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民歌的体裁分类及特点
- 格式:docx
- 大小:28.12 KB
- 文档页数:9
中国民歌按体裁分为哪三种摘要民歌按体裁可以分为号子(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小曲)。
民歌是每个民族的劳动人民传统歌曲,现在所说的民歌大都是指流行曲年代的民歌,主要以木吉他为伴奏乐器,以自然坦率的方式歌唱。
一、号子(劳动号子)1、号子,北方常称“吆号子”,南方常称“喊号子”。
它是直接伴随体力劳动,并和劳动节奏密切配合的民歌,产生于劳动过程中,直接为生产劳动服务,可以真实地反映劳动状况和劳动者的精神面貌。
其音乐形象粗犷豪迈、坚实有力,是某些体力劳动中不可缺少的有机部分。
2.号子对生产劳动具有实用性和艺术表现力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它可以振奋精神,调节情绪,组织和指挥集体劳动,特别是集体协作性强的劳动。
为了统一步伐,调整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工人们往往会大声喊叫或大声呼喊;另一方面,歌曲也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价值,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以及乐观主义和大无畏的英雄主义。
3.根据工种和演唱环境的不同,歌曲一般可分为挑担歌、工程歌、农事歌和船钓歌。
由于不同地区的生产特点不同,歌曲可分为开山歌、登高歌、插秧歌、锤歌、囤歌、夯歌、打桩歌、卷扬机歌等多种形式。
4、号子的特点:(1)音调粗犷有力,常用一领众和、领和交替的演唱形式,从而加强劳动者在劳动中的情感交流,保证行动的一致,提高劳动效率。
(2)具有直接简单的表现方法和坚定有力、粗犷豪迈的音乐风格。
音乐结构简单,音乐句式规整。
(3)节奏固定,音乐节奏来源于劳动节奏,节奏感强。
(4)主唱的歌词多为即兴歌词,副歌的歌词多为权力型歌词。
二、山歌1、山歌,指人们在田野劳动或抒发情感时即兴演唱的歌曲,是人们上山砍柴、田间劳动、山野放牧或行脚、小憩时,为了抒发内心的情感或向远处的人遥递情意、对答传语而即兴编唱成的。
2、山歌具有在个体劳动中咏唱,歌腔自由舒展,自娱自乐等基本特征。
一般来说,这种广义的山歌概念更有助于我们对山歌体裁艺术特色的理解。
3、山歌可分为一般山歌、田秧山歌、放牧山歌三类:一般山歌在汉族地区分布甚广,如陕北地区的“信天游”、青海地区的“花儿”、安徽的“赶慢牛”等。
民歌的体裁和音乐特点第一篇:民歌的体裁和音乐特点民歌的体裁和音乐特点我国各民族、各地区、各时期的民歌有如绚丽的白花遍野盛开,美不胜收。
民歌的分类有多种方法,其中关于民歌音乐的分类有体裁分类和“色彩区”分类两种方法。
民歌的体裁分类是一种运用的时间比较长,从分类的结果看比较成熟,但又还存在一些继续在讨论的问题的分类方法。
它是一种从民歌的艺术样式进行分类的方法,具体来说,在分类中更多地考虑的是歌唱形式、音乐的节奏和结构等“外部”形态的特征。
20世纪60年代,《民族音乐概论》一书将我国民歌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长歌及多声部歌曲4类。
80年代,音乐学者们考虑到对我国少数民族民歌了解的还不够深入和全面,还不宜将少数民族民歌和汉族民歌作统一的分类。
因此,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民歌的分类角度比较多样,而汉族民歌仍主要沿用体裁分类方法。
另外,以往的体裁分类方法在各类的标准上也不够统一,各类别之间有所交集,例如汉族的劳动号子中也有多声部歌曲;劳动号子、山歌、小调是按照艺术样式分类,而长歌是按照音乐结构的篇幅分类。
20世纪80年代中,随着民间歌曲调查工作的广泛与深入,汉族民歌的体裁划分又经历了一个百家争鸣的阶段。
例如:江明惇的《汉族民歌概论》一书中,使用了三分法;李映明的论文《民歌分类管见》中,采用七分法;而由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上海文艺出版社于1980至1985年出版的四卷本《中国民歌》中,关于汉族民歌的体裁划分,就有四川的四分法,陕西的五分法,山东的五分法,广西的六分法,浙江的六分法等多种体裁分类方法。
体裁分类结果产生分歧的原因,是由于分类依据的不统一。
从上述的不同分类结果中可以看出,这些分类法的依据既有民歌的使用场合,也有民歌的篇幅,还有民歌的社会功能等。
其中汉族民歌体裁的三分法,即劳动号子、山歌和小调,分类依据主要是民间歌曲的音乐艺术形式,其中包括民间歌曲的歌唱形式、节奏形式和乐段的曲式结构。
采用这样的体裁划分标准的理由是:第一,民歌的体裁划分应充分考虑其音乐类型。
第二节汉族民歌的体裁分类及特点汉族民歌是中国汉族民间音乐的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各个地区,尤其是北方地区,都有独具特色的汉族民歌。
汉族民歌的体裁多样,有分为多种类型和特点。
一、 narrative是指用歌词叙述故事、情感或事件的民歌体裁。
叙事民歌是汉族民歌的重要体裁之一,常见于老百姓的聚会、婚礼、丧礼等场合。
