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朱生豪莎士比亚戏剧的译介思想和成就

朱生豪莎士比亚戏剧的译介思想和成就

朱生豪莎士比亚戏剧的译介思想和成就
朱生豪莎士比亚戏剧的译介思想和成就

朱生豪莎士比亚戏剧的译介思想和成就

朱宏达,吴洁敏

(浙江大学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28)

摘要:文章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从三个方面全面介绍了朱生豪的莎士比亚戏剧译介过程及其贡献:朱生豪是我国解读说不完、道不尽的莎士比亚的第一人;朱译莎剧质量之高“迄今仍无出其右者”;朱生豪是不屈不挠、立志填补中国文化空白的民族英雄。

关键词:朱生豪;莎士比亚;戏剧;翻译

Zhu Shenghao's Translating Shakespeare's dramas and his achievements

ZHU Hong - da, WU Jie –min

(School of Chines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28)

Abstract: With the reference to a mass of literature material,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introduces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Shakespeare's dramas by Zhu Shenghao and his contributions from three aspects: (1) Zhu Shenghao was the first to interpret Shakespeare's profound works; (2) The quality of Zhu's translation of Shakespeare's dramas is the best till now; (3) Zhu Shenghao was an indomitable national hero who resolved on filling the Chinese cultural gaps.

Key words: Zhu Sheng - hao; Shakespeare; drama; translation

朱生豪(1912. 2. 2 —1944. 12. 26) 是嘉兴人民的儿子,也是嘉兴的骄傲。他在抗战前后最艰苦的10 年中(1935 —1944) ,在贫病交加的极端困难条件下,以非凡的毅力翻译出莎士比亚戏剧31 个半(其中半个在逃亡中遗失) 。他替中国近百年文化事业完成了一项艰巨的工程,功不可没。

然而,他所译的莎剧是在他离世3 年之后出版的(即1947 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莎士比亚戏剧全集》27 种) ,从此填补了中华文化的空白。

1954 年,在冯雪峰主持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31 种。这是新中国给朱生豪的最高荣誉。

1955 年,台湾世界书局出版了朱生豪和虞尔昌合译的《莎士比亚全集》,我国终于有了一套完整的莎氏全集。

1978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组织专家,对朱译莎剧31 种进行校订,并补译了朱生豪来不及翻译的6 个历史剧和十四行诗,出版了《莎士比亚全集》11 卷本。成为读者心目中最喜爱的经典名著之一。

此后,《朱生豪传》、《诗侣莎魂》以及《朱生豪书信集》等相继问世。随着中国莎学的逐步普及,朱生豪的名字愈来愈为海内外的朱译莎剧读者所知晓。朱生豪的动人事迹也愈来愈多地进入当代名家名师的视野。这是淡泊名利的朱生豪生前所未曾料到的。

其中有两件事必须强调:一是1988 年8 月,发行量高达数十万册的《文汇月刊》,率

先刊登了《朱生豪传》的部分重要章节,把此前鲜为人知的莎剧译者的动人事迹公之于众,破解了莎剧译者之谜,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反响。其编者按称:朱生豪为介绍西方最伟大的作品作出不朽贡献。而译述质量之高,迄今仍无出其右者。二是1989 年12 月,在朱生豪逝世45 周年纪念日,中国翻译家协会上海分会草婴、方平等一行20 余人,慕名专程来到嘉兴朱氏故居,给朱生豪遗孀宋清如赠上一幅鐫有“译界楷模”四个大字的匾额,至今高挂在宋清如晚年的卧室。而“译界楷模”则不仅是对朱生豪的最高褒奖,也是对他恰如其分的评价。

一、我国解读说不完、道不尽的莎士比亚的第一人

英国伟大作家莎士比亚早在120 多年前就被介绍到中国,而他的作品则是在“五四”运动以后才传入我国。从1921 年田汉所译《哈姆莱特》,到1978 年出版莎氏全集,其间经历了57 个年头。这中间,唯有朱生豪是竭尽全力译莎,乃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为了翻译莎剧、保持莎剧神韵,对莎士比亚作过深入的研究,提出过不少精辟的见解。

朱生豪对莎剧的深入理解,来源于他对莎氏的真诚崇拜、对莎剧的钻研以及和世界各国文学尤其是戏剧文学的广泛比较之上。早在中学时代他就接触过《哈姆莱特》和《凯撒大帝》等莎剧英语片段。大学时读过牛津版莎剧原文。上海工作期间,他以世界书局特约的莎剧翻译者身份,搜集了莎士比亚有关资料不下一二百种,阅读钻研莎氏全集十多遍。自称:“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习全集至十余遍,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①可见朱生豪是一个十足的“莎迷”。

莎剧是人物典型性、内涵丰富性和情节生动性的完美融合。朱生豪对莎剧的笃好,使他连带对文学品类的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说:

读戏曲,比之读小说有趣得多。因为短篇小说太短,兴味也比较淡簿一些;长篇小说又太长,读者的兴味有时要中断。但戏剧如五幕一本的就不嫌太长,也不嫌太短。因为是戏剧的缘故,故事的结构必然是非常紧凑的,个性的刻划必然是特别鲜明的。剧作者必然希望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不懈。因此所谓“戏剧的”一语,必然含有“强烈的”、“反对平铺直叙”的意味。如果能看到一本好的戏剧的精采的演出,那自然是更为有味,可惜在中国不能多作这样的奢望。

中国式的戏院,一概晚上七点钟开锣,总要到十二点才散场。要是轰动一点的戏剧,那么也许四点半钟场子里已经有人了。时间的浪费真可怕。再加之以喧闹的锣鼓,服装的眩目的色彩,疲狂的跌打,刺耳的唱声,再加之以无素养的观众的叫唤,拍手以及其他一切嘈杂的声音,也许会使一个健康的人进去,却变成一个神经衰弱者出来。

朱生豪对30 年代上海舞台剧上演情况的批评是尖锐的。也许这正是刺激他从事莎剧移植的一个原因。他要完成莎剧的移植和莎学的研究,对中外古今大作家及其作品做了广泛的调查,才在比较中认识莎士比亚的伟大。他对英国的著名作家一一剖析,乃至把英国文学与俄罗斯文学、法国文学、美国文学等逐个比较,既有文学史纵向的考察,又有作家群横向的比较。他在给宋清如的信中大量地谈到他读这些外国名著后的感想。他说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好得很”、法国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译得不好”,意大利薄迦丘的《十日谈》“文笔很风趣,但有些地方姑娘们看见要摇头,对女人很是侮辱的。古人不免如此。而果戈里的《钦差大人》居然很卖座,兴许是原剧通俗的缘故。”被改编为电影的普希金《杜

勃劳夫斯基》则“清丽极了”。他比较喜欢俄国的契诃夫,胜于法国的莫泊桑。他说:

法国的作品总是描写性欲的地方特别多,莫泊桑的作品里大部分也尽是轧姘头的故事(写得极美丽诗意的也有,写得极丑恶兽性的也有) ,大概中文已译出来的多是他雅驯的一部分,太纯洁的人还是不要读他的全集好。法国的写实派诸大家中,Balzac (巴尔扎克) 、Zola (左拉) 自然是非常伟大的名字,但以文字的技术而论,则未免散漫而多涉枝节,不如Flaubert 和Mavpassant (莫泊桑) 的精练。但以我个人的趣味而论,较之莫泊桑的短篇,我总觉得更爱柴霍甫(今译为契诃夫) 的短篇,这并不是说前者的评价应当在后者之下,而是因为一般而论,我喜爱俄国文学甚于法国的文学。

他认为同是英国小说家狄更斯要比乔治"爱略特好得多。“狄更斯的作品即使不能达到艺术上的高峰,也总是非常有感情的文字。我读他的小说,总不能不流泪。”但一般而论,“狄更斯的作品结构都失之散漫。因此,改编为电影很不易讨好,全剧精彩的地方都只在各片段。但创片者的努力是可佩的。”另一位英国小说家塞克瑞的《名利场》,也是“一本入木三分的辛辣的悲剧。”其他如劳伦斯、阿诺德、本涅特、勃郎宁(诗人) 等人的作品,也一一阅读。但认为英国小说无论如何赶不上法国和俄国,像福洛贝尔( Flavbept) 、屠格涅夫( Furgeniev) 之类的天才,英国毕竟没有。所以,莎士比亚戏剧在英国文学史上就有了更加举足轻重的份量。虽然他自认为受英国文学浸润较多,但我们可以看出他在译述莎剧以前,曾经对世界各国文艺,作过多么详尽的考察。如果没有对外国文艺从宏观到微观的广泛涉猎,他是不可真正掂量出莎士比亚戏剧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份量和地位的。他明确说过:

于世界文学史中,足以笼罩一世,凌越千古,卓然为祠坛之宗匠,诗人之冠冕者,其唯希腊之荷马,意大利之但丁,英之莎士比亚,德之歌德乎。此四子者,各于其不同之时代及环境中,发为不朽之歌声。然荷马史诗中之英雄,既与吾人之现实生活相去过远;但丁之天堂地狱,复与近代思想诸多抵牾;歌德去吾人较近,彼实为近代精神之卓越的代表。然以超脱时空限制一点而论,则莎士比亚之成就实远在三子之上。盖莎翁笔下之人物,虽多为古代之贵族阶级,然彼所发掘者,实为古今中外贵贱贫富人人所同具之人性。故虽经三百余年以后,不仅其书为全世界文学之士所耽读,其剧本且在各国舞台与银幕上历久搬演而弗衰,盖由其作品中具有永久性与普遍性,故能深入人心如此耳(朱生豪《〈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译者自序》) 。

除了肯定莎士比亚的伟大和莎剧角色的现实性、典型性和充分的人本主义以外,朱生豪还精心编写了《莎翁年谱》;对莎剧的分类、分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根据莎剧的性质,可以将莎剧分为“喜剧”“悲剧”“史剧”“杂剧”四类。而把莎士比亚的创作分为四个时期。他认为,自1590 年至1594年是莎氏写作之初期。此期作品大多改编旧剧,其创作者亦未脱摹拟他人之痕迹。喜剧方面受黎利葛林之影响,悲剧、史剧则受马洛之影响。他认为,自1595 年至1601 年是莎氏写作之第二期,“最佳喜剧均于此期产生”。他认为,自1602年至1609 年是莎氏写作之第三期。此期莎氏几以全力专心写作悲剧,为其艺术成就之极峰。

