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寄畅园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672.00 KB
- 文档页数:5
论中国古典园林审美——寄畅园景观特点分析摘要:江南园林地域范围小,又因江南气候温和湿润、水网密布、花木生长良好,园石、常绿树较多,所以园林景致较细腻精美,园林艺术格调明媚秀丽、淡雅朴素、曲折幽深。
寄畅园的成功之处在于她“自然的山,精美的水,凝练的园,古拙的树,巧妙的景”。
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目的。
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关键词:古典园林造园艺术自然精神境界山水景观苏州园林寄畅园正文: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涵盖宽泛,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
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所以,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
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
中国古典园林的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中国园林的性质决定的。
因为不论是封建帝王还是官僚地主,他们既贪图城市的优厚物质享受,又想不冒劳顿之苦寻求“山水林泉之乐”。
因此,他们的造园,除了满足居住上的享乐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追求幽美的山林景色,以达到身居城市而仍可享受山林之趣的目的。
中国古典园林因受长期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是封闭的,即园林的四周都有围墙,景物藏于园内。
而且,除少数皇家宫苑外,园林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小。
要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突破空间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
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
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创造丰富园景的最重要的手法,是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划分景区和空间、以及“借景”的办法。
寄畅园(上)寄畅园坐落在无锡市西郊东侧的惠山东麓,惠山横街的锡惠公园内,毗邻惠山寺。
园址原为惠山寺沤寓房等二僧舍,明嘉靖初年(约公元1527年前后)曾任南京兵部尚书秦金(号凤山)得之,辟为园,名“凤谷山庄”。
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秦燿因座师张居正被追论而解职。
回无锡后,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间,疏浚池塘,改筑园居,构园景二十,每景题诗一首。
取王羲之《答许椽》诗:“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句中的“寄畅”两字名园。
1952年秦氏后人秦亮工将园献给国家。
寄畅园属山麓别墅类型的园林。
面积为14.85亩,南北长,东西狭。
园景布局以山池为中心,巧于因借,混合自然。
凤谷行窝是从惠山寺日月池畔入园的第一个建筑。
门前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石碑,入室为古朴门厅三间,正中悬“凤谷行窝”一额,系朱屺瞻所书,两侧抱柱一联,系取翁同和旧名,高石家书。
联云:杂树垂荫,云淡烟轻;风泽清畅,气爽节和。
明代正德年间,秦观第17代后裔秦金,购置惠山寺建于元代的僧舍,用来修建他的别墅园林。
秦金号凤山,而园子又建在惠山的山谷里,因此风谷有包含地名人名两层意思。
行窝区别于皇帝的行宫,也表明这座别墅处于草创阶段,以山林野趣为主,把它们连接起来,理解就是,所谓“风谷行窝”,就是凤山先生建在惠山山谷里富有野趣的别墅园林。
乾隆十分钟爱此园,每次下江南必游此地,后来还特意在颐和园仿此园建立“惠山园”。
虽是初春在寄畅园中却树木繁茂,许多古木的树龄长达三四百年,令人瞠目。