歌词通常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来讲述故事,表达主题。
比如,《战马奔腾黄河水》、《走西口》等。
三、 lyric是指表达个人情感、爱情、赞美等主题的民歌体裁。
这种体裁通常以抒发情感、诉说心声为目的,歌词简洁明了,旋律悦耳动人,往往能引发听众的共鸣。
比如,《春天的故事》、《我爱台儿庄》等。
四、 work song是指用于劳动场合,伴随着劳动节奏的民歌体裁。
这种体裁的歌词通常反映农民劳动的辛苦与喜悦,旋律欢快、朗朗上口,能够激发工作的热情和斗志。
比如,《唱支山歌给党听》、《打渔歌》等。
五、 religious是指以宗教信仰、神话传说等露出的民歌体裁。
这种体裁歌词通常富有宗教性和神圣感,旋律庄重悠扬,能够表达对神明的崇敬和追求超越的心理。
比如,《光明行》、《万相之母》等。
除了以上几种体裁外,汉族民歌还有一些其他的特点:一、旋律优美动听。
汉族民歌以其优美动听的旋律为特点,旋律通常朗朗上口,易于传唱。
二、歌词意境丰富。
汉族民歌的歌词通常包含着丰富的意境,形象地描绘出自然景观、生活场景以及人们的情感。
三、表达真情实感。
汉族民歌的歌词通常质朴真实,能够真实地表达出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四、喜庆活泼。
汉族民歌普遍具有喜庆、活泼的特点,这正体现了中国人民向往幸福、欢快生活的心情。
总之,汉族民歌作为中国汉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表达了汉族民间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情感,也展示了中国古老文明的独特魅力。
无论是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还是现代社会中,汉族民歌都始终承载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和表达,继续为人们带来温暖和感动。
中国汉族民歌简谈摘要:本文选择中国南方和北方的汉族民歌作为研究对象,在这里,南北方汉族民歌是根据其地方性色彩来表现其风格特征的。
主要通过对南北方各典型地区的汉族民歌的地方性色彩的差异及两句体结构在汉族民歌音乐结构中的地位的全面分析,总结和归纳,揭示地方性色彩对汉族民歌形成特点及其结构的影响。
关键词:汉族民歌;南方;北方;山歌;号子;小调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180-02一、中国汉族民歌的分布及分类(一)汉族民歌的分布汉族民歌分布较广,从寒冷的北方到亚热带南方,从西北、西南到高原到东部沿海平原,可以分为十个支区和一个特区。
1.东北部平原民歌支区该区包括山东、河北、河南东北部、苏北部等黄河下游地带,以及辽宁、吉林、黑龙三省区,基本上是一个沿海平原地带。
自古以来黄河下游属于文化比较发达地区。
全区使用东部北方方言,这里的民歌以小调为主,其次是秧歌、号子,山歌极少。
代表性民歌有《小白菜》、《画扇面》、《沂蒙山小调》、《小看戏》等等。
2.西本部高原民歌支区该区包括山西、陕西大部、河南西北部、内蒙河套地区以及甘、青、宁汉族聚居地区。
东面以太行山为界与东北部民歌区分开,南北各为阴山以南,秦淮以北,属于黄河中上游地区。
过去交通不便,民间音乐较少交流,使用西北部北方方言。
民歌以山歌最为突出,包括游“信天游”、“山曲”、“爬山调”以及“花儿”。
其次为秧歌、小调。
全国闻名的曲目有《走西口》、《赶牲灵》、《兰花花》、《推炒面》、《五哥放羊》、《刨洋芋》、《绣金匾》等。
3.江淮民歌支区该区包括淮河流域的苏北、安徽大部以及河南东部地区、西面以大别山与江汉民歌区为界。
该区处于黄河、长江流域之间,音乐文化兼容南、北因素,带有过渡性的特征。
使用北方方言。
民歌以田歌、小调突出,山歌、秧歌次之。
闻名的曲目有《凤阳花鼓》、《王三姐赶集》、《打麦歌》、《彼根芦柴花》等。
4.江浙平原民歌支区该区包括江苏南部、上海以及浙江大部,地处长江下游,是古代的吴、越之地。
汉族民歌的体裁分类及特点完整版汉族民歌的体裁分类及特点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第二节汉族民歌的体裁分类及特点一、中国民歌的分类民歌的分类一直是民歌研究工作中的重点课题,不同的分类方法表明了不同的研究角度。
除了音乐学外,文学、历史、民俗学等其他人文学科也要对民歌进行分类研究。
由于目的和方法不同,以及研究阶段的不同,民歌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常见的有:按体裁形式分类大致可分为:号子(包括搬运号子、船工号子、作坊号子等)、山歌(包括一般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等)、小调(包括谣曲、时调、风俗仪式歌曲、舞歌等)3大类。
在有些学者的论着中将民歌细分为号子、山歌、牧歌、田秧歌、船歌、童谣、小调、风俗仪式歌等。
体裁分类法,有助于认识和研究民歌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民歌的社会功用、以及音乐表现方法、特点等问题。
