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工笔花鸟画教学中宋人小品花鸟画的临摹
- 格式:pdf
- 大小:570.49 KB
- 文档页数:2
58美学2019/07《枇杷山鸟图》是南宋画家林椿的作品。
其精工细腻、生动传神的技法照见了宋代绘画的成熟,印证了工笔花鸟画的杰出成就。
选此作为临摹的对象可以说是毫不犹豫的,希望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探索,可以扣响学习工笔花鸟画的大门。
因此,《枇杷山鸟图》的临摹就这样开始了。
一、《枇杷山鸟图》的临摹步骤(一)勾白描稿首先复印好白描稿,把宣纸附在白描稿上,用铅笔描摹,再把铅笔摹好的稿子放在宣纸下面,白描稿放在一旁,对照着白描稿用笔,以毛笔勾勒,书法入笔,“起—行—收”,注重提按扭转,谓之“钉头鼠尾”。
值得注意的是,墨要有浓淡变化。
一般来说,花朵、果实、鸟羽等用淡墨,以表现其柔软;叶子用次淡墨,枝干用浓墨,以表现其硬朗。
在勾勒正式的稿子之前,先练习几分钟勾线。
(二)绷板事先裁一张比画作小的生宣放在画板上,垫在白描稿的下面,以便后期上色时可以吸掉多余的水分;然后用喷壶把生宣均匀地喷湿,以不拱起为最佳。
接着把线稿平铺在上面,用刷子均匀地刷开,先是沿着对角线,再以“十字型”刷开,同时附身侧面看一下是否全部贴在画板上,最好不要有气泡留在上面。
而画的四周则用浆糊把事先裁好的四条生宣粘好,也可以用水胶带代替,只是最后完工时水胶带不易撕下来。
(三)刷底色中国画由于年代久远,遗存下来的纸本颜色会因为氧化而发黄,所以我们在临摹时可以仿古做旧,把底色做成现有的模样。
宋人花鸟小品的底色一般可以用四种颜色调和:赭石+焦茶+藤黄+淡墨。
具体调至何种程度,可根据画面需要进行调整。
如原画底色偏红,可适当增加赭石;若偏黄,可适当增加藤黄。
刷底色时,将画板平放在桌上(也可将画板立起来,在刷的过程中让水分自然往下流,尤其是较重的杂质可以流下去),用刷子先横向刷一遍,再纵向刷一遍,和绷画时一样,附身观察是否有未刷之处。
最多来回两遍就可以,切勿反复涂抹。
值得一提的是,也可以先对白描稿分染墨色再刷底,其次数也以绘画习惯和画面效果来判定。
(四)敷色中国传统绘画并不以焦点透视、明暗光线为表现基础,而是追求物体本身的色彩与质感。
宋人花鸟小品对现代花鸟画创作的启示
朱芳
【期刊名称】《美术大观》
【年(卷),期】2007(000)005
【摘要】@@ 宋人花鸟小品,多为圆形或方形,虽然大不盈尺,却需要画家付出整个心灵和全部技巧;虽为小品,却能蕴涵着无穷的韵味.
【总页数】2页(P14-15)
【作者】朱芳
【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
【相关文献】
1.十二届美展中花鸟画创作态势对今后花鸟画创作的启示 [J], 宋丽荣;孙灵泉
2.从《三友百禽图》谈明代院体花鸟画立意格局对现代花鸟画创作的启示 [J], 黄振
3.浅析工笔花鸟画教学中宋人小品花鸟画的临摹 [J], 杨银巧
4.浅析林良《双鹰图》轴粗笔水墨形态意识对现代花鸟画创作的启示 [J], 钟俊
5.宋人花鸟小品画对师范院校工笔花鸟画教学的意义刍探 [J], 李宁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宋代工笔花鸟画的艺术特色作者:魏光磊来源:《神州》2012年第28期摘要:工笔花鸟画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不仅体现出了浓郁的传统生活气息,而且以独特的风格特征和审美思想在当今艺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宋代的院体花鸟画经历了百年的孕育,蕴含了高雅的品质,成为了工笔花鸟的鼎盛时期。
画家们有着高超的写生技巧,注重对生活的细微观察,对生活有着很大的热情。
他们的表现手法独特,风格柔媚富丽,被后来的画家吸收和应用。
宋代花鸟画在艺术风格上大大超过了唐代,它所描绘的花果珍禽草木,生动逼真,色彩典雅,姿态优美,在传神方面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关键词:工笔花鸟画;意境;审美情趣;构图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而起初花鸟画是在人物画的背景中描绘的,起着陪衬的作用,经过很长的时间,尤其是到了宋时期,花鸟画达到了一种超越个人一时情感的境界,除了受到当时政治经济和时代审美情趣影响之外,另外,宫廷画院的设立起了关键作用,使花鸟画逐渐成熟并且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峰。
