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句子赏析的角度和方法初一教案

(完整版)句子赏析的角度和方法初一教案

(完整版)句子赏析的角度和方法初一教案
(完整版)句子赏析的角度和方法初一教案

句子赏析的角度和方法

一、句子赏析的切入点:

1、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3、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二、赏析句子的方法

1、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

⑴示例:“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

一个“悬”字将星星挂在空中而无所依绊的情态生动地描写出来;“半明半昧”写出了海上看到的繁星有一些光亮,却又有些昏暗,这柔和的光亮使人产生亲近之感,让人仿佛渐渐地陶醉其中,油然而生喜爱之情。

⑵词语赏析步骤:

①、从句子中找出生动形象的动词、形容词、四字词语;

②、具体分析这些词语分别体现了人或事物的什么特点或状(情)态,表达了(对象)的(特征、精神、情感)。

⑶练习:

①、赏析动词: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答案:“扫、露、支、撒、系、牵、看、啄、走、拉、罩”这几个动词,准确生动而又极有层次地写出了雪地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孩子们捕鸟时紧张等待、充满希望及小心谨慎的情景。

②、赏析形容词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如果把名词前面的形容词抽掉,效果会有何不同?

答案:如果把“碧绿的、光滑的、高大的、紫红的、肥胖的、轻捷的”这些形容词抽掉,就使事物缺少了色彩、形状和神态,就没有原文生动、形象、具体了。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第一类:比喻句

⑴比喻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个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手法。

作用:使语言生动形象,更充分地表达作者的独特感受。

比喻有本体、喻体、喻词三部分组成,又有明喻、暗喻、借喻之分。例如:

①露似珍珠月似弓。

明喻——出现本体、喻体、喻词

②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你灿烂的笑容。

暗喻——出现本体、喻体、喻词

③两只小虫子都淹没在老松树黄色的泪珠里。

借喻——只出现喻词

⑵示例:“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本句把“无数的星星”(本体)比喻成“无数的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喻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眼睛模糊时所见到的星星摇摇欲坠的情态,富有情趣。

⑶比喻句赏析格式:本句把“______ ”(本体)比喻成“______ ”(喻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本体______的特点,(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表达了(对象)的(特征、精神、情感)。

第二类:拟人句

⑴拟人是把物当成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等。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⑵示例:“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本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星星以人的动作(说话)、神态(霎眼)。这样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模糊的眼睛中群星闪烁的景象,及“我”与星星的知心、伙伴之情,让人产生无穷的遐想。

⑶拟人句赏析格式:

本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______,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______的特点(情态等)给人以______的感受。表达了(对象)的(特征、精神、情感)。

⑷练习:赏析下面句子

①、春天,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答案:本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赋予了树们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百花竞相开放,争妍斗艳、一派繁花似锦的景象,富有情趣。也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春色的热爱。

②、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词手法.将油蛉和蟋蟀人格化,形象生动地与出了百草园热闹且充满生机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第三类:排比句

⑴排比:用一连串内容相关、结构类似的句子来表示

强调和一层层的深入。

排比的作用:见后面。

⑵示例:“因此,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

本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做好一件事必须具备的要求,同时也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⑶排比句赏析格式:

本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突出)了(事、物)的,增强语言气势,深化主题,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感染力)。

⑷练习:赏析下面句子

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三、总结

1、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1)比喻的作用是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拟人的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的作用是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4)排比的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对偶的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6)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7)设问的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8)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2、修辞方法表达效果关键词: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夸张、对比突出事物的特点

排比整齐、增强气势、强烈抒发感情

反问加强语气

反复强调、强烈抒发感情

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设问引起思考、制造悬念

对偶、顶针、互文整齐美、回环美、音乐美

3、修辞方法的赏析步骤:

⑴回归原位,理解分析:

怎么写、写什么、为什么写

⑵组织语言,一般表述格式:

运用了(修辞、描写角度),

写出了(内容),

表达了(作用、效果)。

4、赏析格式归纳:

