,或者是一套原始倾斜的地层对着一个原始倾角更大的斜面逆倾向的超覆尖灭。
(2)下超:是一套原始是倾斜的地层对着一个原始水平倾角或者倾斜面沿下倾方向前进超覆。
10)地层下其上覆地层之间(顶界)的接触关系有顶超和削蚀。
(1)顶超:是在一个沉积层序的上界面处地层的退覆侧向消失现象。
(2)削蚀作用:是某一地层因侵蚀作用而引起的侧向消失。
地震解释基础 复习题1.为什么并非每一个地质界面都对应一个反射同相轴?子波有一定的延续长度,若地层很薄,相邻分界面的信号可能会重叠到一起形成复合波,导致无法分辨界面。
所以一个反射同相轴可能包含多个地质界面。
2.影响地震资料纵向分辨率的因素有哪些?提高分辨率的实质是什么?1)激发条件——激发宽频带子波—-井深、药量、激发岩性、虚反射、激发组合2)接收条件——检波器类型、地表岩性、检波器耦合、组合方式、仪器响应3)近地表低降速带的影响4)大地滤波作用、地层速度实质:提高主频,拓宽频带3.提高横向分辨率的方法是什么?为什么它能提高横向分辨率?偏移是提高地震勘探横向分辨率的根本方法提高横向分辨率的核心是减小菲涅尔带的大小,菲涅尔带的极限 : 要想减小菲涅尔带的大小就要减小h ,偏移将地表向下延拓到地下界面,使h=0,所以菲涅尔带减小到极限L=λ/4,所以偏移能提高横向分辨率。
4.地震剖面的对比方法1)掌握地质规律、统观全局在对比之前,要收集和分析勘探区的各种资料。
研究规律性的地质构造特征,用地质规律指导对比解释。
了解地震资料采集和处理的方法及相关因素,以便准确识别和判断出剖面假象。
2)从主测线开始对比在一个工区有多条地震剖面,应先从主测线开始对比工作,然后从主测线的反射层延伸到其他测线上去.(主测线:指垂直构造走向、横穿主要构造,并且信噪比高、反射同相轴连续性好的测线。
它还应有一定的延伸长度,最好能经过钻探井位.)3)重点对比标准层对某条测线而言,可能有几个反射层,应重点对比目标层(或称为标准层,标准层:具有较强振幅、连续性较好、可在整个工区内追踪的目标反射层。
它往往是主要的地层或岩性的分界面,与生油层或储集层有一定的关系,或本身就为生油层、储油层).4)相位对比反射波的初至难以辨认,采用相位对比.若选振幅最强、连续性最好的某同相轴进行追踪,为强相位对比。
在各个剖面上对比的相位应一致,否则会造成错误的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期末复习(王松版)1地震资料解释——以地质理论与规律为指导,运用地震波传播理论与地震勘探方法原理,综合地质、测井、钻井与其它物探资料,对地震数据进行深入研究、综合分析得过程。
2地震子波(wavelet):地震勘探过程中,爆炸产生得尖脉冲传播到一定距离时波形逐渐稳定。
3褶积模型得应用:已知r(t)与w(t),求s(t):正演问题已知w(t) 与s(t) ,求r(t) :反演问题已知s(t) 与r(t),求w(t):子波处理4同相轴:指地震时间剖面上相同相位得连接线5极性判断6有效波得识别标志1)强振幅:叠后资料往往经提高信噪处理,反射波能量大于干扰波能量2)波形相似性:子波相同、同一界面反射波传播路径相近,传播过程影响因素相近,相邻地震道上得波形特征(主周期、相位数、振幅包络形状等)就是相似得。
3)同相性:同一个反射波得相同相位,在相邻地震道上得到达时间也就是相近得,每道记录下来得振动图就是相似得,形成一条平滑得、有一定长度得同相轴,也称相干性。
4)时差变化规律:在共炮点道集上,直达波、折射波就是直线,反射波、绕射波、多次波等为曲线。
在动校正后得剖面上,原来直线得同相轴被校正成曲线,一次反射波成为直线,多次波、绕射波为曲线。
1、2用于识别波得出现;3、4用于识别波得类型、特征及地层界面特征得判断。
7水平叠加剖面得特点(1)在测线上同一点,根据钻井资料得到得地质剖面上得地层分界面,与时间剖面上得反射波同相轴在数量上、出现位置上,常常不就是一一对应得。
(2)时间剖面得纵坐标就是双程旅行时t0 ,而地质剖面或测井资料就是以铅垂深度表示得,两者需经时深转换,其媒介就就是地震波得传播速度,它通常随深度或空间而变化。
(3)反射波振幅、同相轴及波形本身包含了地下地层得构造与岩性信息,如振幅得强弱与地层结构、介质参数密切相关。
但就是反射波同相轴就是与地下得分界面相对应,同相轴与界面两侧得地层、岩性有关。