自此以后,莎氏似乎在精神上受到一度重大的打击,使文章中引文除特别说明的以外均出自朱生豪《莎翁年谱》。他对人生的痛苦,虚伪的世相和复杂的人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在他创作生活中的第三期中,他几乎倾其全力于伟大的悲剧,但它们都充满着辛辣的讥刺,和前期作品中轻快的情调显然异趣了(见朱生豪《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第一辑提要》) 。

他认为,自1610 年至1613 年是莎氏写作之第4 期。此期作品极少,多为悲喜杂糅之传奇剧,而以复和团圆为结束者。除《暴风雨》外,文笔远较前期为松懈而散漫(以上除注明者外均据生朱豪《莎翁年谱》) 。

莎剧的优劣得失也是有争论的。朱生豪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对《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佩斯》等四本公认的“四大悲剧”相当推重。他认为:

在这些作品中间,作者直抉人性的幽微,探照出人生多面的形象,开拓了一个自希腊悲剧以来所未有的境界。……关于这四剧的艺术价值,几乎是难分高下的。《哈姆莱特》因为内心观照的深微而取得首屈一指的地位;从结构的完整优美讲起来,《奥瑟罗》可以超过莎氏其他所有的作品;《李尔王》的悲壮雄浑的魄力;《麦克佩斯》的神秘恐怖的气氛,也都是戛戛独造,开前人所未有之境。

“四大悲剧”虽然是各有特色,但朱生豪对《哈姆莱特》最喜爱。早在1935 年他给宋清如的信就提到:

昨夜读《Hamlet》(《哈姆莱特》) ,读到倦极了。一看钟已快一点,可还刚读完三幕。《Hamlet》是一本深沉的剧本,充满了机智和冥想,但又是极有戏剧效果,适合于上演的。莎士比亚之所以伟大,一个理由是因为他富有舞台经验,所以他的剧本没有一本是沉闷而只能在书斋里阅读的。譬如拿歌德的《Faust》(《浮士德》) 来说吧,诗的成分太多而戏剧的成分缺乏,尽管他是怎样伟大,终不免是使现代人起瞌睡之思的作品。但在莎氏作品中,则这两个成分同样地丰富。无论以诗人而论或是以戏剧家而论,他都是绝往无继的。

此外,《威尼斯商人》的轻快明朗,《无事烦脑》的轻松幽默,《暴风雨》的取材神怪和老笔浑成,《仲夏夜之梦》的轻倩抒情和狂想,《泰脱斯"安特洛尼格斯》的残酷血腥渲染等等不同特色的莎剧,也都在朱生豪的笔下得到有血有肉的分析。对于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败笔”,也给予实事求是的评论。因为他虽然把莎士比亚看作是伟大的作家,但并不以此作为偶象崇拜。他说:《血海歼仇记》是“全集中最失败的作品。除了野蛮的残杀和报复以外,粗疏陋拙,不近人情,简直一无可观。”难能可贵的是,朱生豪极其注重戏剧艺术的辩证法。他认为《血海歼仇记》虽然一无可观,但莎氏经过这一次失败后,即绝笔不再写此种文字,而在经过数年以后,接连写出许多的剧作,“这中间的惊人的进展,不能不令人咋舌”。同样,《罗密欧与朱丽叶》虽然是继《所罗门雅歌》以后一首最美丽悱恻的恋歌,却“并没有对于人性的深刻的解剖”。戏剧创作的失败和成功,戏剧艺术成就的高低优劣,常常是如此反复交叉的,这是朱生豪评莎过程中经常注意的一个原理。至于莎剧中的膺品,例如:《黄金梦》不纯粹是莎翁的手笔,《沉珠记》只有少数几行出于莎氏之手,等等,朱生豪在前人考证基础上也加以一一甄别,提出自己的看法。

莎士比亚笔下的典型人物更是不能不引起朱生豪的特别关注。除了对“四大悲剧”主人公的充分肯定;除了《仲夏夜之梦》仙童迫克是永久的青春的象征;除了浦细霞、罗瑟林、琵菊丽丝、薇俄拉这一群聪明机智活泼伶俐的少女;除了寄托着下一代青年男女希望的密兰达、茀迪南、珀娣妲、茀洛利泽等,评价最高的莫过于约翰"福斯泰夫这一伟大泼皮的现象。朱生豪认为: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是莎氏奉伊莉莎白女王之命而写作的。因为他在史剧《亨利

四世》中创造了约翰"福斯泰夫爵士这一个丑角,获得绝大的成功。所以伊莉莎白叫他就用福斯泰夫作为主角,另写一个剧本,结果就产生了这一本在薄伽邱(Boccacio) 式的幽默之上,加一些英国乡土色彩的趣味洋溢的笑剧。

朱生豪对宋清如说过:“我所最看重、最愿意以全力赴之的,却是篇幅比较最多的第三分册,英国史剧的全部(1947 年《莎士比亚戏剧全集》出版时,因史剧未译完,所以才将杂剧编为第三辑。) 不是因为它比喜剧、悲剧的各个剧本更有价值,而是因为它从未被介绍到中国来。这一部酣畅淋漓一气呵成的巨著(虽然有一部分是出于他人之手) ,不但把历史写得那么生龙活虎似的,而且有着各种各样精细的性格描写。尤其是他用最大的本领创造出Falstaff 福斯泰夫。(你可以先在《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间认识到他)这一个伟大泼皮的喜剧角色的典型,横亘在《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各剧之中,从他的黄金时代一直描写到他的没落。然而中国人尽管谈莎士比亚,谈哈姆莱特,但简直没有几个人知道这个同样伟大的名字。”

福斯泰夫这个形象,就其典型的深刻性来说,可以和西班牙的堂"吉诃德、中国的阿Q 相比。然而中国的读者只知道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却很少知道福斯泰夫。朱生豪这一分析确实反映了中国莎学研究的某些实际情况。其实,在马克思的著作中,莎士比亚作品人物,被提得最多的正是福斯泰夫,前后共有32 次之多。马克思说:“不朽的约翰"福斯泰夫爵士”是“卡尔"福格特的老祖宗”。朱生豪对莎剧的细致解读,实际上把马克思说的“莎士比亚化”阐述得更加具体化了。朱生豪深刻解读莎士比亚,更是把莎剧读得滚瓜烂熟,倒背如流;朱生豪对莎士比亚的真知灼见,完全是他从宏观到微观精心求索的结果。

二、朱译莎剧质量之高“迄今仍无出其右者”

上个世纪初,世界莎学研究已经蓬勃开展,而中国还处在莎学的开创时期。虽然,莎士比亚戏剧已经零星地传入中国,但高水平的莎剧译作和评论似乎还不多见。朱生豪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在中国普及莎学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莎氏的37 个剧本中,朱生豪译了31 个半(半个译稿在“十年浩劫”中轶散) 。不仅在数量上朱译为最,而且在质量上也不愧为翻译文学中的杰作。据不完全统计,在朱生豪译莎前,已译出的莎剧有《哈姆莱特》、《威尼斯商人》等12 种,计20 多个译本。但自朱译问世以后,在这众多的译本中,谁也不能否认朱译的质量是出众的。方平在他《威尼斯商人》译本的“译者的话”里写道:

《威尼斯商人》的中译本,译者手边有这样四种:

顾仲彝译(梁实秋校) 新月版1930 年

梁实秋译商务版1936 年

曹未风译(称《威尼斯商人》) 自印1946 年

朱生豪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世界版1947 年

在上述四个译本中,以文字的妥贴和流畅而言,该以朱译本为第一。这是可以肯定的。

阅读朱译莎剧,随时都可以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这是因为作者在用散文体再现莎氏无韵诗体的过程中,特别注意汉语言文字的音乐美,讲究平仄、押韵、节奏等声韵上的和谐。不但是剧中的译诗,就是对话也大量运用了诗的语言,朱译莎剧简直是诗化了的散文。

人们一致公认莎士比亚是语言大师,他的词汇丰富得使他有时几乎近于挥霍。莎士比亚戏剧中使用的词汇量多达24 000 多个,成为世界之“最”。而朱生豪要译述他的剧作,不掌

握极其丰富的汉语词汇,也是无法完成这个巨大工程的。朱生豪以其深厚的英语水平和国文基础,恰如其分地将原作翻译出来,而且充满了神来之笔。

资深外语教育家许国璋在《梁实秋谈翻译莎士比亚》一文按语中说:“梁也提到朱生豪所译莎剧27 种。我们追忆往昔,对比梁朱境遇,后者既缺图书,又无稿费可言。以一人之力,在不长时间里完成译事。是由什么动力? 我想首要的是天才的驱使。朱翻译是行云流水。即晦涩处也无滞重之笔。译莎对他肯定是乐趣,也是动力。境遇不佳而境界极高。朱译不同于他人也高于他人,原因在此。”(《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1988 年第1 期)

北大外语系的许渊冲教授认为:朱译莎剧是“名译”。朱生豪是“才高于学”。他以《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最后两句为例:

“古往今来多少离合悲欢,谁曾见这样的哀怨辛酸!”

