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畅园鉴赏
- 格式:ppt
- 大小:14.41 MB
- 文档页数:54
《寄畅园》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抒发个人情感,展现了作者对逝去岁月的思念之情。
本文将对《寄畅园》进行解读,从题材、结构、意境等方面展开分析,旨在深入理解这首诗的内涵。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寄畅园》的题材。
这首诗主要以描绘自然景色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故园的怀念之情。
诗中以"岸芷汀兰草"、"水萦风动蓼"等描绘自然景物的词句,展现了作者对园中美景的深切感受。
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作者对逝去岁月的缅怀之情,以及对亲友离散的思念之情。
可以说,《寄畅园》以自然景物为媒介,借以抒发人情感,表达作者对故园、亲友的思念之情。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寄畅园》的结构。
这首诗共分为四个小节,每节四句。
整首诗的结构简洁明了,每句诗都控制在七言绝句的格式内。
这种结构的运用使得整首诗的节奏感强烈,各节之间的联系紧密有序。
同时,作者运用了插句和对仗等修辞手法,使得诗句更加韵律优美,形象生动。
整体上,《寄畅园》的结构严谨有序,表达方式简洁明了。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寄畅园》所展现的意境。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描绘园中的花草树木、江水风景等形象,营造出一幅宁静优美的画面。
同时,作者也通过描写园中人物的情感和动作,如"亦余心之所善兮"、"念彼昔之所適"等,进一步凸显了诗中的思乡之情。
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情感的交织描绘,诗中意境既表达了对故园的怀念和思念之情,又展现了对逝去岁月的回忆和留恋之情。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寄畅园》的主题和特点。
这首诗主题鲜明,以描绘自然景物为主线,通过展现对故园的思念和对逝去岁月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故园、亲友的深切感情。
整首诗结构严谨有序,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清新宁静。
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情感的交融描绘,诗中形象生动,意境深远。
总之,《寄畅园》以其深情的笔触和唯美的意境,将作者内心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通过对《寄畅园》的解读,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首诗的内涵。
论中国古典园林审美——寄畅园景观特点分析摘要:江南园林地域范围小,又因江南气候温和湿润、水网密布、花木生长良好,园石、常绿树较多,所以园林景致较细腻精美,园林艺术格调明媚秀丽、淡雅朴素、曲折幽深。
寄畅园的成功之处在于她“自然的山,精美的水,凝练的园,古拙的树,巧妙的景”。
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目的。
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关键词:古典园林造园艺术自然精神境界山水景观苏州园林寄畅园正文: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涵盖宽泛,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
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所以,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
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
中国古典园林的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中国园林的性质决定的。
因为不论是封建帝王还是官僚地主,他们既贪图城市的优厚物质享受,又想不冒劳顿之苦寻求“山水林泉之乐”。
