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与翻译—英语小说汉译分析解析
- 格式:pptx
- 大小:917.00 KB
- 文档页数:34
- 228-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英语小说的翻译技巧略谈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王雨茹【摘要】文学的发展中,中国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在国际文坛中,特别是英文的著作数量占有绝对优势,在世界一体化的发展前提下,人们对于文化的概念也从以前的故步自封变成了如今的文化不分国籍,这种现象就造成了外文小说文刊翻译这一职业快速崛起。
从另一方面来说,小说翻译也是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所以很多高校学生都尝试着去翻译小说来提高自己的英语阅读能力,为将来自己的就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本文将从英语小说翻译应遵循的规则和原则的角度对怎样地道的翻译英语小说提出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英语小说 汉译 翻译技巧从汉译英小说发展至现在不过有一个世纪的时间,而且在这一个世纪汉译小说的发展紧紧与中国客观历史发展相连。
在解放之前新文化运动时期,由梁启超先生、严复先生、鲁迅先生等大文豪带领了汉译小说发展的潮流,他们把英语小说翻译成汉语希望以国外先进的文化带动中国人民的文化造诣及精神方向,但是这些先生所翻译的文章太过于看重文章的社会性能,反而去忽略了一些人们所需要的东西。
所以含义是小说发展至今,文化潮流推动着译者不断进步,下面本文将谈论一些汉译英语小说的技巧及所要注意的要点。
一、英语小说的翻译应注意的要点1.准确理解原文选择正确的字、词。
小说具有叙事性,是一种结构逻辑感十分重要的文体,小说通过塑造不同的人物来完整小说情节,又通过对于不同人物在场景中的描写来体现不同人物之间的性格特点,在描写实事之时揭露社会上的某些现象,用以来展现社会生活的矛盾。
这就体现了社会生活的三大要素:情节、人物、场景。
也就是说在小说的描写中,无论是作者善于用华丽的词藻堆砌小说人物性格和场景都会归于表达感情这一点。
但是文章的描写不同也会对翻译者带来不同的难度,在翻译出词句之时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是翻译者也要确保自己所翻译的内容不偏离原本作者的含义。
比如有一句话‘You are a pel ’(选自小说Persumed Innocent)正确的翻译应该是:你真够朋友或者是你真够哥们。
浅析汉英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作者:苏越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2期摘要:直译和意译是两种重要的翻译方法。
中英对译时,虽然在有些情况下可直译,但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及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存在差异,翻译时必须在译文上作些调整或变动,即:采取意译,才可以使翻译作品达到“信”和“达”的标准。
文章在对直译与意译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就张培基先生翻译的萧红散文《永远的憧憬和追求》进行分析,具体探讨直译与意译在汉英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直译;意译;散文一、直译与意译八十年代初,张培基等学者在当时的统编教材《英汉翻译教程》中这样下定义“: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
但直译不是死译或硬译。
应当指出,在能够确切地表达原作思想内容和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的条件下,直译法显然有其可取之处。
直译法一方面有助于保存原著的格调,亦即鲁迅所说的保持’异国情调’和’洋气’,另一方面又有助于不断从外国引进一些新鲜、生动的词语、句法结构和表达方法,使我们的祖国语言变得日益丰富、完善、精密。
”(张培基等 1980:13)九十年代出版的翻译教程,对直译又有了不同的阐释“:直译指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等,同时要求语言流畅易懂。
”(范仲英 1994:90)一般说来,采用直译所产生的译文看起来肯定有翻译的痕迹,读起来也不是那么通顺。
如果直译也“要求语言流畅易懂”的话,说明译者心目中的直译与意译的界线已经开始模糊,二者不再是对立的两种策略。
意译法有以下特点:(1)以目的语为导向;(2)用规范的目的语语言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3)注重译文的自然流畅,不一定保留原文的结构及修辞手段。
(见 Shut-tleworth&Cowie1997:62-63)。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直译和意译各有优缺点,意译与直译不会形成二元对立,因为翻译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
浅析汉英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关键词:直译;意译;散文一、直译与意译八十年代初,张培基等学者在当时的统编教材《英汉翻译教程》中这样下定义“: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
但直译不是死译或硬译。
应当指出,在能够确切地表达原作思想内容和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的条件下,直译法显然有其可取之处。