精品资料中国海洋大学《地震勘探原理》考研历年试题........................................青岛海洋大学200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代码:524 科目名称:地震勘探一、名词解释(10分)1.CDP 动校正2.时距图3.波前面4.视速度5.静校正6.地震资料数字处理7.一维数字滤波8.粘弹性介质9.吉布斯现象10.动校正拉伸畸变二、回答下列问题(10分)1、何为完全弹性介质、均匀介质、层状介质、连续性介质和双相介质?2、什么是叠加速度?不同地层模型时叠加速度的含义是什么?如何获取叠加速度?三、回答下列问题(10分)1、当地震纵波(P波)垂直入射到一个分界面时,会得到哪些地震波?2、一倾斜界面反射时距曲线有什么特点?其极小点位置(h m,t m)与界面法线深度h、倾角φ和波速V有什么关系?四、回答下列问题(10分)1、水平层状介质反射时距曲线有什么特点?线性连续介质时的射线轨迹和等时线轨迹有什么特点?2、什么是平均速度、均方根速度、层速度、等效速度和射线平均速度?五、回答下列问题(10分)1、路上和海上地震勘探的震源主要有哪些?2、什么是底波、鸣震和拖曳噪声?如何消除他们?六、回答及计算下列问题(10分)1、较详细说明,大断层下盘处常出现地震资料空白带的原因。
2、接受排列N=96道,覆盖次数n=6、12、24时,计算出单边放炮、双边放炮观测系统中的泡点距道数γ值。
七、回答下列问题(10分)1、比较叠加速度谱和相关速度谱各有什么特点?2、什么是反滤波?反滤波主要有哪些用途?八、回答下列问题(10分)1、有限差分法波动方程偏移为什么要进行波长分离?如何进行分离?2、动校正实现时,为什么要作动校正表?动校正表的形式是什么样?九、回答下列问题(10分)1、处理地震资料的数字滤波器,其频率特性H(ω)和时间特性h(t)应是具备什么特点的函数?时域频率滤波主要有哪些步骤?2、在下面的速度谱图形中(地层倾角φ=0),画出叠加速度曲线(v d-t0曲线),并对与曲线无关的能量极值进行解释。
名词解释:1.褶积模型: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是当今地震勘探中三大环节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其应用十分广泛,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正演、反演和子波处理。
层状介质的一次反射波通常用线性褶积模型表示 ,即:式中:w(t)为系统子波;r(t)为反射系数函数,符号“*”表示褶积运算。
2.分辨率:分辨能力是指区分两个靠近物体的能力。
度量分辨能力强弱的两种表示:一是距离表示,分辨的垂向距离或横向范围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二是时间表示,在地震时间剖面上,相邻地层时间间隔 dt 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
时间间隔 dt 的倒数为分辨率。
垂向分辨率是指沿地层垂直方向所能分辨的最薄地层厚度。
横向分辨率是指横向上所能分辨的最小地质体宽度。
3.薄层解释原理:Dt<T/4 或 Dh 在 l/8 与 l/4 之间,合成波形的振幅与 Dt 近似成正比,可用合成波形的振幅信息来估算薄层厚度,这一工作称之为薄层解释原理。
4.时间振幅解释图版:我们把层间旅行时差Δ t 与实际地层的时间厚度Δ T 的关系曲线以及薄层顶底反射的合成波形的相对振幅Δ A 与实际地层的时间厚度Δ T 的关系曲线统称为时间-振幅解释图版。
5.协调厚度:在相对振幅ΔA 与实际地层时间厚度ΔT 的关系曲线上,ΔA 最大值所对应的地层厚度称为调谐厚度。
协调脉冲。
6.波长延拓:用数学的方法把波场从一个高度换算到另一个高度,习惯上称之为波场延拓。
7.同相轴:各接收点属于同一相位振动的连线。
8.波的对比:根据反射波的一些特征来识别和追踪同一反射界面反射波的工作,方法:相位对比、波组或波系对比、沿测网的闭合圈对比、研究异常波、剖面间的对比。
9.剖面闭合:相交测线的交点处同一反射波的 t0 时间应相等,是检验波的对比追踪是否正确的重要方法。
