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特色和朱生豪翻译语言特色分析共25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5.56 MB
- 文档页数:25
莎士比亚的悲剧艺术及朱生豪的翻译彭建华;邢莉君【摘要】朱生豪在<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之"译者自序"中说明了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这是一种未能达到的白话翻译理想.莎士比亚<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是三个重要的悲剧,在根本上,朱生豪的白话造译是一个目标性的改写行为,其译文表现出较高的创造性,尤其是在正式严谨的白话文体上,对于在发展中的白话文来说,朱生豪的迻译是一次成功的尝试,这是最富有激荡情感的莎士比亚戏剧汉译译文.【期刊名称】《吉林艺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00)005【总页数】5页(P37-41)【关键词】莎士比亚;翻译;策略;方法;改写【作者】彭建华;邢莉君【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福建江夏学院,福建,福州,3501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80-05翻译是译入语文化中一种鲜明的目的性行为,虽然不少译者声称是亦步亦趋地追随原作,文学翻译从来就是阐释和创造性的改写,译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迻译过程中体现某种约束的规范和文化目标,甚至主观的意图。
一般的,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与方法决定了译文的文本品质、预期的可读性,和理想的译文接受效果。
多重的、多层次的文化规范制约着当下时代的写作活动。
翻译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活动及其译作在译入语文化中的地位,翻译必然接受到文化规范的制约。
对于某一文化,文学翻译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进程,如佐哈(Itamar Even-Zohar)所说,只有当翻译越来越接近成熟,并具有重要的中心地位时,翻译才会注重文学的“充分性”,即亦步亦趋的追求与原文的结构和内容一致;相反,在不成熟的翻译阶段,文学翻译则注重“可接受性”,即为了迁就读者,尽量遵循译入语文化的文学规范和习惯。
朱生豪主要采用语体文(白话文)来翻译,他不无暗示地表达了自己的翻译观。
朱生豪自觉地选择了独立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之“译者自序”写道:“余译此书之总之,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
威廉• 莎士比亚(1564—161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优秀的作家, 一生创作了三十七部戏剧, 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 二首长诗和其他诗歌, 他的诗歌主要赞颂美好的事物,歌颂友谊, 抒写爱情, 总的说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理想。
莎士比亚的生活与创作时代正处于英国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兴起的大变动时期, 作为这一阶段的思想家和代言人的人文主义者, 运用人道主义的思想武器来抨击封建和宗教的世界观, 不仅直接为资产阶级制造舆论, 而且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利益, 在历史上起过很大进步作用。
莎士比亚是掌握了戏剧艺术的大师, 无论什么样题材, 经过他的加工、剪裁总能成为一出包含丰富社会内容和富于生活气息的戏剧, 并为后人提供了多种多样可资效仿和借鉴的艺术技巧。
他的剧作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 他的大部分戏剧都取材于民间故事、古代史料和当时的旧剧本, 从中吸取了丰实的营养, 在改写过程中, 他深入而广泛地观察了他所处时代的社会现实, 推陈出新, 在旧题材中注人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自己的进步思想。
他的历史剧批判了封建君主之间的血腥战争, 反映了国家必须统一的历史趋势, 例如《亨利六世》、《查理三世》、《约翰王》等他的喜剧则集中概括了人文主义的乐观精神和生活理想, 歌颂了真挚的友谊, 纯洁的爱情, 肯定了人权平等, 并以此为武器对封建道德和封建制度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例如创作于第一时期的十部喜剧《错误的喜剧》、《驯悍记》、《维洛娜二绅士》、《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们》、《无事生非》、《第十二夜》都弥漫着欢乐和乐观气氛他的悲剧揭示了人文主义的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不可克服的矛盾, 提出了社会、国家、道德、财产、家庭、哲学等方面一系列的问题, 例如其中著名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奥瑟罗》、《麦克白》向来是莎剧中最受人注意, 最引起争论的作品。
