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得体会:数字化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最新)

心得体会:数字化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最新)

心得体会:数字化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最新)
心得体会:数字化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最新)

心得体会:数字化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最新)

我们今天面对的是一个数字化的时代,几乎社会的每一个领域都受到信息时代的同化。数字化技术已广泛应用到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现已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文物保护领域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首次把数字化技术中的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民族部落研究。此后,数字化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逐步得到应用。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学者开始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文物保护领域的研究。

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出土文物能够很好地反映历史的真实性,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凭据,是了解古人生活状态的根据。然而,在经过漫长的岁月,经历风吹、日晒或长埋地下的洗礼之后,文物或者有破损,或者变得脆弱。文物保护的最终目的是最大程度地维持文物的状态,延长其寿命,在保护好文物的同时,又不会影响文物的展示以及专家们对文物的研究、修复等工作。文物的数字化保护技术的出现,为文物保护开辟了新的途径。我国的文物资源丰富,但传统的文物古迹

保护方法受到温度、湿度、光照、辐射等诸多外在因素的威胁,主要依赖于限制旅游人数、加大保护力度、法律等手段,数字博物馆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在计算机上身临其境的参观和欣赏这些文物古迹,同时也能够起到更好的保护。传统的文物修复技术则主要停留在手工操作上,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物修复者的素质。通过应用数字化的辅助修复技术,再进行人工处理,可以使得修复效果更好,更好的维持文物的状态。

一数字化技术

数字化技术指的是运用0和1两位数字编码,通过电子计算机、光缆、通信卫星等设备,来表达、传输和处理所有信息的技术。数字化技术一般包括数据编码、数据压缩、数据传输、数据调制与解调等技术。数字化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信息的媒体有多种,如声音、语言和图像等。这些信息媒体存在着共同的问题:一是信息量太小;二是难以交换、交流。数字化技术的实现,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无论是声音、语言还是图像都使用0和1两个数字编码来表达、传输和处理,到了终端再进行还原。

文物信息包括文物的本体数据、业务管理信息和研究成果等,通过数字化技术将文物信息存储在照片、录音带、光盘等形式的载体中,对于实现更广泛的资源共享和藏品保护具有特殊的意义。这里主要介绍数据压缩和三维扫描两种数字化技术。

1.数据压缩技术

数据之所以能被压缩,就是因为数据中存在着冗余。信息理论认为:若信源编码的熵大于信源的实际熵,该信源中一定存在冗余度。去掉冗余不会减少信息量,仍可原样恢复数据;但若减少了熵,数据则不能完全恢复。不过在允许的范围内损失一定的熵,数据仍然可以近似恢复。数据压缩方法一般可分为两种:无损压缩和有损压缩。

无损压缩是利用数据的统计冗余进行压缩,可完全恢复原始数据而不引入任何失真,但压缩率受到统计冗余度的限制。常用的无损压缩算法有霍夫曼(Huffman)算法和LZW(Lenpel-Ziv & Welch)压缩算法。有损压缩则是利用了人类视觉和听觉器官对图像或声音中的某些频率成分不敏感的特性,允许在压缩过程中损失一定的信息。虽然不能完全恢复原始数据,但是所损失的部分对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 单雯翔 摘要:2005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的发布,加快了我国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进程。本文系统地归纳了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与实践过程,主要包括早期文物保护理念的形成、新中国成立后多层次文物保护体系的建立和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扩展与实践。 关键词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保护 进入21世纪,面对蒸蒸日上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人们开始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概念不断扩大,保护理念也不断深化。今天,文化遗产保护已不再是单纯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是更多地立足于对自然生态环境、历史变迁轨迹、人的内心世界的尊重。因此,重新认识人类社会复合系统中的文化遗产保护,是新的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任务所在。 1、早期文物保护理念的形成 我国素有保护古代遗物的悠久传统,正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常见铭文“子子孙孙永保用”所表达的理念,人们存祈愿江山社稷世代相传的同时,对前朝的珍贵器物,也有了妥善保存、永续利用的愿望。商周时期,皇室、贵族宗庙内“多名器重宝”,保存着为数不少的青铜器、玉器以及其他前朝的遗物。汉代皇室收藏亦十分丰富,“创置秘阁,以聚图书”,其中既有典籍,也有绘画。但是,长期以来统治阶层只是将这些器物看做赋予其政权合法性的某种依据,或仅为满足个人私好。唐代文化鼎盛,从此时的诗句“每著新衣看药灶,多收古器存书楼”(张籍《赠王秘书》)、“唯爱图书兼古器,在官犹自未离贫”(朱庆余《寄刘少府》)中可以看,当时文人雅士即热衷于收藏和鉴赏前朝器物。宋代文化再兴,被视为中国考古学前身的金石学,即形成于北宋时期,主要是以肯铜器和石刻为主要对象,进行比较系统的分类、著录并加以考证和研究。北宋曾巩的《金石录》最早使用“金石”一词,之后,吕大临的《考古图》及《释文》是现存最早而较有系统的古代器物图录;赵明诚的《金石录》著录金石拓木已多达两千种。至南宋,无论是钱币、玺印、铜镜,还是画像石、砖瓦等物均有著录。于是,金石学开始在我国成为专门之学,为研究五代以前,尤其是研究商周秦汉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文物”一词在我国出现较早,最早见于战国初期成书的《左传》。《左传·恒公二年》中有“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的记载。在《后汉书·南匈奴传》中亦有“制衣裳,备义物”的记载,但是从文献记载中可以了解到,“文物”在当时主要是指礼乐典章制度,与现代的“文物”基本是不同的概念。但是到了唐代,杜牧诗:“六朝文物草连天,天淡云闲今古同”,其中所称“文物”即指前代的遗物,其含义已接近于现代所认识文物的概念。从宋代开始,往往将前朝器物统称之为“古器物”或“古物”。在民间,明代和清代初期比较普遍使用“古董”或“骨董”,到清代乾隆年间又有了“古玩”一词。 “文物”准确概念的产生是近代科学兴起与发展的结果。诞生于近代西方的考古学,尝试用科学发掘和断代的办法获取古代遗存,并将那些古代遗存变成科学地复原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工具,这些古代遗存也就有了“文物”这一具有全新内涵和意义的词汇。在我国,20世纪初通过对古代遗存发掘和研究,而重建古代历史的现代考古学出现,才带来了现代意义上的“文物”的概念。这一概念改变了人们对待古代遗存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对待古代遗存价值的认识也更多地从“物质”转到了“文化”。

