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届中国新闻奖摄影作品推荐名单
- 格式:pdf
- 大小:963.59 KB
- 文档页数:2
近十年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近十年来,中国新闻奖评选出了许多优秀的新闻作品,包括新闻报道、新闻评论、新闻摄影、新闻采访等多个领域。
以下是近十年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一些代表性作品:1. 《从垃圾山到生态园——“垃圾全程治理模式”探讨》:2010年获得新闻调查奖。
该作品深入探讨了垃圾处理问题,揭示了垃圾处理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难点,并介绍了一种新的垃圾处理模式。
2. 《网络游戏成瘾者心理揭秘》:2011年获得新闻特写奖。
该作品通过采访和调查,揭示了网络游戏成瘾者的内心世界,探讨了成瘾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3. 《春运“病句”》:2012年获得新闻评论奖。
该作品以幽默的方式揭示了春运期间出现的一些语言不规范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4. 《中国乡村教师的困境与挑战》:2013年获得新闻人物奖。
该作品通过采访和调查,揭示了中国乡村教师的生活和工作困境,探讨了如何改善乡村教育状况。
5. 《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与展望》:2014年获得新闻评论奖。
该作品分析了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善方案和展望。
6. 《光影中的高铁》:2015年获得新闻摄影奖。
该作品以鲜明的视觉效果,展示了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和成就。
7. 《王岐山:改革开放40年见证者》:2016年获得新闻人物奖。
该作品通过采访和调查,展示了王岐山的成长和经历,以及他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贡献。
8. 《乡村振兴:农民工的新出路》:2017年获得新闻特写奖。
该作品介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和成果,同时探讨了农民工的新出路和发展机遇。
9. 《新时代中国女性的职业发展与挑战》:2018年获得新闻评论奖。
该作品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女性职业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同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10. 《疫情下的中国医生:见证历史的逆行者》:2019年获得新闻特写奖。
该作品介绍了新冠疫情期间中国医生的奋斗和贡献,展示了中国医疗队员的英雄形象。
历年中国新闻奖摄影作品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权威奖项,每年评选出一批优秀的新闻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摄影作品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通过镜头捕捉着时代的脉搏和人民的生活。
以下是历年中国新闻奖摄影作品的精彩呈现:2008年,著名摄影师张宏华的《汶川地震》系列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
这组作品记录了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的强烈地震,摄影师深入灾区,用镜头捕捉到了灾难发生后人们的生活状态、救援工作和灾区的景象,作品感人至深,震撼人心。
2010年,摄影师李静的作品《康定情书》获得中国新闻奖,这组作品记录了一对老夫妇在四川康定的幸福生活。
老夫妇虽然年迈,但仍然相互陪伴、相互扶持,他们的爱情故事感动了无数观众,作品被认为是对生活的真实表达和对爱情的致敬。
2015年,摄影师黄利达的作品《西藏扶贫记》获得中国新闻奖,这组作品记录了西藏自治区实施扶贫政策后,当地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贫困落后到人民富裕,这组作品展现了中国扶贫政策的成效和西藏人民的幸福生活。
2018年,摄影师王晨的作品《海南渔民》获得中国新闻奖,这组作品记录了海南渔民的生活和劳作。
在这些作品中,海南渔民勤劳朴实的形象被深刻展现出来,摄影师用镜头记录下了他们的艰苦劳作和对家庭的热爱,作品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和坚韧。
这些历年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不仅展现了摄影师的专业水平和创作力,更重要的是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多元面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通过这些作品,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作品的力量不仅在于记录,更在于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关注,唤起社会的共鸣和改变。
在未来,随着新闻传播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国新闻摄影作品将继续呈现出多样化和丰富性,摄影师们将用镜头捕捉更多生活的细节和社会的变化,用作品传递更多有意义的信息和情感。
中国新闻奖作为中国新闻界的重要奖项,将继续发挥引领作用,激励摄影师们不断创新,拍摄更多优秀的作品,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382021第06期 / 总第412期Column处于三级党报最基层的全国地市报拥有360多家地市州盟党委机关报及众多新媒体、数量庞大的基层读者群和从业人员,特别分析地市报获中国新闻奖情况,深刻把握这些获奖精品的成功之处,对于广大地市报提升舆论引导能力水平,扩大地方主流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近两年地市报(含省会城市报)获奖情况第二十九届(2018年度)中国新闻奖,346件作品获奖,地市报占12件,其中二等奖3件,三等奖9件。
第三十届(2019年度)中国新闻奖,348件作品获奖,地市报占14件,其中一等奖1件,二等奖1件,三等奖12件。
