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工笔花鸟临摹
- 格式:ppt
- 大小:27.52 MB
- 文档页数:69
100幅工笔鸟的步骤画法,过程真详细~真羡慕你这么早就能认识国画教程还有8万人和你一样欢迎投稿,一起学习国画,加我微信632710752,拉你进群,进群暗号:国画宋代工笔花鸟画家以逼真的笔法渲墨敷粉令画中物象栩栩如生、鲜泽疏润。
运用程式化手法布局、造型、上色,将意境、情趣作为绘画的灵魂,以诗意的笔触给我们留下了一幅幅精致细腻、玩味无穷的艺术精品。
这种严谨、典雅的宋院体花鸟画风格,作为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典范,在近千年的中国绘画历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影响及今。
鉴于许多朋友留言要求宋代花鸟画的技法教程,从今天开始,与朋友们分享《24种鸟类设色步骤》,由于图文较长,将分若干次发送,请有兴趣的朋友保持关注。
八哥概述:八哥为鸟纲雀形目椋鸟科八哥属鸟类的通称。
八哥通体黑色,嘴基上羽额耸立,形成羽帻;头顶、颊、枕和耳羽具绿色金属光泽;上体余部沾褐;初级飞羽基部和初级覆羽先端白色,形成大型白色翼斑;尾羽黑色,除中央尾羽外,均具白端。
下体灰黑色,尾下覆羽黑而具白端。
1、浓墨勾八哥羽毛部分,中墨勾鸟爪及嘴部。
八哥身体大部分用虚线勾出,勾的时候要注意颈部羽毛的分组关系,同时注意线条要虚起虚出更好的体现毛发的蓬松感,嘴、爪的用线则一定要挺劲。
2、鸟嘴平涂白粉,眼睛平涂橘黄色。
其他部分用淡墨整体统染,背羽部分平涂淡墨留水线。
尾羽反面和飞羽根部白色部分先平涂淡白粉然后用极淡的清墨分染。
爪平涂淡褐色(赭石+墨)。
3、重墨分染鸟羽,胸腹部分染的时候用“染高法”处理,注意边缘部分要分组并且和背景要融合自然。
背部片状羽毛中墨平涂并荣然。
鸟嘴用胭脂从根部往尖端分染。
爪用胭脂勒染。
眼窝用淡墨从四周往中间分染。
4、鸟嘴尖端提染白粉,后用中墨勒嘴中线。
焦墨点睛后浓白粉点高光。
爪用白粉立粉法点鳞甲后,再整体薄薄罩染疼黄色。
爪尖墨青色(花青+墨)勾勒尖端。
身体部分用中墨丝毛,靠近腿部下方浅色绒毛出可用白粉丝毛。
尾羽反面用淡墨丝毛,边缘也用白粉丝毛,淡墨勒尾羽反面的羽筋后再用白粉复勒一次。
宋人花鸟画临摹(与初学者谈)宋人花鸟画临摹宋人花鸟画临摹是学习中国花鸟画的重要途径,特别是专攻工笔花鸟的人士。
有句话说“诗人的心灵,匠人的功夫”。
画画是艺术,但是需要技术、需要操作来完成。
国画要画得好,是需要相当的手工“操作”的功力的。
而如何操作,需要从临摹学起。
对于临摹,每个人会有不同的差别,就是认识理解不同和操作的不定因素所产生的差别,但是,还是有规律可循。
以下就是有关临摹的一系列常识,对于初学者有益。
临摹,首先需要读画。
所谓读,就是要分析一下画面的构造、物体的结构和自然的形态,进而分析用线、染色等等。
研究过后就会发现宋人花鸟画的好处。
宋人花鸟画小品大都是精品,题材和手法多样,造型完美,结构及构图完整,设色细腻精到,很耐得品味。
谈及宋人花鸟画临摹,现在的问题是临摹的范本都是印刷品。
范本不仅严重偏色,同一件作品,几件印刷品不一样,而且有的印刷很模糊。
所以,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要想看清楚范本,就必须借助放大镜,放大镜可以解决看不清楚印刷品笔法的问题。
但是,放大镜不必很大的倍数,倍数很大的反而更加看不清笔墨效果,还会造成眼晕的感觉。
首先选择好工具。