文物数字化与三维展示方案

文物数字化与三维展示方案 一、方案综述 根据数据获取方式不同,文物项目可分为古建街区、洞窟佛像、器皿、遗址现场发掘等技术方案。 古建街区包含古街区内的建筑、牌坊、古道古街等相关,属于文物史迹,以各种类型建筑为主,一般占地区域较大,街道较窄,房屋间距小,与周边环境联系较为紧密。 图表1 昆明古街区 洞窟佛像包括寺庙、石窟、石刻、大型佛像等,也属于文物史迹,一般体积较大,不能或者不宜整体移动,通常藏于山水之间,地理环境较为复杂,尤其石

窟大多数都在山腹中,实地场景光照来源杂驳,对获取高精度佛像及壁画纹理信息影响很大。 图表 2 黄岩石窟 器皿等高精细文物包括陶器、瓷器、石器、铜器、玉石、绘画等,属于馆藏文物和流散文物,特点是,体量小,种类多,尺寸、形状、釉色、雕花图案、历史划痕等信息十分重要,是判断文物的产生时期、珍贵程度、收藏价值、修复方式等方面的首要依据。

图表3 麦积山石窟壁画 遗址发掘现场多数分布于各种地貌地形条件下,对挖掘土层深度、出土文物确切位置等发掘现场真实现状方面资料的获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便对文物考古现场保护、文物信息的提取等提供参考依据。 图表4金沙遗址发掘现场

二、数据获取设备 2.1 三维数据采集 根据文物项目的不同,在数据采集方面,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扫描仪进行数据采集,以满足项目的需求。 (1)地面固定式扫描仪 扫描仪需要架设固定站进行扫描,根据厂家品牌型号的不同,扫描距离一般在几十米至一百米之间,在测量距离10米处,精度可以达到mm(毫米)级别。 仪器特点:扫描范围广,主动测量,不受光源因素影响,多用于古建街区、洞窟、遗址现场发掘等大场景类型的数据采集。 图表5 地面固定式激光扫描仪 (2)高精度扫描仪 该扫描仪采用不同的测距原理,将扫描精度提高至亚毫米级,甚至微米级别,数据采集精度非常高,多用于佛像、瓷器、陶器、石器、绘画等对精度要求比较高的文物。

《文物保护技术学概论》

《文物保护技术学概论》 一、课程名称:文物保护技术学概论 二、课程类型:平台课 三、适用对象:考古学、博物馆学,二年级学生本科生 四、计划课时:36课时 五、计划学分:2学分 六、任课教师:刘成 七、教学简介: 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方法,通过多媒体教学,引入大量文物保护案例分析,利用课堂教学30 学时,把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按照保存环境不同分类,分别介绍文物病害成因与控制环境、治理文物常用的方法。通过教学参观6学时,三次实地考察,对实践中文物保存现状与保护方法做深入教学,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了解文物保护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前言 第一节文物保存的现状与保护需求 一、文物在出土时面临的环境突变 1、地下埋藏文物的由来 2、文物在地下埋藏过程中建立的平衡过程 3、出土瞬间的环境突变 4、常见文物出土时的剧烈变化 二、文物在保存环境中面临的问题 1、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特点 2、大气环境对馆藏环境的影响 3、各类文物在馆藏环境中面临的问题 三、露天文物面临的大气环境侵蚀 1、常见露天文物的种类 2、露天文物的气候学——千年风雨的洗礼 3、雨与光化学烟雾——现代文明的苦恼

4、露天文物对“家”的渴望 四、文物保护工作成为当今文博工作的重中之重 1、文物被人为有意与无意的破坏日益严重 2、我国的文物政策是:“抢救第一,保护为主” 3、文物保护是当今文物工作的重点 第二节文物保护的基本内容与任务 一、文物的种类 1、通常考古学中的文物分类 2、文物保护技术学中的文物分类 二、文物保存环境的分类 1、大气环境——全开放环境 2、可调节控制环境——全封闭环境 3、普通的馆藏环境——半封闭半开放环境 三、文物保护的任务 1、在文物出土的第一刻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 2、最大限度地延长文物的寿命 四、文物保护的基本内容 1、文物组成与特性的研究 2、文物损坏机理的研究 3、文物存放环境对其影响的研究 4、文物的修复与保护处理 五、文物保护的工作程序 1、从内因着手 2、找腐蚀外因 3、究腐蚀机理 4、对症下药 六、文物保护技术的基本原则 1、保持原貌——少干预原则 2、长期有效 3、可逆性处理

