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述汽车制动防抱死控制系统

简述汽车制动防抱死控制系统

简述汽车制动防抱死控制系统
简述汽车制动防抱死控制系统

简述汽车制动防抱死控制系统(ABS)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实现方法

一、简介

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全称是Anti-lock Braking System,即ABS,可安装在任何带液压刹车的汽车上。

没有安装ABS的汽车,在行驶中如果用力踩下制动踏板,车轮转速会急速降低,当制动力超过车轮与地面的摩擦力时,车轮就会被抱死,完全抱死的车轮会使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下降,汽车就以很大的惯性向前冲,如果前轮被抱死,驾驶员就无法控制车辆的行驶方向,如果后轮被抱死,就极容易出现侧滑现象从而造成严重的交通事故。

装有ABS的汽车将自动采取措施来防止车轮被完全抱死,利用阀体内的一个橡胶气囊,在踩下刹车时,给予刹车油压力,充斥到ABS 的阀体中,此时气囊利用中间的空气隔层将压力返回,使车轮避过锁死点,保持轮胎与地面间的附着力,增强行驶的稳定性。

二、Abstract

Anti lock braking system ABS full name is Anti-lock Braking System, or ABS, can be installed in any vehicle with hydraulic brakes.

ABS is not installed on the car, in motion if forced to step on the brake pedal, wheel speed will decrease rapidly, when the friction braking force over the wheel and the ground, the wheel will be

locked, completely locked wheel will cause friction between the tire and the ground drops, the car forward with great inertia, if the front wheels are locking, driving the drivers could not control the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if the rear wheels were locked, it is very easy to appear the sideslip phenomenon resulting in serious traffic accident.

ABS equipped car will automatically take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wheel to be completely locked, use a rubber bag body, brake in the down, to give the brake oil pressure, flooding the body in the ABS, when the airbag compartment using the middle of the air pressure

to return, so to avoid wheel lock point, keep between the tire and ground adhesion, enhance the driving stability.

三、工作原理

在制动时,ABS根据每个车轮速度传感器传来的速度信号,可迅速判断出车轮的抱死状态,关闭开始抱死车轮上面的常开输入电磁阀,让制动力不变,如果车轮继续抱死,则打开常闭输出电磁阀,这个车轮上的制动压力由于出现直通制动液贮油箱的管路而迅速下移,防止了因制动力过大而将车轮完全抱死。在让制动状态始终处于最佳点(滑移率S为20%),制动效果达到最好,行车最安全。

在制动总泵前面腔内的制动液是动态压力制动液,它推动反应套筒向右移动,反应套筒又推动助力活塞从而使制动踏板推杆向右移。

因此,在ABS工作地时候,驾驶员可以感觉到脚上踏板地颤动,听到一些噪音。

汽车减速后,一旦ABS电脑检测到车轮抱死状态消失,它就会让主控制阀关闭,从而使系统转入普通的制动状态下进行工作。如果蓄压器的压力下降到安全极限以下,红色制动故障指示灯和琥珀色ABS 故障指示灯亮。在这种情况下,驾驶员要用较大的力进行深踩踏板式的制动方式才能对前后轮进行有效的制动。

四、实现方法

在ABS中,每个车轮上各安置一个转速传感器,将关于各车轮转速的信号输入电子控制装置。电子控制装置根据各车轮转传感器输入的信号对各个车轮的运动状态进行监测和判定并形成相应的控制指令。各出液压电磁阀均不通电而处于关闭状态,电动泵也不通电运转,制动主缸至各制动轮缸的制动管路均处于沟通状态,而各制动轮缸至储液器的制动管路均处于封闭状态,各制动轮缸的制动压力将随制动主缸的输出压力而变化,此时的制动过程与常规制动系统的制动过程完全相同。

在制动过程中,电子控制装置根据车轮转速传感器输入的车轮转速信号判定有车轮趋于抱死时,ABS就进入防抱死制动压力调节过程。例如,电子控制装置判定右前轮趋于抱死时,电子控制装置就使控制右前轮制动压力的进液电磁阀通电,使右前进液电磁阀转入关闭状态,制动主缸输出的制动液不再进入右前制动轮缸,电子控制装置就使右前进液电磁阀和出液电磁阀都断电,使进液电磁阀转入开启状态,使

出液电磁阀转入关闭状态,同时也使电动泵通电运转,向制动轮缸送制动液,由制动主缸输出的制动液和电动泵泵送的制动液都经过处于开启状态的右前进液电磁阀进入右前制动轮缸,使右前制动轮缸的制动压力迅速增大,右前轮又开始减速转动。

ABS通过使趋于抱死车轮的制动压力循环往复地经历保持—减小—增大过程,而将趋于抱死车轮的滑动率控制在峰值附着系数滑动率的附近范围内,在该ABS中对应于每一个制动轮缸各有一对进液和出液电磁阀,可由电子控制装置分别进行控制,因此,各制动轮缸的制动压力能够被独立地调节,从而使四个车轮都不发生制动抱死现象。

尽管各种ABS的结构形式和工作过程并不完全相同,但都是通过对趋于抱死车轮的制动压力进行自适应循环调节,来防止被控制车轮发生制动抱死的,而且,各种ABS在以下几个方面都是相同的。(1) ABS只是汽车的速度超过一定以后(如5km/h或8km/h),才会对制动过程中趋于抱死的车轮进行防抱死制动压力调节。当汽车速度被制动降低到一定时,ABS就会自动中止防抱死制动压力调节,此后,装备ABS汽车的制动过程将与常规制动系统的制动过程相同,车轮被制动抱死对汽车制动抱死。这是因为在汽车的速度很低时,车轮被制动抱死对汽车制动性能的影响已经很小,而且要使汽车尽快制动停车,应必须使车轮制动抱死。

(2)在制动过程中,只有当被控制车轮趋于抱死时,ABS才会对趋于抱死车轮的制动压力进行防抱死调节;在被控制车轮还没有趋于抱死时,制动过程与常规制动系统的制动过程完全相同。

(3) ABS都具有自诊断功能,能够对系统的工作情况进行监测,一旦发现存在影响系统正常工作的故障时将自动地关闭ABS,并将ABS 警示灯点亮,向驾驶员发出警示信号,汽车的制动系统仍然可以像常规制动系统一样进行制动。

五、总结

通过这次写论文让我了解了更多ABS系统的知识。ABS系统就是要充分利用轮胎和地面的附着系数,使各个制动器产生尽可能大的制动力而又不会抱死,提高汽车制动能力,改善了操纵性和稳定性。在写论文时,我也查阅了许多的ABS相关的知识,它其实跟ASR(汽车防滑电子控制系统)有着同样的作用和原理,很多都是相关连的。通过查阅书籍,使我的视野更加的开阔了,也给即将毕业的我增加了一部分新的知识。