这两行译文如果和曹禺的直译比较:

人间的故事,不能比这个更悲惨。

像幽丽叶和他的柔密欧所受的灾难。

“比较以上翻译文,就可以看出朱译的艺术手法。他把‘人间'拆译为‘古往今来';把‘故事',具体化为‘离合悲欢';又把‘悲惨'拆译为‘哀怨辛酸'。如果要用数学公式来表示这样的翻译法,那大致是:‘4 = 1 + 1 + 1 + 1'。另一方面又把不言自明的‘幽丽叶和他的柔密欧'删掉了。这种减词不减意的译法,也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表示:‘4 - 2 = 4’;由此可见,朱翻译能够曲折达意、婉转传情、用词高雅。可以说是一种再创作的译法。”

难怪著名莎士比亚研究专家张泗扬教授要说:“朱生豪的译文,超过了莎士比亚原文。”

曾任台湾大学外文系主任的虞尔昌教授,用10 年时间翻译了未曾公开出版的10 个莎氏史剧和十四行诗,于1957 年在台湾出版了朱虞合译的《莎士比亚全集》。他对朱生豪非常佩服,说:“朱氏虽属年青一代,而所译信达雅三者都已做到。到目前为止,尚未有出其右者。”又说:“朱生豪的文章十倍于我,不幸早逝,为我国文坛一大损失。”可见虞尔昌不仅是朱生豪在海峡彼岸的知音,也是朱译莎剧的敬慕者。1947 年秋,当我国首次出版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译作千辑传到海外,欧美文坛为之震惊,许多莎士比亚研究者简直不敢相信中国人会写出这样高质量的译文。

李赋宁先生在《浅谈文学翻译》一文中指出:

我们认为,好的文学翻译家应能运用译文语言最自然的表达手段来表达原文的意思和风格,内容和形式。翻译家不要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细节(例如词序、句子结构、句型等) ,但必须对原文总的语言特点(全文的结构、着重点、修辞手段、气氛和感情效果) 牢记在心,也就是说,对原文要窥全豹,要胸有成竹,然后把原文投入翻译家的语言炼金炉中,加以熔化、分解,重新组合,再创造,结果产生出最自然、最通畅的译文。这样翻译家就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李先生提出了自己对优秀翻译作品的标准以后,即以朱生豪的《理查二世》中的一个片断为依据,证明了他的译作就是实践了上述理论,达到了典范的翻译文学作品的标准。他说:

“通过再现莎士比亚无韵诗体的口语节奏,朱生豪先生使自己的译文获得流畅、自然的效果。”“另一方面,朱先生的通畅、自然的译文又能紧扣原文,把原文的意思准确、充分地表达出来。”接着,他列举了不少实例,他说:“朱先生把but my time Runs posting on in Bolingbroke's proud joy ,While I stand fooling here ,his Jack of the clock 译为“可是我的时间在波朴勃洛克的得意的欢娱中飞驶过去,我却像一个钟里的机器人一样站在这儿,帮他无聊地看守着时间。”朱先生把Boling broke's proud joy 译作“波林勃洛克的得意的欢娱”尤其把I stand fooling here ,his J ask of the clock 译成“我却像一个钟里的机器人一样站在这儿替他无聊地看守着时间”这些都译得非常好。尽管他的译法和原文的字面意思有出入(例如把proud 译成‘得意的',把分词fooling 译成副词‘无聊地') 尽管他的译法和原文的句子结构不尽相符,尽管他的译文给原文加了字(例如‘看守时间'在原文里并没有出现) ,但是朱先生对原文的意思却吃得非常透,他的译法把原文的意思十分准确、充分地表达了出来。在译Jack of the clock 这个英语名词短语时,朱先生简炼地把它译为“钟里的机器人”,同时又极为巧妙地把这个机器人的作用(看守时间) 和分词fooling 结合在一起,译为“替他无聊地看守着时间”。这种译法可以说是达到了化境。它可以说明我在上面所说的“熔化、分解、重新组合”的过程。”

罗新璋在《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翻译通讯》1983 年第七、八期) 一文中也指出:“朱生豪译笔流畅,文词华赡,善于保持原作的神韵,传达莎剧的气派,译著问世以来,一直拥有大量的读者。”

朱译莎剧能有如此流畅精美的文字,在于他有深厚的国学基础和语文功底。一代词宗夏承焘早在朱生豪大学时期就称赞他才华出众,极可钦佩,是之江办学数十年来的不易之才。

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施蛰存,读了朱生豪遗词20首以后,非常吃惊。立即在1988 年7 月,《词学》第六辑撰写了《编者附记》:

“杭州大学朱宏达同志寄来朱生豪遗词二十首,我才知道朱生豪除了翻译莎士比亚全集之外,还能做旧体诗词,而且做得这么好,因此我赶紧编入本刊,使阅读他译的莎士比亚剧本的人,明白他有如此好的语文基础,译莎氏名剧才能做到达与雅,胜人一筹。同时也愈加悼惜这位英俊才人的不幸早世。镲读朱生豪词,想象当年之江大学人才济济,在东方六个教会大学中,实在未必如一般人评价的“之江最

差”。不过,之江许多英俊人才,都过早地下世,如任心叔(任铭善) 、张荪移(张荃) ,我至今还深为悼念。”

有人认为,朱译本中有些是参考了其他译本的。诚然,在朱译本翻译之前,确有十来个剧本被零星译出。朱生豪翻译时,开始也确实参考别人译作;但实践中他认为“本意贪懒,结果反而受累”,此后,他就再不敢先看别人译本。总是等自己译完之后,再参看别人的。更何况在他所译出的剧本中有一大半还是第一次有中文译本,那是根本谈不上什么参考的。

当然,朱译莎剧并不是尽善尽美的。限于当时的种种限制条件,书中偶尔也有对原文理解不足而漏译、误译之处。在洋洋180 多万字的译文中,要找几处缺点并不难。但我们有了朱译本,就有了可以从前人肩膀上向上攀登的条件。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朱译莎剧所取得的成就再一次告诉我们:朱生豪是以他高超的语言艺术,用自己全部心血乃至生命在译莎剧,是以他的诗才、诗魂去咀嚼莎剧、至爱莎剧。要不是他和300年前的莎翁心灵相通,神魂相交,孤身一人,贫病相煎,又怎能在半个世纪之前,就酣畅淋漓地在

译莎的艰巨工程面前去勇敢攀登! 勿容置疑,中国读者正是通过朱译莎剧亲近了英国伟大的莎士比亚。

三、朱生豪是不屈不挠、立志填补中国文化空白的民族英雄

朱生豪固然非常喜爱莎士比亚戏剧这颗稀世珍宝。然而,激励朱生豪译莎,使之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定因素,还是他决心为民族争气的爱国思想。他的胞弟朱文振(原四川大学外文系主任) 教授在《朱生豪译莎侧记》一文中写道:

“他以业余力量从事译莎是在一九三五年春。……那些年月里,日本帝国主义欺侮中国人民气焰很盛。恰好讥笑中国文化落后到连莎氏全集都没有译本的,又正是日本人。因而,我认为他决定译莎,除了个人兴趣等其它原因之外,在日本帝国主义肆意欺凌中国的压力下,为中华民族争一口气是重要的动力。”

朱生豪在试译了莎剧《暴风雨》的一章之后,也明白地谈到过这一点。在给宋清如的信中说:“你崇拜不崇拜英雄? 舍弟说我将成为一个民族英雄,如果把Shakespeare 译成功以后。因为某国人曾经说中国是无文化的国家,连老莎的译本都没有。”事实说明朱生豪译莎不是兴趣爱好,更不是为了卖几个稿费,而是要为民族争气。这种朴素的爱国思想和炽热的民族感情,是激发他完成如此艰难而伟大任务的精神支柱。从此,他摆脱了寂寞、空虚和无聊,跳出了苦闷深渊,许下心愿,要把这一位英国天才作家近两百万字的皇皇巨著,全部介绍到中国文坛。为了做好译莎准备,他从1935 年春起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四处搜集莎剧的各种版本,诸家注释本及有关莎学资料,比较和研究这些资料的优劣得失。只要能买到或借到的,他都饱览无余,不惜工本。另外,又着手研究表演艺术,无论电影或话剧,只要较为出名的,他都加以品评比较,欣赏探讨。同时涉猎世界各国文学作品,比较研究。英文版莎氏全集,更是反复吟诵,仔细推敲,琅琅成诵,简直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他说:谢天谢地,今后也可以好好做人了吧。译莎的工作,无论胜任不胜任,都将非尽力做好不可了。

朱生豪在艰苦的译莎工作中,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忘却了心头的烦恼,恢复了他大学毕业前夕的自尊和热情,只觉得时间不够支配。因为他的译莎是几付摊子同时进行的。例如,他在翻译《威尼斯商人》的同时准备了《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的资料;在抄写《威尼斯商人》时,又在译写《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了。他每天的工作日程表排得满满的,生活节奏快得不能再快。有一次,他在信中这样叙述了他一天的工作生活:7 点半起床,8 点钟到局,12 点半吃饭,下午一点钟到局;办公时间除了尽每天的本分之外,便偷出时间来翻译,查字典;

4 点半出来剃头,6 点钟吃夜饭,7 点钟看电影,9 点钟回来工作,翌日凌晨两点钟睡觉。简直忙极了!他每天匆匆地赶路,简直像赛跑一样,常常因此碰痛了人家的脚。这时,时间对他来说真是何等的宝贵。他说:“即使我有爱人在上海,人家那样并肩漫步的幸福,我也享受不到”。有时一个下午和一个晚上,除了抄写1万多字译稿,还要看1 小时杂志,晚上常常在一两点钟才上床睡觉。他不希望生活中有任何变化,能够心如止水,才有完成译莎的希望。虽然,他还是去跑书店,坐电影院,但他的跑书店,大半是为了寻找有关的资料,看电影也往往是为了评价剧本的孰优孰劣。他说:“As you Like It 是最近看到的一部顶好的新片。我没有理由不相信对Bergne (柏格纳) 的爱好更深入一层,那样甜蜜,那样轻快的喜剧,只有莎士比亚能写,在现在银幕上真是难得见到的。”他连看小说的时间也挤不出来,只能放在影戏未映之前的几分钟内,翻读一些外国文艺作品。

如此紧张,他终于在1936 年底累出了一场大病,得了猩红热,住进了医院。朱生豪出院后,回嘉兴老家休养了一段时间,病愈回到上海,仍在世界书局工作。业余时间照常译莎。在这过程中,他真正体会到了翻译的甘苦。他说:

有经验的译人,如果他是中英文两方面都运用自如的话,一定明白由英译中比由中译英要难得多。原因是中文句子的构造简单,不难译成简单的英文句子;英文句子的构造复杂,要是老实翻起来,一定罗嗦累赘,拖沓纠缠,麻烦头痛,看不懂,多半是不能译。除非你胆敢删削。

朱生豪的翻译不只是将原文思想译出,他还要在最大可能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而且为了能使译本搬上中国舞台,他每译一段都自拟为读者,自拟为演员,以审辨语句是否顺口,音节是否和谐。他常常与剧中人物一同哭一同笑,彻底咀嚼原作之精神,必求确切传达原作风格而后止。他说:

余译此书之宗旨,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畅晓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

