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小说汉译显化实证研究_以_查泰莱夫人的情人_三个中译本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636.26 KB
- 文档页数:7
查太莱夫人的情人最好的译本
《查太莱夫人的情人》是英国作家D·H·劳伦斯的一部重要小说,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这部小说的译本众多,不同的译者可能会有不同的风格和理解,所以选择最好的译本也是因人而异的。
以下是几本备受推荐的《查太莱夫人的情人》译本:
1. 英文原版(The Lady Chatterley's Lover),如果你对英语较为熟悉,阅读原版是最能体验到劳伦斯原汁原味的写作风格和语言表达的方式。
2. 林语堂译本(《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翻译家和作家,他的译本通常被认为是具有较高的质量和可读性。
他的译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作的风格和意境。
3. 陈寅恪译本(《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陈寅恪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和翻译家,他的译本也被广泛推荐。
他的翻译通常注重对原文的准确还原和文化背景的解读。
4. 张爱玲译本(《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张爱玲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和翻译家,她的译本运用了她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表达方
式,使得译本更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
无论选择哪个译本,都应该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和喜好做出选择。
可以先尝试阅读一些译本的片段或者简介,然后选择适合自己的译本进行阅读。
同时,也可以参考其他读者的评价和推荐,以获得更多的参考意见。
作者: 苗文超
作者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版物刊名: 克拉玛依学刊
页码: 66-71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4期
主题词:�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饶述一译本;赵苏苏译本;翻译目的;翻译策略
摘要:�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刚出版时就在许多国家遭遇查禁,在中国的译介过程也可谓是一波三折。
截至目前,中国已经出现了十几个不同的汉译本,其中影响最大的两个全译本是饶述一译本和赵苏苏译本,但二者在翻译策略上存在很大差异。
以原作为参照,从译者身份和译者的社会文化背景两个角度出发,指出在翻译目的指导下选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并分析这两个诞生年代相差近80年的译本在翻译策略上出现差异的原因。
谨以此论文献给我挚爱的父亲和美好的校园时光!————朱琼文学翻译中译者的显身——以《孔乙己》三个英译本为例摘要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有着绵延几千年历史。
译者作为翻译实践的主体,有着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肩负着传递源语信息、解释源语与目的语所承载的文化差异、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的重任。
然而纵观中西方翻译史,传统翻译研究对译者的研究始终处于边缘。
随着翻译理论的深化和发展,译者逐渐进行着从“隐身”到“显身”,从“幕后”到“台前”的角色转变。
译者的显身显然与不同时代、不同国别的翻译理论家及翻译实践家的贡献密不可分。
本文以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其著作《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中的理论为引导,对鲁迅作品《孔乙己》的三个英译本,即埃德加·斯诺(EdgarSnow)1936年译本,威廉·莱尔(WilliamA.Lyell)1990年译本和茱莉亚·罗威尔(JuliaLovell,中文名蓝诗玲)2009年译本进行个案分析,从译者的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等角度详细论证译者的显身在鲁迅作品外译中的体现。
劳伦斯·韦努蒂倡导异化翻译理论,提出译者通过采用异化的翻译,不仅可以体现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性,而且使译者的地位在翻译活动中得到凸显。
韦努蒂受解构主义和施莱尔马赫翻译理论的影响,并在当代后殖民主义背景下进一步发展了施莱尔马赫的理论。
他的异化翻译理论对于提高译者的地位、提高翻译文学在英语世界中的地位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人们评论、赏析译作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本文通过比较三个不同时期、不同国别的鲁迅小说《孔乙己》的英译本,试图实现三个层面的研究价值,第一,从中外文学交流史的大范畴中,通过分析和评价鲁迅作品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使人们对鲁迅思想和作品在世界文学和文化中的经典地位有更清醒的认识,为现代中国学的学科建设增加研究素材。
第二,在中国文化内部,置身于鲁迅思想及其作品在主流文化中逐渐式微的大背景下,通过重读鲁迅作品并对其经典作品的英译进行深入分析,试图反省和干预中国当代主流文化。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圣经因子研究
赵军涛
【期刊名称】《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031)001
【摘要】《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由于对两性关系的描写,曾引起广泛争议,但作为劳伦斯思想、艺术的总结,作品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圣经因素的运用即是其特色之一,劳伦斯在作品中,先对圣经因子进行解构和肢解,再重新进行结构和编码,并将自身对人类生命本体的意义附于其上,从而形成隐性的借鉴.