要选择好的狼毫的勾线毛笔用以勾线,选好的小白云、中白云或者更小的羊毫笔送色,选中白云和大白云润色。
因为小品画里面有很多小面积需要润染,这是宋画小品的特点,所以用笔相对要小,要根据情况不同处理。
其次选择材料,要选择质地优良的纸张,熟宣纸或熟丝绢。
熟宣纸有蝉翼、冰雪、书画等,前两种比较薄,和绢的透明度相近,可以背面设色,使得画面薄中见厚。
宋人画看起来都是有底色的,所以选择绢要选仿古绢,画出来容易与临本效果接近。
但不论纸绢都要注意不要漏矾透水的,漏矾或者透水就等于变质了、成了半生熟的性质了,就不能三矾九染,那样的话就不能完成宋画的效果。
临摹开始,先要对宋人小品画面的用线进行分析,小品花鸟大致有几种线式。
1,用线明显、墨线比较重的。
有《竹雀图》、《海棠蛱蝶图》、《白头丛竹图》等等。
分享几组工笔花鸟画详细画法,转发收藏吧!01李嵩《花蓝图》临摹技法宋李嵩绢本设色纵19.2厘米横26.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馆藏图绘藤编花篮一只,篮内堆放各种春花,款“李嵩画”三个小字。
构图饱满、均衡,底线呈一字形,上边呈弓形,整体看去像一座稳重的花山;各种春花姿容艳美,颜色鲜丽。
画中的篮筐、叶子和细碎些的花朵构成一片深色,几朵硕大白洁的鲜花被浅、深两色相衬,具有一种夺目的效果。
画风秾丽谨严而不失于繁缛板滞,是宋代画院中传统的风格。
宋李嵩的《花篮图》构图、造型、意境等方面在宋画中虽然不是最经典的一张,但是其作品设色的精细、局部细节的处理在宋人小品中绝对是首屈一指的。
尤其是花篮细部的刻画、各种花卉造型的变化、叶子绿色深浅不同的搭配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如此繁复的用色和造型在整体上看来仍然如此和谐,不得不令人对宋人的艺术技巧叹服。
李嵩,生卒年不详。
钱塘人。
出身于木工,后得到画家李从训的指导,成为南宋的重要画家。
他曾在光宗至理宗时期的画院中任待诏。
善画山水、人物、花鸟,也常于界画。
临摹技法:第一步:根据物体最后着色深浅程度,用不同的浓淡墨色勾勒出各种花卉和花篮。
本图分别描绘了白含笑、蜀葵、百合、石榴花、栀子花。
第二步:背景平涂淡赭黄色(赭石+藤黄+少许墨),注意空出物体部分。
所有花头平涂白色。
百合、栀子花、石榴花的叶子平涂墨绿色(草绿+少许墨)。
含笑、蜀葵的叶子平涂草绿色。
所有的反叶平涂汁绿色(草绿+藤黄+少许朱磦)。
石榴花的花托以及嫩苞平涂朱红(朱磦+曙红)后罩一层矾水。
蜀葵的花房颜色同反叶。
花篮的深色部分平涂一层淡绛红色(胭脂+朱磦+少许墨),浅色部分平涂一层淡土黄色(藤黄+朱磦+少许赭石)。
第三步:红色百合花头用土红色(胭脂+朱磦+少许墨)统染,黄色百合用桔黄色(藤黄+朱磦)统染。
蜀葵用胭脂统染。
栀子花用偏黄的汁绿分染。
石榴花用胭脂统染。
含笑用淡墨分染。
所有的正叶用中墨统染后分染主筋,反叶用淡墨青(墨+花青)分染。
国画工笔牡丹的基本步骤一、牡丹花头白描特写牡丹花型硕大,姿态万千,画白描稿时,先根据花的颜色深浅选择墨色,线条注意要流畅,依据花瓣动势完成花形描绘,以较浓的墨色描绘花蕊和梗叶。
区分花与叶的质感。
牡丹花头二、牡丹花蕊白描特写牡丹花蕊白描特写画花蕊时要疏密变化有序,既整齐又不呆板,要形向心的感党。
三、牡丹花苞白描特写描绘牡丹含苞待放之时,要注意墨色的变化,区分花瓣和叶之间的差别,以强调不同的质感。
四、牡丹花叶白描特写牡丹花叶一般一枝分三组,每组三片叶,俗称“三又九顶”,白描勾勒时根据画面需要用中墨画叶的正面,用稍的墨色画叶梗及花叶的反面。
五、牡丹花叶嫩芽白描特写牡丹嫩芽初发时,颜色嫩绿泛红,可选用淡墨勾勒,运笔收笔可拙些。