这个园子最出彩的一点就是巧以借势,浑合自然,借惠山之余脉,引二泉之潜流,背依山石,前临曲池,做得既古朴又洗练,在众多的江南园林中别树一帜,属于山峦别墅型园林。
借景塔影借景,是我国传统的造园手法之一,可以互借,也可以外借。
寄畅园主要赏景建筑都背东面西。
为便于西借惠山,从知鱼槛、涵碧亭、环翠楼、凌虚阁等主要观赏点望去,但见惠山绿嶂巍峙,山顶游人蠕动,既远又近。
“名园正对九龙岗”,“春雨雨人意,惠山山色佳”。
无锡寄畅园,坐落在惠山东麓,其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是江南著名的古典园林。
全园虽小,但因布局巧妙,造园手法精妙,空间变幻巧妙,给人以小中见大、身临其境之感。
下面是寄畅园的简介:寄畅园是中国江南古代园林代表作品之一,位于惠山古镇4A景区惠山东麓,前临溪流,后倚竹冈。
全园以巧妙的借景、因地制宜、精巧玲珑等建筑手法和别致的建筑布局将园外美不胜收的惠山寺众山之景和园内潺潺流水的锦砾山和狭长土地联系起来,使园内外的山光水色和园林建筑融为一体,给人以小中见大之感。
园内古木众多且都经过了百年甚至数百年之久,故有“古惠山名园”之美誉。
整个园林以山水为主,园中建筑以廊桥、亭子为主,融和了南方和北方的建筑风格。
廊桥和亭子在园中错落有致,让人在游览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人的建筑之美。
此外,寄畅园的四季景色也非常迷人。
春天,园中的梅花、樱花、海棠等花卉竞相开放,花香四溢;夏天,园中的竹林和芭蕉给人以清凉之感;秋天,园中的桂花、菊花争奇斗艳;冬天,园中的蜡梅和翠竹为人们带来一丝生机。
寄畅园的历史也非常悠久。
它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几经变迁,最终成为了如今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
其中最为著名的一次变迁是清康熙年间,园归侍郎王兰治所有,他在园中建书楼藏书,取《兰亭序》所言“寄畅山水之间”句,把园林题名“寄畅”,并列入无锡“五园林”。
此外,在清朝乾隆年间,园主将此园作为贡品带入宫中,得到了皇帝的称赞。
这些历史事件使得寄畅园成为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总之,无锡寄畅园是一座非常值得一游的古典园林。
它以山水为主,建筑布局巧妙,空间变幻巧妙,给人以小中见大之感。
四季景色也十分迷人,让人流连忘返。
此外,它的历史悠久,曾被列为无锡“五园林”,并作为贡品带入宫中得到皇帝的称赞。
总之,无论是对于古典园林爱好者还是对于只是想欣赏一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来说,无锡寄畅园都是一个不可错过的好去处。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无锡寄畅园如今已成为惠山古镇的一张名片,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游览。
寄畅园的景点
寄畅园是一座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惠山古镇景区的古典园林,也是江南地区山麓别墅式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
以下是寄畅园的主要景点:
1. 八音涧:寄畅园中的一条溪涧,长约30米,宽约1米,溪水潺潺,石峰叠砌,清冽幽深。
传说中水流击石发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声音,因而名为“八音涧”。
2. 七星桥:寄畅园内的一座石拱桥,横跨在八音涧上。
桥身由三块石条并成,全长约2米,宽约米。
3. 知鱼槛:寄畅园内的一处观鱼建筑,位于七星桥北侧,长约15米,宽约
3米。
游客可以在此观赏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弋。
4. 凌虚阁:寄畅园内的一座楼阁建筑,位于知鱼槛北侧。
凌虚阁高三层,长约12米,宽约8米,是园中的制高点。
游客可以登上凌虚阁,俯瞰整个寄
畅园的美景。
5. 嘉树堂:寄畅园内的一座建筑,位于凌虚阁西侧。
嘉树堂内种植着许多名贵的树木和花草,如桂花、玉兰、海棠等,环境幽雅清静。
6. 锦汇漪:寄畅园内的一处湖泊,长约60米,宽约20米。
锦汇漪湖水清
澈见底,四周景色如画,是园中的一大美景。
游客可以在湖边漫步或泛舟湖上,感受江南水乡的韵味。
7. 郁盘廊:寄畅园内的一条长廊,长约40米,宽约米。
郁盘廊曲折蜿蜒,横贯整个寄畅园,是园中的重要通道之一。
游客可以在此欣赏到园中的美景,并感受江南园林的独特魅力。
