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43.61 KB
- 文档页数:15
小学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1、商鞅立信商鞅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也,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民信之,卒下令。
商鞅法令已经制订完成,尚未公布,恐怕老百性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十金。
人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
又下令说:“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
”有一个人把木头搬走了,当即就赏给他五十金,以表明决不欺骗。
然后终于发布法令。
2、田登为郡守田登为郡守,怒人触其名,犯者必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值上元张灯,吏揭榜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故语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本此。
田登是一郡的太守,以别人说到他的名字而愤怒,违者必定受到苔刑,于是举州百姓都称“灯”叫“火”。
正值元宵节张挂彩灯,官吏在市集上张榜,说:“本州依照惯例放火三天。
”所以有人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就是说这个。
后喻在上者可为非作歹,在下者却处处受限。
3、书法家欧阳询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
驻马观之,良久而去。
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唐代欧阳询,有一天骑马赶路,无意中看到一块古碑。
原来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他驻马浏览,看了很久后离开。
他走离古碑几百步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观察,等到疲乏,又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竟然守在碑前三天三夜方才离去4、伊犁凿井伊犁城中无井,皆汲于河。
一佐领曰:“戈壁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
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
汲须修绠耳。
知古称雍州土厚水深,灼然不谬。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伊犁城中没有井,都是从河中汲取水。
一位佐领说:“戈壁上都堆积黄沙没有水,所以草和树木不生长。
现今城中多有老树,如果它们下面没有水,树怎能存活?”于是拔掉树木靠近树根处凿井,果然都得到了泉水,只不过汲水需要长绳罢了。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50篇一.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
”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妻之市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反:.同“返”C.妻适市反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特:特别2.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译文:3.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A、以荻画地以:用B、教以书字书:写C、使学为诗为:作为D、及其稍长把及:等到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A、欧阳修聪明过人B、太夫人教子有方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D、欧阳修刻苦攻读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三.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世说新语?容止》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2)既毕,令间谍问曰(3)魏王雅望非常(4)魏武闻之,追杀此使2.魏王为什么要“追杀此使”?3.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一成语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恰当?为什么?你认为魏王是个怎样的人?四.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小学文言文精读训练题60篇含答案训练题1:《静夜思》题目阅读李白的《静夜思》,并回答下列问题。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问题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 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情景?3. 请解释“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的意思。
答案1. 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
2.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夜晚静坐时,看到床前的明月光,联想到故乡的景象,引发了思乡之情。
3. “疑”字在这里表示“怀疑”或“以为是”,作者看到明亮的月光,以为是地上的霜。
---训练题2:《春晓》题目阅读孟浩然的《春晓》,并回答下列问题。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问题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 这首诗描绘了哪个季节的景象?3. 请解释“春眠不觉晓”中的“春眠”是什么意思?答案1. 这首诗的作者是孟浩然。
2.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
3. “春眠”指的是春天的睡意,表示春天人们容易困倦。
