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3溶液中的溶解度较其在纯水中的溶解度为大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63.50 KB
- 文档页数:2
《无机化学》第6版张天蓝主编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原子结构1、υ=∆E/h=(2.034⨯10-18 J) / (6.626⨯10-34 J⋅s)=3.070⨯1015 /s; λ=hc/∆E= (6.626⨯10-34 J⋅s ⨯2.998⨯108 m/s ) / (2.034⨯10-18 J)= 9.766⨯10-8 m2、∆υ≥ h/2πm∆x = (6.626⨯10-34 kg⋅m2/s) / (2⨯3.14⨯9.11⨯10-31 kg⨯1⨯10-10m)=1.16⨯106 m/s。
其中1 J=1(kg⋅m2)/s2, h=6.626⨯10-34 (kg⋅m2)/s3、(1) λ=h/p=h/mυ=(6.626⨯10-34 kg⋅m2/s) / (0.010 kg⨯1.0⨯103 m/s)=6.626⨯10-35 m,此波长太小,可忽略;(2)∆υ≈h/4πm∆υ =(6.626⨯10-34 kg⋅m2/s) / (4⨯3.14⨯0.010 kg⨯1.0⨯10-3 m/s)= 5.27⨯10-30 m,如此小的位置不确定完全可以忽略,即能准确测定。
4、He+只有1个电子,与H原子一样,轨道的能量只由主量子数决定,因此3s与3p轨道能量相等。
而在多电子原子中,由于存在电子的屏蔽效应,轨道的能量由n和l决定,故Ar+中的3s与3p轨道能量不相等。
5、代表n=3、l=2、m=0,即3d z2轨道。
6、(1)不合理,因为l只能小于n;(2)不合理,因为l=0时m只能等于0;(3)不合理,因为l只能取小于n的值;(4)合理7、(1)≥3;(2)4≥l≥1;(3)m=08、14Si:1s22s22p63s23p2,或[Ne] 3s23p2;23V:1s22s22p63s23p63d34s2,或[Ar]3d34s2;40Zr:1s22s22p63s23p63d104s24p64d25s2,或[Kr]4d25s2;Mo:1s22s22p63s23p63d104s24p64d55s1,或[Kr]4d55s1;79Au:421s22s22p63s23p63d104s24p64d104f145s25p65d106s1,或[Xe]4f145d106s1;9、3s2:第三周期、IIA族、s区,最高氧化值为II;4s24p1:第四周期、IIIA 族、p区,最高氧化值为III;3d54s2:第四周期、VIIB族、d区,最高氧化值为VII;4d105s2:第五周期、IIB族、ds区,最高氧化值为II;10、(1)33元素核外电子组态:1s22s22p63s23p63d104s24p3或[Ar]3d10s24p3,失去3个电子生成离子的核外电子组态为:1s22s22p63s23p63d104s2或[Ar]3d104s2,属第四周期,V A族;(2)47元素核外电子组态:1s22s22p63s23p63d104s24p64d05s1或[Kr]4d105s1,失去1个电子生成离子的核外电子组态为:1s22s22p63s23p63d104s24p64d10或[Kr]4d10,属第五周期,I B族;(3)53元素核外电子组态:1s22s22p63s23p63d104s24p64d105s25p5或[Kr]4d105s25p5,得到1个电子生成离子的核外电子组态为:1s22s22p63s23p63d104s24p64d105s25p6或[Kr]4d105s25p6,属第五周期,VII A族。
1、(摩尔法的操作注意点) 摩尔法测Cl-时,使用的铬酸钾指示剂越多,终点颜色变化越明显,故铬酸钾用量应多些。
(×)2、(摩尔法的操作注意点) 摩尔法既适用于测Cl-,也适用于测Br-和I-。
(×)3、(吸附指示剂的原理) 法扬司法中指示剂在吸附前后颜色不同从而起指示作用。
(√)4、(法扬司法的注意点) 法扬司法中滴定生成的不溶物应尽可能为不聚沉的胶体,可加入糊精,防止凝聚。
(√)5、(法扬司法的注意点) 法扬司法中滴定生成的胶体应对指示剂吸附能力应略大于对被测离子的吸附能力。
(×)6、(佛尔哈德法的注意点) 佛尔哈德法在滴定时需剧烈振荡,以释放出被吸附的Ag+。
(√)7、(佛尔哈德法的注意点) 佛尔哈德法使用硫酸铁铵作指示剂,可在pH中性或碱性条件下滴定。
(×)8、(重量分析法注意点) 重量分析法一般不适用于低含量组分分析。
(√)9、(沉淀形式与称量形式的概念) 沉淀重量分析法中沉淀形式与称量形式的化学组成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9、(影响沉淀完全的因素) 用Cl-沉淀Ag+时,可利用Cl-的同离子效应使Ag+沉淀彻底,所以Cl-浓度越高越好。