参考文献:

1、信息科学与技术概论重庆工商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2、汽车学习驾驶员培训教材重庆市西南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中心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3、汽车电控制动系统原理与维修精华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4、汽车ABS.ASR和ESP维修图解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ABS防抱死系统全

ABS防抱死刹车系统 ABS防抱死刹车系统原理 “ABS”(Anti-locked Braking System)中文译为“防抱死刹车系统”。它是一种具有防滑、防锁死等优点的汽车安全控制系统。ABS是常规刹车装置基础上的改进型技术,可分机械式和电子式两种。它既有普通制动系统的制动功能,又能防止车轮锁死,使汽车在制动状态下仍能转向,保证汽车的制动方向稳定性,防止产生侧滑和跑偏,是目前汽车上最先进、制动效果最佳的制动装置。 目录 概述 ABS发展历程 ABS的工作原理 ABS的功用 ABS的两种控制方式 ABS使用中注意的问题 ABS安装的四要四不要 ABS四大优点 ABS防抱死刹车系统原理 概述 防抱死制动系统是利用阀体内的一个橡胶气囊,在踩下刹车时,给予刹车油压力,充斥到ABS的阀体中,此时气囊利用中间的空气隔层将压力返回,使车轮避过锁死点。当车轮即将到达下一个锁死点时,刹车油的压

力使得气囊重复作用,如此在一秒钟内可作用8~30次,相当于不停地刹车、放松,即相似于机械的“点刹’。因此,ABS防抑死系统,能避免在紧急刹车时方向失控及车轮侧滑,使车轮在刹车时不被锁死,不让轮胎在一个点上与地面摩擦,从而加大摩擦力,使刹车效率达到90%以上,同时还能减少刹车消耗,延长刹车轮鼓、碟片和轮胎两倍的使用寿命。装有ABS的车辆在干柏油路、雨天、雪天等路面防滑性能分别达到80%—90%、30%—10%、15%—20%。 普通制动系统在湿滑路面上制动,或在紧急制动的时候,车轮容易因制动力超过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而完全抱死。 近年来由于汽车消费者对安全的日益重视,大部分的车都已将ABS列为标准配备。如果没有ABS,紧急制动通常会造成轮胎抱死,这时,滚动摩擦变成滑动摩擦,制动力大大下降。而且如果前轮抱死,车辆就失去了转向能力;如果后轮先抱死,车辆容易产生侧滑,使行车方向变得无法控制。所以,ABS系统通过电子或机械的控制,以非常快的速度精密的控制制动液压力的收放,来达到防止车轮抱死,确保轮胎的最大制动力以及制动过程中的转向能力,使车辆在紧急制动时也具有躲避障碍的能力。 随着世界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安全性日益成为人们选购汽车的重要依据。目前广泛采用的防抱制动系统(ABS)使人们对安全性要求得以充分的满足。 汽车制动防抱系统,简称为ABS,是提高汽车被动安全性的一个重要装置。有人说制动防抱系统是汽车安全措施中继安全带之后的又一重大进展。汽车制动系统是汽车上关系到乘客安全性最重要的二个系统之一。随着世界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汽车的安全性越来越为人们重视。汽车制动防抱系统,是提高汽车制动安全性的又一重大进步。 ABS防抱制动系统由汽车微电脑控制,当车辆制动时,它能使车轮保持转动,从而帮助驾驶员控制车辆达到安全的停车。这种防抱制动系统是用速度传感器检测车轮速度,然后把车轮速度信号传送到微电脑里,微电脑根据输入车轮速度,通过重复地减少或增加在轮子上的制动压力来控制车轮的打滑率,保持车轮转动。在制动过程中保持车轮转动,不但可保证控制行驶方向的能力,而且,在大部分路面情况下,与抱死〔锁死〕车轮相比,能提供更高的制动力量。 ABS发展历程 ABS系统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期,早在1928年制动防抱理论就被提出,在30年代机械式制动防抱系统就开始在火车和飞机上获得应用,博世(BOSCH)公司在1936年第一个获得了用电磁式车轮转速传感器获取车轮转速的制动防抱系统的专利权。

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设计论文1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摘要 防抱死制动控制系统(ABS)是在传统制动系统的基础上采用智能控制技术,在制动时自动调节制动力防止车轮抱死,充分利用道路附着力,提高制动方向稳定性和操纵稳定性,从而获得最大制动力且缩短制动距离,尽可能地避免交通事故发生的机电一体化安全装置。 本文根据防抱死制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应用汽车单轮运动的力学模型,分析了制动过程中的运动情况。采用基于车轮滑移率的防抱控制理论,根据车速、轮速来计算车轮滑移率。以MSP430F149单片机为核心,完成了输入电路、输出驱动电路及故障诊断等电路设计,阐述了ABS系统软件各功能模块的设计思想和实现方法,完成了ABS检测软件、控制软件的设计。 课题所完成的汽车防抱死制动控制系统己通过模拟试验台的基本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汽车防抱死制动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合理可行,软件所采用的控制策略正确、有效,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改善了汽车制动系统性能,基本能够满足汽车安全制动的需要。 本文对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进行了数学建模,并在Matlab/Simulink 的环境下,对汽车常规制动系统和基于 PID 控制器的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制动过程进行了仿真,通过对比分析,验证了基于PID 控制器的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具有良好的制动性能和方向操纵性。 关键词:防抱死制动系统(ABS);滑移率;控制策略;单片机;建模;仿真; 第一章绪论 1.1 防抱死制动系统概述 1.1.1 防抱死制动系统的产生

