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宁德北路戏的音乐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4
地方戏演出中的民族音乐创作分析地方戏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重要分支之一,它不仅承载着地方文化特色,也是中国传统音乐和戏曲艺术的重要传承形式。
在地方戏的演出中,民族音乐的创作是至关重要的,在民族音乐中融入了丰富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元素。
本文将从地方戏演出中的民族音乐创作角度进行分析,探讨民族音乐创作在地方戏演出中的特点、意义及发展趋势。
一、地方戏演出中的民族音乐创作的特点1.地方特色鲜明地方戏演出中的民族音乐创作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反映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
不同地方的地方戏在音乐风格、曲调和器乐运用上都有所不同,体现了各地区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
2.音乐与剧情相统一地方戏演出中的民族音乐创作注重与剧情相统一,音乐旋律和声音的变化能够与戏曲的情节发展相呼应。
音乐作为戏曲表演的伴奏之一,对于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情感和烘托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古老传统与现代融合地方戏演出中的民族音乐创作不仅延续了古老的传统元素,还积极吸纳了现代音乐的创新理念和技术手段,形成了具有时代感和审美特色的音乐作品。
二、地方戏演出中的民族音乐创作的意义1.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地方戏演出中的民族音乐创作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通过音乐作品展现了各地的民俗风情、传统习俗和历史渊源。
这些音乐作品不仅为地方戏的演出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也为当地的文化传统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有力支持。
2.丰富艺术表现形式地方戏演出中的民族音乐创作为戏曲演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了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段,丰富了观众的艺术感受。
民族音乐作为地方戏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唱腔、表演、舞蹈等表现形式相互配合,共同呈现出一场场精彩的戏曲演出。
3.促进音乐创作的繁荣发展地方戏演出中的民族音乐创作为音乐创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激发了更多音乐人的创作激情,推动了音乐创作的繁荣发展。
这种创作与演出相结合的模式,不仅提高了音乐创作者的创作积极性,也为地方戏的演出注入了新鲜的音乐创作力量。
谈宁德畲族民歌传承与地方高师声乐教学的融合宁德地区是畲族聚居地之一,畲族民歌是这一地区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畲族民歌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美丽的旋律和精深的意境,吸引了众多音乐爱好者的追捧。
同时,随着畲族民歌传承逐渐逝去,保护和传承畲族民歌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畲族民歌,地方高师声乐教学需要在传统音乐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积极探索畲族民歌的演唱技巧和音乐特点,结合地方文化的特色,创造出更加优秀的艺术作品。
同时,高师声乐教学也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艺术创造,引导学生学习自然、直观、感性的民间音乐表演艺术风格。
在实践中,地方高师声乐教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推动畲族民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首先,多元教学方法的运用。
高师声乐教学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传统教学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等,提高畲族民歌文化教育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其次,高师声乐教学可以加强与社区、乡村等地方性组织的合作,利用外埠大学或其他文化机构的优势,在传统音乐教育中加入新思想、新理念、新形式,丰富畲族民歌文化的内涵和形象。