(×)10、(如何形成晶形沉淀) 沉淀重量分析法中,待测离子形成沉淀的溶度积越小越好。
(×)11、(如何形成晶形沉淀) 高价金属离子形成氢氧化物沉淀,如Fe(OH)3,易于形成晶形沉淀。
(×)12、(如何形成晶形沉淀) 为防止沉淀溶解,沉淀重量分析法操作中不应包含加热过程。
(×)13、(如何形成晶形沉淀) 沉淀重量分析法中应尽可能加快沉淀,以减少分析时间。
(×)14、AgCl在0.1mol/L的NaCl溶液中或在0.1mol/L的NaNO3溶液的溶解度均比在纯水中小。
(×)15、佛尔哈德返滴定法测氯离子时,先加入准确过量的AgNO3,再用NH4SCN标准溶液返滴过量的Ag+,若未加硝基苯保护生成的AgCl沉淀,测定出的氯离子会偏高。
第5 章沉淀的形成与沉淀平衡一、是非题1、溶度积与其它化学平衡常数一样,与难溶电解质的本性和温度有关。
(√)2、比较难溶电解质溶解度的大小,只需比较难溶电解质溶度积的大小。
(×)3、沉淀形成的先决条件是Q C > K SP。
(√)4、当定向速率大于集聚速率时,得到的是晶型沉淀。
(√)5、无机沉淀若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通常采用加有机溶剂降低其溶解度。
(√)6、共沉淀是重量分析中最重要的误差来源之一。
(√)二、选择题1、影响沉淀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是 B D E。
A、水解效应B、酸效应C、盐效应D、配位效应E、同离子效应2、K SP (CaF2) = 2.7×10-11,若不考虑F-的水解,则CaF2在纯水中的溶解度为A mol·L-1。
A、1.9×10-4B、3.0×10-4C、2.0×10-4D、5.2×10-4E、2.6×10-43、晶型沉淀的沉淀条件是 B D。
A、沉淀作用宜在较浓溶液中进行B、应在不断搅拌中加入沉淀剂C、沉淀作用宜在冷溶液中进行D、应进行沉淀的陈化4、为获得纯净而易过滤、洗涤的晶型沉淀的的要求是 B D。
A、沉淀的V聚> V定B、沉淀的V聚< V定C、溶液的相对过饱和度量大D、溶液的相对过饱和度量小E、沉淀的溶解度很小5、如果被吸附的杂质和沉淀具有相同的晶格,这就形成D。
A、后沉淀B、机械吸留C、包藏D、混晶E、表面吸附6、当母液被包夹在沉淀中引起沉淀沾污时,有效减少其沾污的方法是 B CA、多次洗涤B、重结晶C、陈化D、改用其他沉淀剂7、BaSO4沉淀在0.10mol.L-1KNO3溶液中的溶解度较其在纯水中的溶解度为大,其合理的解释是BA、酸效应B、盐效应C、配位效应D、形成过饱和溶液8、沉淀滴定法中的莫尔法不适用于测定I- ,是因为 AA、生成的沉淀强烈吸附被测物B、没有适当的指示剂指示终点C、生成的沉淀溶解度太小D、滴定酸度无法控制9、在重量分析中对无定形沉淀洗涤时,洗涤液应选择 BA、冷水B、热的电解质稀溶液C、沉淀剂稀溶液D、有机溶剂10、用莫尔法测定Cl- 时,下列哪种离子存在会干扰测定 B CA、SO42-B、PO43-C、Cu2+D、Ca2+三、填空题1、沉淀按物理性质不同可分为晶形沉淀、无定形沉淀和凝乳状沉淀。
一、选择题1. 下列有关随机误差的论述中不正确的是:(C)A. 随机误差在分析中是不可避免的B. 随机误差出现正误差和负误差的机会相等C. 随机误差具有单向性D. 随机误差由一些不确定的偶然因素造成2. 在下列分析过程中,不会出现系统误差的是(B)A. 过滤时使用了定性滤纸,因而使最后的灰分加大B. 使用分析天平时,天平的零点稍有变动C. 试剂中含有少量的被测组分D. 以含量为99%的邻苯二甲酸氢钾作基准物标定碱溶液3. 下述有关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曲线的论述中,错误的是(C)A. 横坐标x值等于总体平均值μ时,曲线出现极大值B. 曲线与横坐标之间所夹面积的总和代表所有测量值出现的概率,其值为1C. 纵坐标y值代表概率,它与标准偏差σ成正比,σ越小,测量值越分散,曲线越平坦D.分布曲线以x=μ点做纵坐标为其对称轴呈镜面对称,说明正负误差出现概率相等4. 某试样含Cl-的质量分数的平均值的置信区间为36.45% ±0.10%(置信度为90%),对此结果应理解为(D)A. 有90%的测定结果落在36.35%~36.55%范围内;B. 总体平均值μ落在此区域的概率为90%;C. 若再做一次测定,落在此区间的概率为90%;D. 在此区间内,包括总体平均值μ的把握为90%5. 用酸碱滴定法测定某氮肥试样中的含量,其百分含量为27.33%,27.35%,27.42%,27.45%,27.30%,结果的平均偏差是(B)%A. 0.15B. 0.05C. 0.09D. 0.076. 