⑴怎么写:

A、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B、运用了()描写,

C、(摘录)等词语,

D、(对句、倒装等)句式,

E、词语的感情色彩或语言风格

⑵写什么:写出了(内容)或(对象)的(特征);

⑶为什么写:

表达了(对象)的(特征、精神、情感)。

注:

A、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反问设问……

B、外貌动作心理神态语言环境侧面……

E、语言风格如:朴实无华、含蓄隽永、诙谐幽默、清新明快、亲切感人……

四、实战演练

母亲的病友名单

朱成玉

母亲在肿瘤医院住院期间,认识了一些老姐妹,慢慢地,她们建立了一种相依为命的情感。回家那天,眼神不好的母亲,让我把她们相互留的电话号码工工整整地抄下来。长长的一排,算上母亲自己,一共12个危在旦夕的生命。

从此,家里的电话忙得不可开交,几乎每天都有母亲的病友打来电话,她们互相询问病情,嘘寒问暖,相互鼓励,俨然成了天底下最知心的莫逆之交。母亲每天都会守着电话,害怕错过每一个病友的问候。

我们特地为母亲买了个手机,让她可以随时随地接听病友的电话。我把那11个人的号码挨个儿存进了母亲手机的通讯录里,仿佛存进去一笔巨额财产。

那是一群在死亡线上挣扎着的人,她们共同筑起了一道生命的墙。不仅是母亲,她们每个人都有一本通讯录,那是她们要从死神手里抢回来的生命名单,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要拯救的对象。

起初,母亲是悲观的,治疗上不太配合,我们用尽了各种办法使她振作,可都无济于事……

后来,我们发现只要母亲和那些病友通过电话之后,就变得开朗了许多,心情舒畅。我们为母亲的手机多备了几块电池,保证母亲的手机一天24小时开着。

杨姨是12个人中最乐观的一个,其实也是病情最严重的一个。她的癌细胞已扩散到了全身。但每次母亲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打电话过去,杨姨都会兴高采烈地给母亲讲一些她的“奋斗”经历。通过电话后,母亲都会开心好一阵子,因为生命又有了新的希望。

又一个阴雨天,母亲疼得厉害,心情变得很坏。我们赶紧替她拨通了杨姨的手机,杨姨爽朗的声音很快传了过来:“喂,老姐妹好啊。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昨天去医院复查,医生说我的癌细胞控制住了,活个十年八年的不成问题。我现在忙着打太极呢,不和你说了,改天再聊吧!”杨姨的话像连珠炮一样,没等母亲问什么,那边就挂断了。虽然母亲没说什么话,但知道自己的病友又一次胜利了,心里顿时敞亮了很多,感觉身体也不那么疼了。

直到有一天,母亲打电话给杨姨,这次换成一个年轻人接电话:“我妈去世已经半年了,她临终前几天让我们替她在手机里录制了几段录音。告诉我们不能关机,免得你们打不进来电话。”说到这些,年轻人有些哽咽,“阿姨,我不能再瞒您了,这半年来,你们听到的,都是我妈妈的电话录音……”

挂了电话,母亲的手开始抖了起来。她拿过那本通讯录,用笔轻轻地把杨姨的名字圈了起来。那一堵生命的墙,忽然就裂开了一个缺口。我听到母亲喃喃地说着:“他杨姨啊,你先走了,等些日子,我去陪你。”

我们的心跟着凉了。母亲一直依赖的希望没有了,她的心会不会就此沉进谷底呢?