【总页数】4页(P18-21)
【作者】赵军涛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河南郑州4500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碎片化叙事及其文学意象研究 [J], 田雪琴
2.圣经原型视阈下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研究 [J], 陈彬婕
3.《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政治无意识思想--两种阶级社会交往方式的对比研究[J], 殷喆
4.《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劳伦斯对工人阶级的偏见态度——身体叙述研究 [J], 殷喆;刘立辉
5.《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政治无意识思想--两种阶级社会交往方式的对比研究[J], 殷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Jane Eyre的两个中译本——基于句子层面的归化、异化对比谢桂花【摘要】通过对比英国著名小说Jane Eyre的两个风格迥异的中译本,探讨译者用以指导各自翻译实践的策略,重点比较归化、异化在句子翻译层面上的不同应用.在比较译作的过程中,发现两位译者采用了截然不同的策略进行翻译,即在把握归化、异化的“度”的方面各有偏重.这是导致两部译作风格各异的重要原因,也是文学翻译中值得探讨的理论问题.【期刊名称】《兰州工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21)002【总页数】4页(P82-85)【关键词】Jane Eyre;两个中译本;句子层面;归化;异化【作者】谢桂花【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 215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简·爱》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1816—1855)的代表作,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自1847年出版以来,虽然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时间的流逝丝毫没有遮没这部小说耀眼的光芒[1]。
在这部小说里,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敢于与命运抗争、追求自由和平等、维护个人的尊严的女性形象,故事情节离奇曲折,充满激情与诗意,句式结构变幻复杂,语言表达优美高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我国,《简·爱》有多种译本,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译本有四种:第一种是首次出版的伍光建译本(1935年版),该译本的译名为《孤女飘零记》,是删节本,以意译为主;第二种是1936年上海生活书店出版的李霁野译本《简爱自传》,此译本与伍光建的意译相比,因当时人们更愿意接受直译,茅盾先生就对李霁野的直译大加赞赏;第三种是上世纪80年代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祝庆英译本《简·爱》,此译本主要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译文不仅传承了原文原滋原味的风格,而且也让读者领略到了源语文化的异域风情;第四种是上世纪90年代黄源深译本,该译本应用归化策略对句子结构与选词等方面处理得十分灵活,读来非常顺畅,可让读者体会到唯美的阅读享受,该译本在20世纪90年代的30余个译本中独领风骚。
AStud)7on也eTranslationofEnglishNovelBasedonCatford’sTranslationShifts一…一ACaseStudyoftheChineseVersionofJaneEyreoftranslationnotonlyavoidscumbersomebutalsoachieveapreciseandunderstandableeffeCts.FromtheapplicationofCatford’stranslationshifts.thefrequentoccullrenceoftheword“我”inversion1islessthantheversion2.HuangYuanshenmakesfulJuseofCatford’stranslationshifts.Thetechniqueisusedasamethodtomakethecorrespondingversionmorenaturalandreadsmoothly.Theversion1conformstotheChinesecustomsandisacceptablebymostofreaders.Althoughtheversion2conformstotheNida’sdynamicequivalent.itreadslessunderstandablethantheversion1.4·1.3ShiftsfromNon。
animateSubjectstoAnimateSubjectsItisusualphenomenonthatthenon-animatewordsareregardedasitssubjectinEnglsihbutinChinesetheChineseusuallyregardtheanimatewordsassubjective.Theword“it”isaparticularandfrequentonethatexistsinEnglish.Inspiteofthat.theword“it”isregardedasapossessivepronoun.IfapersonalpronounornounwhichisanimatewordisusedassubjectinEnglish,theword“it’'willberegardedastherealsubjectofthesentence.Butwhenthereisnoanimatewordswhichareregardedastherealsubjectofthesentence.itisessentialtoaddtheanimatewordslike“人”,“大家”,“我们”or“他们”.Althoughthereisnopromouni13Chineseversions,itisessensialforustoaddthecorrespondinganimatewordsinordertomaketheversionnaturally.AskillfultranslatorlikeHuangYuanshencanmakefulluseoftheCatford’stranslationshifts.Versionlcanbeacceptablebymostreaders.Thefollowingexamplesgivetheappropriateexplanation.(6)’Itpassesme!’shecontinued;飞utnodoubtitistruesinceyousayso.Howitwillanswer,Icannottell:Ireallydon’tknow.Equalityofpositionandforttmeisoftenadvisableinsuchcases;andtherearetwentyyearsofdifferenceinyourages.Hemightalmostbeyourfather.’(CharlotteBronte,2000:231)Version1:“简直让我难以理解!”(HuangYuanshen。