有两组分析数据,要比较它们的测量精密度有无显著性差异,应采用:(A)A. F检验B. t检验C. Q检验D. 格鲁布斯法7. 有一组平行测定的分析数据,要判断其中是否有异常值,应采用(D)A. F检验B. t检验C. 方差分析D. 格鲁布斯法8. 两位分析工作人员对同一试样用相同的方法进行分析,得到两组数据,若判断两位分析人员所测的数据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应该选择哪种方法(C )A. u 检验B. t 检验C. F+t 检验D. F检验9. 下列数据不是四位有效数字的是(A )A. pH=11.26B. [H +]=0.1020 ;C. Cu%=10.26D. [Pb 2+]=12.28×10-410.测得某种新合成的有机酸pKa 为12.35,其Ka 值应表示为(C )A. 4.467⨯10-13 B. 4.47⨯10-13 C. 4.5⨯10-13 D. 4⨯10-1311. 已知某溶液的pH 为11.02,其氢离子浓度的正确表示为(C )A. 9.550⨯10-12 mol ⋅L -1B. 9.55⨯10-12 mol ⋅L -1C. 9.5⨯10-12 mol ⋅L -1D. 1⨯10-11 mol ⋅L -112. 以0.01000 mol ⋅L -1的K 2Cr 2O 7溶液滴定25.00 mL 的Fe 2+溶液,消耗试液25.00ml ,则722O Cr K /Fe T 应为(C )(M Fe =55.85)A. 0.0003351 g ⋅mL -1B. 0.005585 g ⋅mL -1C. 0.003351 g ⋅mL -1D. 0.01676 g ⋅mL -113. 滴定度是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式之一,其表达式为(A 为标准溶液,B 为被测组分)(B )A. T A/B = m A /V BB. T B/A = m B /V AC. T A/B = V B / m AD. T A/B = V B / m A14. 滴定分析中,一般利用指示剂颜色的突变来判断等当点的到达,在指示剂变色时停止滴定,这一点称为(D )A. 等当点B.化学剂量点C. 滴定误差D. 滴定终点15. 用同一浓度的KMnO 4标准溶液分别滴定体积相等的FeSO 4和H 2C 2O 4溶液,耗用标准溶液的体积相等,则FeSO 4和H 2C 2O 4两种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是(B )A. 2c(FeSO 4)=c(H 2C 2O 4)B. c(FeSO 4)=2c(H 2C 2O 4)C. c(FeSO 4)=c(H 2C 2O 4)D. 5c(FeSO 4)=c(H 2C 2O 4)16. 以下能作为基准物质的试剂是(D )A. 优级纯的NaOHB. 光谱纯的Co 2O 3C. 100︒C 干燥过的CaOD. 99.99%的纯Zn17. 下列各组酸碱对中,属于共轭酸碱对的是(C )A.B. --2332CO CO H -+-OH O H 3C. D. ---3424PO HPO -+-COOCH NH COOH CH NH 222318. H 3PO 4的pKa 1~pKa 3分别为2.12,7.20,12.4。
[编辑本段]盐效应解释英文salt effect性质在弱电解质、难溶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水溶液中,加入非同离子的无机盐,能改变溶液的活度系数,从而改变离解度或溶解度。
这一效应称为盐效应。
当溶解度降低时为盐析效应(saltingout);反之为盐溶效应(saltingin)。
盐析效应主要是由离子的静电作用引起的,可以简单地认为,离子和水分子(为偶极子)因静电作用而产生水化,减少了可以作为“自由”溶剂的水分子,从而降低了非电解质的溶解度。
盐析效应常用来促进物质的分离,如蛋白质溶液加盐发生沉淀;脂肪水解后加食盐促使肥皂与甘油水溶液的分离等。
盐溶效应较少见,主要是含有大离子的盐类对较大非电解质分子的作用,此时静电力已非主导。
原理往弱电解质的溶液中加入与弱电解质没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时,由于溶液中离子总浓度增大,离子间相互牵制作用增强,使得弱电解质解离的阴、阳离子结合形成分子的机会减小,从而使弱电解质分子浓度减小,离子浓度相应增大,解离度增大,这种效应称为盐效应。
在0.1mol/LHAc溶液中加入0.1mol/LNaCl溶液,氯化钠完全电离成Na和Cl-,使溶液中的离子总数骤增,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增强。