结果完全相反,母亲的做法让我们所有人都感到惊讶。一辈子没跳过舞的母亲,让我们替她报名参加秧歌队!穿着大红大绿的母亲,样子很滑稽,扭起的秧歌也很生硬,但不管在晨曦里,还是夕阳下,我看到的母亲都是最美丽的。我知道,母亲不仅仅是为她自己活着,也为她的亲人们活着,更为那些病友名单上的病友们活着,就像杨姨一样。

近来,躺在病床上的母亲虚弱得很,额头上沁着大颗的汗珠。有一天,母亲的手机响了,她颤巍巍地接过手机,看了看那个电话号码,马上示意我们静下来,然后清了清嗓子,用比平常高了八度的声音对着电话欢快地喊道:“喂,老姐姐,你好吗?我好着呢,刚刚扭完秧歌,你看把我累的,气喘吁吁啦……”

我们含着眼泪听着母亲撒谎。我们知道,杨姨走了之后,母亲终于成了那堵生命的墙上,那一块最坚强的砖。

(摘自《青年文摘》2010年8月下,有改动)

17.从全文看,母亲随着病情的发展变化,心情不一样,请根据方框中的提示,在横线上分别补出体现母亲心情的一个词语。(2分)

18.揣摩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句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4分)

(1)她颤巍巍

...地接过手机,……“喂,老姐姐,你好

吗?”

(2)我把那11个人的号码挨个儿存进了母亲手机的通

讯录里,仿佛存进去一笔巨额财产

...........。

19.在描绘文中两个主要人物杨姨和母亲时,作者运用了照应的方法,请从文中找出前后相照应的一组句子,并结合内容说说表达作用。(3分)

照应句子:

表达作用:

20.常言道:做人要诚实。文中杨姨和母亲面对病友,都说了假话,对此,你赞同她们的做法吗?请说明理由。(3分)

21.结合文意,说说母亲为什么值得崇敬,再从你的角度谈谈对困难的认识。(3分)

【答案】

17.后来:开朗(或舒畅),近来:乐观(或豁达,若答“坚强”等不得分)

18.(1)“颤巍巍”反映了母亲的病情严重,(1分),依然接听病友的电话,表现了她的高尚品格(1分)。(2)运用夸张性比喻,把“通讯录”比喻成“巨额财产”,表明通讯录的重要性,是赖以生存的坚强动力,有了彼此的问候、鼓励,生命就有了新的希望,这是无价之宝。(修辞1分,含义理解1分,意同即可)19.示例1:“通过电话之后……新的希望”照应“母亲一直依赖的希望没有了……沉进谷底呢”;作用:前句写母亲通电话,受到杨姨乐观的影响,从悲观中渐渐看到生命的希望;后句写母亲知道杨姨已死,希望没有了,通过对比来照应,突出我们的担心,为下文起到铺垫作用。

示例2:“我现在忙着……再聊吧”照应“喂,老姐姐……气喘吁吁啦”;作用:杨姨用善意的谎言把乐观传递给母亲,母亲接过杨姨生命散发的火光,把坚强、乐观传递给另外的病友,把无限的希望与美好送给对方。

示例3:“母亲每天都会守着电话……问候”照应“告诉我们不能关机……打不进来电话”;作用:前句体现了母亲与其他病友间的相互关心,深厚友谊;后句体现了杨姨为给病友们传达希望和乐观,死后也不让后人关机,体现了杨姨的高尚品质。

(找准照应的句子1分,作用2分,意近即可,若未找准照应句子,则该小题不得分。)

20.要点:赞同;围绕谎言目的作答,如“善意的谎言,给病友鼓励,让病友看到希望”等,言之成理即可;若答不赞同,理由充分给满分,理由一般,给1分,不充分,不给分。(赞同或不赞同1分,理由2分)

21.示例:因为母亲乐观坚强,生命危在旦夕时,却以关爱和鼓励传递着生命的快乐,让短暂的时光更有价值,所以值得崇敬(1分,意近即可)。我作为一个健康(或健全)的人,也许平时遇到一点点挫折就畏缩不前,如今想来真惭愧,今后,我一定要乐观地面对一切困难,相信: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把更多的爱和快乐带给别人。(2分,意近即可)