---训练题3:《登鹳雀楼》题目阅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并回答下列问题。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问题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 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景象?3. 请解释“欲穷千里目”中的“欲”字的意思。
答案1. 这首诗的作者是王之涣。
2.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看到夕阳落在山的那一边,黄河流入大海的景象。
3. “欲”字在这里表示“想要”,表示作者想要看得更远,所以要再往高处走。
---以上是前三篇训练题的答案,如果您需要更多训练题的答案,请告诉我。
小学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30篇)一、愚人篇1.永县之氓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 水暴甚, 有五六氓, 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 船破, 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 汝善游最也, 今何后为?曰: 吾腰千钱, 重, 是以后。
曰: 何不去之?不应, 摇其首。
有顷, 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 呼且号曰: 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 何以货为?又摇其首, 遂溺死。
【练习】1. 解释加点词:(1)永之氓咸.善游 ___________________(2)乘小船绝.湘水 ___________________(3)吾腰.千钱 ___________________(4)有顷, 益怠 ___________________2. 翻译句子。
(1)汝善游最也, 今何后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曰: 吾腰千钱, 重, 是以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汝愚之甚!蔽之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身且死, 何以货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些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济阴贾人济阴之贾人, 渡河而亡其舟, 栖于浮苴(jū)上号焉。
【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附参考答案)(一)敏慧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
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
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
“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
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
“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诏②奇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②即以其言应诏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2、神童庄有恭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
”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
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
③神格:神条与气质。
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
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象棋。
围棋与象棋是的两大棋类活动。
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1.自相矛盾在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他:“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因为既有不可陷之盾,又有无不陷之矛,这两者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2.义犬救主XXX喜欢打猎,养了一只猎犬,名叫“的尾”,每次都跟着他。
有一次,XXX来到江边,被一条大蛇围绕。
犬咬死了蛇,但XXX却昏迷不醒。
犬在路上不停地彷徨吠叫,家人跟着犬来到了江边,发现了XXX。
XXX被救回家后,犬连续两天都不吃东西。
从此,XXX对犬格外珍爱,把它当成亲戚一样看待。
3.改写后的启示自相矛盾的行为会让人难以相信你所说的话。
而狗对主人的忠诚和义气是无私的,值得我们研究和珍惜。
XXX而学,夜以继日,不厌其烦,不辍其志,以求所学之成。
这是古代学者勤奋好学的写照。
在当今社会,也有很多人像古人一样,不辞辛劳,不断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创造了一个个辉煌的人生。
1.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将“炳烛而学”改成现代汉语。
3.请简述你认为勤奋好学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1.古代学者勤奋好学的写照,以及当今社会中勤奋追求知识的人们的事例。
2.用现代汉语表达为“夜以继日地研究,不厌其烦,不辍其志,以求所学之成。
”3.勤奋好学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只有不断研究和提升自己,才能在职场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成就。
同时,勤奋好学也是一个人塑造自己品格和修养的重要途径。
1.(1)置之:放在(2)操之:使用,操作(3)宁信:更相信(4)自信:自己的判断和感觉2."宁信度,无自信也" 的翻译为“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XXX最可笑的言行是忘记带量好的尺码,而返回家取尺码,最终错过了买鞋子的机会。
4.这则寓言告诫人们在做事情时,应该既要信任自己的能力,也要依靠客观的标准。