这时Ac-和H被众多异号离子(Na和Cl-)包围,Ac-跟H结合成HAc的机会减少,使HAc 的电离度增大(可从1.34%增大到1.68%)。
在难溶电解质溶液中加入具有不同离子的可溶性强电解质后,使难溶电解质溶解度增大的效应,也叫做盐效应。
以HAc 溶液中加入NaCl为例说明盐效应产生的原因。
在HAc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强电解质NaCl后,使得溶液中H+,Ac-离子被带异电荷的Na+,Cl-所牵制,则H+,Ac-结合成H Ac的机会减小,溶液中自由H+,Ac-离子浓度适当增加,则HAc的解离度略有增大。
这里必须注意:在发生同离子效应时,由于也外加了强电解质,所以也伴随有盐效应的发生,只是这时同离子效应远大于盐效应,所以可以忽略盐效应的影响。
第五章沉淀溶解平衡及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Precipitation –Dissolution Equilibrium and it’s Applicationin the Analysis Chemistry)学习要求1.掌握溶度积的概念、溶度积与溶解度的换算。
2.了解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利用溶度积原理判断沉淀的生成及溶解。
3.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有关计算。
4.掌握沉淀滴定法的原理及主要应用。
5.了解重量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步骤。
6.掌握重量分析法结果计算的方法。
在第四章中,我们讨论的是弱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电离平衡,这是一种单相体系的电离平衡。
现在我们将讨论在难溶电解质饱和溶液中存在的固体和水合离子之间的沉淀——溶解平衡,这是一种多相离子平衡(polyphase ionic equilibrium)。
沉淀的生成和沉淀的溶解是在科研和生产实践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段。
以溶解沉淀平衡为基础,形成了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
5.1沉淀溶解平衡5.1.1 溶度积常数各种电解质在水中有不同的溶解度,通常将在100克水中溶解量小于0.01克的电解质称为难溶电解质。
难溶电解质在水中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溶解,当达到饱和溶液时,未溶解的电解质固体与溶液中的离子建立起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之为难溶电解质的溶解——沉淀平衡,例如,将难溶电解质AgCl 固体放入水中,在极性的水分子作 用下,表面上的Ag +和 Cl -不断地由固体表面进入溶液,成为水合离子,这就是AgCl 溶解(dissolution)的过程。
同时,在溶液中的水合Ag +、CI -离子不断地作无规则运动,部分的Ag +和CI -又 撞击到 AgCl 的表面,受到固体表面的吸引,重新回到固体表面上来,这就是AgCl 的沉淀(precipitation)过程。
当溶解和沉淀的速度相等时,就建立了AgCl 固体和溶液中的Ag +和CI -之间的动态平衡,此时溶液为AgCl 饱和溶液(saturated solution)。
盐效应和同离子效应
同离子效应
在不溶性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含有与不溶性电解质相同离子的
强电解质时,不溶性电解质的沉淀平衡会发生偏移,结果是不溶性电解质的溶解度降低。
这种由于加入含有共离子的电解质而降低沉淀溶解度的效应,称为沉淀-溶解平衡中的同离子效应。
例如,在不溶性电解质Baso4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含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Na2SO4溶液,降低了Baso4的溶解度。
盐效应
在不溶性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与不溶性电解质没有共同离子的电解质,会增加不溶性电解质的溶解度。
这种由于强可溶性电解质的加入而增加不溶性电解质溶解度的现象称为盐效应。
例如,baso4在KNO3溶液中的溶解度略大于在纯水中的溶解度,KNO3浓度越高,baso4的溶解度越大。
这是因为Kno3的加入大大增加了溶液中的离子强度,降低了溶液中离子的有效浓度(即活度а),使得达到原始平衡时QC < KSP,必须溶解更多的baso4沉淀。