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特点, 是幻想与真实的巧妙结合, 思想与激情的完美统一, 理智与情感的高度平衡。
朱生豪的翻译特点浅析汤志明(福建农林大学人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2)摘要:朱生豪是中国翻译莎剧第一人,他的翻译风格独特,形神兼备,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
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对其翻译风格做一个探讨。
第一是朱生豪的翻译体现出通过大量的意译来传达原作神韵的特点。
第二是朱生豪对戏剧的翻译考虑到了读者和观众的双重功能。
第三是朱生豪本身的诗词才华在翻译中的恰到好处的运用,也是他的一大特点。
关键词:朱生豪戏剧翻译1. 引言朱生豪(1912-1944),著名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家,诗人,出生于浙江嘉兴。
1929年,17岁的朱生豪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进入之江大学,主修中国文学,兼修英国文学。
在学生时代,朱生豪表现出极高的诗词禀赋,被誉为“之江才子”。
1933年大学毕业后,朱生豪曾留校担任《之江校刊》英文部主任编辑,不久,他转入上海世界书局任英文编辑。
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剧集堪称划时代的翻译文献。
[1]在中国翻译莎士比亚的学者中,朱生豪占着最为突出的位置。
[2]2. 神似形似兼顾自从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的提出,无数的翻译家都力图做到既能符合原文的表达形式又能符合原文的表达内容。
朱生豪在翻译莎剧时力求做到这一点。
他在1944年写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译者自序》中这样写道:“余译此书之宗旨,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
凡遇原文中与中国语法不合之处,往往再四咀嚼,不惜全部更易原文之结构,务使作者之命意豁然呈现,不为晦涩之字句所掩蔽。
”[3] 而他也确实做到了。
朱生豪的翻译流畅,文词非常优美,不仅让中国的读者感受到莎剧的伟大的文学价值,同时也让我们感叹中文的博大精深。
这主要是因为,朱胜豪的词汇的调用,表达的处理,善于通过在中国语言中寻找合适的符号来保持原作的神韵,传达莎剧的气派。
这也是至今他的翻译版本仍然有很大影响的原因。
朱生豪的翻译特点浅析汤志明(福建农林大学人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2)摘要:朱生豪是中国翻译莎剧第一人,他的翻译风格独特,形神兼备,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
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对其翻译风格做一个探讨。
第一是朱生豪的翻译体现出通过大量的意译来传达原作神韵的特点。
第二是朱生豪对戏剧的翻译考虑到了读者和观众的双重功能。
第三是朱生豪本身的诗词才华在翻译中的恰到好处的运用,也是他的一大特点。
关键词:朱生豪戏剧翻译1. 引言朱生豪(1912-1944),著名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家,诗人,出生于浙江嘉兴。
1929年,17岁的朱生豪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进入之江大学,主修中国文学,兼修英国文学。
在学生时代,朱生豪表现出极高的诗词禀赋,被誉为“之江才子”。
1933年大学毕业后,朱生豪曾留校担任《之江校刊》英文部主任编辑,不久,他转入上海世界书局任英文编辑。
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剧集堪称划时代的翻译文献。
[1]在中国翻译莎士比亚的学者中,朱生豪占着最为突出的位置。
[2]2. 神似形似兼顾自从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的提出,无数的翻译家都力图做到既能符合原文的表达形式又能符合原文的表达内容。
朱生豪在翻译莎剧时力求做到这一点。
他在1944年写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译者自序》中这样写道:“余译此书之宗旨,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
凡遇原文中与中国语法不合之处,往往再四咀嚼,不惜全部更易原文之结构,务使作者之命意豁然呈现,不为晦涩之字句所掩蔽。
”[3] 而他也确实做到了。
朱生豪的翻译流畅,文词非常优美,不仅让中国的读者感受到莎剧的伟大的文学价值,同时也让我们感叹中文的博大精深。
这主要是因为,朱胜豪的词汇的调用,表达的处理,善于通过在中国语言中寻找合适的符号来保持原作的神韵,传达莎剧的气派。
这也是至今他的翻译版本仍然有很大影响的原因。
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特点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人物刻画真实生动莎士比亚的人物形象有着独特的魅力,在他的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极为真实生动,能够深入人心,感人肺腑。