文言文阅读(试题)凿壁偷光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①文不识②,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③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④。
【注释】①大姓:大户人家,有钱的人。
②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
③佣:雇佣。
④大学:大学问家。
1.给下列加点字或句子选择正确的解释。
(1)邻居有烛而不逮.()A.抓住。
B.达到,及。
C.捉,捕。
2.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A.主人听了他的话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他成了大学问家。
B.主人感到很惊叹,就把书借给他读,最后他成为大学问家。
C.主人听了他的话深为感叹,就拿出钱给他买书,直到读完大学。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恰当的一项是()A.匡衡/勤学/而无烛B.衡/乃穿壁/引/其光C.愿得/主人书遍/读之4.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_________,“衡乃穿壁引其光”是想________________(用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这个成语就出自这个故事。
关于勤奋好学的成语,你还知道哪些,请任写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母败儿司马光为.人母者,不患①不慈,患于知爱不知.教也,古人有言曰:“慈母败子”。
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②,陷于大恶③,入于刑辟④,归于乱亡。
非他人败之也,母败之也。
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数⑤。
(选自《家范》)注释:患:担心。
不肖(xiào):品行不好。
大恶:大罪过。
刑辟(pì):犯了死罪。
辟,法律,刑法。
悉数:详细地一个一个列举。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患于知/爱不知教也B.慈母/败子C.母/败之D.若是者/多矣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为( )(2)知(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古文文言文阅读训练30篇1.自相矛盾楚人有鬻(yù,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什么都不能够刺穿的盾与可以刺穿任何东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誉.之曰(称赞)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C.吾矛之利.(好处)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3.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参考答案:1.C 2.因为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
3.示例:卖矛的时候,可用一个质量不如自己的矛的产品加以比较,卖盾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加以比较,这样既可以试出自己矛的好处,也能比较出自己盾的质量。
4.说话、做事都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自行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2.义犬救主华隆好弋[1](yì)猎。
畜(xù)一犬,号曰“的尾”,每将自随[2]。
隆后[3]至江边,被一大蛇围绕周身。
犬遂咋[4](zé)蛇死焉,而华隆僵仆无所知矣。
犬彷徨(páng huáng)嗥吠(háo fèi),往复路间。
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
隆闷绝[5]委地,载归家,二日乃苏。
隆未苏之间,犬终不食。
自此爱惜,如同于亲戚焉。
摘自《太平广记》短文注释:[1]弋:射。
[2]将自随:带着它跟随自己。
[3]后:后来,以后。
[4]咋:咬。
1.杯弓蛇影乐广尝有亲客,久阔①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
”于时河南②听事③壁上有角④,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日:“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
”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疴⑤顿愈。
(选自《晋书》)【注释】①久阔:久别不见。
②河南:郡名,乐广担任河南尹。
③听事:官府办公的地方。
④角:角弓,用牛角装饰的弓。
⑤沉疴(kē):久治不愈的病。
疴,重病。
【译文】乐广曾经有一个亲密的朋友,分别很久不见再来,乐广问朋友不来的原因,友人回答说:“前些日子来你家做客,承蒙你给我酒喝,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看见杯中有一条蛇,心里十分恶心,喝了那杯酒后,就得了重病。
”当时,朋友坐着喝酒旁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弓,弓上有一条用漆画的蛇。
乐广猜想杯中的影子就是弓了。
于是,他又在上次的地方摆上酒,对朋友说道:“酒杯中是否又看见了什么东西?”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
”于是乐广就告诉他其中的原因,朋友心情豁然开朗,疑团突然解开,长久而严重的病顿时治好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乐广尝.有亲客尝:广问其故.故:既饮而疾.疾:沉疴顿愈.愈:2、客人很久没有去乐广府的原因是什么?3、乐广再次招待,客人又看见了什么?实际上是什么呢?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A.不要在没有了解事情的始末之前就胡乱定义。
B.不要在喝酒享乐的时候故意吓唬宾客。
C.不要在没有了解事情的真相之前疑神疑鬼、胡乱猜忌。
D.不要斤斤计较小事情,心眼太小会容易生病。
答案:1. 2.因为那位客人在乐广府喝酒时看见酒杯中有一条蛇,心里特别厌恶,害起病来了、3.又看见酒杯中的蛇。
实际上是墙上角弓的影子映在了酒中。
4.C2.截竿入城鲁①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②无所出。