10.广义标定:是指利用测井、钻井资料所揭示的地质含义 (岩性、层厚、含流体性质等) 和地震属性参数(如振幅、波形、频谱、速度等)之间的对比关系,判别或预测远离或缺少井控制区域内地震反射信息 (如同相轴、地震相、各种属性参数等)的地质含义。
1.地震子波:在震源附近,地震波以冲击波的形式传播,当传播到一定距离时,波形逐渐稳定,此时的地震波被称为地震子波。
2.反射系数定义为:3.波阻抗:波在某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与介质密度的乘积定义为该介质的波阻抗。
4.信噪比:通俗地讲就是有用的地震波与无用地震波的能量(振幅)之比。
5.杨氏模量E:物体受单向拉伸力时应力(单位面积上所受拉伸力)和应变(单位长度的拉伸)之比。
6.泊松比σ:受单向拉伸力时物体的侧向应变(相对压缩)和纵向应变(相对伸长)之比。
7.切变模量μ:切应力和切应变之比。
8.体变模量K:在各向压缩的情况下,压强和体应变之比9.λ系数,这一系数的引入,只是为了表示某些规律时的方便,它没有直接的物理意义。
这一系数由下式定义:10.纵波速度a,横波速度b,泊松比o:11.影响反射振幅因素:①用炸药进行井中激发仍然是目前我国陆上地震勘探中主要的激发地震波方式,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表明:地震波初始振幅与介质的切变模量μ成反比,介质波速越高,密度越大,激发的初始振幅越小。
②波前扩展:在影响反射波振幅的因素中,波前扩展是研究得最清楚的一种因素。
它指的是地震波由震源向四面八方传播,散布的面积也就是波前面的面积越来越大。
因此,虽然总能量没有变化,但单位面积上的能量却越来越少,从而振幅也就变小。
③吸收衰减:当地震波在地下岩层中传播时,由于实际的岩层是非完全弹性的。
这时,除了上述的波前扩散所引起的地震波振幅减弱外,由于岩层的非完全弹性使地震波的弹性能量的一小部分不可逆地转化为热能而消耗,因而使地震波的振幅产生衰减。
这种由介质的非完全弹性而引起地震波振幅的衰减现象称为吸收。
④中间界面的透射损失:当地震波通过地下岩层界面时,一部分发生反射,一部分发生透射。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入射的总能量应等于反射能量和透射能量之和,这样透射能量和原来的入射能量相比就减少了,称为透射损失。
⑤反射界面形态产生的聚焦和发散作用。
当地震波入射到弯曲的反射界面时,其反射振幅将受界面曲率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海洋地质学考试复习海岸带(Coastal zone)是大陆边缘的一个特定地带。
传统(狭义)概念是指特大高潮线至浅水波半波长水深的范围,即从波浪开始作用海底的深度起算向陆地到风暴浪所能到达的地带。
广义海岸带是指特大高潮线至陆架外缘(理由是海面变化)。
最新的海岸带(LOICZ)是指自陆架外缘到海水所能影响到的地方!活动陆缘的基本地貌单元包括:海沟、岛弧和弧后盆地三大部分,三者被合称之为沟-弧-盆体系。
海沟一般指水深超过6000m的狭长深水洼地,主要出现于西太平洋的岛弧和大洋盆地之间,多平行于岛弧呈弧形展布,侧坡陡峭,横剖面呈“V”形,也有部分海沟底部较平坦。
在海沟向陆一侧,并且与海沟平行展布的弧形火山列岛,称为岛弧。
因为岛弧主要是由于大规模的火山活动或岩浆侵入活动所形成,又被称为火山弧。
岛弧脊轴距海沟轴约150~200km,岛弧一般表现为高热流值、多地震、正重力异常和与海沟伴生等特征。
弧后盆地(边缘海盆)一般认为是由于板块俯冲,造成软流圈地幔次生对流引起弧后扩张作用所致。
大陆架是大陆向海的自然延伸, 始自海岸线(多指低潮线),终于海底坡度突然增大的地方(陆架坡折),坡度很小。
陆架坡折的水深变化在20~550m之间,平均约130m,早期也曾将200m等深线作为陆架的下限(特别是在陆架坡折不明显的地区)。
沿着深海等深线分布的底层流称作等深流(contour current)。
海洋中冷而高密度的水流的流向受海底地形和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引力影响。