文物保护工程责任设计师责任工程师考试大纲

附件一: 文物保护工程专业人员考试大纲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 2015年

目录 考试大纲说明 (1) 文物保护工程责任设计师考试大纲 (2) 第一部分文物保护法规与行业准则 (3) 第二部分勘察设计和规划通论 (5) 一.专业基础知识 (5) 二.专业方向知识 (9) 第三部分工程实务 (18) 文物保护工程责任工程师考试大纲 (21) 第一部分文物保护法规与行业准则 (22) 第二部分施工通论 (23) 一.专业基础知识 (23) 二、专业方向知识 (26) 第三部分工程实务 (31) 文物保护工程责任监理师考试大纲 (34) 第一部分文物保护法规与行业准则 (35) 第二部分监理通论 (36) 一.专业基础知识 (36) 二.专业方向知识 (40) 第三部分工程实务 (46) 文物保护工程施工技术人员考试、监理员考试大纲 (49) 第一部分文物保护法规与行业准则 (50) 第二部分施工技术人员工程实务 (51) 第三部分监理员工程实务 (53)

考试大纲说明 根据《文物保护工程责任设计师考核规定》、《文物保护工程责任工程师考核规定》和《文物保护工程责任监理师考核规定》,考试内容包括文物保护法规和行业准则、专业知识通论和工程实务3个科目,资格类型不同考试大纲内容也有所不同。文物保护工程专业人员包括责任设计师、责任工程师、责任监理师及各工种技术人员。 各类专业人员的考试大纲详见本部分内容。 大纲中重点用词的规范解释为: 了解:对该条目内容有初步的认识,知道该条目的基本知识点。 熟悉:对该条目内容有全面的认知,知晓该条目的全部知识点。 掌握:对该条目内容有全面的理解,能灵活运用该条目的知识点。 就其认识要求程度而言,了解< 熟悉 < 掌握。

文物保护方案 文档

故宫博物院文物保护综合业务用房工程测量施工方案 编制: 审核: 审批: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二0一四年一月十五日

目录

一、编制依据 1、《中华人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北京皇城保护规划》 3、《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大纲》 4、《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办法》 5、故宫博物院文物保护综合业物用房工程《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 6、故宫博物院文物保护综合业物用房工程《施工图纸》 7、施工现场实际情况 8、施工组织及总体施工部署 二、工程概况 2.1工程总体概况 本工程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故宫博物院内西北角区域,为新建工程。工程北邻城隍庙(18.8m),南邻第一历史档案馆(12m),西邻故宫西城墙(6m),东邻寿康宫西红墙(19m),南北长约390m、东西宽35m,场地南北向成条状,总用地面积为19657m2。 总建筑面积为13049 m2 地上一层地下一层,其中地下建筑面积5377.41 m2,地上建筑面积7648.08 m2。 本项目是以清宫式建筑形式为主要风格的仿古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古建外檐采用硬山建筑形式,建筑整体风格、布局以故宫神武门两侧连房为参照,房屋以硬山建筑为主。 结构体系为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基础形式为筏板基础(基础埋深7.9m、2.4m)。 2.2需要保护文物概况 本方案主要防止施工过程中对故宫内部已有构筑物、建筑物,造成损坏对施工现场埋地文物的保护,不影响故宫正常开放。本方案的指导方针是预防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的方针。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车两出行路线图,从外到内需要保护的主要文物有:北门(神武门)及北侧红城墙、西城墙、神武门~第一历史档案管之间的道路、道路两侧的已有建筑物、内金沟河、古井、古排水沟、地下出土文物。

博物馆预防性文物保护技术措施--框架

博物馆预防性文物保护技术措施--框架 (张晋平起草) 为了将博物馆内保藏的文物珍宝保存千秋万代,博物馆必须应用多种技术性预防措施,将文物保存和展示于安全洁净的环境中。 博物馆保藏和展示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文物的技术性措施包括: 1、将文物保存于安全适用的保藏条件中 (1)针对不同质地的文物,应用不同材料的保藏柜保存文物,例如将金属、陶瓷和石质等无机文物保存于金属保藏柜中,金属材料强度高,易加工,且不会释放有害气体,有利于保存无机类文物;将有机文物(例如书画、木制品、皮革制品、纺织品等)保存于木制保藏柜中,有利于环境缓冲作用,柜体本身具备吸收水分和释放水分的功能,有利于调节柜内相对湿度基本平稳。 (2)将文物保存于安全材料制成的囊匣内,安徽省博物馆的经验执得借鉴。 (3)将纸张文物保存于无酸纸板和无酸纸张制造的纸夹或者纸盒中(根据上海博物馆起草的无酸纸标准)。 (4)将珍贵书画作品保存于多层保护条件中,首先用柔软无酸纸张多层包裹,再用白色纺织品多层包裹,然后保存于囊匣中。 (5)将珍贵文物保藏于无氧环境中,应用除氧剂和密闭多层压合塑料包装将文物保存于无氧环境中,可极大地延长文物寿命。 (6)将极珍贵文物保存于透明惰性气体盒中,例如早年印刷的共产党宣言,唐宋书画等。 博物馆规划内容应当包括:全面提升博物馆文物库房内的文物保藏条件:A、配置符合保护文物的保藏柜;B、制作适合条件的囊匣、纸夹、纸盒等;C、购置相当数量的包装用无酸纸张和无酸纸板;D、购置除氧剂和密闭多层压合塑料; E、由文物科研部门专门制作透明惰性气体盒中。 2、将文物展示于安全适用的展出条件中 文物展柜性能的好坏,决定了文物所处环境质量的好坏,由此决定了所展出文物寿命的长短和劣化速率。 全功能展柜:(1)光纤照明系统;(2)内置恒湿机(可通过柜外无线方式调节设置,或者远程计算机调节设置);(3)电动门开关方式;(4)展柜内材

