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散文发展史
- 格式:ppt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8
散文发展的历史概述、分类、和审美特征
散文发展的历史概述、分类、和审美特征
散文的文体特征是:形散神聚、意境深邃、语言优美。
散文的发展历史:
先秦: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是历史散文,如《左传》。
两汉: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东汉以后,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形式。
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
唐宋: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写法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时涌现。
明代:先有“七子”以拟古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
近现代:指与诗歌、小说、戏剧等并称的文学样式。
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
散文的分类: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
散文的阅读策略: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2、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
3、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
4、品味散文的语言。
5、领会作品的内涵。
唐代散文发展的基本概况在唐代,散文的发展变化与诗歌的发展变化并不同步。
当诗歌已经高度繁荣的时候,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才开始。
文体文风的改革,自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的关系;自形式言,是由骈体而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
这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今人习惯上把它称为“古文运动”。
一、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改革西魏的苏绰和隋的李谔,都提出过文体复古的主张,但都未尝产生实际的影响。
初唐陈子昂提倡风雅兴寄,在唐代影响很大,但其时并未形成文体文风改革的普遍风气。
文体的由骈而散,在开元时期已有相当的发展,而作为一种改革思潮出现,则是在安史之乱以后。
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使盛唐时代强大繁荣、昂扬阔大的气象一去不返,代之而起的,是藩镇割据、佛老蕃滋、宦官专权、民贫政乱以及吏治日坏、士风浮薄等一系列问题,整个社会已处于一种表面稳定实则动荡不安的危险状态。
面对严峻的局面,一部分士人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慨然奋起,思欲变革,以期王朝中兴。
元稹说他目睹混乱的政局:“心体悸震,若不可活,思欲发之久矣。
”(《叙诗寄乐天书》)韩愈放言宣称:“大贤事业异,远抱非俗观。
报国心皎洁,念时涕氿澜。
”(《龊龊》)连那位以穷愁悲吟著名的孟郊,也成为“壮士心是剑,,暮思除国仇”(《百忧》)的高唱。
陆质、王叔文、吕温、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裴洎 、李绛、裴度等都在贞元、元和之际挺身而出,参政议政,研讨治国方略,与邪恶势力斗争,表现出改革现实的强烈愿望。
与强烈的中兴愿望相伴而来的,是复兴儒学的思潮。
唐初修《五经正义》,重章句之学,而疏于义理之探讨。
这对于儒学的发展与致用是有碍的。
当时刘知几和王元感曾提出过批评,却未能改变此种守章句的学风。
安史乱后,随着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儒学开始出现一种新倾向,就是重大义而轻章句。
独孤及、柳冕、权德舆等都持这种主张,而这种新倾向的代表,是啖助,赵匡、陆质的《春秋》学派。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梳理文学考研 2020-11-30 11:48中国古代文学史讲的是从上古一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中华民族文学发展的历史。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历史悠久,其起源,约略同中华文明的起源同步。
漫长的历史上曾经产生出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作家和数不清的优秀作品,出现了多姿多彩的体裁、题材、风格、流派,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学现象、文学潮流和文学理论,内容极其丰富。
这是一笔无比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世界民族文学之林,我国古代文学以自己无比辉煌的成就和无比鲜明的独特风貌,占有重要的地位。
各时期的主要文学样式(1)上古时期:神话传说(2)先秦时期: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3)两汉时期:辞赋乐府民歌历史散文(4)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等(5)唐代时期:诗(6)宋代时期:词(7)元代时期:曲(8)明清时期:小说一、上古战国文学神话传说(1)所谓神话,是上古时代的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所幻想出来的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叙的集体口头创作。