地球的偏转力推动水流流向盆地的边缘,并沿着海水等深线流动。
由等深流形成的沉积物成为等深流沉积(contourite)。
等深线流主要发育在大陆斜坡处,其流速较小,沉积物多是一系列犬牙交错的薄层,呈纹层状,分选性好,磨圆度高。
在外大陆边缘至洋盆的水柱中观测到底部悬浮体浓度明显较中上层高的水层,称为雾浊层。
高浓度的雾浊层大多与大洋底层径向温盐环流共生。
等深流通常位于水深2000~4000m,流速很慢(5~20cm/s)在大陆隆的发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是把来自陆坡滑塌和浊流搬运而来的细粒或悬浮沉积物进行搬运和再分配,二是可以搅动深海的沉积,形成“雾浊层”。
绪论:1.什么是地震解释?地震解释是将地震信息转换成地质信息。
其主要核心就是依据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和地震信息,应用地震勘探原理和地质基础理论,赋予其明确的地质意义和概念模型。
2.地震地质综合解释的意义?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综合一切可以获得资料(包括地质、钻井、测井以及地球化学和其他地球物理等资料)合理判别和分析各种地震信息的意义,以达到精确重现地下地质情况。
3、处理解释一体化的含义?要使技术发展与进步和地质任务以及勘探效益结合起来,必须采用处理解释一体化的研究模式,否则研究的活力将会受到损害。
因为在这个领域内,方法研究的应用效果几乎只有通过解释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同时也只有通过解释才能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针对这个阶段的数据处理技术,其方法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发展目标是:处理结束了,解释也就结束了;解释停止了,处理也就停止了。
第一章: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1、名词解释:(1)地震子波:在震源附近,地震波以冲击波的形式传播,当传播到一定距离时,波形逐渐稳定,此时的地震波被称为地震子波。
(2)波阻抗:波在某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与介质密度的乘积定义为该介质的波阻抗。
(3)信噪比:所谓信噪比,通俗地讲就是有用的地震波与无用地震波的能量(振幅)之比。
(4)振幅:质点振动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幅度)称为振幅。
(5)频谱:组成一个复杂振动的各个谐振动分量的特性与其频率的关系的总和,就称为这个振动的频谱。
其中,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振幅谱,横坐标为频率,纵坐标为振幅(按一定比例表示不同频率分量的振幅)。
一个是(初始)相位谱,除纵坐标为相位外其余同振幅谱。
2、平均速度、均方根速度、叠加速度的含义平均速度:在研究水平层状介质时距曲线时定义的,一组水平层状介质中某一界面以上介质的平均速度就是地震波垂直穿过该界面以上各层的总厚度与总传播时间之比。
11n i i n i i i hv h v ===∑∑ 式中:hi ,vi 分别是每一层的厚度和速度。
用层速度求平均速度时不是直接平均是加权平均(与每层的时间有关)。
均方根速度:把反射波时距曲线看成双曲线时求出的速度,22202v x t t +=,v 为均方根速度。
均方根速度是每层的速度传播时间(ti )加权后平均再开方的值,记为vR ,211n i i i R n i i t v v t==⋅=∑∑ ,可由上下层的vR 求层速度。
叠加速度:当取某一个速度值能把同相轴校成水平直线(得到最佳叠加效果)时,则该速度就是这条同相轴对应的反射波的叠加速度。
*(地震波在岩层中传播速度与下列因素有关:岩石地质年代、埋藏深度、岩性、密度、孔隙度、空隙中流体等)PS :关于速度有名词解释&相互转换计算。
