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启示
- 格式:pdf
- 大小:117.20 KB
- 文档页数:3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研究2023-10-26CATALOGUE目录•引言•德意志意识形态概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分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当代的应用与启示•结论01引言在当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而《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重要著作,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具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对这本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意义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为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与意义VS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揭示其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以期为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研究目的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历史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结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与方法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其中,一些学者主要从思想史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和阐述,而另一些学者则从教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探讨和应用。
这些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等。
研究现状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评价,可以发现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理论基础和内涵研究;二是关于这些理念在当今社会的应用和启示研究;三是关于这些理念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
然而,现有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一些具体理念的深入挖掘和比较研究还不够充分等。
文献综述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02德意志意识形态概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起源起源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德国,是欧洲哲学史上的重要思潮之一。
77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24期总第831期No.24,2020Total of 8311德国政治养成教育的方法德意志国家历史长期以来都处于不断的民族分裂与统一中,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传统,但与它的历史一样,也长期处于不断的演变与更迭之中。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无论经历了怎样的民族分裂与统一,无论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发生了多么大的变革,德国依然是欧洲的一大强国。
可见,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其自身的优势,不同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了适应并且服务于不同的统治者,都有其不同时期独特的理论思想和实践体系。
德国政治养成教育主要是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和宗教这四种途径来开展。
在学校和家庭合作之外,组织协调社会不同组织、不同阶层、不同团体的力量,在学校、家庭、社会各个层面全面开展各种隐性课程教育,多方面进行德育渗透,组织心理咨询和志愿者服务活动。
1.1学校政治养成课与其他学科相互配合现如今,德国学校的政治养成教育课程正逐渐从显性化向隐性化和生活化的趋势发展。
学校不能把德育的重任加压在政治养成教育课堂上,而是寓德育于各种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之中。
此外,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阵地,所到之处皆有可学,学校还积极建设校园文化,在日常的校园学习生活中,随时随地陶冶学生的心灵。
德国的学校教育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兴趣以及个人能力,而非一味地要求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打破了“唯分数论”,还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1.2社会团体、机构对在校学生的政治养成教育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各州政府都十分关注孩子的道德文明修养,甚至不少州都修订法律条文来规定行为规范。
同时,德国从事政治养成教育工作的还有许多公共机构和社会团体。
这些公共机构和社会团体经常组织公益活动,例如各类主题讲座以及报告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使学生接受政治养成教育。
德国人认为,孩子能够在日常行为上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有助于他们形成优秀的修养和高尚的品格,为以后的成长成功奠定基础,也有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种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
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浅析论文(2)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浅析论文篇二《德国思想政治教育初探》摘要:德国属于资本主义制度国家,由于其社会制度及历史发展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自身的特征。
通过从历史上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演变到至今探索,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一定比较研究,从而起到对我国当今思想政治教育一定的借鉴与学习作用。
关键词:德国思想政治教育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德国都是作为欧洲强国呈现在世人面前,其实国家强大的背后是德国教育的强大。
诚如曾战胜法国并俘虏法国皇帝的著名元帅毛奇所说,“普鲁士的胜利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了。
”德国教育对德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因此分析、了解、研究德国的教育发展,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现状,对当今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对德国思想政治教育词源学上的考察在对德国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分析考察之前,有必要对德文语境下的“教育”一词,进行语言学意义上的剖析,以期能够真正了解它的内涵。