他常常通过语言和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命运,使得人物形象的刻画更加真实全面。
比如,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形象被刻画得十分鲜明,他爱憎分明,内心纠结,这些特点让读者/观众深受感动,并能对人物产生共鸣。
2. 情节曲折复杂莎士比亚的戏剧情节通常是曲折复杂的,却不失连贯性和逻辑性。
他巧妙地将许多不同的情节线索相互交织,呈现出了多层多面的戏剧世界。
这些情节线索有时是代表性的,有时是历史事件的重现,有时是经典故事的改编等。
比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莎士比亚将爱情和家族仇恨紧密结合起来,描绘了一幅令人悲伤的爱情悲剧。
3. 语言优美有力莎士比亚的语言是其作品的核心,他的作品以其优美、富有节奏感的语言为人所称赞。
莎士比亚的语言显得非常生动、诗意,他擅长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在作品中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都达到了自然流畅的程度,甚至还增强了人物的个性,随时在戏剧的最高潮处使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比如,在《麦克白》中,莎士比亚通过精彩的对白和内心独白,让读者/观众体验到了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4. 含深意的象征意象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充斥着丰富的象征意象,这些意象有时是具象形式的,有时是抽象形式的,但无论是哪种形式,都传达着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内涵。
比如,在《暴风雨》中,暴风雨象征着主人公的内心痛苦,而魔法术语则象征着人性的弱点和卑劣行径。
5. 大量使用舞台元素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中也大量运用了舞台元素,如音乐、装饰品和戏剧道具等,这些元素不仅为作品增添了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也让观众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情节走向。
比如,在《仲夏夜之梦》中,场景切换频繁,莎士比亚运用了各种视觉和听觉元素,在传达情节的同时,也让观众感受到一种神秘的童话世界氛围。
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特点威廉·莎士比亚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戏剧作家和诗人之一,世界文学中现实主义的奠基者之一。
在世界的很多地方,人们尊奉他为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剧作家。
他以其鲜明生动的人物塑造、精心组织的结构、扣人心弦的情节、和优美如画的语言而闻名天下。
这里我们仅论述他的戏剧语言特点。
刘炳善先生认为“莎士比亚和钦定圣经是英语语言的两大渊源”。
可以说这样评价毫不夸张,这种观点也为广大的文学批评家所接受。
那么莎士比语言的美或者说特点到底是什么呢?这里我们主要谈谈他的戏剧语言特点。
1.语体特色莎士比亚是英语语言的大师,他运用英语是如此的轻松自如。
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刻画了几百个人物形象,上自国王、王后、王子,下至盗贼、小丑、掘墓人。
每个人物的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基本上所有的话语都适合人物的身份,并且每一个人在不同场合说话也不一样。
莎士比亚有时运用优雅正式的语言,因为说话者来自社会的上层并且是处在正式场合,有时也有来自社会下层的戏谑甚至使用俚语,有时甚至不惜破坏禁忌,这是为了适应普通观众的娱乐品味。
所以这就很好理解为什么哈姆雷特的语言和掘墓人的语言截然不同。
在剧本中我们能发现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鲍西娅和夏洛克,亨利四世和福尔斯塔福,这个特别的肥肥的“骑士”一定以他的幽默和恶作剧给读者和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修辞手法一些批评家在他们统计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几乎所有的修辞手法莎士比亚都在他的作品中熟练使用过,这些修辞手法大大增添了他作品的美,使其描写生动有力、发人深思,这里我们就讨论几种评论家写得不多,而作家却用得比较频繁的修辞手法。
1)双关据粗略统计,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和戏剧中,大约使用了3,000例双关手法。
莎士比亚对双关情有独钟,几乎在每部戏剧中都运用之。
王玉龙在《英语修辞与写作》中给它定义为:根据单词音同或音近而义不同而巧妙使用词汇的一种智慧语。
莎士比亚经常根据单词的不同意义来创造幽默喜剧的效果。
1.翻译思想及其特征翻译思想指翻译家对翻译之"道"的经验的高度提升或高层级认知,这种认知又反过来指导他在更高层级上的实践,由此获得新的经验,从此周而复始。
翻译思想通常表现为对译事的某种原则主张或基本理念,通常经历三个深化(或提升)阶段:体验(experiencing)、体认(knowing)、体悟(apprehending)。
