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烧伤病人休克期补液的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527.00 KB
- 文档页数:28
大面积烧伤补液原则
大面积烧伤是一种严重的创伤,需要及时有效的补液治疗来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稳定血流动力学。
在处理大面积烧伤补液时,有几个原则需要遵循。
首先,快速补液是关键。
大面积烧伤会导致大量液体丢失,因此需要快速补充足够的液体来维持血容量和血压稳定。
常用的补液方法包括静脉输液、输血和血浆置换。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休克程度,医生会选择合适的补液方式和剂量。
其次,个体化治疗是必要的。
不同患者的烧伤程度和伴随症状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补液治疗也应个体化。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伤情程度和合并症等因素来调整补液剂量和种类。
此外,监测患者的尿量、中心静脉压和血液生化指标等也是判断补液效果的重要手段。
再次,避免过度补液。
尽管大面积烧伤患者需要大量补液以弥补液体丢失,但过度补液也会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如肺水肿、心力衰竭和脑水肿等。
因此,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液体平衡情况,避免补液过多或过少。
最后,补液治疗需要与其他治疗措施相结合。
大面积烧伤不仅仅是液
体丢失的问题,还涉及到疼痛管理、抗感染和伤口处理等方面的治疗。
因此,在进行补液治疗的同时,医生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其他治疗措施,以提高治疗效果。
总之,大面积烧伤补液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治疗措施。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补液方式和剂量,并密切监测患者的液体平衡情况,以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
同时,补液治疗还应与其他治疗措施相结合,以达到综合治疗的效果。
探究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的补液技巧标签:重烧伤;休克期;补液治疗技巧大面积烧伤患者的休克期是由于低血容造成,因为毛细血管发生扩张,导致血管通透性变强,导致血浆样液渗出,从而血容量减小。
成人的烧伤面积大于20%或者是小儿烧伤面积大于10%,都可能休克,愈大面积发生休克率也就愈高,时间也就愈早[1]。
对于大面积的烧伤患者可不可以度过休克期,是救治能否成功的关键。
本文就对大面积烧伤休克期的补液技巧进行研究综述。
1.关于补液量的公式关于补液量的研究,有多个公式,比如Evans公式,补液量根据体质量以及烧伤的面积来计算[2]。
Moyer的公式是认为休克是血钠不足,主张首个24h补给平衡液[3]。
后来,Baxter的Park-land公式,主要内容是首个24h补电解质,第2个补充的是血浆以及水分等[4]。
Monafo的观点是高渗钠疗法,不仅补液少而且液体的负荷比较轻,具有扩容迅速等优点[5]。
但是过度的补液也会造成一些并发症。
总之国内学者对于补液的公式研究较深,但是哪个补液公式,都要有“个体化”。
现行补液的公式是烧伤犬实验结论,但是只对面积在50%到60%之间的患者适用。
2.关于补液的一般方法大面积烧伤患者在休克期一般体温较低,导致血液升高黏度,加上患者的心肌收缩力降低,心的排血量减少导致血液的循环发生障碍;同时烧伤创面发生水分的蒸发,患者大多畏寒,特别是由于患者大面积烧伤大量输入低温液体,不利于纠正患者的休克。