直译法一方面有助于保存原著的格调,亦即鲁迅所说的保持异国情调和洋气,另一方面又有助于不断从外国引进一些新鲜、生动的词语、句法结构和表达方法,使我们的祖国语言变得日益丰富、完善、精密。
”(张培基等1980:13)九十年代出版的翻译教程,对直译又有了不同的阐释“:直译指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等,同时要求语言流畅易懂。
”(范仲英1994:90)一般说来,采用直译所产生的译文看起来肯定有翻译的痕迹,读起来也不是那么通顺。
如果直译也“要求语言流畅易懂”的话,说明译者心目中的直译与意译的界线已经开始模糊,二者不再是对立的两种策略。
意译法有以下特点:(1)以目的语为导向;(2)用规范的目的语语言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3)注重译文的自然流畅,不一定保留原文的结构及修辞手段。
(见Shut-tleworth&Cowie1997;:62-63)。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直译和意译各有优缺点,意译与直译不会形成二元对立,因为翻译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
最恰当的做法是根据不同的语篇类型、翻译过程中表达阶段所采用的两种最基本的方法。
正如张培基等学者所说“,不同的语言各有其特点和形式,在词汇、语法、惯用法、表达方式等方面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
所以翻译时就必须采取不同的手段,或意译或直译,量体裁衣,灵活处理”。
(一)、直译与意译的历史对直译与意译的讨论中国古代就有。
从老子“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孔子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到慧远的“以文应质则疑者众,以质应文则悦者寡”,以及从以释道安为代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实践。
第19卷第4期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19No.4 2001年10月 Jo urnal of Fo sh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Oct.2001文章编号:1008-018X(2001)04-0041-05从语域分析的角度看英汉翻译巩湘红(中山大学外语学院,广东广州510275)摘要:运用语言学的理论来解决翻译的问题是当代翻译理论的一个特点。
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标准便是将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翻译理论中而提出的。
语域分析作为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是“动态对等”论必须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动态对等;语域分析;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一个特点就是运用语言学的理论来解决翻译的问题。
比如美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对现代翻译理论研究领域的重要功绩之一就是把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了翻译理论当中,结合信息论和符号学的知识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标准。
在他的定义中,“所谓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用最贴切的自然的对等语把原语中的信息复制过来,首先是在含义方面,其次是文体风格”(周仪、罗平,1998)。
他的“动态对等”论用一句话就是“译文对译文接受者所起的作用,应与原文对原文接受者所起的作用大体相等。
”为了达到这一效果,奈达提出了四个原则:(1)忠实于原文的内容;(2)译文与原文的文学体裁所起的作用一致;(3)读者对译文的接受程度;(4)译文将用于什么样的环境(周仪、罗平,1998)。
奈达的这四个原则使人们很容易想起现代语言学中对语言语域的划分,语域分析自然也是探讨奈达的这一“动态对等”论必须充分考虑的问题。
本文就将从这一角度结合实例来证明语域分析是实现等效翻译所不可忽视的因素。
何谓语域(Reg ister)关于语域的定义,不同的语言学家并未达成一致,但大多数语言学家一致认为语域是指语言随着使用场合或环境的不同而区分的变体。
浅析汉英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作者:苏越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4期摘要:直译和意译是两种重要的翻译方法。
中英对译时,虽然在有些情况下可直译,但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及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存在差异,翻译时必须在译文上作些调整或变动,即:采取意译,才可以使翻译作品达到“信”和“达”的标准。
文章在对直译与意译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就张培基先生翻译的萧红散文《永远的憧憬和追求》进行分析,具体探讨直译与意译在汉英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直译;意译;散文一、直译与意译八十年代初,张培基等学者在当时的统编教材《英汉翻译教程》中这样下定义“: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
但直译不是死译或硬译。
应当指出,在能够确切地表达原作思想内容和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的条件下,直译法显然有其可取之处。