其风格独特,表现手法微妙逼真,整个画面生动传神,在画中能感受到生活的情趣,体会到画家对画投入的极大热情和情感,是用真情来表达自然中的勃勃生机。
一、宋代花鸟画超凡脱俗的意境美中国传统的绘画主要讲究的是意境美,意境是中国古典美术的重要范畴,所以中国传统绘画常以意境美取悦于人。
写景是画家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从触景生情到寓情于景,最后达到情和景的交融的境界。
中国画的意境,并不是我们主观的思想,也不是对客观事物的简单描写,应该是画家通过“外师造化,中的新源”在生活里、自然里所取得的审美的体现,是艺术家对自然的一种感悟,是观察景色时产生的一种情调。
宋时期花鸟画采用简单的布局,细微精湛的表现手法,使画面宁静自然,构成了意境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北宋画家催白的代表作品《双喜图》,画面描绘了深秋园林景象,疾风劲吹,树枝摇动着,有双鹊飞来,其中一只鸟于枝上对着树下一只野兔叫,兔子蹲在地上回首逗趣,动态传神。
2020/04解读宋人小品画中的构图美学文/陈丽华[广东培正学院]【摘要】中国画发展到宋代达到了高峰,尤其是工笔小品画,达到了非常高的艺术水平。
宋人小品画以其精简的画面构图、素雅的画面风格、悠远的画面意境,突显了宋代独特的审美形态。
本文主要从骨架、重复与近似、对比、均衡四个方面对宋人小品画中的构图进行分析,试图找出画中各自暗藏的联系,揭开它的奥秘。
【关键词】骨架;重复与近似;对比;均衡在《宋人画册》的序言中,郑振铎这样形容宋人小品画:“恰像一篇近代短篇小说,恰像一位绝代佳人,增之一分则太长,削之一分则太短,恰到好处,无可移置。
”宋人小品的长宽大多只有20—30厘米左右,常见有方形与圆形两种。
尺幅虽小,却是刻画细腻,意境悠远,传递着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和审美意趣。
究竟是怎样将宋人小品经营到“多一分嫌多,少一分嫌少”的程度?笔者认为宋人小品除了笔墨、色彩、形象都非常精彩生动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宋人对构图的考究。
构图在传统绘画中又被称为章法,谢赫“六法论”中便有一法为“经营位置”,可见其重要性。
宋人对构图的考究可谓苦心经营,极尽心力。
其小品中的构图法则有很多,本文主要从骨架、重复与近似、对比、均衡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探析宋人对绘画格物致知的追求。
一、骨架在西方绘画研究中,早有学者对画中的骨架进了归纳总结,如画圣母像常用的正三角形,画战争场面常用的斜三角形等等。
绘画中除了有三角形的骨架结构外,还有正方形、圆形;字母骨架有X 形、S 形、N 形、L 形等。
而中国画也有类似的骨架,如之字形就相当于字母中的Z 。
以字母骨架为线索,在宋人小品中同样能找到典型的例子。
在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疏荷沙鸟图》(图1)中,右下方的残荷叶面向正上方衬托出有着精美羽毛的沙鸟。
右边的断荷杆指向沙鸟的同时,又塞住右下方莲蓬杆的出口,引导人们的视线看向沙鸟方向。
沙鸟与莲蓬杆形成X 形,巧妙地平衡了画面。
鸟儿背部的重色羽毛使观者的视觉焦点集中在沙鸟身上,而扭首回顾的沙鸟正凝神专注地看向小蜂。
试论宋人小品的审美境界作者:张丹丹来源:《美术界》 2016年第10期文/ 张丹丹【摘要】宋人小品大多画幅很小,取材以大自然中的花鸟居多,以工笔的形式表现,常见的有圆形、方形、长形等,简称宋人小品。
宋人小品绘画语言丰富,审美意境悠远,趣味横生,丰富多样。
宋人小品的绘画水平在我国绘画史上享有很高的水平,历史遗留作品数量多,是其他历史时期不能比的。
中国绘画史上小品画的极致非宋人小品莫属。
【关键词】宋人小品;审美境界;情感;创作形式中国花鸟画历史悠远,分写意花鸟画、工笔花鸟画、没骨花鸟画,宋人小品属于工笔花鸟画。
工笔花鸟画是我国传统的一种绘画形式,工笔花鸟画最基本的技法有以线制形,点、染、烘、衬相结合,因此线条和色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然而构图、布置、虚实、空白在画面中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一幅好的作品是这些综合体的体现,不是单纯的勾染。
艺术审美直接将作品提升到一种完美极致的境界,而宋人小品画可谓宋代绘画和文化的缩影,达到了中国绘画史上小品画的极致。
一、从北宋到南宋的发展北宋前期花鸟画多是宫廷绘画,以宋人小品为主;人物画自五代以来渐渐衰落,虽然在北宋初有一个短暂的复兴,却也难以挽住颓势;山水画发展到神宗时期才有所兴旺。