所以对于复苏液进行加温有利于平衡患者的能量代谢,大大的降低能量的消耗,从而改善患者的肾脏血量,保护患者的脏器功能,有效缩短复苏的时间。
谭清彦实验显示[6],休克复苏液在38至39摄氏度时,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同时增加了尿量。
通过计算机的自动化系统研究休克复苏具有重要意义,据马永沂等研究分析表明[7],通过计算机对休克复苏进行仿真的临床治疗研究,计算的补液方案可以满足不同患者需要,不过临床难以接受该方案。
烧伤休克期的护理
(一)呼吸道护理
呼吸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可使用通气道或气管插管;疑有一氧化碳中毒,应给纯氧;保持良好的体位,定时翻身,鼓励深呼吸和咳痰,必要时吸痰。
(二)补液监护
大面积烧伤病人要积极防治休克,重点是快速补液,迅速恢复有效循环血量。
1.补液量
根据病人体重及烧伤面积计算。
第1个24小时晶体及胶体量为烧伤面积(%)×体重(kg)×1.5ml(儿童1.8ml,婴儿2.0ml) ,第2个24小时晶体及胶体量减半。
晶体和胶体量的比例为2 :1,严重烧伤为1:1。
水分的生理需要量为每天2000ml(儿童70~100ml/kg,婴儿100~150ml/kg)。
2.液体种类
晶体液以平衡盐为主;胶体以血浆为主,必要时给予全血、右旋糖酐等;生理需要量用5%或10%葡萄糖溶液补充。
3.液体分配
第1个8小时输入晶体液和胶体液的一半,另一半在后16小时输入,日需要量应在24小时内均匀输入。
4.输液观察指标
(1)尿量
是判断血容量是否充足的简便、可靠的指标,成人尿量应≥30ml/小时。
(2)血压
收缩压应≥12kPa。
(3)脉搏
成人应≤120次/分,小儿应≤140 次/分。
(4)心音、周围循环、中心静脉压等。
烧伤病人休克期的护理及如何补液大面积烧伤由于剧烈疼痛和大量血浆液体外渗,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下降,发生低血容量休克,伤后2-3小时最为急剧,8小时达高峰,随后逐渐减慢,一般维持36-48小时,至48小时逐渐恢复,临床以48-72小时为休克期。
表现口渴,尿量减少,烦躁不安,心率增快,休克早期血压往往表现为脉压减小,随后血压下降,呼吸浅快,末梢循环不良,病人诉畏冷。
此期患者病情严重,变化迅速,故应严密观察,加强护理。
1.床单位的准备氧气,负压吸引,监护仪,输液泵,气管切开包,一次性尿垫及大棉垫,烤灯等。
2安置患者于烧伤重症监护病房(1)保温冬季室温30-32度,夏季28-30度,以患者不冷为宜,加强床边保暖措施,给予烤灯照射等。
(2)体位平卧位,左或右侧卧位,每2-4小时翻身一次,至休克期平稳度过。
(3)了解病情 a.保持呼吸道通畅:b.保持静脉输液通畅:c.测生命体征并记录:d.留置导尿,保持鸟管通畅。
(4)防止休克期患者发生坠床等意外。
(5)备好急救药品及物品。
3.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休克期(48小时)内每2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1次,必要时应随时怎加测试次数,并准确纪录。
(1)体温体温早期可正常,38度以上位早期感染或伤前有炎症。
如双腋窝皮肤烧伤可测试肛温。
(2)脉搏可用听诊器挺听心率一分钟,成人120次/分以上,儿童140次/分以上为休克的表现之一,应及时报告医生。
(3)呼吸正常成人呼吸18-20次/分,但休克期患者的呼吸常常浅而急促或深沉而缓慢,因此,应注意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变化及有无发绀等情况,特别是注意头面部烧伤护着尤应注意观察有无呼吸困难发生。
(4)血压收缩压低于80mmHg应注意已有休克发生,但如患者伤前有高血压,测量时下降30-40mmHg应注意已有休克发生。
如双上肢深度烧伤可测量下肢血压,四肢深度烧伤可结合尿量、心率等观察休克情况。