除了以上景点外,寄畅园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游的地方,如门厅、法帖碑廊、秉礼堂、含贞斋、九狮台等。
这些景点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寄畅园这一江南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
现代惠山古镇寄畅园的诗词
摘要:
一、引言
二、现代惠山古镇简介
三、寄畅园的历史背景与特点
四、寄畅园中的诗词作品及作者
五、诗词作品在寄畅园中的意义与影响
六、总结
正文:
现代惠山古镇位于我国江苏省无锡市,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
古镇内的寄畅园,更是以其优美的园林景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文人墨客们流连忘返的胜地。
寄畅园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明朝,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园内的建筑风格独特,既有江南园林的婉约柔美,又具有一种古朴大气的历史感。
园中假山、水池、亭台楼阁等景致布局巧妙,相映成趣。
在寄畅园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园林的文化内涵,更为游客们提供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诸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牧的《秋夕》等诗词,都在寄畅园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这些诗词作品或描绘了园林美景,或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使得游客们在欣赏园林的同时,也能品味到诗词的韵味。
此外,寄畅园中的诗词作品还对园林景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许多景点的
命名都源自诗词,如“翠微亭”、“留云阁”等,都是根据诗词中的描绘而来。
这些景点名称不仅为园林景致增色,还使游客们在游园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诗词的魅力。
总之,现代惠山古镇寄畅园的诗词,既是园林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锡寄畅园的造景手法和特点无锡寄畅园是一座以园林为主题的文化景区,位于江苏省无锡市,被誉为“江南园林之冠”。
寄畅园的造景手法独特,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寄畅园注重以自然为基础的景观塑造。
园内山水环绕,水面辽阔,山势峻峭。
园内的山石、湖泊、小桥、流水等元素都是依照自然山水的形态进行布置,力求还原大自然的美景。
园内的山石取材广泛,有奇峰异石、古树名木等,使整个园区充满了自然的气息。
其次,寄畅园注重以意境为核心的景观设计。
园内的建筑、假山、花草树木等都是根据传统文化和意境进行设计和布置的。
园内有许多古色古香的建筑,如亭台楼阁、廊桥流水等,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园内的假山也是根据传统的意境进行塑造,有的象征着山水世界,有的象征着人们向往的仙境。
花草树木的选择也非常讲究,力求营造出一个和谐、宜人的环境。
再次,寄畅园注重以文化为内涵的景观打造。
园内有许多文化元素和历史故事融入其中,如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历史人物的故事等。
在园内漫步时,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还可以领略到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文化元素和历史故事使寄畅园更具有教育意义和观赏价值。
最后,寄畅园注重以人文为主题的景观呈现。
园内有许多与人相关的景观和活动,如游船、垂钓、草坪休闲等。
这些景观和活动不仅给游客提供了观赏和娱乐的机会,也使游客能够更好地融入其中,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总之,无锡寄畅园的造景手法独特,特点鲜明。
它以自然为基础,以意境为核心,以文化为内涵,以人文为主题,打造了一个美丽而富有魅力的园林景区。
这里既有大自然的美景,又有人文历史的底蕴,无论是游客还是艺术爱好者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和感动。