上古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2)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有:A、解释自然现象的:女娲补天、女娲造人(始祖神话)、盘古开天(创世神话)。
B、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的: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氏建八卦、神农氏尝百草、轩辕氏制衣冠,建舟车、大禹治水(洪水神话)、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反映抗争精神)等。
C、反映社会斗争的:黄帝战蚩尤(战争神话)(3)记载上古神话的主要作品:《淮南子》、《山海经》等。
诗歌总集一、名称《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汉武帝“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置五经博士”(《汉书·武帝纪》),崇《诗》为经,称《诗经》。
二、篇数《诗经》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乃所谓“笙诗”,有目无辞,故实有305篇。
《墨子·公孟》:“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散文的发展历史简单概括
散文是一种以故事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方式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文学形式。
它的发展历史可以简要概括为:
1. 古代典籍时期:散文最早起源于古代的典籍,比如《尚书》、《诗经》等,这些文献中包含了大量以散文形式记载的文字,如官方命令、祭文、编年纪事等。
2.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散文以《庄子》、《老子》、《孟子》等哲学家的著作为代表。
这段时期的散文具有深刻的哲理和思想,追求言之有物、言简意赅的特点。
3. 汉魏六朝时期:这个时期的散文以《文选》、《齐民要术》等文集为代表,内容涵盖了议论、叙事、文艺批评等多个领域,形式多样化。
4.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的散文达到了高峰,产生了许多杰出的散文家,如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
他们的作品在表现力和文学价值上都有很高的成就,丰富了散文的形式和内容。
5. 明清时期:这个时期的散文以清代的《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小说为代表,开始出现了更多叙事性和小说化的特点。
在中国文学发展中,散文一直以其灵活多样的形式、深刻的思想和广泛的内容而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古代到现代,散文都在不断演变和创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传统。
中国散文发展概述提到中国散文的辉煌,人们不由得联想到先秦时期、唐宋时期和新文化时期。
同时,这三段时期也是中国散文史上的开创与变革时期。
中国远古至秦统一前的无韵文即是散文的雏形。
殷商时代有了文字,也就有了记史的散文。
到了周朝,各诸侯国的史官进一步以朴素的语言、简洁的文字记录了列国间的史实,如《春秋》。
同时,也出现了以卜筮为主要内容的巫书,如《周易》。
以后,随着时代的需求,产生了描述现实的历史文学,这就有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
由此可见,先秦散文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社会基础。
先秦散文的成就,主要集中在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的衰落和封建制的兴起,使阶级关系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从而打破了贵族官府垄断文化的局面,使文化由贵族转移到了“士”这一阶层手中。
私家著述和私人讲学的风气随之兴起。
由于“士”阶层比较复杂,在讲学和著述中所代表的阶层利益不同,出现了不同的学派。
各家学派相互展开辩论,活跃于政治舞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各家学派为宣传自己的主张纷纷著述立说,遂产生了九流十家丰富多采的诸子散文著作。
于是,在这个社会制度大变革的时代,也是文化学术空前辉煌璀璨的时代里,出现了偏重于论说的诸子散文和偏重于记述的历史散文。
以《尚书》为标志的成熟散文就此形成。
而先秦诸子的散文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在我国散文史上独树一帜,是源头,又是高峰,而且包含许多特色,对后代有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影响。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没有巫、史之官的文化垄断,也没有秦朝“以法为教”的文化专制和汉儒经学的禁锢,作家思想解放,敢于发表各自的见解和主张,这正是诸子散文争奇斗艳、风格各异的原因。
类似地,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和开明贤君,推动了中国散文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期。
彼时,“古文运动”出现,直接推动了散文的繁荣和发展,涌现了唐宋八大家和不少优秀散文作品。
唐代散文,既革除六朝旧习,又开辟了宋、元以后散文的发展道路。
中国散文发展史一、先秦散文文学的起源是远在文字之前的。
我国最古老的文学便是始于诗歌;有了文字以后,由于中国文字具单音、独体等特性,在用字造句的时候,自然会因为声气调和的关系,产生了奇、偶的自然音韵。
于是讲求对偶的便逐渐形成诗赋一派,好奇的则产生为散文一派。
然而我国在汉以前所谓的“散文”,并不能算纯文学,大多都是一些记事说理的实用文,像伏羲的“教”,神农的“占”,都属这一类。