1942年5月1日,他和宋清如结婚后,回常熟岳家住了段时间。那里的生活是平静的,他们的蜜月虽然缺少浪漫,但译莎却使他们感到无比充实。生豪闭门不出,埋头译述,终于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即到1942 年12 月为止,就补译了莎士比亚的9 种喜剧。进度之快,可谓罕见。译莎中遇到拦路虎或有译句需要斟酌,就和宋清如讨论。为了调剂精神,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共同选编了《唐宋名家词四百首》(手抄本、今存) 。译完9 个喜剧,便动手第二分册悲剧部分的译述了。他对宋清如说:“叫我翻译起悲剧来一定有点头痛。”因为他的翻译决非仅仅是文学技巧的译写,而是在译文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十分投入,仿佛是演员进入了角色,达到忘我的境界。生豪译莎的进度是惊人的,但当时的生活条件,根本不足以补充他巨大的脑力消耗。他本来便虚弱的身体更加消瘦了,脸色苍白。清如一意劝他出外走走,散散心,可朱生豪一刻也舍不得花去宝贵的时间。译莎紧张,而生活凄苦;但有莎翁这一精神支柱,又有体贴的爱妻陪伴,生豪曾自豪地说:“我很贫穷,但我无所不有。”常熟是清乡区,城内岗亭林立,戒备森严。生豪所处环境是恶劣的。他为了安全化名朱福全。从来不上街,偶尔要去邮局寄稿,也宁可曲折绕道,决不在日本鬼子的岗哨前低头。

1943年初,生豪夫妻从常熟岳家搬回嘉兴老宅。译莎的条件更为艰苦了。尤其是1943年11月5日他们的儿子出生以后。宋清如说:“他在故乡闭户译作,专心致志,不说是足不涉市,没有必要时简直连楼都懒得走下来。而实际物质生活压力,依旧追随着我们,以极低微的收入,苟延着残喘。所以译述的成果一天天增加,而精神体力却一天天的损减了。”(见宋清如《译者介绍》) 当时有为人建议他去找时任教育局局长的老同学,求个饭碗是没有问题的。他回答说:“要我去汪伪机关工作,我宁可到我妈妈那里去。”(生豪母亲已死,此意即:他是死也不会去的。)

朱生豪在译莎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民族气节,感动了几代人。新加坡大学的朱炎辉在《朱生豪名留千秋》(载《热带文艺》第15 期,1990 年10 月) 中说:“50 年代初,曹聚仁在《南方晚报》的专栏《采访外记》,说中国有过一个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的作家。曹氏说:当今中国处在被东邻一个强国看不起,说中国自夸有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却连莎士比亚剧作都没有,也没有本事把它全部译成中文。而这个处处不把中国人看在眼里的东邻强国,早就

有了莎士比亚的全译本。曹氏进一步指出,在大学当讲师的朱生豪,听到邻国这翻恶毒的诋毁,激于民族自尊,向大学辞去教职,搬到乡下去,埋头从事翻译莎士比亚剧作,一直到他受贫病折磨而死,完成莎士比亚剧作翻译的十之八九,可说是给中国民族吐气扬眉。从世界书局1947 年出版《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译者自序》中,我们了解到朱生豪并不像曹聚仁所说的辞去大学讲师而从事翻译莎士比亚,他是在贫病交困的环境中从事这项艰巨工程的。今天,我们可以肯定的事实。认识到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献出生命的伟大贡献的人将日益增多。朱生豪可说名留千秋。”

1992 年4 月中国莎学会在上海举办纪念朱生豪诞辰80周年研讨会。中国莎学会会长方平说:“会上发言踊跃。无不为前贤艰苦卓越、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所感动。”

中央戏剧学院的赵健教授说:“外国艺术家衡量我们的文明有一定标志。你有没有和懂不懂莎士比亚,就是一个标志。朱生豪把莎士比亚翻译过来,又翻译得那么好,这个贡献非常大。”

虽然,朱生豪并不像战死疆场的英雄那样轰轰烈烈,也不像英勇就义的壮士那样慷慨激昂;但他和英雄一样伟大坚强。朱生豪为译莎所付出的代价是我们今天所无法想像的。他的名字已随着莎学的普及而传遍海内外。在新马、在欧美、在澳洲以及海峡两岸,到处都有他的读者,有他的知音;人们将会永远怀念这位英年早逝的译界楷模,永远怀念文化战线上这位不屈不挠、立志填补中国文化空白的民族英雄。

莎士比亚喜剧与莫里哀喜剧的比较

莎士比亚喜剧与莫里哀喜剧的比较在西方近现代喜剧史上,不得不提的有两个人,这两位都是伟大的喜剧大师。一位是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他开创了英国古典喜剧创作的新局面,他创作于早期的最具代表性的喜剧作品有四部,分别是《仲夏夜之梦》《无事生非》《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这些喜剧中蕴含着人文主义的精神和理想,我们可以看到充满着的无限希望,因此,乐观主义是莎士比亚的喜剧创作基调。另外一位就是莫里哀,莫里哀是法国古典主义最杰出的喜剧家,他的艺术成就也已经到达了一个高峰,其代表作有《伪君子》《吝啬鬼》《可笑的女才子》等,极具讽刺意味是莫里哀喜剧的最大特点。 可以说,莎士比亚与莫里哀都是他们各自时代喜剧界最杰出的代表,后世许多人就常将两位大师以及他们的喜剧拿出来进行比较,那么同为喜剧创作大师的他们,在喜剧创作上都有哪些异同呢 从相同点上来讲,二者的创作经历是很相似的,都曾流转于社会各个层次,由于接触面的广泛,生活经历的丰富,这就为以后喜剧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他们的创作内容都包含一些闹剧的成分。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都达到了喜剧的效果。 而从不同点上来讲,主要从风格特点上来考虑。 首先,从喜剧的基调上来说,莎士比亚的喜剧史肯定性、歌颂性主题所奠定的乐观开朗的基调,这是由于他处在文艺复兴时期,因此他的喜剧总是热情肯定生活中的新生事物,赞美人的力量和价值,情爱和友爱,这是时代所赋予的。当然,除此之外,对于生活中的阴暗面,莎士比亚也进行揭露和嘲讽,但他的讽刺带有温和性。而莫里哀的喜剧则大不相同,讽刺在他的喜剧中占得分量和程度都大大加强了,因此这就成为了莫里哀喜剧的主基调,它着重于反映生活中的阴暗面,可以说,他的喜剧带给人们的已经不仅仅是欢乐,更多的则是深深的思考。 其次,就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二者也有不同。莎士比亚的喜剧中,人物性格大都是丰富多面的,而且人物形象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说,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尤其是女性形象,更是以其优美绝伦焕发出了明媚艳丽的独特光彩,比如聪明机智、幽默风趣的鲍西亚,活泼开朗、调皮狡黠的罗瑟琳等等,在她们身上,“天赋的灵奇”和“绝色的仙姿”达到了完美和谐的统一。而在莫里哀的喜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则更多地体现了类型化,如同样伪善的人,达尔杜弗与唐璜,因此莫里哀在这一方面可能要稍逊莎士比亚一筹,不过对于他笔下有名的阿尔巴贡等形象还是不可否认的。 再次,就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不同了。莎士比亚的喜剧,更多地体现着浪漫主义的色彩,往往是抒情与写景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优美恬适的喜剧氛围。莎士比亚笔下的喜剧场面充满了诗情画意、欢声笑语,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人物的感情也显得格外美好,浪漫、抒情的风格在其中得到了极大的体现。莫里哀则不同,他的喜剧表现出了明显的现实主义色彩。这还是由于他的经历较其他作家更加丰富,他对现实的观察更加广泛所造成的。在他的喜剧中,就是靠着这些进行着批判和讽刺的。通过喜剧他更直接的描绘现实,使现实给予人启示,引人发笑,也引起人的注意。 总之,这两位伟大的喜剧大师都为我们展现了精彩,以各自不同的风格为我们展现了两个不同的天地。他们各有各的不同,各有各的成就,正是他们将喜剧引领到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度,我想正是他们从不同角度的开创和引领,才使喜剧得以经久不衰的吧。

莎士比亚戏剧赏析答案解析

智慧树《莎士比亚戏剧赏析》答案 第一章 1 【单选题】(5分) 已知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一个剧本是B A. 《罗米欧与朱丽叶》 B. 《亨利六世》 C. 《理查三世》 D. 《亨利五世》 2 【单选题】(5分) 关于莎士比亚,以下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B A. 莎士比亚曾在家乡的文法学校读书。 B. 莎士比亚生活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 C. 莎士比亚所属剧团名叫“宫内大臣供奉剧团”。 D. 莎士比亚的家乡是英格兰沃里克郡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 3 【单选题】(5分) 关于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表述错误的是:D A. 在莎士比亚成名前,占据英国剧坛的是“大学才子派”。 B. 英国戏剧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戏剧和中世纪道德剧的传统。 C. 文艺复兴早期的英国剧场设在客栈里。 D. 1576年在伦敦市郊建造的第一个公共剧院是环球剧院。 4 【单选题】(5分) 1608-1612年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三个时期主要创作的戏剧类型是C A. 喜剧 B. 悲剧 C. 传奇剧 D. 历史剧

5 【单选题】(5分) 以下有关人文主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D A. 人文主义思想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主流思想 B. 人文主义思想并不反对世俗享乐和追求物质财富 C. 莎士比亚的戏剧表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D. 人本思想、民族意识、反基督教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观念 第二章 1 【单选题】(5分) 关于莎士比亚,以下表述正确的是C A. 在莎士比亚时代,只有王公贵族才有资格看戏。 B. 莎士比亚创作戏剧不以商业盈利为目的。 C. “大学才子派”的戏剧对莎士比亚有重要影响。 D. 莎士比亚生于1566年,去世于1610年。 2 【单选题】(2分) 关于莎士比亚,以下表述错误的是D A. 由约翰·赫明斯和亨利?康德尔收集、编辑,1623年出版的“第一对开本”,收入莎剧36部。 B. 朱生豪、梁实秋、方平是莎剧中译本的优秀译者。 C. 莎士比亚在创作的第三时期转向传奇剧。 D. 莎士比亚在创作的第一时期没有写过悲剧。 3 【单选题】(2分) 关于莎士比亚,表述错误的是:C A. 莎士比亚由于生活所迫,才开始戏剧生涯。 B. 在《皆大欢喜》中,莎士比亚把人生比作戏剧、按照七幕来演出。 C. 莎士比亚属于“大学才子派”成员。 D. 在莎士比亚时代,职业剧团都会寻求大人物的庇护,受到庇护的剧团都会冠以庇护

