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训练朗读的作用朗读就是用普通话清晰响亮有感情地
- 格式:doc
- 大小:85.00 KB
- 文档页数:21
指导学生朗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朗读就是清晰、响亮、有感情地把文章念出来,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活动。
朗读历来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对学生学习普通话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还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胆量,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很有帮助。
朗读是如此重要,那么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下面,谈谈指导学生朗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要注意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朗读课文。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高林生说:“小学低年级一节语文课要用20分钟来朗读课文”,浙江省特级教师王崧舟在《长相思》(五年级)这首词的教学中至少用了20分钟读课文。
如果课文长,可以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多读几遍课文。
精彩的段落最好能在课堂上熟读成诵。
简短的古诗词尽可能在课堂上背诵。
一些优美的散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如,《槐乡五月》(三下)等。
(有一个老师上《槐乡五月》时,只让四个同学分别读课文四个自然段后,就让同学谈自己的感受,读的量太少。
)指导abb的读法,bb可以读原调,也可以第一个b读第一声,第二个b读轻声。
喜盈盈、白茫茫。
)二、要注意朗读的形式要多样。
老师范读、老师带读、生范读、生带读、男生女生赛读、分小组赛读、分角色读、个人读、齐读、自由读、默读、师配乐朗读、师生轮读、小组开火车读等。
例如,让学生读生字卡上的拼音、生字时,老师把四个组分为八个小组,采用开火车读的形式读,师:“火车、火车谁来开?”生:“火车、火车我来开。
”三、要注意读准字音。
《语文课程课标》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流利”就是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读错字,还要读得连贯、自然、不结巴、不重复、”初读课文,要力争做到这一点。
其中不读错字,就是要读准字音,这是朗读得好的前提。
读准字音,第一,要把每个字的声母、韵母读准。
注重课堂朗读训练,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7-0226-011朗读的意义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的读出文章来,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胸中能装有百十篇反问、几百首诗歌,就如涓涓细流汇成大海,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朗读在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诌”,是人人知道的名言,而白居易则是读书以致“口舌成疮”方有大成;韩愈则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始成大家。
就《语文课程标准》而言,朗读同样被提到很重要的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七条是这样表述的:“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二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那么如何“培养语感”呢?从《语文课程标准》中就能找到答案。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语文课程标准》所有学段必不可少的“目标”。
在“评价建议”中还有这样的表述:“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可见,朗读就是培养良好语感的最好办法和途径,朗读,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性,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2朗读的作用汉语是我们的沐浴,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优秀文化的结晶,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就是母语教学,语文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我们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篇目,大多文质兼美,适合朗读。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朗读,抓住并努力抓好朗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1课堂上让学生反复朗读,可以使学生在朗读的同时领悟到语言之美。
美国著名教学学家吉姆特利里斯讲过一个极好的诱导学生情感、丰富学生语言的方法,那就是——给学生读书并知道他们朗读。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什么是朗读呢?就是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
”三分文章七分读。
”新课标要求小学各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在整个语文活动中不容忽视.那么,朗读有什么效果及作用呢?1.训练语感语感能力的培养涉及对词义的理解、词语的选择、句子的规范和变化、语言色彩、语言风格等诸多方面,但不论哪个方面都是学在听过、读过之后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感觉。
它既是经验的。
又是不自觉的。
它既包括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自觉地运用语言而不自觉地养成一种良好习惯,又包括平时的语文学习中自觉地运用语言知识来分析、使用语言而形成的能力。
