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患者气管插管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 格式:pptx
- 大小:2.90 MB
- 文档页数:13
ICU气管插管病人的护理研究ICU是各医院加强对危重症病人集中治疗与护理的地方,其收治病人来源广泛,集中了各种病情多变、危象丛生的可逆性危重病。
机械通气已经被广泛应用于ICU临床抢救中。
因此,对于ICU病人的护理,尤其是带有气管插管病人的护理,是ICU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就ICU气管插管病人的护理现状作一综述。
一、气管插管的固定人工气道是危重症病人的生命通道,保证人工气道的在位与通畅是抢救生命、治疗疾病、预防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使用机械通气的病人而言,大多数人从来没有过类似的经历,因此,经常会出现焦虑、抑郁、恐惧、悲哀、愤怒、害怕、敌对等情绪反应。
气管插管病人非计划性拔管是全球ICU医务人员关注的问题,加强对高危人群的关注,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率和重臵管率,才能真正保证ICU气管插管病人的安全。
(一)采用适宜的固定方法正确固定气管插管,可以较好地预防气管插管脱出。
保证气管插管的固定在位,需要定时检查及时更换固定胶布或固定带。
比较实用的固定方法是在胶布固定的基础上另加系带一条,长度依据病人头颅大小,绕过枕后沿乳突或耳廓上在插管上系紧,再环绕1~2圈后打结,松紧以可容纳一指左右推动插管不滑动为宜,采用此方法意外脱管率明显降低。
另有报道,经口气管插管的病人可采用新型口导管固定器,可以较好地预防插管脱出。
(二)做好气管插管的观察与记录气管插管的深度、气囊的充气量,直接影响到病人的通气水平及喉头水肿与溃疡的发生,所以严密观察并做好气管插管的记录至关重要。
气管插管的观察记录包括:气管插管外露长度、气囊充气量、充放气时间,固定胶布或固定带更换时间,插管日期、插管型号和插管途径。
每班护士均应按此准确记录并在交接班时严格查对,如有出入应及时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
(三)规范护理操作程序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失当及巡视不到位,是ICU病人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之一。
因此,需要规范护理操作程序,掌握技巧,加强巡视。
气管插管常见的并发症及原因气管插管是一种常见的呼吸支持措施,常见于重症监护、麻醉等领域。
然而,气管插管也伴随着一些并发症,包括机械性并发症、感染和气道损伤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并发症及其原因:1.口腔和喉部损伤:气管插管需要通过口腔和喉部,可能会导致黏膜破损、出血、水肿和溃疡。
这可能由于插管时的操作不当、导管的尺寸过大或患者固定不当导致。
2.声带和喉痉挛:在插管时,气管插管可能会刺激声门周围的神经和肌肉,导致声带和喉部痉挛,并可能引起咳嗽、呼吸困难和气道梗阻。
这通常是由于插管过程中的刺激或插管尺寸的不匹配引起的。
3.艰难插管和误吸:插管时可能存在困难插管或误吸的风险。
困难插管指插管操作困难或无法将插管成功放置到气管中。
误吸是指插管过程中引起呼气性气体和分泌物进入食管和胃等消化道,而不是进入气管。
这些并发症可能由于插管操作技术不熟练、气管插管器械选择不当或解剖结构异常引起。
4.卡压和堵塞:插管时,插管导管可能会被卡压在气管中,导致气道阻塞。
堵塞可以发生在气囊、导管或其他插管部件中,可能导致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
这些问题可能由于插管器械故障、操作不当、导管弯曲或堵塞的分泌物引起。
5.感染:气管插管还可能导致呼吸道感染。
插管过程中引入的细菌可能导致肺部感染或呼吸道感染。
此外,长时间插管可能会导致呼吸道黏膜受损、黏膜功能受损,从而增加感染的风险。
6.支气管损伤:在插管过程中,插管导管可能损伤气管黏膜和支气管壁,导致出血和创伤。
这通常由于插管时插管器械的损坏、操作不当或患者的解剖异常引起。
为了减少这些并发症的发生,需要进行正确的插管操作和及时的监测、护理措施。
选择合适大小的插管和可靠的固定装置也是很重要的。
此外,定期清洁导管并控制插管时间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的风险。
