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水墨画鹬蚌相争
- 格式:pdf
- 大小:65.44 KB
- 文档页数:1
・98・摘要: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动画艺术被人们赋予了崭新的形态与价值,其艺术形式、创作技术、题材等方面日臻成熟,自身的建设与民族文化契合问题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回顾我国动画艺术辉煌的时期,诸多优秀动画作品无一例外是对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对民间艺术的再创造。
本文对此进行概述与分析,进一步解读我国动画艺术创作中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的契合与运用问题。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动画艺术;继承;再创造;契合绪言动画是一种舶来的艺术形式,从上个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至今,已经发展了八十余年,先后经历了两次高潮时期。
在60年代中期,我国老一辈动画艺术家们创作出了诸多以《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为代表的优秀动画作品,都汲取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民族因素,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响,被人们称为“中国动画学派”;在80年代中期,我国优秀动画作品更是层出不穷,先后有《三个和尚》《哪吒闹海》等经典动画作品问世,体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特征;到了90年代之后,我国动画创作开始模仿美日动画风格,逐渐偏离了本土化的道路,失去了我们特有的民族风格特征。
然而“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需要坚持民族化的创作,这样才能形成具有特色的中国动画艺术。
本文对我国动画艺术中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应用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动画创作者认识到坚持本土化风格对我国动画艺术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在我国动画艺术创作中的意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我国动画艺术应用传统元素,可以向观众展示出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在动画艺术中开拓民族化创作,是我们动画人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许多融合传统文化的动画艺术作品。
可以说我国动画本土艺术风格是从《大闹天宫》等动画作品开始的,《大闹天宫》中就运用了许多民族形式,就像创作者张光字说,“不能做吸墨水纸,光吸而不化,学而不用,是毫无用途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这部作品中主要运用了京剧的程式动作,强调了人物动作的夸张性与规范性,而音乐中使用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旋律,利用京剧中二胡锣鼓等乐器来加强音乐的效果,将鼓点同动画人物动作与画面衔接转换,使人物与音乐浑然一体,将民族元素的趣味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中国水墨绘画语言看张艺谋《影》中的影视表达作者:涂蕊来源:《大观》2020年第05期摘要:《影》是张艺谋导演历时三年执导的一部独具东方韵味的武侠片,其水墨画的风格开启了张艺谋色彩归零的电影美学新篇章。
在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中,水晕墨章、虚实相映、随类赋彩、留白等都曾是绘画艺术的意境追求。
张艺谋导演的《影》融入了大量的传统美学思想及元素,以这些审美意象来分析电影视听语言的表达,从而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自身特质与电影创作内在的深层联系,让传统在现代绽放。
关键词:《影》;水墨;传统意象“人心如影,这部影片是以水墨风格讲人的复杂内心和性格,把人性的复杂影影绰绰地浮现在光影之中。
[1]”导演张艺谋对《影》评价道。
《影》选择水墨叙事与传统艺术中的书法、音乐、道法自然、阴阳八卦相结合的方式,放映后在中西方媒体及电影学界引起热烈反响,其别具一格的审美特征,从艺术形式到精神内容,所传达的意境都带来了影视美学新高度,并且,通过阴阳两极探讨真与假的哲学问题,内涵极为丰厚。