直译法一方面有助于保存原著的格调,亦即鲁迅所说的保持’异国情调’和’洋气’,另一方面又有助于不断从外国引进一些新鲜、生动的词语、句法结构和表达方法,使我们的祖国语言变得日益丰富、完善、精密。
”(张培基等 1980:13)九十年代出版的翻译教程,对直译又有了不同的阐释“:直译指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等,同时要求语言流畅易懂。
”(范仲英 1994:90)一般说来,采用直译所产生的译文看起来肯定有翻译的痕迹,读起来也不是那么通顺。
如果直译也“要求语言流畅易懂”的话,说明译者心目中的直译与意译的界线已经开始模糊,二者不再是对立的两种策略。
1、直译与意译的历史对直译与意译的讨论中国古代就有。
从老子“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孔子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到慧远的“以文应质则疑者众,以质应文则悦者寡”,以及从以释道安为代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实践。
在西方的翻译史上,美国语言学家、翻译专家尤金・奈达,英国语言学教授彼特・纽马克也就直译和意译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
从文体学角度看《活着》的英译文篇一:Title: The文体学 Analysis of "活着" in English TranslationAbstract: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novel "活着" by using the techniques of文体学. The author"s original Chinese text, as well as the translation, are studied to identify the various element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cre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The paper explores the cultural, historical, and personal factorsthat influence the translation, as well as the challenges that arise when trying to translate a Chinese novel into English. The analysis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and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considering th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 when working with Chinese texts.Introduction:The translation of a Chinese novel into another language is a complex process that involves many factors, including the author"s original language, the target language, the cultural context, and the audience. The translation of "活着" by Chinese author余华 (Yu Hua) into English has become a popular choice for readers around the world, as it is a powerful and moving work that capture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 and society.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translation of "活着" using the techniques of文体学, which is a branch of literature that focuses on the language, culture, and audience of works of literature.文体学分析:文体学是一门研究文学语言和文化的学科,它关注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符号、结构和风格等方面。
浅谈英汉互译中的直译与意译Discussed shallowly the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the transliteration in English to Chinesetranslates mutually一、引言一直以来,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西方,直译与意译都是翻译讨论的中心话题。
“直译与意译之争,在我国自有翻译之时起就已存在”i。
次争论至少从公元前就已经开始。
到了十九世纪初,很多作家倾向与意译,即译其神韵而不是译字母;译意义而不是译词汇;译信息而不是译形式;译事实而不是译方式。
……“不过,这种争论是纯理论的,争论者并没有考虑到翻译的目的、读者的情况和文体类型等因素”ii。
也没有考虑到翻译都是有一定标准的。
那么首先就来了解一下英语翻译的标准。
二、阐述英语翻译的标准1、翻译标准的含义。
翻译标准是翻译实践的理论和衡量翻译文章的好坏的尺度。
2、严复提出的翻译标准“信达雅”。
所谓信是翻译的准确性能够忠实于作者的表达内容,达是翻译的通顺性,也就是说能够使用本土语言通顺的表达原文的主旨和思想,这也是翻译的一般要求,而雅是翻译的艺术性,比喻为原作的投胎转世,精神紫致和依然故我。
3、忠实和通顺。
忠实是译者把原作内容完整而准确的表达出来,不得有任何的篡改和歪曲。
通顺是指译文必须通俗易懂,符合语言规范。
忠实和通顺是相辅相成的。