最后,高师声乐教学可以积极引导年轻一代对畲族民歌文化的认同感和情感链接,鼓励他们通过民间音乐活动和其他形式的文化交流,积极参与畲族民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地方高师声乐教学与畲族民歌传承的融合,不仅能够促进畲族民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能够促进地方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高师声乐教学需从实际出发,以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和手段,深入挖掘畲族民歌文化的内涵和特点,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热爱、感悟,使畲族民歌在未来的传承发展中更加繁荣。
地方戏演出中的民族音乐创作分析地方戏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族音乐则是地方戏演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地方戏演出中的民族音乐创作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探索和创新。
本文将就地方戏演出中的民族音乐创作进行分析,探讨其特点、发展和创作技巧等方面。
一、地方戏演出中的民族音乐特点地方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而地方戏演出中所使用的民族音乐则是根植于当地民间风土人情之中,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比如京剧、黄梅戏、粤剧等等各具其特色。
地方戏演出中的音乐伴奏多样。
地方戏中的音乐伴奏主要包括打击乐、弦乐、管乐等多种乐器,这些乐器在演出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们不仅可以增加舞台效果,提升观赏性,还可以通过不同的音色、音调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氛围,将观众带入戏剧的情感世界。
地方戏演出中的民族音乐多样性强。
不同地方的戏剧文化和音乐风格各具特色,如京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唱腔,黄梅戏则以其柔婉的唱腔和粗犷的表演风格而著称。
在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戏剧中,音乐也会随之变化,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音乐风格。
地方戏演出中的民族音乐在表现手法上讲究“音乐即情感”。
演出中的音乐不仅仅是简单的音符排列,更是融入了表演者的情感和感悟,通过歌唱、音乐表达出戏剧中的情感和戏剧人物的内心世界。
地方戏演出中的民族音乐创作发展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经历了不断的探索和创新。
受到传统戏曲的影响。
地方戏演出中的民族音乐创作最初受到传统戏曲的影响,如京剧、越剧等都有独特的音乐体系和表演方式。
这些传统戏曲对地方戏中的民族音乐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后来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受到现代音乐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地方戏演出中的民族音乐创作也受到了现代音乐的影响。
一些作曲家通过吸收现代音乐的创作技巧和理念,将其融入地方戏演出中的民族音乐创作中,使得音乐更加丰富多彩。
地方戏演出中的民族音乐创作技巧是一门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艺术。
我和寿宁北路戏作文Hello, I'm writing an essay on Shouning Beilu Opera.你好,我正在写一篇关于寿宁北路戏的作文。
Shouning Beilu Opera is a unique and fascinating for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heater.寿宁北路戏是一种独特而迷人的中国传统戏剧形式。
Originating in the Shouning area of Fujian province, it combines music, dance, and drama to tell stories of love, courage, and wisdom. 它起源于福建省寿宁地区,融合了音乐、舞蹈和戏剧,讲述着关于爱情、勇气和智慧的故事。
The costumes and makeup of the performers are elaborate and colorful, adding to the visual splendor of the performances.表演者的服饰和妆容精致且丰富多彩,为演出增添了视觉上的壮丽。
The music of Shouning Beilu Opera is melodic and emotional, often featuring traditional instruments such as the erhu and the pipa. 寿宁北路戏的音乐旋律优美动人,常常使用二胡和琵琶等传统乐器。
The stories told through this opera are often deeply rooted in local history and culture, providing a window into the traditions and values of the Shouning people.通过这部戏剧讲述的故事往往深深扎根于当地历史和文化,为观众提供了了解寿宁人民传统和价值观的窗口。