“教育”在中文语境中意思相对比较单一,但在德语中,却可以用两种不同的词语表达,即(aus)Bildung 和Erziehung。
虽然这两个词语直译都可以用中文的“教育”来表达,但是两个词语内部深层的涵义有较大的差别。
一般认为,Bildung或者Ausbildung 意在知识、文化层面上的教育,并且强调教育的过程性。
比如职业教育,德文中表述为berufliche Ausbildung。
与此不同的是,单词Erziehung的动词形式是erziehen,这两个单词更多的是强调对教育对象的一种培养,目的是使之变得成熟、得到成长。
在德语中对该词使用较多是在孩子的教育,这种教育不是处在文化、知识的层面上,而是更多的处在提高内在的素养的层面上。
上文所提到的“教育”相对应,“思想政治教育”用德语表述为ideologisch- politische Erziehung,但是笔者查询相关资料时发现,这一词语在德国一般仅出现在对第三帝国(Drittes Reich)、民主德国(DDR) 以及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表述中。
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总结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以来在德国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德国有着丰富的政治文化和历史传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被视为培养德国公民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总结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首先,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培养德国公民的政治意识和公民意识。
德国政府非常重视培养公民参与政治和社会事务的能力,因此在学校课程中注重政治教育的内容。
教育机构努力通过教导学生德国政治体系、政府运作和公民职责,以提高政治参与意识。
学生们会学习德国政治和法律的基本原则,包括权利和义务、民主和宪政等。
他们也会了解民主的历史背景和民主的核心价值观。
其次,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德国政府认为培养公民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们会学习和讨论关于道德和价值观的问题,例如社会公正、尊重和包容等。
教师们会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个人行为对社会和他人的影响,并激发他们关心他人和社会福利的意识。
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还会关注历史和文化的教育。
德国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和纳粹主义的崛起。
因此,教育机构会向学生传授德国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以便学生们对过去的错误和挑战有更深刻的理解。
他们也会了解其他国家和文化的历史,以增加他们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除了学校教育,德国还非常重视社会组织和机构的参与。
例如,政府会与非政府组织合作,组织各种政治和社会活动,以促进公民参与和意识的培养。
此外,德国政府还鼓励学生参与学生自治组织和社区志愿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和责任感。
总而言之,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系统,旨在培养德国公民的政治意识、公民意识、价值观和道德观。
通过学习德国政治和法律、了解历史和文化,并参与政治和社会活动,学生们被鼓励成为独立、负责任和具有社会意识的个体。
这样的教育体系有助于建立一个民主、和谐和包容的社会,也有助于培养德国公民在国内外事务中发挥积极的角色。
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借鉴作者:赵娜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13年第08期长期以来,德国高校一直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且凭借着完善的教育机制和丰富的教育内容,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德两国在文化教育方面一直有着较为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因此,积极借鉴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经验,对推动当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有着重要意义。
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德国的悠久历史文化赋予了其思想政治教育丰富的内涵,在此背景下,德国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如下几个方面。
注重宗教教育在德国,可以用“母子关系”来形容宗教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历史,用“伙伴关系”来形容宗教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现在。
德国一直把宗教奉为道德的根本,十分重视宗教教育,用宗教教育陶冶人格和精神。
宗教教育与道德教育在目标、形式、内容上紧密结合,相互渗透。
因此,宗教教育被视为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
德国公立学校开设宗教课,除了为培养学生的宗教信仰外,还注重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尊严、助人为乐、爱国主义情操等等。
对非基督信仰的学生则不强求上宗教课,而是用伦理课代替。
道德教育中的伦理教育也是德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之一。
侧重隐性灌输和渗透高校运用隐性课程理论,使学生在无意识间接受某种思想的教育方法,比较具有隐蔽性。
德国高校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课程隐蔽进行。
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和经济学不仅是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大学生的必修科目,也是理工类大学生的必修科目。
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德国还设有专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机构和团体,如德国志愿服务队、天主教联盟、阿登纳基金会等。
这些团体和机构以对人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民主政治教育为任务。
高校会请这些组织就当前国内和国际的重大政治经济问题举办大学生讨论会、论坛、展览或竞赛活动等,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另外,德国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教育也是进行隐性思想渗透的主要途径。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德国一直以来都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将其视为培养公民意识、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在德国的学校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堂内外起到关键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
