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文言句式(精华)

高考语文文言句式(精华)

高考语文文言句式(精华)
高考语文文言句式(精华)

文言句式复习

句式类型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

一、判断句

翻译下列句子: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人非生而知之者。

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意。

7、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翻译时必须加“是”字。

常见形式:

1“……者,……也”、“……也”、“……者”、“……者也”、“……,……”等形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二、被动句

翻译下列句子:

1、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4、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5、洎牧以馋诛。

6、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7、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8、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被动句: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

常见形式: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无被动标志,语句内容上的被动。

如“戍卒叫,函谷举”

三、省略句

翻译下列句子(省略的内容补译出来时加小括号)

1、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

2、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3、竖子不足与谋。

4、急击勿失。(《鸿门宴》)

5、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1.省略主语。(可分为承前省、承后省、自述省、对话省)。

如:(1)秦时(项伯)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2)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臵(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四、固定句式

翻译下列句子

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4、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5、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之姊耶?

6、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7、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8、问女何所思?

9、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10、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1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12、求,无乃尔是过与!

13、日饮食得无衰乎?

14、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1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固定句式:大致可分为表示陈述、疑问、反问、感叹、揣度和选择六种。

1、表陈述语气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及、洎……(等到……的时候)等。

2、表疑问语气的有:奈何(怎么办、为什么)、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何所……(所……的,是什么)等。

3、表反问语气的有:不亦……乎(难道不是……吗)、何(奚)以……为(为什么要……呢、哪里用得着……呢)、独(顾)……耶(哉)(难道……吗?)等。

4、表感叹语气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亦……哉!(也真是……啊!)等。

5、表揣度语气的(常兼表反问)有:无乃……(欤)?(恐怕……吧?) 、得无(微)……乎?(该不是……吧?) 、其……乎(也、欤)?(恐怕……吧,不是……吗?)

6、表选择语气的有:与其……孰若……?(与其……,哪如……?)、……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其……耶?其……也?(是……呢?还是……呢?)、孰与、孰若(跟……相比……)

五、倒装句

(一)状语后置、(二)宾语前置、(三)定语后置、(四)主谓倒装

(一)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但在文言文中,状语成分往往在谓语之后,叫做状语后置。

常用介词是“于”“乎”“以”

例句:以其无礼于晋

乃号令于三军曰

饰以花鸟鱼虫

生乎吾前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二)宾语前置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里,有的宾语是前置的。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等否定词或“莫”等表示否定意思的词引导。这时,代词宾语放在动词之前。

例句:忌不自信《邹忌》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句:沛公安在?(哪里)

大王来何操?(什么)

微斯人,吾谁与归?

而彼且奚适也?(哪里)

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之、是”做标志。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无乃尔是过欤

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唯(惟)”构成“(惟)……是(之)……”的格式。

例句:唯马首是瞻

唯利是图

唯命是从

唯才是举

唯兄嫂是依

(三)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或限定名词的。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之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了此种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有)+定语+者

例句: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

富人可募出粟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越州》

2、中心词+之+形容词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腰间挂着长长的宝剑啊,头上戴着高高的切云帽。)《涉江》

3、中心词+数量词

例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四)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例句:甚矣,汝之不慧!《愚公移山》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虎丘记》(做官的横行气盛,衙役庸俗粗野,是多么厉害呀!)

快哉此风!《风赋》宋玉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六、总结

文言文句式

一、判断句

二、被动句

三、省略句

四、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

五、固定句式

文言文翻译小测试

1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此心?

3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

6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

7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8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9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文言词语和句式含答案