只有增加溶液中相应的离子浓度,才能达到新的平衡。
从而减少溶液中baso4沉淀。
因此,baso4在kno3溶液中沉淀,Ba2+和so42-离子的浓度比在纯水中高。
第10章电解质溶液习题目录(2)-沉淀溶解平衡一判断题;二选择题;三填空题;四计算题一判断题1一定温度下,AgCl的饱和水溶液中,[c(Ag+)/c]和[c(Cl-)/c]的乘积是一个常数。
()2任何AgCl溶液中,[c(Ag+)/c]和[c(Cl-)/c]的乘积都等于K(AgCl)。
()3K(MgCO3)=3.5⨯10-8,这意味着在所有含MgCO3溶液中,c(Mg2+)=c(CO32-),而且c(Mg2+)·c(CO32-)=3.5⨯10-8()4Ag2CrO4的标准溶度积常数表达式为:K(AgCrO4)=4[c(Ag+)/c]2·[c(CrO42-)/c]。
()5Mg(OH)2的标准溶度积常数表达式为:K(Mg(OH)2)=[c(Mg+)/c]·4[c(OH-)/c]2。
()6难溶电解质的K是温度和离子浓度的函数。
()7已知K(ZnCO3)=1.4⨯10-11,K(Zn(OH)2)=1.2⨯10-17,则在Zn(OH)2饱和溶液中的c(Zn2+)小于ZnCO3饱和溶液中的c(Zn2+)。
.......................................................................... ()8将含有Ag+的溶液与另一含有CrO42-的溶液混合后,生成了Ag2CrO4沉淀,此时溶液中c(Ag+)=4.7⨯10-6mol·L-1,c(CrO42-)=5.0⨯10-2mol·L-1,则K(Ag2CrO4)=1.1⨯10-12。
()1NaCl是易溶于水的强电解质,但将浓盐酸加入到它的饱和溶液中时,也可能有固体析出,这是由于Cl-的同离子效应作用的结果。
()2同离子效应使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变大。
()3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4CaF2在稀HNO3的溶解度比在纯水中的溶解度大。
()5MgF2在MgCl2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溶解度小。
期末考试《 分析化学 》试卷 (B 卷)一、单项选择题(请将答案填入下表,每题1分,共20分)1.以0.01000mol·L -1的K 2Cr 2O 7溶液滴定25.00mL 的Fe 2+溶液,消耗试液25.00mL ,则722O Cr K /Fe T 应为:(单位:g·mL -1,M Fe =55.85)A .0.0003351B .0.005585C .0.003351D .0.016762.银-氯化银电极的电极电位决定于下列哪一种物质的活度?A .Ag +B .AgClC .Cl -D .Ag +和AgCl 的总和3.若两电对在反应中电子转移数分别为1和2,为使反应完全程度达到99.9%,两电对的条件电位差至少应大于:A .0.09VB .0.27VC .0.36VD .0.18V4.现要用EDTA 滴定法测定某样品中Zn 2+的含量,为了减少测量误差,则用于标定EDTA 的基准物质应为:A .Pb(NO 3)2B .Na 2CO 3C .ZnD .CaCO 35.符合比耳定律的某溶液的吸光度为A ,若将该溶液的浓度减少一倍,则其吸光度等于:A .2 AB .A/2C .2lgAD .lg A/26.某碱样为NaHCO 3和Na 2CO 3的混合液,用HCl 标准溶液滴定,先以酚酞为指示剂,耗去HCl 溶液体积为V 1,继以甲基橙为指示剂,又耗去HCl 溶液体积为V 2,V 1与V 2的关系是:A .V 1<V 2B .V 1=2V 2C .2V 1=V 2D .V 1>V 27.某二元弱酸的pKa 1=3.00,pKa 2=7.00。
pH=3.00的0.2 mol·L -1H 2B 溶液中,HB -的平衡浓度为:(单位:mol·L -1)A .0.15B .0.050C .0.10D .0.0258.测量值X 出现的区间为X=µ+1.96σ,测量值的概率为:A .34.13%B .68.26%C .95%D .47.5%9.BaSO4沉淀在0.1mol·L-1 KNO3溶液中的溶解度较其在纯水中的溶解度大,其合理的解释是:A.酸效应影响B.盐效应影响C.配位效应影响D.形成过饱和溶液的影响10.酸碱滴定中选择指示剂的原则是:A K a=K HIn;B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与化学计量点完全符合;C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全部或部分落入滴定的pH突跃范围之内;D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应完全落在滴定的pH突跃范围之内。
