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正式)
- 格式:ppt
- 大小:2.94 MB
- 文档页数:14
八年级上科学笔记物质的溶解冲糖水的故事:女孩:“妈妈,我要喝糖开水。
”(妈妈将一玻璃杯放在桌上,向玻璃杯中倒水,然后向其中加两勺糖,搅拌,糖全部溶解;又取了一勺糖放入杯中,搅拌,杯底有糖剩余。
)女孩:“妈妈,再加点糖吧~”妈妈:“已经很甜了,再加也不会更甜了。
”女孩:“为什么呀?”【提出问题】:某种物质在水中能无限制地溶解吗?一、物质的溶解性定义:一种物质(溶质)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溶解能力。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P25)3.物质溶解时的吸、放热现象(P26)实验结论:有的物质溶解时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浓硫酸。
有的物质溶解时,会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如硝酸铵。
还有许多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如氯化钠、蔗糖。
4.影响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搅拌能够加快溶解;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更快溶解;颗粒变小是溶解加快。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注意:在描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时候,①必须要指明“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因为是否饱和不仅与温度有关,也与溶剂质量有关;②必须要指明是何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2.溶液是否饱和的判断方法根据溶液中是否有剩余的溶质固体判断:在一定条件下,若溶液底部有稳定存在的溶质固体,且该固体不再减少,则该溶液属于饱和溶液。
在溶液中加入溶质固体判断:一定温度下,向溶液中再加入少量原溶质,如果不能继续溶解,说明该溶液是饱和溶液;若果还能继续溶解,标明该溶液属于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一般情况下,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有如下的转化关系:注意:以上适用于大多数固体溶质,极少数固体和所有气体物质不熟用,如氢氧化钙、氧气、二氧化碳等。
【思考】一杯硫酸铜的饱和溶液,能否继续溶解食盐呢?硫酸铜的饱和溶液指不能继续溶解硫酸铜,但还能溶解其他溶质4.浓溶液和稀溶液1、定义:浓溶液:在溶液配制过程中,有的溶液溶有较多的溶质,称为浓溶液。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第5节物质的溶解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2.了解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浓稀的区别和联系;3.通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相互转化的学习,使学生接受事物是相互联系的、量变可以引起质变的科学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1.演示实验——引导讨论模式:2.实验探究模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参与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并不是只限于科学家的行为,感受科学并不神秘;2. 通过阅读科学家琴纳的故事,感受科学家的魅力;3. 通过STSE教育,体验科学探究对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爱科学的情感;4. 感知科学探究是一个多角度、多方面收集证据的过程。
1.通过实验现象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2.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对实验条件的控制。
归纳总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仪器:天平、砝码、量筒、烧杯、玻璃棒、酒精灯、石棉网、铁架、温度计、火柴、放大镜。
师:老师知道仓南有一项传统的文化遗产——晒盐。
你们知道吗?它的历史已经有3千多年了。
有没有同学知道晒盐呢?你能说说晒盐的过程或原理吗?生:蒸发水。
把海水引入盐田,然后太阳晒,盐就出来了。
师:对,古代仓南人民就是利用这些溶解的知识来生产食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引出课题》师:那么,关于溶解,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生:默不作声。
师:你想深入研究溶解吗?(——想)那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来研究有关溶解的这些问题(出示问题)师:这些问题,哪些是你现在就能回答的?生:第一个问题。
师:你怎么知道的?生:初一学过。
或者举例说明。
师:(表扬),那剩下的问题我们的同学现在不能回答,那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做做实验,看能否从实验中找到答案。
(出示实验任务,简要说明:分别把5克蔗糖、1克硫酸铜、5克硫酸铜、0.2克熟石灰分别加入盛有10毫升水的烧杯中,并充分搅拌。
)三、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10分钟)(说明:重点了解学生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并初步了解其判断理由。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五节物质的溶解【知识点分析】一.物质的溶解性1.溶解的定义:一种物质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2.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
3.物质溶解的能力: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4.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注意控制变量)①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②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③同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温度不同溶解能力不同。
