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痉挛期康复
- 格式:pptx
- 大小:19.00 MB
- 文档页数:47
康复科抗痉挛体位摆放优秀案例
以下是一个康复科抗痉挛体位摆放的优秀案例:
患者李先生,55岁,因脑梗塞导致右侧肢体偏瘫。
为了预防痉挛的发生,康复科医生为他制定了抗痉挛体位摆放的方案。
具体方案如下:
1. 仰卧位:将患者的头部放置在枕头上,保持正中位,避免向一侧偏斜。
两臂自然伸直置于身体两侧,掌心向下。
两腿放置在床上,稍微分开,保持中线位。
2. 侧卧位:将患者头部放置在枕头上,略微前倾,以减轻痉挛。
下侧手臂自然伸直,上侧手臂放在身前,用枕头支撑。
两腿稍微分开,下侧腿伸直,上侧腿弯曲放在身前,用枕头支撑。
3. 俯卧位:将患者头部放置在枕头上,略微前倾,以减轻痉挛。
两臂自然伸直,放在身体两侧。
两腿稍微分开,放在床上,保持中线位。
通过以上方案的实施,李先生的痉挛症状得到了有效缓解,肢体功能得到了改善。
同时,康复科医生还为他制定了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以促进他的康复进程。
以上案例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制定。
偏瘫的治疗方法
偏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功能障碍,导致患者失去部分或全部的肢体运动功能。
针对偏瘫的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1.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偏瘫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进行肌肉训练、关节活动、平衡锻炼等物理疗法,可以促进受损神经和肌肉的再生,增强肢体的功能。
2. 药物治疗:根据偏瘫的原因和严重程度,医生可能会开具一些药物来帮助改善症状。
例如,使用肌肉松弛剂来减轻肌肉痉挛,或者使用抗凝血药物来预防血栓形成。
3. 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是偏瘫的核心治疗方法,包括肢体功能锻炼、平衡恢复、行走训练等。
康复训练需要由专业的康复师指导,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训练方案。
4.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偏瘫症状。
中草药配方可以用于促进血运、活血化瘀,中医按摩和针灸也可以起到祛痹通络的作用。
5. 神经激活治疗:神经激活治疗是一种较新的治疗方法,通过电刺激或声波刺激等方式,刺激受损的神经和肌肉,促进神经再生和肌肉收缩,从而恢复肢体功能。
6.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偏瘫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例如,对于由脑卒中或肿瘤引起的偏瘫,可以进行手术切除或放疗来减轻对神经功能的压迫。
上述治疗方法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因进行综合应用,以期达到尽可能好的康复效果。
请在接受治疗前,一定要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并获得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脑卒中偏瘫痉挛早期康复治疗中手指点穴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痉挛症状的改善分析宋云锋(晋城市人民医院,山西晋城048000)准确置入掀针,最后使用胶布进行固定,通过掀针持续刺激相关穴位而发挥一定的治疗功效,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缓解[5]。
本次研究行掀针治疗时选取肝俞、胆俞与三阴交作为体穴,选取角窝上、角窝中、心、缘中作为耳穴,通过刺激体穴与耳穴的方式疏通经脉,改善患者心率。
肝俞属太阳膀胱经,针刺该穴位可缓解目眩;胆俞具有疏肝利胆之效,现代常用于治疗高血压、肝炎等疾病;三阴交调补肝肾,选取该穴位进行针刺可对肝脾肾三阴经之穴气进行调整。