六、牡丹枝干白描特写牡丹枝干为多年生木本,用笔应顿挫有力,与花、梗、叶的匀法形成对比,造成质感差别。
七、花苞染色步骤步骤一:用淡墨勾花瓣,用中墨勾叶顶及花梗。
步骤二:用淡墨分染花叶结构。
步骤三:用石绿染花梗及反叶,用华清分染花叶根部,用曙红依结构从花顶向下分染。
步骤四:用汁绿(花青加藤黄)罩染花叶与根部分,花朵根部用白粉提染,最后醒线完成。
八、花叶染色步骤步骤一:花叶正面部分用中墨勾线,调淡墨勾反叶部分及花梗,注意起笔收笔变化。
步骤二:调淡墨从根部向梢分染花叶,注意留出叶筋。
步骤三:用花青从叶根向叶尖分染,反叶及叶柄部分用石绿分染,可多次分染,不要一次染大重。
步骤四:用汁绿罩染叶片正面,用曙红分染叶尖部分最后醒线完成。
九、嫩叶染色步骤步骤一:用较淡的墨色勾出嫩叶白描,枝干部分用墨可稍重些。
步骤二:淡墨分染花叶结构,较大的叶片留出叶筋。
步骤三:用石绿染叶柄及反叶部分,用石绿调藤黄染叶正面。
步骤四:用曙红分染嫩叶尖及叶柄部分,顶部叶比下部叶片稍红些。
十、枝干染色步骤步骤一:用中墨勾勒枝干,注意线条要有顿挫表现苍劲质感,芽苞部分用稍淡墨勾出,用笔要圆润。
步骤二:用中墨勾皴枝干肌理结构。
步骤三:用淡墨调少许花青分染枝干。
中国工笔花鸟画ppt课件完整版•引言•工笔花鸟画基本技法•常见工笔花鸟画题材及风格•工笔花鸟画创作过程与欣赏•工笔花鸟画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与推广•现代工笔花鸟画发展趋势与挑战01引言它注重细节描绘和色彩搭配,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出自然之美。
工笔花鸟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是中国绘画艺术中的瑰宝。
工笔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流派之一,以描绘花卉、鸟禽等自然景物为主。
工笔花鸟画简介工笔花鸟画起源于唐代,经过宋、元、明、清等朝代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传承方面,工笔花鸟画技艺通过师徒相传、家族传承等方式得以延续至今。
同时,现代工笔花鸟画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为工笔花鸟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工笔花鸟画历史与传承构图严谨线条流畅色彩鲜艳细节描绘工笔花鸟画艺术特点01020304工笔花鸟画在构图上注重平衡和谐,追求“经营位置”之妙。
工笔花鸟画以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注重线条的流畅性和韵律感。
工笔花鸟画在色彩运用上追求鲜艳明快,注重色彩的对比和搭配。
工笔花鸟画在细节描绘上精益求精,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出自然景物的质感和生命力。
02工笔花鸟画基本技法用细线表现物象,如铁丝般刚劲有力,适合勾勒花瓣、叶片等轮廓。
铁线描游丝描兰叶描线条纤细、流畅,如游丝般自由飘动,常用于勾勒鸟类的羽毛和细部。
线条粗细变化丰富,形如兰叶,适合表现山石、树干等质感。
030201线条勾勒技法用两支笔分别蘸取不同的颜色,在画面上交替渲染,形成渐变效果。
分染在大面积的区域内用同一种颜色进行渲染,使画面色调统一。
统染在分染和统染的基础上,用透明色或浅色进行整体覆盖,增加画面层次感和立体感。