医护人员应该接受专门的培训,熟悉气管插管技术,以确保插管过程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如果患者有插管相关的并发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进一步的并发症发生。
成人重症患者气管插管管理指南(2020完整版)前言未预料的困难气道管理指南的发布及2015年更新改变了麻醉科的困难气道管理。
但是,皇家麻醉医师学院和困难气道学会第四次全国审查项目组(NAP4)强调指出,ICU和急诊气道管理导致的不良后果和存在的重大缺陷高于麻醉科。
不同患者(成人、儿科、肥胖、急诊、院前及拔管)所面临的问题都已经有专门指南阐述。
尽管医院各个病房(急诊、ICU、普通病房)都会有重症患者,挑战别具一格(表1),且并发症的风险最高,然而用于管理这类患者的专业指南只有印度发不过一个,其它就没了。
对于危重病,患者因素可能妨碍标准气道评估。
急迫性和生理储备降低导致围插管期明显缺氧、低血压、心律失常、心跳骤停,以及死亡的风险显著增加。
气管插管过程中,延误和喉镜反复尝试会增加并发症,也包括心跳骤停和死亡。
ICU插管高达30%不能“一次成功”,明显高于手术室。
ICU插管过程中严重缺氧(SpO2<80%)的患者高达25%。
此外,大约4%的ICU患者入住是为了观察气道、气管插管、原本就有气道问题来拔管,并且总体上大约6%的ICU患者是预期困难气道。
危重病本身和其治疗能使得解剖“正常”的气道成为“生理性困难气道”。
液体复苏,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俯卧位通气和长期气管插管都能够导致气道水肿和畸形。
常常不适宜清醒插管,而且气道管理失败后唤醒患者通常不切实际。
其他突出问题包括环境、操作者或参与者的经验,和其他人为因素(表1)。
ICU 发生严重气道事件时,死亡率和脑损伤的发生率比手术麻醉高约60倍。
尽管ICU气管插管本身风险就高,但大多数气道事故发生在安全建立人工气道之后,原因是气道脱管或堵管;在一组患者中,82%的事故发生在插管后,有25%患者死亡。
病情3级入ICU的患者有10-19%行气管切开,气道事故的风险特别高。
在英国、困难气道学会(DAS),危重病医学会(ICS),危重病医学协会(FICM)和英国皇家麻醉学会(RCoA)意识到需要特定指南为成人危重症患者气道管理提供结构化方法。
气管插管护理措施及注意事项一、气管插管的概述气管插管是一种常见的重症监护治疗方式,用于维持呼吸道通畅及提供有效的通气,同时也可辅助呼吸机治疗。
然而,气管插管需要密切的监测和护理,以避免并发症和减少患者不适感。
二、气管插管前的准备工作1. 患者评估: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史、体格检查等。
2. 设备准备:包括呼吸机、氧气供应装置、气囊面罩等。
3. 麻醉药物准备: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和药物。
4. 人员安排:医生、护士和呼吸治疗师等专业人员应在场。
三、插管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 维持患者安全:在插入过程中要注意维持患者安全,确保患者头部稳定并避免牵拉导致颈部损伤。
2. 控制时间:插入时间应控制在30秒以内,以减少缺氧时间。
3. 监测呼吸:插入后应立即连接呼吸机,并监测患者的呼吸情况,调整呼吸机参数以保证通气效果。
4. 确认插管位置:通过X线检查或其他方法确认插管位置是否正确,避免误插食管或误插支气管等并发症。
5. 防止感染:在插入过程中要注意手卫生,使用无菌器械和消毒液,并做好隔离措施以防止交叉感染。
四、气管插管后的护理措施1. 维持通气:维持呼吸机参数稳定,避免意外脱落或堵塞等情况发生。
2. 维持口腔清洁:定期清洁口腔和牙齿,避免口腔感染和龋齿等问题。
3. 防止压疮:定期更换体位,使用合适的垫子和支撑物,避免压迫导致压疮。
4. 监测体征:包括心率、血压、体温等常规体征,以及尿量、血氧饱和度等特殊指标。
5. 维持营养:使用胃肠营养支持,避免营养不良和脱水等问题。
五、气管插管的拔管过程1. 拔管前准备:停止麻醉药物或镇静剂的使用,将呼吸机参数调整为自主呼吸模式,并给予氧气。
2. 拔管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避免牵拉导致颈部损伤,确保患者头部稳定;监测患者自主呼吸情况,以及喉痛和咳嗽等症状。
3. 拔管后护理:监测患者呼吸、心率、血压等体征变化;观察患者是否有恶心、呕吐、喉痛等不适感受,并及时处理。
六、气管插管的并发症1. 呼吸道感染:由于插入导管会破坏上呼吸道黏膜屏障,易引起细菌感染。
ICU经口气管插管患者获得性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特点,为制定有效干预对策提供可靠依据。