一、水晕墨章的光影光与影是电影的灵魂,《影》的电影美术在影像造型语言上运用绘画章法,营造灰蒙的画面及审美意象,没有了以往张艺谋饱和度较高的大胆用色,“诗情画意”的电影画面走向黑白灰为主的美学空间,其创作背后隐藏着悲凉的艺术情节,与“影者”的主题同质趋向,与光影手法的天然优势相得益彰。
影片中的光多来自窗外,照映在人物面貌及衣物上,与光线灰暗的室内形成明显黑白对比,凝重、冷静、克制呼之欲出,通过间接含蓄的方式呈现出来。
这种色调不靠特效,完全掌握在导演影像表达的处理上,这得益于张艺谋导演早年从事摄影专业以及早已内化于心的传统美学理解。
“影”依真身存在而存在,它酷似、模糊、无法界定,只具有其表,内核无法明晰。
影子境州的存在使得都督彰显了自身价值的同时,其身份可取代性也给都督带来巨大焦虑,所以在片中我们看到都督的密室设有监视口,由口而入的光打在都督脸上,逼仄压抑空间下的野心阴谋,令人不寒而栗。
中国动画的特点艺术风格中国动画的特点1.动画片中洋溢着活泼清新的气息,给人以美的启迪。
2.中国动画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回,或由编剧原创,答仅有极其少数是漫画、游戏和小说改编。
3.中国动画需要全剧集完成申领动画许可证后方可在电视台播出。
第一:强调内容的健康性。
中国动画片突出了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这里没有血腥,更没有色情。
第二,形式不拘一格。
上下五千年、悠悠文明史,造就了中国动画片百花齐放的格局。
同是水墨动画片,就可以运用多种风格的画意。
齐白石、贾又福、李可染的笔法在不同的动画当中体现了不同的风格。
第三:坚持民族绘画传统。
中国的动画片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从绘画到雕塑,从剪纸到皮影,很多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都是我们值得借鉴的好材料。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借鉴和对本土现实生活的提纯,使中国的动画片呈现地道的中国风貌。
例如:《三个和尚》借鉴了中国戏曲风格;《骄傲的将军》表现的是京剧风格;《渔童》、《牛冤》等剪纸片吸取的是中国皮影和民间剪纸的外观形式。
再例如,《大闹天宫》成功运用了中国古代寺观壁画;《鹿铃》、《山水情》脱胎于中国画中的写意花鸟和写意山水;而《南郭先生》、《火童》则融合了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的刚健风格。
与古希腊、古罗马以及欧美等国的魔鬼、魔法、巫术不同,中国动画片中描写的神仙、鬼怪、法术也完全本土化,像手持如意金箍棒、火眼金睛的孙悟空;行走驾云的太白金星;爱管闲事的土地爷,还有顺风耳、千里眼、人参娃娃……这些都完全是土生土长的“中国风”,即使绘写现代生活的动画片,也都纯然是一派中国气概。
我们不仅看到了《米老鼠和唐老鸭》这样优秀的动画片,我们同样看到了迪斯尼乐园这样享誉世界的娱乐场所。
这就是现代卡通艺术的发展之路:不仅要有一个系统的文化产业,更要有完善的产业链条,逐步实现卡通产业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
而它的发展与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经济水平与大众文化消费观念。
超过一个世纪的历史,中国卡通始终处于产业化的边缘,没有能够实现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抒情的诗优美的画——浅谈水墨剪纸片《鹬蚌相争》《鹬蚌相争》这部水墨剪纸片以它浓郁的民族风格,细腻、妙趣横生的动作,含蓄的哲理,给观众以清新、淡雅、隽永、别致的艺术享受。
影片自问世以来博得国内外舆论一致好评,先后在国内外五次获奖。
在国内荣获“金鸡奖”、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在国际上荣获第三十四届西柏林国际短片电影节银熊奖、南斯拉夫第六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片电影节特别奖和同时在萨格勒布市举行的国际青少年电影中心的特别奖。
西柏林电影节评委会评价该片是“出类拔萃的成功”,南斯拉夫报纸称该片是“震动观众心灵的”“惊人的影片”。
中国水墨动画电影的艺术特征分析中国水墨动画是中国动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国摘要际舞台上享有盛誉。
一度成为中国动画片的代言人,充分体现出了水墨动画在世界动画中的地位。
其将动画电影这种现代艺术和中国画这门传统艺术完美融合,使影片本身在题材、内容和形式等多方面都呈现出了鲜明的艺术特征。
在今天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对水墨动画电影的艺术特征进行重新的认知和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中国动画电影的创作、欣赏和传播。