当汽车以较高的车速在表面潮湿或有冰雪的路面上紧急制动时,很可能会出现这样一些危险的情况:车尾在制动的过程中偏离行进的方向,严重的时候会出现汽车旋转掉头,汽车失去方向稳定性,这种现象称为侧滑;另一种情况是在制动过程中驾驶员控制不了汽车的行驶方向,即汽车失去方向可操纵性,若在弯道制动,汽车会沿路边滑出或闯入对面车道,即便是直线制动,也会因为失去对方向的控制而无法避让对面的障碍物。产生这些危险状况的原因在于汽车的车轮在制动过程中产生抱死现象,此时,车轮相对于路面的运动不再是滚动,而是滑动,路面作用在轮胎上的侧滑摩擦力和纵向制动力变得很小,路面越滑,车轮越容易出现抱死现象;同时汽车制动的初速度越高,车轮抱死所产生的危险性也越大。这将导致汽车可能会出现下面三种情况: ① 制动距离变长 ②方向稳定性变差,出现侧滑现象,严重时出现旋转掉头 ③ 方向操纵性丧失,驾驶员不能控制汽车的行驶方向 防抱死制动系统ABS(Anti-lock Braking System)是一种主动安全装置,它在制动过程中根据“车辆一路面”状况,采用电子控制方式自动调节车轮的制动力矩来达到防止车轮抱死的目的。即在汽车制动时使车轮的纵向处于附着系数的峰值,同时使其侧向也保持着较高的附着系数,防止车轮抱死滑拖,提高制动过程中的方向稳定性、转向控制能力和缩短制动距离,使制动更为安全有效。 随着汽车行驶速度的提高、道路行车密度的增大、以及人们对汽车行驶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汽车行驶的安全性理所当然是最应受到关注的问题。影响汽车安全性的因素很多,诸如汽车的制动性、操纵性、行驶的稳定性、抵御外界影响(碰撞、擦挂等)的能力等都影响汽车的安全性。统计资料显示,在道路交通事故中,大约10%的事故是由于车辆在制动瞬间偏离预定轨道或甩尾造成的.因此完善制动性能是减少交通事故的重要措施。 汽车行驶时能在短距离内停车且维持行驶方向稳定性和在下长坡时能维持一定车速的能力称为汽车的制动性。汽车的制动性还应包括汽车能在一定坡度的坡道上长时间停车不动的性能. 汽车的制动性主要由下列三个方面来评价: 1.制动效能 在一定车速行驶时,采取制动措施后能使之停下的距离己相应的制动减速制动距离

精处理题库

1、精处理在凝结水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是(处理水中的无机盐)、(有 机物)及(铁的氧化物)。 2、请说明#5机精处理温度测点的位置(前置过滤器入口处)、(高 速混床入口处)。 3、精处理系统主要检测哪些指标(钠)、(硅)、(电导)、(PH值)。 4、三期精处理前置过滤器额定处理流量为(1333T/H)。 5、三期精处理高速混床额定处理流量为(900T/H) 6、三期精处理阴树脂的型号为(001×7)。 7、三期精处理阳树脂的型号为(201×7)。 8、#5精处理再循环泵的动力电源在(0.4KV公用PC E段)。 9、#6精处理再循环泵的动力电源在(0.4KV公用PC F段)。 10、三期精处理冲洗水泵动力电源在(三期0.4KV凝结水精处理MCC 段)。 11、三期精处理反洗水泵动力电源在(三期0.4KV凝结水精处理MCC 段)。 12、#5机精处理电动门电源在(#5机8米层电动门配电箱)。 13、#6机精处理电动门电源在(#5机8米层电动门配电箱)。 14、#5机精处理气动门气源在(#5机仪用气母管取)。 15、三期精处理仪用气储气罐仪用气的用户有(#5、#6机高混树脂 输入、输出);(三期精处理再生压力排水)。 1、三期精处理气动门气源为三期精处理仪用储气罐来气(错)。 2、三期精处理再生系统气源为三期精处理仪用储气罐来气(对)。

3、三期精处理再生系统气动门气源为三期精处理仪用储气罐来气(错)。 4、三期精处理再循环泵出口为电动门(错) 5、三期精处理高速混床进压缩空气气动门前有一手动门(错) 6、三期精处理树脂均为进口树脂(错) 7、三期精处理再生系统树脂捕捉器排水均排至精处理废水池(错) 8、三期机组排水槽有减温水(对) 9、三期精处理与一、二精处理一样都有大旁路(错) 10、#5、#6机精处理再循环泵电源均在三期0.4KV精处理MCC上带(错) 1、请简述三期精处理系统有哪些联锁保护? 答:1、前置过滤器入口母管压力不大于4MPA 2、前置过滤器旁路压差不大于300KPA 3、前置过滤器入口压差不大于200KPA 4、前置过滤器入口温度不大于55℃ 5、混床入口混度不大于55℃ 6、混床入口压力不大于4MPA 7、混床旁路压差不大于500KPA 8、混床出口树脂捕捉器压差不大于70KPA 2、请简述三期精处理联锁保护动作后系统有哪些措施变化? 答:1、前置过滤器入口母管压力大于4MPA;精处理旁路全开,系统解列。

ABS防抱死制动系统原理及组成图文讲解

● ABS简介 ABS是 Anti_lock Braking System 的缩写,是在制动期间控制和监视车辆速度的电子系统。 它通过常规制动系统起作用,可提高车辆的主动安全性。ABS失效时,常规制动系统仍然起作用。 优点:在紧急制动时保持了车辆方向的可操纵性;缩短和优化了制动距离。在低附着路面上,制动距离缩短10%以上;在正常路面上,保持了最优的路面附着系数利用率-即最佳的制动距离。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同时减轻了司机精神负担及轮胎磨损和维修费用等。 系统部件

ABS组成部件:ECU;4~6个电磁阀;4~6个齿圈;4~6个传感器;驾驶室线束、底盘线束;ABS指示灯、 ASR灯;挂车ABS指示灯;开关、ASR开关;差动阀;双通单向阀; ISO7638电源线;电源螺旋线等。 ● ABS控制原理

卡车 ABS/ASR ABS控制原理可以简单描述为: 在车轮接近抱死的情况下,相应车轮的制动压力将被释放并在要求或测得车轮重新加速期间保持恒定,在重新加速之后逐步增加制动压力。 ABS齿圈 ABS齿圈能够随车轮转动切割传感器磁场,由铁磁性材料组成,表面采用镀锌或镀铬,齿数一般有80齿、100齿或120齿。 齿圈安装:将齿圈装入在轮毂上加工的平台,采用H8/s7过盈配合,轴向综合公差<0.2mm。装配方式有加热装配和压力装配两种方式。加热装配的方法是加热至2000°C,保温10分 钟左右装入;压力装配即用工具沿齿圈周边用力装入。 ABS 传感器

ABS传感器的作用是车轮转动时与齿圈相对运动产生交流电信号。其阻值在1100欧姆和1250欧姆之间,与环境温度有关。感应电压约110mV,与齿圈的间隙为0.7mm时的工作频率为100HZ,工作电压与传感器和齿圈之间的间隙成反比,与齿圈直径成正比,与轮速成正比。