3、地震的分辨能力和薄层的含义地震勘探的分辨能力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垂直方向的分辨能力,指用地震记录沿垂直方向能分辨的最薄的层厚度△h 是多少?第二,沿横向的分辨能力,指沿水平方向能分辨多大的地质体,例如可能分辨的最小断块面积△S 多大?厚度大于波长λ的称为厚层,厚度相当于或小于波长λ的属薄层。
但在下面的讨论中又会看到,在这个总原则下,从各种不同的具体要求出发,有时又会把薄层定义为λ/4,甚至λ/8。
此处涉及一个计算题:分辨能力与最高信号频率的关系(1)首先讨论由垂向分辨能力如何导出对最高信号频率的要求。
如果我们定义地层厚度大于四分之一波长,才可以分辨。
并且地层波速为V ,子波的主要周期是Tm ,主频fm ,则有444m m VT V h f λ∆===,所以,4m Vf h =∆。
对零相位子波,它的主频fm 与最高频率fmax 之间有如下关系:fmax=1.43fm ,所以max 1.434Vf h =∆。
(2)讨论由水平分辨能力如何导出对最高信号频率的要求。
由菲涅尔带半径L 与波长和地质体埋藏深度h 的关系,进而可得出信号主频与V 、h 、L 的关系,即0.5L h λ= , 22m Vh L f =,所以,22m Vh f L =,max21.432Vh f L =。
4、制作合成地震记录的原理和作用合成地震记录是:由地质模型根据地震勘探的原理,得到地震记录的过程(包括一维、二维和三维)。
原理: 设地震子波是s(t),各个地层界面的反射系数随界面双程垂直反射时间的变化用R (t )表示,那么在一定假设条件下可得出反射地震记录x(t)与s(t)和R(t)的关系是 x (t )=s (t )*R (t ),“*”表示对s (t )和R (t )作褶积运算。
根据已知的s (t )和R (t )计算x (t ),就是合成地震记录。
作用:将储层在地震剖面上的准确位置标出来,实现储层的准确深—时转换,从而得到合理正确的波阻抗反演结果。
进行时深转换,将地震剖面的同相轴转化成地质层位。
4、弹性参数问题第二章:地震解释的基本方法1、地震剖面与地质剖面的区别(1)颜色和颗粒大小变化相邻地层由于颜色和颗粒大小变化具有层面,但没有形成具有明显波阻抗界面,不足以构成地震反射面。
(2)流体的变化同一岩层的地层既无层面也无岩性界面,但由于岩层中所含流体成分的不同(例如,水层和油层的分界面、油层和气层的分界面),而形成明显的波阻抗界面,足以构成地震反射面,该地震反射面不一定代表地质界面。
(3)薄层由地震垂向分辨率可知,在薄互层地区,地震记录上的一个反射波,并不是单一界面产生的单波,而是几十米间隔内许多反射波叠加的结果。
地震剖面上的反射界面不能严格的与某一确定的地质界面相对应。
(4)特殊界面在有些地区,尽管地质界面的物性差异较大,构造形态明显,但由于界面过短或界面过于粗糙,在地震剖面上也并无明显的反射界面。
例如古地形风化剥蚀面、珊瑚礁、断层破碎带等地质界面,只能得到一些零星的杂乱反射。
2、地震反射标准层具备的条件标准层定义:具有明显地震特征和明确地质意义的反射层。
地震反射标准层应具备的条件:(1)反射标准层必须是分布范围广、标志突出、容易识别、分布稳定、地层层位较明确的反射层。
一般选择连续性好、波形稳定、能够长距离追踪的反射波作为反射标准层,以保证作图的准确性。
(2)反射标准层具有明显的地震特征。
反射波的特征包括波形特征。
波形特征就是反射波的相位、视频率、振幅及其相互关系;波组特征是指标准反射波与相邻反射波之间的关系。
标准反射波必须具有波形特征明显、波组特征突出的标志,在对比追踪过程中容易识别。
(3)反射标准层能反映盆地内构造—地层格架的基本特征。
在选择地震反射标准层时,选时间地层分界面或构造地层分界面,如主要沉积界面、不整合面或基底面作为标准层,以便于全盆地和工区范围内构造和地层统一解释。
3、确定反射标准层的方法(1)依照地震反射标准层的基本条件在剖面上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选择良好的标准层;(2)结合各项地质资料给已选择的反射波同相轴确定准确的地质层位。
采用的方法有7种:(1)根据剖面上标准波的基本特征确定反射标准层从地震剖面出发,依据标准层的基本条件,选择波组特征明显、标志突出、易于识别和对比、波形稳定、在大部分测线上能连续追踪的反射波作为反射标准层。
