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尊浅析瓷器中的伪款与伪器
- 格式:docx
- 大小:69.55 KB
- 文档页数:2
后朝仿前朝,瓷器款识如何辨伪瓷器有款字据说始于宋代。
宋瓷有“内府”二字者,其书法大致相类于“大观”钱,偶尔有“政和年造”款字。
元瓷惟官窑有“枢府”二字款识,民窑底有字者极少。
明瓷款字花样甚多。
明代官窑瓷款多用“某某年造”字样,也有用“制”字者。
清瓷概用“制”字,用“造”字者极罕见。
这些应是最基本的款字常识。
清代道光至光绪初年,瓷器款字作伪的手法还不甚高明,因而较易识破。
这些瓷器伪款有一基本特点,就是爱挑拣历史上稀见年号来作伪。
三十年代,文物艺术品市场有一种仿越窑瓷,器底伪刻“太平戊寅”(258,三国吴会稽王孙亮年号)款字,以售伪。
那时被用来作伪的较为有名的年代款字,有伪托“淳化”(990-994,北宋太宗年号)、“淳熙”(1174-1189,南宋孝宗年号)的仿磁州瓷。
此外,一些历史上短命王朝或者皇帝的年号,更是作伪者追逐的目标。
例如明代的“建文”(1399-1402,明惠帝年号,仅四年)、“洪熙”(1425,明仁宗年号,仅一年)、“泰昌”(1620,明光宗年号,仅一年)等,这些伪托款字瓷器不但当时甚嚣尘上,而且至今流毒甚广。
上世纪80年代初,伦敦拍卖市场上一件款字“建文”瓷器收藏品,经瓷器鉴定行家鉴别,即为上世纪30年代的伪托之品。
有人认为,款字作伪自清同治光绪以迄民国,简直是满坑满谷防不胜防。
尤其是光绪以来,无论清康熙雍正乾隆以致上溯整个明代的瓷器款字无不有伪冒者。
一些鉴定者想藉瓷器绘画来辨其真伪,但是这些仿制品之绘画,有的精致到足以乱真的程度;另一些人则欲从瓷质方面进行辨伪,而伪品中瓷质之精者也能达到鱼目混珠的程度。
所以有专家认为,对这些仿制品,能够加以辨伪的手段十分有限,仅能从瓷器胎釉上作一些考察。
但是若非极细心的鉴定高手,也未必能够鉴别出来。
因为精于制伪者,所制必有一二特点与原物相同之处,鉴定者稍不留意,就会为这伪造的一二特征所迷惑,误以为真品。
殊不知此伪器另有一些明显的作伪处,竟至视而不见。
教你如何辨识青铜伪器从清末至民国的伪器,主要表现有如下特征:(1)整器作伪这种情形铸造成的伪器,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它的器形和铭文均有所本,尽管模仿得并不十分准确,但均有一定水平。
例如上海博物馆所藏西周晚期师兑簋,按原器翻铸,尺寸与原来相似,但比原器1260克。
仿制伪器重于原器,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另种情况,整器伪作的器形或铭文有所本,部分故意增添。
如器形有所本,但是却铸在毫不相干的器上。
民国时期的北京王德山以人而益的形式为模本,铸伪人面益,但在益内加刻6字铭文,因为人面益真器无铭文,铸此伪器当然是奇货可居了。
王德山另外还仿制有“口父乙”果,其花纹、铭文都是刻的,非常逼真,此鼎的锈就是用醋、石灰、盐水调和颜色整体漫泡,然后埋人1米深的地下,过三四年后,自身便生出一层锈来。
这种锈底子发鸟,不亮。
据王德山讲这次仿造的不是一件鼎,而是一批鼎,其中大部分卖到了国外。
这是国内机构在收购流失海外的青铜器时,所要特别注意的。
整器作伪,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特点,掌握其规律,也是青铜器鉴别的基础。
山东潍县作坊伪造的青铜器,大多是仿造陈介祺(篮斋)所藏的著名重器,使用蜡胎为模,翻铸铜器,埋之地下,加上盐酸浸泡,使铜器表面自然生成绿锈;然后上蜡成为熟坑器,由于长期作伪经验积累,器物外观效果是不错的,但是潍县伪器器壁厚,器体普遍过重。