方法采用现场调查和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在ICU经口气管插管抢救时间>48h的100例危重患者进行医院感染因素分析。
结果 100例经口气管插管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37例次,例次感染率为37.00%;不同基础疾病和不同年龄段医院感染发生率不同,随年龄增长医院感染率上升,特别是年龄>60岁老年人,且以呼吸系统疾病医院感染率最高达48.00%;感染部位以下呼吸系统感染最多占45.45%;侵入性操作及收治时间与医院感染关系密切。
结论 ICU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高,应采取行之有效的干预对策,减少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经口气管插管;医院感染;干预对策重症监护病房(ICU)是收治急危重患者的临床科室,由于收治患者的病情复杂危重、免疫力降低及侵入性操作多,因而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要比一般病房患者高出5~10倍,是医院感染发生率高的发区〔1〕。
为更好防控ICU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医院感染,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患者生存质量,本文对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在ICU经口气管插管抢救时间>48h的100例危重患者进行医院感染因素分析,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0月ICU经口气管插管抢救时间>48h的危重患者100例进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入选标准:入住ICU与经口气管插管抢救时间>48h无医院感染患者,每日监测患者感染进展直至移出ICU72h。
其中男68例,女32例,患者年龄15~78岁。
基础疾病:脑血管疾病27例,呼吸系统疾病25例,心脏疾病18例,损伤性疾病19例,其他疾病11例。
1.2 诊断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001年版)进行诊断。
一、引言气管插管是重症患者抢救过程中常用的生命支持手段,然而,由于插管操作的不规范、患者自身状况的变化等因素,气管插管阻塞是临床工作中常见的问题。
为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提高抢救成功率,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应急预案的目的1. 确保患者气道通畅,防止因气管插管阻塞导致呼吸衰竭、心跳骤停等严重后果。
2. 提高医护人员对气管插管阻塞的应急处置能力,降低医疗风险。
3. 建立健全气管插管阻塞的预警、报告、处理和总结机制。
三、应急预案的组织架构1. 成立气管插管阻塞应急预案领导小组,负责应急预案的制定、实施和监督。
2. 设立气管插管阻塞应急小组,负责应急事件的现场处理和协调。
3. 明确各岗位人员的职责,确保应急事件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四、应急预案的内容1. 预警与报告(1)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发现气管插管阻塞的迹象,如呼吸困难、发绀、呼吸机报警等。
(2)一旦发现气管插管阻塞,立即向应急小组组长报告,启动应急预案。
(3)应急小组组长应迅速组织人员到位,开展现场处置。
2. 现场处置(1)立即停止所有可能加重阻塞的操作,如吸痰、药物注射等。
(2)保持患者头部后仰,充分开放气道。
(3)使用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必要时进行气管切开。
(4)快速评估患者生命体征,根据情况给予药物治疗,如肾上腺素、阿托品等。
(5)如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尝试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6)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确保气道通畅。
