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在水中的溶解2
- 格式:ppt
- 大小:358.00 KB
- 文档页数:11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设计一、背景与目标一些固体、液体和气体能溶于水,但是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本课以食盐和小苏打这两种常见的家用物品为例开展实验,效果非常明显:食盐比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一般在20℃时,30毫升水里能溶解11克食盐,30毫升水里能溶解3克小苏打。
不仅如此,教材还特别强调了实验的公平性和做实验的方法。
另外,教材后半部分以汽水为例,让学生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旨在让学生明白除了部分固体和液体,一些气体也能溶解于水,又能从水中析出,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现象。
(1).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一些气体也能溶解于水。
(2).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观察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4).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5).教学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本课核心培养: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对比实验公平性的原则;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对象的合理描述。
二、教学准备教师实验用具:装30毫升水的烧杯1个、搅拌棒1个、不同颜号的勺子2个、汽水1瓶、大号注射器1个。
分组实验用具:装30毫升水的烧杯2个、搅拌棒2个、牙签2根、小勺2个食盐1份(每份50克)、小苏打1份(每份30克);所有上述材料都贴上红绿两种颜色的纸,更明显地区分。
装有汽水的注射器1个。
三、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1、师:大家好,初次见面,我姓高,你们可以叫我高老师。
下午高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这样两种白色固体。
(展示)一种是食盐,一种是小苏打——小苏打在生活中也常用到,比如:制作面包等。
2、如果我把食盐加入到水中会怎样?再往里加呢?最多能溶解多少?能无限溶解吗?我们把一定的水里最多能溶解的食盐称为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极限思维的思考,理解溶解能力。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学习目标1、溶液溶解度与质量分数结合题目【课前回顾】一、根据溶解度的计算1.根据溶解度的概念可知,要计算物质的溶解度,溶液一定要是 的。
2.由于在饱和溶液中,溶液、溶剂和饱和溶液的质量比是确定的,因此溶解度跟饱和溶液中的溶质、溶剂和溶液质量之间存在着对应的定量关系:剂质m m =———或液质m m =——————【巩固练习】1.将15.8克硝酸钾加到60克水中全部溶解,若在20℃时,恒温蒸发10克水后溶液恰好饱和,则20℃硝酸钾的溶解度是多少?2. 某温度下,a 克溶质溶解在a 克水中恰好饱和,此溶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是( )A. 100克B. a 克C. 2a 克D. 50克3.可以证明烧杯中的硝酸钾溶液是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A. 蒸发掉1克水,有少量固体析出B. 降低温度,有少量固体析出C. 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固体不溶解D. 加入少量水,没有固体析出4.t ℃将12克某物质溶于30克水中,恰好配制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则t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 克;现有该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210克,则含溶质 克,溶剂 克。
【解析】A C ;40 60 150二、溶质的质量分数1.涵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指 质量与 质量的比值。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M 液(溶液质量)=m 质(溶质质量)+m 剂(溶剂质量)3.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P %)与溶解度(S)的关系:P %=—————— 或 S =————————说明计算类型:(1) 计算有四种类型:A. 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B. 计算配制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质量C. 溶解度与此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D. 溶液稀释或浓缩和配制的计算(2)注意点:溶液通常是用量筒量取体积来计算的,要注意溶液体积与质量之间的换算,即密度的应用。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2课《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认识到细致的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描述高锰酸钾、食盐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的异同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故事激趣:一天,一匹小马接受了妈妈交给它的一个光荣的任务——把一麻袋神秘物品送到河对岸。
小马开心的出发了,可是河水很深,连它背上的麻袋都被淹没了。
等它过了河后,觉得身上轻了许多。
小马觉得非常奇怪,却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同学们你们说说这是为什么呢?2.引导想象:说一说,刚才同学说的这些东西可能是怎样溶解到水中去的呢?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板书课题)二、探索新知活动一:科学观察1.设置悬念,更进一步激起学生对认识高锰酸钾的兴趣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新朋友,可是,它听说要与我们这么多的好朋友见面,它感到十分的害羞。
它说:“我相貌平平、肤色也与大家不一样、还有一个奇怪的名字”于是,它就拜托我,在见面之前问问大家:你们想了解它的什么?生:师:那我们现在就隆重有请我们的新朋友吧!(拿出装有高锰酸钾的烧杯,提问:“咦,新朋友在里面,我们怎样才能非常有礼貌的请它出来呢?”同学们,回忆一下,平时你是怎么把杯中的东西请出来的?生:2.演示高锰酸钾正确取放方法师:对啦!因为我们现在还不了解这位新朋友的脾气,我们还是对它礼貌些吧!(演示取出高锰酸钾)注意:我们在取高锰酸钾时不能直接用手去取,而是用小药勺,尽量避免化学物品直接与我们的皮肤接触。