本文从中国水墨动画影片的含义和发展谈起,就其特有的艺术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水墨动画电影;艺术特征;分析总结中国关键词中国水墨动画影片的含义和发展所谓中国水墨动画电影,是指用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作为影片的角色和场景的表现形式,或者说整部动画影片是一幅动态的中国画。
水墨动画影片是中国动画发展的必然阶段,同时也是有着浓郁民族特色的艺术珍品。
时至今天,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
年代,中国动画艺术先驱万氏兄弟的作品中,就能世纪早在2030年,当时的陈够看到明显的中国画的图形,如传统的线描等。
1960毅副总理参观完中国美术电影展览会后提出:“如果你们能够把齐白石先生的画动起来那就更好了。
”这是一个期望,也是一种启发,于是艺术家尝试着把中国传统水墨画搬上舞台。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对齐白石的中国画进行了认真和细致的研究,经过反复的实验,年集体创作出了经典水墨动1961攻克了水墨动态影像的技术难题,8/ 1年代又陆在这部影片的成功的带动下,。
70《小蝌蚪找妈妈》画电影,这是一续出现了多部水墨动画精品。
上海美影厂又推出了《牧童》部描写牧童快乐生活的影片,其基本素材都是来源于李可染先生的,1988年出现的《山水情》水墨画,整个作品中充满了诗情画意。
影片的人物设计者是著名的国画家吴山明先生,该片中运用了多项全新的技术,使画面的流畅性和层次感大大增强,将中国水墨动画《蚂《熊猫百货商店》《鹿铃》推向了最高峰。
此外还有《鹬蚌相争》蚁和大象》等作品,都直接或间接运用了水墨元素,充分继承了有着千年历史的水墨画的精髓,将笔墨技巧、气韵生动、意境悠远这些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品格。
浅析国产动画片的中国元素作者:李官博来源:《文化产业》2014年第09期摘要:国产动画片应该在世界动画史上是占有一席之地的,丰富的中国元素赋予了国产动画独特的魅力。
本文从国产动画的表现方式、取材内容等方面,阐述了在中国元素方面的运用,列举经典国产动画进行佐证,希望国产动画能充分挖掘本国优秀文化,运用中国元素并宣扬,延续前辈的辉煌,把中国动画推向新的高度。
关键词:动画;国产动画片;中国元素;中图分类号:J2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9-00-01动画是一门兼具绘画、电影等手法的主要特性,以银屏为媒介的综合艺术。
提起动画片,很自然想到的是西方国家的引领潮流和主要地位。
的确动画起源于国外,最早出现于19世纪的英国,兴盛于美国,发展至今已经有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我国的第一部动画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它的名字叫《大闹画室》。
这部动画的作者就是画家,他们以自己熟悉的画室为场景,制作了这部真人与动画同时演出的动画片,本片讲述一个画家在画室作画时,从画板上突然跳下一个淘气的小纸人,在画室里大闹一通的故事,虽然这只是一部时长12分钟的无声动画,但是反响强烈,并在国产动画史上影响深远。
相比于西方动画,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非常迅速,以万氏兄弟为首的创作者为国产动画的发展做着贡献,他们也是中国动画电影事业的开创者。
1935年,万氏兄弟拍摄了我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
1963年大型动画片《大闹天宫》完成并获得成功,标志着国产动画片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中国元素一词涉及范围较广,它不仅包含实体的有关中国的元素,还包括含有中华民族文化的非实体元素。
中国元素有很多,不是所有采用中国元素的动画都是国产动画,国产动画也要采用典型的中国元素才能体现中国动画片的特色。
动画片发展至今,表现形式多样丰富,有直接绘制的2D动画,有采用实物的木偶动画,有高科技的3D动画等,而在中国有着浓烈的中国元素特征的水墨、剪纸等艺术形式同样运用到了动画中。
今天美术欣赏我将向大家介绍水墨动画片.
水墨动画片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动画的一大创举。
它将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引入到动画制作中,那种虚虚实实的意境和轻灵优雅的画面使动画片的艺术格调有了重大的突破。
与一般的动画片不同,水墨动画没有轮廓线,水墨在宣纸上自然渲染,浑然天成,一个个场景就是一幅幅出色的水墨画。
角色的动作和表情优美灵动,泼墨山水的背景豪放壮丽,柔和的笔调充满诗意。
它体现了中国画"似与不似之间"的美学,意境深远。
《小蝌蚪找妈妈》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动画片.