5.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①溶质种类②溶剂种类③温度:a.绝大部分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如硝酸钾、硝酸铵b.少部分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不大;如氯化钠(食盐)极少部分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如氢氧化钙(熟石灰)6.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①溶质种类②溶剂种类③温度: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④压强: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5.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定义: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即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2)在描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时候,一定要强调:①一定温度;②一定量的溶剂;③某种溶质。
(3)判断方法:①观察法:若溶液底部有剩余溶质存在,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则该溶质的饱和溶液;②实验法:若底部无剩余,加入该溶质,溶解或溶解一部分,不饱和;不再溶解,饱和。
(4)转化:三.物质的溶解度(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 100g 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称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
(2)四要素:①一定温度;②100g 溶剂;③达到饱和状态;④溶质质量。
(3)符号是 S,单位是 g。
(4)物质的溶解性: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我们将物质的溶解性分为以下四种:四.溶解度曲线及其意义1.溶解度曲线:记录不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用图像表示变化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1)曲线上每个点表示某温度下某溶质的溶解度;(2)溶解度曲线表示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不同溶解度数值;(3)曲线表示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4)曲线表示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小的情况;(5)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6)曲线上每个点所配制的溶液是该温度下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溶解度的意义并会查阅溶解度表2.了解外界条件能够影响物质的性质3.溶解度的概念的理解4.了解物质溶解性等级分类重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难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教学仪器:水、烧杯、食盐、试管夹、硝酸钾、天平砝码【引入】从上面得实验可以知道,蔗糖和熟石灰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蔗糖比熟石灰易溶得多。
那么,我们能否用定量的方法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呢?【实验】室温下,10克食盐和10克氯酸钾溶于100克的水中现象:食盐未全溶,已达到饱和;氯酸钾全溶解完,未达到饱和。
结论:这两种溶质的溶解能力不一样。
【讨论】(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氯酸钾,行不行?(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氯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从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考虑。
定溶剂的量、定温度,定状态)二、溶解度1、定义:用溶解度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即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是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注意点:(1)理解这个概念,抓住四个词: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一般为水)、达到饱和、溶质的质量(单位为克)(温、饱、百、克)(2)溶解度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2、意义: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
表示:(1)20℃时,10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36克食盐。
(2)20℃时,36克食盐溶解在100克水中恰好达到饱和。
(3)20℃时,136克饱和食盐水中溶解有36克食盐。
(4)20℃时,溶质 + 溶剂 = 饱和溶液质量: 36克 100克 136克【练习】判断是非:(1)20℃时,10克食盐溶解在100克水中,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克。
(2)100克水中溶解了36克食盐刚好达到饱和,所以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
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八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的归纳总结如下:一、水的组成1. 水的存在形式:固体、液体和气体。
2. 水的组成: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3. 水的分类:纯净物、混合物。
二、水的性质1.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透明、有一定体积、有一定形状、具有流动性。