传统文物保护和现代传感器技术相结合

传统文物保护和现代传感器技术相结合 /h1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考古发掘现场(以下简称发掘现场)动态监测系统由发掘现场动态环境监测系统和发掘现场无线实时监测平台两部分组成。 发掘现场无线实时监测平台发掘现场无线实时监测平台的作用是为发掘现场监测子系统提供实时的数据支持,由发掘现场硬件平台和发掘现场软件平台两个部分组成。发掘现场无线实时监测硬件平台由传感器节点、中继节点和网关三个部分组成:布置在现场的数据采集节点负责采集实时环境数据(如大气温湿度、光照强度、降尘和有害气体等),按照一定的路由规则将数据发送至通信范围内的父节点,然后通过中继节点的相互中继,将数据不断转发直至到达网关节点。网关节点通过远程通信方式,如卫星通信、Internet、GPRS等手段,将数据传送至远程客户终端。其中各个数据采集节点和中继节点根据RSSI(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和跳数来选择合适的中继节点作为父节点,并以此在数据采集节点和中继节点间建立簇内星状网络拓扑结构,中继节点之间则根据RSSI值建立树状网络拓扑结构。每个传感器节点和中继节点在上电后自动加入网络,并定期将采集到的数据沿最优路由方向传送至网关。发掘现场实时监测软件平台则由中间件、数据库和数据采集接口三个部分组成。数据采集接口将接收到的实时监测数据存入数据库中,中间件的作用则是将数据库中保存的监测数据取出,并提供给用户和子系统。

发掘现场环境监测系统由于监测系统需要对发掘现场的内外环境同时进行监测,因此发掘现场监测子系统由环境监测子系统和气象监测子系统组成。环境系统检测子系统主要是针对文物所处环境参数,如大气温度、大气相对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含量、文物表面温度、文物表面湿度、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有机挥发物总量等参数进行监测。气象监测子系统主要是针对发掘现场所处小环境的气象参数,如光照度、紫外线强度、风速、风向、降雨量等参数的实时监测。监测系统的目的在于对文物所处环境的各种参数进行数据挖掘整理,精确掌握文物埋藏的环境参数,实现对出土文物在第一时间的检测分析以及文物出土环境参数的采集,建立环境参数历史数据库,为文物预防性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并为文物保护措施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 案例研究 凤栖原文物保存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凤栖原张安世墓葬遗址属于西汉宣帝时期的重臣、被封富平侯的大司马将军张安世。张安世在西汉的地位举足轻重,其墓葬的出土文物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出土的很多随葬品都属于西汉皇帝御赐物件。根据发掘现场实际状况及需要,目前已部署七个监测点,监测时段大约在八个月左右,监测点部署图如下(图4)。数据记录及分析3月份期间,凤栖原张安世墓葬遗址气象站监测数据存在较大波动(图5)。其中3月19日-3月21日期间,环境温度基本保持在4℃左右,环境湿度基本保持在100%,波动均不大,光照变化范围也缩减至0-2000lx之间。结合当时的天气变化,3月天气刚刚由寒转暖,气候变化较频繁,3月19日-3月21日是降雨天气,持续阴天,光照度较低,导致空气中水分蒸发较少。3月22日停止降水后,光照开始恢复,环境湿度逐渐下降,气温也逐渐回升(因水分挥发缓慢,恢复的较为

国内外文物数字化保护标准现状及趋势研究_魏利伟[6页]

■ 魏利伟 李文武 刘俊华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摘 要: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收藏保管、科学研究和教育传播等基本职能。文物数字化作为传统文物在时空维度的延伸,其在公共文化研究、保护及服务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比分析国内外典型文物数字化相关标准的特点和内容,阐述国外文物数字化保护标准可借鉴的方面,针对我国文物数字化标准及标准体系的发展建设总结出当前所具有的优势,并提出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文物 文物数字化 文物数字化保护 文物数字化保护标准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16.06.009 Research 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Digital Culture Heritage Preservation Standards in China and Abroad WEI Li-wei LI Wen-wu LIU Jun-hua ( China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ization )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social and cultural infrastructure, museum has the basic functions of collection storage, dissemin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ducation.As a traditional cultural relics extension in space and time dimensions, digital cultural relic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ublic cultural research conservation and service https://www.doczj.com/doc/8511427853.html,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typical digital cultural relics standards in China and abroad.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onstruction reference of digital cultural relics from abroad, and sums up the current advantages from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in our digital cultural relics standards and standard system, propos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digital cultural relics. Keywords: cultural heritage, digital cultural heritage, digital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digital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standard 国内外文物数字化保护标准现状及趋势研究 学习研讨 1 概 述 文物是古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中国有大量的文物需要保护和展示。“文物数字化”,顾名思义,就是使用数字化技术将文物、古迹 的平面与立体信息、图像与符号信息、声音与颜色信 息、文字与语义信息等等,表示成数字量,并方便地存储、再现和利用的技术。其中三维数字化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一个文物经过三维数字化建模后,对其研究、展示、修复、保护、存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数字化的文物可分为不可移动(地面)文物和可

文物保护工程技术标

目录 第一章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 第二章质量保证措施和创优计划; 第三章施工总进度计划及保证措施(包括以横道图或标明关键线路的网络进度计划、保障进度计划需要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劳动力需求计划及保证措施、材料设备进场计划及其他保证措施等); 第四章施工安全措施计划; 第五章文明施工措施计划; 第六章施工场地治安保卫管理计划; 第七章施工环保措施计划; 第八章冬季和雨季施工方案; 第九章施工现场总平面布置(投标人应递交一份施工总平面图,绘出现场临时设施布置图表并附文字说明,说明临时设施、加工车间、现场办公、设备及仓储、供电、供水、卫生、生活、道路、消防等设施的情况和布置); 第十章成品保护和工程保修工作的管理措施和承诺; 第十一章任何可能的紧急情况的处理措施、预案以及抵抗风险(包括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的措施; 第十二章对总包管理的认识以及对专业分包工程的配合、协调、管理、服务方案; 第十三章与发包人、监理及设计人的配合; 第十四章招标文件规定的其他内容。 附表:1. 拟投入本工程的主要施工设备表 2.拟配备本工程的试验和检测仪器设备表 3.劳动力计划表 4.计划开、竣工日期和施工进度网络图 5.施工总平面图 6.临时用地表