苏步青先生的书缘

张向阳

1、已故大数学家苏步青先生一生爱书。1992年,他在《读书与著书》一文中说:“我与书已有八十多年的缘分,至今对数学、文学、哲学类书籍仍然爱不释手,这倒不是因为退居二线之后时间稍有空余之故,而是几十年养成了读书习惯。”他七岁入私塾,读过《三字经》《千家诗》和《幼学琼林》《论语》等,识了一些字后,就在家里翻起《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和《红楼梦》等旧小说来。正式入学后,能背诵《唐诗三百首》,甚至《左传》里一些名文也能背出。到12岁时,学习了古诗词的格律,就做起诗来。“清溪堪作带,修竹好当鞭,牵起卧牛走,去耕天下田。”这是他平生所做的第一首诗。

2、1938年抗战期间,苏步青随浙大师生西迁,一路上,他最关心的就是随身带的几箱图书资料,每当师生离开驻地,他首先把它们捆扎好,细心保护。有一次在路上,敌机投下炸弹,苏步青用身体掩住一捆图书,过后爬起来一看,图书完好,便弹了弹身上的尘土,继续上路。师生们见了感动不已。又有一次,苏步青回故乡接家属,未到广西宜山驻地,敌机竟在宜山连投108枚炸弹。幸而师生无一伤亡,图书、仪器也无一炸毁。苏步青到了驻地,见图书无损,松了口气,但愤恨久久不能平息。

3、建国后,苏步青在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办学,除抓师资队伍建设外,摆在首位的是办好图书馆。他几次回故乡探望学校,都要巡视一下图书馆,这更让我加深了对他的敬意。

4、上世纪70年代“文革”期间,苏步青被下放到江南造船厂跟工人师傅一起劳动。为了解决船体放样的关键问题,他曾到造船厂资料室查阅了五十多种外文书刊,大部分是挪威、瑞典、日本当时最新的造船技术资料。认真研读后,又回到复旦大学图书馆去查阅有关资料,从这些书籍中吸取养料,然后利用他数学功底深厚的有利条件,解决了造船、航空和汽车制造业中的一些疑难问题。“文革”后,他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获了奖。

5、年纪越大,苏步青与书籍的情缘越发深厚了。这不仅是为了工作,更多的是获得了精神愉悦。他说:“到了晚年,我还抽空念几本重要著作,复旦大学徐鹏教授的著作《孟浩然集校注》,一连读了好几遍,每次阅后,都觉得有收获。我还重点读了《唐诗别裁》、《宋词别裁》,一边阅读,一边汲取精华,收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到了92岁,他从教学、科研第一线退下来,却几乎每天都要读书,有时还要写一两篇散文,发表几首诗。

6、苏步青先后出版过《微分几何五讲》《仿射微分》《射影曲线概论》《一般空间的微分几何学》《计算几何》等二十多部专著,发表了一百六十余篇学术论文,其中不少被翻译成外文,在国际上产生了影响。2007年设立的“苏步青奖”,是首个以我国数学家名字命名的国际数学大奖。

7、曾有一位青年写信询问学习的经验,苏步青回信说:“我研究数学取得成就,总结一条经验,就叫做要吃得起苦。成才总是和‘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还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他特别希望学理工科的人要文理相通,读些古文,懂得古文语法,提高写作能力,要像老一代科学家如钱学森、茅以升、竺可桢,以及年轻一点的王梓坤等一样,不仅有高深的学术造诣,而且有广博的文史知识,能写一手好文章。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少不了对专业书外的各种图书,尤其是文史类典籍的广泛涉猎。

8、苏步青先生爱书、读书、著书,他一生的书缘,本身就是一本让人取用不尽的大书。

★1、解释文中带点词语(4分)

①爱不释手:

②温故知新:

③造诣:

④涉猎:

★2、第七段中,“这一点”具体指代的内容是(2分):

★3、说说:“清溪堪作带,修竹好当鞭,牵起卧牛走,去耕天下田。”这首诗的含义。

4、有人认为只要学好数理化就可以了,语文学好不好没关系。苏步青教授是怎样的观点?(2分)

5、苏步青教授是怎样重视语文学习的?(2分)