3. 后期处理(1)对气管插管阻塞原因进行分析,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2)对参与应急处置的医护人员进行总结和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对应急事件进行详细记录,形成报告,为今后类似事件的应急处置提供参考。
五、应急预案的实施与监督1. 定期开展应急预案培训和演练,提高医护人员对气管插管阻塞的应急处置能力。
2. 对应急预案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应急预案的有效性。
3. 对应急事件的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不断完善应急预案。
急诊、ICU护士在气管插管技能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要】目的探讨强化急诊、ICU护士气管插管技能掌握程度的方法。
方法随机抽取本院45名急诊、ICU护士,利用挪威Laerdal公司产LF03699u型急救气管插管头部模型进行气管插管考核。
结果45名护士的气管插管技术考核成绩平均73分,合格率为57%,存在的主要问题:摆放体位方法不正确;开放气道手法不对;操作动作不够轻柔,准确等。
结论应加强急诊、ICU护士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制定培训计划和目标,并进行定期考核。
【关键词】急诊; ICU护士;气管插管;技能考核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对2010年10月急诊、ICU护士随机抽取45名,均为女性,年龄19~40岁,平均(23.5±8.9)岁。
其中主管护师5名,护师15名,护士25名。
1.2方法采用挪威Laerdal公司产LF03699u型急救气管插管头部模型进行情景模拟考核,根据气管插管评分标准进行考核评分。
1.3评价指标根据《郑州市院前急救系统急救技能大赛项目操作评分标准》(百分制)。
评分表的内容包括成人气管插管(经口)的物品准备、操作步骤、开放气道、复苏有效指征等知识要点。
监考人员为取得了急救上岗证的护士长,考核前集中学习评分标准,同时考核采用4人评分制,取平均分为考核成绩。
2结果2.1考核的成绩参加成人气管插管(经口)操作考核的45名护士总平均分为73分,最高分为92分,最低分为37分,总合格率为57%。
2.2考核中存在的问题见表1。
45名护士对成人气管插管(经口)操作流程基本掌握,在操作考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开放气道手法不正确、操作喉镜时以门牙为支持点、插管时喉头声门未充分暴露、插管后未检查两肺呼吸音是否对称等。
表145名护士成人气管插管(经口)操作考核中存在的问题步骤存在问题例数百分率%1.物品准备物品准备不齐全511.02.摆放体位摆放体位方法不正确817.0无观察口腔有无异物36.03.开放气道开放气道手法不正确511.04.球囊加压给氧次数不够24.0潮气量不足613.0胸廓无起伏613.05.操作流程操作喉镜时以门牙为支持点1124.0插管时喉头声门未充分暴露1015.8插管过深48.0未给导管气囊充气36.0未判断双肺呼吸音是否对称36.0固定导管时未放牙垫24.06.拔管未充分吸净存留在口鼻、咽喉部613.0及气管内分泌物7.终末质量操作动作不够轻柔,准确1015.8未关心体贴患者511.0未在规定时间2分半钟完成715.63讨论心肺脑复苏过程中,气管插管以保证通气是首要任务,是复苏成功的关键。
ICU患者的气管导管护理与护理常见问题导言:在重症监护室(ICU)中,气管导管是一种重要的医疗设备,用于维持患者的气道通畅和呼吸功能。
正确而有效的气管导管护理对于患者的生命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ICU患者的气管导管护理,并探讨一些护理中常见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一、ICU患者气管导管的选择和插入1. 气管导管的选择在选择气管导管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格状况、病情严重程度和预期使用时间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常见的气管导管类型包括人工气道(包括口腔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管)、气管插管和导尿管等。
医护人员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气管导管。