2. 化学性质:在一定条件下,水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三、水的污染1. 污染源: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
2. 污染物质: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
3. 危害:破坏水生生态平衡,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类健康。
四、水的净化1. 自来水厂净水过程:取水、加絮凝剂(使悬浮颗粒聚集而沉降)、加消毒剂(杀灭水中的细菌和病毒)、通入氯气等消毒剂进行消毒(杀死水中的寄生虫和病原体)、沉淀、过滤、通入活性炭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通入液氯等消毒剂进行消毒(杀死水中的寄生虫和病原体)、输送到用户家中。
2. 家庭净水方法:使用明矾或活性炭进行净水,使用过滤器进行过滤。
五、溶液的概念和特征1. 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2. 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六、溶液的形成1.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2.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3. 溶液的组成:溶质和溶剂组成了溶液。
4. 溶解过程: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溶液的过程。
溶解热:物质在溶解过程中,伴随着溶质的分散和溶剂的收缩,可能会放出热量或吸收热量,这种现象叫做溶解热。
5.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6. 溶质的质量分数= \frac{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100\%。
1.7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一)学习目标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浓稀的区别和联系。
3.通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相互转化的学习,使学生接受事物是相互联系的、量变可以引起质变的科学观点。
课堂学习设计[课前练习]1.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1)高锰酸钾溶液,溶质是 高锰酸钾 ,溶剂是 水 ;(2)碘酒溶液,溶质是 碘 ,溶剂是 酒精 ;(3)食盐水,溶质是 食盐 ,溶剂是 水 ;(4)油脂的汽油溶液,溶质是 油脂 ,溶剂是 汽油 。
2.溶液和浊液的根本区别是溶液具有 均— 性和 稳定 性。
3.将一些泥沙放入水中,用玻璃棒搅拌,得到的体系中溶质是泥沙,溶剂是水。
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答]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泥沙不能溶解在水中,将泥沙放入水中得到的是悬浊液,而不是溶液,而溶质和溶剂是相对溶液而言的,即悬浊液中是不能讲溶质和溶剂或溶质溶剂是什么。
[科学探究][实验] 在烧杯中加约20毫升水,用酒精灯加热约至70℃,往烧杯中加硫酸铜晶体,每次加一匙,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结果看到加到一定时间 硫酸铜晶体不能再溶解了 。
[讨论] 上述实验说明什么问题?能得出什么结论?上述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可以说明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溶解物质的能力是有限的,即溶解可以达到一个最大值。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涵义:在一定 温度 下,在一定量的 溶剂 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 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 不饱和 溶液。
2.在描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时候,一定要强调:(1) 一定温度 ; (2) 一定量的溶剂 ; (3) 某种溶质 。
[讨论] 为什么要强调上述条件?你能设计实验来说明这一问题吗?强调一定量的溶剂,可以在上述烧杯中再加水,原来不能溶解的又能继续溶解;强调一定的,温度,可以给上述烧杯再加热,原来不能溶解的又溶解了,说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八年级上册科学溶解知识点溶解是物质在溶剂中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作用下,逐渐分散或混合均匀的过程。
在日常生活、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溶解现象普遍存在。
溶解是科学研究、生产和生活中必须了解的重要知识点。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八年级上册科学溶解知识点,帮助大家更深入地认识溶解现象及其相关概念。
一、溶解的定义和性质溶解是指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将一种或多种物质加入到另一种物质中,使其逐渐分散或混合均匀的过程。
在溶液中,溶质化为分子或离子,而溶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使溶液变得均匀。
溶解是一种物质的物理过程,与化学反应不同。
在溶解过程中只有物质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作用,不会改变物质本身的化学性质。
溶解是可逆的,也就是说,可通过加热或冷却,使其离开溶剂重新形成物体。
二、溶解的分类1.按照物质状态,溶解可分为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液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和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三类。
其中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最为常见,如可乐、氧气在水中的溶解等。
2.按照溶质的离子性质,溶解可分为电解质溶解和非电解质溶解。
电解质的溶解过程中,溶质在溶剂中成离子,如NaCl、HCl 等;而非电解质物的分子在溶液中不发生离解,如蔗糖、甘油等。
3.按照溶度的大小,溶解可分为饱和溶解和超饱和溶解。
饱和溶解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剂所能溶解的最大量溶质已经全部溶解,此时的溶液称为饱和溶液。