★6、看样理解“他一生的书缘,本身就是一本让人取用不尽的大书”?(2分)

7、人们说苏步青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数学家,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你是怎样理解的?(2分)

端午的鸭蛋(节选)

汪曾祺

A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B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

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C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14.选段主要写了两方面内容,先写了高邮咸鸭蛋,然后写了高邮咸鸭蛋(2分)15.仔细揣摩加点词语在文中的作用。(2分)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16.选文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的咸鸭蛋什么感情?请结合文段举一例句简要分析。(4分)

17.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文中画线A、B、C三句分别体现了他怎样的语言特色,请任选一处并简要赏析

....。(3分)

我选处,简要赏析:

18.材料链接

材料一: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河流里,节日就像一个个停泊的码头。对不少人来说,“吃”成了过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好像吃了某一节日的特色食品就算过完这一节日了。特别是每个传统节日前夕,商家为了推销节日食品,大肆炒作,为“吃”推波助澜。

材料二:端午包粽子,中秋观圆月,重阳赏菊花……在中国古老绵长的文化书卷中,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却拥有一种相同的文化情怀。但与此同时,外来的文化和风俗在华夏大地上席卷开来。雍容的西方情人节——巧克力和玫瑰的魅力让人们忘却了七夕“鹊桥相会”的浪漫故事;狂欢的圣诞节——圣诞树和震撼的音乐让人们丢弃了火红的灯笼……

(1)阅读了以上两则材料,你有何感受?(2分)

(2)请你就如何保护传统节日提出两点建议。(2分)

【答案】14.名声大质细而油多的特点。(2分)

评分说明:只要答到关键词“名声”、“特点”即可得2分。

15.“吱”,形象地描摹出筷子扎进咸鸭蛋红油从中冒出来的情态,生动地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

16.赞美,自豪(1分)举例说明:(3分)

示例①:“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两个“多”,一个“善于”写出了对家乡人的赞美。

示例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完全不能相比”和“实在瞧不上”从侧面突出家乡鸭蛋的好,表达作者赞美、自豪之情。

示例③:“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觉得很亲切”,因为爱屋及乌,所以热爱家乡的我对不喜欢的袁枚产生了好感。“与有荣焉”,则写出了作者的自豪之情。

示例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包含着对他乡鸭蛋有不屑,对家乡鸭蛋的自豪。

17.示例①:我选A处

示例①:“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后再说的神态,突出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平淡而有味。

示例②:我选B处

“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示例③:我选C处

“一般是敲破空头”句中的“空头”是方言词,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体现了作者“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的语言特点。

评分说明:所选例句和语言特点相符,并能作赏析,即可得分

18.(1)略(2分)

(2)答案示例:①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②加大宣传力度③举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民俗活动④学校加大对传统节日等知识的教育力度(每点1分,共2分)

诗歌鉴赏之赏析句子

诗歌鉴赏之赏析句子 教学目标: 1、了解赏析名句型诗歌鉴赏题的一般提问方式 2、掌握赏析名句型诗歌鉴赏题的一般答题模式 教学过程: 一、赏析名句型诗歌鉴赏题的一般提问方式 (1)这一联或这一句最生动传神,为什么? 2)某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某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二、赏析名句型诗歌鉴赏题的一般答题模式 答题步骤: 1、解答炼句题的语言组织: (1)描述句子大意:根据原句展开联想,描述景象或意境。 (2)手法及特点: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事物(景物)的什么特点 (3)情感或理趣: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揭示了一种怎样的理趣。 (4)语言特点:有时还要指出语言特点,点明妙处与作用。 (5)结构作用:一般要指出该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三、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诗中所起的作用 首句的作用:开篇点题,统领全诗,领起以下对什么的描写 为下文对什么的描写作铺垫 渲染某种气氛,为诗歌奠定某种基调。 如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尾句的作用: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 卒章显志,点明题旨 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诗歌结构严谨 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人回味无穷 中间句(转承句)的作用: 过渡、承上启下或呼应前文、照应后文 打伏笔 转换话题 点睛句(中心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四、答题示例: 2010年1月海淀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一②题。(8分) 杂诗六首(之一) 曹植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 专题05 赏析诗歌重点句子(炼句)(解析版)