罩染色彩渲染技法构图布局原则确定画面主体和陪衬物,使画面有主次之分。
合理安排物象的疏密关系,形成节奏感。
通过留白、淡化等方式表现虚实关系,增加画面空间感。
使画面中的物象相互呼应、联系,形成和谐的整体。
宾主分明疏密有致虚实相生呼应顾盼醒目点质感表现刻画细节修饰整理细节处理技巧在画面关键位置设置醒目点,吸引观者注意力。
中国⼯笔花鸟画技法⼀-----四(全)⼀、中国⼯笔花鸟画的艺术特⾊精于形象⽽意味横⽣,这是⼀幅优秀的中国⼯笔花鸟画最基本的要点。
因此,这就要求中国⼯笔花鸟画画家,能有“度物象⽽取其真”,有“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的塑造能⼒。
⽆论是⿍盛时期的两宋⼯笔花鸟画,还是后来的⼯笔花鸟画历史,都是把真切具体的形态描写与意境表现放在重要的地位。
不论纨扇还是宏幅巨制,都是⽤了很⼤的⼒⽓苦⼼经营。
这既是⼯笔花鸟画区别于其他体裁的形式特⾊,也是中国⼯笔花鸟画审美的⼀个重要标准。
⼀幅优秀⼯笔花鸟画的创作,都是经历了由外⾄内,因物动情,进⽽由内向外、寄情于物的思考酝酿过程。
所呈现的是天趣与⼈的精神,是奇造化⽽移精神,遐想若登临览物之有得,是在不知不觉中把⾃然纳⼊⾃我,⽽⾃⼰⼜消融在景物之中,创造的是⽆我之境。
在宋⼈花鸟画中,总是以亲切可爱的姿态向欣赏者呈现⼤⼲世界那⽣⽣不息的⽣命。
那是画家感情的流露、精神的物化,在⼭川与花卉禽鸟中,潜流着⽆穷的意趣与情思。
那⼀笔⼀墨和⾊彩的节奏正是画家饱满的情绪理想的追求,既是⼤⾃然⽣命的律动,也是诗情的荡漾。
从所能见到的⼯笔花鸟画来看,⽆论是格法严谨的黄家体,还是徐熙的野逸旷达,以及崔⽩的萧散风⾻,虽风格各异,但我们都能在这些画中感受到理想欲望和对⽣命的爱恋之情。
“声⾳颜⾊,饮啄态度,远⽽巢居野处,眠沙泳浦,戏⼴浮深,近⽽穿屋贺厦,如岁司晨,啼春噪晚者……”这⼀切均在宋⼈笔下被表现得出神⼊化,把⼈们带往美好的遐想之中。
⼯笔花鸟画表现⼈的意志精神总是以⾃然的⾯貌,以画⾯的⽣趣、天趣来呈现。
常常把画家的审美追求与⾃然形象融为⼀体。
恰似如同不露⼈⼯雕琢之感的“⾃然之物”,让⼈似乎感到画⾯上所呈现的物象是不⾷⼈间烟⽕的本来⾯貌。
俨然像⼀个“五⾏之精,粹于天地之间,阴阳⼀嘘⽽敷荣,⼀吸⽽揪,则葩华秀茂,见于百卉众⽊”的“纯”⾃然的景象,是“⾃⾏⾃⾊”的“⽆我之境”。
以⾄简单误论这⼯致细腻的花鸟是⾃然物形的再现与追求。
国画工笔花鸟技法工笔画花鸟的技法使用的工具、材料每一个画种都有各自不同的工具、材料,这些工具、材料的性质、特征,必然影响一个画种的形式和面貌。
绘制工笔花鸟画的工具、材料大致有熟宣纸有冰雪、清水、书画、蝉翼、云母等品种、熟绢、毛笔、墨有油烟、松烟等和颜料等,另外尚有一些辅助材料,如动物胶和明矾等。
表现的形式与技法工笔花鸟画自唐宋以降,形式和技法就已基本定型,后来虽经元、明、清数朝的不断探索拓展,原有的形式和技法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但基本面貌依然保存着。
归纳起来,主要形式有重彩、淡彩和白描三种,主要的手法有勾勒、勾填和没骨三类。
到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类形式,包括工笔和写意之间,都有互相接近和彼此渗透的情况,有些作品,已不再是用工笔、写意、没骨、勾勒等名称可以简单界分的。
即使是传统的勾勒法和勾填法,在在大多数实际创作中,也早已没了明显的界限,只要造型与审美需要,各种手法随时都可能出现在同一作品中。
表现手法1、勾勒法。