超饱和溶解是指在溶剂中已经溶解了大量的溶质,而后不断加入溶质,形成的溶液中的溶质浓度超过了其饱和度。
此时,超饱和溶液相当于不稳定的状态,当遇到适当的凝聚核时,会快速析出。
三、影响溶解的因素影响溶解的因素主要有溶剂的种类、温度、压力和溶质的物性等。
1.溶剂的种类:不同的溶剂对相同的溶质有不同的溶解度。
如NaCl在水中的溶解度显著大于在甲醇中的溶解度。
2.温度:温度升高时,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都会增加。
因为在高温下,溶剂分子具有更高的动能,使溶剂分子与溶质分子的作用力增强。
3.压力:对于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压力的变化对其溶解度的影响较小。
八年级上科学溶解知识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溶解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化学过程。
若我们想要在水中溶解盐或糖,我们只需将它们搅拌几下,它们自然会被水吸收并变成液态状态。
溶解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而且我们在科学课上也会学到很多与溶解相关的知识。
那么,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八年级上学习的科学溶解知识点。
1. 溶解与溶液溶解的本质是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常来说,物质可以分为溶剂和溶质两个部分。
在溶解中,溶剂是用来溶解溶质的物质,而溶质则是被溶解的物质。
两个物质相互作用后,会形成一个新的混合物,这就是溶液。
其中,溶剂的数量通常比溶质的数量多。
2.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最大量。
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溶解度,而且通常来说,溶解度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我们可以通过溶解度的变化来观察化学反应的进行,这对于科学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3. 浓度浓度是指在一定体积的溶液中溶质的含量。
通常来说,我们用“摩尔”这个单位来表示浓度,即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个数与溶液体积的比值。
浓度也可以通过分子量、密度等参数来计算。
4.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除了温度的因素之外,溶解度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其中,溶剂的特性、溶质的特性、压强等都可以对溶解度产生影响。
此外,溶解度也受到其他化学反应的影响,例如酸碱反应、还原反应等。
5. 溶解热与热力学因素当物质溶解时,常常会伴随着放热或吸热的现象。
这是因为,在溶解过程中,构成溶剂和溶质的化学键被破坏,所以需要输入一定的能量。
具有放热现象的溶解反应,就是溶解热为负值。
而具有吸热现象的溶解反应,就是溶解热为正值。
在热力学上,溶解热也与其他因素有关。
例如温度、压力、molarity等,它们都可以通过各种计算方法来确定溶解热的值。
了解这些热力学因素,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溶解反应所伴随的过程和反应。
总的来说,溶解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化学现象,而我们在八年级上也将学习到很多与溶解相关的知识。
除了掌握一些基本概念之外,我们还需要理解溶解的热力学因素,以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1.4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一.溶液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糖、高锰酸钾、碘)。
2.溶剂:能溶解替他物质的物质,一般是液体(水、酒精、汽油)。
3.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溶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4.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二.悬浊液和乳浊液1. 悬浊液(悬浮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即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物质。
2.乳浊液(乳状液):油脂形成很小的液滴悬浮在水里,即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物质。
3.比较:溶液悬浊液乳浊液溶质固、液、气被溶解固体小颗粒(不溶解)液体小液滴(不溶解)是否透明透明不透明是否分层不分层浑浊,久置分层特点均一、稳定不均一、不稳定举例高锰酸钾水溶液(紫红色)泥浆水、石灰浆、血牛奶、肥皂水碘的酒精溶液(棕黄色)液、钡餐共同点都是混合物【例题 1】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 .溶液通常是液体,溶质一定是固体B.凡是溶液一定是混合物C.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液体是溶液D.均一稳定的液体是溶液【例题 2】生活中的洗涤问题大都与化学知识有关。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 .厨房洗涤剂可使餐具上的油污乳化B.汽油可溶解衣服上的油渍C.食醋可用来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D.自来水可溶解掉铁栅栏上的铁锈【例题 3】让乳浊液静置许久,液体小颗粒一定会()A .下沉B.上浮C.均匀分散D.上浮或下沉【例题 4】下列液体不属于溶液的是()A.白酒 B .食盐水C.医用酒精D.蒸馏水三.实验操作1.固体药品的取用:(1)固体粉末:①用药匙或纸槽取药(每次使用后都必须擦拭看尽);②试管倾斜,把药匙送入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竖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在底部;或试管水平放置,把纸槽送入底部,然后竖立起来。
(2)取块状固体:试管横放,用镊子把药品放入试管口,再慢慢竖立起来,使药品慢慢滑到底部。
2.液体药品的取用:(1)液体盛在细口瓶中,取用时,瓶塞倒放桌上,一手拿试剂瓶(标签向手心,以免被药液腐蚀),另一手斜持试管,使瓶口紧挨试管口,让液体缓缓流入试管内,倒完后应立即盖紧瓶盖,把瓶子放回原处,注意标签向外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