地方戏演出中的民族音乐创作分析地方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民族音乐创作在地方戏演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地方戏的背景、民族音乐的特点、创作过程以及创作的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
地方戏作为地域特色鲜明的戏曲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
不同地方戏种类众多,如京剧、豫剧、湘剧等。
每个地方戏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音乐形式。
民族音乐是地方戏中最为重要的音乐形式之一。
民族音乐创作以民族特色的乐器为基础,如二胡、琵琶、笛子等,结合地方戏的剧情、角色性格以及演员的表演方式,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民族音乐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其独特的音调、节奏和音色能够很好地表现不同角色的情感和心理状态,与剧情相互呼应,增强了戏剧的感染力。
民族音乐还经常采用吟唱的方式,通过歌唱和口琴等乐器演奏,将剧情和情感直接传达给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绪共振。
民族音乐的创作过程通常包括创作主题的确定、作曲和编曲等环节。
创作主题的确定需要结合地方戏的剧情和角色性格,通过音乐形式和乐器的选择来表达。
在表现悲剧角色的音乐中,常常采用悲怆的音调和慢节奏的节奏来表达角色的痛苦和无奈。
作曲过程中需要根据剧情的发展和角色的心理变化进行创作,使音乐与戏剧情节相互呼应,形成一种有机的整体。
在编曲过程中,需要结合演员的表演方式和乐器的特点进行调整和改编,使音乐更加贴合演出的需求。
民族音乐的创作在地方戏演出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能够增强地方戏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民族音乐的创作可以为地方戏注入新的血液,使其在传承中能够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现代观众的需要。
民族音乐创作还能够提升地方戏演出的艺术水平,为观众提供更加精彩、感人的艺术享受。
民族音乐创作在地方戏演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创作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现方式,丰富了戏剧的艺术表达,增强了地方戏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众需求的变化,民族音乐创作将继续发展壮大,为地方戏的传承和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谈宁德畲族民歌传承与地方高师声乐教学的融合宁德畲族地区位于福建东北部,是中国畲族繁衍生息的主要地区之一,畲族民歌也是其重要文化遗产。
畲族民歌以其古朴、淳朴的风格和独特的音乐特色,在文化交流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传承。
如今,在以文化创新为导向的时代潮流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畲族民歌与现代文化融合,创造出更具创新性的艺术产物。
而地方高师声乐教学也正在借助传统民歌的力量,不断推进本土教育和文化传承的发展。
宁德畲族民歌是一种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音乐形式,其独有的韵味和声调,彰显了畲族风土人情的独特魅力。
它种类丰富,内容广泛,反映了畲族人民的生活与思想,究其风格,畲族民歌多为重唱,含有丰富的情感表达。
它们的传播不是通过书本语言,而是借助口头传统,从古时候就被流传下来,是畲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宁德畲族地区的地方高师正通过声乐教学,发挥了教育的力量,将畲族民歌带入学校,并利用音乐课程的教学机会,将民歌和声乐教学有机结合,将声乐教学嵌入到“畲”文化的知识传授中。
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这样一种富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音乐形式,也为学生开展音乐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在很多高校的音乐教育中,学生们往往只是停留在各种音乐作品的演唱或演奏上,并没有从音乐的形式和内涵中得到更多的启迪。
而宁德畲族民歌教育则是以顺应畲族文化传承为主要目标,将一种富有文化内涵的音乐形式与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畲族文化和音乐的形式、特点和韵味。
同时,声乐教学直接运用传统民歌的演唱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更加真实的音乐风格和社会文化认知的可能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音乐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