按民族和区域的风格色彩分类中国有56个民族,由于各民族历史传统、语言特点、生活风俗等的差异,致使各民族民歌的风格色彩相距甚远。
一些人数较多、居住地域较广的民族,如汉、蒙古、藏、壮、维吾尔等族,还可根据其不同地区民歌的音乐特色划分为若干色彩区。
如汉族民歌大致可分为西北、华北、东北、西南、江浙、闽粤台、湘鄂、江淮8个色彩区,其中前3个地区属北方片,第4至第6属南方片,第7、第8属南北过渡地区。
也有将南方片及过渡区分为云桂黔、川湘鄂、江浙、闽粤台等4个地区。
分法不一,各有各的依据。
风格色彩分类法有助于认识和研究民歌的风格色彩、音乐与民俗的关系等问题。
按题材内容分类有助于认识、研究民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等问题。
此外,还有根据历史发展时期分类,或出于某一专题研究的需要而进行的特殊分类。
1、劳动号子民歌的一个品种,是伴随着重体力劳动而歌唱的一种常带有呼号的歌曲。
能够起着指挥劳动、协调动作、鼓舞劳动热情、解除疲劳的作用。
多种多样的生产劳动,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劳动号子,如插秧、车水、打场、打夯、打硪、装卸、挑担、摇撸、拉纤、捕鱼、伐木等。
第二节汉族民歌体裁分类及特点汉族民歌是中国汉族人民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从生活实践中产生的一种自由而不受束缚的音乐形式。
汉族民歌体裁丰富多样,不同地区的民歌又存在着一些共同特点。
本文将介绍汉族民歌的体裁分类及其特点。
一、民歌体裁分类1.婚礼歌曲:婚礼歌曲是汉族民歌中最常见、最热烈、最多样化的一类。
它主要包括婚前祝福歌、迎亲歌、婚礼进行曲、喜庆歌、夫妻歌等。
婚礼歌曲以欢乐、祝福为主题,节奏明快,歌词简单直白,富有浓郁的喜庆气氛。
2.劳动歌曲:劳动歌曲是汉族民歌中的另一大类,它主要描绘了农民劳动的艰辛与希望,表达了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劳动歌曲包括犁地歌、播种歌、渔夫歌、搬运歌等。
这些歌曲饱含着对劳动的热爱和赞美,旋律舒缓悠扬,歌词富有感情。
3.祈祷歌曲:祈祷歌曲是汉族民歌中的一类宗教性歌曲,主要用于祈求神明的庇佑和保佑。
祈祷歌曲包括拜神歌、祈雨歌、祭祀歌等。
这些歌曲通常具有神秘的气氛,歌词既简洁又入情入理,表达了人们对神明的敬畏和依赖。
4.爱情歌曲:爱情歌曲是汉族民歌中的浪漫主题,描绘了男女之间的相思之情和爱情的甜蜜与忧伤。
爱情歌曲包括恋爱歌、相思歌、离别歌等。
这些歌曲富有感情,旋律优美动人,歌词细腻动人,真实地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
5.季节歌曲:季节歌曲以描述不同季节的特点和变化为主题,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感受和对季节的热爱。
季节歌曲包括春歌、夏歌、秋歌、冬歌等。
这些歌曲以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了人们对季节的情感和期望,旋律舒缓悠扬,耐听性强。
二、民歌特点1.简朴自然:汉族民歌通常采用简朴的旋律和淳朴的歌词,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情感体验。
它们的歌曲结构简单明了,旋律简洁优美,没有过多的修饰和矫饰。
2.团结感人:汉族民歌以庆祝团结、表达感情为核心,歌词真实感人。
它既可以歌颂人民群众的劳动成果,也可以表达人们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通过音乐抒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汉族民歌鉴赏作文汉族民间音乐文化源远流长,被人们广泛传播,一代一代传承与发展,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歌曲中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与期望,薪火相传,可以说是人们生活的精神支柱。
汉族民间音乐分为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间器乐五部分。
1.民间歌曲民间歌曲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
它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着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
因此,流传至今的民歌集结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人民群众集体的智慧、情感体验和音乐艺术的情感表达方式。
汉族民歌主要划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类。
在此我重点说说山歌。
山歌多在野外歌唱,环境空旷,不受劳动的限制,歌唱者可以无拘无束地抒发内心情绪,因此,山歌的特点一般是节奏比较自由,音调比较悠长,在演唱时,往往可以根据歌唱者当时的情感需要,时而延长、时而缩短它的节奏,曲调也有自由的变化。