因此,花鸟画在宋代画坛上起主导作用,不管是在情趣、意境、审美、境界上,还是在技法、绘画语言、文学素养上,都达到了一个高端的水平,宋人小品画在中国绘画史上达到了极致。
二、宋人小品的基本审美特征(一)美学形式情感化“黄家富贵,徐熙野逸”指的就是宋代时期的绘画,“黄家富贵”指黄荃画风,多以宫廷富丽堂皇、精致艳丽为主的作画风格;“徐熙野逸”指徐熙画风,多以田园风光、潇洒俊逸、轻松豪放为主的作画风格。
而宋人小品多以“黄家富贵”画风呈现。
宋人小品画画幅虽小,却能小中见大。
画家寄情于景,将自己的主观思想和情感融于自然中,使画面充满了诗意。
宋人小品的美学观影响深远,画面贯穿着笔墨、气韵、妙真、趣味,绘画的主要特征是主观和客观相结合、融情于景,使画家的美学思想得到了升华。
流动于平静中的意趣——宋代小品花鸟画意境之体现方争利【摘要】宋代小品花鸟画是中国传统工笔花鸟画的典范,其对真实性的再现和对诗意的传达是任何时代都无与伦比的.画面以简约的构图、精致入微的刻画,传达出含蓄、空灵而悠远的意境.【期刊名称】《宁夏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7)005【总页数】3页(P91-93)【关键词】宋代小品花鸟画;意境;平静;意趣【作者】方争利【作者单位】宁夏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宁夏固原 75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2宋代在中国历史上是经济、文化、艺术都空前繁荣的一个时代。
一方面,市镇经济的繁荣为文化艺术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保障,让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艺术创作中来;另一方面,统治阶级对于艺术的赞助、支持与参与也积极地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皇家设立了规模庞大的翰林图画院,将散落各地的画家集中在一起进行绘画创作,为视觉艺术领域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艺术遗产。
其艺术品质达到了非常完美的境地,是绘画史的艺术典范。
其中,小品花鸟画就是这一时期翰林图画院绘画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
北宋郭若虚在他的画学理论著作《图画见闻志》中提到:“若论佛道人物、士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竹禽鱼,则古不及近。
”宋代花鸟画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其中小品花鸟画占据了主要地位。
宋代小品花鸟画以简约的构图形式、高超精湛的表现技法,在盈尺的画幅之内传达出一种朴素、淡雅、平静而又充满意趣的意境。
它还在平静的画面中营造出一种意趣,既体现了静的忧思,又有种欲将起动的感觉。
其所蕴涵的无穷意境,值得我们细细玩味。
宋代小品花鸟画画幅都比较小,多为方形、圆矩形、扇面等形式,表现内容也相当简约,常以一折枝或局部的构图形式表达特定的场景和瞬间的情态,且描绘刻画得精致入微。
画家似乎要将对于整个宇宙的细心观察和体会,化而为小小方寸内的一花一鸟,正所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
画面中还常常留出大量空白,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与尺幅大、内容繁复的花鸟画相比显得尤为空灵。
宋代宫廷花鸟画的特点
宋代宫廷花鸟画是中国花鸟画发展的重要阶段,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和技法。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写实性
宋代宫廷花鸟画追求写实性,强调对自然界万物的观察和描绘。
画家
们通过对植物、鸟兽等细致入微的观察,将其形态、色彩、纹理等特
征表现得淋漓尽致,力求达到真实自然的效果。
二、注重构图
宋代宫廷花鸟画在构图上也有独特之处。
画家们善于将花卉、鸟兽等
元素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富有变化和层次感的画面。
同时,在布
局上注重对称和平衡,使整幅画面显得稳定而美观。
三、注重笔墨技法
宋代宫廷花鸟画在笔墨技法上也有独到之处。
画家们善于运用“写意”、“工笔”等不同的技法进行表现。
其中,“写意”强调笔墨自
由流畅,追求意境和气韵;“工笔”则注重细腻精细,追求写实效果。