在养血平肝止眩汤基础上联合掀针治疗,能够增强疗效,通过内服与针刺平衡阴阳与调理肺腑,减少心肌耗氧量,从而降低患者血压水平,改善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养血平肝止眩汤联合钦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有助于改善其血压水平、临床症状、心率与体重指数,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1]汪细球.养血平肝汤联合硫酸镁对肝肾阴虚型妊娠期高血压孕妇血液动力学状态及血清Hcy 、vWF 水平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1):125-126.[2]郝爱聪.健脾平肝降压汤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的效果分析[J].光明中医,2018,33(15):119-121.[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79-616.[4]孔婉文,何逸,麦玉妹.加味平肝降压汤联合硝苯地平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疗效及对血压、心功能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9,46(6):1237-1239.[5]谈晓东,潘玉璟,蒋文波,等.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系统评价的再评价[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8,10(7):794-799.(收稿日期:2020-12-09)【摘要】目的探讨在脑卒中偏瘫痉挛早期康复治疗中手指点穴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痉挛症状的改善作用。
一、目标及训练原则1.目标:通过以运动疗法为主的结合,达到防治并发症,减少后遗症,调整心理状态,促进功能恢复,充分发挥残余功能以争取生活自理、回归社会。
2.训练原则:主要是抑制异常的,原始的反射活动,改善运动模式,重建正常的运动模式;其次才是加强较弱肌肉力量训练。
二、分期治疗的原则(一)急性期:发病数日,应以抢救为主,尽早康复治疗,主要是预防并发症和继发性损害。
1.预防并发症:预防褥疮、呼吸道感染、深静脉血栓等。
2.预防关节挛缩、变形①按摩;防止和减轻水肿;感觉刺激,肌张力高者—放松手法;肌张力低者—刺激的手法。
②被动活动:由小关节→大关节③体位:卧位时:肢体宜置于抗痉挛体位。
(二)恢复期的治疗(1-3周)1.软瘫期:利用各种方法恢复和提高肌张力,诱发肢体的主动活动,应鼓励病人在床上进行主动活动(翻身→坐位Ⅰ级平衡)。
2.痉挛期:控制肌痉挛和异常运动模式,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
3.恢复期:促进选择性运动和速度运动更好地恢复,同时继续抑制肌肉痉挛。
运动训练按照人类运动发育规律,由简-繁,易-难。
翻身→坐→坐位平衡→双体立位平衡→单膝立位平衡→坐位→站立平衡→步行,大多数病人可越膝立位和跪行阶段。
三、简要方法:1.十指交叉握手的自我辅助活动两手十指交叉,患拇位于最上面,稍外展,由于健侧手指使患侧手指外展,整个上肢的屈肌痉挛可以减轻。
优点:①活动和转移时,偏瘫的肩受保护。
②两手交叉在一起位于中线,感觉和知觉得到改善。
③防止肩胛骨后缩及整个偏瘫侧后缩。
④防止了联合反应。
2.翻身最有意义的活动,它刺激全身的反应和活动。
3.抑制下肢伸肌痉挛:减少下肢伸肌痉挛,同时使肩胛骨前伸、抑制上肢屈肌痉挛。
4.下肢全活动范围控制—学习主动控制下肢。
5.伸髋时抑制伸膝将患肢置于床边的外侧,治疗师使足充分背屈→使膝放松于屈曲位→所有运动阻力消失→主动把脚抬到治疗床上。
在伸髋同时屈膝的能力是行走时摆动期开始的基础;使从床上坐到床边前将腿放到床下。
【康复课堂】偏瘫患者上肢为什么呈现屈曲痉挛模式⽽下肢呈现伸肌痉挛模式?近⽇有读者在【康知了】公众号后台留⾔,提问“偏瘫患者上肢为什么呈现屈肌痉挛模式⽽下肢呈现伸肌痉挛模式?”。
⼩编仔细思考了⼀下,这是每⼀个康复治疗师都知道的,偏瘫患者从Brunnstrom Ⅱ期开始出现痉挛,⽽典型的痉挛模式就是“上肢表现为屈肌模式,下肢表现为伸肌模式(部分下肢长期处于屈曲位的患者可表现为屈曲模式)”。