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表情达意的特殊方式,它承载着客家人真挚的思想感情。
在客家山歌中,数量最多、最精彩的是爱情题材的山歌。
歌者大多数是不识字的耕夫农妇,歌声缘情而发,天真而又直率,艰辛的劳动和朴实无华的生活是他们创作的灵感来源。
客家爱情山歌语言生动朴素,贯穿歌中的感情真挚热烈,抒发了客家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和思念之情,表现爱情的悲欢离合。
他们借山歌来表达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例如,青年男女初次相识,互相有了好感,男方会用山歌试探对方的心意:“十八老妹嘀嘀亲,浑水过河不知深,丢个石子试深浅,唱支山歌试妹心。
”他们还借山歌表达对爱情的坚贞和执着。
又如:“生要恋还死要恋,不怕刀枪架眼前。
杀头好比风吹帽,坐监好比游花园。
”这首山歌直接表现爱情中的男女为了爱情不怕死不怕受折磨,为了两个人的爱情敢于冲破一切势力,敢于用热血和生命为代价,生死都要相爱的信念,去追求诚挚的爱情,这就是他们冲破封建罗网的最直接呐喊。
民歌的体裁和音乐特点我国各民族、各地区、各时期的民歌有如绚丽的白花遍野盛开,美不胜收。
民歌的分类有多种方法,其中关于民歌音乐的分类有体裁分类和"色彩区"分类两种方法。
民歌的体裁分类是一种运用的时间比较长,从分类的结果看比较成熟,但又还存在一些继续在讨论的问题的分类方法。
它是一种从民歌的艺术样式进行分类的方法,具体来说,在分类中更多地考虑的是歌唱形式、音乐的节奏和结构等"外部"形态的特征。
20世纪60年代,《民族音乐概论》一书将我国民歌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长歌及多声部歌曲4类。
80年代,音乐学者们考虑到对我国少数民族民歌了解的还不够深入和全面,还不宜将少数民族民歌和汉族民歌作统一的分类。
因此,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民歌的分类角度比较多样,而汉族民歌仍主要沿用体裁分类方法。
另外,以往的体裁分类方法在各类的标准上也不够统一,各类别之间有所交集,例如汉族的劳动号子中也有多声部歌曲;劳动号子、山歌、小调是按照艺术样式分类,而长歌是按照音乐结构的篇幅分类。
20世纪80年代中,随着民间歌曲调查工作的广泛与深入,汉族民歌的体裁划分又经历了一个百家争鸣的阶段。
例如:江明惇的《汉族民歌概论》一书中,使用了三分法;李映明的论文《民歌分类管见》中,采用七分法;而由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上海文艺出版社于1980至1985年出版的四卷本《中国民歌》中,关于汉族民歌的体裁划分,就有四川的四分法,陕西的五分法,山东的五分法,广西的六分法,浙江的六分法等多种体裁分类方法。
体裁分类结果产生分歧的原因,是由于分类依据的不统一。
从上述的不同分类结果中可以看出,这些分类法的依据既有民歌的使用场合,也有民歌的篇幅,还有民歌的社会功能等。
其中汉族民歌体裁的三分法,即劳动号子、山歌和小调,分类依据主要是民间歌曲的音乐艺术形式,其中包括民间歌曲的歌唱形式、节奏形式和乐段的曲式结构。
采用这样的体裁划分标准的理由是:第一,民歌的体裁划分应充分考虑其音乐类型。
汉族民歌的体裁分类及特点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第二节汉族民歌的体裁分类及特点一、中国民歌的分类民歌的分类一直是民歌研究工作中的重点课题,不同的分类方法表明了不同的研究角度。
除了音乐学外,文学、历史、民俗学等其他人文学科也要对民歌进行分类研究。
由于目的和方法不同,以及研究阶段的不同,民歌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常见的有:按体裁形式分类大致可分为:号子(包括搬运号子、船工号子、作坊号子等)、山歌(包括一般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等)、小调(包括谣曲、时调、风俗仪式歌曲、舞歌等)3大类。
在有些学者的论着中将民歌细分为号子、山歌、牧歌、田秧歌、船歌、童谣、小调、风俗仪式歌等。
体裁分类法,有助于认识和研究民歌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民歌的社会功用、以及音乐表现方法、特点等问题。
按民族和区域的风格色彩分类中国有56个民族,由于各民族历史传统、语言特点、生活风俗等的差异,致使各民族民歌的风格色彩相距甚远。
一些人数较多、居住地域较广的民族,如汉、蒙古、藏、壮、维吾尔等族,还可根据其不同地区民歌的音乐特色划分为若干色彩区。
如汉族民歌大致可分为西北、华北、东北、西南、江浙、闽粤台、湘鄂、江淮8个色彩区,其中前3个地区属北方片,第4至第6属南方片,第7、第8属南北过渡地区。
也有将南方片及过渡区分为云桂黔、川湘鄂、江浙、闽粤台等4个地区。
分法不一,各有各的依据。
风格色彩分类法有助于认识和研究民歌的风格色彩、音乐与民俗的关系等问题。
按题材内容分类有助于认识、研究民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等问题。