4 密切观察精神状态(1)口渴较早出现的症状,但不可无原则地满足患者要求。
烧伤休克期的观察与护理烧伤后除损伤外的一般反应外,无论烧伤的深浅或面积的大小,伤后迅速发生的变化均为体液渗出。
一般烧伤后48小时内,由于热力作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大量血浆外渗至组织间隙及创面,引起有效循环血量锐减,从而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
休克是烧伤病人早期的并发症或死亡原因,休克期不平稳极易发生感染和器官功能衰竭,对预后的影响很大,因此,休克期的护理十分重要。
1 临床观察烧伤后立即发生体液渗出,一般持续36-48h,严重烧伤可延至72h。
此期主要威胁是休克。
烧伤创面大量液体渗出,烧伤局部反应性水肿。
脉搏增速;尿量减少,休克期正常尿量应维持在每小时每公斤体重1ml;烦躁不安,神志恍惚或表情淡漠,这都是脑部缺血、缺氧的表现。
口喝常是血容量不足的表现,饮水常不能使之缓解,饮水过量,反而易引起恶心呕吐;可出现体温过高、过低表现;脉压差变小,严重者则下降;周围动脉搏动是否有力,肢端是否温暖,皮肤色泽是否正常,有无花斑,指趾甲床有无发绀等。
2 护理2.1 保持室温冬季室温30-32℃,夏季室温28-30℃,相对湿度40%。
以患者不冷为宜,加强床边保暖措施,大型远红外线烤灯照射等。
采用去平卧位,左右侧卧位,每2-4小时翻身1次,至休克期平稳渡过。
伴有吸入性损伤,肺部感染、胸部并发症,呼吸困难取半卧位,利于呼吸。
伴有颅脑损伤、脑水肿者抬高床头15°-30°。
2.2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休克期(48小时)内每2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1次,必要时,应随时增加测试次数,并准确记录。
心率增快,严重烧伤患者有心肌损害、血容量不足及应激反应,这些都会使心率加快,甚至心律失常。
血压下降,血容量不足是血压下降的主要原因,复苏好的患者当日或次日可以恢复血压。
呼吸增快,常见的原因有吸入性损伤、ARDS,休克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也可代偿性的呼吸增快。
2.3 密切观察精神状态较早出现口渴的症状,表明血容量不足,但不可无原则地满足病人烦渴欲饮的要求,否则可造成体夜低渗,引起脑水肿或胃肠道功能紊乱,应给少量糖盐水。
烧伤休克的补液原则烧伤休克可危及生命。
液体治疗重在及时。
烧伤休克期渡过不平稳常由于补液延迟、长途转送或一年气道通畅问题位于解决等。
较长时间的组织缺血缺氧,既容易引发感染,又管饭损害了多个内脏,从而影响全病程的平稳以及能否成功救治。
液体疗法是防止烧伤休克的主要措施。
1.常用输液公式:上后第一个24小时,成人每1%烧伤面积(II度III度)每公斤体重应补充胶体和电解质液共1.5ml,儿童1.8ml,婴儿2.0ml。
胶体和电解质液的比例为0.5:1,广泛深度烧伤者与小儿烧伤其比例可改为0.75:0.75.另外加5%葡萄糖溶液补充水分2000ml (小儿安年龄、体重计算),前8小时输入总量的一半,以后16小时输入总量的另一半。
面积大、症状重者需快速输注,但对原有心肺功能不全者却应避免过快而引起心衰和肺水肿。
第二个24小时输液总量除基础水分量不变外,胶体液和电解质溶液量为第一个24小时输注的半量。
第3日静脉补液可减少或仅用口服补液,以维持体液平衡为目的。
低渗糖不宜过快,重症病人补充碳酸氢钠。
2.晶体液首选平衡盐溶液,因可避免高氯血症和纠正部分酸中毒,其次可选用等渗盐水、5%葡萄糖盐水等。
胶体液首选血浆以补充渗出丢失的血浆蛋白,如无条件可选用右旋糖酐,羟乙基淀粉等暂时代替。
全血因含红细胞,在烧伤后血浓缩时不适宜,但深度烧伤损害多量红细胞时则适用。
3.广泛深度烧伤者,常伴有严重的酸中毒和血红蛋白尿,为纠正酸中毒和避免血红蛋白简介产物在肾小管的沉积,可在输液成分中增配1.25%碳酸氢钠。
4.补液的监测①成人尿量以维持30~50ml/h为宜;②心率<120次/分,收缩压为90mmHg,脉压20mmHg以上;③呼吸平稳。