无锡惠山寄畅园的观后感走进无锡惠山的寄畅园,就像走进了一幅浓墨重彩的历史画卷。
一踏入寄畅园,扑面而来的是那种古朴宁静的气息。
看到那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我感觉仿佛穿越回了古代。
楼阁的飞檐翘角宛如展翅欲飞的鸟儿,精致而又威严。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知鱼槛,它静静地临于水边。
我站在知鱼槛前,看着水中欢快游动的鱼儿,当时就想到庄子与惠子观鱼的那个故事。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在这一刻仿佛自己就是那个充满哲理思辨的古人。
小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穿梭,时而会聚在一起,时而又各自散开,感觉它们就是这片园林灵动的精灵。
沿着回廊漫步,那雕栏画栋看不够。
回廊曲折蜿蜒,就像是园林的一条引导线,把我慢慢引向更多神秘又美妙的角落。
旁边的绿植点缀得恰到好处,那些树木和花草好像已经在这里守护了千年,与园林建筑融为一体。
湖石堆砌而成的假山更是一绝,怪石嶙峋,姿态万千。
我靠近假山,抚摸着那粗糙又奇特的石头,觉得工匠们真是巧夺天工,每一块石头的摆放都像是经过精心设计,有了一种自然的美感。
再看园林中的水,从这边缓缓流向那边,看似平静却又暗流涌动。
那水面就像是一面镜子,倒映着周围的一切。
当微风吹过的时候,泛起的涟漪打碎了倒影,却也创造了另一种动态的美。
在某个转角处,突然看到一个小小的庭院,里面只有一方石桌和几个石凳,虽然简单但满是禅意。
当时我就想,古人是不是就在这儿喝茶赋诗,度过漫漫午后时光呢。
寄畅园整个布局紧凑却又不显拥挤,每个区域都有它自己的特色。
看完后我明白了为什么园林能被称为凝固的艺术,寄畅园就将建筑、自然、艺术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它独特的魅力。
在这里,烦躁的心会变得平静,让人只想沉浸在这片古老而又美好的园林景观之中。
无锡寄畅园登峰造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园之典不禁令人称叹寄畅园与南京瞻园、苏州拙政园和留园并称为“江南四大名园”。
然而,“南国探幽地,唯余寄畅园。
”这座近500年历史的山麓别墅园林,不仅造园艺术高超,而且文物也十分丰富,更是闲暇时寻幽探胜的好去处。
寄畅园的天井里有两块刻石,分别是康熙、乾隆在100年间先后六下江南时题写的“山色溪光”和“玉戛金枞”。
乾隆甚至以寄畅园为蓝本,在颐和园中建造了“谐趣园”,可见喜爱的程度。
大厅为“凤谷行窝”。
厅前柱子上挂着无锡本地金石家高石农篆书的翁同龢楹联:“杂树垂荫,云淡烟轻;风泽清畅,气爽节和。
”“秉礼堂”是秦氏家族执掌礼仪的场所,此堂题名是为纪念关公。
关羽被曹操软禁后,为试探关羽,只给他一间房,关羽把房让给甘糜二位嫂嫂,自己则左手持青龙偃月刀,右手持《春秋》,读书到天明。
题名“秉礼”,即秉烛达旦,遵守礼节之意。
“含贞斋”原是明代园主秦耀读书之所,这位官场失意的园主喜欢吟咏“盘桓抚古松,千载怀渊明;岁寒挺高节,吾自含我贞”,故取名“含贞斋”。
斋内有联曰“池含林采明于缬,山贻台华媚若细。
”九狮台是座湖石叠成的大型假山,突兀峻峭。
堆叠的若干湖石有如若干大小不一、姿态各异的狮子,而整座假山看上去又像一只巨大的雄狮,俯伏于绿树丛中。
据说这是根据元代无锡大画家倪云林的《九狮图》画稿堆砌而成的。
登上狮首,是全园最高点,整个园林一览无余。
梵界即为佛界,阁建在假山上,因紧靠惠山寺,故名“邻梵阁”。
可惜原来的建筑已毁,现在的阁是在上世纪80年代依照《寄畅园记》的记载重建的,横匾为尉天池所书。
登临眺望,锡山风光尽收眼底,惠山寺的全景也被凭借入园。
卧云堂是全园的主体建筑,明万历年间,秦耀始建之时,有诗记道:白云已出岫,复此还山谷;幽人卧其间,常抱白云宿。
作为别墅园林,寄畅园自然具有起居的功能。
卧云堂“前后层轩,可客十席。
”可见是园主会客宴宾之所。
修复此堂时,对明代的地坪作了“露明”,以见其古老历史。
园林史课程论文展开的天然山水画卷——无锡寄畅园赏析学院:班级:姓名:学号:展开的天然山水画卷——无锡寄畅园赏析摘要:寄畅园是江南地区一座保存较完好的明末清初的别墅型私家园林,其巧妙的选址,别具匠心的叠山理水,偏多野趣的景色,无不表现出别墅型私家园林的造园特色,不愧是一座优秀的屮国古典园林。
关键字:寄畅园因借自然叠山理水花水配罝建筑布局正文寄畅园位于无锡城西的锡山和惠山间平坦地段(即锡山风景名胜区内),占地约1公顷,属于中型别墅型私家园林。
元代原为佛寺的一部分,明正德年间兵部尚书秦金辟为别墅;后经秦氏几代人的经营,寄畅园更为完美,名声大噪。
清咸丰十年(1860年),园曾毁于兵火。
如今的园林是后来重建的,但山水格局未做变动,依旧传承着文人园林简远、雅致的特质。