指的是先以淡墨线勾出物象轮廓,然后着色渲染,色可以压住墨线,也可留出墨线,染成之后以形象需要,用重墨或浓色重新在原来的轮廓线上勾线,即为“勒”。
总之,勒出的线条要比原轮廓线的色度深重。
2、勾填法。
指的是作画时作者依据用色的具体构想,分别以浓淡不同的墨色,勾出物象轮廓线。
一般着深色的部分使用浓墨或中墨,浅色部分用淡墨。
填色渲染时要注意沿墨线的内沿运动,色不侵线又要紧挨线沿不留空隙,尽可能色线一体,而线犹清俊就好。
因为此方法是将颜色填入勾好的轮廓之内,四周皆有线条,所以也叫双勾廓填。
3、没骨法。
此法不勾轮廓线,直接以纸或绢覆盖在底稿上,毛笔蘸色依物体质感和色感分别其浓淡轻重依次画成。
表现形式1、白描。
工笔花鸟以线为造型基础,运用毛笔勾线。
但勾线不同于描线,是要用中国书画线条要求的平、圆、留、重、变和藏锋、行笔、回锋等多种手法,与花卉禽鸟的形象、结构、质感、空间前后相结合,遵循书画同源的原则把线条“写”出来。
工笔花鸟画技法《临摹》为继承与发扬优良艺术传统,临摹是学习传统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分析研究,分清精华与糟粕,吸收其精华,去其糟粕,学其用笔设色及构图的各种技法而不是表面地模仿其面貌。
临摹的方法:对临——就是把临摹品放在对面,用铅笔在纸上起稿,力求准确,然后把此稿放在矾绢和纸下进行勾染。
此法既可练勾染又可练造型和构图。
摹临——即拷贝临本勾描上色。
主要是学习勾线和染色的技法,摹临要临得尽量接近于临本。
背临——对临本认真背记,回来用笔点画出来,再在此稿子上铺上矾纸进行勾染。
此临法求其精神,细节可省略。
临摹的过程:临摹前选好画本。
古人曰:"取法乎上,得法其中;取法乎中,得法其下。
”选择好的临本非常重要,这也是提高审美水平的一种锻炼。
在仔细分析了画面整个意境、构图、造型、色彩等因素后,方可动笔,这称之为“读画”。
临摹提要:工笔花鸟画临摹主要掌握四个方面,即造型、笔法、敷色、章法。
先要研读原作意境情趣,分析原作所表现的内容与画面意境所要求的造型语言、形态结构;进而研究笔墨技巧与敷色等塑造手法,以及场景的气氛渲染。
要强调画面的整体布置,从整体虚实来考虑,把全幅章法与气势联系起来看。
认识上要有“心读”到笔临这么一个过程(见图)。
画鸟的方法:工笔设色禽鸟首先要结构清楚,钩勒丝毛要精到工细,渲染均匀自然,同时要有取舍、概括。
敷色前—般有底色,各部位之间要自然衔接,外轮廓要虚实相间,上色要薄,需多次渲染完成,以期达到细腻厚重的效果,临摹可分为四步:钩线、丝毛、打底、敷色。
钩线丝毛:画嘴时用笔锐利,又要注意轻重起伏。
上颚呈弧形,用笔实中有虚;下颚由嘴峰落笔向嘴角顺钩,既要做到先轻后重的笔势,还要注意下颚边缘的形态变化,矾忌粗细—样。
钩线注意用笔圆润,同时要注意与眼光和颏的羽毛衔接。
画眼、眼圈时不可钩死,要有虚实的笔意,一般前虚后实。
眼圈、眼框的形状应根据鸟视线的转动略有透视,用笔也要有虚实,不能一律圆形。
复羽层层叠钩,既要有整体感又要注意复羽形态的逐渐变化。
中国工笔花鸟画ppt课件目录CATALOGUE•引言•中国工笔花鸟画概述•工笔花鸟画技法基础•常见花卉与鸟类的描绘方法•创作实践与案例分析•工笔花鸟画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课程总结与展望01 CATALOGUE引言目的和背景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中国工笔花鸟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艺术价值。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旨在传承和弘扬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提高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学习中国工笔花鸟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其对美的感知、欣赏和创造能力。