城轨车辆制动控制系统

第六章制动控制系统 制动控制系统是空气制动系统的核心,它接受司机或自动驾驶系统(ATO)的指令,并采集车上各种与制动有关的信号,将指令与各种信号进行计算,得出列车所需的制动力,再向动力制动系统和空气制动系统发出制动信号。动力制动系统进行制动时将实际制动力的等值信号反馈给制动控制系统,制动控制系统通过运算协调动力制动和空气制动的制动量。空气制动系统将制动系统发来的制动力信号经流量放大后使执行部件产生相应的制动力。这就是制动控制系统的主要功能。 6.1 制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如图6.1制动控制系统主要由电子制动控制单元(EBCU)、空气制动单元(BCU)和电气指令单元等组成。 图6.1制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6.1.1 电子制动控制单元 在电子技术和微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下,列车的制动控制由微机综合列车运行中的所有参数,经过判断和运算,给制动系统发出精确的指令。以微机为中心的电子控制装置被称为电子制动控制单元(EBCU)、微机制动控制单元(MBCU)

或制动控制电子装置(BCE)等。 它有一下主要功能: (1)接受司机控制器或ATO的指令,与牵引控制系统协调列车的制动和缓解。 (2)将接收到的动力制动实际值经 EP转换,将电信号转换成气动信号发送给空气制动控制单元。 (3)控制供气系统中空气压缩机组的工作周期,监控主风缸输出压力等参数。 (4)在列车制动过程中始终收集列车所有轮对速度传感器发来的速度参数,对轮对在制动过程中出现的滑行进行监视。 (5)对列车制动时的各种参数和故障进行监视与记录。 6.1.2空气制动控制单元 空气制动控制单元是制动系统中电气制动和空气制动的联系点,也是电子、电子信号与气动信号的转换点。在过去论述中称为中继阀或EP。 (一)EP 由电磁线圈、铁芯、顶杆和活塞等组成。当它的电磁线圈没有励磁时,铁芯和连杆落在阀底,通路阻断或通路与大气连通。当线圈励磁,铁芯被吸引上移,推动顶杆和活塞上移,通路与储风缸压力空气连通。 (二)中继阀 它上部是给排阀,下部是腔室。腔室中是活塞和膜板,活塞和膜板带动有空心通路的顶杆上下移动。 中继阀也是一个将电信号转换成压力空气的电磁阀,只是电信号的变化不是励磁电流的变化,而是通过电磁阀励磁线圈和消磁状态的不同组合,将多个电信号输入转换成对应空气压力输出。 (三)空重车调整阀 空重车调整阀的作用是根据车辆载重的变化,即根据乘客的多少,输出一个空气压力信号,并通过中继阀使单元制动机风缸保持一个恒定的制动力。 空重车调整阀的输入是车辆二系弹簧的空气压力信号。考虑到车辆载重的不平衡,一般采取前后转向架对角的两个空气弹簧压力为输入信号,这样就能比较准确地使空重车调整阀的输出压力信号与乘客负载成一定比例关系。

ABS防抱死制动系统详解

ABS防抱死制动系统 汽车在制动时,如果车轮抱死滑移,车轮与路面间的侧向附着力将完全消失。如果只是前轮(转向轮)制动到抱死滑移而后轮还在滚动,汽车将失去转向能力。如果只是后轮制动到抱死滑移而前轮还在滚动,即使受到不大的侧向干扰力,汽车也将产生侧滑(甩尾)现象。这些都极易造成严重的交通事故。因此,汽车在制动时不希望车轮制动到抱死滑移,而是希望车轮制动到边滚边滑的状态。由试验得知,汽车车轮的滑动率在15%~20%时,轮胎与路面间有最大的附着系数。所以为了充分发挥轮胎与路面间的这种潜在的附着能力,目前在大多数车辆上都装备了防抱死制动系统(Antilock Brake System),简称ABS。 一.ABS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通常,ABS是在普通制动系统的基础上加装车轮速度传感器、ABS电控单元、制动压力调节装置及制动控制电路等组成的,如下图1。 制动过程中,ABS电控单元(ECU)3不断地从传感器1和5获取车轮速度信号,并加以处理,分析是否有车轮即将抱死拖滑。 如果没有车轮即将抱死拖滑,制动压力调节装置2不参与工作,制动主缸7和各制动轮缸9相通,制动轮缸中的压力继续增大,此即ABS制动过程中的增压状态。 如果电控单元判断出某个车轮(假设为左前轮)即将抱死拖滑,它即向制动压力调节装置发出命令,关闭制动主缸与左前制动轮缸的通道,使左前制动轮缸的压力不再增大,此即ABS制动过程中的保压状态。 若电控单元判断出左前轮仍趋于抱死拖滑状态,它即向制动压力调节装置发出命令,打开左前制动轮缸与储液室或储能器(图中未画出)的通道,使左前制动轮缸中的油压降低,此即ABS制动过程中的减压状态。 二.ABS系统的布置形式

ABS系统的维护与检修

前言 ABS(Anti-locked Braking System)防抱死制动系统,它是一种具有防滑、防锁死等优点的汽车安全控制系统,现代汽车上大量安装防抱死制动系统,ABS既有普通制动系统的制动功能,又能防止车轮锁死,使汽车在制动状态下仍能转向,保证汽车的制动方向稳定性,防止产生侧滑和跑偏,是目前汽车上最先进、制动效果最佳的制动装置。它能充分发挥轮胎与路面的潜在附着力,最大限度地改善汽车的制动性能,以满足行车安全的需要,它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虽然ABS的理论基础早已确立,但鉴于相关工业如电子技术水平的限制,使可靠性、价格效益比成为ABS发展道路上的两大障碍。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电子技术的发展,ABS可靠性得以完善,加之汽车行驶速度的提高,致使制动时车轮抱死拖滑成为行车安全的重大隐患之一,为了改善制动性能,保障行车安全,促进了ABS 的使用日益广泛。