因此,他们的造园,除了满足居住上的享乐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追求幽美的山林景色,以达到身居城市而仍可享受山林之趣的目的。
中国古典园林因受长期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是封闭的,即园林的四周都有围墙,景物藏于园内。
而且,除少数皇家宫苑外,园林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小。
要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突破空间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
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
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创造丰富园景的最重要的手法,是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划分景区和空间、以及“借景”的办法。
寄畅园(上)寄畅园坐落在无锡市西郊东侧的惠山东麓,惠山横街的锡惠公园内,毗邻惠山寺。
园址原为惠山寺沤寓房等二僧舍,明嘉靖初年(约公元1527年前后)曾任南京兵部尚书秦金(号凤山)得之,辟为园,名“凤谷山庄”。
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秦燿因座师张居正被追论而解职。
回无锡后,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间,疏浚池塘,改筑园居,构园景二十,每景题诗一首。
取王羲之《答许椽》诗:“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句中的“寄畅”两字名园。
1952年秦氏后人秦亮工将园献给国家。
寄畅园属山麓别墅类型的园林。
面积为14.85亩,南北长,东西狭。
园景布局以山池为中心,巧于因借,混合自然。
凤谷行窝是从惠山寺日月池畔入园的第一个建筑。
门前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石碑,入室为古朴门厅三间,正中悬“凤谷行窝”一额,系朱屺瞻所书,两侧抱柱一联,系取翁同和旧名,高石家书。
联云:杂树垂荫,云淡烟轻;风泽清畅,气爽节和。
明代正德年间,秦观第17代后裔秦金,购置惠山寺建于元代的僧舍,用来修建他的别墅园林。
秦金号凤山,而园子又建在惠山的山谷里,因此风谷有包含地名人名两层意思。
行窝区别于皇帝的行宫,也表明这座别墅处于草创阶段,以山林野趣为主,把它们连接起来,理解就是,所谓“风谷行窝”,就是凤山先生建在惠山山谷里富有野趣的别墅园林。
乾隆十分钟爱此园,每次下江南必游此地,后来还特意在颐和园仿此园建立“惠山园”。
虽是初春在寄畅园中却树木繁茂,许多古木的树龄长达三四百年,令人瞠目。
这个园子最出彩的一点就是巧以借势,浑合自然,借惠山之余脉,引二泉之潜流,背依山石,前临曲池,做得既古朴又洗练,在众多的江南园林中别树一帜,属于山峦别墅型园林。
借景塔影借景,是我国传统的造园手法之一,可以互借,也可以外借。
寄畅园主要赏景建筑都背东面西。
为便于西借惠山,从知鱼槛、涵碧亭、环翠楼、凌虚阁等主要观赏点望去,但见惠山绿嶂巍峙,山顶游人蠕动,既远又近。
“名园正对九龙岗”,“春雨雨人意,惠山山色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本科课程作业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园林史》课程江南园林——寄畅园赏析学寄畅园赏析[摘要]寄畅园山水占地面积达全园的三分之一多,该园以山水为主,搭以疏朗的建筑。
形成一座以山水为主,建筑为辅的山麓别墅。
而其又是叠山、造水等方面的佼佼者,同时也极大应用了自身优越的自然条件,成为园林中借景、障景手法的典范。
[关键词]江南园林;寄畅园;自然。
一、历史背景寄畅园就位于惠山,明嘉靖年间,南京的兵部尚书秦金在此地建了别墅,称“凤谷行窝”。
万历年间,官至湖南巡抚的秦燿因座师张居正被追论而解职。
回无锡后,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间,疏浚池塘,改筑园居,构园景二十,每景题诗一首。
取王羲之《答许椽》诗:“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句中的“寄畅”两字名园,因在秦氏流传百年也被叫做“秦园”。
二、园林布局寄畅园位于锡山和惠山之中,做假山以借惠山余脉。
园以水为主题,分别引自惠山寺日月池和二泉书院积香池(现已无水),水体整体形状呈葫芦状,鹤步滩和知鱼槛位于中部,把水体分为大小两个空间。