拓展国际视野通过将中国工笔花鸟画置于国际艺术交流的背景中,本课件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增进对不同文化艺术的了解和尊重。
课件内容概述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历史发展介绍中国工笔花鸟画的起源、发展和各个历史阶段的代表作品,帮助学生了解这一艺术形式的演变脉络。
工笔花鸟画的技法与特点详细解析工笔花鸟画的绘画技法,如线条的运用、色彩的渲染等,以及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如精细入微的笔触、生动逼真的形象等。
经典作品欣赏与解析通过展示和解析多幅经典的中国工笔花鸟画作品,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和理解这一艺术形式的魅力和内涵。
实践与创作指导提供具体的绘画实践指导和创作建议,帮助学生掌握工笔花鸟画的基本技法,并鼓励其发挥个人创意进行创作。
02CATALOGUE中国工笔花鸟画概述定义精细入微色彩鲜艳寓意深刻定义与特点中国工笔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以精细的笔触描绘花卉、鸟类、虫鱼等自然生物。
运用丰富的色彩表现对象的质感和光影效果。
注重细节描绘,笔触细腻,追求形似和神似。
通过描绘自然生物表达作者的情感、志趣和审美追求。
历史与发展工笔花鸟画起源于唐代,当时多作为宫廷装饰画。
徐熙、黄筌等画家将工笔花鸟画推向高峰。
徽宗赵佶等皇帝热爱绘画,推动工笔花鸟画的进一步发展。
工笔花鸟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涌现出众多优秀画家和作品。
起源五代时期宋代元明清时期五代画家黄筌的代表作品,描绘了各种珍禽异兽,形态各异,生动逼真。
国画梅花100幅,⼯笔写意全了!梅,花中四君⼦之⼀,傲⽽不俗。
其⾊分红⽩及绿,另有蜡梅,⾊黄如蜡,⾹⽓浓郁,虽⾃成科属,其风韵却与梅有异曲同⼯之妙。
梅寿可逾千载,枝⼲虬曲,⾝姿苍古,其芳愈寒愈媚,临风寒劲挺傲然铁⾻,遇冰雪更添飘然风仪,为历代⽂⼈雅客所喜爱。
明代李渔曾论赏梅之⽆奈:“风送⾹来,⾹来⽽寒亦⾄;雪助花妍,雪冻⽽花亦冻”。
吾以为:梅不畏寒乃出⾃天然,⽽寒⾹俱来更是造化奇绝,踏雪寻梅,呵⽓凝⾹,满⽬娇⾊,风雅⾄致哉! 梅花诗意图宋岩叟(待考)图中画盛开的梅花,树⼲上墨书有“岩叟”⼆字。
此图运笔道劲有⼒,构图疏密有致,枝条穿插,富有韵味,具扬补之遗法,为补之传派中上乘之作。
鹊图轴宋沈⼦蕃此图轴丝质,依画稿缂织。
以⼗五六种⾊丝装的⼩梭代笔,巧妙搭配,画⾯⾊泽和谐。
以“通经断纬”的⼿法缂织,并娴熟地运⽤了多种缂丝技法。
所⽤丝线之经密度20根/cm,纬密度44-46根/cm,精⼯细密。
此缂丝图很好地体现了原画稿疏朗古朴的意趣,画⾯⽣动,清丽,典雅,是沈⼦蕃为数不多的存世作品之⼀,也是南宋时期缂丝⼯艺杰出的代表作。
梅⽵寒禽图宋林椿此图写红梅翠⽵,残雪未消,寒雀刷⽻枝头,神态⽣动。
⽵梅为双钩填彩,⽽雀则⽤细毫写⽻⽑,写实逼真。