翻译思想具有以下特征:高层级性、能产性、模糊性、传承性、迁延性。
能产性(productive):指的是翻译思想具备产生对策、产生技巧的性能。
翻译思想产生对策,对策产生方法、技能、技巧。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所谓“思定于笔”,也可以解释为思想决定技法,翻译也是如此:翻译思想决定翻译方法。
本文试从朱生豪对莎剧的翻译中运用的翻译技巧,翻译策略是探讨其翻译思想,从而指导我们今后的翻译工作。
2.朱生豪译莎背景朱生豪(1912.2.2-1944.12.26)是嘉兴人,他在抗战前后最艰苦的10年中(1935-1944),在贫病交加的极端困难条件下,以非凡的毅力翻译出莎士比亚戏剧31个半(其中半个在逃亡中遗失)。
他替中国近百年文化事业完成了一项艰巨的工程,功不可没。
威廉·莎士比亚的名字在19世纪30年代进入中国。
当时,泱泱神州大地正处于面临列强瓜分、灾难深重、急需通过向西方学习强国之道寻求变革的时刻。
同时,华夏国土也发生了有史以来影响最广泛、最深远的中西文化的大交融和剧烈碰撞。
西方文化如潮水般涌向这块古老的大地,时代的发展孕育着新旧的更替,文化价值观念的嬗变将催生新思想的产生,域外文豪的引进促使了文艺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变革,中西文化的交融、交锋打开了人们禁锢已久的思想,开创了崭新的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
莎士比亚就是其中的一个杰出代表。
在迫切接受西方新思想的过程中,中国提出莎士比亚和日本提出的时间相比差不多,但在把莎士比亚搬上舞台上日本更为积极,并且对待其他文学巨匠的作品上,日本也都很积极,中国显得较为寒碜。
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语言特色评析-文档资料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语言特色评析一、莎士比亚和《仲夏夜之梦》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期间的戏剧巨匠,作为一名极其出色的文学家,其作品中人物的设置突破了惯常使用的“命运模式”,研究其著作时,我们可以非常真切地感受到莎翁不断涌现的文思,体会其卓绝的才华。
身为西方文艺复兴时代文学界最杰出的艺术家,英国文学历史中最出色的剧本创作者以及诗作者――莎士比亚,他的整个人生写作历程可以用37部剧本以及154首十四行诗来予以概括。
以他的著作与人生经历作为主要内容,学界专为他创建了“莎翁文学研究”,解析他的著作中使人叹服的语言特色、写作方式、出人意料的情节架构、涉猎广阔的题材范围以及富有生活意味的人物描绘。
莎翁所处的时代,已经有许多文人对他的文学作品进行相关探索,数百年来这种探索的热情未曾削减,研究的范畴也逐渐涉猎颇广。
在众多解析要素中,莎翁的语言特点与其所处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特点最受人瞩目。
其创作包括四大悲剧与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是其青春时代最后一部也是最为出色的喜剧代表,整部作品格调轻松,在世界戏剧史、文学史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仲夏夜之梦》描述了一个“乱点鸳鸯谱”导致的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笔调风趣,文字幽默。
尽管在剧作中,他描绘的美满生活必须经历艰辛的奋斗,可是和悲剧著作的令我们伤感、悲观的特点不一样,这样一种艰苦奋斗是通过一连串洋溢着愉快乐趣的闹剧展开的,所以这部著作始终萦绕着愉悦的氛围,有着极强的喜剧内涵。
《仲夏夜之梦》的末尾,作者运用了皆大欢喜的模式,更为其增添了喜剧效果,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全篇的幽默氛围。
莎翁洋溢着抒情意蕴,描绘美丽的田园风景。
根据此剧作的想象基调,《仲夏夜之梦》中展现的自然景色恬淡秀美,情节动人心魄,角色对话诙谐有趣,这均展现出莎翁特有的奇妙构想。
曾经有学者把《仲夏夜之梦》称作为田园风格抒情剧的典范,浪漫主义杰出人物柯勒律治也曾经提到:“这部著作是连续性并且戏剧化的抒情诗作的范例。
论朱生豪的诗词创作与翻译莎士比亚戏剧之关系李伟民【摘要】朱生豪将莎士比亚戏剧以具有强烈诗歌韵味的口语化散文形式表达出来,具有不是诗词,但在诗意的表达上,胜似诗剧的特点.朱生豪的译文押韵的地方较多,句式整齐,上下句之间形成了对称、对比的形式,节奏感强,具有音韵美、整齐美的特点,符合汉语读者的审美习惯.他的译文在准确的基础上符合汉语读者对诗歌和戏曲的审美欣赏习惯.他翻译莎剧的成功是与他具有较高的中国古典文学造诣和深厚的中国古典诗词修养分不开的.【期刊名称】《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9(008)001【总页数】6页(P91-96)【关键词】朱生豪;莎士比亚戏剧;诗词创作;译文【作者】李伟民【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莎士比亚研究所,重庆,40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3一、引言在中国翻译莎士比亚的学者中,朱生豪占有着最为突出的位置。
虽然他不像大多数莎学家那样有留学欧美的经历,但他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受到中国读者的喜爱程度却是别人难以企及的。