从这两届获奖作品看,获奖项目有:文字消息7件,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文字系列报道)6件,文字评论3件,新闻摄影3件,新闻漫画l件,报纸副刊1件,新闻名专栏1件,国际传播1件,融合创新报道1件,创意互动1件,短视频现场新闻1件。
共11个项目获奖。
题材主要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时代变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脱贫攻坚,生态文明,民生保障,科技进步,典型人物,舆论监督,突发事件等。
从信息来源看,有属于“走转改”中发现的(《敢说“不行”也是自信的表现》《又一轮考核结束了》《哪来那么多“表哥”“表叔”》都是在基层调研发现问题或情况变化引发思考而成,《这家企业接二连三遇到“窝心事”》是记者深入基层采访了解到的); 有重大时政活动中获悉的(《一本教材种下爱国爱澳的种子》是在澳门回归2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澳门一学校的时政活动中捕捉到的);有领导朋友提供的(《8院士参与深圳保障房建设》是深圳市住建局局长给记者报料的); 有网络上发现的(《92家院士专家工作站被摘牌》是从2019年12月20日湖北科协网上发布注销一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公告而深入挖掘的);有从常规报道中发现挑出来的(《“全病种”医疗自费支出救助开出“第一单”》);有从外媒报道中发现回应的(《探寻瑞丽口岸缅甸货车入境拥堵的真相》);有突发事件赶赴的(《响水“3·21”特别重大爆炸事故》);有记者长期观察跟踪积累的(《回乡大学生三项发明为800多牧户节省1亿元》); 有热线、新闻线人提供的(《请放野生动物一条生路》)。
中国新闻奖简介:中国新闻奖是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年度最高奖,是经中宣部批准设立的全国性常设新闻奖,每年评选一次,1 990年至今已经评选了13届,共评出获奖作品2543件。
目前中国新闻奖共设20个评选项目。
其中,直接参评的主要项目有:消息、言论(评论)、通讯(专题)、系列报道和连续报道;经过复评参评的项目有:报纸版面、新闻摄影、新闻漫画、报纸副刊、广播新闻节目编排、广播新闻现场直播、电视新闻节目编排、电视新闻现场直播。
同时,自1997年起新闻论文评选纳入中国新闻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是全国综合性优秀新闻论文最高奖。
最新一期获奖名单: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目录(二等奖共88篇)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目录(三等奖共139篇)范长江新闻奖简介:“范长江新闻奖”是中国记协和范长江新闻基金会联合设立的优秀中青年记者(包括新闻节目主持人、新闻播音员)的最高荣誉奖,也是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常设的全国性新闻奖。
1991年开始评选,现在每两年评选一次。
以中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范长江的名字命名,旨在促进中国新闻界学习和发扬范长江献身于人民新闻事业的崇高精神,培养和造就更多的优秀新闻工作者。
这项奖要求参评者德才兼备,人品、文品俱佳。
并对参评者的综合业务成果和思想作风、职业道德、社会反应各项进行综合考察和评选。
采取组织推荐参评的办法。
凡在正式批准的新闻媒体从事记者工作连续10年以上,在评选年度内年龄不超过50周岁的中青年现专职记者(含新闻节目主持人、新闻播音员),均可参加评选(不含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机关报社长、总编辑,广播电台、电视台台长,中央新闻单位和部委专业报的社长、总编辑和台长)。
前三届每届评出获奖者10名,获提名奖者30名。
从第四届评选开始,不再设立提名奖。
最新一期获奖名单:第七届长江韬奋奖获奖者名单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工作单位久喜佳男47 藏甘肃广播电影电视总台王喜民男59 汉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刘少华男53 汉内蒙古日报社刘枫女50 汉新疆日报社张宿堂男43 汉新华社郑鸣男49 汉哈尔滨电视台郑忠杰男50 汉江西电视台范炬炜男47 汉解放军报社旺堆男56 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冀惠彦男53 汉中央电视台韬奋新闻奖简介:“韬奋新闻奖”是中国韬奋基金会委托中国记协主办的,奖励我国从事新闻编辑、通联工作及新闻评论、新闻理论研究、新闻教育的现职专业新闻工作者的最高荣誉奖,也是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常设的全国性新闻奖。
优秀新闻作品赏析11月1日,第29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这也是融媒体奖项开设的第二年。
纵观本届融媒体获奖作品,在技术应用、创意呈现等方面均有所突破,但笔者认为更亮眼的特征是“新闻性”的显著增强。
融媒体新闻作品正在突破走出曾经流于“炫技”,浮于表面的困境,走向真正的融合,在重大主题宣传、突发事件、热点事件中展现出新的面貌。
(一)重大宣传不放松,主题策划聚民心“文章合为时而著”,书写伟大时代,凝聚社会力量,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
本届融媒体获奖作品在重大主题宣传方面持续发力,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脱贫攻坚”等重大主题主线,推出微视频《父亲·我们·时代》系列创意互动报道、新媒体H5《长沙有多“长”》、短视频作品《臊子书记》等一系列小切口的融媒体作品,运用网言网语、增强创意互动,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真正使新闻作品举旗帜、聚民心的导向作用落到实处。
长江云APP推出的《百天千万扶贫行动》,立足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大局,精心策划“全员、全息、全程、全效”扶贫,以“主题宣传新闻故事扶贫代言互动直播大型活动电商销售”的新模式,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极大发挥了融媒传播的影响力。
(二)突发事件不滞后,全程传播赢民心如何报道重大突发事件,历来是媒体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
《受暴雨影响陕西汉中略阳五龙洞成孤岛直升机急运物资》,在暴雨后第一时间采用移动视频直播的方式让外界同步获知救灾的实况,成为央视新闻成立以来点击率和播放量最高的移动直播作品之一。