春消息图元代邹复雷图绘⽼梅新枝,蓓蕾竞绽,喧闹热烈的⽓氛宣告春天来临的消息,动⼈⼼魄。
画家以劲健和时带飞⽩的笔触皴写粗⼲,梅花画法奇特,既⾮⽤笔点染,亦⾮⽤线钩勒,⽽⽤绢卷或线团蘸墨点成。
作者以特写镜头截取画⾯,擅⽤疏与密、繁与简、直与曲等对⽐⼿法布局,笔势遒劲奔放,墨⾊浓淡参差,境界幽雅淡逸,是古代墨梅画的杰作。
墨梅图元代王冕此图梅枝横斜⽽出,枝条简疏。
枝节交叉处梅花竞相吐蕊开放,表现了王冕野梅的清绝韵致。
笔墨精练蕴藉,主⼲以淡墨挥洒,浓墨点苔,苍古⽼拙。
分枝以中锋勾撇,挺拔坚韧。
烟笼⽟树图明代陈录此幅构图别致,布局豪纵奇崛,⽓象峥嵘⽽清劲可爱。
枝⼲纵横,以墨笔皴写,湿笔中⼜呈飞⽩,枯健如蟠龙虬曲,再横点重墨,更显苍⽼道劲。
宋代工笔花鸟画之临摹技法分析作者:孙文文来源:《美与时代·中》2022年第02期摘要:宋代的整体经济水平较高,这为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工笔花鸟画在当时也是颇受欢迎的。
从唐代起,工笔花鸟画就受到人们的追捧,在宋代,工笔花鸟画则更为成熟,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宋代画家在对唐代已经形成的技巧进行传承的基础上,还对用色着墨描绘展开了更为深入的研究,这就使得工笔花鸟画的笔法更为精妙。
宋代画家除了能够描绘出栩栩如生的花鸟形象之外,同时还将个人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其中,使画作蕴含更为深厚的情感。
对宋代工笔花鸟画进行分析可知,绘画的规律是清晰可见的,即对画作进行临摹前应深入解读,将情感渗入笔法之中,而且临摹技法也具有诸多创新之处。
关键词:宋代;工笔花鸟画;临摹技巧;宋画花鸟鱼虫画法在北宋时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此时依然是对五代画法进行传承。
从技法角度来说,徐熙、黄筌被后人视为花鸟画的巨匠宗师,当时最为流行的就是“勾勒填彩,旨在浓艳”。
宋徽宗十分喜爱绘画,尤其钟情于花鸟画,而这就为花鸟画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推动力,并使其成为当时画坛的主流。
随着花鸟画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工笔写实成为主要的方向。
与隋唐时代进行比较可知,宋代的经济实力更加强大,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更为重要的是,宋代的社会局势呈现出较为稳定的状态,这就使得文人的思想更为活跃,更加向往自由生活,并倾向于将个人的情感融入艺术作品当中。
众所周知,工笔花鸟画在唐代自成体系、独立成科,而且发展速度较快,进入宋代之后,不少的画家专攻于此,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使得这门艺术呈现出独特的魅力。
宋代画家除了将唐代工笔画采用的技巧进行传承之外,同时还进行了创新,重点关注描绘外形轮廓,这就使得花鸟鱼虫画的绘画技法更为成熟,并且用笔法精妙来概括是不为过的。
宋代画家的基本功非常扎实,他们能够采用线条勾勒的方式来展示花鸟鱼虫的形象,同时还会将个人情感融入其中,从而使整个画作充满热情与期望。
花鸟工笔画描写作文
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花鸟工笔画,这可真是一门神奇又迷人的艺术!
