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器型名称
- 格式:doc
- 大小:95.51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古代瓷器瓶型图解自古至今中国瓷器中瓶类占了主要的地位,前期的瓶类主要是饮用器,后来成为储藏器和陈设观赏器。
现将各类瓶型作一简介,简介之文字内容大多借助网友文章,配图是我选择的,所配图片极大部分是博物馆藏品,倘有不对请指正。
1、尖底瓶:新石器时代陶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汲水器,红陶质,手工制作。
器形为小直口、细颈、长圆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对称的双系用以穿绳,器表有多绳纹,烧结程度较好,质地坚实。
汲水时由于重力作用,瓶口会自然向下,待水将满时,瓶身自动倒转,口部向上。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及马家窑文化遗存中发现的尖底瓶略有不同。
庙底沟类型的尖底瓶为双唇、小口,器身瘦长,肩腹部无系。
马家窑文化的尖低瓶为侈口、直颈、折肩、腹有双系以细泥橙黄陶制成,器表涂浅红色陶衣,以黑彩绘旋纹,纹饰充满动感,制作精细。
古时尖底或锥形体的瓶、盆、瓮较多,除了上述所说的尖底瓶取水方便外,我认为这些器具有利于加热,比如这样的形状可以很方便的插入燃烧后的火灰中。
这些器具的下半部大都没有纹饰,也是这个原因。
在某一段时间内这种现象甚至成为一种风格,宋以前的高古陶瓷中常见。
2、传瓶:流行于隋唐时期的器形,即单口,双腹并联的双缡尊,自铭“传瓶”.目前仅发现两件,分别收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后者出土于西安郊区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
此类瓶的形态主要适用于特殊场合,比如祭祀等,基本上是一种艺术性的行为。
3、葫芦瓶:形似葫芦的瓶式。
自唐以来,因其谐音“福禄”,为民间所喜爱,遂成为传统器形。
及至明代嘉靖时,因皇帝好黄老之道,此器尤为盛行并多有变化;除传统器形外,又有上圆下方式,蕴含天圆地方之意。
至清康熙时,成为外销瓷品种之一,器形比明代的高大,并出现三节或四节式葫芦瓶。
雍正以后,创制一孔葫芦瓶,嗣后变化多端,其中器口内敛,卧足,饰对称如意绶带耳者又演化为“如意尊”。
4、多角瓶:唐至五代流行的器形,由三国、两晋时的古仓罐演变而来。
瓷器的种类:
瓷器总体分两大类:单色釉瓷和彩绘瓷。
单色釉瓷分:素瓷(包括青瓷、黑瓷、白瓷、青白瓷四种)
色釉瓷(红釉、酱釉、蓝釉、黄釉、绿釉、紫釉等等)。
瓷器的器型按大类分
主要有碗、杯、盘、壶、炉、盒、罐、盆、瓶、匜、枕、洗、尊等,每一大类又有若干小类。
瓷器的分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类。
从年代分
有远古瓷器、中古瓷器等。
从朝代分
有汉代瓷器、唐代瓷器、宋代瓷器、元代瓷器、明代瓷器、清代瓷器等。
从瓷器的工艺分,有青瓷、秘色瓷、青白瓷、卵白釉瓷、甜白、祭红、绞胎、玲珑瓷、釉下彩、青花、釉里红、釉上彩、金加彩、斗彩、素三彩、五彩、粉彩、珐琅彩等。
从瓷器的来源和使用范围分
有官窑瓷器、民窑瓷器等。
瓷器的器型名称笔筒笔筒简介:文房用具,插放毛笔之用。
流行于明清两代,器形似筒状,另外也有方形、束腰形、竹节形等式样。
有青花、釉里红、五彩、粉彩、斗彩等品种。
青花飞蝠纹笔筒青花飞蝠纹笔筒,高16.5cm,口径12.1cm,足径12.1cm。