另外,用酸浸泡土掩的方法造成的铜锈,锈层浮薄,一望便知。
当时苏州是伪造青铜器的又一大本营,周梅谷作坊用失蜡法伪造的青铜器,技巧精湛,大大超过了潍县的水平。
其为品大多是冒牌殷墟出土的精丽风格的器物。
由于作伪技术比较全面,且能投其所好,曾使许多收藏家受骗上当。
但苏州伪器也有它本身的弱点,只要掌握要领,容易揭露其伪装。
首先伪铸的青铜器没有像真器那样经过长期的氧化或腐蚀,就显得较重。
另一方面,作伪者往往未见原物,因而蜡胎的成形也未能如原器您之薄,因而伪器一般都厚干原器;再者,商周青铜器为块范拼合,为控制器的均匀,工匠采用厚薄相似的小块铜垫整在内外范之间。
古董鉴定:瓷器辨伪有妙招
古董鉴定:瓷器辨伪有妙招古玩市场上那么多瓷器,如何辨别真假呢?不少读者希望能知道一些简单的辨伪方法。
瓷器收藏家黄国强认为,辨伪首先要区分赝品和仿品。
仿品是文化的延续,仿得好的瓷器同样有收藏价值,且有一定的增值空间。
而赝品是在仿品的基础上,人为做旧、打磨、酸浸、碱咬,使之看似真品,这有明显的欺骗性。
黄介绍了三种区分新老瓷器的方法。
首先是听声音:新胎声音硬、脆,而老胎铝含量较高,具冷性,敲打时声音沉闷;再看光泽:新瓷有高光点,光亮刺眼,而老瓷光从内发,黝亮养眼;最后可用弱酸洗胎:刻意做旧的新胎一洗就露出了本来面目,而老胎表层不能轻易洗掉。
还有一种用胶搀和杂物的方法特殊做旧,不容易洗,需综合分析再做判断。
排除人为造旧的因素后,再从形、色、神韵、纹饰、成型工艺、绘画技法等方面,根据书籍资料断定瓷器的年代。
真假难分,元青花摆脱不了的尴尬真假难分,元青花摆脱不了的尴尬范昕文汇报2012-10-26图片说明:“至正十一年”铭青花云龙纹象耳瓶,高63.8厘米,口径14.3厘米,足径17.5厘米,英国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藏,奠定元青花研究基础图片说明:青花大罐“鬼谷子下山”,高27.5厘米,英国Eskenazi Ltd.提供,2005年7月于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以1568.8万英镑(约合2.3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创出当时中国艺术品拍卖最高价,元青花这一稀世瓷器品种便由寂静的学界进入喧闹的大众视野近日,“幽蓝神采——元代青花瓷器大展”于上海博物馆举办,集结来自世界各地的近90件元青花精品。
原本,这只是艺术爱好者的狂欢,不想这些天申城寻常百姓皆迫不及待齐赴盛宴。
自2005年7月,元代青花大罐“鬼谷子下山”于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以1568.8万英镑(约合2.3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创出当时中国艺术品拍卖最高价,元青花这一稀世瓷器品种便由寂静的学界进入喧闹的大众视野。
如今获得官方认可的存世元青花不超过400件,大多藏于博物馆里,每一件都堪称国宝级文物。
与此同时,民间却隔三差五冒出数量可观的元青花,甚至用板车拖着卖。
一时间,元青花在尽享尊荣的同时,其实也尴尬非常。
原始的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却正是始烧于公元14世纪的元代景德镇。
这是一种高温釉下彩瓷器,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晾干的陶瓷坯体上绘制各种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像是白地之上泛着青花,颜色鲜艳,图绘明净、素雅,大有传统水墨画的风味。