画家们在运用不同技法的同时,也注重墨色的运用和层次感的表现。
四、注重意境
宋代宫廷花鸟画追求意境,强调画面所表现出的情感和内涵。
画家们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的观察和描绘,创造出富有生命力和灵性的作品。
他们善于将自然界万物与人类情感融合在一起,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性和思想性。
总之,宋代宫廷花鸟画是中国花鸟画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的阶段。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注重写实性、构图、笔墨技法和意境等方面。
这些特点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背景和艺术风格,也为后世花鸟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代宫廷花鸟画的特点宋代宫廷花鸟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巧而闻名于世。
宋代宫廷花鸟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注重形态的写实性和生动性宋代宫廷花鸟画注重对花鸟形态的真实描绘,力求表现事物的形态特征。
画家们以细腻、精确的线条勾勒出花鸟的轮廓,通过用墨、色彩的变化来衬托出花鸟的神韵和生动感。
画家们注重细节的描绘,尤其是花鸟的羽毛、花瓣、叶子等细节,以及它们的眼睛、爪子等部位,使观者能够感受到花鸟活灵活现的形态。
二、运用写实的绘画技巧宋代宫廷花鸟画运用了许多写实的绘画技巧,例如立体感的表现、光影的处理、层次感的塑造等。
画家们通过运用透视原理、阴影和颜色的变化等手法,使花鸟画具有立体感和空间感。
他们善于运用墨线,通过变换线条的粗细、浓淡和质感来表现物体的纹理和质感。
画家们还善于利用颜色的明暗变化和层次感的处理,使花鸟画更加生动逼真。
三、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宋代宫廷花鸟画不仅注重形态的写实性,还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
画家们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细腻的色彩和精妙的构图,营造出一种静谧、优雅的意境。
他们注重表达花鸟的姿态、神情和情感,使观者能够感受到画家对花鸟的热爱和情感。
四、注重审美的追求和艺术的修养宋代宫廷花鸟画注重审美的追求和艺术的修养。
画家们追求画面的和谐、平衡和整体的美感,注重构图的布局和比例的协调。
他们注重画面的空灵、雅致和简洁,追求画面的纯净和淡泊。
画家们还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技法的研究,通过不同的笔墨和技法来表现花鸟的特点和个性。
总的来说,宋代宫廷花鸟画以其形态的写实性、生动性、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而独具特色。
它注重对花鸟形态的真实描绘,运用写实的绘画技巧来表现花鸟的神韵和生动感。
它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和细腻的色彩来营造一种静谧、优雅的意境。
它注重审美的追求和艺术的修养,追求画面的和谐、平衡和整体的美感。
宋代宫廷花鸟画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和审美的追求,它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和借鉴。
《轻描重彩总相宜》(第二学时)教材分析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工笔花鸟画有其独特的艺术绘制程式,分类上可分为白描、淡彩、重彩、没骨四种。
宋代是花鸟画发展的鼎盛时期,选用宋人小品花鸟画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感受花鸟画面空灵、至美的画面情趣,假以视觉遐想,体会“以技进乎道”的高妙。
工笔花鸟画在绘画步骤方面清晰易辫:勾勒、渲染、晕染、勾勒。
在层次方面需要层层递进,本课选择工笔中的淡彩作介绍,以南宋《出水芙蓉图》为代表,重点学习花瓣部分,旨在运用国画颜料学习《出水芙蓉图》荷花花瓣部分的渲染以及勾勒。