2. 气管导管的插入气管导管的插入需要专业的护理人员进行。
在插入过程中,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标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插入后,应进行固定,以防止移位。
二、ICU患者气管导管护理1. 气管导管护理的常规(1)口腔护理:每4小时或有需要时清洗口腔和唇部,保持口腔清洁,预防感染。
(2)气囊压力监测:每班至少检查一次气囊压力,确保气囊内的气体压力适中,以避免对气道造成损伤。
(3)气管导管位置监测:每班至少检查一次气管导管位置,确保其在正确的位置,以避免误吸和呼吸道堵塞。
2. 气管导管护理的特殊情况(1)分泌物管理:ICU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多,需要定期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2)气管导管脱垂管理:当气管导管脱垂时,应及时修复或更换,以避免气道不通。
(3)气管导管阻塞处理:如果气管导管发生阻塞,应迅速处理,避免影响患者的呼吸。
(4)气管导管拔除注意事项:拔除气管导管前,应先评估患者的呼吸功能和状况稳定程度,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三、护理常见问题与解决办法1. 高气囊压力引发的气道损伤当气囊压力过高时,容易导致气管黏膜破损,引发气道损伤。
护理人员应每班定期检查气囊压力,并确保压力适中。
2. 气道感染的预防与控制(1)加强口腔护理:定期清洗口腔,保持口腔清洁,减少细菌繁殖。
(2)合理使用抗生素: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选择适当的抗生素治疗,避免滥用。
非计划性气管插管拔管的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非计划性气管插管拔管是指未经医护人员同意,患者在未达到拔管指征的情况下将气管插管自行拔除或因其他原因导致插管脱落。
这种情况在重症监护室(ICU)等病房较为常见,可能导致患者呼吸困难、肺炎、窒息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为了降低非计划性气管插管拔管的发生率,本文分析了其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
一、非计划性气管插管拔管的原因1. 患者因素(1)意识障碍:患者因意识障碍,如麻醉、药物中毒、脑部病变等原因,无法意识到拔管的危险性,导致自行拔管。
(2)躁动不安:患者因疼痛、不适、恐惧等情绪,表现为躁动不安,增加拔管的风险。
(3)生理需求未满足:患者因饥饿、口渴、排尿困难等生理需求未得到及时解决,而采取拔管行为。
2. 医护人员因素(1)操作不当:医护人员在插管、固定、护理过程中操作不当,导致插管不稳定,容易脱落。
(2)观察巡视不足:医护人员对患者的观察巡视不足,未能及时发现患者的拔管行为或插管脱落的风险。
(3)沟通不畅: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不畅,导致患者对拔管的风险认识不足。
3. 器械因素(1)气管插管质量问题:气管插管材质不良、尺寸不合适、管道粘连等导致插管不稳定,容易脱落。
(2)固定设备不合适:固定设备如胶布、绷带等不合适或使用不当,导致插管固定不牢。
4. 环境因素(1)病房环境:病房环境嘈杂、光线不足等导致患者不适,增加拔管风险。
(2)护理流程:护理流程不完善,如交接班不明确、护理记录不完整等,导致插管管理混乱。
二、整改措施1. 患者管理(1)加强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状态、情绪变化,评估拔管风险。
(2)改善患者舒适度:及时解决患者疼痛、不适等问题,提高患者满意度。
(3)加强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拔管的风险,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2. 医护人员培训与改进(1)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气管插管操作的熟练程度,规范操作流程。
(2)加强观察巡视:制定严格的观察巡视制度,确保医护人员及时发现拔管风险。
浅谈ICU 气管插管病人的心理分析及对策摘要】气管插管是ICU 抢救危重病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而由于危重患者垂危心理以及ICU 特殊的病房环境,势必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心理反应,进而造成疾病加重和转归。
