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真腔”的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的临床分析
- 格式:pptx
- 大小:9.71 MB
- 文档页数:22
心内科介入医师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临床分析目的总结心内科介入医师行9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的可行性。
方法经股动脉行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
结果9例治疗成功,术后随访1~6个月无内漏及并发症。
结论腔内修复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疗效好,成功率高,心内科介入医师行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可行,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标签: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覆膜支架1 临床资料2007年至2011年我院收治9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2例,年龄42~73岁,平均59岁,7例主要表现为胸背部疼痛,占80%,2例血压显著异常升高降压效果差。
2例股动脉闻及血管杂音,足背动脉搏动减弱,1例左侧桡动脉搏动减弱,9例颈动脉搏动正常,3例车祸伤,6例高血压病史。
9例术前CTA 确诊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2 治疗方法9例患者腔内修复由我院心内科介入医师完成。
全麻,左肱动脉置入5F动脉鞘,导管至升主动脉左前斜45°造影确定主动脉夹层第一破口,破口显示不清可增加投照体位,明确第一破口至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距离、左右椎动脉优势情况、正常主动脉直径,评估锚定区,锚定区不够可覆盖左锁骨下动脉或烟囱技术;穿刺股动脉,置入6F动脉鞘,预置血管缝合器,软泥秋导丝配合导管,全程造影确认在真腔内,9F动脉鞘扩张,经超硬导丝放入携带血管覆膜支架的输送器,控制性降压释放,覆盖第一破裂口,造影检查破口封堵情况;有内漏覆膜支架贴壁不佳可采用球囊扩张,效果满意后撤出输送系统,血管缝合器缝合穿刺血管。
6例未覆盖左锁骨下动脉,1例覆盖左锁骨下动脉,2例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并行烟囱技术,1例出现Ⅰ型内漏,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
锁骨下动脉支架Boston Scientific8~37mm球扩支架,材料上海微创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直径30~38mm、长度140~160mm。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的临床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B型主动脉夹层是危及生命的主要心血管疾病之一,其治疗常规是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而传统手术治疗存在创伤大、术后恢复时间长等缺点,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B型主动脉夹层的内突入路手术逐渐成为新的治疗手段。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可以避免对主动脉的切割,不但能够有效缩小主动脉夹层,更可以节省手术时间和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旨在探究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的临床应用价值,通过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后,对其治疗效果、手术时间、恢复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相关指标进行观察和分析,并与传统手术治疗进行比较,以评估其优劣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具体内容包括:1. 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全面了解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的技术原理、手术治疗适应症和禁忌症、术前准备和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
2. 选取符合研究条件的患者,并将其按照术前和术后情况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腔内修复术和传统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手术时间、恢复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
3. 根据统计学原理,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绘制出相应的统计图形,评估两种手术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和优劣性。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设计,依据患者的选取标准和排除标准,将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和传统手术治疗,进行治疗。
同时,通过多种手段收集和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反应数据,并在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进行随访。
最后,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评估各项指标的差异和两种手术治疗的优劣性。