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以往对水墨的学习和对水性颜料、毛笔和宣纸等材料的多种尝试,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水墨绘画基础。
第一课时已完成白描勾线部分,本课为第二课时,重点学习《出水芙蓉图》荷花花瓣的渲染与勾勒部分。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观察《出水芙蓉图》,分析荷花的结构及生物属性、造型结构及色彩的变化,从而体味宋人小品画画面情趣的表达。
2、技能目标:临摹《出水芙蓉图》花瓣部分,体验工笔花鸟画的表现技法,感受画面色彩层层晕染的韵味。
3、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宋人花鸟画崇尚诗意的情趣,品味画面“笔工意写”的意境、气韵。
教学重点荷花花瓣的渲染与勾勒教学难点感受用淡彩的形式表现工笔花鸟画,体会宋人小品绘画讲究用笔、意境和气韵的特点。
教学准备熟宣、墨汁、国画颜料、狼毫勾线笔、白云染色笔、花瓣调色盘、水桶等。
教学方法发现法讨论法演示法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
PPT展示不同姿态的荷花美,伴随音乐,请学生讨论并用四个字的成语或诗句描述看到的画面。
导入诗句,引导学生感受“花中仙子”纯洁高雅以及“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
二、教学过程。
1、利用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工笔花鸟画与写意花鸟画的区别。
2、介绍工笔花鸟画的分类。
3、学习工笔画中的一类“淡彩”①Ppt出示《出水芙蓉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品味《出水芙蓉图》,分析荷花大体分为哪几个组成部分?②仔细观察分析,荷花的内部由哪些部分组成?③请从颜色上,分析花瓣的色彩变化?4、如何运用国画材料来表现这样一对出水芙蓉呢?(1)介绍绘画步骤:墨线勾勒-----层层渲染-----罩色-----刻画。
简述古代花鸟画的特点
古代花鸟画的特点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1. 突出主体:古代花鸟画在构图上注重突出主体,善于剪裁,强调布局中的虚实对比与顾盼呼应。
2. 细腻入微的自然观察:宋代花鸟画家注重细腻入微的自然观察,对花鸟的形态、色彩、姿态等特征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观察表现其真实形态和生动形象。
3. 创造性表现:画家们运用创新的手法和表现方式,创造性地表现出花鸟的细节和动态,使画作更具有立体感和表现力。
4. 综合艺术形式:在写意花鸟画中,画家们善于把发挥画意的诗歌题句,用与画风相协的书法在适当的位置书写出来,辅助以印章,使花鸟画成为一种以画为主的综合艺术形式。
5. 继承与创新:北宋前期的花鸟画主要继承五代传统,以黄筌的富贵风格和徐熙的野逸风格为代表。
而北宋后期则以院体为主流,工笔写实发展到了颠峰水平,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6. 尺幅小品:宋代的花鸟画多以小品形式出现,其画尺幅小、内容简单却充满情趣。
7. 审美标准:宋人花鸟的“虚静美”作为一种审美标准成为指导花鸟画创作的不二法门,也是体悟宋人花鸟画虚静空灵之美的重要门径。
总的来说,古代花鸟画以其精细的笔触、丰富的情感和深远的意境,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的和谐统一。
宋代花鸟画赏析千百年来,中国绘画史上最光辉灿烂、最有成就、最具代表性的部分,莫过于宋代绘画了。
它标志着中国绘画由五代之后呈现出衰退与沉寂而进入另一发展阶段。
也是中国美术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花鸟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尤以花鸟画为甚。
从传世作品来看,无论宫廷贵族,文人雅士还是民间艺人,所绘花鸟鱼虫,均情趣盎然,生机勃勃。
画风工写结合,多用水墨,敷色鲜丽明亮,注重物体结构和动态神韵,并富于诗意和笔墨情趣。
其题材广泛,有池塘游鱼、竹石芭蕉、禽鸟花卉、草虫、蔬果、耕牛、牧放、闲适、歌舞、戏婴等。
总的来说,北宋时期的花鸟画逐渐摆脱了勾线填色的形式,追求“意足不求颜色似”的效果,讲求诗意,追求文人士大夫的清高、恬淡、幽雅和文人趣味。
其一,花鸟画多反映现实社会生活。
花鸟画作为一种独立的画科,形成于五代,在北宋中期开始兴盛起来。
当时主要描写自然界花鸟虫鱼,以此来寄托文人们的思想感情。