笔筒呈圆筒状,口底径相若,底心微凹,青花蓝中泛灰。
笔筒外壁绘桃树一株,树枝上结有9个大寿桃,树下绘山石、翠竹纹,近底处绘江崖海水纹,空间绘5只蝙蝠,天上飘有流云。
此种吉祥纹饰寓意“寿山福海”,是清代瓷器上常见的装饰题材。
底中央青花双方栏内楷书“长春宫制”四字款。
此器的纹饰画法具有典型的晚清风格。
清康熙·五彩竹纹笔筒高14.2cm,口径18.4cm,底径18cm。
清宫旧藏。
笔筒直口,筒形身,璧形底。
器外壁一面绘墨竹两枝,透过茂盛的竹叶隐约可见嫩枝新发,生机勃勃。
竹枝于黑彩外又润以绿彩和赭石色少许,风格苍劲潇洒。
另一面题行书诗句:“终获万龙化,曾留彩凤吟”,末有红彩阳文篆书“西”“园”联珠方印。
底施釉,无款。
清康熙朝官窑瓷器的装饰画面有许多出自当时名画师的手笔。
此笔筒所绘的簇簇墨竹清秀挺拔,瘦劲有力,深浅相宜,富于层次感,有如画在白纸上的国画一般生动细腻,绝非一般工匠所能为。
加之墨彩黑亮如漆,光滑浓艳,与纯白的底釉构成强烈的色彩对比,赋予此笔筒不同凡俗的审美意趣。
此墨彩笔筒将诗、书、画、印结合于一体,为康熙朝五彩瓷文具中的精品。
青花釉里红“圣主得贤臣颂”文笔筒青花釉里红“圣主得贤臣颂”文笔筒,清康熙,高16.2cm,口径19.4cm,足径19.2cm。
笔筒呈圆桶形,直壁,口足尺寸相若,玉璧形底足。
内外施白釉,外壁的主题图案为青花楷书《圣主得贤臣颂》一篇。
文章的结尾用书写的形式钤釉里红“康熙传古”篆体印。
文字笔画工整,娟秀清晰。
底心施白釉,署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款。
《圣主得贤臣颂》为汉代蜀人王褒应汉宣帝刘洵之诏所作。
帝因其颂扬称旨,顷之擢谏大夫。
景德镇瓷器分类名字
景德镇的制瓷业,创造了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灿烂的一段历史,而它制作出来的瓷器因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被人们誉为“中华民族文化之精华”、“瓷国之瑰宝”。
1.青花瓷
景德镇青花瓷创烧于元代,是以色料在坯胎上描绘纹样,施釉后经高温烧成,釉色晶莹、透彻、素静、雅致。
青料溶于胎釉之间,发色青翠,虽色相单一,但感觉丰富。
青花瓷经久耐用,瓷不碎,色不褪。
2.粉彩瓷
粉彩亦称软彩,是瓷器的釉上装饰,白清康熙晚期开始,到雍止、乾隆年代,益臻完善。
3.颜色釉瓷
用“万紫千红”来形容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的颜色釉,那是非常恰当的。
不仅红紫,不论什颜色都可烧制,红为火焰,绿为春水,蓝似青天,黑为墨炭,是瓷器中最富神秘色彩的艺术品。
4.玲珑瓷
玲珑瓷是在瓷器坯体上通过镂雕工艺,雕镂出许多有规则的“玲珑眼”,然后以釉烧成后这些洞眼成半透明的亮孔,十分美观,被喻为“卡玻璃的瓷器”。
因为“玲珑”的本义就是灵巧,明彻、剔透,所以以玲珑称这种瓷器是非常确切的。
5.雕塑瓷
景德镇雕塑瓷预名思义就是通过雕塑而烧制成立体陶瓷的艺术品,简称瓷雕。
它的制作需经模印、锒嵌和镂、堆、塑、雕刻等多道手工工艺操作自经高温烧炼才能完成。
每类雕塑都有自己的特色,从陈列美术品到日用生活器皿以及玩具等都可通过使之具有诱人的艺术魅力。
6.薄胎瓷
薄胎瓷又叫“蛋壳瓷”,也叫“脱胎器”,因为它薄为蛋壳,轻若调纱,厚度只有0.5毫米,是驰名中外的又一传统名瓷。
7.釉里红瓷
釉里红瓷是以铜红釉(氧化铜)在瓷胎上绘制蕴含纹,然后自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烧成后,纹饰在釉下呈现红色,柔和美观。
瓷器的器型名称——香熏香熏简介:香熏亦称香炉、熏笼,古代较早的香熏均为陶瓷烧制。