第一章汽车ABS的概述 一、ABS的历史 制动力调整装置设计思想的提出在20世纪20年代末,当时有人获得了这方面的一项专利(具体是谁就不知道了)。五十年代,世界上第一台防抱死制动系统 ABS 在1950 年问世,首先被应用在航空领域的飞机上,Knorr 公司(位于慕尼黑,该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以生产制动系统著称的公司)的防抱制动装置 (ABS) 开始用于火车。当时的纯机械式测试接收记录装置还不能适应汽车技术的较高要求,所以当时的车用ABS起的效果不是很好。经过大量的试验研究,终于得出:“测试车轮转数的传感器以及调节转数的控制仪是实现目标所必不可少的。”这是车用ABS系统研制的重要理论依据! 70年代,奔驰公司开始设想并在新闻界宣称要在轿车、载货车和大客车上使用电控式ABS,但尚无成熟的、大批生产的产品。1978年,奔驰公司首次在S级豪华型轿车上装用了ABS。1984年,开始在S级、SL级轿车和190E汽油喷射汽车上成批装备了ABS。从1992年10月至今,在德国,ABS已属各类轿车的基本装备。 世界各发达国家都对汽车安全性提出了强制性要求,20世纪90年代,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为了提高汽车安全性,制定了严格的法规。事实证明,ABS的发展和国家的汽车安全法规密切相关。1995年,北美产轿车ABS的装用率达70%,欧洲轿车ABS装用率约为40%。目前,ABS已成为这些国家生产轿车的标准装备. 1999年我国制定的国家强制性标准GB-12676《汽车制动系统结构、性能和试验方法》中已把装用ABS作为强制性法规。到2005年,国产车辆ABS装车率将达到50%。微车、客车的装车率为20%,也就是说液压制动ABS的需求量将达到75万-81万套;而中、重型载货车,大、中型客车ABS的装车率为100%;气制动ABS需求量为35万-45万套;这样,到2005年国内ABS总需求量为108万-126万套。 我国ABS产品正处于起步阶段,气动ABS相对液压ABS的推广门槛要低一些。一方面气动ABS主要是针对重型车及大客车,这类车型主要由国内生产,且国家强制性法规不是强制要求这部分车辆装用ABS系统。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开发起步较早,具有很好的技术基础。液压ABS主要针对轿车,而国内的大部分轿车是以合资为主,其技术话语权主要由外方控制,所以国内ABS系统进入轿车领域难度会更大些。 国内ABS生产厂家,目前估计在10 -20家左右,一般都是仅做气动或仅做液压ABS,

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

第七章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 制动防抱死系统功用、基本组成及控制方式 1、ABS功用 制动防抱死系统(简称ABS,Anti-lock Brake System),是汽车上的一种主动安全装置。其作用就是防止汽车制动时车轮抱死拖滑,并把车轮的滑移率保持在Sp左右的一定范围内,以提高汽车制动过程中的方向稳定性、转向控制能力和缩短制动距离,使汽车制动更为安全有效。 ABS的优点: (1)制动时保持方向稳定性(图7-1)。控制车轮滑动率基本在20%附近,有效防止汽车侧 滑、甩尾、调头等现象发生。 图7-1 保持方向稳定性 (2)制动时保持转向控制能力,如图7-2。不会出现汽车前轮抱死产生的方向失控事故。 图7-2 保持转向控制能力

(3)缩短制动距离(松散的沙土和积雪较深的路面除外)(图7-3)。保持制动力在最佳的范围内。 图7-3 缩短制动距离 (4)减少轮胎磨损。车轮保持在既滚又滑的状态,克服车轮抱死造成的轮胎杯型磨损和轮胎面磨损不均匀的缺点。 (5)减少驾驶员紧张情绪。传统制动系统进行制动时,驾驶员往往产生一种紧张情绪,缺乏安全感。 装备ABS 与未装备ABS 汽车相比,各项安全指标的下降百分比见图7-4。 图7-4 安全指标比较 2、ABS 基本组成及控制原理 制动防抱死系统是在常规制动装置的基础上增加一电子控制系统,一般由传感器、电子控制器(ECU)和执行器(制动压力调节器)组成(图7-5)。

图7-5 ABS基本组成及控制原理示意图 传感器感受系统控制所需的汽车行驶状态参数,并将运动物理量转换成为电信号。电子控制器根据传感器信号及其内部存储信号,经过计算、比较和判断后,向执行器发出控制指令,同时监控系统的工作状况。执行器则根据ECU的指令,依靠由电磁阀及相应的液压控制阀组成的液压调节系统对制动系统实施增压、保压或减压的操作(图7-6),让车轮始终处于理想的运动状态。 a)增压 b)减压 c)保压 图7-6 ABS工作过程 在制动过程中,ABS只在车速超过一定值时才起作用。ABS具有自诊断功能,并能确保系统出现故障时,常规制动系统仍能正常工作。 ABS的分类 目前ABS的产品很多,其中德国波许公司、戴维斯公司、美国德尔科和本迪克斯公司生

汽车液压防抱死制动系统

汽车液压防抱死制动系统 简介 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Anti-lock Braling System,简称ABS)是在传统的制动系统的基础上采用电子控制技术,在制动时防止车轮抱死的一种机电一体化系统。它是由电子控制单元(Electronic Control U-nit,简称ECU)、电磁阀或称压力调节器和轮速传感器三部分组成。在车辆紧急制动时,驾驶员脚踩制动踏板的制动压力过大时,轮速传感器及电子控制单元ECU可以检测到车轮有抱死的倾向,此时电子控制单元ECU控制电磁阀动作以减小制动压力。当车轮轮速恢复并且轮胎与地面摩擦力有减小趋势时,电控单元控制电磁阀增加控制压力。这样能够使车轮一直处于最佳的制动状态,最有效地利用地面附着力,得到最佳的制动距离和制动稳定性。 ABS的发展史 在1920年以前,绝大部分汽车仅后轴装用制动器,一方面由于当时车速低,仅后轴装用制动器即可满足要求,另一方面可能与当时汽车结构有关,人们为防止制动时汽车侧倾,故前轴不使用制动器,当然仅后轴使用制动器也易于设计及安装,且价格要低些。1900年人们已通过试验,证明四轮装用制动器是安全的,有利于汽车制动性能的改善,但真正在四轮上均安装制动器是1920年以后的事。为保证车辆在山区行使时,有好的转向性能,制动力分配系数比较小(所谓制动力系数即前轴制动器周缘力与后轴制动器周缘力之比)。这种设计思想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与道路差、车速低的现状有关。 防抱死制动技术属于制动力控制调节技术。制动力的调节从汽车诞生的那一天就一直为人们所关注。 1908年,英国工程师J.E.Francis提出了“铁路车辆车轮抱死滑动控制器”理论。随着车速的提高,制动时后轴先于前轴抱死拖滑的危险愈来愈大,为防止这一现象的发生,进入七十年代,制动力分配系数向大的方向发展,ECE R13中对此有明确的规定。ABS的运作原理看起来简单,但从无到有的过程却经历过不少挫折(中间缺乏关键技术)!1908年英国工程师J.E.Francis提出了“铁路车辆车轮抱死滑动控制器”理论,但却无法将它实用化。接下来的30年中,包括Karl Wessel的“刹车力控制器”、Werner M?hl的“液压刹车安全装置”与Richard Trappe的“车轮抱死防止器”等尝试都宣告失败。在1941年出版的《汽车科技手册》中写到:“到现在为止,任何通过机械装置防止车轮抱死危险的