另外,它还常常被文人作为一种自我表白的手段,抒发个人的胸臆和怀抱。
如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柳宗元的《小桃》、《黄鹂》,郭熙的《寒鸦图》等等。
这些作品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寓于对花鸟的观察、描绘中,使画面洋溢着一股生气。
第二,工笔花鸟画。
北宋时期是工笔花鸟画最为成熟的时期。
由于朝廷的喜爱,画院制度的形成,使得绘画技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画院内设有专门的科目和职责,同时,选拔了一批较高素养的画家。
画院中集中了众多的名家,他们将绘画作为毕生的事业,留下了数量众多的佳作。
仅张择端存世的《清明上河图》,即是一幅杰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这一时期,花鸟画创作,既继承了唐代的勾勒填色的传统技法,又发展了五代的没骨技法。
“咫尺应须论万里,纵横自可穷千毫”。
宋代花鸟画,能够成为中国画坛的中坚力量,正是因为它在写生方面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而且,这一时期的花鸟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还推陈出新,在花鸟画的语言和表现手法上都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境界,尤其是写意花鸟画的极大发展,标志着中国画创作已经完全走向了自觉。
1、画工笔花鸟通常需渲染几层? 答:很多初学的朋友经常喜欢问我,你的叶子染几遍,花头染几遍等等。其实,染色还是为画面效果服务的,只要关系能染足,色彩也不显得脏,没有到达厚的拖染不开的地步,即使是一次,也是可以的。染色遍数过多的话,画面还可能会“腻”了,反而没了应有的神采。
2、粉红色花头先平涂白粉后分染曙红时不流畅感觉很涩,颜色过度不均匀,出现水渍。有一片叶子在平涂绿色时平涂了二遍,刚涂了就发现怎么办?干了才发现怎么办? 答:1、花头平涂白色厚了,所以染色的时候会出现不均匀的情况。白色平涂的时候厚度如牛奶那样就可以了。2、干了只有洗。刚涂用水分较少的水笔吸去,不均匀是肯定的了,无甚好的解决办法,工笔画的绘制过程中细心是必须的。
3、在练习画线时有手有点发抖,用什么办法能练习不让手法抖。在练习画线时应多注意些什么? 答:勾线必须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初期能将线条勾勒的流畅、粗细自如就算合格了,最好能用废旧的宣纸做一段时间枯燥的练习(如长、短、粗、细各方向各种弧度的勾勒),反复多练手自然就能稳定了。
4、我的熟宣是用宣喷胶矾水制作而成的,设色的时候刚画上去颜色很漂亮可干了以后就灰了,我很苦恼。老师,这是为什么呢? 答:应该是纸没有做好的关系,制作熟宣胶矾水的搭配非常讲究,一般不建议自己制作,最好能买现成的熟宣使用。你出来的色彩灰了应该是胶重了的缘故。另:最好使用桃胶。你不是用普通的胶水吧?
5、画工笔花鸟用什么纸和笔最好? 答:1、笔:勾线方面用美工描笔、大衣纹、红圭、七紫三羊等长锋描笔都可以。染色方面可使用常见的兼毫大白云,勾线笔有2枝就可以了,染色笔可多备几枝,红绿色和白色、黑色最好都有单独的笔来调色,免得染色时候颜色互相窜了,脏了画面。2、纸张:用安徽产的比较厚实一点的云母熟宣即可。太薄的蝉翼等不适合初学者使用,因为其遇水后极易起皱,且多次渲染纸张易起毛。过稿方便倒是其优点。
6、有一个问题,就是胶水是放多少为合适呢,多了好,还是少点好?是不是画叶子和花都必须掺如胶水呢? 答:如果不是重彩,不用刷胶水固定。如果必须刷,矾水为主,胶水少许的加一点点就可以了。矾水的浓度也不能过,以舌尖尝之,略有涩味即可,过浓刷后,干了后画面上会起一层白霜,画子就毁了。
一、宋代花鸟画作品简述花鸟画在唐代时摆脱了人物画的附庸地位,成为了独立的画科;至五代十国,涌现出了黄筌、徐熙等花鸟画大家,形成了“黄家富贵,徐熙野逸”的画风,标志着中国花鸟画走向成熟;北宋初期的花鸟画随着朝野需要的变化而蓬勃发展,跃居于人物画之上,与山水画并驾齐驱。
花鸟画不是单纯客观的描摹,而是通过优美的自然形象反映一定的思想情感,或曲折隐喻地表现生活理想和道德观念。
黄居寀画花鸟受到其父黄筌的亲自传授,多在作品中表现安静、平和的心境,风格富丽精致。
他的传世作品《山鹧棘雀图》以精湛的技巧极力追求对象的真实感,不仅体现在惟妙惟肖的外表刻画,而且有内在生命力的展现。
黄家富贵体的花鸟画成为宋初花鸟画的典范。
徐崇嗣创“没骨花”,不用墨笔勾勒而是以颜色表现画面,形成不同的画风。
至北宋中期,崔白在技巧上出现新的突破,特别是以画带有野情野趣的败荷凫鸟著名。