四、研究预期结果和意义通过本研究的系统分析和比较,预计能够全面掌握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的技术特点、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等方面的信息,对于进一步推广和应用该项技术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同时,结合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统计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其治疗效果、手术时间、恢复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量化评估和分析,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可以为该项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提供有力的依据和支持。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治疗的现状及展望(中山市人民医院广东中山528400)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TEV AR)日趋成为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主要方式。
本文将对腔内治疗B型夹层的现状进行概述。
一、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原则急性期B型夹层,考虑到水肿的动脉壁支撑力较差,支架置入容易移位,似乎不建议施行TEV AR治疗。
但是TEV AR手术可对撕裂的主动脉提供机械修复,封堵破口,诱发假腔血栓形成,促进主动脉重塑。
多中心报道的急性期B 型夾层腔内隔绝治疗的中期疗效确切.慢性期 B 型夹层,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假腔内血栓形成,预防假瘤样扩张所致的破裂。
欧美学者对于稳定的慢性B型夹层患者倾向于药物治疗,而国内学者多主张尽早行手术[1]。
慢性夹层主动脉内膜片增生肥厚,顺应性下降,影响贴附,容易导致内瘘;并存远端破口时,近端破口被封堵,血流可经远端破口倒灌入假腔,可引起假腔瘤样扩张。
二、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后并发症1.支架移位目前评判支架移位的标准主要为Lifeline Registry of 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 Steering Committee标准[1]和SVS标准[2]。
导致支架移位的因素较多,首先支架植入后受到血流的冲击,血流动力学、支架及动脉的几何形态都导致支架与血流之间的摩擦力加大;其次是支架相对于动脉的直径放大率过小,如果放大率过大,会导致夹层逆撕及再发破口,目前推荐放大率为10%-15%,但是这个数值的合适范围仍值得商榷;如果近端锚定区过短,也会导致支架移位,目前推荐近端锚定长度为1.5cm,如果条件不允许,可通过杂交手术获得锚定区。
2.术后内漏内漏是指动脉瘤腔与支架之间有持续血流。
分为:Ⅰ型:发生在锚定区,血流通过支架和血管壁之间的缝隙进出瘤腔,常由支架移位及瘤径过短引起;Ⅱ型:血液经与瘤腔相通的侧支动脉反流入瘤腔;Ⅲ型:由于支架结构异常所致;Ⅳ型:与织物材料的高通透性和多孔性有关,血液通过织物上的网眼进入瘤腔,通常在完全抗凝、完成血管造影时发现;Ⅴ型:瘤腔内压力升高、囊腔扩大却无明显造影剂渗漏。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腔内修复术主动脉夹层(aorticdissection,AD)是主动脉内膜的撕裂,血液延中膜层顺行或逆行蔓延,导致内膜片形成,将主动脉壁分割成真腔和假腔。
目前国内外认为对于急性复杂型StanfordB型AD(包括夹层累及内脏动脉及腹主动脉远端造成脊髓、重要内脏器官及肢体缺血、难以控制的高血压、难以控制的疼痛及夹层濒临破裂等)均应外科干预;而对于非复杂型急性StanfordB型AD(临床症状通过降压、止痛治疗后可以控制及无重要脏器及脊髓的缺血表现)可以内科保守治疗。
对于慢性期的StanfordB型AD,当夹层动脉瘤直径大于50mm或每年夹层动脉瘤直径增加>5mm以及伴有腰背痛等临床症状的患者均需要外科治疗。
DakeMD等和NienaberCA 等于1999年首次应用血管腔内隔尽术治疗主动脉夹层(thoracicendovascularaneurysmrepair,TEVAR)并进行了报道。
TEVAR治疗StanfordB型AD的解剖学适应证要求近端锚定区的长度在15mm以上。
对于StanfordB型AD,第一破口距离左侧锁骨下动脉(Leftsubclavianartery,LSA)的距离超过15mm,而且无逆撕的夹层或血肿,被视为健康锚定区。
假如伴有逆撕的夹层或血肿,则被视为不健康锚定区。
TEVAR按照选择锚定区的先后顺序应该是健康主动脉、伴有逆撕血肿的主动脉及伴有逆撕夹层的主动脉。
锚定区的健康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TEVAR造成夹层逆撕的风险程度。
传统的TEVAR是将覆膜支架近端位于LSA远端,当StanfordB 型AD锚定区长度小于15mm或为了得到健康锚定区时,则需要拓展近端锚定区,即将覆膜支架近端跨过LSA。
对于累及主动脉弓的夹层,覆膜支架的近端则需要超越左颈总动脉或无名动脉。
拓展锚定区的方法包括杂交手术,即外科手术重建弓上重要分支血管联合TEVAR治疗,开窗支架及分支支架。
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急诊腔内修复效果分析沈兰;许浏【期刊名称】《心电与循环》【年(卷),期】2017(036)002【摘要】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急诊腔内修复效果.方法 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急诊行腔内修复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12例.本组腔内修复术均在分支血管严重缺血症状出现后急诊完成;采用全身麻醉,在X线透视下将覆膜支架经股动脉放置在夹层第一破口位置,术后随访7个月,观察手术疗效以及有无内漏、支架移位和外周血管血供等.结果 12例支架均成功释放,无支架移位,无中转开胸手术,即刻造影未见明显内漏;所有患者真腔供血均得到改善.术后住院期间死亡1例;11例患者术后随访7个月,残存间歇性疼痛1例,未出现迟发性截瘫、支架移位.结论急诊行腔内隔绝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作为抢救急性重症主动脉夹层近期、中期疗效较好,远期疗效仍有待观察.【总页数】3页(P97-99)【作者】沈兰;许浏【作者单位】314000 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血管外科;314000 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急性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急诊腔内修复效果分析 [J], 沈兰;许浏;2.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急性复杂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J], 张文卿3.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治疗111例分析 [J], 刘志红;蒙茂龙;魏民新;李刚;王湘;郭建洲;张锐;王赞鑫;杨建安4.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远端主动脉负性重构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J], 陈洁;林耀望;陈瑞绵;江丽嫚;罗影平;罗伟香5.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腔内修复术后主动脉重塑 [J], 葛静;刘建平;张永恒;邹坪益;马蓉;唐小娇;严高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与近端破口关系的初步研究第一部分近端破口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结果的影响研究背景:在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的治疗中,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因微创和较好的治疗效果被当做首选治疗手段。