3.分组实验,取出高锰酸钾并对其进行观察、描述(1)学生分组实验,对高锰酸钾进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科学复习: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二)、浓溶液和稀溶液:溶有较多溶质的溶液叫做浓溶液;溶有较少溶质的溶液,称为稀溶液。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三)、溶解度:1.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物质的溶解性等级:3.会分析溶解度曲线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1)影响很大曲线陡(2)影响不大曲线平缓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四)、溶质的质量分数:1.计算公式:A%=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2.一定要会计算:(1)知道溶解度求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2)知道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能求溶解度(3)能解稀释问题m质1= m质2m液1A1%= m液2 A2%ρ液1V液1A1%=ρ液2V液2A2%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A、计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B、称量(用天平和量筒称取或量取)C、溶解三、物质在水中的结晶(一)、晶体和非晶体1.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熔化时吸热温度不变)2.晶体有规则的几何外形,(二)、晶体的形成:1.通过蒸发溶剂获得晶体。
(适合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2.通过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得到晶体。
(适合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如硝酸类物质)四、水的利用和保护(一)、水资源含义通常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二)、我国的水资源1.水资源总量占世界第六位,但从人均占有量看我国是世界“缺水”国之一2.从时间分配角度看: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北方较突出。
DC A B 八年级(上)科学专题辅导练习卷(溶解度专题)1、下列关于溶解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100克水溶解20克某物质刚好饱和,则该物质的溶解度为20克;B 、20℃时,100克水中溶解了10克某物质,在2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10克;C 、20℃时,50克水最多溶解了18克某物质,在2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18克;D 、20℃时,32克某物质需要 100克水才能恰好完全溶解,则在2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32克;2、某温度时,向一烧杯中的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硝酸钾晶体,下列图像中符合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化的是( )3. 下面各图的溶解度曲线中,能表示某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少的是:[ ]4、某温度时,将烧杯中的xg 硝酸钾饱和溶液恒温下蒸发部分溶剂,然后再将烧杯中的物质逐渐升温(假设升温时溶剂没有损失),能够正确表示此过程中硝酸钾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w )与时间(t )关系的示意图是()5.在一定温度下,有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 %的某物质溶液100克,向其中加入b 克该物质完全溶解后并刚达到饱和,在这个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是:( )A b a bB a b aC a b a bD a b b.().().()().()100100100100100100100100-++--++++克 克 克 克6. 20℃时甲物质的溶液,蒸发掉20克水析出1克甲物质,温度保持不变,又蒸发20克水有3克甲物质析出,则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 )A.15克B.25克C.30克D.5克7. 从200克20%的硫酸钠溶液中,取出20克溶液,则此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A.2% B.10% C.20% D.5%8. 将某物质溶液蒸发掉50克水后,温度降到t ℃,析出8克该物质晶体(不含结晶水);再蒸发50克水,仍保持t ℃,又析出10克晶体.那幺原溶液欲达到t ℃时的饱和溶液,至少应( ) A.蒸发掉10克水 B.加入2克该物质 C.蒸发掉15克水 D.加入8克该物质9. 现有20℃时氯化铵的饱和溶液100克,欲改变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应采取的措施是( )A.温度不变蒸发掉20克水B.温度不变加入10克固体氯化铵C.温度不变取出10克溶液D.温度不变加入20克水10. 20℃时,A 物质的溶解度为15克,B 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5%,而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C 物质溶液100克蒸发掉15克水恢复到20℃时析出晶体1克,A 、B 、C 三种物质在20℃时溶解度在S A ,S B ,S C ,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A.S A >S B >S CB.S C >S B >S AC.S C >S A >S BD.无法比较 11. 关于饱和溶液叙述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B.饱和溶液温度降低时一定会析出溶质C.同一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D.在一定温度下物质A 的饱和溶液,溶解A 的质量一定达到了最大值 12. 20℃时,有二杯饱和的A 溶液:甲杯盛溶液100克,乙杯盛溶液150克,在下列条件下,两杯溶液中析出晶体质量相同的是:[ ]A.两杯溶液都降温至10℃B.同温下,甲杯蒸发掉10克水,乙杯蒸发掉60克水C.甲杯加25克A 溶液,乙杯减少25克A 溶液D.同温下,两杯都蒸发掉30克水A B CD13. t℃时,将a克某物质溶于水,刚好得到v升密度为p克/厘米3的饱和溶液,此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t℃该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A.(100a/1000pv)%B.(100a-pv)/1000pv%C.100a/(pv-a)D.100a/(1000pv-a)14. 60℃时,25克水中最多能溶解27.5克硝酸钾,其饱和溶液的质量为__克,该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为___克.15. t℃时,某物质的溶解度是25克,则t℃时该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_ ___.16. 80克15%的氯化铵溶液里加20克水后,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如果在原溶液中加入20克氯化铵(假定全部溶解)则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如果将原溶液蒸发掉20克水(无晶体的出),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______.17. 