获移动直播一等奖的作品《直击7·5泰国普吉游船倾覆事故现场救援仍在进行》,在直播救援情况,发布独家画面,并与网友实时互动的同时,注重人文关怀,将信息传播、舆论引导和融合互动有效统筹起来,被央视、人民日报等二十余家媒体转载,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应。
(三)热点事件不缺位,民生实事暖人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闻媒体始终不变的追求,维护人民利益、反映人民需求、回应人民呼声自然也应是融媒体新闻产品的核心价值所在。
您的作品已经入围第29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第二阶段终评
(实用版)
目录
1.恭喜作品入围第 29 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第二阶段终评
2.入围作品在全国范围内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展现出独特魅力
3.期待在终评阶段取得优异成绩,为摄影艺术事业做出贡献
正文
尊敬的用户,我们非常荣幸地通知您,您的作品在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已经成功入围第 29 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第二阶段的终评。
在这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摄影盛事中,您的作品得到了评委们的高度认可,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摄影功底。
全国摄影艺术展览是我国摄影界的一项重要活动,旨在发掘和培养优秀的摄影人才,推动摄影艺术的繁荣发展。
此次入围的作品,都是在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和专业人士中经过层层筛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您的作品能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充分证明了您的才华和实力。
在接下来的终评阶段,我们将会邀请业内权威专家对入围作品进行更为严格的评审。
我们期待您的作品在终评阶段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为摄影艺术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无论最终成绩如何,这都是对您辛勤付出的肯定和鼓励,希望您能继续保持对摄影的热爱和专注,为我们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
第1页共1页。
20204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作者简介】王玥莹,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
在“全息媒体、全程媒体、全效媒体、全员媒体”的时代背景下,新闻作品的表达形式和传播手段出现了新变化。
新媒体创意互动通过作品内容的建构,借助计算机技术促进用户的参与度,实现信息的传播效果。
一、新媒体创意互动作品的内容建构第29届新媒体创意互动获奖作品不仅重视新技术的运用,而且重视其话题内容的深度。
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意互动是其表现形式,最终目的是使作品面向分众化受众传播,对作品内容的建构与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是创作与传播的关键。
(一)新闻视角:小切口与大主题本届新媒体创意互动获奖作品从小切口进行内容传播,对改革开放40周年、上合青岛峰会等重大话题进行报道。
作品《苗寨“十八”变》聚焦精准扶贫5周年的时间节点,通过十八洞村5位百姓通过不同方式“拔穷根”奔小康实现脱贫致富的经历,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十八洞村这5年来的巨大变化。
(二)题材领域:民生与时政兼顾通过对7件新媒体创意互动获奖作品的题材进行分析发现,作品题材涉及政治和民生两个方面,其数量分布均衡。
根据表一所示,在民生类作品中,共有3件获奖作品,内容涉及全家福照片、苗寨普通村民脱贫致富、基层驻村干部工作日记等内容,极具人文关怀。
在时政类作品中,共有4件获奖作品,题材聚焦于改革开放40周年、上合青岛峰会、海南经济特区成立30年等重大事件,展现时代风貌与国家形象。
(三)时空跨度:历史内容的现代化呈现新媒体中的传播场景,包括传播内容的时间、空间、传播议题的建构。
新媒体创意互动通过对话题的时空进行搭建,将历史画面呈现于受众面前,激发用户产生情感共鸣。
在《父亲·我们·时代》系列创意互动报道中,视频通过父辈眼神中“穿越”,回顾这40年的精彩时刻,致敬改革先驱。
(四)话语表达:平民视角的内容呈现新媒体环境下,媒体工作者在创作中更重视用户的审美期待和使用体验。
中国新闻奖作品赏析
中国新闻奖是一个重要的新闻奖项,它旨在表彰在新闻报道、评论、摄影、漫画等各个领域中做出杰出贡献的新闻工作者。
以下是几篇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赏析:
1.《离开大山的山村孩子》
这篇报道以湖南省宁远县的一个贫困山村为例,讲述了许多孩子因为家庭贫困而无法继续上学的悲惨遭遇。
文章通过采访当地的教育官员、老师和家长,揭示了教育资源不足、家庭贫困和社会贫富差距等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2.《吊儿郎当的“蓝领”生活》
这篇报道以广州一位装修工人的生活为例,揭示了蓝领工人的生存现状。
作者通过对工人生活条件、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等方面的深入调查,发现蓝领工人遭受的劳动弊端和待遇不公,引起了公众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关注。
3.《一场“治污战争”的实践与思考》
这篇报道以河北省邯郸市的治污行动为例,讲述了地方政府在打击污染行动中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
文章通过采访相关政府官员和污染企业的代表,分析了治污行动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并探讨了环保政策的实施和官员们的责任担当。
这些获奖作品以真实的报道和深入的调查,揭示了社会的问题和现实,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和讨论。
它们也向新闻工作者提供了榜样和参考,鼓励他们在新闻报道中更加深入、更加负责任地揭示社会问题,
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