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

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 目前,ABS已经成为轿车及客车的标准配置。那么什么是ABS?ABS是英文Anti-lock Braking System的缩写,汉语意思为防抱死制动系统。本节介绍ABS的基础知识。 下面让我们先了解一下车辆制动过程中车轮抱死后车辆的运动情况。 当对行驶中车辆进行适当制动时,如果制动力左右对称产生,车辆能够在行驶方向上停止下来。但当左右制动力不对称时,就会发生车辆绕重心旋转的力矩。此时,如果轮胎与地面的侧向反力能阻止旋转力矩的作用,则车辆仍能保持直线行驶,如果轮胎与地面的侧向反力很小,则车辆就有可能出现如图1所示的不规则运动。 图1 车轮抱死后车辆的运动情况 a) 车辆直线行驶车轮抱死时 b) 车辆弯道行驶仅前轮抱死时 c) 车辆弯道行驶 仅后轮抱死时 如图1a)所示,当车辆直线行驶车轮抱死时,车辆出现了制动跑偏或甩尾侧滑的现象。如图1b)所示,当车辆弯道行驶仅前轮抱死时,车辆出现了失去转向能力的现象。如图1c)所示,当车辆弯道行驶仅后轮抱死时,车辆出现了甩尾侧滑的现象。 想一想:制动时车轮的抱死引起了车辆不规则的运动,而车轮是如何抱死的?它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一、制动时车轮的受力分析 1.地面制动力(FB) 如图2所示是汽车在良好的路面上制动时,车轮的受力情况。图中忽略了滚动阻力矩和减速时的惯性力矩。 图2 制动时车轮受力分析

Tμ-制动中的摩擦力矩 VF-汽车瞬时速度 FB-地面制动力 G-车轮垂直载 荷 GZ-地面对车轮的反作用力 r-车轮的滚动半径 VR-车轮的圆周速度 FS-侧向 力ω-车轮的角速度α-侧偏角 汽车制动时,由于制动鼓(盘)与制动蹄摩擦片之间的摩擦作用,形成了摩擦力Tμ,此力矩与车轮转动方向相反。车轮在Tμ的作用下给地面一个向前的作用力,与此同时地面给车轮一个与行驶方向相反的切向反作用力FB,这个力就是地面制动力,它是迫使汽车减速或停车的外力。 提示:地面制动力的大小取决于制动器制动力的大小和轮胎与地面之间的附着力。 2.制动器制动力 当汽车制动时,阻止车轮转动的是制动器摩擦力矩Tμ。将制动器的摩擦力矩Tμ转化为车轮周缘的一个切向力,称其为制动器制动力Fμ。 提示:制动器制动力是由制动器的结构参数决定的,并与制动踏板力成正比。 3.地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和附着力的关系 如图3所示为不考虑制动过程中附着系数变化的地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以及附着力三者的关系。在制动过程中,车轮的运动只有减速滚动和抱死滑移两种状态。当驾驶员踩制动踏板的力较小,制动摩擦力矩较小时,车轮只作减速滚动,并且随着摩擦力矩的增加,制动器制动力和地面制动力也随之增长,且在车轮未抱死前地面制动力始终等于制动器的制动力。此时,制动器的制动力可全部转化为地面制动力。但地面制动力不可能超过附着力。 图3 地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和附着力的关系 当制动系液压力(制动踏板力)增大到某一值,地面制动力达到附着力,即地面制动力达到最大值。此时,车轮即开始抱死不转而出现拖滑的现象。当再加大制动系液压力时,制动器制动力随着制动器摩擦力矩的增长仍按直线关系继续上升,但是,地面制动力已不再随制动器制动力的增加而增加。 要想获得好的制动效果,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即汽车具有足够的制动器制动力,同时又要有附着系数较高的路面提供足够的地面制动力。 一、ABS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防抱死制动系统

防抱死制动系统 听一听! 了解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发展历史; 掌握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基本原理; 掌握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基本组成以及各部件的结构和功能; 了解其它几种先进的制动系统。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读者对日益受到关注的ABS系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从汽车如何制动、该怎样制动、如何充分利用地面的附着条件等问题出发,理解防抱死制动系 统的控制内容、控制过程以及最终的控制目标。对于ABS的基本原理要有充分的理解,可参阅有 关介绍ABS的书籍;对于ABS的基本结构,掌握各元件的功能以及如何实现这些功能;了解其它 先进的制动系统。建议读者对实际的汽车制动系统进行观察,了解其布置及各部件的结构功能。 发展历史 基本原理 滑动率与附着系数的关系 ABS控制及布置方式 ABS的工作过程 基本结构 轮速传感器 液压调节器 电子控制单 元 其它先进的制动系统

汽车的制动过程 全电子制动系统 智能制动控制系统 当汽车制动前轮抱死时,汽车会失去转向能力,后轮抱死时会造成汽车急转甩尾。 制动防抱死系统就是在制动过程中防止车轮被制动抱死,提高制动减速度、缩短制动距离,能有效地提高汽车的方向稳定性和转向操纵能力,保证汽车的行驶安全。ABS 系统对汽车性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减少制动距离、保持转向操纵能力、提高行驶方向稳定性以及减少轮胎的磨损方面。 显示视频

用鼠标指向下图框中的文字,你将看到更多信息! 下一页

滑动率与附着系数的关 系 汽车在制动时,车速与轮速之间产生速度差,车轮发生滑动现象。滑动率的定义为: 在非制动状态(滑动率为0)下,制动附着系数等于0;在制动状态下,滑动率达到最优滑动率时,制动附着系数最大,在此之前的区域为稳定区域;之后,随着滑动率的增大制动附着系数反而减少,侧向附着系数也下降很快,汽车进入不稳定区域,特别是当滑动率为100%时,侧向附着系数接近于0,也就是汽车不能承受侧向力,这是很危险的。所以应将制动滑动率控制在稳定区域内。附着系数的大小取决于道路的材料、状况以及轮胎的结构、胎面花纹和车速等因素。 上一页下一页