第一章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 1地面砖、大城砖砖加工施工工艺 1.1作业条件 1.要有厂家出厂合格证、检验报告。 2.加工之前完成砖的复试检验工作,合格后进行加工。 3.“官砖”制作完成,并经有关部门确认,做好预检记录。 4.完成技术、安全交底工作。 5.“制子”统一制作完成,并已核验。 6.质量检查员、质量检查制度已落实。 1.2工艺要求 1.楼地面、散水使用尺二方砖。因该砖强度很高,手工加工难度很大,必须使用专用机械加工,故该地面砖由厂家专业人员用机械加工大面和四边切割。砖进场以后,由现场再进行二次细加工(不是全部砖,指有些加工不精部分)。待砖进场以后,视砖情况是否使用专用机械加工。外加工部分地面砖,由工地项目部提出加工尺寸给厂家,要求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提出楼地面、散水平面尺寸及排砖图,保证尺寸准确。 (2)平面排砖图经黄冈市文物事业管理局处审批同意。 (3)对加工砖的数量、规格提出明确要求。 2.要求过肋两遍,保证每块砖、每面均有转头肋,包灰每块砖每面5mm。在加工砖过程中,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官砖”完成,即:样板砖完成,按“官砖”做统一“制子”。

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实习总结范文

《浙江大学优秀实习总结汇编》 文物保护技术岗位工作实习期总结 转眼之间,两个月的实习期即将结束,回顾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感触很深,收获颇丰。这两个月,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通过我自身的不懈努力,我学到了人生难得的工作经验和社会见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文物保护技术岗位工作实习这段时间自己体会和心得: 一、努力学习,理论结合实践,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在文物保护技术岗位工作的实习过程中,我始终把学习作为获得新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解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切实做到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思想上积极进取,积极的把自己现有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也才能检验知识的有用性。在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中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在学校学到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很少用于社会实践中,这样理论和实践就大大的脱节了,以至于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找不到方向,无法学以致用。同时,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也是弥补自己的不足的有效方式。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社会在变化,人也在变化,所以你一天不学习,你就会落伍。通过这两个月的实习,并结合文物保护技术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的文物保护技术岗位工作各项政策制度、管理制度和工作条例,使工作中的困难有了最有力地解决武器。通过这些工作条例的学习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各项工作的理解,可以求真务实的开展各项工作。 二、围绕工作,突出重点,尽心尽力履行职责。 在文物保护技术岗位工作中我都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每项工作。虽然开始由于经验不足和认识不够,觉得在文物保护技术岗位工作中找不到事情做,不能得到锻炼的目的,但我迅速从自身出发寻找原因,和同事交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至于迅速的转变自己的角色和工作定位。为使自己尽快熟悉工作,进入角色,我一方面抓紧时间查看相关资料,熟悉自己的工作职责,另一方面我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使自己对文物保护技术岗位工作的情况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认知和了解。根据文物保护技术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优势,

博物馆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与管理探究

博物馆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与管理探究 摘要: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孕育出无数杰出的人和事,经过时间 的洗礼,以文物的方式将其中的精神流传至今。由此可见,对文物进行良好的保 护至关重要。当前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博物馆应当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采取文 物数字化保护与管理方式,让文物得到更为优秀的保存。基于此,文章就博物馆 文物数字化保护的方式及作用进行分析,并阐述其数字化管理方式,以供参考。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数字化保护;管理 博物馆标志着一个国家、地区的社会水平及文明发展程度。随着时代的不断 变迁,博物馆已经逐渐走入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给人们的精神素养带来了 深远的影响。与传统博物馆不同,现代博物馆在保留了原有的基础效能之上,充 分利用了数字化技术的优势,对文物形成了数字化保护与管理。例如当前较为火 热的VR技术便已经被应用于博物馆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上,不但提升了文物的保 护成效,同时也让相关的管理工作更为方便,由此可见对博物馆文物采取数字化 保护与管理是信息时代的大势所趋。 1 VR技术应用于文物数字化保护 VR技术也就是虚拟现实技术,该技术集合了计算机技术、先进电子技术以及 图像处理技术等所具备的优势,具有较为强大的综合功能,不但能够对多媒体音 视频、三维图像进行有效处理,还能够完成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操作。我国地 大物博,拥有数量众多的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已经有31项文化遗产被列入《世 界遗产名录》中。其所涉及的领域也较为广泛,不但包含类似于莫高窟、云冈石 窟这类石刻领域,还包含故宫、颐和园这类建筑领域,充分彰显了独具特色的中 华传统文化。但由于时间的不断流逝,这类文物会受到来自自然天气以及人为因 素的破坏,使其在后世的弘扬与传承中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对其进行良好的保 护迫在眉睫。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各类文物不但能受到良好的保护,部分已经被破坏的文物也有了被修复以及重新展示的可能,VR技术便是其中一种较为先进的技术。VR技术对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的流程如图1所示。首先应当考察、收集与整理相关文物素材,其中可能包括纸质素材、声音素材,VR技术能够对其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储存于素材库之中。接着对经过数字化处理的内容 进行修整,只作为可用的精简素材。再对精简素材进行有效的合成,让其符合进 行展示的相应标准格式。最后对这类素材进行储存与发布,形成良好的保护体系。 2 博物馆文物数字化保护的作用 2.1 能够将文物进行完整的展示 由于文物大都是古代流传至今的珍贵财富,其所经历的时间较长,所以存在 容易破损的风险。对其进行包装及运输时有较高的难度,抑制了异地文物交流展 示活动的开展,这就使大部分博物馆中的文物无法运输到其他地方进行展示,不 利于文物的弘扬与传承。通过VR技术就能够完成文物的数字化展示,跨越时空 的界限,在全国各地乃至全球范围内都能够让相关的文物得到充分的展示,从而 让人民群众能够对其所蕴含的精神底蕴进行深入了解。 2.2 能够将文物进行有效的修复与还原 博物馆的重要职能是有效保护馆内的相应藏品,这里所说的保护不单单是对 文物进行较为简易的看管,而是采取合理的措施让文物在不受到进一步侵蚀的前 提下,能够最大化地对其进行修复与还原。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采取 数字化技术能够在电脑中制订合理的修复与还原计划,并通过数字化模拟的方式