而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
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
既丰富了语言库存,又陶冶了情操。
训练了语感。
2.加深、巩固记忆记忆是人类储存知识的一种重耍方式。
小学生学语文要大声朗读。
朗读能加深、巩固记忆,能呼唤人们的感知和想像。
起到联想记忆的作用。
日本心理学家高木重朗说:”一般来说,朗读比较好记。
尤其是头脑不清醒的时候,更应该清楚地读出来,这是因为朗读会给大脑以刺激。
思想容易集中到一点。
整个身心好像进入了’临战’状态。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朗读,甚至熟读成诵。
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3.领悟内容境界朱自清指出:”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慨,非密咏恬吟不能探其深远之趣。
”叶圣陶曾说:”学语文。
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
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不忽视讨论,也不忽视吟诵.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内涵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
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4.对作品进行全面、深刻地鉴赏随着朗读的不断进行,学生对美的感受会更加细腻并不由自主地往形式美以外的范畴渗透。
如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朗读首先要正确。
“正确”指的是用普通话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掉字、不添字、不颠倒、不唱读,能读出轻声和儿化韵。
朗读正确,是读书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比较难达到的要求,稍不注意,就会出错。
要读得正确,必须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读书时要做到“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
二、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要做到朗读得流利。
流利指的是不断读,不读破句,不重复字句。
要做到流利地读,就不能够看一个词读一个词,看一句话读一句话。
要做到嘴里读这个词的时候,眼睛就看到下面一个词甚至几个词;嘴里读这句话时,眼睛就看到下面一句话。
三、朗读速度要适中。
在朗读过程中还要注意停顿,标点是书面语言组成部分,它表示了句子的不同语气和不同长短的停顿,所以要能根据文中的标点读出适当的停顿。
正确的读出标点的停顿,可以帮助理解词句的结构、文章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除去注意长句中间的停顿外,在读完课题后,也应稍作停顿,再读课文,每个自然段间也应有停顿。
四、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读。
理解是朗读的实质,也是朗读的目的,如果朗读的正确、流利、速度也合适、停顿也正确,但读完后不理解内容,等于白读。
语文课的朗读是为了读懂课文,朗读一定要边读边想,可以和课文后的思考题结合起来,也可以在读完课文后自己提出有关内容的问题,通过在读解决问题,逐步养成读书动脑的习惯。
五、会适当运用朗读技巧。
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是朗读好的基础。
但是,如果不能把从课文中理解的东西正确的运用语调、速度、重音、停顿等手段表达出来,还是达不到读出思想感情的水平。
所以,还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适当运用朗读技巧来表情达意。
1.语调。
语调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很大。
像“啊”这个字,念的长一点、短一点、高一点、低一点、重一点、轻一点……就可以表达出种种不同的情感:犹豫、坚定、高兴、悲哀、轻松、沉重……每篇课文有个基本语调——基调。
如《祖父的园子》的基调是欢快喜悦的,《慈母情深》的基调是深沉、辛酸的,《桥》的基调是激昂的。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摘要】朗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性阅读活动,是课文学习中从字、词、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声情并茂地表情朗读,还要引导学生练读,进而能绘声绘色地表情朗读,使学生在朗读基础上达到模仿、理解和运用的目的。
【关键词】朗读;审美能力;气质【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一、语文课堂重朗读朗读就是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种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
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语调,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
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
语言学家德·索绪尔说:“语言符号不是联系一个事物或一个名称,而是联系一个概念和一个听觉形象。
”这个“听觉形象”不仅仅包含有理念上的内容,而且包含有感情上的内容,它所表达的内容比文字符号所能表达的内容要多得多。
朗读课文,不仅要做到正确、流利,更重要的是要有感情。
当学生掌握了生字、词并能够熟读课文时,一定要让学生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比如引导学生注意语速的快慢、重音、停顿与连接、语调的抑扬顿挫等都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感情。
不同的标点,表示说话中不同的语调和语气。
比如感叹和反问的语气。
朗读时速度的快慢是由课文的内容和体裁决定的;声音的高低是依照思想内容的变化而调节的。
如《再见了,亲人》中的反问句:“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嫌它不够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通过反问更加强调了志愿军战士对大娘的感激之情。