大面积烧伤病人的护理措施一烧伤休克期护理防治烧伤休克的主要措施是输液治疗,大面积烧伤病员需快速输液,以恢复有效循环量和纠正功能性细胞外流量的不足,护理人员必须保护好静脉通道,掌握正确输液的知识,熟悉休克期常见症状的临床意义及观察和护理方法,利尿剂及冬眠药物的应用注意点。
休克期在静脉的同时,还应注意保暖,镇痛等措施。
休克期如果处理不当,病员除可以死于休克外,还有可能发生脑水肿,肺水肿,急性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休克期度过不平稳,易发生早期暴发败血症,因此休克的防治,不仅要使病员能渡过休克,而且还要求休克渡过平稳。
1.休克期病人取平卧位,注意保暖,由于创面水份蒸发,大量热量丧失,大都畏寒,必须保持室温在30~32℃。
2.液体的种类及安排:液体包括胶体(全血;血浆;血浆代用品),晶体溶液(生理盐水平衡液;碳酸氢钠),基础液(5%葡萄糖溶液)各种液体交替输入,注意不要集中在一段时间内输入或口服大量水分,以免造成细胞外流稀释性低渗,引起肺、脑水肿,在小儿输液时,尤其要控制速度和输液种类的交替。
对休克期病人应准确无误地执行输液计划。
二静脉输液的护理⑴液体的分配:伤后第一个24小时,胶、晶体溶液总量的一半应在伤后8小时内输入,另一半在伤后16小时内平均输入,24小时基础量平均输入,伤后第二个24小时的输液量如无特殊变化应均匀输入。
⑵根据下列指征调节输液:①尿量:尿量是调节输液的重要指标。
如果肾功能正常尿量间接反映血容量的情况,尿量的减少常出现在血压下降之前,因此尿量是判断血容量是否足够的一个重要、简便、可靠;也是比较敏感的指标,尿量要求成人每小时尿量30~50ml,儿童15ml左右,婴幼儿10ml左右,如每小时尿量低于此指数,则表示血容量不足,须加快输液速度;反之则减慢输液速度;老人伤前有心脏疾患合并吸入损伤,肺部感染或颅脑损伤的病员,尿量要求低于此指数,电触伤者,有血红蛋白尿者尿量要求偏高,成人每小时应在50~100ml左右,留置导尿管应保持通畅,发现少尿或无尿时,应检查尿管是否堵塞。
烧伤休克的补液原则唉,烧伤休克这事儿,咱们先得明白,它就像是人体的一场“抗旱”大赛。
烧伤,这火,那叫一个“热情似火”,一烧起来,咱们的身体水分就像蒸发的小水珠,嗖嗖地就没了。
这时候,咱们的“消防队”——血液里的液体,就得赶紧上场,给这“大火”浇浇水,防止火势进一步蔓延。
我就遇到过这么个事儿,那是个夏天,天气热得要命,俩孩子在河边玩,结果一个不留神,一个孩子烧伤了。
当时那孩子,脸上烧得红一块白一块的,那表情,简直跟哭丧似的,看着让人心疼。
这时候,抢救就是分秒必争。
咱们得赶紧给他补液。
补液,这事儿可讲究了。
不能瞎补,得讲究个“原则”。
首先,这补液得快,快到什么程度呢?你得像大水浇树,一口气儿浇透。
我这有个比喻,就像你渴得要命,捧着一瓶子冰镇水,一口气全灌下去,那叫一个爽快。
在烧伤休克的急救中,这补液速度,就得赶上个“一口气灌下去”的节奏。
再来,补液得足。
我有个老话说得好,叫“补液补到八成饱,病人就不会丧”。
这意思就是,你得把液体的量补到足够,让身体里的水分充实起来。
但也不能补太多,多了就像吃撑了,身体受不了。
那具体怎么补呢?这就得讲究“液体复苏”。
简单说,就是你得先快,后慢,先补晶体,后补胶体。
晶体液,就像是补充能量的“快干粉”,迅速补充能量;胶体液,就像“慢火炖肉”,慢慢地补充营养。
记得有一次,有个病人,烧伤挺严重的,我给他补液,先是大剂量晶体液,接着是胶体液。
那速度,那准确度,简直就像玩儿似的。
最后,那病人还真挺过来了,这让我心里也舒服了不少。
当然了,这补液还得看具体情况。
有的病人,可能烧伤面积不大,补液量就相对少一点;有的病人,烧伤面积大,补液量就得相应增多。
这就得看医生的眼力和经验了。
哎呀,这烧伤休克补液,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复杂了。
但只要咱们掌握了这些原则,那这“抗旱大赛”就能顺利“灭火”,病人也能顺利康复。
就像我那会儿抢救那俩孩子,虽然累得够呛,但看到他们最后安然无恙,我心里那叫一个舒坦。
大面积烧伤护理(一)病情观察1、休克期护理烧伤后48小时内为休克期,尤其在前8小时。