你看那花鸟工笔画里的花,一朵朵娇艳欲滴,仿佛能闻到那芬芳的香气。
花瓣的纹理,细腻得就像仙女精心编织的绸缎,每一丝每一毫都透着精致。
那
颜色更是绝了,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画家就像是个神奇的魔法师,把各种色彩调配得恰到好处,让人看了忍不住想伸手摸一摸,又怕碰坏了这美
丽的杰作。
再瞧瞧那些鸟儿,活灵活现的,好像下一秒就要扑棱棱地飞出来。
鸟儿的
羽毛,根根分明,还闪着光泽,就像是被阳光亲吻过一样。
它们的眼睛,炯炯
有神,透着机灵劲儿,仿佛在和你诉说着什么秘密。
画家把鸟儿的姿态画得那
叫一个妙,有的在枝头欢唱,有的在空中翱翔,还有的在草丛里觅食,真是有
趣极了!
画花鸟工笔画的画家们,那可真是有一双神奇的手和一颗细腻的心。
他们
能观察到花鸟最细微的美,然后用画笔一点点地展现出来。
每一笔每一划,都
饱含着他们对花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我有时候就在想,要是我也能画出这么美的花鸟工笔画该多好啊!这可不
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功夫,得有耐心,有毅力,还得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怎么样,听我这么一说,是不是对花鸟工笔画更感兴趣啦?。
巅峰的对决:沈铨吕纪边文进工笔花鸟画大PK!(附百鸟图与三友百禽图)▼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工笔花鸟就是其中的一枝奇葩。
它兴起于魏晋,成熟于五代北宋,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与人物画、山水画并存而发展,并以自己特有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反映着大自然的花虫草木及人的精神情感。
工笔花鸟画发展到五代和两宋,可以说从成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五代以“徐黄异体”为标志,花鸟画进入了成熟期。
元代由于文人画的兴起,工笔画退居次位。
到了明清,工笔花鸟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明初画院一度复兴,花鸟画的创作活动主要经画院为中心,院体花鸟在当时的花鸟画坛上占统治地位。
当时最有名的院体画家有边文进和吕纪,他们继承了南宋院体画的传统,双勾填彩,画法工整妍丽。
边文进和吕纪的代表作有《三友百禽图》与《雪景翎毛图》等,他们都是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独树一帜,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本期月雅小编汇集整理了沈铨(清)、吕纪、边文进(明)三位名家代表作及其赏析,以飨读者,领略且浑然天成的精工之美。
边文进《三友百禽图》《三友百禽》的特色在于作者使用生态趣味的呈现来安排画面。
首先全幅景致具自然野趣,如山林一隅,百鸟群集。
在真实的大自然中,这许多种鸟类并不可能同时出现,却不论栖息于地面或枝头上,都在适当的位置展示其习性,显得生意盎然。
站立画前,似可听见其鸣声此起彼落。
足见边文进对生态观察非常仔细,钤印曰:“多识於草木鸟兽”,正可印证此画寄意所在。
边文进是明初宫廷花鸟画的代表人物,宗法北宋院画风格,却也在同中显异。
基本上来说,布局方面北宋重视前后的层次,表现空间感,边文进的安排采用由下往上层叠的方式。
笔墨方面,北宋用色细腻,温润柔和,边文进较为明丽;北宋的用笔在工细中不失生动,笔法应物而生,边文进则已出现重复使用的用笔,并在工细外加入南宋马远、夏珪较放逸的笔趣。
这幅《三友百禽》最能体现他的绘画特色。
近百只禽鸟,有飞有翔、有立有起、有跃有跳,或露或藏,或高瞻远瞩,或转首探望,或啄或叫,或自理羽毛,或追逐嬉斗,皆各具姿态,无一重复,非具有高度的观察能力和精绝技巧者不能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