那么,“偏瘫患者典型痉挛模式”产⽣的原因是什么呢?⽹络搜索得到的答案也不能系统地解释这个问题。
⼩编恶补了⼀些书籍和⽂献,整理成⽂稿,供⼤家参考、讨论。
⼀、痉挛痉挛是指在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由于脑⼲和脊髓反射亢进⽽使局部对被动运动的阻⼒增⼤的⼀种状态。
痉挛的机制尚不清楚,⽬前倾向于两种机制:反射介导机制和⾮反射介导机制。
⼀般认为当中枢神经发⽣病变后,⾼级中枢对脊髓的牵张反射的调控发⽣障碍,使牵张反射过敏和反应过强。
后来的研究⼜发现,有⼀些与牵张反射⽆关的因素在痉挛的发⽣中也起着⼀定的作⽤。
中枢抑制系统和中枢易化系统的失衡与痉挛的形成有明确的关系。
中枢抑制系统起源于⼤脑⽪质运动区、⼩脑前叶和旁中央⼩叶以及纹状体(尾状核和壳核),下⾏传导路径属于锥体外系。
中枢易化系统起源于⼩脑,下⾏传导路是⽹状脊髓易化系统和前庭脊髓易化系统。
当⾼位中枢病变或损害累及它们与下位中枢的联系通路时,低级中枢的活动就从⾼位抑制中释放出来,使脊髓节段机制的活动亢进,出现异常运动模式和原始反射。
⼀般认为与此同时易化系统的功能也是增强的,痉挛的产⽣正是这⼆者失衡的结果。
因此,中枢抑制的减弱是导致痉挛发⽣的重要机制。
⼆、反射、脊髓反射、肌紧张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产⽣适应性反应为反射,是运动的很重要的因素。
脊髓反射主要作⽤是抵抗重⼒,⽀持⾝体维持姿势,逃避伤害性刺激。
正常时,它受⾼位中枢的抑制,不易表现或表现不明显,⼀旦切断与⾼位中枢的联系,则脊髓中枢活性增⾼,脊髓反射易于表现出来。
中风偏瘫的康复训练,越早越好!发布时间:2023-03-01T06:47:57.598Z 来源:《健康世界》2022年24期作者:倪简梅[导读] 偏瘫又叫半身不遂,它是指同一侧上下肢面积锁机下部的运动障碍倪简梅德阳第五医院四川德阳 618000偏瘫又叫半身不遂,它是指同一侧上下肢面积锁机下部的运动障碍,是急性脑血管病的常见症状。
轻度偏瘫的患者尚能活动,但走起路来上肢弯曲,下肢伸直,是一种特殊的走路姿势。
严重情况下的偏瘫患者直接卧床不起,丧失生活能力。
中风患者一般情况下发作都比较及,对患者的损害也非常严重。
中风发生之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偏瘫、半身不遂,半边身体麻木,大小便失禁、变傻,甚至是认知功能障碍。
面对这样的情况,会给患者的后期生活带来极大的不利。
但这些后遗症是能够借助康复治疗来得到改善的,对于中风的康复治疗,前三个月是黄金时间,把握这些黄金时间,做好有效的康复,能让患者的康复程度有所提升,那么中风偏瘫的康复训练要怎样做呢?今天我们就跟着文章来了解一下吧!中风偏瘫的康复训练的误区。
你知道吗?大脑作为人体中最精密的器官之一,它被称作是人体的总司令部。
人们的听觉、触觉、声音的输入、语言、情绪、运动控制,都需要听从大脑的指挥,。
但是,一旦大脑出现了问题,那么身体的一些功能就会罢工。
中风是生活中一种由脑功能障碍所引起的常见疾病,病人在中风后会出现口歪眼斜、意识障碍、语言不清、视线模糊、偏瘫等症状,这些情况会给他们的生活质量带成带来极大的危害。
当前临床中发现至少有1/3的患者在中风后出现抑郁的症状,让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丧失,但是对于中风偏瘫的康复训练,很多人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直接会给康复训练带来一定的影响。
很多人认为中风偏瘫之后,需要经过几个月才能够进行康复,因为身体需要一个恢复的过程,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
另外还有一些人认为康复很简单,就是动动手、动动腿,自己在家中也可以做。
其实盲目的训练不仅不能帮助患者康复,反而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偏瘫的康复训练偏瘫的定义:偏瘫是指因脑外血管意外、脑外伤、脑肿瘤等原因所导致的以半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常见的疾病,同时可伴有失语、失认、情绪低落和视物不全等症状。
一、常见障碍1、运动障碍运动障碍是指偏瘫一侧是上下肢不能活动,活动空难或不灵活。
2、感觉障碍感觉障碍常常表现为偏袒肢体的疼痛、麻木。
有些患者的疼痛和冷热感觉全部丧失,热水袋烫伤了皮肤也毫无感觉。