评估意识、生命体征及有无口渴、恶心、呕吐等情况;评估尿液的色、量,评估末梢血液循。
2、感染期一般认为烧伤后48小时以后,直至创面愈合的时期。
评估生命体征,意识、精神状况,尿量,有无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
评估创面色泽、分泌物,焦痂脱落情况。
(二)护理要点1、休克期(1)呼吸道管理有头、面、颈烧伤,吸入性损伤未行气管切开者需密切注意呼吸情况,做好呼吸道管理,必要时做好气切准备。
(2)体液管理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快速输入液体,补充血容量,交替输入晶、胶体。
有心力衰竭、呼吸道烧伤、老年人或小儿,在补液时速度勿过快,(3)创面护理注意保护创面,保持创面干燥,避免污染。
(4)饮食管理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应禁食,如无特殊原因,在第3天开始可给予少量饮水,以后根据情况给予少量流质、半流质饮食等。
(5)安全管理加强护理安全防护措施,防止坠床跌倒等。
2、感染期(1)呼吸道管理严密观察呼吸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
(2)创面护理保持创面清洁干燥,早期创面尚未结痂前,随时清除创面液体。
(3)饮食管理根据患者营养需要量,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营养丰富等食物。
(4)体温异常护理寒战、高热或低温时,应立即采血培养标本。
体温超过39摄氏度,遵医嘱降温,用药后须严密观察出汗情况,防止虚脱。
出现低温时注意保暖,提高室温。
(5)安全管理加强护理安全防护措施,防止坠床跌倒等。
(三) 健康指导1、保持病房安静,减少探视人员。
2、保持创面清洁,外涂五黄油。
3、对于新生皮肤应予以保护,避免摩擦、搔抓,每日可用温水清洗局部,防止感染。
烧伤病人的补液方法
烧伤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伤害,补液方法在烧伤病人的治疗过程中起着
重要作用。
补液的目的是恢复烧伤病人体液平衡,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促
进伤口愈合。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烧伤病人补液方法。
1. 静脉输液:静脉输液是最常见的烧伤病人补液方法之一。
通过将液体
溶液直接注入病人的静脉血管,可以快速而有效地补充体液和维持循环。
常
用的输液溶液有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乳酸林格液等。
2. 血容量扩充剂:对于烧伤病人来说,血容量的维持非常重要。
血容量
扩充剂可以通过增加病人体内的血液量来提高循环,并改善器官功能。
常用
的血容量扩充剂包括白蛋白溶液和羟乙基淀粉溶液等。
3. 营养支持:烧伤病人常伴有高代谢状态和营养不良。
为了满足病人身
体对能量和营养的需求,补液过程中通常会添加一些营养支持剂,如氨基酸、脂肪乳剂和维生素等。
4. 碱补充:烧伤会导致酸碱平衡紊乱,使血液呈酸性状态。
适量的碱补
充可以帮助维持正常的酸碱平衡。
但是,碱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避免引发其他并发症。
烧伤病人的补液方法是根据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而定的。
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病人的体液状态,并根据病情调整补液的种类和剂量是非常重
要的。
同时,补液过程也需要综合考虑病人的整体情况,包括伤情的严重程度、年龄、合并症等因素。
只有科学合理地进行补液,才能更好地帮助烧伤
病人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