此外,还有根据历史发展时期分类,或出于某一专题研究的需要而进行的特殊分类。
1、劳动号子民歌的一个品种,是伴随着重体力劳动而歌唱的一种常带有呼号的歌曲。
能够起着指挥劳动、协调动作、鼓舞劳动热情、解除疲劳的作用。
多种多样的生产劳动,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劳动号子,如插秧、车水、打场、打夯、打硪、装卸、挑担、摇撸、拉纤、捕鱼、伐木等。
汉族民歌的分类和基本特征汉族民歌的分类: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种。
一、劳动号子: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作坊号子、船渔号子。
二、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一般山歌[信天游、花儿、山曲、爬山调、神歌]三、小调:1.由明清俗曲演变而来的小调(孟姜女调、鲜花调、绣荷包调、剪靛花调)2. 地方性小调。
3. 歌舞性小调(花鼓调、灯调、花灯调、采茶调、秧歌调、跑旱船)汉族民歌的基本特征:一、劳动号子的特征1.音乐性格.表现方法:坚实有力、粗扩豪迈的.自然朴实的。
2.歌词:实词,领唱者。
虚词,帮腔。
3.节奏:固定的,周期反复。
4.歌唱形式:以一领众和为主,也有独唱、对唱、齐唱。
5.曲式结构:短小简朴,重复性。
二、山歌的特征山歌歌词:反映了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即兴创作,歌词以七字句为主,较多使用衬词,山歌中最多使用语气衬词,语气衬词与自由延长音或拖腔的结合,形成山歌独有的特征。
山歌音乐:奔放、嘹亮。
广泛使用自由延长音与拖腔。
自由延长音与曲首、曲尾的呼唤性衬词结合形成前腔或后腔,为山歌所独有的特征。
歌唱形式:独唱居多,另有对唱,数人接唱、齐唱、一领众和等。
曲式结构:大部分短小单纯、多样化。
密集性与抒情性相结合。
南方的山歌中四乐句单乐段较多。
三、小调的特点1,结构较为严谨、即兴性少。
转向定型化,艺术上较成熟。
2,旋律性强、曲调流畅而优美。
有着曲折、多样的旋法。
3,节奏、节拍多规整、均衡。
南方小调节奏较平稳、北方小调常见切分和弱起节奏。
歌词比较固定,4,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一领众和等。
常有乐器伴奏。
5,常见的曲式结构是对应式和起承转合式。
中西音史复习资料一、汉族民歌的体裁分类和艺术特征1、体裁分类:根据汉族民歌的音乐形态、节奏特点、社会生活条件以及音乐表现方法等因素,汉族民歌的体裁可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种。
2、艺术特征:(1)劳动号子:①、直接、简朴的表现方法和坚定、有力、粗犷、豪迈的音乐性格。
②、节奏的律动性:是指号子音乐中经常出现的、较为固定的周期反复的节奏型。
即指节奏具有有规则的、有节律地运动的特征。
a、长律型:例如《下滩号子》、《采石号子》、《打重硪号子》等。
b、平律型:例如搬运号子《哈腰挂》(黑龙江)、《打硪歌》(湖南常德)、《舂米号子》(安徽繁昌)等。
c、短律型:如挑担号子《走绛州》、《姜太公独坐钓鱼台》、《川江船夫号子》中的《上滩号子》等。
③、音乐材料的重复性。
④、歌词创作的即兴性。
⑤、无伴奏的“一领众和”和多种歌唱形式。
a、交替呼应式。
b、重迭式。
c、综合式。
⑥、曲式结构的简朴性。
a、简单。
b、乐段独立性不强。
(2)山歌:①、坦率、直露的表现方法和自由、奔放的音乐性格。
山歌的音乐表现是以坦率、直露、真切的表现方法,去展露出歌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②、节奏、节拍的自由、悠长。
山歌一般无规整节拍,节奏悠长、自由,体现了节奏上的“非均分律动”特征。
③、曲调的高亢:山歌一般具有跳进多、旋律起伏大、音域宽广、音区较高的特点。
④、曲式结构:山歌的曲体结构大多短小单纯,形式多样,在山歌中,最常见的曲式结构是二句体和四句体乐段。
⑤、乐句变化形式:自由延长音、夹垛、前后加腔。
(3)小调:①、叙事与抒情相交融的表现方法和曲折、细腻的音乐性格。
②、节奏、节拍的规整性。
③、旋法的曲折、多样性:旋律的进行多呈曲折形态,级进多于跳进,环绕进行多于直线进行。
④、曲式结构:小调中最常见的曲式结构是对应式和起承转合式两类,以及这两种类型的变化发展形态。
二、山歌的代表性歌种有哪些?(或:试论蒙古族长调、短调、呼麦的演唱特点)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山歌,有自己习用的民间称谓,即所谓的“歌种”。
中国民间音乐概述总结1.汉族民族音乐通常划分为,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五种类型。
2.民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跟生活,《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
民歌的艺术特点歌词通俗而富有诗意,曲调短小,用材经济集中结构精炼,旋律清新,易于上口,易于记忆,通常是两句或四句一个乐段,表现手法简洁朴素,音乐形象真切生动,音级的运动流畅而自然,具有口头性、即兴性、集体性、传承性和变异性。