二、朗读方式多样化为了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自由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明确提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朗读训练的功能1、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2、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悟思想情感;3、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4、可以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和审美熏陶。
二、朗读训练的要求《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具体来说就是:正确地读,是指朗读要用标准的普通话,要把字音读正确、清楚(声母、韵母要读准确,调值要“到位”,没有语音缺陷和方音),做到不落(辣)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不唱读(不拖尾韵),词的轻重格式正确。
(荆门方言和普通话轻重格式比较)流利地读,是指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读得通顺流畅,不顿读,不读破句子,不中断朗读。
有感情地读,是指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准确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正确处理重音、停连、语速、节奏、语气等,能用声音生动地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做到以情感人。
需要注意的是,有感情地朗读既是朗读训练的最高要求,又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的普遍要求。
教学中,不应只重视对少数学生的训练,而忽视对大多数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要求。
三、朗读训练的原则(一)整体性朗读是吸收和表现相统一的过程,朗读训练是听说读写的整体性训练。
要充分发挥朗读训练的作用,就必须处理好朗读训练与其他语文训练、教学方法和阅读形式的关系。
1.朗读与理解的关系。
理解课文内容是朗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才有可能通过朗读准确传达出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朗读又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也将更加深入。
2.朗读与讲解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讲,朗读也是讲解,而且是更加深入、具体、生动的讲解。
朗读基本技巧训练概述一、定义: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造过程。
也就是说朗读要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
朗读是一项创造性的口头语言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
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
朗读的创造性要求朗读者要在重视原作的基础上,容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运用各种技巧进行语言艺术的再加工。
朗读有助于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有助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听一篇文章或一部文学作品的朗读,如果内容好又朗读得好,常常比我们自己感受得更深刻。
”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朗读是对应试者普通话运用能力的一种综合检测形式。
大部分测试者在此项失分相对较多,如果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相信会对大家有帮助并取得好的成绩二、要求:朗读训练必需作到正确,流利,有豪情这一根本要求。
正确:不添、不漏、不颠倒、不重复、不读错字音、不读破句子流利:连接、流畅有豪情:理解表达一、停连一、什么是停连?停连是指朗读(或语言)过程中声音的中断和连接。
(又被成为)我们在朗读时,既不能一字一停,断断续续地进行,也不能字字相连,一口气念到底,无论是朗读者还是听众,无论是生理要求,还是心理要求,朗读中的停顿都是必不可少的;它既是显示语法结构的需要,更是明晰表达语、传达感情的需要。
如果停连不当就会造成歧义:①XXX对XXX不好。
XXX对XXX/不好。
②过路人/等不得在此穿行。
过路人等/不得在此穿行。
③哥XXX认为日月星辰绕地球转动这种学说是错误的。
XXX认为日月星辰绕地球转动这种学说是错误的。
④我看见她/笑了。
我看见XXX她笑了。
⑤打开海蓝色的封面。
打开海蓝色的/封面。
二、停顿与标点符号的关系(一)一致关系书面语中的标点符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朗读的停顿有时必须服从标点符号,多数情况下,书面语中有点号的地方同朗读时的需要有停顿的地方是一致的。
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摘要:朗读就是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种抽象的视觉信息为丰富的听觉信息。
如果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可以说是一种再创造。
古人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又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朗读训练作用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朗读教学的成功与否会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质量。
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而忽视了听、说与读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
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通过朗读理解积累语言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做到读正确、读流利、有感情,即要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读通句子,并做到声情并茂。