(一)文言实词练习 1.选出与“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的“爱”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秦爱纷奢B.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爱而不见,搔首踯躅 2. “安”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风雨不动安如山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B.然后得一安寝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既来之,则安之 D.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千古英雄,而今安哉哉 3.与“将军身被坚执锐”的“被”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禹汤被之矣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屈原)被发行吟于泽畔D.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4. “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B.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C.每逢佳节倍思亲D.我军十倍于敌 5.“本”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人穷则反本臣闻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 B.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是无难,别具本上奏 C.此之谓失其本心舍本逐末,吾不为也 D.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出于此乎抓纲务本,教学之道 6. 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鄙”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蜀之鄙有二僧B.先帝不以臣卑鄙 C.孔子鄙其小器D.鄙人不胜感激 7.与“短兵相接”的“兵”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B.左右欲兵之,王止 C.斩木为兵,揭竿为旗D.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8.与“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的“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欺软怕硬,实乃人性之病B.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C.今人乃以俭相诟病D.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9. 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强国请服,弱国入朝②于是入朝见威王③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④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10. 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②人至察则无徒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④乘人之危,非君子所为也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11.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战败而亡,诚不得已②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必能生擒敌首④诚听臣之计,可不攻而降城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③④各不同D.①②③④都相同 12. 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黎明即起,洒扫庭除②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④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13.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从善如流 C.樊哙从良坐弟走从军阿姨死 D.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 14. 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木兰当户织有大石当中流 B.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C.臣欺大王之罪当诛犯法当死 D.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15.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道”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B.伐无道,诛暴秦 C.臣之所好者,道也D.道不同,不相为谋 16. “得”有通假现象的一项是 A.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B.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C.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D.吾得兄事之 17.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A.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日而语矣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 B.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当斩 C.度.义而后动审时度势 D.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张弛有度,文武之道 18. 与“非难”的“非”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人非生而知之者B.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C.世人非之,一时间恶评如潮D.觉今是而昨非 19.“复”属于通假现象的一项是 A.明年复攻赵,杀两万人B.山重水复疑无路 C.王辞而不复D.复之以掌,虚若无物 20. 与“不负众望”的“负”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B.秦贪,负其强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D.决负约不偿城 21. 与“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的“盖”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B.盖锺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C.前狼假寐,盖以诱敌D.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1)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在现代汉语中,一般用“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在少数地方也用到了“是”来表示判断,如:“不知木兰是女郎。”“问今是何世。”但是古汉语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其常见的句式有: 1.在主语后加“者”表停顿,在谓语后加“也”表判断,基本形式有: ①A者,B也。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②A者,B。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③A,B也。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④A,B。(无标志,直接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词语表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环滁/皆山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亡秦之续耳。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此后典籍皆为版本。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诸葛亮《出师表》) ○此天子气也。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主动句:施动者+动词谓语+受动者(一般主动句) 施动者+(把+受动者)+动词谓语(“把”字句) ○被动句:受动句+(被+施动者)+动词谓语(“被”字句)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 一是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动)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用“被”表被动。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二)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一般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进行判断。(意念被动句)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三、宾语前置句 在古代汉语里,宾语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是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宾语前置大致有三种情况: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项训练带答案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项训练 1.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陈子车死于卫,其妻与其家大夫谋以殉葬,定而后陈子亢至,以告曰:“夫子疾,莫养于下,请以殉葬。”子亢曰:“以殉葬,非礼也;虽然,则彼疾当养者,孰若妻与宰?得已,则吾欲已;不得已,则吾欲以二子者之为之也。”于是弗果用。(《礼记?檀弓下第四》)【注】陈子亢:陈子车的弟弟,孔子的弟子。 夫子疾,莫养于下,请以殉葬。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虽然,则彼疾当养者,孰若妻与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左传?襄公十五年》)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文子以告孟献子,献子囚之七日。自是,子服之妾衣不过七升之布,马饩不过稂莠。 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言词语和句式复习材料

文言词语和句式复习材料 文言是指五四运动以前通用的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学习文言文,既有利于继承文化遗产,也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的修养。古今汉语有不少一致的地方,也有很多差别。这种差别除语音外,还表现在词语和句式的运用上。为了培养对古代汉语的语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我们需要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知识、虚词和文言句式,并进行一番梳理。为使同学们复习方便,特编排此材料。 一、文言词语 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虚词:意义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以及兼词。 A、文言实词 对文言实词的学习要着重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文言文中的普遍现象。《考试大纲》规定中学生必须掌握常用的120个文言多义实词的意义。阅读文言文遇到多义词时,如何根据上下文准确把握它的意义,是读懂文章的关键。 试分析以下句中“亡”的含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4、今刘表新亡。 练习:1、联系上下文,指出下列句中“绝”的含义 ①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④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石钟山记》 ⑤以为妙绝。《口技》 ⑥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⑦绝云气,负青天。《逍遥游》) 2、整理《孔雀东南飞》中“相”字的用法 ①相见常日稀②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③登即相许和④会不相从许 ⑤嬉戏莫相忘⑥誓天不相负 ⑦儿已薄禄相