北宋定瓷香熏图1 北宋定窑白釉卧狮香熏炉图2 北宋定窑白釉五足香熏炉香熏炉是佛教、道教中的宝鼎,是佛寺中的佛门法物,同时也是历来文人雅士家中常见的文房用器。
它的使用由来已久,在唐宋时期最为兴盛;材质有石、铜、锡、铁、陶、瓷等,其中瓷质香熏炉又以宋代定窑为最。
宋代遗存至今的定窑珍器并不算少,然而香熏类别尤其是其中的精品完整器,并不太多。
今展示两件北宋定窑香熏,以飨同好。
图1为北宋定窑白釉卧狮香熏炉,高7.3厘米,长8.2厘米,是由炉盖和炉体两部分组成。
其中,炉盖是以雄狮样貌为题材。
只见它两眼怒睁,加上那宽大的狮鼻、张开的狮口中伸出的两颗锋利巨齿,给人以威严霸气之感。
在狮头的额顶和后脑位置,分别开有三个出气口,炉身为卧伏待攻之势。
狮尾盘绕在屁股上,形象逼真。
整器胎骨坚白,釉色精美,当为当时文人雅士桌案上作熏香之用。
该器造型精美、威严,不失为一件宋代定窑精品佳作。
图2为北宋定窑白釉五足香熏炉,高16.3厘米,口径10.4厘米,底径9.2厘米。
此器由炉盖和炉体两部分组成。
其中,炉盖呈伞状,上下分为三层架构:第一层为盖顶,以扁体直管分别镂三个出气孔;笫二层以凸形扁体并镂三个出气孔;笫三层则以宽凸条折下覆盖在炉体上。
炉体上部呈圆饼状,被五个人形的瓷质支架托起于底座之上。
整器造型构思精巧,胎骨精白坚实,釉色牙黄,堪称北宋定窑佛前用器的上佳之作。
清乾隆·粉彩松绿地镂空山水四方螭耳香熏明代·青花八卦狮钮宝鼎香薰炉粉青釉鸡形熏,清乾隆,高22cm。
熏呈雄鸡形,作俯卧回首状。
底部与鸡身可以分离。
通体施粉青釉,无款识。
清代乾隆时期,为了体现高超的制瓷水平,御窑厂经常烧造一些具有实用功能的陶瓷雕塑器,这件粉青釉鸡形熏就是其中之一。
雄鸡尾羽舒展,神态逼真,采用了镂空剔雕的工艺技法。
熏香时,可把香料放在底座中,燃出的烟雾从雄鸡的口和翅间袅袅飘出,可谓用心巧妙。
器型是指器物的口部、颈部、肩部、腹部、底部以及足部的外观形状。
能够对瓷器每一部位的结构形式掌握和分析到位,对于判断其烧造的时代和窑口的鉴定有很大帮助。
那么就先从瓷器器型的常用术语开始,让大家了解一下陶瓷(器)各部位的不同形式。
陶瓷器的口部形式口沿:陶瓷容器口部及其边沿的统称。
口沿的形状和成型工艺,是鉴定器物时代及烧造地点的依据之一。
不同时期的不同器物口沿形状各异,如碗有敞口、敛口、花口,瓶、壶、罐、洗有直口、盘口、唇口、折沿等等。
敛口:多见于钵、碗、罐等器,形象为口沿处渐向内收敛,有的器壁先向外撇,近口岸再向内敛。
直口:形状为垂直的筒形。
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的罐、瓶等器物,后代的碗、罐、壶、瓶等器均有直口的口式。
敞口:又称为“侈口”。
形状为近口沿处逐渐开敞宽阔。
历代砚、盘、尊、罐等器多作这种口式。
敞口器物的器壁有弧形和斜直形之分。
撇口:形状为口沿为向外翻撇,略呈喇叭状。
这种口式多用于瓶、壶等器物,碗、杯等偶有撇口的。
喇叭口:从细颈逐渐展开,形似管乐器喇叭,比敞口深度大。
这种口式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壶、陶尊上即有出现,历代瓶、罐类器物均有此种口式。
唇口:器口边沿凸起一道浑圆似嘴唇的厚边,因此称唇口。
唐代邢窑白瓷碗和历代一些罐等器物都有唇口。
盘口:壶、瓶等口部的一种形式。
器型似盘,直壁,折收,下接细的直颈。
汉代陶壶已有盘口趋势,三国、两晋、南北朝盘口壶盛行,唾壶、鸡首壶也作盘口。
盘口的壶、罐隋代仍有烧造,唐代变得渐为小巧,至宋代为洗口所取代。
洗口:瓶、罐等瓷容器的口部形式之一。
源于六朝壶的盘口,形象接近而略深,更似文具中的笔洗;一般为浅直壁,折收,下接细颈。
宋代始见洗口瓶,元、明、清的瓶、罐也有洗口的造型。
花口:一种是指碗、盘等器口部形式,把圆形或椭圆型的器口用连弧线分成若干等分,形若花瓣。