图示A和B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1).在40℃时,10克水中溶解5克A物质10克水中溶解5克B物质,分别形成A的_ __溶液,B的_ __溶液,(饱和或不饱和);如不饱和需再加入___克A溶质才达到饱和.2).将40℃时A、B饱和溶液都降至0℃,_ _ _多析_ __克.18. 图示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C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表示它的溶解度是[ ]A.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C.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2).A.B两物质溶解度的交点M,表示[ ](按字母顺序选择不用分隔符)A.该温度下,A.B的溶解度相等B.高于该温度时A的溶解度C.低于该温度时B的溶解度3).横坐标a点所对应的三种物质溶解度大小是[ ]A.A>B>CB.B>A>CC.A>C>BD.C>B>A 19.简单解释下列现象:(1)20℃时在100克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30克硝酸钾固体未溶解,但在经过稍微加热以后固体立即消失了。
⒉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一、教材简析:食盐的溶解过程是看不见的,学生对食盐的溶解过程不是很清晰的,认识很朦胧,也很好奇,因此教材就紧挨着安排了这一课,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对溶解过程有个较为清晰、直观的认识。
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是一个非常好的对溶解的直观认识过程,帮助他们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理解溶解现象的本质;观察比较四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是对溶解现象观察的梳理和总结;观察不同物质在水里的溶解,比较它们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是引导学生对先前的观察和描述进行整理和概括。
这里要借助教育资源,还要充分发挥溶解记录表的作用,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变化进行客观、细致的比较分析,从中概括出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使学生掌握对溶解和不溶解进行判断的基本方法,并能说出判断的依据。
二、教学背景: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
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去的缺乏感性认识。
教材选用了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特征,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
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加深对溶解现象的本质性理解。
县教研室今天到我校进行教学视导,听了15节课,其中我上了一节四年级的科学课《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虽然得到了领导的一大堆肯定与表扬,但还是留下了一些有些不足与遗憾。
个人感觉教学效果与我的预设还是有些距离的。
前面的探究活动开展得生动而有序,最后环节巩固总结,引导学生如何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学生没有预设反应得那么强烈,举手的学生不足一半。
第一个问题“现在我们能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了吗?”孩子们肯定的回答很响亮,但是对于下一个“怎样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了呢?”却有那么多学生表现出了茫然。
一、可能是由于对于学生感性生动的语言描述的过度肯定影响了学生对科学现象本质的观察与描述。
【设计理念】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是鉴于前一节《不一样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的基础上来研究研究“溶解的快慢”,指引学生使用对照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速度的主要要素,让学生自主经历“问题——假定——考证”的科学研究活动过程,为后边《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等研究活动作好充足的知识准备。
么要素影响了溶解的快慢。
如何让物质溶解得快一点?学生比较简单想到搅拌、加热、碾碎等方法,由于他们在生活中都有这样的经验。
本课从“加热对溶解的影响”这个对照实验下手,到学生自行设计“如何加速溶解”的研究,稳固了对照实验的方法,证明了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主要要素。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经过研究“如何加速水果糖的溶解”,可以再次经历“问题——假定——考证——证明”的科学研究过程。
【教课目的】科学知识:会溶解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即物体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淆液体能否被搅动等要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指引学生经历“问题—假定—考证—证明”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推行对照实验的过程。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培育学生与同学合作推行研究活动,敢于发布自己的建议,并能注意聆听他人的建议。
【教课要点】经过对照实验,使学生理解加速溶解的方法。
【教课难点】对照实验过程中,各样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课流程与设计企图】课前讲话:考考你们,假如有两个同学小明和小红,我说小明跑得快,怎么证明?(比一比)如何比才公正呢?【设计企图课前讲话使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成立“对照”的观点,为下边进一步理解对照实验的方法和变量的控制打好基础。
】一、创建情境,引入研究。
1.师:老师倒了一杯冷的纯净水,放入了一颗水果糖,想请同学帮我试一试够甜了吗?(请一学生试喝。
预设:不甜或没有滋味)水中放入了糖,怎么会不甜呢?(糖还没有溶解)请大家帮老师想一想方法,让我能较快喝到甜美的糖水。
”2.生1:(用筷子搅拌。
)生2:(把水换成热水。
物质颗粒大小在水中的溶解快慢实验现象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物质颗粒大小在水中的溶解快慢实验现象该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物质颗粒大小在水中的溶解快慢实验现象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水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溶剂,能够溶解多种物质,从盐到糖,从气体到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