2018戏剧鉴赏尔雅课后答案

2018 戏剧鉴赏尔雅课后答案 1.1 戏剧学的概念 1.广义上来说, 戏剧学研究范畴包括任何() 。 A、人类戏剧现象 B、影视作品 C、社会文体活动 D、人类表演活动 答案: A 2.戏剧繁荣的必要基础之一是() 。 A、社会活动的频繁 B、经济活动的频繁 C、政治活动的频繁 D、内心活动的频繁 答案: D 3.以下活动中, 属于戏剧现象的有() 。 A、生日派对C、阅兵式 B D 、开学典礼 、上学放学 答案:ABC 4.戏剧概念产生于人类精神和情感的需要, 正是因为这种需要才会有戏剧的产生。() 答案:√ 5.“戏剧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内心世界和行为表现不统一时, 进入了一种“角色”。() 答案:√ 1.2 戏剧的起源 1.各民族的戏剧在起源、发展、变化上的一致性, 反映了一种共通的本能 , 这种本能是 () 。 A、欣赏的本能 B、情感的本能 C、表演的本能 D、戏剧的本能 答案: D 2.以戏剧艺术、舞台艺术、创作演出等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 。 A、泛化的戏剧艺术学 B、广义的戏剧艺术学 C、狭义的戏剧艺术学

D、强化的戏剧艺术学答案: C

3.以下对“仪式”表述中, 正确的有 () 。 A、仪式是一种精神活动 B、仪式是一种社会现象 C、仪式最早是人与人的交流活动 D、仪式最早是人与非自然因素交流的行为 答案: ABD 4.实质上 , 戏剧是人类精神、情感、生活相互凝聚而成的社会活动。() 答案:√ 5.戏剧的目的在于对欣赏者进行教育, 而不在于促进欣赏者自我提升。() 答案:× 2.1 “巫术思维”时期 1.戏剧产生于哪一时期?() A、雅典时期 B、古希腊时期 C、罗马时期 D、巫术思维时期 答案: D 2.以下关于巫术思维时期人类“扮演”活动的描述中, 正确的有 () 。 A、可能是一种生产方式 B、可能是一种生产活动 C、可能是一种理性思维 D、可能是一种文化本性 答案: ABD 3.戏剧艺术并非产生于理想科学, 而是产生于宗教崇拜。() 答案:√ 2.2 “巫术思维”两个规律 1.巫术思维建立的原则是接触率和 () 。 A、相似律 B 、相悖律 C、同化律 D 、顺应律 答案: A 2.伤害人的影像与伤害人自身具有同等效力, 这是巫术思想中什么的体现 ?() A、相悖律 B 、相似律C、顺应律 D 、接触律

莎士比亚的戏剧有感

莎士比亚的戏剧有感 (其二,悲剧漫谈上)(明天再说)说道莎翁的悲剧其实人人都不陌生,最有名的当是四大悲剧及《罗密欧与朱丽叶》了。里面的人物我们亦十分熟悉,威尔逊·奈特曾将人物分为三类:甲,高尚型,如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泰门;乙,优美型,如奥菲利亚、苔丝狄蒙娜、考狄利雅;丙,卑劣型,如伊阿古、克劳狄斯、麦克白。 今天刚刚读完17世纪古典主义时期的著名悲剧作家高乃依的《熙德》,我拿莎翁最负盛名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与其比较,谈谈莎翁的悲剧艺术及其思想。 之所以拿《熙德》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来比较,就是因为在题材上都是恋爱题材,但是其的主题和风格、手法不大相同,以下试论之。 一,主题的差异。《罗密欧与朱丽叶》 歌颂的是爱情的自由,反对家庭 包办的婚姻。《熙德》则不同它 歌颂的是家族荣誉大于个人情 爱,国家荣誉大于家族荣誉。为

了家族的荣誉,罗德里克可以放 弃对情人施曼娜的顾虑,竟然杀 死了他未来的老丈人;为了国家 荣誉罗德里克又可以放弃家族 荣誉。这一点可以从当时的历史 背景来理解,文艺复兴提倡的是 自由,而17世纪的法国封建主 义提倡的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 利益以及骑士的精神(这点可以 从《熙德》中罗德里克和唐·桑 西看出) 二,风格的差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充满着浪漫的气息,其中 有很多让我流连忘返的句子,如: 爱情是叹息吹起的一阵烟,恋人 的眼里有它净化了的火星,恋人 的眼泪是它激起的波涛,它又是 最具智慧的疯狂,哽喉的苦味, 吃不到嘴的蜜糖。然而在《熙德》 中你读到的是一种崇高的美感, 一种为了国家民族,为了荣誉而 战的理想,爱情是附属于它们的。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观比较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观比较 伊丽莎白时代的莎士比亚是西方戏剧天才,而中国明代的汤显祖则被人称为是中国的莎士比亚。他们二人生活的年代相近,但所受的中西方文化相差甚远。因此,他们的戏剧美学观也是同中有异,异中见同,有很大的可比性。本文将运用中西方美学原理,来分析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之异同。这对于进一步加深对两位戏剧大师作品的理解,有深刻的理论指导作用。对中西方文化的多角度比较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有利于中西方文化的深层交流。本文分绪论与正文两部分。绪论从时代背景、宗教影响和哲学伦理基础这三方面来全面介绍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思想的背景知识。莎士比亚与汤显祖都生活在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一方面,封建王朝江河日下,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具有民主性的思想解放运动蓬勃兴起,冲击着封建礼法和秩序。这种社会大背景对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戏剧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刚刚从黑暗的欧洲中世纪走出的莎士比亚,不可避免的带有基督神学的印记:而明代中后期的汤显祖所接受的是以孔孟之道为主的封建教育和与佛道相容的传统文化。宗教文化的影响不仅明显的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在他们的戏剧美学理论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因此,如果不从他们所受的宗教文化的角度来全面考察、评论他们的戏剧美学理论,就无法进一步认识他们理论的深度和特色。莎士比亚在剧作中表达了人文主义的新的伦理观,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存在、人的视野和认知能力。这样,其伦理观中“善”的范畴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汤

显祖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是“贵生说”。他第一次把淹没在神圣庄严的封建礼教模式中的个人的人性欲望作为一种合理的存在,提升到可以令人正视、令人崇尚、令人反省的高度,推出了一个值得几代人去为之奋斗的人生主题。正文分四部分:以情越理的观念,爱情至上的主题,女性形象的塑造,浪漫主义的情调。情是人的本性和欲望,它的力量是不可遏止的。在西方传统的审美意识中,理的影响是占主导地位的,深深地渗透在人们的审美情趣中。莎士比亚戏剧美学中情与理的矛盾主要表现在,青年男女主人公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与宗教禁欲主义、封建家长包办婚姻制度、封建贵族世仇及门第观念之间的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争。汤显祖戏剧美学中的理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基本社会意识形态。他敢于将,’J清”和“理”对立起来,敢于肯定“情”是生活的客观规律,不同于封建统治思想的“理”。在当时程朱理学甚嚣尘上的时代,汤显祖敢标新,能立异,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思想斗士。由于宗教信仰的终极目的有的在来世(彼岸),有的在现世(此岸),基督教的目标在来世,而儒家思想的信仰在现世,两者完全不同。儒家为入世说,基督教为出世说;儒家重视始而不注重终,基督教顾及彼岸而不顾及此岸。儒家文化是世俗文化,基督教文化是宗教文化。受此影响莎士比亚的“情”表现为一种出世文化,即灵的追求;而汤显祖的“情”则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入世文化,即欲的追求,正所谓“幸福就在人间”。父权制的社会中的性别系统有利于男性的个人发展,在男性看来,女性的全部价值就是女性的性功能。女人的操行,因夫权家庭性质而归结为一个“贞洁”,成为女人安身立命的基本

浅谈古典主义和莫里哀的喜剧创作

浅谈古典主义和莫里哀的喜剧创作 学院:文学院 班级:1005 姓名:樊东婷 学号:1011030112

浅谈古典主义和莫里哀的喜剧创作 关键词:莫里哀《伪君子》古典主义讽刺 摘要:莫里哀是17世纪法国文坛上的佼佼者,其灵活机敏的喜剧艺术为法国戏剧舞台增添了无限的魅力,无论在宫廷还是民间,莫里哀的喜剧艺术都能使台下的观念开怀大笑,莫里哀因此被路易十四授予“优秀喜剧诗人”的称号,他的戏剧也成为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典范作品。《伪君子》是法国古典主义戏剧作家莫里哀最著名的喜剧之一。高超的写作技巧,崇高的美学价值,使得这出喜剧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并长久地屹立于世界戏剧之林。这部莫里哀的代表作,是古典主义文学的典范。 正文:17世纪的欧洲,是封建统治与资产阶级剧烈冲突的世纪,是双方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利用的世纪,也是科学征服自然,使自然受人类控制的世纪。虽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新时代,但欧洲大陆的很多地区,仍然处于封建制度的不同阶段。法国的王权反对派受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鼓舞,在1648——1653年间两次反抗,都遭到残酷镇压;1661年路易十四执政,更加强化了封建制度;德国领土上新旧教派矛盾导致的战争,持续了30年,使德国在政治上更加分裂;贸易航道改变,意大利失去了欧洲商业中心的优越地位;西班牙丧失海上霸权,哈布斯堡末代王朝的君主只能连年对外征战,使得民不聊生;俄国更是停留于封建农奴制社会。由于各国历史情况的差异,17世纪这个时间断层的欧洲文学呈现出不同的景象,古典主义就是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 古典主义是17世纪至18世纪初封建社会向资产阶级社会过渡时期在欧洲形成的艺术文化思潮,它发端于法国。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标榜“师古”“法上”,将亚里士多德《诗学》和贺拉斯《诗艺》奉为金科玉律,以尊古泥古而得名。诗人马莱伯厌恶“七星社”诗人的语言杂乱无章,倡导纯洁语言和诗歌格律化,赞扬开明专政政体给民族带来和平、公正和繁荣,兴理性沉思的诗风。1635年法兰西学士院创建,直接促成古典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沃日拉和巴尔扎克等编纂辞书,夏普蓝奉命代表学士院提出《对<熙德>的意见》,成为官方对古典主义文学的导向,用“一地,一天内完成一个故事”的“三一律”绳墨戏剧创作,确立了艺术与道德标准并重的原则。古典主义者的基本纲领是:政治上颂扬君主专制,维护其伦理道德规范;思想上倡导“自我克制”“温和折中”为主要内容的理性;艺术上采用古代题材,突出宫廷和贵族生活,并赋予崇高、悲壮色彩,遵守文学体裁界限,要求结构严谨,谨遵“三一律”,语言简洁清晰。 古典主义者提出两个响亮的口号:崇尚理性和模仿自然。古典主义者津津乐道的“自然”,并非自然风景,亦非纯客观物质世界。它指事物的自然性,即事物的常理常情;亦可指人的自然性。在他们的心中,由理性统辖的真善美,也就是自然。所谓模仿,也并非精确的客观事实。笛卡尔将人的“灵”与“肉”对立起来,认为与“肉”相关的“情”,必须以理性和意志加以控制。其唯理论是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运用于文学艺术创作,即以理性抑制感情的冲突,对莫里哀产生很大影响。他成功地吸收传统喜剧和民间艺术的积极因素,并适应时代要求进行改造,使古典主义喜剧达到高超的艺术境界。莫里哀认为,规劝众人,莫过于描绘其过失,“把恶习变成人人的笑柄,就是对它的沉重的一击。将喜剧从只供逗乐取乐,提高到对社会陋习是一种制裁的力量。莫里哀创作的喜剧是西欧戏剧中莎士比亚和洛贝.德.维加之后,在博马舍的喜剧问世之前是无与伦比的杰作。