(2)利用联井地震剖面确定反射标准层若工作区有钻井,可做连井剖面,然后根据钻井提供的地质分层数据和平均速度参数进行深-时转换,即把地质分层界面数据转换成时间并标定到剖面上,即可确定反射波同相轴所对应的地层层位。
(3)利用区域地质资料确定反射标准层在无钻井资料的地区,通过邻区的地质露头,利用画地质剖面的方法,可将地层层位推测到地震剖面上、或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利用特殊岩性和地层关系,来推测地层层位。
此外,还可利用构造运动和构造—地层的概念推断地层层位。
(4)利用邻区的地震资料对比确定反射标准层在邻区已做地震工作,且地震层位已确定,则可将工作区的测线延伸到邻区做一段重复测线,通过反射波特征及其与相邻波组、波系的对比,确定相应的地层层位。
(5)利用层速度资料推断反射标准层反射标准层是长期发育的沉积间断面、不整合面,或者是明显的岩性和岩相分界面等地质界面,由于岩性差异大地层时代相隔较远,利用速度资料推断反射界面的地质年代也是有效的。
(6)利用合成地震记录确定标准层在有钻井资料的地区,可利用声波测井曲线制作合成地震记录,可直接与井旁的时间剖面进行对比、并可确定标准层的地质时代及其所反映的岩性。
(7)利用地震测井和垂直地震测井(VSP)确定标准层在有地震测井和垂直地震剖面的地区,可利用地震测井资料直接标定地层层位。
4、反射波对比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对比方法基本原理(4点):(1)相位相同:来自地下同一物性反射界面的反射波,在相邻的共反射点上的t0时间相近,极性相同,相位一致。
(2)波形相似:同一反射波在相邻地震道间激发、接收条件相近,当传播路径和穿过地层的性质差别较小时,波形也基本相似。
(3)振幅增强: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能量一般比干扰背景能量强。
在时间剖面上表现为峰值突出、黑色梯形面积较大,边线变陡。
(4)连续性:连续性是作为衡量反射波可靠程度的重要标志。
反射波在横向上的相位、波形和振幅保持一定的距离,并延伸一定的长度。
实际对比方法(7种):(1)收集并掌握地质资料:在剖面对比工作开始之前,解释人员必须收集工区和邻区地质资料,包括区域地质和盆地内地层、构造等方面的资料。
(2)相位对比:由于反射波是在干扰背景下被记录下来的,反射波的波前同时到达时间难以识别。
在时间剖面上不能对比波的初至,只能对比波的相位,这种对比方法叫相位对比。
(3)闭合对比:根据时间剖面同一层反射波相同相位t0时间在剖面上交点相等的原则,确定其相同的部位叫相位闭合。
(4)干涉带的对比:在时间剖面上,常可以看到波的互相干涉。
同相轴出现阶梯状分叉和扭曲段,称之为干涉带。
找优势波,消除干涉(5)联合对比:水平叠加剖面是地震地质解释的基础解释,能如实的反映地下各种地质现象。
但在大倾角的地区等复杂地区,会有假象。
(6)剖面间的对比:工作区范围不大、地下地质情况较稳定的地区,相邻平行测线上各时间剖面所反映的地层层位、构造形态、断层尖灭等地质现象都基本相似,可利用相邻剖面相互参照对比。
(7)对比次序;对比过程中要遵循先简单后复杂的对比原则。
先从地层厚度变化不大、层系发育全的稳定地区开始对比,然后逐渐对比到复杂地区。
先对比垂直和平行构造走向的主干剖面和联络剖面,后对比斜交构造的剖面;先对比浅层反射波,由浅入深逐层向下展开对比;先对比反射波,后对比多次反射波;先对比偏移剖面,后对比水平剖面。
5、绕射波、断面波和多次反射波的特点绕射波特点:(1)在地层水平的简单情况下,绕射波同相轴极小点位置指示断点位置;绕射波极小点与反射波相切;地层倾斜时,切点不在极小点;(2)剖面线与断层走向倾斜时,绕射波变缓;(3)绕射同相轴对应地下岩性尖灭点、断点和不整和面上突起点,经偏移处理后绕射波收敛于一点,利用绕射波的时距曲线极小点的特征,可准确的确定地下断点、尖灭点和不整和面上突起点的真实位置;(4)绕射波能量变强时,有时在地震记录上严重的掩盖和干扰反射波,可以通过组合、多次覆盖和叠加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