2020高考语文文言句式及其用法之判断句

2020高考语文文言句式及其用法之判断句 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 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全然在墓者也。(张溥 《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 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 兰诗》)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 室之胃。(同上)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 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 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 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2020届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项复习 文言文翻译练习(1)教案

文言文翻译练习(1) 1.将下面文言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已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 ①乌在其为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好苦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泰然谓美莫己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犹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已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 ①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下面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孙卿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前。王曰:“请问兵要?”临武君对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孙卿曰:“不然。臣之所闻,古之道,凡战,用兵之术,在于一民,弓矢不调,羿不能以中征,六马不和,造父不能以御远;士民不亲附,汤武不能以胜。故善兵者,务在于善附民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下面的文言文中划横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选自《吕氏春秋·疑似》 (1)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吾为汝父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1周文言特殊句式三含解析

文言特殊句式(三) 【2015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御史梁晳次先生传 【清】王士禛 先生姓梁氏,讳熙,字曰缉,晳次其别号也。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蔑如也。于诗嗜陶渊明,少得句云:“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长老惊异。十三岁补诸生第一,文名籍甚。 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晏坐终日,如退院僧。暇即与其友汪琬、刘体仁、董文骥、王士禛辈出游丰台、草桥诸胜地,或会食浮屠、老子之宫。诸子酒酣耳热,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先生默坐,或微笑不发一语。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觉我言为烦。先生固耽内典①,于三藏十二部之书无不研究,而于《楞严》尤了悟初因证果大旨。每过其居邸,绳床药灶外,惟经论数卷而已。 先生尝巡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或以为言,则笑曰:“吾筹之熟矣。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蠹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吾惧夫三蠹之为子孙忧也,故不取也。” 在京师,日怀归田之思,属长洲文点画《江村读书图》以见志,予辈皆为赋诗。未几,谢病归。淄川高侍郎念东赠诗云:“燕台襆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盖纪实云。归田后,尤孤介自持,不接当事。同年王中丞巡抚河南,馈问亟至,一无所受。答书曰:“生有癖性,酷爱古帖,亦昔人玩龙团、饮廷珪墨之意也。闻宋仲温书《兰亭十三跋》摹于松江府亭,赵子昂书《铁佛嶴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倘各损惠一通,敬拜赐矣。”其雅操如此。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而于禅悦文字尤善。 先生生明天启壬戌,卒康熙壬申,年七十一。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解析——定语后置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解析——定语后置 河北张运娇 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 分类与举例说明 一、“中心词+之+定语+者”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为学》)(富和尚不能到达,穷和尚却到了那里)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发出铿锵的声音的石头,到处的石头都是这样的)二、“中心词+定语+者” 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这是挑选狭长形的桃核来雕刻的) ②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活板》)(有些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当即就把它刻出来) ③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促织》)(村子里有个好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 ④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赤壁之战》)(况且将军您的可以用来抗拒曹操的有利形势,就是

长江) ⑤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想找一个可以出使秦国向秦国回复的人,也没有找到) 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太子丹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了白衣,戴上白帽,给荆轲送行。 三、“中心词+之+定语”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处在高高的朝廷,就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在偏远的江湖[即民间],就担忧他的国君。)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健强的筋骨) 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屈原列传》)(高尚的人谁又能让自己清洁的身子,蒙受污浊的外物[污染]呢!) 四、“中心词+定语” 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 (《西门豹治邺》跟随着十来个女徒弟/跟随的女徒弟有十来个……)五、“中心词+而+定语+者”的结构。 ①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五人墓碑记》)(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此帝王之资也。(??也) 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二.被动句 1.而君幸于赵王。(??于??)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 4.受制于人。(??受??于??) 5.为天下笑,何也?(为) 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 7.若属皆为所虏。(??为所??)