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毕业实习报告范文

文物保护技术专业 毕 业 实 习 报 姓名:杜宗飞 学号:2011090118 专业:文物保护技术 班级:文物保护技术01班 指导教师:赵建明 实习时间:XXXX-X-X—XXXX-X-X 20XX年1月9日

目录 目录 (2) 前言 (3) 一、实习目的及任务 (3) 1.1实习目的 (3) 1.2实习任务要求 (4) 二、实习单位及岗位简介 (4) 2.1实习单位简介 (4) 2.2实习岗位简介(概况) (5) 三、实习内容(过程) (5) 3.1举行计算科学与技术专业岗位上岗培训。 (5) 3.2适应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岗位工作。 (5) 3.3学习岗位所需的知识。 (6) 四、实习心得体会 (6) 4.1人生角色的转变 (6) 4.2虚心请教,不断学习。 (7) 4.3摆着心态,快乐工作 (7) 五、实习总结 (8) 5.1打好基础是关键 (8) 5.2实习中积累经验 (8) 5.3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够全面。 (8) 5.4专业实践阅历远不够丰富。 (8) 本文共计5000字,是一篇各专业通用的毕业实习报告范文,属于作者原创,绝非简单复制粘贴。欢迎同学们下载,助你毕业一臂之力。

前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即将毕业的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在校生而言,为了能更好的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后能够尽快的融入到社会,同时能够为自己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实习是必不可少的阶段。毕业实习能够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文物保护技术专业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受益匪浅,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使我认识到将所学的知识具体应用到工作中去,为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在实习期间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才能被这个社会所接纳,进而生存发展。 刚进入实习单位的时候我有些担心,在大学学习文物保护技术专业知识与实习岗位所需的知识有些脱节,但在经历了几天的适应过程之后,我慢慢调整观念,正确认识了实习单位和个人的岗位以及发展方向。我相信只要我们立足于现实,改变和调整看问题的角度,锐意进取,在成才的道路上不断攀登,有朝一日,那些成才的机遇就会纷至沓来,促使我们成为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公认的人才。我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把从书本上学到的文物保护技术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这门知识。因此,我作为一名文物保护技术专业的学生,有幸参加了为期近三个月的毕业实习。 一、实习目的及任务 经过了大学四年文物保护技术专业的理论进修,使我们文物保护技术专业的基础知识有了根本掌握。我们即将离开大学校园,作为大学毕业生,心中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去做好自己专业发展、如何更好的去完成以后工作中每一个任务。本次实习的目的及任务要求: 1.1实习目的 ①为了将自己所学文物保护技术专业知识运用在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反过来检验书本上理论的正确性,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分析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文物保护技术的专业实习,深化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并且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岗位实习,更广泛的直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要,加深对社

读书笔记之《文物保护法》

读书笔记之《文物保护法概论》文物保护与文物保护法 姓名:陈阳 班级:博物馆1101 学号:201130804050

读书笔记之《文物保护法概论》 ——文物保护与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法概论》是有李晓东写的,所以想给大家介绍一下他吧!李晓东,1936年生,山西芮城人。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研究员。长期从事文物考古研究与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曾任河北省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国家文物局巡视员和综合财务司负责人等职,现为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兼职教授。曾起草或参与起草、制定了一批文物法规和规章,如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草案等,具体主持起草了报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后为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法修订工作顾部一直参与修订工作。多次参加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召开的讨论、制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公约草案政府间专家委员会会议和通过该公约的外交会议。主要著作有:河北易县燕下都故城勘察和试掘》、《文物保护管理概要》、《中国文物学概论》、《文物法学:理论与实践》等,合作著作有《河北风物志》、《燕下都》、1982年《文物保护法释义》等,主编、主持选编《文物法规与文物管理》、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讲话》、《国际保护文化遗产法律文件选编》、《外国保护文化遗产法律文件选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规选编》等,发表论文和重要文章数十篇。读了这本书后,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这本书的覆盖面广,把文物保护相关的事项都包含当中,可以说作者从宏观上阐述了文物的定义、特性、价值和作用、立法宗旨,以及规定各种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原则,用以说明新《文物保护法概论》各项规定