3.一般将汉族民歌划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种基本体裁。
号子具有两种功能,实用性功能和表现性功能。
劳动号子的特征:1.劳动号子的歌词多数跟劳动有关。
2.节奏直接受劳动节奏的制约,具有节奏鲜明,富有律动性的特征3.号子的曲调也工种而异,负荷重的号子,音乐较简朴单纯,固定少变,常重复使用同一音乐材料;负荷较轻的号子,曲调性较强且有一定的变化。
4.号子的歌唱形式视劳动者的多少和劳动是否具有协作性,分为独唱、对唱、齐唱,一领众合等。
而以一领众合最多,最富有特色。
5.号子的曲式结构一般较短小,句式较规整,平叙性结构和对应性结构较多。
4.花儿,在当地又称少年。
花儿唱法多样,有尖音与苍音之别。
以呼应型的两句体为多。
花儿的唱词分为两种形式:头尾齐和斩断腰。
6.根据唱法的不同,有的地区分别把山歌分为:高腔、平腔、矮腔三种不同类型。
7.根据小调的历史渊源,演唱场合及音乐性格等将小调分为三类:1.由明清俗曲演变而来的小调、2.地方性小调、3.歌舞性小调。
小调的特征;1.抒情与叙事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和曲折细腻的音乐风格。
2.小调由职业艺人演唱,加工提炼的成分较多,词曲即兴性较少,较定型化,艺术上较为成熟与完善。
3.小调多数属于分节歌形式,一曲多段词,常采用四季、五更、十二时等时序体。
多侧面较细致地陈述内容。
4.小调的节奏节拍规整,节奏形式丰富多变。
南方小调的形式较平稳,北方小调常见切分和弱起节奏,显得活跃、跳荡。
5.小调的歌唱形式以独唱为多,城市小调多有四弦乐器伴奏,旋律曲折多样。
·237·艺术研究析中国汉族民歌的历史源流与三大体裁郝 茜(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89)摘 要:民歌是各民族丰厚的文化遗产和艺术瑰宝。
我国的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劳作中产生的艺术形式。
本文将从中国汉族民歌的历史源流和三大体裁两方面进行论述和梳理,以期对中国汉族民歌做以了解。
关键词:中国民歌;历史源流;体裁民歌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体裁中的一种,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曾经说: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研究民歌。
远在原始社会里,我们聪慧的祖先就在狩猎、搬运、祭祀、求偶等活动中开始了他们的歌唱。
1 中国汉族民歌的历史源流1.1 春秋战国时期——《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自西周至春秋大约500多年的305篇诗歌,又称《诗三百》。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指的就是地方民歌。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伐檀》就是“风”的代表作。
诗中这样写道:“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在这首作品中,古代的伐木工人在劳动中歌唱,他们用歌声赞美和歌颂日常的劳动生活、也用歌声鞭笞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1.2 汉魏六朝时期——乐府汉魏六朝以乐府民歌闻名。
“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采集歌词。
随着时间的变迁,后人也把乐府中配乐演唱的诗称为“乐府”。
乐府逐渐演变成为一种音乐体裁。
现今保存的汉乐府民歌共有五六十首。
其中,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辞》就是汉乐府的经典佳作,被称为“乐府双璧”。
1.3 隋唐五代时期——曲子词在隋、唐至五代时期,汉族民间有一种广为流传的曲调,被称作“曲子”。
这种曲子可以填词歌唱,所填的歌词就被称作“曲子词”。
曲子词的特点是因曲填词,也就是说先有曲调、后填制歌词。
第二节汉族民歌的体裁分类及特点一、中国民歌的分类民歌的分类一直是民歌研究工作中的重点课题,不同的分类方法表明了不同的研究角度。
除了音乐学外,文学、历史、民俗学等其他人文学科也要对民歌进行分类研究。
由于目的和方法不同,以及研究阶段的不同,民歌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常见的有:按体裁形式分类大致可分为:号子(包括搬运号子、船工号子、作坊号子等)、山歌(包括一般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等)、小调(包括谣曲、时调、风俗仪式歌曲、舞歌等)3大类。
在有些学者的论着中将民歌细分为号子、山歌、牧歌、田秧歌、船歌、童谣、小调、风俗仪式歌等。