(完整版)汤显祖与《牡丹亭》巩固练习

汤显祖与《牡丹亭》 巩固练习 基础积累 1.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集思广益鞭长莫及夙兴夜寐敛声屏气 B.变本加厉秣马厉兵良莠不齐再接再厉 C.各行其是枉费心机焕然一新闲情逸致 D.刻不容缓欢心鼓舞迫不及待良晨美景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牡丹亭惊梦》中的[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一曲借景抒情,富于诗情画意,是历来的名曲,简直可与唐诗宋词的名作相媲美。 ②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和艺术功底是写不出高的诗歌作品的。 ③四十年后再到母校,他的记忆被激活了,许多人和事又清晰地浮现在脑海中。 ④物理课上,李文君对牛顿第一定律提出疑问,可刘老师却说无数的事实证明了这是一个不容的问题。 A.传诵品位淡泊质疑 B.传诵品位淡薄置疑 C.传颂品味淡薄置疑 D.传颂品味淡泊质疑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一幅剪纸看似简单,制作起来可是个细致的手工活儿,手稍一哆嗦,就可能。虽说难,但学生们乐此不疲,最后终于开心地向我秀出剪得千奇百怪的蝴蝶。 ②十年,有人漂洋过海,定居国外,他却选择抛下一切,执意回国;十年,有人安于现状,乐享生活,他却心无旁骛,埋头研发;十年,有人,退居一隅,而他却执意进取,愈战愈勇。 ③报复性涨价是中国房地产市场高投机性的本质特点,这几乎已经伴随着调控全过程,并一次次使得调控成果,毁于一旦。 A.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功败垂成 B.前功尽弃半途而废功败垂成 C.功败垂成前功尽弃半途而废D.前功尽弃功败垂成半途而废 4. 下列句子文学常识表述正确,且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第一篇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他前后记叙了春秋时期250多年的史事,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C.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的戏剧有喜剧、悲剧、悲喜剧(正剧)等不同种类,被马克思赞誉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而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中国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也有著名的《牡丹亭》问世,其思想性、艺术性亦达到极高的境界。 D.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它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都属章回小说。《红楼梦》代表了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现实主义创作的最高水平。 5.完成下列填空。 (1)汤显祖,()代()作家。字义仍,号(),又号若士,别署(),江西临川人。 (2)汤显祖的主要创作成就在戏曲方面,代表作是《牡丹亭》,又叫《》,和《邯郸

朱生豪夫妇与《莎士比亚全集》

朱生豪夫妇与《莎士比亚全集》 (2010-12-13 17:48:19) 仅仅在世32年的朱生豪,留给世人的是一部不朽的译作《莎士比亚全集》(莎士比亚亦称莎翁),被时人叹为“宏伟的工程”、“伟大的业绩”。凡读过朱生豪译本的人深深为其璎珞敲冰般的文采所惊叹,了解了他翻译莎翁集的整个过程,更为其高尚的人品和坚忍不拔的意志所折服。但是,也许大家并不了解《莎士比亚全集》应是朱生豪与宋清如夫妇难产下的共同孩子。 朱生豪夫妇与《莎士比亚全集》 1912年2月2日,原名朱文森的朱生豪,出生于嘉兴南门一个没落的小商人家庭,家境贫寒。兄弟三人,他为长子,不幸10岁丧母,12岁丧父,孤儿三人由早孀的姑母照顾。入学后他改名朱生豪。1929年经校方推荐,保送入杭州之江大学,享受奖学金,主修中国文学,以英文为副科。 大学二年级时,他加入了词学大师夏承焘创办的“之江诗社”,他的才华深得老师和同学的称赞。夏承焘评价他说“阅朱生豪唐诗人短论七则,多前人未发之论,爽利无比。聪明才力,在余师友间,不当以学生视之。其人今年才二十岁,渊默若处子,轻易不发一言。闻英文甚深,之江办学数十年,恐无此不易之才也。” 大学四年级时,在举行之江诗社的新生欢迎会上,朱生豪对衣着平凡、独立不羁的宋清如一见钟情。她当时的入社诗作是一首《宝塔诗》。多年后回忆朱生豪在传阅中读到这首新诗时,宋清如说:“他只笑了笑……但留给我的印象是亲切的。既不是嘲笑,也不是捧场。”会后,朱生豪写下了爱情诗句《鹧鸪天》。这事对他来说有点特别。他自称“古怪的孤独的孩子”,朋友也常笑谑他为“没有情欲”的才子,谁知他心底却对爱情有着这般温柔而热烈的憧憬,为宋清如写了不少动情的诗和信: “楚楚身裁可可名,当年意多亦纵横,同学伴侣呼才子,落笔文华绚不群。招落月,呼停云,秋山朗似女儿身。不须耳鬓常厮伴,一笑低头竟已倾……我的野心,便是想成为你的好朋友;现在我的野心,便是希望这样的友谊能继续到死时。谢谢你给我一个等待……” 从此,他们开始了频繁的诗词酬和,但给宋清如的信中常常夹杂着忧郁心绪。宋清如便一直鼓励他。他喜欢电影,曾对宋清如赋予了许多幻想的成分,甚至当面对她说,所谓爱的对象主要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宋清如是深深信任朱生豪的,所以理解他这句话“并不是否定他感

2019年精选高中选修语文第四单元 莫里哀与《伪君子》人教版练习题第五十八篇

2019年精选高中选修语文第四单元莫里哀与《伪君子》人教版练习题第五十八 篇 第1题【单选题】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真正的君子不像那些_______________的伪君子,害了人还要往自己的脸上涂脂抹粉。 ②体验式德育教育注重自我体验与反思,这种方式比起_____________地说教更易于学生接受。 ③古人论文,讲究气贯长虹,力透纸背;今人为文亦应有丹田之气,不可_______________。 A、道貌岸然装腔作势一本正经 B、道貌岸然一本正经装腔作势 C、一本正经装腔作势道貌岸然 D、一本正经道貌岸然装腔作势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张三本来就是个耳软心活之人,这不,别人几句连蒙带哄的话,就使他马上改变了自己原来的 看法,信以为真了。 B、他这样做自以为很稳妥,其实是如履薄冰,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错误。 C、为夺取遗产,王夫人毒害了王先生,今日却在那"兔死狐悲",真是个伪君子! D、在《群英会蒋干中计》中,作者罗贯中运用生动细致的动作、神态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胸无 城府却又自作聪明、十分迂腐可笑的蒋干形象。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莎士比亚是英国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剧作家,哈姆雷特、奥塞罗、李尔王、麦克白是他的同 名悲剧作品中的主人公。 B、莫里哀是十七世纪法国喜剧作家,答尔丢夫作为代表剧作《伪君子》中的人物,已成为文学史上 “伪君子”的典型形象。 C、美国小说家海明威以精炼含蓄的语言风格著称。他通过代表作《老人与海》对奥尔恭的塑造,充 分体现了自己的世界观。 D、孙犁是以散文笔法追求诗意风格的作家,他通过对《荷花淀》中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人民的刻 画,充分展现了人情美。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列作品、作家、国别的对应关系有误的一组是( ) A、《伪君子》——莫里哀——法国《玩偶之家》——易卜生——挪威 B、《纹刑架下的报告》——伏契克——捷克《草叶集》——惠特曼——美国 C、《猎人笔记》——屠格涅夫——俄国《基督山伯爵》——大仲马——法国 D、《苦难的历程》——赫尔岑——俄国《奥勃洛莫夫》——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 【答案】: 【解析】:

面对选择的阅读与答案。

篇一:面对选择的阅读与答案。 《面对古老的选择题》的线索(用原文回答)《面对古老的选择题》的线索(用原文回答)笑看浮华b梸 2014-10-11 他再次哽咽,感受如灯的父爱,在他有限的视力里放射出无限神圣的亮光.篇二:面对选择的阅读与答案。 李弘冰月满冰轮,人约黄昏。农历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姗姗而来。2月14日,元宵节与情人节碰头。不少年轻人陷于甜蜜的烦恼,面对亲情与爱情选择题:当汤圆遇上玫瑰,陪佳人还是陪家人?鲜红的玫瑰与雪白的元宵迎头撞上,这并非文明的冲突,而是一段东西方节日相互融合的佳话。细看古老的元宵节,两千年来正是在各种文化浸润下才渐渐圆润而璀璨。元宵节从秦汉的祭太一神发端,佛教称其为参佛吉日,道教以燃灯来愉悦天官,民间信奉元宵节时能散百病,清代加入舞龙、跑旱船、踩高跷等百戏元素。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更是古已有之。平时不出闺门的大姑娘,借上元观灯之机与有缘人互通情愫。玫瑰与元宵,原本就佳偶天成。有网友戏言,今年的2月14日,是十九年一遇的绝佳上门节,何妨带着恋人见父母,捧着玫瑰吃元宵?值得关注的,还不是洋节与传统节日的交融,而有节日中文化味道的探寻。不独元宵节,像端午节,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如今却几乎只剩下吃粽子。再如七夕,有鹊桥相会的浪漫传说,也是姑娘们乞巧、展示女红作品的女儿节,而今成了商人的促销良机。中秋节在古代更像民间狂欢,深夜弦重鼎沸,儿童连宵游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何等兴奋热闹!祖先是在用怎样一种轻松的、活泼的、健康的心境,设计并享受节日带来的快意人生。在抢救人类文化遗产正在全球得到高度重视的今天,如果将这样的美妙节日,拱手让给商家设计,让浩然的中国气派、丰富的文化信息精气神,被一个吃字填满、一个钱字主宰,甚至还成了一些人暗度陈仓的送礼佳期,把个月白风清的雅事,弄成了焚琴煮鹤的荒唐,岂不让人扼腕?反思过节方式的单调、苍白甚至恶俗化倾向,媒体、商家及公众的文化修养与健康生活理念,都需重新补课。过节,咱要吃美食,也要品味中国人那活泼昂扬奋发的文化气韵,品味那缕来自文化传统中的绵绵远香。我们过着没有线装书、没有长袍马褂的现代生活,但是,我们仍然拥有唐诗宋词、孔子屈原、京剧昆曲、长江长城汤圆与玫瑰,国产电影与好莱坞大片,民歌与交响乐,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类似的碰撞与选择层出不穷。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能够安然倚靠上下五千年的厚重历史,稳住改革开放30年的浩荡底气,敞开纵横九万里的广阔胸怀,更借着互联网与掌上移动终端的普及,如此切近、全面、多元地感知世界的丰富、展示自己的独特。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拥有如此众多令人眼花缭乱的节日。解决温饱问题之后的我们,开始享受从容的闲暇时光和快乐节日。我们一方面向老祖宗求取文化薪火,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沐浴着欧风美雨,包括年轻人喜欢的圣诞夜礼物与情人节玫瑰。上元、端午、中秋,近年来重新被国人仔细端详的这些中国节,承载的是融入国人骨血的天人合一、重情重义、锦绣文章、风流蕴藉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要有对先人遗泽蹈厉发扬的自信,有对民族文化真正的鉴赏能力,也需有对时代潮流的感知和融入。(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2月14日,有删改)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元宵节遇上情人节,不少年轻人陷入了亲情与爱情的艰难选择,似乎陪佳人就无法陪家人,这是一种人为的对立,其实两者完全可以统一起来。b. 元宵节是在融合古代祭祀、佛教、道教活动和民间习俗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包含百戏元素,也有与有缘人互通情愫的浪漫,这和西方的情人节有相通之处。c. 端午节是除秽祛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如今却几乎只剩下吃粽子,这种将传统节日恶俗化的倾向值得反思。d. 我们向老祖宗求取文化薪火,汲取中国传统节日所承载的天人合一、重情重义、锦绣文章、风流蕴藉,同时也可以喜度洋节,敢于沐浴欧风美雨,感知和融入时代潮流。11、文中说要感知世界的丰富,展示自己的独特,请简要阐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12、我们应当如何对待传统节日?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3分)参考答案

论中外著名戏剧家及其作品赏析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园艺园林学院班级:园艺三班 姓名:罗慧娟学号:201541738305 课程论文题目:论中外著名戏剧家及其作品赏析课程名称:戏剧鉴赏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课程论文题目 ——论中外著名戏剧家及其作品赏析 学生:罗慧娟 (园艺园林学院园艺三班,学号201541738305) 摘要:戏剧家是戏剧发展历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好的戏剧作品带给过去乃至未来不可估量的价值。 关键词:关汉卿、汤显祖、莎士比亚 戏剧家是指各民族戏剧业内具有一定成就的编剧、导演、演员、舞台美术家、戏剧音乐家和戏剧评论家、活动家。是专门从事戏剧文学写作的作家,这些作品可能是为舞台表演而创作,或是不可能上演的舞台剧本,或是只以剧本对话形式的纯粹文学创作。戏剧的发展是一条漫漫长路,是一代一代戏剧家实践出来的路。 一、早期的戏剧家 (一)西方戏剧家 西方现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最早的剧作家可追溯到西元前五世纪的古希腊时期。当时希腊一年一度的酒神节的重要内容便是盛大的戏剧比赛。每个参赛的剧作家都要提交一个悲剧三联剧和一个内容相关的羊人剧作为参赛作品。这个比赛的胜利者,现在还有作品流传下来的只有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及喜剧作家亚里士多芬尼斯。他们创作的戏剧形式到今天仍然为剧作家采用。 在戏剧史上被大多数人认为最伟大的剧作家则是威廉·莎士比亚。他生于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之间的英国,但他的正悲剧、喜剧和历史剧令当时仍处于黑暗时代的戏剧艺术突然跃进高峰时期。 在他死后的四百年间,他的作品仍在世界各地不断上演和学院研究。 (二)中国戏剧家 中国的戏剧发展过程与西方戏剧迥异。 最早的剧作家因资料很少,已不可考,可知的是自隋代开始有管理百戏的制度,而最早的剧本为南宋时期的《张协状元》。这出剧本作者有一说为南宋温州的九

2018戏剧鉴赏(尔雅)期末测验答案

2018戏剧鉴赏(尔雅)期末测验答案

————————————————————————————————作者:————————————————————————————————日期:

2018戏剧鉴赏(尔雅)期末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被誉为“悲剧之父”、“有强烈倾向的诗人”的戏作家是()。A、索福克勒斯B、米南德C、埃斯库罗斯D、莎士比亚我的答案:C 2演员的舞台三要素为,动作、()和调度。A、语言B、思维C、形象D、立意我的答案:B 3著名导演、剧作家李国修是()人。A、香港B、大陆C、台湾D、新加坡我的答案:C 4下列关于戏剧中“仪式”的表述错误的是()。A、仪式是知识的一种形态,是人类对宇宙的理解。B、仪式有说教作用。C、事物影响和控制着仪式的预期效果。 D、用于显露一种超自然力量。我的答案:C 5中世纪的()多取材于圣经上的故事,常于节庆纪念日演出。A、木偶剧B、喜剧C、悲剧D、宗教剧我的答案:D 6()是以“话”为媒介再现生活的剧种。A、哑剧B、话剧C、木偶剧D、皮影我的答案:B 7古希腊戏剧的表演,含有强烈的()活动的痕迹。A、典礼B、殡葬C、祭祀D、庆生我的答案:C 8最初的人类戏剧活动是由()和狂欢行为转化来的。A、模仿B、祭拜C、意识D、仪式我的答案:D 9歌队以()和歌唱为其传情表意的手段。A、朗诵B、舞蹈C、念白D、对话我的答案:C 10认为伤害人的影像与伤害人自身具有同等效力,这是巫术思想中()的体现。 A、相似律 B、顺应律 C、相悖律 D、接触律我的答案:D

11从()这名戏剧家以后,古希腊戏剧逐渐走向衰落。A、忒斯庇斯B、欧里庇得斯C、索福克勒D、埃斯库罗斯我的答案:B 12戏剧以巫术思维时期的活动为雏形,而该时期人类活动的基础不包括()。A、极强的自信心B、控制和改变自然的欲望C、对生死问题的思考D、较为理性的认知我的答案:D 13为了娱乐而扮演发生在戏剧从不自觉走向自觉的哪个阶段()。A、第一个阶段B、第二个阶段C、第三个阶段D、第四个阶段我的答案:C 14欧里庇得斯代表作是(),剧作着重刻画了女主人公的复仇心理,表达了对妇女的卑微地位和不幸遭遇的同情。A、《阿尔刻斯狄斯》B、《特洛亚妇女》C、《美狄亚》D、《希波吕托斯》我的答案:C 15米南德是古希腊“新戏剧”的重要作家,其代表作是()。A、《愤世者》B、《欧塞罗》C、《塞万提斯》D、《蛙》我的答案:A 16戏剧创造与欣赏离不开想象力,而想象力的丰富其实质是()的丰富。A、经验B、思维C、情感D、阅历我的答案:C 17以下活动中,不属于戏剧现象的是()A、生日派对B、开学典礼C、阅兵式D、上学放学我的答案:D 18当前戏剧不像戏剧的本质原因是()。A、个人意志的存在B、个人价值的存在C、个人意志的消失D、个人价值的消失我的答案:C 19戏剧欣赏基于信任,而信任又基于()。A、情感B、模仿C、观察D、体验我的答案:D 20对英雄人物承受灾难的意义的颠覆和嘲弄是()。A、是现代戏剧艺术的偶然现象B、是对古希腊戏剧艺术的误读C、是现代戏剧与古希腊戏剧的本质区别D、古希腊戏剧的显著特点我的答案:C 21希腊神话中,宙斯化为公牛劫走欧罗巴的故事体现了戏剧中哪个题材的信息。 A、伦理-爱情 B、族别-性别 C、伦理-性别 D、族别-爱情我的答案:B