3、语言___言语障碍有一部分偏瘫患者,尤其是右侧偏瘫患者(脑的左半球有病变),说话或交谈时常常发生以下某一种或几种情况:(1) 患者说话不清楚,即所谓口齿不清。
(2) 患者说不出话,或像打电报那样断断续续地说出几个单字。
(3) 患者听不懂亲人说的话,成为感觉失语症。
(4) 患者有时既说不出话,又听不懂别人说的话。
(5) 患者写字困难或不能写字,甚至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
(6) 患者看着字不会读。
医学上称为失读症,或称阅读障碍。
4、认知障碍认知是一个人认识和理解事物过程的总称,包括识别、记忆、思维、推理等。
认识障碍常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辨别不清当时是上午还是下午。
时间定向障碍(2) 辨别不清当时所处的地点。
地点定向障碍(3) 对病前所熟悉的人现在也不认识了。
人物定向障碍(4) 反应冷漠、精力不集中。
注意障碍(5) 丢三落四,前面说了后面忘。
记忆障碍5、情绪障碍患者可以表现为不言不语,也可以表现为吵闹不安,甚至哭叫不休,情绪很不稳定。
6、能力下降(1)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甚至丧失,常常表现为吃饭喝水要人喂,洗脸刷牙要人帮着做,自己不能洗澡、穿衣、穿鞋,大小便全靠别人帮助。
(2) 行走困难,走路一拐一拐的,有的患者需要别人扶着走或者两个人架着胳膊走,严重者则完全不能行走。
(3) 上下楼梯困难,一部分患者虽然能够行走,但上下楼梯困难或者根本不能上下楼梯。
(4) 不能使用日常简单的工具,如不能打电话、不能打伞、不能剪指甲等。
(5) 不能与人交流,由于行动、说话、交流、思维等多方面的障碍,不能从事原来的工作,严重者丧失全部工作能力。
偏瘫康复训练的技巧中风作为人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很多病人早期症状不明显,一旦进入急性期,突然头晕、或者昏迷等。
中风后,很多人的生活质量降低了,其原因便是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变差,偏瘫成为中风患者的负担,患者都希望通过康复治疗方法减轻偏瘫症状,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一、偏瘫训练的误区有很多患者对偏瘫康复锻炼的认识不足,“废用、误用及过用”是很多偏瘫患者常见的误区。
中风偏瘫后需要及时康复锻炼,“及时”指的是病情稳定后的48-72小时,最晚康复锻炼的时间不能超过14天。
但有些人错误的认识偏瘫康复训练,担心康复锻炼的时间过早导致病情加重,很多患者早期没有锻炼,出现关节痉挛及肌肉萎缩等症状,这种情况便是典型的废用,患者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肢体功能恢复也更为困难。
误用指的是人们在训练时,采取的方法不正确,这也是一个比较严重的误区,很多人认为康复锻炼就是活动活动肢体,在这种不正确的观念下,患者没有规律训练,要是患者过度强调上肢功能锻炼,也容易发生上下肢肌肉功能不匹配的情况,最终发生肌肉痉挛或者变形。
偏瘫患者应当坚持“上肢不练屈,下肢不练伸”的原则,合理调整身体的屈伸姿态,若单纯练习屈,不练习伸,上肢胸部比较紧凑,会出现跨栏姿态。
有些人偏瘫后出现走路画圈的情况,很少练习下肢打弯,导致膝关节无法顺利屈伸。
人的脑部被错误的训练动作所支配后,在想调整就非常困难,早期坚持正确的康复锻炼,才能让偏瘫患者恢复正常的生活。
偏瘫患者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家属应当积极鼓励患者,经常提醒患者训练,但有些家属的看护过于严厉,患者的训练强度过高,发生过用误区,也会对患者的机体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二、锻炼防治跨栏手有些偏瘫患者情绪低落,家属鼓励患者训练,经过3个月左右的锻炼后,患者的手紧握无法屈伸,手臂悬挂在胸前,如同“跨栏”一般,肩部疼痛及手浮肿也让偏瘫患者对康复训练失去信心。
为防止出现跨栏手,还需采取正确的锻炼方法,一般情况下,偏瘫后,人们的神经功能损伤,会出现上肢没劲的情况,在训练过程中一味的训练上肢,采取伸臂屈臂等训练方法,患者认为这种训练方法可以增加手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