此后各朝,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产量极高,甚至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景德镇生产的元青花至今已有超过650年的历史,可惜,系统认识和研究元青花的历史不过60年,几乎所有的元青花瓷器都没有纪年身份,存世的相关文献资料也极其稀少。
这不仅给后人留下无限的遐想,也留下难解的谜题。
如何鉴别古代瓷器真伪
古代瓷器作为一种珍贵的文物,其真伪鉴别一直备受关注。
正确的鉴别方法可
以帮助我们分辨出真品和赝品,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鉴别方法:
首先,要仔细观察瓷器的外貌。
真品的瓷器通常会有一定年代的痕迹,如细微
的磨损、釉面开裂、斑点等。
而赝品通常是完美无缺的,没有历史的气息。
此外,要注意观察器物的造型、纹饰和釉色是否符合古代风格,是否符合当时的烧制工艺。
其次,可以通过敲击瓷器来鉴别真伪。
真品的瓷器质地坚硬,敲击发出的声音
响亮清脆;而赝品由于制作材料的不同会发出浑浊的声音。
可以轻轻敲击瓷器底部或者侧面,听其声音可以初步鉴别真伪。
再者,可以通过观察瓷器底部的底款来判断真假。
底款是制作者的印记,真品
通常会有清晰的底款,上面可能有刻字或者标记。
可以通过比对底款和已知真品的底款来初步鉴别。
此外,还可以通过放大镜观察瓷器的纹饰和细节。
真品的纹饰通常清晰、细腻,制作精良;而赝品的纹饰往往模糊、粗糙,缺乏细致。
通过观察纹饰的细节可以更准确地鉴别真伪。
总的来说,鉴别古代瓷器真伪需要多方面的观察和比较,只有通过仔细观察瓷
器的外貌、敲击声音、底款和纹饰等方面,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才能准确鉴别出真品和赝品。
希望以上方法能够对您在鉴别古代瓷器时有所帮助。
瓷器的作伪与辨伪瓷器的器型、烧制工艺、纹饰等是历代文化艺术的结晶。
历代仿制、作伪之风之所以盛行,究其原因,一为赏古悦旧,一为利之所趋。
瓷器作伪的手法很多.,而其仿制水平也很精湛,几可乱真。
因此,我们不仅要了解作伪的手法,更要掌握历代瓷器制品的基本特征,以此为标准来进行鉴别、辨伪工作。
1.作伪常用的几种方法(1)整器作伪整器作伪即后人根据前代的某一器物,照样或照文献的记型并无定规,有的甚至是自己创造。
为使所仿之器更酷肖真品,往往来用烟嚣(用香火烟薰做旧,但嗅之有味);茶水煮(以土茶水煮器,使器面上有红褐的茶锈痕);假出土(将所做之伪器故意长期埋入地下,以期整新如旧。
尤其是低温铅釉的五彩、粉彩、三彩等器,更易于氧化或腐蚀而显旧气)等等。
然后再入窑复烧,即复窑。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部分的伪器或仿制品特别多。
(2)部分作伪部分作伪是指器物的部分(如足、流、手、底、口等)是后补或后配的。
后补的有补缺(即在器物破碎后缺少的部分,用石膏、铜、锡、铁、木、金漆、水泥、油漆等补上);补釉(即在器口磕缺部分或磨口处敷以釉汁,再入火烧之,但往往可看出后施釉面衔接边际的接痕)。
后配的有配腿(因香炉、雕塑、兽类等的腿或足伤残不全而补配或改变足形);配手、插头(指佛像等人物体、手、头缺损而后配,但接口明显);按把、镶流嘴(即在缺损把、流嘴的器物上用其他的相类似的器物镶配上去而成整器)。
这一部分的器物在鉴定、辨伪时,只要仔细观察基本是能找出其破绽的。
因为,原来的器形或釉色与修补后的多少是有差别的,几乎没有不留下痕迹的。
即使是再好的高手,补的颜色一开始与原器一样,一段时间以后仍会显出原形的。