俄③有老父④至曰:“吾非圣人⑤,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⑥而入”?遂依而截之。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1.自相矛盾在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牌坚不可摧,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穿透它。
同时,他也夸耀自己的矛锋利无比,可以穿透任何东西。
但当有人问他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会发生什么时,他无法回答。
因此,一个不可穿透的盾牌和一个可以穿透任何东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2.义犬救主XXX喜欢打猎,他养了一只狗,叫做“的尾”,每次都会跟随在他身边。
有一次,XXX到了江边,被一条大蛇围住了。
狗咬死了蛇,但XXX已经晕倒在地,毫不知情。
狗在路上哀嚎,徘徊不定,家人觉得奇怪,跟着狗走了过去。
XXX已经窒息,被家人送回家,两天后才苏醒过来。
在XXX还没有XXX的时候,狗始终没有吃东西。
从此,XXX对狗格外珍惜,就像对待亲戚一样。
2.家人觉得奇怪,于是跟着狗一起走。
3.狗对主人的义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危急时刻保护主人,二是在主人生病时不离不弃,表现出忠诚和爱心。
XXX而学,夜以继日,是为求学的最高境界。
这句话出自《左传》,形容古代学子为了求学而在夜晚点燃灯烛,不眠不休地研究。
这种精神也被称为“夜以继日”。
现在,这种精神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
只有不断研究、不断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1.这句话的出处是:__________________。
2.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3.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左传》。
2.不断研究、不断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3.在各个领域中,只有不断研究、不断进步,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和更高的职业地位。
1.(1)度:测量尺寸的工具。
(2)操之:带着测量好的尺码。
(3)尺码:测量脚的尺寸。
(4)宁信度,无自信也:宁可相信测量好的尺码,不相信自己的判断。
2.“宁信度,无自信也。
”的意思是“宁可相信测量好的尺码,不相信自己的判断。
”3.XXX最可笑的言行是忘记带量好的尺码,返回家里去取尺码,最终没能买到鞋子。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准备和计划,不要过分相信自己的判断,应该相信科学的测量和准备。
5.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自以为聪明,却没有做好充分准备,过分相信自己判断的人。
1.在测量好尺码之后,往那个地方去,然后返回。
为什么不直接用脚试鞋子大小呢?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宁可相信度量工具,也不相信自己的能力。
遇事要实事求是,要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
这段话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2.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在渴了想要喝水的时候,他喝了黄河和渭水,但是还是不够,于是他继续向北走,想要喝大湖的水。
但是他在路上渴死了,他的仗被丢弃了,他的身体化为了XXX。
这个故事常用来比喻决心大或志向远大的人,或者是不自量力的人。
3.在阅读时,需要整理好桌面,让它整洁端正。
把书籍整齐地放在桌上,正直身体,仔细看字,细分明读。
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勉强硬记,只需要多读几遍,自然而然就能记住。
古人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这意味着,读得越熟悉,就越不需要解释,自然就能理解。
读书有三个要点,即心到、眼到、口到。
如果心不在此,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眼不专一,只是随意地诵读,就无法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在这三个要点中,心到最为重要。
只有心到了,眼睛和嘴巴才能跟上。
何不将长竿锯中截断后再进入城门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1)有些事情虽然不是完美解决,但也可以解决;(2)有些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其实可以分而治之,把大问题化为小问题;(3)在遇到问题时,我们要灵活思考,不要固执己见,要懂得变通。
XXX给牛弹奏高雅的清角调琴曲,但牛并没有理会。
这并不是因为牛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
于是XXX改为用琴模仿XXX和小牛犊的声音,牛就开始听着乐曲摆动尾巴竖起耳朵。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说话时要看对象,不能对不懂的人讲深奥的道理。
XXX小时候住在墓旁边,常常玩耍在墓地里,XXX觉得这不适合他的身份,于是迁居市旁。
后来,XXX又喜欢模仿商人的卖弄行为,XXX又觉得这不适合他,于是又搬到学宫旁边。
最后,XXX学会了设宴招待客人,以及如何礼让进退,XXX认为这才是适合他的行为,于是就定居在那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要有目标和方向,要引导他们成为有用之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遽契其舟()(2)剑不行()2.这个故事想表达什么意思?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求剑的人认为剑在船里,于是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然后跳进水里去找剑。
但是船已经漂走了,剑不在原地,这样的求剑方法不是很愚蠢吗?参考答案:1.(1)急忙刻(2)剑沉入水底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的思维方式可能已经过时了,需要及时调整。
3.那个人觉得剑掉到了船里,于是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然后跳进水里去找剑。