仅管如此,这些说理记事的散文,随着时间不断的累积,除了提供前人的思想见解给后人了解外,文章的写作手法,实际上也不断的在往纯文学的艺术标准迈进着。
先秦散文是我国古典散文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指的是后殷商到战国末年这一段时期的散文。
以目前的文献资料看来,我国最早的“书面文学”应该起于商朝的甲骨卜辞及铜器铭文,它们包括了韵文和散文的记载,这就是散文的起源。
接着在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社会文化变迁,提供给散文一个很好的孕育、发展环境,使散文迈向中国古典散文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春秋战国时代的散文可分为两大派:史传散文与诸子散文。
当时的散文之所以会大量出现、发展,成为先秦时代散文最重要的时代,是因为春秋战国之际,因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土地的利润,也增加了土地的侵占掠夺情形;且当时列国并立,竞争激烈,经常有兴亡纷争的事件发生,需要有文章记载这些事情。
于是史传散文因用而生,并且开始迅速发展。
同时,因为农业生力的发展,渐接造成商业繁荣,商人抬头。
当时有不少富商置身政治舞台,而封建制度则日趋毁坏,从此贵族没落,平民崛起。
贵族在封建制度破坏后流落民间,与庶民无异,只能以传授知识技能谋生,学术文化也从贵族专有普及于民间。
再加上社会政治的影响,一般的才智之士,可以抒发己见,用以劝谏君王,或著书立作,匡救时弊,百家争鸣局面由此产生,于是有诸子散文的产生,并且呈现长足的进步,与史传散文互相辉映。
总之,先秦时代散文能突然蓬勃发展、大放光彩,主要是受到政治经济的改变、社会阶级的变动、文化思想、文学本身的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散文发展史
散文是一种以平实、自然、自由为特点的文体,起源于古代希腊和罗马。
在欧洲文学史上,散文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古代散文:古代散文最早的代表作品是希腊作家赫西俄德的《工作与日子》和罗马作家凯撒的《高卢战记》。
这些作品以简洁、朴素的语言风格,生动地描绘了古代人们的生活和历史事件。
2. 中世纪散文:中世纪散文以基督教教义和修道院生活为主题,代表作品包括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和圣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
这些作品以严谨、抽象的语言风格,深入探讨了宗教哲学和人类灵魂的问题。
3. 文艺复兴散文:文艺复兴散文以人文主义和自然主义为特征,代表作品包括蒙田的《随笔》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
这些作品以自由、多样的语言风格,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独特见解。
4. 现代散文:现代散文以个人主义和现代主义为特征,代表作品包括卡夫卡的《审判书》和福克纳的《声音与疯狂》。
这些作品以抽象、复杂的语言风格,探索了人类内心的复杂和矛盾。
散文的发展历程可以看作是人类思想和文化的缩影。
从
古代到现代,散文的风格和主题不断演变,反映了人类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和思考。
散文的发展历史论引言散文自古以来就以其精巧细腻、抒情自由著称,其在国学曲院里也备受喜爱。
两千五百多年来,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悠久而辉煌的历史。
通过梳理散文的发展历史,可以深远地理解散文对文学史的影响力及其艺术性特点。
一、先秦:兴起最早的散文中国最早的散文形式是“训诫散文”。
“训诫”的散文,大都以凝练的语言宣扬正道,在政治上表现惩恶扬善之精神,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形势;在宗教上提倡信仰传统,彰显出人们对道义的追求;在思想上强调智慧与品德,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精髓。
代表性作品有《管子》《尚书》《诗经》等等。
二、春秋时期:繁荣并演变到了春秋战国的时代,散文的发展事业大大蒸蒸日上,呈现出了繁荣景象,以拓展以及改革原有形式,实现了散文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著名的《荀子》就把古训诫文化和性质的文章演变成了情感化、文理兼顾的“致言”散文,成为春秋之际散文发展的一大突破。
三、汉至宋代:进步与崭新汉代开始,散文人物开始多有创作,形式开始规范,《尚书》就形成了“句句圆融,文情晦涩,思辨灵秀,表里如一”的特点,是春秋散文发展的重要成果。
杨玉环写出了《玉芙蓉》等十三篇古风散文,这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散文作品。
汉代散文表现出从情感化到实用性的转变,从内容上观之,有了突显内容的“说而不赋”的新重心,是散文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到了宋代,它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宋代散文在自然美的描写及凝练传神的文字上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例如林清玄的《秋词》,陆游的《荷花池边》等,堪称为宋朝散文录的精品,享誉文坛,成为模板,为後世案牍。
四、元明清:宝贵补充元明清两代保存了大量宝贵的散文作品,如令狐楚、令狐冲的《谈虎》,蒙古学家穆英杰的《晚钟》等等。
清代散文则动情无限的表达了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热爱之情,给世人留下了许多佳篇,比如纳兰性德的《泊船瓜洲》和《鹊桥仙》;冯梦龙的《满江红》和钱钟书的《游园惊梦》等。
五、现代诗文:抒情肆咏20世纪以来,我国现代文学散文更加多元,诸如萧红的《春江花月夜》,鲁迅的《双鱼座》,峻熙《夜宿山寺》以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都是一页页抒情会心的精彩绝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