因此针对ICU 病房特点和危重病人的心理状况对ICU 护理人员制定系统、专业化培训以及时掌握插管病人的心理状态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使临床危重患者获得更多的救治时间和存活的机会。
【关键词】ICU;气管插管;心理活动分析;护理干预重症监护病房ICU 是收治危重病患者并对其进行集中抢救和监护的场所,气管插管是ICU 抢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治疗期间患者完全处于一个陌生的环境,而死亡的威胁、病痛的折磨、与医护人员沟通的障碍会导致患者产生一系列负面的心理反应,如紧张、恐惧、忧虑等,其精神和心理上的创伤远大于疾病所带来的痛苦。
这些不良情绪将导致患者病情加重,严重的将威胁生命。
现对ICU 插管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选择2013 年11 月~2015 年5 月ICU 收治的危重病人58 例,其中男30 例,女28 例,呼吸衰竭20 例,COPD24例,重度多发伤5 例,多功能脏器衰竭6 例,重大复合外伤3例。
本组均为行气管插管接受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的清醒病人。
1.2 结果本组病人经积极有效地护理干预,30 例病人病情平稳,顺利脱机拔出气管插管转入相关科室继续接受治疗,17 例接受气管切开治疗,5 例痊愈出院,4 例病情危重死亡,2 例病人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自动出院。
2、患者不健康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气管插管是抢救危重病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由于危重患者垂危心理和ICU 特殊的病房环境,势必影响气管插管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心理反应,进而影响疾病转归。
容易出现抑郁、恐惧等心理状态。
ICU 护士提供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后,患者抑郁、恐惧等不良心理反应均较护理前有不同程度得到改善或消除。
2023危重患者的气管插管(完整版)摘要气管插管是重症监护中最常见和最危险的操作之一。
事实上,45%接受插管的患者至少经历过一次主要的插管期不良事件,其中心血管不稳定是最常见的事件,占43%,其次是严重低氧血症和心脏骤停,分别占9%和3%o插管不良事件可能使患者面临更高的28天死亡率风险,并且随着尝试保护气道的次数增加,这些不良事件更为常见。
与麻醉环境相比,危重患者插管期间出现并发症的风险更高,这是由于他们生理机能紊乱(例如潜在的呼吸衰竭、休克和/或酸中毒)造成的,在这方面,重症监护中的气道管理已被定义为〃生理上困难〃。
近年来,一些随机研究调查了最有效的预吸氧策略,并建立了在中重度低氧血症患者中使用正压通气的证据。
本综述的目的是提供危重患者插管的最新证据,重点是了解插管期间的风险和评估预防或减轻不良事件的干预措施。
关键点:危重患者气管插管在操作期间出现严重的不良事件发生率高。
血流动力学衰竭是气管插管期间最常见的事件,未来应研究减轻这一事件的略。
应寻求优化生理机制和增加首次插管成功率的策略,以降低危重患者的风险。
介绍气管插管是危重患者最常见的操作之一。
不同的变量会增加重症监护环境中插管期间主要不良事件的风险。
当重症患者暴露于正压通气、诱导剂和每次喉镜检查时,潜在的病理生理学(例如潜在的缺氧、低灌注和酸中毒)在增加患者血流动力学衰竭、严重缺氧和心脏骤停的风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引入"生理性困难气道〃一词是为了描述危重患者气道管理的特点,在麻醉环境中除了可能遇到的解剖学困难之外,他们的生理机能紊乱还带来了特定的挑战。
另外还要考虑的因素是操作者具有不同水平的专业知识和培训这一变量。
最后,甚至插管程序的地点,由于可用的人力和设备资源的水平各不相同,也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迄今为止,有关插管期间不良事件的数据可从地方或国家级观察性研究中获得。
国家审计项目在英国医院的1年观察期间收集了麻醉和重症监护环境中气道管理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