中国古典园林的园名,很多都含有隐喻(象征)的特点。
寄畅园也不例外,其初名为“凤谷行窝”,后取王義之《兰亭序》“一觥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的文意,更名为“寄畅园”。
1寄畅园布局寄畅园总体布局为水池偏东,池西聚土石为假山,两者构成山水骨架。
假山约占全园面积的23%,水面占17%,山水一共占去全园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
建筑布置疏朗,相对于山水而言数量较少,故王穉登《寄畅园记》评价:“兹园之胜……最在泉,其次石,次竹木花药果蔬,又次堂榭楼台池沼。
”寄畅园区位图寄畅同平面图寄畅园西靠惠山,东南是锡山,园的总体布局抓住这个优越的自然条件,以水面为中心,西、北为假山接惠山余脉。
东部以水池、水廊为主,池中有方亭,相互对映。
园的面积虽不大,但近以惠山为背景,远以东南方锡山龙光塔为借景,空间感、秩序感极为强烈。
园内池水、假山是引惠山的泉水和开采山中的黄石做成,所以,寄畅园在借景、选址上都相当成功,处理简洁而效果丰富,水平甚高。
在路线的组织上,寄畅园运用了江南园林常用的疏密相间手法。
从现在西南角的园门入园后,是两个相套的小庭院,走出厅堂,则视线豁然开朗,一片山林景色。
寄畅园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是无锡的一座著名园林。
它是江南地区典型的私家园林,也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下面是对寄畅园的简要讲解:
1. 寄畅园的历史:寄畅园始建于明代,原名"南院"。
清代时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和风貌。
在园内的建筑和景观中,我们可以看到明代和清代的不同风格。
2. 寄畅园的布局:寄畅园的布局十分精致,园林分为三个部分:中园、东园和西园。
中园是园林的主体部分,以水池为中心,周围分布着各种建筑和景观。
东园和西园则是中园的延伸,增加了园林的景深和层次感。
3. 寄畅园的建筑:寄畅园内的建筑主要有水榭、亭子、廊桥等,这些建筑都巧妙地融入了园林的景观中,使得园林的整体感更强。
4. 寄畅园的植物:寄畅园内种植了大量的花草树木,使得园林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色。
尤其是园林中的古树,树龄都在几百年以上,为园林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
5. 寄畅园的文化价值:寄畅园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园林,也是一座富有文化内涵的园林。
园内的建筑、景观和植物都富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高度成就。
以上就是寄畅园的简要讲解。
寄畅园景点游玩感受寄畅园是一座古典园林,位于中国江苏省无锡市,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之一。
我带着期待和敬畏的心情,踏入了这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园林。
进入园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高耸挺拔的寄畅园主峰——景明楼。
它以宏伟的气势和精湛的建筑工艺,让我惊叹不已。
沿着山脚蜿蜒的小路,我来到了一个宁静优雅的景区——七星泉。
泉水清澈见底,水声潺潺,七颗大小不一的假山石围绕在泉水的四周,犹如七颗星星在夜空中闪烁,别有一番韵味。
继续前行,我来到了一个宽敞明亮的院落——秉礼堂。
这里是寄畅园的核心景点之一,也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之一。
院落中的建筑错落有致,布局精巧,使人感受到一种古朴典雅的气息。
我漫步在院落中,仿佛穿越到了古代,感受到了那种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在寄畅园中游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江南园林的独特魅力。
这里的每一处景致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建造,无论是山水、建筑、花木等都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我沉浸在这种优美的环境中,不禁让人感到身心愉悦。
寄畅园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