接着将为大家来带来的是另一部水墨动画片《鹬蚌相争》.它是一部剪纸水墨动画片,改编自《战国策•燕策》中的寓言故事“鹬蚌相持”。
而且全片没有语言台词,基本属于默片,全部是依靠人物的表情动作来叙述故事的,在水墨画的基础上采用了剪纸的技巧,使得人物表情动作更加丰富多彩,将这个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活灵活现的展示了出来。
荣获多个国际奖项,包括1984年第34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短片银熊奖、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动画电影节特别奖等。
好了,接下来请我们同学认真欣赏,体会水墨动画特有的中国元素。
故事情节:
老渔翁在湖中钓鱼时,先后被鹬和蚌吸引,想将它们捕获,没有成功。
翠鸟口中的鱼被鹬夺去,它又找到一条蚯蚓,不想又被蚌抢走,蚌正欲食用,哪知又被看准时机下手的鹬吞下肚。
后来,鹬捉来一条鱼儿走到蚌身旁欲赔礼,蚌不理它这一套,相反进行了报复,鹬蚌开始大打出手,老渔翁在一旁看得乐开了花。
论中国传统美术与国产动画之关系马铁骊(临沂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摘要:中国传统美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深深地打上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烙印。
在国产动画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美术的造型体系与色彩体系对国产动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此出现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动画。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美术的造型体系和色彩体系两方面与国产动画的关系这一角度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国传统美术;国产动画:造型:色彩一、中国传统美术的造型体系与国产动画之关系动画一直与民间美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民间广泛流传的皮影戏、木偶戏、走马灯可以说是动画艺术的先驱。
从丰富的中国传统美术宝库中吸取养分.是我国动画民族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国产动画在发展过程中曾尝试了许多美术风格.有的选择汉代砖刻的艺术形式(《南郭先生》),有的采用拉毛工艺(《猴子捞月》)。
有的选用北方民间年画的风格(《抬驴》1,还有的运用敦煌艺术的形式(《九色鹿》)等等。
从中国的第一部长动画片万氏兄弟制作的《铁扇公主》到第~部木偶片《皇帝梦》,其后的《骄傲的将军》、《小鲤鱼跳龙门》、<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吸取了民间年画的造型与色彩;《雕龙记》、《孔雀公主》、《崂山道士》、《西瓜炮》、《真假李逵》等运用了民间玩具中的泥、木、竹等造型与材料;《鱼盘》和《争执》则将民间陶瓷的绘画技法和材料特性运用到动画片中:《猪八戒吃西瓜》、《渔童》、<人参娃娃》、《红军桥》、《老鼠嫁女》、《八仙与跳蚤》等抓住了民问剪纸的造型特点.拍出的剪纸动画片独树一帜;<小蝌蚪找妈妈》、《鹬蚌相争》、《牧笛》和《山水情》等则把中国传统水墨的样式在动画片中发挥到了极致。
中国的剪纸片就是从皮影戏和与皮影相近的中国民间剪纸中汲取养料研制而成的。
在皮影和剪纸艺术中.由于受平面造型的限制.通常采用侧面形式来增加它的艺术表现力,根据人物的性格和身份等特征加以程式化.进行强烈地夸张。
又如雕镂技巧与光线透视的相辅相成.以产生最佳的表现效果。
中国传统水墨画鹬蚌相争
崔燕,1963年生于北京。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研究生学历。
曾就读于北京教育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和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国画专业。
师从著名的楼阁山水画家何镜涵先生学习山水。
现工作于北京市丰台区教师进修学院学前教育研究室,曾被多所院校邀请教授“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并辅导教师、学生学习中国画、儿童画。
如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宣武分院、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市海淀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
崔燕从事美术教育与学前教育三十余载,是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幼儿教育专家和美术教育家。
曾被评为市、区先进工作者、十佳辅导员及中国美术学院社会美术考级北京考区优秀辅导教师。
所教过的学生中,年龄从2岁至80岁不等,其中有中国、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多国学生,所教授学生经常受邀参与各种活动并获奖。
曾撰写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共同出版的《你知道吗?千万个为什么幼儿卷》一书中“飞向远天”部分中的60篇文章。
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儿童现代教育系列丛书《儿童科学教育课程
亲子互动篇》绘画插图650余幅、《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游戏探索篇》绘画插图550余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