朱生豪将莎士比亚戏剧以准确、畅达、优美和传神的中国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译文以散文的形式既有诗的韵味,也以白话口语形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在众多的莎士比亚汉译本中享有盛誉,历六十年而不衰。
朱译文为何能受到几代读者的喜爱,这始终是广大莎士比亚爱好者感兴趣的话题。
我们认为,是朱生豪醇厚的中国语言文学基础,他的诗词创作才能,对莎剧原文较为透彻的理解以及灵活的翻译策略,使他的莎剧译文经受了时间的考验,读者口味的变化,成为中国莎剧译文中的精品。
二、深厚的中国古典诗词修养奠定了其译莎基础因为朱生豪自己是诗人,又对中国古典诗学有着深厚修养和独立见解,所以他在译莎时,对诗体的选择,有着更大的自由和广阔的天地。
他可以优游从容地选择古今诗体的不同风格、不同句式,作为翻译中的多项选择。
从四言诗到楚辞体,从五言诗到六言七言,甚至长短句,他都运用自如,在译文中可以充分发挥他的诗学才能,并使中国诗体的各种形式,十分自然地熔化浇铸于汉译莎剧之中而不露痕迹[1]。
朱生豪莎士比亚戏剧的译介思想和成就朱宏达,吴洁敏(浙江大学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28)摘要:文章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从三个方面全面介绍了朱生豪的莎士比亚戏剧译介过程及其贡献:朱生豪是我国解读说不完、道不尽的莎士比亚的第一人;朱译莎剧质量之高“迄今仍无出其右者”;朱生豪是不屈不挠、立志填补中国文化空白的民族英雄。
关键词:朱生豪;莎士比亚;戏剧;翻译Zhu Shenghao's Translating Shakespeare's dramas and his achievementsZHU Hong - da, WU Jie –min(School of Chines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28)Abstract: With the reference to a mass of literature material,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introduces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Shakespeare's dramas by Zhu Shenghao and his contributions from three aspects: (1) Zhu Shenghao was the first to interpret Shakespeare's profound works; (2) The quality of Zhu's translation of Shakespeare's dramas is the best till now; (3) Zhu Shenghao was an indomitable national hero who resolved on filling the Chinese cultural gaps.Key words: Zhu Sheng - hao; Shakespeare; drama; translation朱生豪(1912. 2. 2 —1944. 12. 26) 是嘉兴人民的儿子,也是嘉兴的骄傲。
分析朱生豪翻译作品_说说朱生豪的翻译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集》(以下简称《莎剧集》)在中国近代英译汉的历史上,堪称划时代的翻译文献。
他在二十岁之前就选择了莎士比亚,会写诗放弃了写诗,会写文章放弃了写文章,潜心研读莎士比亚的作品,用他的话说:“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诵全集至十余遍,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
”想当初,莎士比亚在伦敦戏剧舞台上功成名就,带着钱财和名誉荣归故里,享度晚年,几十个剧本是生是灭根本没往心里去。
在莎士比亚死后七年(一六二三年),他的两位演员朋友约翰・赫明斯和亨利・康德尔,把他的三十六个剧本收集成册,加上颂辞补充完整,付梓出版,称为“第一对折本”。
人们一点没有意识到,赫明斯和康德尔仅仅出于对朋友的敬意而采取的这一行动,是启动了一个多么巨大的文化工程。
这个工程进入中国,认真准备接下来进行另一种文字施工的,直到二十一世纪伊始的今天,也仍只能算朱生豪一个人。
除了他,别说把莎剧全部研诵十几遍,就是一个剧本读够十遍,恐怕也很少有几个人做得到,包括《哈姆雷特》诸多译本的译家们。
说是运气也好,巧合也罢,重大的文学事件往往令人难以捉摸却必然会发生。
朱生豪在他血气方刚时选择了莎士比亚,是莎翁的运气,是中国读者的福气。
朱生豪在世界书局出版的他的大译《莎士比亚全集》(以下简称《全集》)“译者自序”里说:“中国读者耳莎翁大名已久,文坛知名之士,亦尝将其作品,译出多种,然历观坊间各译本,失之于粗疏草率者尚少,失之于拘泥生硬者实繁有徒。
拘泥字句之结果,不仅原作神味,荡焉无存,甚且艰深晦涩,有若天书,令人不能卒读,此则译者之过,莎翁不能任其咎者也。
”这番话有两层意思:其一,这是他调动了全部智慧与心血尝试翻译诗体莎剧后的严肃结论。
读过朱译本《莎剧集》的人都知道,朱生豪在每个剧本中都尽量试着用诗体翻译莎剧里的诗;有些译作相当精彩,例如,《哈姆雷特》中的“戏中戏”,《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大量诗篇等等。
其二,对莎剧在中国的翻译经过了解一些情况的人应该知道,大约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英某些好事机构内定了包括徐志摩、梁实秋等人来翻译莎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