诚信应考,考试作弊将带来严重后果!期末考试练习试卷《分析化学》试卷B注意事项:1. 考前请将密封线内填写清楚; 2. 所有答案请直接答在试卷上; 3.考试形式:闭卷;4. 本试卷共8页,三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单选题(每题一分,共20题)1. 二氧化碳气敏电极是以0.01 mol L -1 碳酸氢钠作为中介溶液,指示电极可以选择: (A )SCE (饱和甘汞电极) (B )中性载体膜电极 (C )pH 玻璃电极(D )铂电极2. 离子选择电极中,常用的内参比电极是: (A )Ag 电极 (B)Ag/AgCl 电极(C )饱和甘汞电极(D )AgCl 电极3. pH 电极的膜电位产生是由于测定时,溶液中的: (A )H +穿过了玻璃膜(B )电子穿过了玻璃膜(C )Na +与水化玻璃膜上的H +交换作用 (D )H +与水化玻璃膜上的H +交换作用4. 有色物质的摩尔吸光系数与下面因素中有关系的是: (A )比色皿的厚度 (B )有色物质的浓度 (C )入射光的波长(D )上面ABC 三点都无关5. 质量相同的A 、B 物质,其摩尔质量M A >M B ,经过相同显色测量后,所得吸光度相等,则它们的摩尔吸光系数的关系为:(A )εA >εB(B )εA <εB(C )εA =εB(D )εA <1/2εB6. 在气液色谱中,下列哪个因素变化不会影响两个待分离物质的分离度: (A )增加柱长(B )改变更灵敏的检测器 (C )较慢的进样(D )改变载气的性质7. 下列情况中哪个不属于系统误差: (A )滴定管未经过校正 (B )所用试剂中含干扰离子; (C )天平两臂不等长(D )砝码读错8. 已知某溶液pH 为0.076,则H +活度+αH 等于:(A )0.8 mol ⋅L -1(B )0.84 mol ⋅L -1 (C )0. 839 mol ⋅L -1 (D )0.8394 mol ⋅L -19. 以下对气相色谱分离效率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A )柱温 (B )载气的种类 (C )柱压 (D )载气的流速10. 今有0.400 mol ⋅L -1 HCl 溶液1 L ,欲将其配制成浓度为0.500 mol ⋅L -1溶液,需加入1.00 mol ⋅L -1 HCl : (A )200.0 mL (B )400.0 mL (C )100.0 mL (D )300.0 mL11. 下列酸溶液中,[H +]最大者为: (A )0.05 mol ⋅L -1 H 2SO 4(B )0.1 mol ⋅L -1 HAc (C )0.1 mol ⋅L -1 HCl(D )0.05 mol ⋅L -1 H 3PO 412. H 3PO 4的pKa 1~pKa 3分别为2.12,7.20,12.4。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硝酸钾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掌握硝酸钾溶于水的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硝酸钾溶于水的结论。
二、实验原理硝酸钾(KNO3)是一种白色结晶状固体,易溶于水。
在常温下,100克水可以溶解102克硝酸钾,其溶解度为13.3g/100ml。
硝酸钾在水中会发生部分水解反应,生成硝酸和钾离子,使水溶液呈现酸性。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硝酸钾固体、蒸馏水、烧杯、玻璃棒、滤纸、滤液、滤渣。
2.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温度计、烧杯、玻璃棒、漏斗、滤纸、滤液、滤渣。
四、实验步骤1. 称取0.2克硝酸钾固体,置于烧杯中。
2. 向烧杯中加入10毫升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硝酸钾的溶解情况。
3. 记录硝酸钾溶解所需的时间。
4. 将烧杯中的溶液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
5. 观察滤液的颜色、透明度以及滤渣的性状。
6. 将滤液置于温度计上,测量溶液的温度。
7. 将滤液置于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观察溶液的pH值。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硝酸钾固体在常温下溶解较快,溶解所需时间为1分钟。