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历史、政治、哲学和伦理等。
这些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对德国历史和社会结构的深入了解,并引导他们思考个人和集体行为的伦理和道德观念。
首先,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对历史的重要性。
学生将学习德国的历史,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和纳粹主义的崛起。
通过了解过去的错误和挫折,学生可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并避免重复相同的错误。
这种历史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民主、人权和法治的珍视和坚守。
其次,政治教育在德国学校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学生将学习不同政治制度的特征和运作方式,了解政治决策的意义和影响。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并让他们明白公民在政府决策中的重要性。
政治教育还涉及民主价值观的培养,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以推动社会变革。
除了历史和政治,哲学也是德国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将学习不同的哲学思想流派和伟大哲学家的思想,如康德、黑格尔和尼采等。
哲学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让他们学会思考和质疑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此外,伦理教育也是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将学习不同伦理观念和价值观,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做出对道德和伦理的明智决策。
伦理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约束能力,并引导他们在面对道德和伦理困境时做出正确的决策。
总结起来,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历史、政治、哲学和伦理等多个领域。
通过这些教育内容的学习,德国的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个人责任感和社会参与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和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向研究摘要:德国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历史悠久。
德国的思想教育堪称世界一流,在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并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对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向开展辩证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在对其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推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德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发展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才培育的成果在世界范围内是有目共睹的,世界各国也越来越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很强的本国特色,尤其是民主政治教育、宗教教育、民族精神教育、防纳粹教育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的高度关注。
虽然二战以后的德国与很多中西方国家一样,并没有专门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甚至教育体系中没有出现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专有名词,而是实行公民教育,但是德国公民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高度一致,并且国家十分重视公民教育。
1 二战后德国思想政治教育概述德国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悠久、传统深厚,德国自国家成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一共经历过三个帝国和一个共和国的历史变迁,受历史背景和时代因素的影响,德国思想政治教育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
1.1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概述德国最初的学校和很多东西方国家一样,是由教会的教育机构演变而成的,具有很强的宗教化色彩,当时教会所推行的宗教教育即为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目标为培养上帝虔诚的信徒。
这一时期完全宗教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德国教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直到1870 年普法战争之后德国完成了统一,但是宗教教育在德国的教育系统中仍然占有绝对的主导权,宪法仍规定学校的核心课程为宗教教育,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是以宗教教育为主。
14世纪末期到16世纪,受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这些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促使德国思想界发生了较大的变革,德国思想解放运动是适应德国资产阶级发展的需要的,并吸收英法启蒙运动的相关思想内容,形成了具有德国特色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德国公民教育对中国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孙炜德国公民教育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有着深厚的发展基础,德国的公民教育也推动着德国成为一个民主、和平、自由的国家和社会。
随着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素养培育与德国的政治教育有一些相似之处,虽然近年来我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度逐渐提高,但是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育仍然较为稚嫩,有许多需要提升的地方。
在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面,应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从细化我国公民教育相关内容,完备我国公民教育体系;改进与丰富公民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完善并加大法律监管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战后的德国在公民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公民教育同时也推动着德国成为一个民主、和平、自由的国家,德国在公民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可为我国的公民教育提供参考。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近年来我国也逐渐重视学生意识形态的塑造,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育。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主要方式,现阶段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德国公民教育中的政治教育因素与我国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素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由德国公民教育引发了本人关于中国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思考。