体裁分类法,有助于认识和研究民歌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民歌的社会功用、以及音乐表现方法、特点等问题。
?按民族和区域的风格色彩分类中国有56个民族,由于各民族历史传统、语言特点、生活风俗等的差异,致使各民族民歌的风格色彩相距甚远。
一些人数较多、居住地域较广的民族,如汉、蒙古、藏、壮、维吾尔等族,还可根据其不同地区民歌的音乐特色划分为若干色彩区。
如汉族民歌大致可分为西北、华北、东北、西南、江浙、闽粤台、湘鄂、江淮8个色彩区,其中前3个地区属北方片,第4至第6属南方片,第7、第8属南北过渡地区。
也有将南方片及过渡区分为云桂黔、川湘鄂、江浙、闽粤台等4个地区。
分法不一,各有各的依据。
风格色彩分类法有助于认识和研究民歌的风格色彩、音乐与民俗的关系等问题。
按题材内容分类有助于认识、研究民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等问题。
此外,还有根据历史发展时期分类,或出于某一专题研究的需要而进行的特殊分类。
1、劳动号子民歌的一个品种,是伴随着重体力劳动而歌唱的一种常带有呼号的歌曲。
能够起着指挥劳动、协调动作、鼓舞劳动热情、解除疲劳的作用。
多种多样的生产劳动,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劳动号子,如插秧、车水、打场、打夯、打硪、装卸、挑担、摇撸、拉纤、捕鱼、伐木等。
每一种劳动号子的音乐都和这种劳动动作的特点紧密联系,因而产生不同的曲调、节奏、曲式结构和歌唱形式,一般为一唱众和,也有独唱和齐唱的,唱词多即兴创作。
多种多样的劳动内容和方式,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劳动号子。
《哈腰挂号子》它流行于黑龙江林区。
是东北林区抬木号子的一种。
歌唱形式为一领众和,当领唱者唱出”哈腰挂呀“时,大家一起弯腰把钩挂在被抬的木头上;当挺起腰来开始起步时,左侧四人迈右腿,右侧四人迈左腿,形成相对的脚步,边左边唱,随着歌声的节拍向前迈进。
哈腰挂号子—林业号子领:哈腰挂, 众:嘿,领: 蹲腿儿哈腰, 众:嘿,领:挂钩就挂好, 众: 嘿,领:挺起个腰来 , 众: 哟,领:不要个晃荡, 众:嘿,领:老哥儿八个, 众:嘿,领:抬着个木头, 众:嘿,领:上了个跳板, 众:嘿,领:前边个拉着, 众:嘿,领:后边个催着, 众:嘿,领:这就上来吧, 众:嘿,领:哈腰撂下, 众:嘿.劳动号子--装车号子领:哈腰挂啦,众:唉,嗨。
?领:挂上了吧,众:挂上啦。
?领:挺起腰啦,众:唉,嗨。
?领:嘿,嗨,众:挂上啦。
?领:走起来啦,众:唉,嗨。
?领:嘿,嗨,众:唉,嗨。
?领;前面拐啦,众:唉,嗨。
?领:后面摆啦,众:唉,嗨。
?领:脚踏稳啦,众:唉,嗨。
?领:小心点儿啦,众:唉,嗨。
?领:嘿,嗨,众:唉,嗨。
?领:停下来啦,众:唉,嗨。
?领:慢慢地放吧,众:唉,好啦。
劳动号子--拉大绳号子领:唉嘿嘿,唉嘿嘿,众:嘿哟、嘿哟。
?领:大家都使劲,众:嘿哟、嘿哟。
?领:来它一个老吊啊,众:嘿哟嘿、嘿哟。
?领:一块搬个吊啊,众:嘿哟、嘿哟。
?领:这就上来了啊,众:嘿哟、嘿哟。
?劳动号子的艺术特征:1、劳动号子的音乐性格一般都是坚毅质朴、粗犷豪迈,节奏富有律动性,音乐材料常重复使用。
劳动强度大的活,号子唱得简单些,劳动强度小,音乐上就会花哨点。
2、唱词带有很强的即兴性,其内容广泛,有叙事的,有抒情的,有诙谐的,有爱情的,也有的索性就是唱现场的情景。
3、工种性强,拉纤的、撑船的、撒网的、起锚的、搬运的、挑担的、装卸的、打夯的、伐木的、采石的、插秧的、舂米的、打麦的、车水的,各不相同。
打夯时唱的号子,要求节奏规整有力;挑担时唱的号子,要求节奏短促轻捷;在风平浪静的情况下唱的划船号子,节奏悠长舒展,旋律逶迤起伏。
2 、山歌民歌的一个品种,泛指人们在山野、田间、牧场等地即兴发挥思想感情的歌唱。
山歌在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专用名称,如在草原称为牧歌,水乡叫渔歌,平川叫田歌,在陕北叫信天游,山西为山曲,青海甘肃一带叫花儿等。
作为民歌的一种体裁,我们这里说的山歌,是指那些音乐性格比较热烈奔放,形式较自由、质朴,即兴性强的一类山野之曲。
在我国,山歌的种类繁多,分布很广,南方的有“客家山歌”、“弥渡山歌”、“兴国山歌”、“柳州山歌”等;北方的有“信天游”、“爬山调”、“花儿”、“山曲”等。
少数民族地区的山歌更是丰富多彩。
一般来说,南方山歌的风格秀丽悠扬,北方山歌则粗犷豪放,这应该是与自然环境(包括山川、气候)、人情习俗、文化传统、方言土语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汉族各地域的音乐中,最能拨动认得心弦,让人血热的是西北民歌,它高亢得近乎呐喊,表现出一种激越而又苍凉的情绪,西北的风韵就在于它是皇天后土之上,民间艺术的母体,尤其是被称为“西音‘的音乐,把悲壮高昂,杀伐激越,慷慨低回尽括其中。
中国宋代以前的音乐史,几乎就是西北的音乐历史,而淋漓尽致地表现着”吃“之艰难,”爱“之痛苦的这一对生存主题的陕北民歌”信天游“更是以自由洒脱的名字和旋律,跌跌荡荡走了几千年,成为华夏民族生存状态的真实史诗。
《蓝花花》是一首流行于陕北的典型的信天游。
唱词里所讲述的故事据说是真人真事:固临县临镇某村有一位姑娘叫蓝花花,长得很漂亮,人见人爱。
家贫无奈,被周姓地主娶走。
最后历尽艰辛,与自己的情人远走高飞。