这里曾是明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鏊的私人花园,也是清朝康熙、乾隆两代皇帝南巡时的行宫所在地。
园中保留了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古迹,如古井、古树、古建筑等,这些都在默默地诉说着寄畅园的历史和文化。
在游玩的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了一些关于寄畅园的知识和故事。
比如园中的“知鱼槛”是当年康熙皇帝品茗赏鱼的地方;而“鹤亭”则是乾隆皇帝亲手题写的匾额。
这些历史故事和背景让我对寄畅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在寄畅园游玩的过程中,我还认识了一些游客和工作人员。
他们都非常热情友好,让我感到非常亲切和舒适。
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和互动,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寄畅园的知识和故事,还结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总的来说,寄畅园是一座充满历史文化和自然美景的园林。
在这里游玩的过程中,我不仅欣赏到了江南园林的独特魅力,还感受到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和人文关怀。
这是一次非常难忘的旅行体验,我会永远珍藏在心中。
推荐一个好地方
你们知道吗?在无锡有这样一座园林,竟然美得能让乾隆皇帝直接在北京颐和园复制仿建了一座。
它便是江南四大名园之一的寄畅园,也是我要推荐的好地方。
早晨的寄畅园是恬静的。
一阵微风吹来,桂花的香气扑鼻而来,“锦汇漪”的小鱼成群结队的游,水草也随着水波轻轻的摇摆起来,好像在跳夏天的圆舞曲,岸边的桂花落入水中,像是一个个跳跃的音符,散发出阵阵清香。
“锦汇漪”最点睛之处就是“知鱼槛”。
“知鱼槛”的亭名出处是《庄子。
秋水》中庄子与惠子的一段有名的对话:“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而此时我们就坐在这儿赏花、喂鱼,再猜测一下小鱼儿们都在想什么,真是与历史碰撞的奇妙感觉。
再走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凤谷行窝”它是园林的前厅,走过“八音涧”、坐上“美人靠”远处的惠山云雾缭绕,“龙光塔”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寄畅园还有许多许多的美丽景点呢,后大石山房、九狮山、介如峰、卧云堂……
我还要邀你一起去雨中的寄畅园、深秋的寄畅园、雪后的寄畅园。
请跟我一起走进这座百年的江南园林吧!。
园林史课程论文
展开的天然山水画卷
——无锡寄畅园赏析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展开的天然山水画卷
——无锡寄畅园赏析摘要:寄畅园是江南地区一座保存较完好的明末清初的别墅型私家园林,其巧妙的选址,别具匠心的叠山理水,偏多野趣的景色,无不表现出别墅型私家园林的造园特色,不愧是一座优秀的屮国古典园林。
关键字:寄畅园因借自然叠山理水花水配罝建筑布局
正文
寄畅园位于无锡城西的锡山和惠山间平坦地段(即锡山风景名胜区内),占地约1公顷,属于中型别墅型私家园林。
元代原为佛寺的一部分,明正德年间兵部尚书秦金辟为别墅;后经秦氏几代人的经营,寄畅园更为完美,名声大噪。
清咸丰十年(1860年),园曾毁于兵火。
如今的园林是后来重建的,但山水格局未做变动,依旧传承着文人园林简远、雅致的特质。
中国古典园林的园名,很多都含有隐喻(象征)的特点。
寄畅园也不例外,其初名为“凤谷行窝”,后取王義之《兰亭序》“一觥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的文意,更名为“寄畅园”。
1寄畅园布局
寄畅园总体布局为水池偏东,池西聚土
石为假山,两者构成山水骨架。
假山约占全园
面积的23%,水面占17%,山水一共占去全园
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
建筑布置疏朗,相对于
山水而言数量较少,故王穉登《寄畅园记》评
价:“兹园之胜……最在泉,其次石,次竹木
花药果蔬,又次堂榭楼台池沼。
”
寄畅园区位图寄畅同平面图
寄畅园西靠惠山,东南是锡山,园的总体布局抓住这个优越的自然条件,以水面为中心,西、北为假山接惠山余脉。
东部以水池、水廊为主,池中有方亭,相互对映。
园的面积虽不大,但近以惠山为背景,远以东南方锡山龙光塔为借景,空间感、秩序感极为强烈。