汤显祖VS莎士比亚

汤显祖VS莎士比亚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堪称世界戏剧的两座高峰,在十六世纪晚期和十七世纪初同时出现在东半球的中国和西半球的英国。这实在是世界戏剧史上的一大奇迹。 第一战:社会背景: 汤显祖(1550-1616)生活在明朝晚期,身历嘉靖、隆庆和万历三朝;莎士比亚(1564-1616)历经伊丽莎白时期和詹姆斯一世时期。他们所处的时代在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方面都经历着巨大的变革,人文主义的崛起对传统势力形成了挑战。在晚明时期的中国,王阳明的“心学”主张,把人们的思想从程朱理学中解放出来,引发了追求自由的个人主义和博爱主义思潮。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在欧洲文艺复兴的洗礼下,重新审视和评价中世纪的传统,逐渐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作为伟大的梦者,在各自的国度试图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们走过迥然不同的人生之路,却都成了不朽的戏剧家。 在同时代人的心目中,汤显祖首先是一个政治家,试图在政治舞台上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刚正不阿,与日益腐败的社会格格不入,最后退出官场,回到家乡江西临川,专心从事诗文戏剧创作。而莎士比亚主要是一位戏剧家,在伦敦的戏剧舞台上实现自己的艺术之梦。与汤显祖的政治活动相比,莎士比亚几乎与政治无涉。汤显祖满怀“治国平天下”的踌躇之志,梦碎之后在诗文和戏曲中宣泄愤懑;相比之下,莎士比亚英国的舞台上却左右逢源,名利双收。尽管境遇不同,两位天才仍有不少共同之处。 第二战:相同之处: 1.两位戏剧大师都在早期作品中表现了乐观主义精神,而在后期作品里展现了悲观失望的世界观。 其原因在于,他们所处的社会曾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尔后动荡不安、民不聊生。汤显祖在创作前两部戏剧作品期间,尽管对社会现状不满,但仍梦想着有一天能得到朝廷重用,大展宏图,对未来满怀希望;而后两部戏剧作品是在他对朝廷绝望、辞官回乡以后创作的,流露出悲观厌世的情绪。对于莎士比亚来说,他初入伦敦剧坛之时,英国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民族自信空前高涨。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历史剧和喜剧大多洋溢着乐观奔放的热情;后期以悲剧、浪漫剧为主,重在揭示人类的贪欲,流露着悲哀和无奈的心境。两位大师的作品先是讴歌人文主义、个人主义对传统的反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化,转而表现不受节制的欲望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除了社会原因之外,他们个人的悲剧一丧子之痛无疑也是他们由乐观转向悲观的重要原因。再次,他们还有一个重要的相同点:在各自的作品中运用了梦境。汤显祖的四部戏剧作品都包含梦境,被称为“四梦”;莎士比亚在其约四十部戏剧作品中有近一半与梦有关。两位大师通过表现梦幻,使自己的戏剧作品更加哀婉动人、荡气回肠、发人深思。 2.汤剧和莎剧中青年男女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常常与以“父亲”形象所代表的传统势力发生激烈的冲突,然后通过“梦”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 3.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都运用了超自然的精灵来促进爱情之梦的实现,如《紫钗记》和《牡丹亭》中的花神、《仲夏夜之梦》中的仙王和《辛白林》里的朱匹特。 4.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都在其作品中表现了情对生死的超越。用海德格尔的术语来说,《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和《哈姆雷特》里的奥菲丽娅在追求爱情中都经历了“朝向死亡的存在”。 “生不可以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汤显祖语)。汤显祖的《牡丹亭》和

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研究浅析

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研究浅析 莎士比亚作品不朽的艺术魅力,来自于莎士比亚对于语言出神入化的运用。莎士比亚不愧为语言大师。莎士比亚对英语的纯熟运用竖立了由中世纪英语过渡到伊丽莎白时代近代英语的一座里程碑。 莎士比亚在他的作品中显示了独特的语言创造能力和普于操纵及发展语汇意义的能力。他的作品中丰富的词汇,生动的比喻,一词多义形成的戏剧性俏皮滑稽的双关语,对俗语、但语、行话和切口画龙点睛式的运用,生动而极富生活气息,特色突出,对近代英语的发展有明显的影响。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者早就注意到莎士比亚语言中的这种现象。因此,他们对莎士比亚语言与现代英语的关系,莎士比亚语言的结构,语法,修辞,用词特色.时r} t`} :}}言特点行全面、细致、〃深入的分析,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成为中国莎士比亚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但是,多年来对莎士比亚语言研究的成果却疏于总结。为此笔者在占有较全面资料的前下,拟对近年来中国莎士比亚语言研究做一个较为<2 };地梳理,弄清中国莎学研究在这一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凸显莎士比亚语言研究对中国莎学乃至世界莎学所做出的独特贡吠。 歌德昏经说过:莎北比亚是用生动的字眼来感染人的。作为文艺复兴时代英国文坛上的戏剧巨子,莎士比亚使中世纪的典雅华丽语盲特色与都铎王朝以来聚积的新语言相结合,一切生活范围内的丰富语言在他的作品中都有突出的表现,精致入微地描绘了适合于剧情的人物性格和诗歌中奔放而又细腻的情感特征。 劳允栋认为莎士比亚作品中比较典型的语言现象,表现为词类转换,即古英语中屈折词尾已经大量消失,词类间基本消除了形态区别的标志,使许多词类可以转换使用;形容词在意义上的绝对化,使原有的性质概念转化成具有这种性质的事物的概念;性质形容词主、被动意义的自由转化;莎氏作品中常见的混合式形容词;副词作形容ip-J,或取代形容词;形容词的级、名词、代词、关系代词、动词、独立分词、虚拟语气、介词、句子等18个方面指出了莎士比亚语言与现代英语的差异之处。。赵毅衡指出:莎士比亚作品是形象语言的宝库。形象语言技巧是一种修辞手段。比喻、夸张不一定有形象,甚至很可能完全没有形象。莎士比亚作品中的语言形象早期静态为多,后期动力性为多;早期堆砌排列为多.后期以形象

莫里哀戏剧艺术的研究

莫里哀戏剧艺术的研究 ——理性喜剧的悲剧底蕴 摘要:作为欧洲贵族时代少数几部喜剧成就最高的经典之一,莫里哀的《伪君子》通过展现达尔杜弗这个邪教士的伪善、瞄准他好色这根软肋、顺着他勾引艾耳密尔这条线索,揭穿了他未能得逞、奸险恶毒的用心以及这种伪善罪恶所必然产生的严重危害。这部理性驱逐神权时代的讽刺喜剧,通过笑来打击恶以纠正时弊,透过那些可笑对象的偏执行为与拙劣表现反思自身的劣性与敌人的可怕性;它绝非轻松的幽默与无聊的调侃,更不是拿肉麻当有趣的娱乐至死,而是具有一种“闹后趋静”、“乐极生悲”的艺术伦理效果,在理性透视里渗透着悲戚与阴沉,凸现了真理的相对游移,并使这部理性喜剧跨到了悲剧界限的边缘。 关键词:理性喜剧;讽刺艺术;伪善;贴近民间。 一个编剧,死无葬身之地,但其作品却是法兰西喜剧院创办三百多年来上演次数最多的剧目;一个作家,身后无手稿流传,却仍被称为“法语创作中最全面最完满的诗歌天才”;一个演员,不肯离开舞台,宁愿放弃法兰西学院“四十名不朽者之一”的荣誉,然而,法兰西学院却为他立碑。这些颇有兴味的事情都发生在一个人身上,他就是集编剧、导演、演员、剧团负责人于一身的莫里哀。 莫里哀崛起在那个宫廷趣味占统治地位的法国,这多少有些让人不可思议,须知当时法国乃古典主义的天下。古典主义是适应君主专制需要而产生的文学流派,其突出特点是依附王权、为王权服务,而且把史诗和悲剧作为最高等的体裁;而脱胎于民间祭祀中的狂欢歌舞与滑稽表演的喜剧,在莫里哀成名前的法国本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俚俗玩艺儿。在这样的政治气候和艺术氛围中,莫里哀让它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换言之,喜剧在本不利于其发展的时代和环境中偏偏获得了审美权力的合法性,“被一种文化的主流圈子接受而合法化”并且“被此共同体保存为历史传统的一部分”,从而完成了它自身的“经典化”过程[1](P.43)。 莫里哀是一位杰出的戏剧大师,他是欧洲戏剧优秀传统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尤其是文艺复兴以来法国文学艺术中反封建、反教会传统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他的喜剧是比巴尔扎克早诞生二百年的“人间喜剧”。在这些剧作中,通过他塑造的316个人物,使我们看到了生活在十七世纪中叶法国各个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形形色色的脸谱。莫里哀也像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作家一样,提倡个性自由、反对封建束缚。他把青年人纯正的爱情与封建顽固势力及金钱至上、自私自利放在对立的地位,同情青年们为爱情自由而进行的勇敢斗争;他把教会、贵族、资产阶级当作讽刺的对象,却把下层人民刻画成富有正义感的、头脑清醒、生气勃勃的人物。莫里哀独具一格的喜剧艺术给世人留下了永久的笑声,具有持久的魅力和不朽的艺术生命力,其美学价值是无穷而深远的。 一、批判性的《伪君子》:理性喜剧的讽刺丰碑 莫里哀主要生活在号称“太阳王”的路易十四时期,那是一个“朕即国家”的专制主义时代。虽然当时强调国王意志有对抗教权的一定目的,而且也确使长期陷入宗教战乱的法国得到暂时宁静、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君主专制国家;但“一个国王,一个法律,一个信仰”,致使一切都听命于宫廷。文学艺术也不例外,法兰西学院就是着眼于文化和文艺规范而成立

汤显祖与《牡丹亭》教案

汤显祖与《牡丹亭》教案2 主讲:刘咏梅 教学目的:通过精讲汤显祖的《牡丹亭》第十出《惊梦》中的前半段《游园》,了解汤显祖反对程朱理学,宣扬个性解放的思想。 教学重点:杜丽娘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1、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深入理解这段唱腔的内在含义。 2、《牡丹亭》的悲剧意蕴及其文化意义。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建议:把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这同一时代的两个中西方戏剧代表人物作一横向比较,简要分析二者在创作艺术风格上的不同。 教学时数:一大节。 一、正反两方的矛盾冲突: 提问: 1、正方阵营是哪几个人物?丫环春香在剧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性格如何? 2、反方阵营是哪几个人物?各自代表哪些阶级?各有些什么言论? 二、《牡丹亭》的悲剧意蕴及其文化意义: 提问: 1、《牡丹亭》是悲剧吗?杜丽娘的悲剧意蕴何在? 2、《牡丹亭》诞生于16世纪末,对于今天的中国有何特殊的文化意义?

明确: 1、以情反理,反对程朱理学,提倡情感价值。 2、以梦反理,反对禁欲主义,崇尚人性解放。 3、以柳反理,反对封建道德,鼓舞青春理想。 小结: 《牡丹亭》是一部兼悲剧、喜剧、趣剧和闹剧因素于 一体的复合戏。 “其款置数人,笑者真笑,笑即有声;啼者真啼,啼则有泪;叹者真叹,叹则有气。”――――王思任 《牡丹亭》的悲剧意味也着实令人伤感: 原来做官是要以六亲不认、牺牲情感作为起码代价的! 三、《牡丹亭》与《哈姆莱特》之比较: 1、作者生平汤显祖――――莎士比亚 (1550—1616)(1564—1616) 2、时代背景中国明朝———英国文艺复兴 3、人物性格杜丽娘――――哈姆莱特 不同点:杜敢说敢做,敢爱敢恨 (重于行动) 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哈苦闷矛盾,犹豫不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