专题05 赏析诗歌重点句子(炼句) 考点解读 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分为两种题型:一是定向赏析型,题干规定好了鉴赏角度,如“从虚实结合角度赏析某句”;二是综合赏析型,未规定赏析角度,需要考生自行选择角度,如“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某联”。 技巧点拨 1.解释该句的含意,写出表达的情感。 2.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3.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 4.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经典例题 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答案】15.“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15.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许道宁,北宋

诗歌鉴赏——名句赏析

诗歌鉴赏——名句赏析 九年级语文备课组王恩胜整理 学习目标: 赏析名句的内涵及表达效果 重点难点: 赏析名句的内涵及表达效果 学习过程: 古诗词中的名句,有的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有的抒情真挚,感人肺腑;有的写景自然,怡人耳目;有的用词精炼,富于画面感。 【常考题型】 1.这首诗……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2.……句突出了……的什么特点? 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展现的画面。 【名句赏析】 1.从句子的内容、情感出发。 2.从语言特点出发,主要是炼字。 3.从写作技巧出发,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方式。 4.从句子位置出发,首句有开篇点题、统领全诗、奠定基调等,中间句有承上启下,尾句有照应开头、卒章显志等。 【答题格式】 释句(结合全诗阐明诗句意思)+表达技校、语言、结构等发面的特点+表达效果(表达情感、渲染气氛、揭示处境、烘托对象、营造意境) 初见嵩山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张耒: 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问:“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 答: 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步骤一) 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步骤二) 作者造语新奇,给人一种新鲜感,更生动地表达出诗人初见嵩山的喜悦心情。“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步骤三 ) 【描绘画面】 1.正确理解诗词大意,找全景物,添加修饰语,写明句意。 2.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以及关键词,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描写与描绘不是解释说明,需要添加适当的细节描写。 3.可以适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形象、生动。

高中语文 高考诗歌复习写景句子赏析手法归类

高考诗歌复习:写景句子赏析手法归类 在复习高考诗歌鉴赏时,常常遇到写景诗句的分析,这是备考的重点。学生遇到这些题目,不知如何下手,即使下手也有时答不到点上或不完整。是不是这类试题就没有规律了呢?非也!如果我们找到分析答题的规律,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下面先举例分析几首诗歌,用来总结规律 安肃道中【清】严遂成 水粼粼渌菜畦香,塔影如龙卧夕阳。 高柳乱蝉风不住,残声曳过浣衣塘。 结合诗歌内容,请简要分析诗歌是如何写景的? 答案:①多角度描写景物。“水粼粼渌菜畦香,塔影如龙卧夕阳”,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写景;“高柳乱蝉风不住”,从听觉角度写景,②动静结合,前两句以静景为主,后两句写动景。全诗表达了作者孤身客行道上而生出的思乡羁旅之愁。 双调·落梅风·春晚【元】张可久 东风景,西子湖,湿冥冥柳烟花雾。 黄茑乱啼蝴蝶舞,几秋千打将春去。 这首元曲在写景上有何特色? 答案:①动静结合。“湿冥冥柳烟花雾”是静景,“黄茑乱啼蝴蝶舞”是动景。②视觉听觉结合。“湿冥冥柳烟花雾”“蝴蝶舞”是视觉,“黄茑乱啼”是听觉。作者写出了春天的盎然春意,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留恋。 余杭四月【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