有四瓣、五瓣、六瓣乃至十瓣以上花口。
按花瓣曲线不同,又可分为葵口、菱花口、海棠式口等多种形式。
唐至清代各个窑口烧造的碗、盘、洗、花盆等器均可见花口的造型。
中国陶瓷器皿种类
中国陶瓷器皿种类繁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陶瓷器皿种类:
1. 青花瓷:青花瓷是中国陶瓷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以其白胎上绘制蓝色图案而闻名。
它起源于元代,经过明代和清代的发展,成为中国传统陶瓷的代表之一。
2. 窑变瓷:窑变瓷是指在高温下经过窑变作用而产生颜色变化的陶瓷。
其中,汝窑、官窑、哥窑等都是非常有名的窑变瓷品种。
3. 碧玺瓷:碧玺瓷是中国明代时期的一种瓷器,以其特殊的釉色和装饰技巧而闻名。
碧玺瓷的釉色以深蓝色为主,装饰通常采用雕刻或绘画的方式。
4. 玉瓷:玉瓷是一种以瓷质为基础,通过特殊工艺与材料制作而成的陶瓷器皿。
它具有特殊的质感和光泽,常被用于制作观赏器皿和工艺品。
5. 窑器:窑器是指在特定的窑中烧制出来的陶瓷器皿。
中国有众多的名窑,如龙窑、钧窑、定窑等,每种窑器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6. 瓷雕:瓷雕是一种将瓷器作为材料进行雕刻创作的艺术形式。
它可以以各种主题和形式呈现,如人物、花鸟、山水等。
以上只是中国陶瓷器皿种类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陶瓷器皿,每种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和艺术价值。
瓷器的器型名称——盅
清嘉庆·红彩云龙盅
通高4.7cm,口径6cm,底径2.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盅敞口,圈足。
外壁以釉上红彩描绘舞动的云龙与海水,口沿与圈足处各饰两道青花弦纹。
底部书“大清嘉庆年制”青花篆书六字款。
此盅仿清康熙器形烧制,曲线流畅,器形优美,所绘云龙线条一丝不苟,为一件清代后期官窑制作的精美的酒具。
清·粉彩万福长寿红地茶盅
公元纪年:1796~1820
文物尺寸:最高:6.7cm 口径:8.2cm 底径:3.6cm 嘉庆纹识描述:外壁紫红地饰粉彩,口沿下为如意纹一周,腹壁饰番莲四朵,其上各绘金彩万字符号,其间加饰蝙蝠口衔盘长结四组;蝙蝠与番莲之间又以桃实间隔,底边莲瓣纹一周,口足间则加饰金边二道。
文物描述:敞口,深腹,斜直壁,矮圈足。
器内白釉无纹,外壁紫红地饰粉彩,口沿下为如意纹一周,腹壁饰番莲四朵,其上各绘金彩万字符号,其间加饰蝙蝠口衔盘长结四组;蝙蝠与番莲之间又以桃实间隔,底边莲瓣纹一周,口足间则加饰金边二道。
胎骨略重,器底红彩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楷款。
此杯应该是嘉庆黄帝用来品茗的中型杯,院藏有类似纹饰的茶壶与茶盘可与之相配。
又纹饰的万字符号、蝙蝠、盘长、寿桃等皆寓意「万福长寿」、「万福连连」。
清同治·粉彩花蝶盅
高6.1cm,口径6.8cm,足径3.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盅敞口,深腹,圈足。
通体施白釉,外壁通栏绘粉彩花蝶纹,枝叶青翠,鲜花娇嫩,彩蝶翻飞,描绘生动细腻。
底部书“同治年制”4字楷书款。
花蝶纹传统陶瓷图案,主要有青花、五彩、粉彩制品。
清代,随着西方绘画透视技法传入,花卉注重阴阳向背,描绘更加生动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