但复杂的主动脉弓部解剖结构是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其中夹层近端破口大小及破口位于主动脉弓的小弯侧和大弯侧对于决定手术方案的制定和患者预后有重要影响。
目前,国内还没有大规模的系统性的关于夹层破口大小及位置和预后的临床研究。
目的:1.将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根据破口位置分为两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主动脉弓影像学表现及手术方式和术后中期随访结果,分析两组间的差异。
2.探讨破口位置对于预后的影响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改进。
3.将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根据破口大小分为三组,比较分析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主动脉弓影像学表现及手术方式和术后中期随访结果,分析三组间的差异。
4.探讨破口大小对于预后的影响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改进。
方法:回顾分析了在2010年1月到2015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34例明确诊断为StanfordB 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资料。
患者资料包括门诊病历、住院病历以及随访记录,根据原发内膜破口在主动脉弓远端的位置将患者分为两组:小弯侧组和大弯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既往史、手术方式及预后差异。
数据统计采用SPSS 20。
连续性变量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分类变量以频数或者百分比表示。
应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检验连续变量在两组间的差异;应用卡方检验分析分类变量在两组间的差异;若变量不服从正态分布或为有序变量,应用秩和检验。
三组整体差异:连续性变量使用单向方差分析法,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各组间差异:连续性变量使用方差分析的多重比较,计数资料采用分割法x2检验或Fisher 精确检验。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术后疗效的随访
分析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危重的心血管疾病,临床表现为胸痛、后背痛、
发热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引发主动脉破裂甚至危及生命。
目前,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开胸手术和腔内治疗两种,但开胸手术具
有创伤大、手术风险高、恢复缓慢等缺点,而腔内治疗则具有创伤小、
手术风险低、恢复快等优点,因此被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采用。
然而,腔内治疗也存在着疗效不稳定、术后并发症多等问题,因此对腔内治疗
术后疗效进行评估与随访,对于进一步提高腔内治疗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术后疗效的随
访分析,评估其疗效稳定性和安全性,为腔内治疗提供临床实践指导和
经验总结。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对其进行腔内治疗,并随访其治疗后1年、2年和3年的疗效和生存情况,记录并分析其术后生存率、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以评估腔内
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同时,还对影响其疗效和安全性的可能因素进行
分析。
四、预期结果
预计本研究将得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的长期疗效和
安全性评估结果,为这种治疗方法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
依据。
五、结论
本研究的预计结论将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治疗和腔内治疗方法的推广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的临床应用研
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背景:
主动脉夹层是主动脉壁的一层或多层分离形成的病变,可导致主动脉根部扩张,甚至破裂。
针对不同类型的主动脉夹层,传统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近年来,腔内修复术前景广阔,已经成为治疗主动脉夹层的重要手段。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的临床应用,分析其疗效和安全性,为该手术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实验的设计方式,招募符合入选标准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采用腔内修复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或药物治疗。
收集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治疗效果、手术并发症等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和数据分析。
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为临床医生提供更高效,更安全的治疗手段。
同时,也有助于促进腔内修复技术的应用和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