探讨博物馆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与管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511427853.html, 探讨博物馆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与管理 作者:张辰 来源:《管理学家》2020年第02期 [摘要]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留下了数不尽的文化瑰宝。文物是国家历史发展的重要见 证,也是时代更迭、文化发展的证明者。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数字管理逐渐融入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博物馆的工作管理中,相关工作人员要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上做出更新与转变,采用数字化的管理方式,紧跟时代潮流,顺应社会工作的变化,以数字化的管理保护我国博物馆文物,更好地体现文物的艺术文化价值。 [关键词] 博物馆文物数字化技术管理保护方针策略 我国历史文物能够反映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文化、艺术的发展状况,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证明。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我国博物馆要适应时代发展,积极引入数字化管理,采用数字化的方式管理保护文物,满足社会文化需求,明确文物的历史意义。以下将重点阐述博物馆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与管理。 一、对博物馆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文化传承 我国建设博物馆的重要目的是继承并发扬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但在历史迁移过程中,大部分文物、文化传承都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而遭到损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大的王朝有几十个,小王朝更是数不胜数,更何况还有数量重多的民族部落。我国史书的相关记载尚能够得到大众的认同,但对于世界来说,如果没有文物考古佐证,很难得到国外人士的认可。因此,文物在我国有着重要的证明作用,要重视我国文物研究项目的开展。通过对文物的研究和解读,能够更加全面地研究出该文物所属朝代的政治、文化、艺术及经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深我们对国家传统文化的认知。由此可见,我国文物的文化价值非常高,不仅具重要的历史见证意义,还具有现实意义,对我国的科研工作更是有着巨大的贡献。 (二)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在博物馆的管理中,合理利用信息技术,采用数字化保护管理方式能够构建共享信息平台,使我国一些文物学家、研究文化的学者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在研究工作过程中能够便捷地通过共享平台,快速得到博物馆文物的消息。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应用非常广泛,建立数字化的博物馆能够构建资源共享的平台,为相关人员的学术交流打下坚实基础。而通过构建数字化的博物馆,不仅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为文化传承做好准备,还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文化的传播。

石窟文物三维数字化技术规范

ICS DB41 河南省地方标准 DB41/T XXXXX—XXXX 石窟文物三维数字化技术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3D Digitiz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in Grottoes (征求意见稿) 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龙门石窟研究院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龙门石窟研究院、北京大学、北京天远三维科技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仁举、査红彬、侯玉珂、李随森。

石窟文物三维数字化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石窟文物三维数字化的术语和定义、前期准备、三维点云数据的采集、点云数据的几何建模、网格模型的纹理贴图、三维数字化结果的评价。 本标准适用于石窟单位保存的石质文物的三维数字化。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应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8894—2002 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 WW/T 0002—2007 石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 WW/T 0012—2008 石质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石窟Grotto 一种就着山势开凿的寺庙建筑,里面有佛像或佛教故事的壁画。 3.2 三维数字化3D Digitization 运用三维技术对物体进行三维信息采集及处理以构建数字模型的过程,可用于研究、分析、展示等。 3.3 三维扫描仪3D Scanner 获取现实世界中物体的三维几何形状的科学仪器。能同时获取物体的几何形状和纹理信息的三维扫描仪称为彩色三维扫描仪。 3.4 点云Point Cloud 三维空间中的点的集合。

文明施工和文物保护保证体系及措施

第十二章文明施工和文物保护保证体系及措施 一、文明施工组织机构 文明施工目标:实现规范化管理,创建文明施工标准化工地,施工材料堆放整齐,生活设施清洁文明,开展以创建文明工地为内容的思想政治工作,争取实现海南省“安全文明工地”。 在施工中,我单位将严格按照“集中施工、快速施工、文明施工”的十二字方针,把文明施工作为施工中的一个重点,以建立安全标准化工地为文明施工目标,总结我单位在其它工程施工中取得的经验,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做到优质施工,文明施工。 健全机制,明确责任:项目经理作为文明施工的组织者,对现场文明施工负全权责任。现场文明施工的直接管理由项目经理部施工技术部负责,安全质量部负责监督检查。由项目经理和相关人员组成文明施工监督小组,按照文明施工细则每周检查,并在生产调度会上通报情况,提出整改措施。 文明施工和文物保护管理组织机构 二、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加强全体职工职业道德的教育,制定文明施工准则。在施工组织、安全质量管理和劳动竞赛中切实体现文明施工要求,发挥文明施工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1、推行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

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施工,按操作规程作业;随时保持现场整洁,机械停放井然有序,原材料堆码整齐,各标志、标牌齐全规范;施工便道经常洒水,防止尘土飞扬;各工点严格执行工完场清制度,废料与垃圾及不再需要的临时设施应及时从现场清除、拆除并运走,保持施工现场整洁。 2、实行持证上岗、挂牌施工制度 通过职工教育培训,使全员均能熟练掌握相关的操作规程、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经考试合格方可持证、挂牌上岗。对于第一次考试不合格,补考一次仍不合格的人员,坚决不予上岗。施工现场设立工程简介、施工总平面布置图、安全质量宣传板,标明工程项目名称、范围、开竣工期限、工地负责人,设立监督电话,接受社会监督。 3、施工内业资料齐全、数据可靠,办公室内按要求布置各类图表,及时反映现场状况及工程进度状况。 4、改善作业条件,保障职工健康 采取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经常保持现场及驻地的整洁与卫生,为职工提供清洁的饮用水和合格的施工用水,以保护职工和工人的健康。做好施工人员的医疗保障工作,配备医务人员建立工地卫生所,并与当地卫生部门合作,防止传染病和准备常用急救药物。高温炎热季节施工时,采取一定的防暑降温措施。 5、深入调查,加强地下既有管线保护 施工前主动调查了解,详细掌握施工范围内地下既有管线布局和数量,并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做好光缆、电缆等的保持和处理工作,在经过或邻近水利工程设施以及各类管线时,更要明确施工操作程序,采取必须的预防措施,避免发生堵塞、污染或损坏工程设施和各类管线。 5、做好已原有道路的保护工作 在施工中对已原有道路和原有设施都进行妥善保护,不损坏原有设施。在运输中采取运输路线,选用运输车辆,限制和分配载运重量及其他合理措施,防止任何运输车辆因超过载重限制而损坏或损伤所通行的道路或桥梁。大型施工装备和超重件的运输,事先取得道路管理部门的许可。 6、不扰民及妥善处理地方关系 合同段起讫点和固定工点设工程公告,施工便道干线和引入线设置明显规范的交通引导标志;爆破作业等特殊作业区,设安全防护员和安全防护标志;施工期间,经常对施工机械车辆通行的道路进行维修,确保道路晴雨畅通;加大工程建设意义的宣