2. 滤液为无色透明溶液,滤渣为白色固体。
3. 滤液的温度为室温,pH值为6.5,呈酸性。
4. 硝酸钾溶于水后,水溶液呈现酸性,这是因为硝酸钾在水中发生了部分水解反应,生成了硝酸和钾离子。
六、实验结论1. 硝酸钾在常温下易溶于水,溶解度较高。
2. 硝酸钾溶于水后,水溶液呈现酸性。
3.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控制实验条件,如温度、搅拌速度等,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七、实验讨论1. 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随着温度升高,溶解度逐渐增加。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温度进行溶解。
2. 硝酸钾在水中发生部分水解反应,生成硝酸和钾离子,使水溶液呈现酸性。
在实验过程中,应确保实验环境的酸碱度适中,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3. 本实验采用常温溶解,若需在其他温度下进行实验,应调整实验条件,如使用恒温装置等。
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在利用沉淀反应进行重量分析时,要求沉淀反应进行完全,一般可根据沉淀溶解度的大小来衡量。
通常,在重量分析中要求被测组分在溶液中的残留量在0.000 1g 以内,即小于分析天平的称量允许误差。
但是,很多沉淀不能满足这个条件。
例如,在1 000 mL水中,BaSO4的溶解度为0.002 3 g, 故沉淀的溶解损失是重量分析法误差的重要来源之一。
因此,在重量分析中,必须了解各种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一、沉淀的溶解度当水中存在1: 1型难溶化合物MA时,MA溶解并达到饱和状态后,有下列平衡关系:MA (固)MA (水)M+ + A-式中MA (固) 表示固态的MA,MA (液) 表示溶液中的MA,在一定温度下它的活度积是一常数,即:a (M+)×a (A-) == (7—1)式中a (M+)和a (A-)是M+和A-两种离子的活度,活度与浓度的关系是:a (M+) = (M+) ×ceq(M+);a (A—) = ( A—) ×ceq (A—)(7—2)式中(M+)和( A—)是两种离子的活度系数,它们与溶液中离子强度有关。
将式( 7 - 2 )代入(7 – 1 )得(M+) ceq(M+)·( A-) ceq(A-) = (7—3)故= ceq(M+)·ceq(A—) = (7—4)称为微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
在纯水中MA的溶解度很小,则ceq(M+) = ceq(A—) = so(7—5)ceq(M+)·ceq(A—) = so2 =(7—6)上二式中的so是在很稀的溶液内,没有其他离子存在时MA的溶解度,由so所得溶度积非常接近于活度积。
一般溶度积表中所列的是在很稀的溶液中没有其他离子存在时的数值。
实际上溶解度是随其他离子存在的情况不同而变化的。
因此溶度积只在一定条件下才是一个常数。
如果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变化不太大,溶度积数值在数量级上一般不发生改变。
2021年暨南大学710无机化学考研真题2021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与代码: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考试科目:共页,第页考试科目:共页,第页2. 已知: CuS (s) + H 2 (g) → Cu (s) + H 2S (g)θ∆f m H / kJ mol 1 -53.1 0 0 -20.6m S θ/ J mol -1 K -1 66.5 130.57 33.15 205.7 试求:1)该反应正向自发进行的最低温度;2)该反应在298 K 的标准平衡常数K 。
3. 已知 E (MnO 2/Mn 2+) = 1.229 V ,E (Cl 2/Cl -) = 1.360 V 。
试通过计算判断反应MnO 2 (s) + 4 HCl (aq) → MnCl 2 (aq) + Cl 2 (g) + 2 H 2O (l) 在298 K 时的标准态下能否正向自发进行。
并通过计算说明实验室中为什么能用浓盐酸(c = 12 mol/L )来制取氯气。