(3)套口、镶底、后加款套口有几种形式。
一种是器物口颈破损后,旋削切去肩部以上部分,用另件的器与之严密地进行插套镶接。
以肩部的黑线弦纹遮盖接痕,或在折沿口的下边内外套,往往不易看出,若用手指伸于器口内拭摸,即有触感。
另一种是旧器套旧、新口颈。
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紫砂器在造型、工艺手法、款识以及泥料装饰方面都具有各自不同的风格。
我们在掌握一般规律的同时,也要考虑其特殊性。
紫砂壶在收藏过程中,真伪鉴定可能不是那么容易,价值鉴定不是很权威。
面对这种状况只要我们在工作中掌握鉴定紫砂器的基本知识,通过造型理清时代的脉络,了解各个时期各家作品的不同风格及工艺手法,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鉴赏层次,就一定能去伪存真,还古代紫砂器的本来面目。
那么,上海紫砂壶鉴定该怎么做呢?上海御藏提醒,可从四个方面进行选择:砂质、颜色、加工手法、造型等。
综合来讲,近些年来收藏专家们在已经获得信息的前提下,基本上能从这些特征方面来很好的鉴定紫砂壶,都能大概的分析出年代特征了。
明清两代紫砂壶的生产完全是家庭式的作坊制,器物侧重反映的是紫砂艺人的个人风格,或规矩严谨,或粗放豪迈,或素面素心,或装饰华丽。
“自古茗壶似名人”是说壶的风格与古代文人雅士一样,各有千秋,而绝不雷同。
艺师们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展示出个性风采。
各具特色就形成了同一个时代个性之间的极大差异。
紫砂壶的鉴定则还处在摸索探求阶段,大体可以从几个个方面来考虑。
选购(一)、紫砂壶的实用性紫砂壶是用于泡茶注茶的。
所以,选购时不妨先就其实用的功能加以考量。
优良的实用功能是指其容积和容量的恰当,壶把的便于端拿,壶嘴出水的流畅,让品茗沏茶得以得心应手。
因此,选购紫砂壶应依据个人的饮茶习惯,考量壶的容量,壶嘴出水的顺畅,壶把执握的舒适等等。
因为,透过使用上的舒适感,可以产生情感,愉悦身心,百玩不厌,让人珍爱有加。
(二)、紫砂壶的工艺性紫砂壶的工艺性是指制作的技术水准,也是评审壶艺优劣的准则。
一把好的紫砂壶除了壶的流、把、钮、盖、肩、腹、圈足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点、线、面的过渡转折交待清楚与流畅。
尚须审视其“泥、形、款、功”四方面的施艺水准。
泥:紫砂壶独特之处在于其制作原材料紫砂泥的优越性。
所以评断一把紫砂壶的优劣,首在于其用泥的品质。
古瓷器鉴定资料——至正型瓷器的仿品伪品和臆造品图解(一)闲逸村夫仿品:古已有其形纹,今所仿之;伪品:新瓷做旧也;臆造:古本无,今所拼图、拼形也!至正型瓷器,元末至明代永宣。
至今已有600余年,绝大多数存留至今的,必是出土瓷器,传世之器存留至今,千中也难遇其一!故,切莫信元末明初至正型瓷器尚有传世者。
出土者必有水土浸蚀痕迹、并有土碱(土锈)、水锈、釉膜斑驳失亮之征;釉内之釉泡必有老化之征或有极其细微之老化结晶存在。
否则,难以让人信其真也!这件葫芦瓶造型和青花发色及绘画,都无可厚非(至正型瓷器并非画工都精美)。
仿品青花的发色早在上世纪末就已达到这个水平了,这与真品进口料的发色特征很相似(但与真品相比,料色、晕散、沉着感和褐色结晶斑还是有差别的)。
底部抹上带油带烟的混合泥料,待其稍干后擦拭,去除多余部分,仿佛长期置于油污泥地的效果,此为伪造(做旧)。
凡进行做旧,就是伪造。
这一件是七拼八凑的怪物,是最为典型的臆造品。
满身油污,是伪造瓷器的通用手法。
600余年至今的真古瓷是哪来的油污?这件臆造品的底部以瓷泥浆做底,不待干透便有皲裂纹,烧制时撒上干黄泥粉垫底,出卖时抹上淡淡的烟灰,仿佛古瓷“模样”。