1 德国公民教育的概况德国公民教育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有着深厚的发展基础,各个时期的统治者都很重视公民教育。
在德国,公民教育中也被理解为政治教育,其中包含着与政治内容相关的课程内容,是一门有关政治科学的公民教育学科。
德国人认为,受过政治教育、有相关知识储备的公民可为民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在二战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德国为了培养新一代公民,加强对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公民教育,并希望以此为手段,提高国民素质品质,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
今天德国的公民教育,教育形式多样,教育内容丰富,在学校方面课程设置从小学直至大学,贯穿整个教育阶段,教育内容从社会生活到责任态度,对学生进行了全面的素质培养教育,在社会方面,对成年公民依然进行公民教育,设立教育机构。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72期)2007(6)Journal o f Huazho ng A gr icultural U niver sity(Social Sciences Edit ion)收稿日期:2007 04 03作者简介:何亚娟(1969 ),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启示何亚娟(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215021)摘要 德国政府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借鉴德国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一些成功做法,对于改善和提高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启示中图分类号:G 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3456(2007)06 0019 03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Germany and its EnlightenmentH E Ya juan(S chool of the Public Politics and M anagement,S uz hou Univer sity ,Suz hou,J iangsu,215021)Abstract Germ an gov ernment alw ay s attaches im por tance to ideo logical and po litical education.It has the active role fo r us to draw lesso ns fro m so me successful m ethods in im prov ing and increasing ideo 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y Germany in ideo 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Key words Germ any;ideolo 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enlightenm ent 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厚的传统和悠久的历史,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对民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一整套的管理机制、方式方法,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认真研究和借鉴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对加强与改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十分有益的。
一、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进程如同德国的历史一样,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长期处在不断分裂与融合之中。
思想政治教育总是服务于统治者特定的政治目的,导致其伴随着每一次社会政治变革与政治秩序的更迭,而被赋予不同的内涵。
1.在封建君主专制时期,其政治教育始终是以培养 驯服的臣民 为最高目的尤其是在威廉二世(Wilhelm !,1859-1941)掌权之后,为了推行其社会政策和 世界政策 ,他 要求学校要服务于反对社会民主主义的政治斗争,要以多种方式维护帝国的统治,培养对神的敬畏和对祖国的热爱[1],在客观和主观上都要求通过教育、习惯和公共生活等向民众反复灌输以 君主主义 为核心的,包括权威主义、民族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在内的思想,最终把德国带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深渊。
2.在魏玛共和国时期进行 基于国家和民族的政治教育依据1919年∀魏玛宪法#中 所有学校都要追求道德教育、公民意识、德意志民族性和民族和解的目标 的规定,共和国政府和教育部门开展了以 公民意识 德意志民族精神 民族和解思想 ,以及对持不同宗教或政治见解者的 宽容感 为基本思想和主题的政治教育活动。
这一时期的政治教育如同其短命的国家政权一样是不成功的。
3.纳粹时期突出 国家至上 的政治教化希特勒上台后,把尼采的 超人哲学 思想运用到政治领域,提出由 民族精英 实行统治的 领袖原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总72期)则。
他 通过大量的法令,依靠警察恐怖手段,在德国建立起一套以∃领袖原则%为指导,实行∃一体化%的法西斯专制独裁统治的政治体系[2]。
同时还企图实行社会一体化,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进行控制。
尤其 在文化领域强行实行贯彻∃领袖原则%和被纳粹曲解的∃德意志民族精神%,实行文化生活的总体制原则。
纳粹把新闻、广播、电影等大众传媒完全置于纳粹国家的控制之下,成为政治宣传的工具。
[2]纳粹向民众灌输种族意识,突出 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对元首的个人崇拜。
这一时期的政治教育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几乎完全决裂于重要的西方教育传统、决裂于政治教育以往的历史和发展。
它基本上建立在希特勒的∀我的奋斗#里所描述的教育目标的基础之上,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4.二战后联邦德国的民主政治教育二战后,盟国对德国实行了民主化改造,包括 非纳粹化运动及用西方的民主思想对德国人民政治再教育,从而使民主政治观念开始在德国扎下根来,这也是德国真正的新开端。
联邦德国建立以后,特别是在它完全获得主权后,德国政府把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精心布置,成立了联邦政治教育中心,围绕一定的主题尤其是那些重大的社会主题展开教育,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体系和政治过程、国际政治、历史、生态等众多领域。
二、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状况1.德国政府高度重视 政治养成德国政府非常重视对国民的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称为 政治养成或 政治熏陶。
