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5
实践论一个关系两次飞跃三个统一
一对关系——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两次飞”——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的两次飞跃、三个统一——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认识的一个过程包括两次飞跃,由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把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即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
所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然后,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即用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认识辨证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为重要。
第一次飞跃解决的是认识世界、形成思想的问题,第二次飞跃解决的主要是改造世界、实现思想的问题,同时又是认识过程的继续和完成。
两次飞跃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三个统一是指:坚持党的领导和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有机统一。
坚持执法工作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坚持对法律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有机统一。
“三个统一”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和
优越性。
“三个统一”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如何做到守正创新“三个统一”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大学生的唯物辩证法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关于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和方法论。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理解和运用唯物辩证法对于提高思维能力,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大学生的唯物辩证法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展开讨论。
一、唯物辩证法认识的必要性唯物辩证法认识是大学生正确对待世界、认知客观实在的重要工具。
首先,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正确地看待世界,摒弃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参与者,需要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客观事物,不能任意歪曲现实。
其次,唯物辩证法认识可以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只有通过对事物进行深入研究,才能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并为实践活动提供准确的指导。
二、唯物辩证法认识的主要内容1.对事物发展的辩证看待唯物辩证法认识要求大学生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进行辩证地看待。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辩证的过程,包括矛盾的存在、矛盾的斗争、矛盾的转化。
大学生需要通过对各种矛盾的观察和分析,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对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的认识唯物辩证法认识要求大学生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的统一,二者互相作用、相互制约。
大学生在实践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以主观臆断代替客观事实,不能迷信主观体验而忽视客观规律。
3.对事物矛盾的认识唯物辩证法认识要求大学生正确理解和处理事物内部的矛盾。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也是事物产生和解决问题的根源。
大学生需要通过研究对立统一规律,找到事物矛盾的矛盾主要方面和矛盾主导方面,把握事物发展的关键点,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唯物辩证法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唯物辩证法认识与大学生的实践是统一的,互相依存、互相促进。
唯物辩证法认识是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实践是唯物辩证法认识的检验。
只有通过实践,大学生才能真正了解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性,并将其应用于具体的工作中。
结合毛泽东的《实践论》,谈谈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毛泽东的《实践论》强调了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探讨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以下是关于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一些理解: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论》指出,“实践是人类认识自然
的通途。
”人类能够通过实践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通过实际经验、观察和实验来认识和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实践是我们对世界进行感知、思考和判断的基础。
2.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推动认识不断深化和发
展的动力。
通过实践,人们能够不断验证和纠正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不断积累新的经验和知识。
实践中的反思和总结促使我们超越经验层面,提高对实践和现象背后本质的认识。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论》强调实践和认识之间的
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但实践本身是受认识的指导和影响的。
认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实践则受到人们认识的规定和指导。
实践和认识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辩证的关系。
4.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在认识和实践之间不存在根本的对立关
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只有通过实践的不断反思和总结,才能不断提高对事物的认识,实现认识的深化和升华。
同时,只有通过对事物本质的准确认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并取得实践的成功。
综上所述,毛泽东的《实践论》强调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的动力,而认识又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发展和指导。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一个全面鲜明的互动过程,通过实践的不断深化和认识的不断提高,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论文教学实践环节论文题目: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年级、专业:学生姓名:学号:完成时间:成绩:指导教师: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内容摘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
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一重要原理,就必须坚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明确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和源泉,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反作用,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关键词] 认识实践源泉动力实事求是理论创新能动作用一、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验哲学的问题。
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放入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认识离不开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既不是人的头脑里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实践中产生的。
实践出真知,认识的发生一点也离不开实践,离不开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凡是知识渊博的人,都很重视直接经验,注意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又很重视间接经验,孜孜不倦地认真学习书本知识。
对于间接经验,书本上的知识,要能够真正理解它,还得要和直接经验、亲身实践结合起来。
当你学习物理化学的时候,如果能够亲自去做一些实验,对书本上讲的原理和公式,认识就会深刻得多,生动得多。
所以,书本上的东西,要变成自己的知识,必须注意联系实际,同实践相结合。
认识的发展,是靠实践经验的积累而升华。
它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只有发展着的实践才能源源不断地为认识提供丰富多彩的、无穷无尽的原材料,是经验不断积累,认识不断提高。
社会实践又给人们认识事物不断提供观察和研究的物质手段,使认识得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管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答: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求得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过程。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是指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实践是具体的,在实践中产生的理论也必然是具体的。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史的,是指实践总是发展的,认识要同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相符合。
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人们,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的时候,理论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否则就会犯思想落后于实际的错误;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向另一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强制推移,把将来才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历史阶段,就会犯冒险主义的错误。
毛泽东关于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认识论结论的理论内涵毛泽东的《实践论》在从哲学理论高度总结中国革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①这一重要结论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对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辩证关系的深刻理解。
毛泽东认为,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任何正确的认识都是同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实践及其探索和改造的客观对象的符合、一致,都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它的适用范围,超出这个范围就会变成谬误。
正如列宁指出的:“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得‘过火’……加以夸大,把它运用到实际适用的范围之外,便可以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而且在这种情形下,甚至必然会变成荒谬绝伦的东西。
”②所以,即使曾经被实践所证实了的科学理论,在把它贯彻到实际中去的时候,也要从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出发,顺应事物的发展变化灵活地运用,决不能无视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超历史跨范围地到处照抄照搬。