但是船已经漂走了,剑不在原地,这样的求剑方法不是很愚蠢吗?A.女-妻B.XXXC.特-只D.烹-煮答案:C2.翻译下面的句子。
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参考答案:2.“孩子不是为了玩而玩,孩子没有自己的思想,只是待在父母身边研究,听从父母的教导。
”3.父母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育孩子要讲究方法,不能用欺骗的手段去教育孩子,否则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XXX是个善于游泳的人,有一天他和几个同伴乘小船在湘江上游玩。
突然水势变大,船破了,大家都跳进水中游泳,但是XXX因为腰上挂着一千钱的重物,游不过去。
他的同伴劝他把钱扔掉,但他不肯。
最终他因为身上的重物溺死了。
已经游过去的同伴在岸上大声责备他,认为他太愚蠢,太贪财了,为了一点货财竟然害死了自己。
1.下列哪个词语与文章内容不符?A.游泳B.湘江C.船D.钓鱼2.XXX的悲剧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你有没有类似于XXX的经历或者看到过类似的事情?请简单描述一下。
参考答案:1.D2.贪财害命,不值得。
3.(略)XXX填海,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个故事。
相传,古时候有一只鸟,名叫XXX,它常常在海边飞翔,看到海水不停地腐蚀着陆地,就决定要填海。
于是,它每天都会飞来海边,捡拾一些小石子,夹在嘴里,然后飞到海里,把这些小石子吐出来,填在海里。
但是,海水太大,XXX的小石子根本填不满,它只好不断地飞来飞去,一次次地填海,直到精疲力尽,最终跌落海里,化为一只海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力量虽然微小,但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创造奇迹。
1.解释下列词语:1) 精卫 (2) 填海 (3) 腐蚀 (4) 精疲力尽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汉语:1) The story of Jingwei filling the XXX.2) Jingwei picked up XXX to the sea to fill it.3) Although the sea was too big。
Jingwei never gave up.3.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4.你认为这个故事的意义是什么?答案:1.(1) 精卫是一种鸟 (2) 填海指填平海洋 (3) 腐蚀指侵蚀 (4) 精疲力尽指非常疲劳2.(1) 精卫填海的故事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
(2) XXX捡起小石子,飞到海里填海。
(3) 尽管海洋太大了,XXX从未放弃。
(4) XXX最终因为疲惫不堪掉入了海中。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力量虽然微小,但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创造奇迹。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力量微小,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创造奇迹。
这也是一种鼓励人们不要放弃的精神。
北方有一座名为“发鸠之山”的山,山上长满了柘木,还有一种鸟,叫做“精卫”,它的样子像乌鸦,头上有白色的嘴巴,脚上是红色的,它的叫声像是在自嘲。
据说它是XXX的女儿女娃,曾经游泳到东海中溺水而亡,化为了这种鸟,它不停地衔着西山上的木石,想要填平东海。
漳水就是从这里流出,汇入黄河。
1.“精卫”的样子是黑色的乌鸦,头上有白色的嘴巴,脚上是红色的,它的叫声像是在自嘲。
据说它是XXX的女儿女娃,曾经游泳到东海中溺水而亡,化为了这种鸟,它不停地衔着西山上的木石,想要填平东海。
漳水就是从这里流出,汇入黄河。
2.“精卫填海”的故事象征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
宋代有个人怕庄稼长得太慢,就把禾苗一棵棵拔高,回到家里疲惫不堪地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啦!”他的儿子跑到地里一看,禾苗都已经枯萎了。
1.有个XXX担心自己的庄稼长得慢,就将禾苗一棵棵拔高。
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啦!”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
2.“予”在文中指的是“我”,读音是“yú”。
这个寓言故事教育我们要脚踏实地按事物的发展规律做事,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故事中有两个和尚,一个富有,一个贫穷。
贫穷的和尚问富有的和尚:“我想去南海,怎么样?”富有的和尚问:“你有什么依仗?”贫穷的和尚回答:“我只有一瓶一钵。
”富有的和尚说:“我这么多年想买船去,还没有实现。
你有什么依仗?”然而,越过了一年,贫穷的和尚已经去过南海并回来了,而富有的和尚却没有去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勤奋努力,敢于实践,就能够成功。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勤奋努力,敢于实践,就能够成功。
2.XXX是清代四川人。
XXX是汉代著名的学者,他十分勤奋好学,每天都要读书字。
有一天,他在读书时不小心打翻了墨水,弄脏了自己的衣服。
他十分生气,便用拳头狠狠地打了自己的脸,让自己流血。
他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他认为自己不应该让自己的衣服被弄脏,更不应该让自己的手写字不够认真。
XXX的勤奋和追求完美的精神,令人感到敬佩和钦佩。
1.解释画横线的字。
①打翻了墨水()②让自己流血()2.翻译句子。
XXX学,日益精进。
3.XXX学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参考答案:1.①弄倒,洒出来②让自己的脸流血2.邴原因为研究而哭泣,日益精进。
3.XXX学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勤奋好学,追求完美,不断精进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注释:①选自XXX《陋室铭》。
陋室:简陋的房子。
XXX:刻在器物上的文字。
②仙:传说中的神仙。
③灵:神秘、神奇。
④德馨:指自己的品德高尚,使这个简陋的房子充满了馨香。
⑤苔痕:墙上的青苔。
⑥帘:窗帘。
⑦鸿儒:指学问渊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