答案: 使用了对比(映衬)手法。如上下句之间的朱樱与绿草,青豆与白鹅鲜明对比,表现出景物色彩的鲜丽。烘托出一种清新的乡间的独特风貌,传达出诗人闲适愉悦之情。 或:使用渲染手法。用丰富的色彩去描写初夏的水果菜蔬朱樱和青豆、悦目怡情的青草与白鹅,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表达诗人陶醉而闲适的情怀。 或:使用了名词排列(意象并列、列锦、白描)的组句手法。如上句由朱樱、青豆、酒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下句由绿草、白鹅、村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使人产生一种画面感。表达出诗人闲适而悠游的情怀。 处士卢岵山居【唐】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请赏析颔联与颈联在写山居景色上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远近结合,动静结合。颔联写一路所见是近景,先静后动,古树苍老,根系盘错缠石,山泉湍急,泉底沙子显露。颈联写遥望是远景,先动后静,雨暗千峰,幽暗空濛,一条山径曲曲弯弯通向烟云深处。 题滕王阁【宋】王安国 滕王平昔好追游,高阁依然枕碧流。 胜地几经兴废事,夕阳偏照古今愁。 城中树密千家市,天际人归一叶舟。 极目沧波吟不尽,西山重叠乱云浮。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之赏析诗歌重点句子

2020 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之赏析诗歌重点句子 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分为两种题型:一是定向赏析型,题干规定好了鉴赏角度,如“从虚实结合角度赏析某句”;二是综合赏析型,未规定赏析角度,需要考生自行选择角度,如“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某联”。 1.解释该句的含意,写出表达的情感。 2.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3.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 4.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一、【2019 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 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众木俱含晚,孤云遂 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 分) 【答案】15.“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15.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

诗歌鉴赏之赏析句子

教学目标: 1?了解赏析名句型诗歌鉴赏题的一般提问方式 2 ?掌握赏析名句型诗歌鉴赏题的一般答题模式 」、赏析名句型诗歌鉴赏题的一般提问方式 (1)这一联或这一句最生动传神,为什么? (2)某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某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二、赏析名句型诗歌鉴赏题的一般答题模式 答题步骤: 1、解答炼句题的语言组织: (1)描述句子大意:根据原句展开联想,描述景象或意境。 (2)手法及特点: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事物(景物)的什么特点 (3)情感或理趣: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揭示了一种怎样的理趣。 (4)语言特点:有时还要指出语言特点,点明妙处与作用。 (5)结构作用:一般要指出该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附: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诗中所起的作用 首句的作用:o开篇点题,统领全诗,领起以下对什么的描写 22为下文对什么的描写作铺垫 3渲染某种气氛,为诗歌奠定某种基调。 0 口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尾句的作用:o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 2卒章显志,点明题旨 2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诗歌结构严谨 3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人回味无穷

中间句(转承句)的作用: (过渡、承上启下或呼应前文、照应后文 2打伏笔 2转换话题 点睛句(中心句)一一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一一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三、答题示例: 2010年1月海淀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一②题。(8分) 杂诗六首(之一) 曹植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①下列对诗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写诗人站在高台上见到的自然景色:秋风阵阵,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北林。其中北林”出自《诗经》,常用来指忧伤之地。 B?三至六句写诗人与所念之人相隔万里且被江湖阻隔,纵有方舟也难以渡达,这份沉重的悲苦叫人实难承受。其中之子”指诗人自己。 C?七至十句写诗人极目远眺之际,看到孤雁从庭前飞过,听到孤雁悲鸣,想托它作信使,捎信给自己思念的远方之人。 D.结尾两句写孤雁飞远了,诗人鸿雁传书”的美好愿望落空,那翩翩飞去的雁影,留给他的只有无尽的失望与忧伤。 【答案】B ②这首诗起笔两句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历来被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5 分) 【答案】前两句写诗人站在高台上见到的自然景色:秋风阵阵,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北林。借景抒情,借悲风” 朝日” 北林”等悲凉的意象,营造了高远的意境,抒发了悲怆的思念之情。起笔两句,在结构上统领全诗,渲染了悲怆的气氛,并以悲”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参考答案】(5分)要点:起笔两句在内容上统领全诗(1分),运用了即景生情(借景抒情)的手法(1分),所选景物如高台、朝日、悲风、北林等都具有悲凉、阔大的特点,营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