1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 12.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疑问句(非特殊句式) 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8.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借否定词“不”) 9.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借疑问词“谁”) 四.否定句(非特殊句式) 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 五.词序(倒装句)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 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 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高考语文文言特殊句式练习题

文言特殊句式练习 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 A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B蔺相如者,赵人也。C然是说也,余犹疑之。D其人勇士。 2、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 A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B庭中始为篱。C灭六国者六国也。D夫天者,人之始也。 3、“"则”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如此则荆吴之势强B故木受绳则直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位卑则足羞 4、“即”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梁父即楚将项燕。B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C郡之贤士大夫……,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D若即若离。 5、“乃”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今君乃亡赵走燕。B嬴乃夷门抱关者。 C旬乃还第。D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 6、“是”表判断的一项是() A是天下之大贼也。B是胜之舍人也。 C是吾剑之所从坠。D不知木兰是女郎。 7、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禹,汤被之矣。B恐为操所先。

C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8、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同舍生皆被绮绣。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D受制于人。 9、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行将为人所并。B视为止,行为迟。 C羸兵为人马所蹈藉。D激于义而死焉。 10、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激昂大义。 C使不辱于诸侯。D败秦师于崤。 1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A何以知之?B未之有也。 C安得广厦千万间……?D弗之怠。 12、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A其间旦暮闻何物?B君何以知燕王? C莫之或止。D未之多见也。 13、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A沛公安在?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唯才是举。D尔何知? 14、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A城中皆不之觉。B唯余马首是瞻。 C惟利是图。D马之千里者 15、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16、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高三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及翻译

文言文特殊句式及翻译 【知识梳理】 一、判断句 定义: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在主谓之间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判断词“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 1.……者,……也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也 ①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3.……者,…… 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②粟者,民之所种。 4.……者也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5.无标志判断句 ①刘备天下枭雄。②刘豫州王室之胄。③陈涉瓮牖绳枢之子。④秦,虎狼之国。⑤臣窃以为其人勇士。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⑦此亡秦之续耳。⑧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②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③以后典籍皆为板本。④予购三百盆,皆病梅。⑤梁文即楚将项燕。⑥即今之傫然在墓者。⑦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⑧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7.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略讲)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8.用“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略讲)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①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司马光《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形式:1.表被动的“于”字句 例: ①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表被动的“见”字句或“见……于……”结构 例: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辨析:

2020高考语文三轮专题突破训练 16古诗文阅读-理解文言文句式及翻译文中的句子

第二模块:古诗文阅读 专题十六理解文言文句式及翻译文中的句子 (测试时间:90分钟) 一、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帝尝病痈,邓通常为上嗽吮之。上不乐,从容问曰:“天下谁最爱我者乎?”通曰:“宜莫若太子。”太子入问疾,上使太子齰痈。太子齰痈而色难之。已而闻通尝为上齰之,太子惭,由是心恨通。及文帝崩,景帝立,邓通免,家居。居无何,人有告通盗出徼外铸钱,下吏验问,颇有,遂竟案,尽没入之,通家尚负责数巨万。长公主赐邓通,吏辄随没入之,一簪不得著身。于是长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 译文: 二、翻译下面一段文字。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于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报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列子·说符篇》 译文: 三、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昔者,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他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楚王曰:“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赐之,财倍鹄在也。 译文:

四、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欧阳发《欧阳公事迹》 译文: 五、阅读下文,翻译文中划线的语句。 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乃装为去。夫人具以语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答:①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 译文: ②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 译 文:。 ③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 译文: ④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

文言词语和句式含答案

文言词语与句式练习 (一)文言实词练习 1.选出与“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的“爱”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秦爱纷奢B.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爱而不见,搔首踯躅 2. “安”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风雨不动安如山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B.然后得一夕安寝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既来之,则安之 D.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千古英雄,而今安在哉 3.与“将军身被坚执锐”的“被”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禹汤被之矣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屈原)被发行吟于泽畔D.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4. “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B.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C.每逢佳节倍思亲D.我军十倍于敌 5.“本”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人穷则反本臣闻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 B.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是无难,别具本上奏 C.此之谓失其本心舍本逐末,吾不为也 D.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出于此乎抓纲务本,教学之道 6. 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鄙”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蜀之鄙有二僧B.先帝不以臣卑鄙 C.孔子鄙其小器D.鄙人不胜感激 7.与“短兵相接”的“兵”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B.左右欲兵之,王止 C.斩木为兵,揭竿为旗D.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8.与“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的“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欺软怕硬,实乃人性之病B.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C.今人乃以俭相诟病D.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9. 对下列两组句子加横线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强国请服,弱国入朝②于是入朝见威王③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④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10. 对下列两组句子加横线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②人至察则无徒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④乘人之危,非君子所为也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11. 对下列句子加横线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战败而亡,诚不得已②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必能生擒敌首④诚听臣之计,可不攻而降城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③④各不同D.①②③④都相同 12. 对下列两组句子加横线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黎明即起,洒扫庭除②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④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一.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 此帝王之资也。(……也) 3.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 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 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二.被动句 1.而君幸于赵王。(……于……)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 4.受制于人。(……受……于……) 5.为天下笑,何也(为) 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 7.若属皆为所虏。(……为所……)