这首民歌一共有十七段唱词,我们现在版本一般只唱五、六段,最多唱八段。
蓝花花 1=F 42 陕北民歌 1青 线 线 那个 蓝 线 线 蓝 格 英 英的 采2玉 谷 子 那 田 苗 子 唯 有 高 粱 高3正 月 里 那个 说 媒 二 月 里 订4三 班 子 那个 吹 来 两 班 子 打5蓝 花 花 那个 下 轿 来 东 望 西 找6你 要 死 你来 早 早 地 死生 下 一 个 蓝 花 花 实 实 的 爱 死 人;一 十 三 省的 女 儿 啊 数 上 那 蓝 花花 好;三 月 里 交 大 钱 四 月 里 迎;撇 下 我 的 情 哥 哥 抬 进了 周 家;我 见 周 家的 猴 老 子 好 象 一 座 坟;前 晌 你 死 来 后 晌我 蓝 花花 走。
毫不夸张地说,在20世纪60——70年代,《东方红》这首歌已经到了家喻户晓、人人会唱的程度。
人们很难把庄严隆重的《东方红》与《骑白马》这样一首描写爱情的歌曲与联系起来,而它的原始状态尽是如此的苍凉和动人。
八千首信天游中绝大多数是描写爱情的。
东方红 1=F 42 陕北民歌 李有源词东 方 红, 太 阳 升, 中 国出 了 个 毛 泽 东 他 为 人 民 谋 幸 福 呼儿 咳 哟他 是人 民 大 救 星。
逆黄河而上,我们可以听到来自宁夏青海的《花儿与少年》,按传统的说法,男歌手把女情人称为“花儿”,女歌手将男情人称为“少年”,唱“花儿”也称“漫少年”,歌唱方式为独唱或对唱,演唱时即兴编词。
声调高亢激昂,唱花儿还有“花儿会”,一般在山林之间举行。
1935年,年仅26岁的《大公报》记者范长江,走出书斋,只身采访大西北,这是当时报纸上第一次刊登“花儿”花儿与少年 1=F 42 青海民歌 1春季 里 (吗这)2迎春 花(吗这)到 了 (这) 迎 春 花 儿 开, 迎 春 花 儿 开。
年呀 轻 的个开 放 呀 千 呀 千 里 香, 千 呀 千 里 香。
女 儿家 的个女儿 们呀, 踩 呀 踩 青 来 呀, 小 呀 哥 哥!心上 呀 起 了 波 浪 呀, 小 呀 哥 哥!小 呀 哥 哥!小呀 哥 哥 呀, 手 拖上 手 儿小 呀 哥 哥!小呀 哥 哥 呀, 扯 不断 情 丝来。
长。
着名的河州大令《 上去高山望平川》,歌词含蓄富有诗意,它采用隐喻的手法,含蓄而曲折地表露了相思之情。
在这首作品中,衬词的使用,休止符、重复词的位置,以及旋律的起伏跌宕,都深沉地表现出单相思的苦恼和感叹。
尽管歌词很含蓄,但曲调却将歌词所遮掩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上去高山望平川 1=E 42 (三起三落令) 青海东部 稍慢 回汉民歌(哎)上去个 高 (呀) 山 (者 哟 噢 呀)望 (呀 哎) 平 (了) 川 ( 吔), (哎 哟)望 平 (了)川 (呀), 平 川 里 (哎 ) 有 一 朵 (呀) 牡 丹(呀)“客家”之称,最初是相对“土着”而言的。
自永嘉之乱后的一千多年间,客家经历多次大的迁徙,由于多定居于闭塞的山区,客家方言在中古时期北方汉语的基础上,随着南迁而不断吸取新的因素后巩固下来,既与北方方言有一定的联系,同时又具有闽、粤语音的特征。
风吹竹叶响叮当 1=C 43 闽南山歌 风 吹 竹 叶 响 叮 当 噢, 旧 年 红 军 凃坊 上 噢,风 吹 竹 叶 响 叮 当 噢, 自 动 报 名 上前 方 噢,朱 德 打 得 汀州 破 噢, 打得 敌 人 一 扫 光 噢。
前 方 打 倒 反动 派 噢, 缴了 几 多 机 关 枪 噢。
汉族山歌大都以七字为一句,二句或四句为一段。
有的还穿插进某些固定的衬词或增添部分词句,形成不同的变体。
内容一表现劳动与爱情生活为主。
山歌的节奏、节拍一般都比较舒展自由,歌头歌尾常带有吆喝性的歌调。
即兴性强,多为独唱或对唱,也有一领众和的形式。
3 、小调中国民歌体裁类别的一种。
一般指流行于城镇集市的民间歌舞小曲。
在中国,盛产小调的地方南有江苏、浙江,北有东北、华北地区,南方与北方的民歌,毫无疑问有着地域风格的明显差异。
民间俗称很多﹐如小曲﹑俚曲﹑里巷歌谣﹑村坊小曲﹑市俗小令﹑俗曲﹑时调﹑丝调﹑丝弦小唱等﹐小调是晚清才通用的一种统称。
平原地区流传的小调。
往往都比较上口,易流传,更适合表演。
与山歌和劳动号子相比,小调有较多的艺术加工的成分,有的只流传在一个地区,也有的会传遍全国。
小调的旋律一般比较流畅,结构规整,形式多样,富于变化,长短句的形式比较普遍,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等特点。
常用四季、五更、十二月、花名等形式来连缀唱词,并用衬词、衬字或衬句扩充音乐结构,加强感情表达。
《绣荷包》的题材,在我国汉族各个地区的小调中非常多见。
这种民歌的曲调一般只有两句,歌词有一定的程式,但内容上可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自由增删。
山西、云南、陕西、四川等地的《绣荷包》,虽然在唱词内容上大同小异,但在地方风格上却是鲜明、浓郁的。
绣荷包 1=A 42陕北民歌 初一 到 十五, 十五 的 月儿 高, 那 春 风 摆 动 啊三月里 桃 花开, 情人 捎书 来, 捎 书 书 带 信 信剪 子 拿 出来, 手把那 样儿 裁, 情 哥 你 不 回 来姑 娘 回 绣房, 两 眼 泪汪 汪, 我 的 那 情 哥 你杨呀 杨 柳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