这件罐,稍有眼力便看出属伪造:器形古怪,失去古朴之气;四耳加环是早期装水或食物的小罐,大罐绝无,元明更无此类。
釉面以黄泥水混合铁锈水浇淋其上,弄出些极不雅观的“出土”模样,底部用同样的化装泥料抹了一层,烘烤干后去掉浮灰,好似“火石红”模样。
真品完全显露本色胎土,其有火石红者必是部分才有,绝不会全底皆有;而且火石红有浓淡过渡,绝无一样的厚薄的火石红……上面这件瓷器属新仿加伪造:器形为仿,耳的样式为臆造,底部抹黄泥灰为伪造。
真品露胎处皆干燥、偶有不均匀的土碱,或极薄,或由稍厚逐渐过渡至极薄,直至无土碱处。
以上种种底部处理的做旧方法,只是猜测而已,不一定就是如此,因为这些东西不是我去做的,也不是我看见别人做的,只能猜测。
民国瓷器辨伪民国瓷器,一般来说是指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8年之间江西景德镇及湖南醴陵、河北磁县、福建德化等地方窑几生产的各类美术瓷和生活用瓷,在无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大多专指这一时期的景德镇瓷器。
但是,正如历史上各代民窑的面貌不因政权更迭、改朝换代而发生绝对纪年意义上的变化一样,就某种程度而言,自清光绪后期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大约一甲子左右的时间里生产的瓷器均可从宏观上纳入广义“民国瓷器”考察的范畴;换言之,由于制作工艺的演变具有渐进性,因此在一个较长时段内,各种瓷器产品的风格都带有一定共通性,普遍反映了当时的技术水平和时代背景,而根据时间的推移、工艺技术的革新、审美风尚的衍变以及政治需求的影响等不同因素,这一较长时段又可细分为若干小的阶段,每个阶段的瓷器产品亦有其各自特点。
可以这样认为:清代末叶的瓷器,除去那些延烧的传统官窑品种外,多可视为民国瓷器的序曲,端倪始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瓷器,则可看作民国瓷器的余绪,风貌犹存。
两者均与标准意义上的民国瓷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绝不能够截然分开。
明确这一点,对全面客观地认知民国瓷器很有必要。
高档美术瓷是赝品泛滥的重灾区一切物品,经历岁月的流逝,得以保存下来者均可称为“旧物”或“古物”,至于能否成为“古董珍玩”则取决于其当时的制作数量多寡、工艺水平优劣、用途档次高下以及留存于世的规模大小。
在这几个衡量标准中,工艺水平和用途档次的重要性更为显著。
因此,民国时期广泛生产的众多嫁妆瓷和生活日用瓷等“大路货”虽然距今也已有近百岁“年纪”,但其价值却与当时便价格不菲、精美非凡的各种美术陈设瓷无法相提并论。
近年来迅速升温、市场行情突飞猛涨的民国瓷器基本上都是这些画工精湛、美轮美奂的美术瓷,也即通常所谓的“细路瓷器”,具体而言就是以汪晓棠、潘宇、“珠山八友”、王步等为代表的“新粉彩”和青花名家瓷绘作品,以及曾经鲜为人知、甚至今日仍扑朔迷离的北洋政府总统用瓷和其他一些画艺高超、不遑多让的堂名款瓷等等。
上海大尊浅析瓷器中的伪款与伪器
十几年来,在交流古瓷鉴藏知识的朋友中,不少藏友特别重视看器物有没有纪年款。
他们以为写有纪年款的就是真器,或者写什么朝代纪年款的就是什么朝代的瓷器。
当代古瓷制假行当中,就有人利用古瓷收藏初学者这种经验不足的鉴藏心理,在伪造的“古瓷”上写上伪造的纪年款,用以蒙人骗钱。
奇怪的是,某些编着古瓷图书的人,竟然也把此类伪款伪器的东西堂而皇之地收录到自己的着作中,印出来向社会宣传,自己失误了还要误导读者,实在有点为虎作伥的味道了,试举一例:
2004年国内出版的一本关于青花瓷图鉴的书中,作者向读者们介绍了一只“宋代磁州窑系英宗年制款青花花卉加紫梅瓶”照片,并另附底部“英宗年制”青花四字楷书款特写照片。
从鉴定角度来说,别的什么特点、特征都可以不论,单从这只梅瓶的青花四字款,就能断定它是一个极其缺乏历史知识的制赝者所做的蹩脚货。
大约从周朝开始,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就特别重视“礼”的制度建设与规范作用,上自国君贵族,下及黔首百姓;大至邦交征战,小到待人接物,无不制定出一套“礼”来对社会、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指导和约束。
就是对死了的人,也制定出“谥法”来进行评价性的盖棺论定。
“周文王”、“秦穆公”、“汉高祖”、“唐哀帝”、“宋太宗”、“元世祖”、“明孝宗”、“清圣祖”等等,都是这些国君或皇帝死后,皇位继承者、贵族和大臣们对他们议定的谥号。
因此,古代的国君、皇帝们生前既不知道自己死后的谥号,更不可能用自己的谥号作
为纪年工具。
退一万步来说,假如某位皇帝活着的时候让臣下为自己预先拟定了一个满意的谥号,他也绝不会用这个谥号作为自己临朝称制的年号,这种荒唐的事在中国封建历史上绝没有发生过。
而且老国君、老皇帝死后,他们的继承者新国君、新皇帝可以给已死的前者以辉煌的谥号,但绝对不肯、也没有人用已死者的谥号来作为自己在位纪年的。
清代只有嘉庆四年以前的官窑瓷器上仍署“大清乾隆年制”的底款,这是因为乾隆活着就把皇帝位子让给儿子?琰来坐,他当了太上皇。
儿子为了取悦和尊敬仍然手握实权的老子,就让官窑器上仍署“大清乾隆年制”的底款,但国家纪年已从乾隆六十一年元月改为嘉庆年号了。
在明代永乐朝以前,除了瓷器铭文(不是专门款识)中有使用皇帝年号者外,作为有意识标志该器物生产制作年代的,往往以工匠个人的表达习惯,在器物的胎体上刻上时间,或者由器物的使用者用墨书方式写上时间,笔者收藏的一只用做陪葬器的元代定窑系白釉碟残片就是物证。
这只白釉碟高3.3厘米,复原口径14厘米,足径4厘米,碟心内刮有涩圈。
从圈足小、足墙外撇、足内心留有乳钉可以鉴知,这只白釉碟是元代产品。
在碟外圈足周围未上釉的胎面上,有墨书“大德九年十月×文”字样,圈足内亦墨书一“文”字。
查“大德”年号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只有南宋高宗初期同时代的西夏王朝崇宗赵乾顺和元朝成宗铁穆耳两位国君使用过。
西夏的“大德”年号仅用了5年(公元11351139年),元成宗铁穆耳使用“大德”年号共计11年(公元12971307年),所以,从墨书纪年上也证实这只白釉碟应是元代产品。
从资料可证,正式以在位皇帝年号在瓷器上署写“××年制”或“大明××年制”、“大清××年制”等款识,并成为一种官方认可的制式署款方式,中国古陶瓷界以真品实物为依据,公认是从明代永乐朝开始的,此前没有这种署款方式。
但当时署款器很少,目前仅见永乐官窑青花压手杯等,这种署款方式在明宣德朝才普遍使用并传至清末。
“宋代磁州窑系英宗年制款”青花花卉加紫梅瓶所写的“英宗年制”款,犯了两个低级错误:其一是不懂得“××年制”这种制式署款方式出现的时代,将明代才开始出现和使用的制式署款方式拿到宋代乱用。
其二是不懂得谥号来源和用途。
宋英宗名赵曙,是宋仁宗赵祯的养子,登基后改元“治平”,在位四年,死后谥号英宗。
“英宗年制”款的矛盾在于,赵曙生前并不知道自己死后谥号英宗,怎能在活着时用谥号纪年?他不嫌晦气?赵曙死后其子赵顼继位,改为“熙宁”并用之纪年,并无用英宗谥号纪年之事、之理。
因此,单从这件器物的底款,就可判断其为伪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