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 9.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疑问句(非特殊句式) 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借否定词“不”) 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借疑问词“谁”) 四.否定句(非特殊句式) 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 五.词序(倒装句)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 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 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

2019年备战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文言句式(含解析)

2019备战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文言句式(含解析) 一、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申包胥者,楚人也。吴败楚兵于柏举,遂入郢,昭王出亡在随。申包胥不受命而赴于秦乞师,曰:“吴为无道行封【1】豕长蛇蚕食天下从上国【2】始于楚寡君失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吴,夷狄也,夷狄之求无厌,灭楚,则西与君接境,若邻于君,疆埸之患也。逮吴之未定,君其图之。若得君之灵,存抚楚国,世以事君。’” 秦伯使辞焉,曰:“寡君闻命矣,子其就馆,将图而告子。”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休,下臣何敢即安?”倚于庭墙立哭,日夜不绝声,水浆不入口,七日七夜。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言兵今出,包胥九顿首而坐。秦哀公曰:“楚有臣若此而亡,吾无臣若此,吾亡无日矣。”于是乃出师救楚。 申包胥以秦师至楚,秦大夫子满、子虎帅车五百乘。子满曰:“吾未知吴道。”使楚人先与吴人战而会之,大败吴师。 吴师既退,昭王复国,而赏始于包胥。包胥曰:“辅君安国,非为身也;救急除害,非为名也;功成而受赏,是卖勇也。君既定,又何求焉?”遂逃赏,终身不见。君子曰:“申子之不受命赴秦,忠矣;七日七夜不绝声,厚矣;不受赏,不伐矣。然赏所以劝善也,辞赏,亦非常法也。” (取材于西汉刘向《新序》) 注释:【1】封,大。【2】上国,春秋时对中原各诸侯国的称呼,与吴楚诸国相对而言。(1)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伯使辞焉 A.言辞B.辞赋C.推辞D.告辞 ②七日七夜不绝声,厚矣 A.宽厚B.深厚C.丰厚D.醇厚 (2)下列各组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逮吴之未定逮奉圣朝 B. 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C. 申包胥以秦师至楚皆以美于徐公 D. 而赏始于包胥临溪而渔 (3)请用“/”为文中划横线的语句断句。 (4)请将最后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5)文中说“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请阅读此诗,完成①-②题。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①这首先时候诗出自我国古代第一部诗集总集《________》。 ②这首诗表达了________的思想感情,秦王赋此诗,目的是________。 (6)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烛之武也在危急之时说服秦王,挽救了国家。请结合《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内容分条概括烛之武与申包胥游说方式的异同。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总结

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大全 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话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一.判断句(10种类型)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此帝王之资也。(……也) 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练习: 一、判断句 (1)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明月几时有》) (3)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之战》) (4)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5)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沈括《活板》) (6)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廉颇蔺相如列传》) (7)蔺相如者,赵人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8)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9)\"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 (10)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1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1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1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14)我,子瑜友也。(《赤壁之战》) (15)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列传》) (16)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 (17)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18)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19)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屈原列传》) 二.被动句(9种类型) 1.而君幸于赵王。(……于……)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 4.受制于人。(……受……于……) 5.为天下笑,何也?(为) 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

高中文言文句式教案

高中文言文句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点】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教学课时】 本专题共3课时。其中讲练2课时,练习课1课时。 【考点简析】 2013 年《考试大纲》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考纲》规定的考查的句式为: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句。高考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的考查,一般不单独设题,主要是在古文翻译题中出现。虽然《考纲》没提到定语后置句及状语后置句,但这两种句式都会在翻译题中有所涉及,所以也不能忽略。“不同用法”指的是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重点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难点是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有关词类活用在实词我们已重点讲述,这里不再列举。 【知识梳理】 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这些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一)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南冥者,天池也。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