而先月榭和嘉树堂分位于左右,使得两者都获得了最好的观赏位置。
同时水面七星桥的设计,使水达到断而未尽。
寄畅园的山石以土石为主,与惠山余脉融为一体,南部为九狮山,峰回路转。
在北部开凿出一条山谷,建为八音涧。
三、风格特色“相地合宜,构园得体”,良好的地理条件对一个园林由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寄畅园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山地园林的代表,寄畅园东临锡山,西靠惠山,为其打造了独一无二的天然条件。
构造的园林也是清新雅致,具有山林野趣。
总体来说,寄畅园的园林特色具有以下几点特点:1.改造自然,忠于自然。
设计者在园中堆叠假山、营造水体,并不是单纯地挖湖堆山。
而是为了巧借自然,使山水与周围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同时园林以山水为主体,使其尽可能展现自然的风貌。
不同于众多的文人园林,注重的更多是个人情感的表达,秦代后裔追求的是自然。
2.人工与自然的巧妙结合寄畅园建筑主要集中在南部,却没有和园中假山形成明显的界限,而是与自然融合在一起。
惠山古镇寄畅园的诗词(原创实用版)目录一、惠山古镇简介二、寄畅园的历史背景三、寄畅园的诗词文化四、诗词欣赏五、总结正文一、惠山古镇简介惠山古镇位于我国江苏省无锡市,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古镇。
它地处太湖之滨,地理环境优越,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喜爱之地。
在惠山古镇中,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园林——寄畅园,它是江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古典园林之一。
二、寄畅园的历史背景寄畅园始建于明朝,原为无锡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王羲之的故居。
后历经变迁,至清朝乾隆年间,园林逐渐发展壮大,成为现在的规模。
寄畅园以山水自然景观为主题,融合了江南园林的布局与建筑风格,被誉为“江南园林之冠”。
三、寄畅园的诗词文化寄畅园不仅以其优美的景致吸引着世人,更以其浓厚的诗词文化底蕴著称。
自建园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流连忘返,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篇。
这些诗词作品丰富了寄畅园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一座充满诗意的园林。
四、诗词欣赏在寄畅园的诗词作品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古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园林艺术的赞美。
以下是一些脍炙人口的诗篇:1.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登高远望的壮丽景色,与寄畅园的山水美景相得益彰。
2.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通过对秋夜景色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在寄畅园中静享美好时光的心情。
3.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以古原草为题材,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感慨,与寄畅园的自然景观相呼应。
五、总结惠山古镇的寄畅园以其优美的山水景色和丰富的诗词文化,成为了江南园林的典范。
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自然和艺术的热爱,更能体会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寄畅园的景点
寄畅园是一座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惠山古镇景区的古典园林,也是江南地区山麓别墅式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
以下是寄畅园的主要景点:
1. 八音涧:寄畅园中的一条溪涧,长约30米,宽约1米,溪水潺潺,石峰叠砌,清冽幽深。
传说中水流击石发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声音,因而名为“八音涧”。