他的画进入宫廷,打破了黄筌画风的垄断地位,给画院花鸟画创作带来新的养分。
他的作品《双喜图》是在大幅绢上完成的巨幅花鸟,画中山坡用笔以粗笔水墨绘画,兔的毫毛用细笔精密不苟地写出并渲染,质感很强。
这些优秀画家的出现预示着花鸟画表现领域的扩大和艺术技巧的进一步提高,标志着花鸟画发展进入到成熟阶段。
宋徽宗赵佶在绘画上成就颇高,与花鸟画家吴元瑜切磋、研讨绘画,在书法上创“瘦金体”。
赵佶流传的作品《瑞鹤图》描绘了群鹤云聚的瑞应景象,显示着黄家富贵的画格特征。
赵佶花鸟画中以墨色为主的花鸟画如《柳鸦芦雁图》《池塘秋晚图》等,风格与前面的精工富丽画风迥然不同,展示了其较高的的艺术修养和绘画才能。
林椿的《果熟来禽图》页,以精湛逼真的设色画法描绘了丰硕的果实和立于枝头的小鸟。
李嵩所画的《花篮图》页,为工笔重彩画,画面中花篮内堆放着牡丹、萱花等花卉,笔法工细,画风浓丽严谨,构图饱满均衡,赋予了花卉画以风俗画的意味,使人联想到节令风俗。
其他大量宋人佚名的册页和扇面如《出水芙蓉图》(图1)等作品都很精妙,形象生动,用笔简练朴实,用色柔和中有对比。
宋人花鸟画家对对象细致深入的观察、生动写实的形象刻画、精密不苟的严谨画风,反映了宋代社会对绘画的要求。
这些精美的作品基本是绢本设色,栩栩如生,形态真实。
宋人小品中表现题材以花鸟虫草为主,其构图、造型、绘画技巧需要临摹时细心钻研。
二、宋人小品的构图特征构图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被称为章法或布局,并被认为是画之总要而备受重视。
宋人小品的构图布局不拘于特定的时间与空间,而是根据作者自己对物象的理解、情感的表达,讲究立意定景。
从宋人小品作品中能够看到,画面的以大观小、小中见大以及留白经营。
宋人小品是在尺幅不大的绢本和熟宣上绘制,画有花鸟草虫、山水楼阁及人物故事等内容的绘画作品。
宋人小品大多为圆矩形的扇面和圆形册页,注重构图,画幅偏小,画面精致,富有情趣。
如《果熟来禽图》《出水芙蓉图》等作品,观者需要用心品读画面,才能体会到作者极高的绘画修养和构图经验。
宋人花鸟画的题材和表现领域不断扩大,宫苑中的奇花异鸟仍然是画家热衷描绘的对象,自然界中败荷、凫雁、小草、山花、野禽的苦寒之趣,梅、兰、竹的清幽孤高之意,也为一些画家所描绘。
三、宋人小品花鸟画的线条魅力线条是绘画中反映自然形态最概括、简明的表现形式之一。
如作品《出水芙蓉图》,作者用线画出荷花、荷叶的形态和态势,表现形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长度。
许多画家经过长期的绘画实践,在线条中积淀了丰富的观念和情感内容,使线条成为具有表现性的人的审美对象。
宋代工笔花鸟画家,勾勒花鸟虫草线条颇有力度,流传于世的每幅作品中的线条是连贯的、生动的,没有草率之笔。
一些画家采用骨法用笔的勾填画法,用墨线勾出轮廓,然后沿线上色,颜色不会覆盖轮廓线,如作品《花篮图》《红蓼白鹅图》等。
四、宋人小品的临摹1.确定临本开始拷贝线稿(铅笔稿)要想临摹宋人小品,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获得正版的宋人小品册,印刷范本和原作尺幅应该是等大的。
其次,要让学生使用熟宣,可选仿古宣纸、白色宣纸(要做底色)和绢本。
形体可以拷贝,教师应该建议学生自己铅笔起稿。
起稿的过程是对线条组织的一种分析和理解过程,教师应让学生仔细研读线条的起始、节奏、长短、顿挫、粗细等。
学生临摹通常以拷贝为主,拷贝时要用较硬的铅笔将形拷贝到绢或熟宣纸上,尽量模仿线的起始和顿挫,拷贝过程中要保持纸面、绢本的干净整洁。
学生起草铅笔稿时尽量把画面中的形体线条都描上,以便于勾墨线,接着再把铅笔稿子裱在画板上开始勾墨线。
2.勾线(线描稿)工笔花鸟画中的十八描法、三矾九染是较为常用的画法。
勾线一般要用长锋狼毫笔,用淡墨就可以。
在工笔画中,隔夜的墨是不能用的,每次勾线需要用新墨。
教师应该给学生示范勾线技巧,边讲解边画,学生才能更容易掌握勾线要领,增强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先观察临本做到心中有数,再下笔用墨勾线。
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用什么浓度的墨色勾勒,或者有的花头、花瓣用的是哪种颜色进行的勾线。
在临摹宋人小品作品中浅色的植物和鸟类时,应该用淡墨勾线,有的先浅析工笔花鸟画教学中宋人小品花鸟画的临摹□杨银巧摘要:宋代花鸟画是宋人精神品格的写照,许多作品流传于世,成为工笔花鸟画临摹教学中首选的临本。
工笔花鸟画教学中的临摹阶段要让学生掌握宋代小品画的构图、勾线、用墨、用色等技巧。
学生应通过临摹体会画面表达的意境,仔细观察并描绘画面中的植物、动物。
关键词:宋人小品花鸟画绢本熟宣130教学心得A R TE D U C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图1着色后提线。