他们对于原作内容,风格都有全面的照顾。
例如:I am up to my neck in your bullshit(你让我倒八辈子霉),没有把它译成“你把我害得好苦”,如果这样翻译就达不到前面的效果。
翻译是具备一定标准的,但在翻译中,我们得掌握翻译的技巧与方法来理解原文所表达的思想,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的过程,这就谈到了翻译中直译与意译的表达阶段。
三、直译与意译的含义1、直译的含义。
直译就是在翻译文章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内容,又得保持原文形式。
第二讲英汉词义对比与翻译中根据语境选词一、语境与意义的关系概述词是语言中能自由运用的音义结合体,是构成句子的最基本的单位,所以词的意义直接影响读者对句子甚至对整个篇章的理解。
虽然在翻译的过程中一般以句子为翻译单位,但如果不能把词的意思准确地翻译出来,势必会影响到对整个句子甚至对整个篇章的翻译。
由此可见词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在选词时,我们除了要注意词的基本含义(概念意义)外,也要明白翻译中的选词更多地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语境可分为¡°微观语境(Microcontext)¡±和¡°宏观语境(Macrocontext)¡±,前者主要指词的搭配,包括词组、分句、句、句段、文本或篇章、体裁;后者指非语言因素,即社会、文化、历史因素。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其涵义、词义广狭、感情色彩、文体色彩、文化色彩等不尽相同。
语境决定词的涵义、词义的广狭、词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以及文化涵义等。
翻译时必须将语境纳入考虑之中,仔细斟酌,才能真正取得好的翻译效果。
⏹长期以来,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尤其在学习英语单词的过程中总喜欢通过其汉语意思记忆单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怪圈”,即一个英语单词对应一个中文意思(一个汉语词),翻译的时候,往往就会将英语单词与汉语词一一对应起来,结果造成翻译中用词不当的现象。
或者,有时在翻译中遇到不知该如何在目的语中进行表达,只靠单纯地查阅英汉词典或汉英词典,结果发现,英语的汉译文不够通顺,搭配不当,汉语的英译文就让人感觉词不达意。
实际上,英语单词与汉语词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而应根据词所在的语境决定词在上下文中的涵义、词义的广狭、词的感情色彩词、词的语体色彩、词的联想意义等,然后根据这些意义在目的与中选择恰当的对应词(eqiuvalent).⏹Leech(利奇)在《语义学》中列举了七种意义类型: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风格意义(stylistic meaning)情感意义(affective meaning)联想意义(reflected meaning)搭配意义(collocative meaning)主题意义(thematic meaning)⏹概念意义是意义的中心部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与概括,也就是说,概念意义就是词典里收录的释义,具有约定俗成的特点;内涵意义是词汇的喻义和引申意义,是附加在概念意义之上的意义,不同的语境中,词的内涵意义不尽相同;风格意义指在不同的场合中词汇的运用会呈现不同的层次,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说话人、不同的交际手段和方式等都会影响到词汇的风格意义;情感意义用来表达说话者的感情和态度,取决于词所描述的对象;联想意义是能引起听者或读者联想的意义,有些词可以引起愉快的联想,而有的词可以引起不愉快的联想,尤其是在不同的文化中,词的联想意义有很大的区别。
目 录绪论第一章 理解与翻译第二章 新闻报刊文体2.1 新闻用词的特点及汉译要点2.2 英汉语序对比及翻译第三章 论述文体3.1 论述文体的特点及翻译要点3.2 常见的译词法3.3 译词要点第四章 公文文体4.1 公文文体特点及翻译要点4.2 常见的英语长句、难句汉译法第五章 描写及叙述文体5.1 描写及叙述文体的特点及翻译要点5.2 情态动词的翻译5.3 句子的情态翻译第六章 科技文体6.1 科技文体的特点及翻译要点6.2 英语动词的翻译6.3 被动语态的翻译6.4 连词的翻译6.5 英语计数的汉译第七章 应用文体7.1 应用文体的特点及汉译要点7.2 代词的汉译7.3 介词、冠词及名词数的汉译第八章 翻译三论绪论Ⅰ. 将下列词语译成汉语1. bilingualism【译文】双语学2. stylistics【译文】文体学3. semiotics【译文】符号学4. structuralism【译文】结构主义5. constituent analysis【译文】成分分析6. phrase structure analysis【译文】短语结构分析7. semantic field【译文】语义场8. 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译文】转换生成语法9. register【译文】语域10. discourse analysis【译文】篇章分析11. SL【译文】源语12. TL【译文】译入语13. syntactic description【译文】句法描写Ⅱ. 判断下列表述正(T)误(F)1. 结构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欧美句法研究的主流。
【答案】F结构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欧美句法研究的主流。
其关注的中心是“成分分【解析】析”,即将句子切分为短语为单位的“结构体”,如名词短语、动词短语等,以此构成句子的结构树形图,从而使句子在结构上成为“可认识的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