2. 七星桥:寄畅园内的一座石拱桥,横跨在八音涧上。
桥身由三块石条并成,全长约2米,宽约米。
3. 知鱼槛:寄畅园内的一处观鱼建筑,位于七星桥北侧,长约15米,宽约
3米。
游客可以在此观赏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弋。
4. 凌虚阁:寄畅园内的一座楼阁建筑,位于知鱼槛北侧。
凌虚阁高三层,长约12米,宽约8米,是园中的制高点。
游客可以登上凌虚阁,俯瞰整个寄
畅园的美景。
5. 嘉树堂:寄畅园内的一座建筑,位于凌虚阁西侧。
嘉树堂内种植着许多名贵的树木和花草,如桂花、玉兰、海棠等,环境幽雅清静。
6. 锦汇漪:寄畅园内的一处湖泊,长约60米,宽约20米。
锦汇漪湖水清
澈见底,四周景色如画,是园中的一大美景。
游客可以在湖边漫步或泛舟湖上,感受江南水乡的韵味。
7. 郁盘廊:寄畅园内的一条长廊,长约40米,宽约米。
郁盘廊曲折蜿蜒,横贯整个寄畅园,是园中的重要通道之一。
游客可以在此欣赏到园中的美景,并感受江南园林的独特魅力。
除了以上景点外,寄畅园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游的地方,如门厅、法帖碑廊、秉礼堂、含贞斋、九狮台等。
这些景点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寄畅园这一江南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
现代惠山古镇寄畅园的诗词
摘要:
一、引言
二、现代惠山古镇简介
三、寄畅园的历史背景与特点
四、寄畅园中的诗词作品及作者
五、诗词作品在寄畅园中的意义与影响
六、总结
正文:
现代惠山古镇位于我国江苏省无锡市,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
古镇内的寄畅园,更是以其优美的园林景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文人墨客们流连忘返的胜地。
寄畅园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明朝,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园内的建筑风格独特,既有江南园林的婉约柔美,又具有一种古朴大气的历史感。
园中假山、水池、亭台楼阁等景致布局巧妙,相映成趣。
在寄畅园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园林的文化内涵,更为游客们提供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诸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牧的《秋夕》等诗词,都在寄畅园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这些诗词作品或描绘了园林美景,或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使得游客们在欣赏园林的同时,也能品味到诗词的韵味。
此外,寄畅园中的诗词作品还对园林景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许多景点的
命名都源自诗词,如“翠微亭”、“留云阁”等,都是根据诗词中的描绘而来。
这些景点名称不仅为园林景致增色,还使游客们在游园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诗词的魅力。
总之,现代惠山古镇寄畅园的诗词,既是园林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寄畅园评价
寄畅园位于无锡市惠山横街,这座古典园林始建于明代,原为惠山寺沤寓房等二僧舍。
明嘉靖初年,南京兵部尚书秦金得之,辟为园,名“凤谷山庄”。
秦金去世后,其族侄秦瀚及后人修葺园居,凿池、叠山、疏浚池塘,改筑园居。
寄畅园给人的感觉充满雅致,阴阳和谐,真不愧是锦江漪塔影摇曳的清秀风光。
满目的古木巨柯,一派自然和谐,灵动飘逸之感。
寄畅园包含了含贞斋、九狮台、美人石等特色。
在此亲近自然,放松心情,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之间。
总之,寄畅园是一个充满雅致和自然和谐感的古典园林,很值得一游。
园林史课程论文展开的天然山水画卷——无锡寄畅园赏析学院:班级:姓名:学号:展开的天然山水画卷——无锡寄畅园赏析摘要:寄畅园是江南地区一座保存较完好的明末清初的别墅型私家园林,其巧妙的选址,别具匠心的叠山理水,偏多野趣的景色,无不表现出别墅型私家园林的造园特色,不愧是一座优秀的屮国古典园林。