园内池水、假山是引惠山的泉水和开采山中的黄石做成,所以,寄畅园在借景、选址上都相当成功,处理简洁而效果丰富,水平甚高。
在路线的组织上,寄畅园运用了江南园林常用的疏密相间手法。
从现在西南角的园门入园后,是两个相套的小庭院,走出厅堂,则视线豁然开朗,一片山林景色。
在到达开阔的水面前,又必须经过山间曲折的小路。
这种分割空间和景色的处理手法,造成了对比效果,使人感到园内的景色生动和多彩。
2寄畅园赏析
2.1因借自然
寄畅园因其选址之巧妙,能充分
收摄周围环境的美好景色,使视野得以
最大限度地拓展到园外,是造园技法—
—远借的最佳实例。
从锦汇漪水池东岸
向西望去,透过水池及西岸假山上的蓊
郁林木,可远借惠山优美山形,构成远
中近三层次景深;若从池两岸及北岸的
嘉树堂一带向东南望去,锡山及其龙光
塔均被借入园内,衬托着近处临水亭
廊、水榭,又是一幅以建筑为主景的天
然山水画卷。
寄
畅园借锡山龙光塔
2.2理水
寄畅园的理水传承了中国古典园林“大水宜分、小水宜聚”的基本手法。
整体布局以聚为主(以锦汇漪为中心,展开景观空间序列);南北长而东西窄的锦汇漪水池,又通过中部两岸的鹤步滩与东岸的知鱼槛对峙收束,把水池划分为似隔又合的南、北两水域;北水域的北端利用平桥“七星桥”及其后的廊桥,再划分为两个层次,中端做成小水湾架石板平桥(即鹤步滩),北水域被划分为四个层次,加大了景深,又与南水域开敞的景观形成对比。
北水域东北角以跨水的廊桥障隔水尾,池水似无尽头,彰显其疏水脉脉源远流长的意境,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园林创构和园林审美中的体现,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在理水方面,寄畅园的独到之处体现在从惠山引来泉水,这从另一角度证明了园址选择的重要性,证明了别墅型私家园林融入自然的特质。
鹤步滩与知鱼槛对峙收束水面疏水脉脉源远流长的意境
2.3叠山
寄畅园的叠山是著名叠山家张南垣之侄张钺的匠心独运之作。
西岸的黄石间土的土石山,堆叠成中部隆起,首尾两端渐低之势,首迎锡山、尾向惠山,似与锡、惠二山一脉相连,犹如真山的余脉,“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山上灌木丛生,古树参天,浓荫如盖,盘根错节.与锡、惠二山的自然景色融为一体。
又从惠山引来泉水,形成溪流破山腹而入,跌落山堑,如空谷流水之琴音,故名“八音涧”,所创意境别具一格。
2.4建筑
除新建的双孝祠、秉礼堂一组建筑群作为园林的入口外,寄畅园的建筑主要集中在水池的北、东两岸,但疏朗冇致,其参差错落、倒映水中的形象与池东南岸的天然景色形成强烈对比。
正是因为建筑着墨不多,园林保持着疏朗、天然的格调,故乾隆帝驻跸此园时曾赋诗咏之为“独爱兹园胜,偏多野兴长”。
清秀雅致的涵碧亭蕴涵典故的知鱼槛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命名,常含冇深刻的文化底蕴,寄畅园的建筑也是如此。
如知鱼槛,取自《庄子•外篇秋水》庄子与惠子关于“鱼之乐”的对话;鹤步滩的“鹤”则隐喻洒脱、超然尘世之情。
这些赋有寓意的命名,使寄畅园更添雅致风韵。
寄畅园建筑的窗、门等上雕刻有蝙蝠、鹤、寿、松和书等图案以及一些典故,无不在隐喻福、长寿、书香门第或升官、多子多福等,在此不一一枚举。
可以说园林中的建筑不仅有其实用功能、审美功能,也有一定的隐喻功能,丰富了园林的文化内涵。
3结语
从上述分析来看,仅用传统造园艺术的法则:借景、叠石、疏密、动静等手法来阅读寄畅园是远远不够的,这只是一种理性的艺术梳理,而不是感性的生命体验。
寄畅园是一个注入了历代造园者太多智慧和心血的巅峰之作,一个完全可以传之百代永远被人阅读的精品。
而更重要的是,寄畅园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一个有灵性、有情感的生命体,我们必须用心去体会、去感悟它。
综观寄畅园的空间布局,不难发现,其特点鲜明,个性化强,充满了文人趣味与意境,同时也达到了建筑美、人文美与自然美的完美结合,给现今的园林设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参考文献:
[1]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第4 版.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 黄茂如.无锡寄畅园[M].人民日报出版社,1994.
[3] 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 魏嘉瓒.苏州古典园林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5] 顾一群.无锡山水[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