四、论述题(8分)请选取你所熟悉的当今无机化学领域的某一研究方向,简要论述该方向的研究内容、最新进展和研究意义。
五、简答题(3小题,共11分)1. 某A 3B 型离子化合物(A 代表阳离子,B 代表阴离子)由四种元素组成,一种为氢,另有两种第二周期元素和一种第三周期元素。
阴、阳离子分别由两种元素构成且均呈正四面体构型。
写出该化合物的化学式。
(4分)2. 铁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次高的金属元素(仅次于铝)。
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溶解在海洋中Fe 2+被空气氧化转变成针铁矿FeO(OH)而沉积。
写出该反应配平的离子方程式。
(3分)3. 228Bi Cl -离子中铋原子的配位数为5,每个铋中心采取四方锥几何构型。
1.BaSO 4在0.1mol/L KNO 3溶液中的溶解度较其在纯水中的溶解度为大,其合理的
解释是( )
A 酸效应;
B 盐效应;
C 配位效应;
D 形成过饱和溶液。
2、CaC 2O 4 沉淀在PH=3.0的溶液中的溶解度较PH=5.0的溶液中的溶解度( )
A 、大
B 、小
C 、相等
D 、可能大可能小
3.重量法进行无定形沉淀时的条件是( )
A 、在较浓溶液中,加热加电解质,不需陈化
B 、在较浓溶液中,加热加电解质,沉淀后陈化
C 、在稀溶液中,加热加电解质,不断搅拌,不需陈化
D.在稀溶液中,加热加电解质,不断搅拌,沉淀后陈化
4. .在重量分析法中,使晶形沉淀颗粒尽量大的措施是 ()
A 在暗处进行沉淀 B 沉淀时采用稀溶液
C 沉淀时加入过量沉淀剂 D 沉淀时避免溶液摇晃
二、填空题
1.重量分析的过程实质上包括了()两个过程。
2.在进行沉淀反应时,某些可溶性杂质混杂于沉淀之中与其一起沉淀下来的现象,叫做共
沉淀现象,是由于()、()、()所造成的结果。
3.进行沉淀的条件对于晶形沉淀是:()
4.进行沉淀的条件对于无定形沉淀是:()
5.从晶体的成核过程来看,沉淀颗粒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所形成的()数目的多少,而这又
取决于成核过程是以()成核还是以异()为主。
6.沉淀按颗粒大小不同可分为(),()和 ().
7.沉淀形式的类型除了与沉淀本身有关外,还取决于沉淀时的()速度和 ()速度的大小。
形成晶体沉淀时()速度大于()速度。
三、计算题
1. 计算BaSO 4的溶解度,已知10101.1-⨯=SP K
(1) 考虑同离子效应,在0.10mol/L BaCl 2溶液中。
(5分)
考虑酸效应,在2. 0mol/L HCl 溶液中(硫酸的2
100.12-⨯=a K )。
(5分) 2. 计算AgCl 在纯水和0.10 mol ·L -1NH 3溶液中的溶解度。
已知K SP(AgCl) =
1.8×10
-10, Ag(NH 4)2+的β1=103.32, β2=107.32。
一、选择题
1.B
2.A
3.A
4.B
二、填空题
1. 分离和称量
2. 表面吸附 吸留与包夹 生成混晶
3. 稀、热、慢、搅、陈
4. 浓、热、快、稀、再
5. 晶核 均相 相成核
6. 晶形沉淀 凝乳状沉淀 无定形沉淀
7. 定向 聚集 定向 聚集
三、计算题
1. 解
(1) 设BaSO 4在0.10mol/L BaCl 2溶液中之溶解度为S 1。
则 []124S SO =- []1210.0S Ba +=+ 1S <<0.10 []
10.02=∴+Ba [][]124
21.0S SO Ba K SP ==-
+ 91011101.110.0101.1--⨯=⨯==S K S SP (2) 在2. 0mol/L HCl 溶液中,要考虑SO 42-的水解,令此时BaSO 4的溶解度为S 2 []201100.12100.11112
2222424=⨯+⨯=
+==--+--a a SO SO K H K δα 4101049.11201101.1--+⨯=⨯⨯==n
m n m n A SP n
m K S α(mol/L )
2. 解:(1)在纯水中
)(103.1108.115101---⋅⨯=⨯==L mol K S sp
(2)在0.10 1-⋅L mol NH 3溶液中 )3
(1NH Ag sp sp K K S α='= 由于sp(AgCl)K 值相当小,故忽略因络合效应对NH 3浓度的影响,令溶液中
[NH 3]=0.101-⋅L mol ,因此
5
24.5223.732.32
3231)3(107.110)10.0(1010.0101][][1⨯==⨯+⨯+=++=NH NH NH Ag ββα
故 )(105.5107.1108.1135102---⋅⨯=⨯⨯⨯=L mol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