关键字:寄畅园因借自然叠山理水花水配罝建筑布局正文寄畅园位于无锡城西的锡山和惠山间平坦地段(即锡山风景名胜区内),占地约1公顷,属于中型别墅型私家园林。
元代原为佛寺的一部分,明正德年间兵部尚书秦金辟为别墅;后经秦氏几代人的经营,寄畅园更为完美,名声大噪。
清咸丰十年(1860年),园曾毁于兵火。
如今的园林是后来重建的,但山水格局未做变动,依旧传承着文人园林简远、雅致的特质。
中国古典园林的园名,很多都含有隐喻(象征)的特点。
寄畅园也不例外,其初名为“凤谷行窝”,后取王義之《兰亭序》“一觥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的文意,更名为“寄畅园”。
1寄畅园布局寄畅园总体布局为水池偏东,池西聚土石为假山,两者构成山水骨架。
假山约占全园面积的23%,水面占17%,山水一共占去全园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
建筑布置疏朗,相对于山水而言数量较少,故王穉登《寄畅园记》评价:“兹园之胜……最在泉,其次石,次竹木花药果蔬,又次堂榭楼台池沼。
”寄畅园区位图寄畅同平面图寄畅园西靠惠山,东南是锡山,园的总体布局抓住这个优越的自然条件,以水面为中心,西、北为假山接惠山余脉。
东部以水池、水廊为主,池中有方亭,相互对映。
园的面积虽不大,但近以惠山为背景,远以东南方锡山龙光塔为借景,空间感、秩序感极为强烈。
园内池水、假山是引惠山的泉水和开采山中的黄石做成,所以,寄畅园在借景、选址上都相当成功,处理简洁而效果丰富,水平甚高。
在路线的组织上,寄畅园运用了江南园林常用的疏密相间手法。
从现在西南角的园门入园后,是两个相套的小庭院,走出厅堂,则视线豁然开朗,一片山林景色。
无锡寄畅园的造景手法和特点无锡寄畅园是一座以园林为主题的文化景区,位于江苏省无锡市,被誉为“江南园林之冠”。
寄畅园的造景手法独特,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寄畅园注重以自然为基础的景观塑造。
园内山水环绕,水面辽阔,山势峻峭。
园内的山石、湖泊、小桥、流水等元素都是依照自然山水的形态进行布置,力求还原大自然的美景。
园内的山石取材广泛,有奇峰异石、古树名木等,使整个园区充满了自然的气息。
其次,寄畅园注重以意境为核心的景观设计。
园内的建筑、假山、花草树木等都是根据传统文化和意境进行设计和布置的。
园内有许多古色古香的建筑,如亭台楼阁、廊桥流水等,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园内的假山也是根据传统的意境进行塑造,有的象征着山水世界,有的象征着人们向往的仙境。
花草树木的选择也非常讲究,力求营造出一个和谐、宜人的环境。
再次,寄畅园注重以文化为内涵的景观打造。
园内有许多文化元素和历史故事融入其中,如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历史人物的故事等。
在园内漫步时,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还可以领略到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文化元素和历史故事使寄畅园更具有教育意义和观赏价值。
最后,寄畅园注重以人文为主题的景观呈现。
园内有许多与人相关的景观和活动,如游船、垂钓、草坪休闲等。
这些景观和活动不仅给游客提供了观赏和娱乐的机会,也使游客能够更好地融入其中,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总之,无锡寄畅园的造景手法独特,特点鲜明。
它以自然为基础,以意境为核心,以文化为内涵,以人文为主题,打造了一个美丽而富有魅力的园林景区。
这里既有大自然的美景,又有人文历史的底蕴,无论是游客还是艺术爱好者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和感动。
无锡寄畅园登峰造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园之典不禁令人称叹寄畅园与南京瞻园、苏州拙政园和留园并称为“江南四大名园”。
然而,“南国探幽地,唯余寄畅园。
”这座近500年历史的山麓别墅园林,不仅造园艺术高超,而且文物也十分丰富,更是闲暇时寻幽探胜的好去处。
寄畅园的天井里有两块刻石,分别是康熙、乾隆在100年间先后六下江南时题写的“山色溪光”和“玉戛金枞”。
乾隆甚至以寄畅园为蓝本,在颐和园中建造了“谐趣园”,可见喜爱的程度。
大厅为“凤谷行窝”。
厅前柱子上挂着无锡本地金石家高石农篆书的翁同龢楹联:“杂树垂荫,云淡烟轻;风泽清畅,气爽节和。
”“秉礼堂”是秦氏家族执掌礼仪的场所,此堂题名是为纪念关公。
关羽被曹操软禁后,为试探关羽,只给他一间房,关羽把房让给甘糜二位嫂嫂,自己则左手持青龙偃月刀,右手持《春秋》,读书到天明。
题名“秉礼”,即秉烛达旦,遵守礼节之意。