文物保护技术

文物具备的五个特征:1、必须是有价值的物质遗存,包括文献形态和狭义的实物形态 2、必须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3、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且不可能重新创造 4、应是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实物 5、同文物固有的使用价值分离 文物的分类的目的:便于文物的科学管理; 便于文物的整理研究和利用; 为了更好的保存文物 文物分类原则:在同一次分类中,应遵循同一标准的原则; 按一定标准将同类文物划归一类; 一种分类法只能依据一个标准; 对复合体文物进行分类,应以约定俗成为原则 文物分类方法:时间分类法、区域分类法、功用分类法、质地分类法、属性分类法、 价值分类法、来源分类法、存在形态分类法。 文物保护技术:是研究文物制成材料变化规律和保护文物的技术方法的学科。 文物保护:是通过研究文物制成材料变化规律,运用各种科学技术方法和管理手段,对文物进行防护、保养和修缮。 文保目的:为了最大限度地延长文物的寿命,使文物尽可能长时间地为人类文明发展服务文物保护的意义:1、只有通过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才能弄清各种不同文物的损坏机理和运动变化规律; 2、只有通过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才能为制定和选择文物保护方法,采 取文物保护手段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只有通过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才能最大限度地延长文物寿命,为长 久发挥文物价值服务; 4、只有通过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保护古代文化遗产,为经 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5、文物保护技术是文物科学的重要分支科学之一,其研究可以丰富、完 善文物科学的研究,为文物保护研究的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现代文物分析鉴定方法:形态分析、波谱分析、元素分析、色谱分析 文物断代方法分为五类:利用放射性核素衰变、辐射规律断代 利用天然辐射引起的各种效应来断代 根据磁性规律断代 物理、化学及其他方法断代 实验研究方法的重要性:1、文物保护技是研究文物制成材料变化规律和保护文物的技术方 法的学科; 2、文物保护、修复必须遵循“整旧如旧,保持原貌”和“可逆性、 可再处理性”的客观规律。 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内容:1、文物制成材料的研究。研究各种文物制成材料的成分、结构 与性质;研究文物制成材料的老化机理;研究文物制成材料变质 老化的规律性。 2、文物保存环境的研究。影响文物保存寿命的环境因素研究; 文物保护技术标准与方法的研究; 3、文物修复和整治技术的研究

浅谈当前文物保护现状及对策

浅谈当前文物保护现状及对策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文物保护的现状,以及现阶段文化保护方面的不足及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文物保护政策建议 一、当前文物保护现状及问题 1.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周边环境遭受建设性大破坏 在热衷关注经济发展、改善生活条件和崇尚现代建筑的今天,许多文物古迹、历史建筑或地段、世界文化遗产等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遭到了无情的破坏,甚至在推土机的轰鸣中轰然倒塌,永远消失。我国原有古代存留下来的城池约五千座,这些经历百年、千年沧桑的古城、古镇、古村落曾经拥有的古城墙、古城门、古城楼、古建筑数量之多、形式之丰富令世界为之震撼,而如今这一切在今人肤浅、缺乏文化素养的现代化建设中,在几年、几个月甚至几天内就被破坏、拆毁了。导致这种种令人痛心疾首现象出现的根源就在于部分官员急功近利、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和GDP增长的政绩心理,就在于政府容忍开发商无知、反文化的掠夺式的开发。实际上,保护与发展孰轻孰重这个问题是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必然面临的痛苦抉择,欧洲许多国家都曾经历过大破坏的阶段,但他们及时醒悟,及时立法,及时抢救,因此保留得多,保护得较好。欧洲人是从意识、情感和制度等几个层面来维护历史的存在,因此,在欧洲不会有政府或官员去为了“政绩工程”而拆毁古建筑、毁坏古城风貌。 2.重建、恢复历史古迹以及“仿古”、“复古”之风盛行 当前在历史建筑、文物古迹保护方面明显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即热衷于对古迹遗址的修复和重建,而忽视了文物古迹的真实性和实物遗存的保护,从而降低了文化遗产的价值。威尼斯《宪章》强调文物建筑修复时添加的部分必须保持整体的和谐一致,但又必须和原来的部分明显地区别。禁止任何重建,这是历史古迹的保护都应遵循的原真性原则。因此,任何随意地、不分界限地进行“复古”、“仿古”,都是不负责任的,是对历史的讹传。对“已经不存在的东西,已被损坏,或早已湮没的建筑或构筑物”重新建造或按所谓的原样恢复,即使符合部分历史记载,但用现代的材料、工艺及施工方法再掺以现代人理解臆想的东西,建成的充其量称之为名胜,但决不是历史古迹,不具有文物价值。 3.保护的观念尚未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与知识的缺乏以及思想观念上的文化差异,当前上至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下到商家企业、平民百姓,或从发展地方经济、旅游事业,或从保护的方式方法,或从个人喜好等不同侧面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存在着轻视乃至不屑的状况,使得保护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