汽车电子感应制动控制系统简介

汽车制动系统经历了从传统机械制动到液压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再到电子制动控制 系统EBS。如今又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制动理念,它是集成了电子控制系统和电液制动 力增压器的一种新型汽车制动技术,即汽车电子感应制动控制系统(Sensotronic Brake Control),简称SBC。 电子感应制动控制系统SBC最早是由博世公司提出来的。在20世纪90年代,博世公司推出了一项名为“Brake 2000”的研究项目,该项目主要是让其最前沿的开发 部门,开始有关进一步改进汽车制动系统的研究,目标是研究一种反应速度更快、制 动效果更显著的制动系统,电子感应制动控制系统SBC就是因为这种要求而诞生的。 SBC电子感应控制系统是世界上第一套完全线控的制动系统(Brake-by-Wire),首 先装载于高档车奔驰SL500,在最新Maybach 62中也装备了SBC系统。 SBC系统的构成 传统制动器工作原理是: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推动与制动调压器及制动主缸相 连的活塞连杆。制动主缸根据踏板力的大小,在制动管路上形成相应的制动压力,在 机械和液力相结合的作用下,通过制动缸推动制动钳压向制动盘。由于中间传递机构 复杂,制动的反应速度比较慢。 在电子感应制动控制系统中,电子元件将替代当前制动系统中大量使用的机械元件,把制动踏板和执行机构分离开来,由于大大减少了中间元件,因此反应速度就大 幅提高。右图所示为在奔驰车上应用的SBC系统,它由传感器、ECU(电子控制单元)与执行器(液压控制单元)等构成。传感器用来测量制动主缸内的压力以及制动踏板 运动的速度,如果监测到驾驶员开始制动,就发送信号给ECU。SBC系统的制动力是 由电子控制的电机来实现的。电机带动高压储能器,使制动液以很高的压力进入制动 系统,快速而准确地完成汽车制动。 为了让驾驶员能够有真实的制动感觉,SBC系统还带有一个踏板行程模拟器,它 连接在制动主缸上,用弹簧力和液压力来推动制动踏板运动。制动踏板感觉是可调节的,以满足不同的要求。

防抱死制动系统

防抱死制动系统 一、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基本概念 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即英文ANTILOCK BRAKING SYS-TEM,缩写ABS。 采用电子控制式制动防抱死系统,可在汽车制动过程中,对车轮的运动状态进行迅速、准确而又有效的控制,使车轮尽可能地处于最佳运动状况。即在汽车制动时使车轮的纵向处于附着系数的峰值,同时使其侧向也保持着较高的附着系数,从而使汽车具有良好的防侧滑能力和最短的制动距离,以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 二、汽车采用制动防抱死系统的必要性 1、直线行驶中的制动 汽车直线行驶过程中,突然紧急制动,汽车车轮一下子抱死,汽车仍然向前滑行,轮胎和地面之间发出吓人的磨擦声,汽车最后终于停了下来。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可能遇到过这种现象。 如果汽车发生交通事故,交通警察来了之后,首先总是检查一下汽车刹车痕迹,判断司机在事故中是否采取了制动措施。然后,再测量一下制动距离,看一看该车制动效果好不好。这反映了一般人的头脑里,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错误概念,仿佛车轮不抱死,该汽车的制动器就不好用似的。 这是不正确的。当轮胎的滑动率在10%-20%时,轮胎和地面的摩擦力(附着力)最大。如果轮胎的滑动率过大的话,附着力反而要降低。如果司机能控制轮胎的滑动率,使其在制动期间始终处于10%-20%范围之内,汽车将在更短的制动距离内停车。 1.转向时的制动 当汽车转向时,如果汽车紧急制动的话,和直线行驶一样会出现车轮抱死现象。由于车轮抱死,汽车的侧向附着力变成了零,汽车轮胎出现侧向滑动,汽车丧失了控制方向的能力,这是十分危险的。 汽车的侧向附着力和制动力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在不制动的时候,轮胎前后方向的滑动为零,这时车轮侧向附着力最大。司机踏动制动踏板,随着制动力的加大,轮胎的滑动率增加,侧向附着力逐渐减速小。最后,当轮胎的滑动率达到100%时,轮胎抱死。这样汽车的侧向附着力几乎等于零。此时汽车正在转弯中,轮胎开始出现侧向滑动。 在车轮抱死之后,方向盘已经不起作用了,汽车陷入了不能控制方向的困境,只有前轮抱死的汽车沿着直线前进最后停车,只有后轮抱死的汽车发生旋转现象最后停车,如果前后轮都抱死的话,汽车一边转一边沿直线前进最后停车。 上述各种状态是极其危险的。为了避免发生这些现象,司机在踏动制动板时,必须谨慎从事。 2.最佳制动系统 在前面两部分里,介绍了在制动过程中,如果始终能使轮胎的滑动率处于10%-20%范围之内的话,汽车将在最短的制动距离内停车并具有良好的控制方向的能力。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要求司机在操作时应十分精心,即踏动制动踏板使车轮抱死,然后在轮胎抱死的一瞬间放松制动踏板,轮胎一旦开始转动再踏动制动踏板使车轮抱死,如此反复操作。 在摩擦系数小的光滑路面上,司机在制动时都很小心,唯恐使车轮抱死,但仍很难做到,原因是司机不知道车轮什么时候抱死了。 当然,司机在驾驶室内根本看不到车轮是否抱死,至于按一定轮胎滑动率去操作制动,那更不是凡人所能达到的境界了。 除此之外,汽车行驶的许多条件也都在变化之中,如道路的路面状况时时刻刻都在变化,轮胎着地状态也每时每刻各不一样,前后轮胎的载荷分配更是如此。要完成上述制动要求确实难上加难。当然技术熟练的司机在某种程度上能根据各种条件合理地操作制动,如采用点制动。可是一旦遇上紧急状态,大多数人都是一脚踏死制动踏板,使轮胎抱死为此。 上述司机做不到的许多事,利用传感器就能办到。将传感器的数据进行整理、判断、变成执行机构所必需的信息,这部分工作对于电脑来说是很简单的,按照电脑的指令执行操作,这在机械结构上也不会有什么

教案-防抱死制动系统教案

一.复习(10) 柴油机增压器由那几部分组成? 二教学过程(60') 第六章电子控制防抱死制动系统 功用:保证汽车在任何路面上进行紧急制动时,自动控制和调节车轮制动力,防止车轮完全抱死,从而得到最佳制动效果。 二、ABS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1.最佳制动效果 (1)、普通制动装置工作时三个阶段: 车轮作纯滚动阶段:滑移率S=0; 边滚动边滑动阶段:滑移率S介于0和100%之间; 抱死后的滑拖阶段:滑移率S=100% 从这三个阶段可以看出,随着制动强度的增加,车轮从滚动状态逐步转变成滑动状态。车轮抱死滑拖时,制动力降低,而且无法控制汽车的行驶方向,出现不稳定状态。 (2)、滑移率S在15%-20%之间时,具有最大的付着系数,可获得最佳制动效果。 0<S<(15%-20%)称为稳定区域; (15%-20%)<S<100%称为非稳定区域。 2.ABS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四个车轮各有一个传感器,检测车轮速度的变化,并将其信号输送给电控单元,电控单元将送来的信号处理后发出控制指令给液压调节器。 电控单元是ABS系统的控制中心;液压调节器是ABS系统的执行控制装置。 只要制动系统在制动过程中车轮没有被抱死的迹象,ABS系统是不工作的,制动主缸中的制动液可直接通过液压调节器进入制动工作缸产生制动力。