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能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
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
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
如《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冰心奶奶按游览顺序向读者娓娓地道出了春游时,只要你选择儿童多的地方去游览,就能找到春天。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密密层层的海棠花体会到了春光竟会这样的饱满、这样的生机勃勃,从欢畅活泼的儿童体会到了旺盛的生命力。
二、通过朗读深刻地理解内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通过阅读悟出来的。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能力。
第六章朗读训练一、朗读的作用朗读就是用普通话清晰响亮有感情地把文章念出来。
它是将书面上的文字作品转化为口头上的有声语言的一种表达活动。
首先,朗读可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人的修养。
其次,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多朗读课文,口诵心维,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利于理清作者思路,把握作品主题,学习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第三,朗读还是进行普通话口语表达训练的重要途径。
坚持用普通话朗读各种作品,有利于综合运用声、韵、调、音变等语音知识,巩固语音学习成果;有利于消除方言干扰,促使口语语音规范化;还有利于不断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朗读的要求朗读各种文字作品的基本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把文章念出来,引起听众的共鸣,使听众受到启迪和教育。
怎样做才能实现这个要求呢?第一,深入理解作品是朗读成功的基础。
只有透彻地理解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理清了作者的思路,掌握作品的结构层次以及写作特点,才能运用恰当的朗读技巧,完成朗读的任务。
第二,适当展开联想。
文学作品往往是作者受现实生活的触动而情怀激荡,然后通过联想构思而成的。
我们朗读时,就必须“透过字面”,“设身处地”地产生联想,造出内心视像,使作品的每一句话都自然而然地化为形象,活灵活现地传达给听众,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第三,坚持使用普通话。
使用普通话朗读,是朗读成功的前提。
朗读准备时,要反复通读作品,字字过关,读准声韵调,读准音变,读好轻重音及语音节律等。
第四,讲究运用朗读技巧。
为了增强朗读的效果,还要讲究朗读技巧,在停顿、重音、语调、语速等方面对作品作出恰如其分的处理。
在做准备的时候,可以在朗读材料上适当标上一些符号,以便朗读时注意。
朗读符号没有统一规定,下面是著名播音员齐越同志在方志敏《清贫》第一段上面所画的符号,可供参考: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
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
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
∧这在国方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
∧所以,如果有人问|我身边有没有一些积蓄,那我可以告诉你|一桩趣事。
︽符号说明:|,用于句子中没有标点的地方,表示把词或词组分顿开,停顿时间很短,不换气。
∧,用于有标点的地方,表示比原标点符号停顿时间再长一些,有时换气,有时不换气,看具体情况而定。
︽,表示较长时间的停顿,可以换气。
︶,用于有标点的地方的连音号,表示缩短停顿的时间,或者不停顿,连起来读,不换气。
·,表示重音。
上面这个选段里,凡没有标出停顿号、连接号的地方,朗读时一般按照标点符号处理,但停顿时间长短并不固定。
此外,还有一些符号在朗读时也可以选择使用。
例如:→,表示平调。
↗,表示升调。
↘,表示降调。
∧↗、∨↘,表示曲折调。
这四种语调符号,标记时,一般标在句子末尾。
<,渐强。
>,渐弱。
∨,换气。
—,保持音(饱满有力)。
﹏﹏,波音(颤音)。
▲,顿音(短促有力,富有弹跳性)。
第五,掌握不同作品的特点。
如散文、小说、古诗、新诗,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各有特点,朗读时要因文而异,采用不同的读法,读出特点来,更好地表达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
第六,反复练习,精益求精。
练习时可以注意一下时间和呼吸,比较每次朗读进度的快慢,做到吐字清、口形活,读得流利、准确。
还要防止漏读、添读、倒读和读破词、读破句等现象的产生。
多读熟读,在反复实践中提高朗读水平,这是最重要的。
当然,每一次练习,应该是正确的积累,而不应该是错误的重复。
三、朗读的基本技巧朗读技巧是指朗读过程中熟练运用声音表情达意的技术和能力,它是朗读成功的关键。
朗读技巧有基本技巧和辅助技巧。
这里,只训练基本技巧:停顿、重音、语调和语速。
1.停顿 ( 无标点处用竖线“ | ”表示 )停顿是指朗读时段与段、句与句、词语与词语之间出现的语气或声音上的间歇。
停顿不单是人们生理上的需要——朗读者需要换气,听众也不可能接受无间断的一长串音节。
停顿主要是表情达意的需要。
例如,朗读“我看见他笑了”这句话,停顿的地方不同,表达的语意就不同:我看见他|笑了。
我看见|他笑了。
前句停在“笑”前面,表示“我”笑了;后句停在“他”前面,表示“他”笑了。
两种停顿,两种结构,两种语意。
可见停顿在朗读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说明,生理上换气;听觉上间歇的需要必须服从结构上、语意表达上的需要,否则便会割裂语意,影响作品表达效果。
停顿一般分为结构停顿和强调停顿。
(一) 结构停顿结构停顿,又称语法停顿。
它是按照篇章和句子的语言结构关系来确定的停顿。
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较长;句群的各句之间的停顿稍短;句子内部成分之间的停顿则更短。
例如:1) 她|不是鲁镇人。
2) 大家|都叫她祥林嫂。
3)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表示主谓间停顿)4) 她诚然是|逃出来的。
5) 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