它的目标是尽可能客观地向人们报道有关政治进程的事实和情况,培养人们在政治上了解情况的意识和做出政治判断的能力,促使民众在社会总的范围内认识自己的地位,培养人们采取政治行为的能力,引导人们认定自由民主制度的基本价值,了解民主准则的性质,实行民主制度。
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都有政治养成的教育中心,学校开设政治教育必修课, 政治养成教育同时也得到了全社会的大力支持。
2.在教育途径上注重宗教教育在德国,宗教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可以用 母子关系形容它们的历史,用 伙伴关系形容他们的现在。
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以宗教为根本,陶冶精神与人格。
德国的学校开设大量的宗教课,除了培养学生的宗教信仰外,还注重培养人生的尊严、克己、责任感、民主精神、爱国主义及德意志精神。
3.重视德育理论研究二战后,德国重建不仅包括政治、经济方面的任务,而且包括医治人们的精神创伤。
人们在战后陷入精神危机,对一切道德采取怀疑甚至敌视态度,德育肩负起疗伤及重振民族精神的重任。
德国的德育理论研究有很大发展,其中对当代德国学校德育实践影响最大的有鲍勒诺夫 朴素道德德育观和布贝尔的 品格教育、 价值教育理论。
4.重视青年研究与青年工作德国以青年人为主的团体活动数量很多,并组成了跨地区的青年联合会,以及为青年服务的中心组织,它们经验丰富,有很大影响力。
联邦政府给予 青年政策和青年工作很大投入,仅 青年政策和青年工作的中心促进措施的投入,资金总额就达3.25亿马克,这为相关研究和工作奠定了物质基础。
5.重视青年志愿者的活动德国青年志愿者活动相当活跃,尤其以义务社会工作者(义工)为长。
义工的服务项目有很多,如为儿童提供电话辅导,照顾危重病人,参加紧急救助工作,为年轻企业家出谋划策,为公园清理垃圾,帮助外国移民融入社会等,并且相关部门对义工服务还建立了相应的激励机制、培训机制、监察机制,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德国公民的道德实践活动。
三、德国思想政治教育对我们的启示1.必须坚持灌输的原则,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随着冷战的结束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尤其是信息网络在全球的迅速延伸,使得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复杂化。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为了达到 和平演变社会主义中国的企图,打着 文化交流的幌子,故意淡化意识形态,实质进行资本主义 一元化道德价值观的渗透。
由于对西方国家设立的意识形态 陷阱认识不清,致使我国有的德育研究人员在借鉴国外德育方法时,误认为2l 世纪学校德育重心出现 由重政治教育转向重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
实质上,当今世界各国都在极力宣扬本国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非但没淡化,反而表现出日益增强的 意识形态化趋势。
因此,在当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仍然并存竞争的情况20第6期何亚娟: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启示下,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定不移地用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去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必须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简单地理解为道德教育或者心理咨询。
2.要 注重 隐性教育和 显性教育相结合, 灌输与 渗透相结合德国很重视宗教教育与德育的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宗教中,把公民的宗教信仰转化为对政府的顺从。
同时学校的学科教学中如语文、历史、地理、政治、体育等,以及数理化这样的自然科学课程也渗透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他们还化大力气在各地建设纪念馆、艺术馆、博物馆、国家公园等场馆,供公民免费参观、游玩。
不论是德育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途径、方法、手段还是教育环境,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都非常注意教育的渗透性、隐蔽性。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过去依重的是通过学校教育和灌输方法传授给受教育者既定的公认的价值和信仰,教育的途径比较单一,方法呆板,手段落后。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行和教育理论的发展,我国的学校对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进行了改革,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优化了校园环境等,但力度还远远不够,有些活动还存在形式化、命令化的倾向。
在此方面,德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有益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
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多采用隐性渗透方法,运用多种喜闻乐见的手段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求和目标渗透到受教育者的社会生活、工作学习中,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3.重视社会环境的合力作用,注重营造氛围和情境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教育是主渠道,但是又是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支持。
德国政府非常重视 政治养成,成立了许多政治养成教育中心机构,还有相关的社会团体和公共机构。
在政府的管理、指导、引导和协调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机构日益结成&个互相作用不断协调的教育网络。
无论是学校、家庭、社区还是大众传媒,无论是政党还是宗教团体,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所有的人员、所有的场所、所有的时机都被利用来宣传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所有这些工作都是自觉的、相互配合的,形成&个整体的合力。
我们不仅要依靠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条战线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依托全社会的参与。
在充分发挥学校这一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要充分调动社会团体、社区、政党、宗教团体、大众传媒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增强渗透性和辐射范围。
4.善于借鉴、与时俱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德国的鲍勒诺夫的 朴素道德教育理论和布贝尔的 品格教育和 价值教育理论对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深远,我们应与借鉴,同时也要与时俱进,结合市场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革命、生态问题、和谐社会等重大的社会主题展开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为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