论译文的文学性再现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简爱》三个中译本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译文的文学性再现以及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发挥,以《简爱》的三个中译本为例进行深入研究。
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和文学的再创作。
在这一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分析《简爱》的三个中译本,探讨译者如何在保持原作精神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主体性,实现译文的文学性再现。
本文首先将对《简爱》原作进行简要介绍,阐述其文学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
然后,将选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中译本,分别为早期译本、当代译本以及新近的译本,分析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特点和风格。
接着,本文将重点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发挥。
译者的主体性不仅体现在对原作的理解和解读上,还体现在对译文的创造性和艺术性上。
本文将从词汇选择、句式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分析译者如何在保持原作精神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主体性,实现译文的文学性再现。
本文将总结《简爱》三个中译本在文学性再现和译者主体性发挥方面的得失,以期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二、翻译与文学性再现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在文学作品的传播与接受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学性的再现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理解原作的文学特色、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通过恰当的译语表达,将这些要素准确地传递给读者。
以《简爱》的三个中译本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译者在文学性再现方面的不同处理方式和艺术追求。
对于原作中的语言风格,不同译者有不同的理解和再现方式。
有的译者注重保留原作的语言特点,力求传达出原作独特的文学韵味;而有的译者则更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对原作的语言风格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和改写。
这种处理方式的选择,既体现了译者对原作的理解程度,也反映了其审美倾向和翻译策略。
在文学性再现过程中,译者还需要关注原作中的文化元素和象征意义。
模因论视域下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汉译
本阐释
作为一部文学经典,《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被广泛翻译为不同语言,其中汉译本也是众多读者熟悉的版本之一。
从模因论的角度来看,汉译本的阐释和传播不仅受到了翻译者的影响,还受到了读者和文化
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首先,对于翻译者来说,他们的选择和翻译策略对汉译本的阐释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汉译本中可以看到,不同的翻译者选择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增译、删译等,从而影响了读者对原作的理解和感受。
例如,有的翻译者选择尽可能
忠实地呈现原作,直接翻译英语中的习语、俚语等,让读者更深入地
了解原作中的文化内涵;而有些翻译者则更倾向于意译或增译,以便
更好地让汉语读者理解原作所要表达的意思。
其次,读者和文化环境也是汉译本阐释的重要元素。
由于不同的
读者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阅读经验,对于同一部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也会存在较大差异。
比如,《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有些内容可能会
触及到中国文化中的敏感话题,如婚姻、性别、自由等,这就需要读
者在阅读时进行思想上的碰撞和解构。
同时,文化环境也会影响读者
对于作品内涵、主题等方面的理解,从而影响到汉译本的阐释。
综上所述,模因论视域下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汉译本阐释是
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并受到多方面影响。
这也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时
尽可能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解读,以便更好地探究作品的深层意义和
文化内涵。
基于语料库的汉译文学作品的显化实证研究--以《名利场》两
个中译本为例
冯萌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上)》
【年(卷),期】2013(000)004
【摘要】在近些年中,翻译文本中的显化和隐化现象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同时也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大量的定性以及定量研究。
Olohan & Baker(2000:141)认为译语相比较母语有一定的显化倾向,同时认为不仅仅存在于翻译中,所有语言转换中都会普遍存在显化现象。
柯飞(2005:306)主张从狭义上来看显化是语言衔接形式的转换,同时广义上来讲更重要的是意义的显化转换。
胡开宝、朱一凡(2008)则基于Halliday提出的语言功能的划分通过新的视角进行了新的分类,他认为显化可以分为概念功能信息显化、人际功能信息显化和语篇功能信息显化。
【总页数】2页(P227-228)
【作者】冯萌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徐州,22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
【相关文献】
1.基于平行语料库的汉译英中连词显化的研究 [J], 李红英;肖明慧;王永祥
2.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r——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两个中译本为例 [J],
侯杰;何荷
3.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两个中译本为例 [J], 侯杰; 何荷
4.基于语料库的汉译文学作品的显化实证研究——以《名利场》两个中译本为例[J], 冯萌
5.基于语料库的莎剧《哈姆雷特》汉译文本中显化现象及其动因研究 [J], 胡开宝;朱一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