总之,宁德畲族民歌传承与地方高师声乐教学的融合,为本土文化传承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创新模式。
而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必将推动畲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畲族文化的振兴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地方剧种特质及其发展倾向探讨--以福建乱弹北路戏剧种发展
问题为例
叶明生;叶树良
【期刊名称】《艺术百家》
【年(卷),期】2003(000)002
【摘要】北路戏,流行于闽北、闽中及闽东一带,是福建省很有影响的稀有剧种,有300多年的历史,60年代的挖掘抢救,至今已经历40多个年头的风风雨雨,有过辉煌、也有过危机.北路戏要发展,就必须根据剧种的本质和特征,在剧目、音乐等方面进行多方面的尝试,从中找出发展规律,并取得成功.
【总页数】5页(P13-17)
【作者】叶明生;叶树良
【作者单位】福建宁德市寿宁县北路戏剧团,福建,寿宁,355500;福建宁德市寿宁县
北路戏剧团,福建,寿宁,355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02
【相关文献】
1.浅析地方小剧种的发展前景--以太康道情戏为例 [J], 焦海丽
2.简述地方小剧种发展面临的困境--以太康道情戏为例 [J], 焦海丽
3.地方小戏在发展中如何避免曲牌体板腔化和小剧种大剧化——以湖南花鼓戏“木马腔”与“打锣腔”为例 [J], 王思思
4.地方稀有剧种的生存与发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合阳提线木偶戏为例 [J], 赵彬彬
5.地方稀有剧种的生存与发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合阳提线木偶戏为例 [J], 赵彬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宁德北路戏的音乐特点
高谦》一剧为例
【摘要】北路戏是福建宁德一种古老的剧种,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张高谦》一剧是北路戏目前为止影响最大,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剧目。
北路戏是笔者家乡的传统戏剧,笔者常在家乡各种祭祀、婚丧仪式中见到过这种戏剧,受到北路戏的耳濡目染。
可以对北路戏这一古老而又神秘的剧种进行更加深入而全面的研究是笔者一直以来都未曾改变的心愿。
笔者在文章中介绍了北路戏的历史概况、音乐特征及其如何对北路戏进行传承与保护。
【关键字】北路戏;音乐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北路戏的历史概况
北路戏,俗称福建乱弹;又因为主要演奏乐器为横笛,所以又有“横哨戏”之称。
由清代的乱弹经过江西、浙江等地传入福建并受福建民间戏曲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剧种,是一种有30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
乱弹进入福建后形成了多种戏班,如上路班、下路班、北路班和南路班。
但各路班都解散后唯独实力最为强大的北路戏班留了下来并依然活跃,所以北路戏的名字就是由这个戏班而来的。
北路戏不仅仅兴盛于古田县,在寿宁、屏南、霞浦、宁德地区都很活跃。
大多都是交通条件不大便利的小山村,这也使得北路戏保持原本淳朴、具有乡土气息。
当时寿宁县凤阳乡延家洋村的延加洋班、周宁的黄埔班、罗源的北路版和叁祥福班都很出名。
北路戏的唱腔和其他地方戏曲一样,都是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
它的唱腔主要来源于在江南盛行的乱弹腔中的石牌腔和秦腔,经过浙江省流传后辗转来到福建省形成了北路戏的主干声腔,也就是平板吹腔。
还有一部分来源于北方的梆子腔。
梆子节奏活泼欢快,适应性强,是北路戏常用的曲调。
北路戏的发展在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基本上销声匿迹。
后经过艺术家们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在1960年成立北路戏剧团,这是北路戏最专业的一个剧团。
二、北路戏的音乐特征
(一)曲调特征
北路戏的曲调与传统江南民歌相似,充满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清新明快、旋律流畅优美、热情奔放,多采用切分的节奏。
历史上曾使用“蓝青官话”,后来全都使用普通话,这也是北路戏的一大特点。
北路戏的唱腔介于联曲体和板腔体之间,多用板腔体。
基本上采用规矩的七言、五言、十言句为主。
北路戏的曲调主要以“正宫平板”、“反宫平板”、“皮黄”、“杂调”四部分组成。
也有包含少数的高腔曲调。
以正、反宫调式为主,杂调穿插着使用。
“正宫平板”是北路戏的主要曲调系统,又名“正工平板”。
主要运用于文戏和文武戏。
“反宫平板”也叫反调。
正、反宫调式不能穿插使用,必须一调到底。
(二)伴奏音乐特征
传统的北路戏的乐队一般由六个人组成,所以也叫“六人椅”,乐队规模很小,但不显得单调乏味。
主要由横笛来演奏,此外还有京胡、月琴、唢呐,还有锣和鼓的伴奏。
乐队分为“软介”和“硬介”,也叫“文场”和“武场”。
“软介”部分的编制是正吹、副吹和三把。
其中硬介的编制是鼓板、大锣、大钹、小锣,最具代表性的乐器是横哨和麻胡,老艺人们经过多年的演奏已然与自己的乐器融为一体,富有表现力。
“硬介”部分主要是由打击乐组成。
采用的乐器为堂鼓、平锣、中锣等。