“含贞斋”原是明代园主秦耀读书之所,这位官场失意的园主喜欢吟咏“盘桓抚古松,千载怀渊明;岁寒挺高节,吾自含我贞”,故取名“含贞斋”。
斋内有联曰“池含林采明于缬,山贻台华媚若细。
”九狮台是座湖石叠成的大型假山,突兀峻峭。
堆叠的若干湖石有如若干大小不一、姿态各异的狮子,而整座假山看上去又像一只巨大的雄狮,俯伏于绿树丛中。
据说这是根据元代无锡大画家倪云林的《九狮图》画稿堆砌而成的。
登上狮首,是全园最高点,整个园林一览无余。
梵界即为佛界,阁建在假山上,因紧靠惠山寺,故名“邻梵阁”。
可惜原来的建筑已毁,现在的阁是在上世纪80年代依照《寄畅园记》的记载重建的,横匾为尉天池所书。
登临眺望,锡山风光尽收眼底,惠山寺的全景也被凭借入园。
卧云堂是全园的主体建筑,明万历年间,秦耀始建之时,有诗记道:白云已出岫,复此还山谷;幽人卧其间,常抱白云宿。
作为别墅园林,寄畅园自然具有起居的功能。
卧云堂“前后层轩,可客十席。
”可见是园主会客宴宾之所。
修复此堂时,对明代的地坪作了“露明”,以见其古老历史。
园林史课程论文展开的天然山水画卷——无锡寄畅园赏析学院:班级:姓名:学号:展开的天然山水画卷——无锡寄畅园赏析摘要:寄畅园是江南地区一座保存较完好的明末清初的别墅型私家园林,其巧妙的选址,别具匠心的叠山理水,偏多野趣的景色,无不表现出别墅型私家园林的造园特色,不愧是一座优秀的屮国古典园林。
关键字:寄畅园因借自然叠山理水花水配罝建筑布局正文寄畅园位于无锡城西的锡山和惠山间平坦地段(即锡山风景名胜区内),占地约1公顷,属于中型别墅型私家园林。
元代原为佛寺的一部分,明正德年间兵部尚书秦金辟为别墅;后经秦氏几代人的经营,寄畅园更为完美,名声大噪。
清咸丰十年(1860年),园曾毁于兵火。
如今的园林是后来重建的,但山水格局未做变动,依旧传承着文人园林简远、雅致的特质。
中国古典园林的园名,很多都含有隐喻(象征)的特点。
寄畅园也不例外,其初名为“凤谷行窝”,后取王義之《兰亭序》“一觥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的文意,更名为“寄畅园”。
1寄畅园布局寄畅园总体布局为水池偏东,池西聚土石为假山,两者构成山水骨架。
假山约占全园面积的23%,水面占17%,山水一共占去全园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
建筑布置疏朗,相对于山水而言数量较少,故王穉登《寄畅园记》评价:“兹园之胜……最在泉,其次石,次竹木花药果蔬,又次堂榭楼台池沼。
”寄畅园区位图寄畅同平面图寄畅园西靠惠山,东南是锡山,园的总体布局抓住这个优越的自然条件,以水面为中心,西、北为假山接惠山余脉。
东部以水池、水廊为主,池中有方亭,相互对映。
园的面积虽不大,但近以惠山为背景,远以东南方锡山龙光塔为借景,空间感、秩序感极为强烈。
园内池水、假山是引惠山的泉水和开采山中的黄石做成,所以,寄畅园在借景、选址上都相当成功,处理简洁而效果丰富,水平甚高。
在路线的组织上,寄畅园运用了江南园林常用的疏密相间手法。
从现在西南角的园门入园后,是两个相套的小庭院,走出厅堂,则视线豁然开朗,一片山林景色。
寄畅园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是无锡的一座著名园林。
它是江南地区典型的私家园林,也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下面是对寄畅园的简要讲解:
1. 寄畅园的历史:寄畅园始建于明代,原名"南院"。
清代时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和风貌。
在园内的建筑和景观中,我们可以看到明代和清代的不同风格。
2. 寄畅园的布局:寄畅园的布局十分精致,园林分为三个部分:中园、东园和西园。
中园是园林的主体部分,以水池为中心,周围分布着各种建筑和景观。
东园和西园则是中园的延伸,增加了园林的景深和层次感。
3. 寄畅园的建筑:寄畅园内的建筑主要有水榭、亭子、廊桥等,这些建筑都巧妙地融入了园林的景观中,使得园林的整体感更强。
4. 寄畅园的植物:寄畅园内种植了大量的花草树木,使得园林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色。
尤其是园林中的古树,树龄都在几百年以上,为园林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
5. 寄畅园的文化价值:寄畅园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园林,也是一座富有文化内涵的园林。
园内的建筑、景观和植物都富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高度成就。
以上就是寄畅园的简要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