教师应要求学生用墨尽量浓淡相宜、干湿适度。
用笔和用墨的关系是紧密不可分割的,用笔需要藏露按压分明,既有柔润而富有弹性的线,又有苍劲有力的线。
临摹阶段的目标是帮助学生熟练掌握用笔用墨。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观察、多体会、多临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掌握用笔用墨的要领。
如《荷花蜻蜓图》《海棠蛱蝶图》《碧桃图》,这些作品中叶子和花大多是画面的主体,叶子的墨色要浓一点,线条硬挺,墨色要饱满,看上去才有生命力。
花,要用淡墨,细圆线条,力度稍显柔软、轻盈。
教师要指导选用白色宣纸的学生勾墨线稿之后开始做底色,调色做出仿古宣纸的效果。
底色多以赭色为主,用曙红加藤黄再调花青。
学生在做底色时需要刷的遍数较多,一定要一遍刷完等干了再刷,做到临本画面的底色为准。
3.染色宋代花鸟画的色彩具有凝重、淡雅的特点,在设色上倾向于文人意趣的表达。
设色的优劣关系到一幅画的成败。
院体风格的宋人小品技法以工笔和没骨淡彩为主。
染法分为分染、罩染、统染等。
勾线完成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先用淡墨分染,逐渐加重墨色,分染时要留水线,分染和统染交替进行,染到临本画面深度为主。
我们通常说的“三矾九染”讲的是染色和染墨的遍数较多。
学生应根据临本的内容由淡到深逐渐分染。
宋画的叶子用墨分染足了,然后用花青加藤黄调成绿色进行罩染;反面的叶子可用赭石调淡墨分染结构,干后用石绿色分染,叶子边缘泛红的用胭脂或赭石染色即可;花卉的枝干、嫩芽、花蒂处用淡胭脂分染,如《荔枝图》《梅竹双雀图》。
染深色花朵,要用基础色石色平涂几遍,干后再用同色相水色分染花瓣结构,最后罩染形成统一变化;染浅色花朵,应用薄白粉平涂三遍(涂完一遍干后再涂),然后用花朵的色相淡染,两三遍后颜色尽量染足,有花丝的丝要出花丝,用白粉调藤黄较稠,点花蕊,立粉。
如《牡丹图》《碧桃图》《丛菊图》《荷花图》,这些作品临摹时可用到这些染法。
画鸟、鸡、鸭、鹅时,学生用墨线勾勒好之后,要掌握它们的形体结构和色相,然后染色。
首先,要用墨分染它们的头部、颈部、背部羽毛及尾部,此过程始终要分区域染。
其次,羽毛分染多遍后要统染一遍,反复染色直到和临本效果相近。
最后,羽毛染色可用丝毛法,用笔虚起虚收,一组一组画出来效果较好。
学生临摹鸟时,临本首选黄荃的《写生珍禽图卷》,绢本设色,画中绘有山雀、蝉、天牛、麻雀、蜜蜂、龟等二十多种禽鸟昆虫;《子母鸡图》也是画小动物的最佳临本之一,画幅不大,绢本设色,学生从中可以学习到鸡的表现方法。
结语宋人小品花鸟画的临摹教学是非常有趣和有意义的一门课程。
教师除了要做好P P T 课件讲解作品,同步介绍临摹宋人小品示范勾线、用墨分染、染色技法等,还应该在临摹过程中指导每位学生掌握技法,以达到较好的临摹效果,实现工笔花鸟画临摹这一课程的教学目标。
学生应该学习、借鉴传统工笔花鸟画的骨法用笔,随类赋彩,将其运用到现代工笔花鸟画的创作上。
掌握勾线、填色、晕染这些基本技巧方法,学生才有能力寻求更多题材进行创作。
线,作为传统工笔花鸟画中主要的造型要素,构建、支撑着整个画面的结构,是高于生活的意象表现。
要掌握勾线的十八描法,学生必须做到多临摹、多练习、多体会。
参考文献:[1]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2]陆云达.中国美术简史.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3]徐潜.古代画家与技法.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4]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5]薛永年,赵力,尚刚.中国美术 五代至宋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6]刘源.中国画色彩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7]苏百钧.当代名家艺术观——苏百钧教学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8]薄松年.中国绘画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作者单位: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编辑李思琪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