北路戏中通常使用硬介来吸引观众们的注意,让观众们把目光集中于演员的身上,并且通常将戏剧推向高潮。
(三)行当分类及用嗓
北路戏早期的行当有“八脚”,即三花、二花、大花、老生、小生、正旦、花旦、贴旦,在清代中后期以后,因为北路戏的发展剧情的需要从“八脚”增加到“三行十二脚”。
北路戏在用嗓方面是根据角色和场景的需要用真嗓、假嗓或真假嗓混合的方式来演唱,具有灵活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经过专业训练的演员才能游刃有余的在真假嗓中自如得转化。
(四)语言与记谱方式
传统北路戏的用的是土官话,又为了更好的传播改为普通话。
北路戏采用工尺谱,到1950年前后简谱传入中国才改用简谱的记谱方式。
三、《张高谦》对传统北路戏的变革与尝试
在北路戏剧团成立后,为适应时代的需求,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北路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在1963年,在谢培养先生等幕后工作者的共同不懈努力之下,剧团推出了北路戏的创新力作《张高谦》,并且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张高谦》整部作品都与之前传统的北路戏有着很大的区别,并加入了许多创新的元素。
(一)角色扮相方面
传统的北路戏采用的是类似于京剧的古装的扮相,而《张高谦》一剧大胆突破,首次使用现代装的扮相,传统的北路戏只能吸引一些年龄比较大的观众,而换成现代装之后比较容易让年轻人接受,特别是最适合观看着部北路戏的小朋友们,所以《张高谦》这部戏也是北路戏在儿童剧方面的一次成功尝试。
(二)唱腔方面
音乐方面《张高谦》也进行了一些改编和创新,使之与现代戏更加协和。
比如将正规平板的主要曲调【二万】进行改编,写成《张高谦》中一段脍炙人口的《鞭儿一甩满山应》
在《张高谦》这部戏中还加入了伴唱,这是以往传统的北路戏所没有的。
以往的北路戏采用的都是单声部的形式,而《张高谦》一句剧首次采用了复调的写作手法写作了两个声部的唱腔。
《张高谦》中的复调形式多用对比式结构写作。
《张高谦》这部戏中不但巧妙地采用了二声部的形式,而且对两个声部的精准分工令观众们折服。
次声部还常常演唱回声等带有装饰效果的唱段使得张高谦整个人物形象丰富起来。
并用这种充满立体效果的音乐将戏曲推向高潮。
《张高谦》一剧中不但采用二声部对比式结构写作,还常常加入对唱的部分,也就是类似于对话的演唱唱段,丰富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刻画得更加生动、活灵活现。
(三)舞台表现方面
《张高谦》的舞台表演也是将传统北路戏最常用的武打戏进行改编,改好很适合儿童戏的动作,使北路戏更具舞台表现力。
《张高谦》一剧演出后轰动了整个福建省,剧团被邀请到全省各个小学表演,还受邀到江西、湖南进行巡回演出。
将北路戏音乐从即将销声匿迹的边缘又拉到了正轨上。
(四)乐队编制和伴奏方面
《张高谦》的乐队编制不同于以往传统的称谓“六把椅”固定的乐队编。
“六把椅”虽具有鲜明的北路戏音乐特点,但是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剧的需要,加入了大提琴、小提琴、电子琴等富有现在音乐特征的乐器。
(五)语言
《张高谦》将传统北路戏使用的是土官话,后经过改革用使用普通话,这也成为北路戏的一大特色,也是北路戏容易被各地人所接受的原因之一。
四、北路戏音乐的传承和保护
北路戏之所以可以经过百年沉浮,从刚刚兴起,逐渐扩大影响到繁盛再到抗日战争时期几乎销声匿迹,再到后来经过挖掘抢救再艰难中前进到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到现在还充满活力离不开多方对北路戏的传承和保护所作出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一)政府方面
政府方面在2006年北路戏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这对北路戏的传承和保护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一个地方剧中来说就是一份至高无上的荣誉。
申遗的成功也使得北路戏成为了闽东地区第一个国家级的文化遗产。
(二)学校方面
因为北路戏的演员特别稀缺,寿宁教育局经过长时间商讨决心于2009年在寿宁县职业中专首次将北路戏作为一个专业纳入招生中,开设专门学习北路戏的课程。
为了使宁德市中小学生更好地感受宁德寿宁北路戏这一闽北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宁德的中小学也开始加强对北路戏的宣传教育工作。
五、总结
北路戏于2006年申请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北路戏众多的剧目中《张高谦》一剧又是极为特殊的一个剧目,它不同于经过改造之前传统的的的北路戏。
一方面,它在完美继承古老的传统北路戏的精华,完美的继承了传统北路戏独特的唱腔、乐队编制、曲调特征、行当用嗓等方面的特色。
另一方面,《张高谦》这一剧目根据现代人的审美标准对北路戏艺术进行全新的演绎,吸收了许多现代化的元素,扩大了观众的人群范围,使北路戏的戏迷们不仅仅拘泥于一些年纪较大的中老年人群体,而更为容易被年轻一代所接受。
参考文献
[1]吴思思.寿宁北路戏的“杂调”类唱腔[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01):50+39.
[2]叶明生,叶学良.地方剧种特质及其发展倾向探讨——以福建乱弹北路戏剧种发展问题为例.[J].艺术百家。
2003.7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