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真理和价值辩证统一的原理,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统一起来。
谈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对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原理的认识【内容摘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也反过来指导实践。
认识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
我们应该做到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循环往复以至五穷,一步步深化和提高。
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关键词】实践认识一切从实际出发一、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原理的基本内容(一)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二)在实践中的坚持和发展真理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辨证唯物注意的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方法本身也是应当不断发展、深化和完善的。
在当代科技发展的大趋势下,应当将实践检验真理的方法与科学技术的方法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效的操作系统,将这个方法规范化、程序化和清晰化,更为有效地发挥实践检验真理的作用,避免在这个问题上的含糊性、不确定性及主观随意性。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基础,认识世界的目的也是为了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辩证统一的。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的认识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
二、对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原理的几点认识(一)对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认识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论文教学实践环节论文题目: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年级、专业:学生姓名:学号:完成时间:成绩:指导教师: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内容摘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
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一重要原理,就必须坚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明确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和源泉,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反作用,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关键词] 认识实践源泉动力实事求是理论创新能动作用一、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验哲学的问题。
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放入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认识离不开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既不是人的头脑里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实践中产生的。
实践出真知,认识的发生一点也离不开实践,离不开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凡是知识渊博的人,都很重视直接经验,注意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又很重视间接经验,孜孜不倦地认真学习书本知识。
对于间接经验,书本上的知识,要能够真正理解它,还得要和直接经验、亲身实践结合起来。
当你学习物理化学的时候,如果能够亲自去做一些实验,对书本上讲的原理和公式,认识就会深刻得多,生动得多。
所以,书本上的东西,要变成自己的知识,必须注意联系实际,同实践相结合。
认识的发展,是靠实践经验的积累而升华。
它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只有发展着的实践才能源源不断地为认识提供丰富多彩的、无穷无尽的原材料,是经验不断积累,认识不断提高。
社会实践又给人们认识事物不断提供观察和研究的物质手段,使认识得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同时,在不断的实践中,人们的思维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
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就是这个道理。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让我们一切与实际为根本,进行自我的认证。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每个特定的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这个成语,最早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是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赞誉汉景帝的儿子刘德严谨治学态度的话。
原文是:“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意。
”唐代颜师古对其中的“实事求是”所作注释是:“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
”本义是指真诚地依据事实真相探求古书的真义,即做学问要注重事实根据,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在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在反对其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坚持的思想路线。
1941年5月,毛泽东对“实事求是”作了科学的解释。
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毛泽东认为,这是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具备的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在这种态度下,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从它那里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
毛泽东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运用于中国的实际,并赋予本民族的特色,这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体现。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绝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
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活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
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而不能生搬硬套。
马克思主义“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
这就是说,运用马克思主义制定革命策略,必须做到从实际出发。
三、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强调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
社会事件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在所有这些活动中,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由于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所以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
首先,只有从事生产活动,人们才有必要和可能反复接触自然界的种种事物,逐渐地认识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和自然的规律性。
其次,只有从事生产活动,人们才能在与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很低,原始人在生产活动中,看到大风、暴雨、雷击电闪等自然现象经常威胁着人们的生存,而又不能对这些自然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于是就把这些自然力加以神话,认为天上有所谓风神、雨神、雷公好、电母在主管这些事情,并产生了祈求神明保佑的心情。
这就出现了原始的宗教,产生了“听天由命”的思想。
后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认识了这种规律,就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做自然的主人。
最后,拿对人与人的一定相互关系的认识来说,也离不开生产活动。
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生产关系,其他各种关系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
因此,要认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有的必须通过生产活动。
在资本主义社会,农民和工人也是长期的生产活动,在不同程度上逐渐认识到,地主、资本家的劣根性,不推翻他们的统治,劳动人民就没有活路。
就是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劳动也是正确认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途径。
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以及在各种不同程度上对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努力做到一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
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来源。
譬如,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看看不见的光线。
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
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
通过这个事实,能够很准确的说明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人能够在实践的基础上超越眼睛等生理结构的局限,获取对世界的认识。
蚂蚁的活动终究只是一种本能的活动,而人能够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加工,获得理性认识。
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是我们的治党治国之道,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之道。
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
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
实现理论创新,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理论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形成新认识的过程。
它源于实践又知道实践,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能够在更高层次上引领和推动实践活动的发展。
在理论创新问题上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
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任何标新立异的观点都是理论创新,有的可能是已经被实践否定的旧的理论观点的沉渣泛起,有的可能是适合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历史发展条件的理论观点的简单照抄,也有的可能仅仅是杜撰的新名词的堆砌和脱离实际的空想。
我们需要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积极因素,赋予中国传统文化以时代内涵,借鉴国外文化以适合中国的国情,而不应该不顾自身的需要和条件一味地生吞活剥,否则会“食古不化”或“食洋不化”,而非真正的创新。
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孤立地静止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
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
离开了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理论创新就无从谈起。
理论创新的成果要通过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去贯彻落实,并且在贯彻落实的实践中进一步使理论创新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