车轮快要抱死------车轮传感器发出的转速信号------ ABS系电控单元判断------向液压调节器发出控制指令------液压调节器控制着制动工作缸中液压力迅速变化-------始终将车轮的滑移率控制在20%左右。 尽量发挥了制动系统的制动力而使车轮又不被完全抱死,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制动时汽车的安全性,并缩短了制动距离。 3、ABS系统的分类 (1):根据液压调节系统不同可分为: 整体式:将制动主缸与液压调节系统制作为一体; 分离式:将液压调节系统独立安装在制动主缸与工作缸之间。 (2):根据控制通道不同可分为: 三通道控制式:两前轮各有一条控制通道,两后轮共用一条控制通道; 四通道控制式:四个车轮各有一条控制通道。 三、ABS系统的优点及局限性 (1)、ABS系统的优点: 改善了汽车制动时的横向稳定性,使汽车具有足够的横向稳定能力;改善了汽车制动时的转向操纵性能和制动效能,减少了制动距离,制动减速度增大;减少了轮胎局部的过度磨损等。 (2)、ABS系统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安全性能方面。 机械控制式ABS系统,线路过多,一旦接触不良,就会发生故障。 电子控制方式发生电气接触不良,异常信号被输入电控单元,使整个系统紊乱引起误动作。 第二节防抱死制动系统的控制方式及控制原理 ABS系统的控制方式主要有预测控制和模仿控制两种方式。 一、预测控制方式 预测控制方式:

精处理培训资料

嘉兴发电厂二期4×600MW机组中压凝结水精处理系统 培训材料 嘉兴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二零零二年十月

目录 一、概述 二、主要设备规范及结构特点 三、系统工艺说明 四、系统操作程序说明 1 混床运行程序 2 混床停运程序 3 再生程序 4 空气擦洗程序 五、运行建议事项

一概述 嘉兴发电厂二期工程4×600MW机组采用中压凝结水精处理系统,每台机组设置一套3 50%凝结水量的高速混床单元及100%容量的旁路系统,每两台机组共用一套的体外再生单元。两套凝结水精处理系统共用7份树脂。凝结水精处理控制系统采用可编程序控制器(PLC)进行顺序控制,控制系统对整个工艺系统进行集中监视、管理和自动顺序控制,并可实现远方手操。 凝结水精处理系统混床单元布置于汽机房零米层,再生单元的再生床部分布置于集控楼零米层,酸碱贮存与计量部分布置在集控楼室外,系统控制室位于汽机房零米。 本系统由武汉凯迪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总承包,其中混床单元采用国内设计和制造,再生系统全套引进英国Kennicott公司锥斗分离(CONESEP’S)技术。 二主要设备规范及结构特点 2.1高速混床进、出口设计水质

2.2 系统参数 (1) 每台机组混床数量3台/球形立式 (2) 每台混床额定/最大出力774 / 943 t/h (3) 额定/最大流速100 / 120 m/h (4) 设计工作温度/压力~ 40 ℃/ 4.0 MPa (5) 额定/最大压降0.175~0.35 MPa (6) 阳/阴树脂型号550A/650C (7) 阳/阴树脂装载比例 3 :2 (8) 每台混床阳、阴树脂总体积7.8 m3 (9) 每台混床正常运行周期~12天(H+/OH-型) (10)再生设备设计压力0.70MPa (11)一周期再生酸量(每台混床) 约1550 kg 30% HCl (12)一周期再生碱量(每台混床) 约1050 kg 30% NaOH (13)混合树脂的送出率≥99.9% (14)树脂分离率阳中阴(体积比)<0.4% 阴中阳 (体积比)<0.07% 2.3 主要设备规范 (1)精处理混床 规格:φ3056/球型立式 额定/最大出力774 / 943m3/h 额定/最大流速100 / 120 m/h 额定/最大出力压差0.175~0.35 MPa 阳/阴树脂型号550A/650C 阳阴树脂比例: 3 : 2 树脂总层高/ 总体积:1100 mm / 7.8 m3 运行周期:~12天 进水装置型式多孔板配水帽 出水装置型式多孔板配水帽

汽车防抱死系统(ABS)的原理与故障诊断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毕业设计( 论文) 论文题目:汽车防抱死系统(ABS)的原理与故障诊断系别:汽车工程系 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班级:汽修一班 学生姓名: 学号:2012308 指导教师: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1.车轮防抱死系统(ABS) (2) 1.1.ABS的发展史 (2) 1.2.车轮防抱死系统(ABS)的技术介绍 (2) 1.3.ABS的优点 (3) 1.4.车轮防抱死系统(ABS)的分类 (3) 1.5.ABS的组成部件 ..................................... (4) 1.6.ABS系统的调压方式 .................................. .. (5) 2.车轮防抱死系统(ABS)的组成与原理 (5) 2.1.车轮防抱死系统(ABS)的结构组成 (5) 2.2.制动系统工作过程 (6) 2.3.车轮防抱死系统(ABS)的作用 (7) 2.4.车轮防抱死系统(ABS)的控制原理 (7) 3.电控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的检修 (11) 3.1.检修ABS的注意事项 .................................... .. 11 3.2.ABS故障检修的一般步骤 . (11) 3.3.ABS主要部件的检修 .......................... ..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4)

摘要: 随着世界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安全性日益成为人们选购汽车的重要依据。目前广泛采用的防抱制动系统(ABS)使人们对安全性要求得以充分的满足。汽车制动防抱系统,简称为ABS,是提高汽车被动安全性的一个重要装置。有人说制动防抱系统是汽车安全措施中继安全带之后的又一重大进展。汽车制动系统是汽车上关系到乘客安全性最重要的二个系统之一。随着世界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汽车的安全性越来越为人们重视。汽车制动防抱系统,是提高汽车制动安全性的又一重大进步。ABS防抱制动系统由汽车微电脑控制,当车辆制动时,它能使车轮保持转动,从而帮助驾驶员控制车辆达到安全的停车。这种防抱制动系统是用速度传感器检测车轮速度,然后把车轮速度信号传送到微电脑里,微电脑根据输入车轮速度,通过重复地减少或增加在轮子上的制动压力来控制车轮的打滑率,保持车轮转动。在制动过程中保持车轮转动,不但可保证控制行驶方向的能力,而且,在大部分路面情况下,与抱死〔锁死〕车轮相比,能提供更高的制动力量。 关键词:ABS;系统;组成;原理;控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