6) 离它们不远的那颗星,叫|北极星。
(表示动宾间停顿)7) 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
8) 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路,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
9) 莫高窟是华夏文明的早期屏障,早得|与神话分不清界线。
(表示动补间停顿)10) 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11)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
(表示修饰被修饰间的停顿)12) 这些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姿百态,维妙维肖。
(表示总分关系,分别列举)13) 黑暗的旧中国,地|是黑沉沉的地,天|是黑沉沉的天。
灾难深重的人民哪,你身|I戴着沉重的锁链,头上|压着三座大山。
(对举,对偶)14) 但是,人民|是杀不绝的,革命|是扑不灭的,共产党人|是吓不倒的!(排比)有标点符号的地方,一般就按标点所表示的间歇进行处理。
停顿的时间不确定,一般是:顿号短,逗号稍长,分号、冒号又稍长,句号、问号、叹号、破折号、省略号又稍长些。
例如:15)他给了你那么多|书、本、纸、笔,你应该学习他这种|助人为乐、先人后己的精神。
朗读这句话,顿号处稍稍休止,而声气不断,几乎是连着读出来,只在逗号处作稍长停顿。
这样朗读,显得清晰顺畅,语意诚恳。
16)前面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部队,可是|敌人跟在身后,容易暴露人民群众和部队主力;另一条是通向三面悬崖的莲花瓣、棋盘陀顶峰。
走哪一条路呢?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部队主力,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莲花瓣走去。
这段话里有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叹号、引号等标点符号,朗读时,要用不同的停顿显示出层次感,表现出班长和战士们那种顾全大局、不畏艰险的高贵品质。
(二) 强调停顿强调停顿,又称逻辑停顿或感情停顿。
它是句中特殊的间歇,是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种语意或情感,或是为了加强语气,而在不是结构停顿的地方确定一个适当的停顿,或者在结构停顿的基础上变更停顿的时间。
强调停顿的时间,往往比结构停顿的要长些;强调停顿的位置,也是随表情达意需要而灵活设定的。
强调停顿一般分为前停、后停、前后都停三种。
(1) 前停前停是在被强调的字词或结构前面确定的停顿。
它能给听众一种引起注意和带来期待的作用,从而增强朗读的感染力。
例如:17)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前一停顿强调的是“死了”,指出这种人生等于死;后一停顿强调的是“活着”,表达了作者对这种“虽死犹生”的人的赞美、追念之情,对比十分强烈而鲜明。
18) 只见灵车去,不见总理|归。
在“归”字前面停顿一下,就强调了全国人民企望总理还能“归”来的悲切心情,有撼人肺腑,催人泪下的表达效果。
19)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一停顿,强调了“今朝”,提示听众去细细体味毛泽东同志这一词句的深刻含义——唯有当今时代的无产阶级及其代表人物;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英雄。
(2) 后停后停是在被强调的字词或结构后面确定的停顿。
它能让听众的思绪在此留连,回味,深刻领会作品的意蕴。
例如:20)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在“鬼”后一停顿,让人领会作者所指——革命的叛徒,与上面的“人”形成鲜明对照。
前者坚贞,后者变节;前者伟大,后者卑劣。
其余两处,都着意刻画了共产党人的英雄气概。
21) “啊!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吾着。
“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祝福》中的“我”对祥林嫂的回答。
)这两处停顿的运用,就把“我”的那种边思索边回答的惶急中难于选择的“窘态”,以及“我”“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的心境表达了出来。
(3) 前后都停前后都停是强调两停之间的字词或结构的停顿。
它突出了中间部分的语意,给人深刻的印象或强烈的撼动。
例如:22)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强调了“在暴风雨来临之前”这一特定时间,揭露出这些“海鸥”们畏惧风暴的丑态。
(实则暗指那些机会主义分子们畏惧革命风暴的丑态)23) 森林爷爷|一点儿|也不着慌。
强调“一点儿”,充分显示出森林爷爷战胜风魔王的决心和力量。
24) 大家都说,糟了,怕是遭了狼了。
再进去;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手上|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子呢。
……强调“已经都给”四个字,突出言状阿毛死后的惨相——五脏全都被吃空了,简直目不忍睹;强调“还紧紧的捏着”,则突出地表现了阿毛至死也不曾忘记“给妈妈剥豆”的使命。
这两处强调,非常传神地再现了祥林嫂在失去儿子后诉说“阿毛的故事”时的那种悲痛情态,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令人揪心垂泪。
停顿的实现,主要方法是合理控制气息的状态,强弱急缓,停连延收,都要恰到好处。
同时,最好能做到停中有连,连中有停,而不读破句意。
2.重音 ( 用实心点“·”表示 )重音是指语句中读得重的字词或结构成分。
恰当地确定语句中的重读,并恰当地实现重读,能突出语句的重点和作品的主题,能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重音一般分为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
(一) 语法重音语法重音是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确定的重音,位置比较固定。
例如:25)鲁迅|绍兴人。
26)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27)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
(短句里的谓语部分常常重读)28)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
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