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西融水苗族民歌的传承研究

广西融水苗族民歌的传承研究

广西融水苗族民歌的传承研究
广西融水苗族民歌的传承研究

艺术探索

2011年第25卷第1期

总第104期

①以上文字据吴承德、贾晔《南方山居少数民族现代化探索———融水

苗族发展研究》(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第16页)整理而来。

[摘要]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所处的特定自然环境,使融水

苗族民歌能够很好地保留其音乐文化的原生性。苗歌通过口耳相传,在苗族的各种民俗活动得到传播和传承。目前,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仍然在努力挖掘和保护苗族传统的民歌文化,并利用各种手段进行有效宣传。[关键词]融水苗歌;族源历史;生态背景;传承习俗;传承方式

[中图分类号]J0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53(2011)01-0028-03[收稿时间]2010-11-20

[作者简介]吴霜

(1973~),女,苗族,广西融水人,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广西融水苗族民歌的传承研究

吴霜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广西

南宁530022

)一、融水苗族的迁徙历史

(一)民族源流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经历长时间、大幅度、远距离迁徙的民族。今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境内的苗族,以其人数之众,成为该县的主体民族。但究其历史源流,其先民是几千年前生活在今洞庭湖和沅江流域一带的苗民,他们在迁入融水的漫漫征途中,先入贵州,主体汇聚在古州(今榕江县城)一带生息繁衍,后因人口的不断增长而逐渐向南迁徙,约在宋代进入桂

境,渐次入居融水。

因此,融水苗族并非本境原始土著,而是古老的中原族群的一部分。史料显示,融水苗族最初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族团,由于诸多历史原因和迁徙变化,苗族在其中逐步形成了强大的同化力量,而最主要的原因和条件当属人口优势。所以,苗族在大规模迁入融水这块百越之地时,能较快地在当地立足。

(二)入居原因

苗族人民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饱受征战,历尽艰辛,在斗争中充分显示了他们艰苦创业和顽强不屈的意志。

致使苗族先民迁入融水定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随着封建社会的不断发展,苗族原始居民集中分布的湖广地区地主经济日益强大,土地纷争愈加剧烈。与此同时,苗族族团内部也有了明显的阶级分化,封建领主经济的建立与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使广大贫苦苗民雪上加霜,不得不向荒山野岭进发。黔桂地区自古以来被视作荒蛮之地,大部分疆土尚未开发。为解决人口增长和土地匮乏的矛盾问题,苗民不断向黔桂地区深入,由北向南进入融水。第二,历代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与压迫,以及由此诱发的苗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使苗族人民的生活境况日趋恶化。为图生存,

他们只能隐居于统治力量所不及的边远山区,而恶劣的生存条件又迫使

他们频繁迁徙,进而来到黔桂山区。

二、融水苗歌的传承生态

民歌的产生和发展与该民族特定的生态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换言之,不同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社会文化。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民歌不仅是一种单一的听觉艺术,并且还是一种具有立体文化内容的多维艺术,而影响民歌传承的生态因素则主要包括自然生态及民俗生态。

(一)自然生态

自然生态环境是民族音乐学学者研究音乐事象的兴衰存亡、

演化发展、流播传承等课题所需要关注的一部分内容。

[1](p37)音乐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表现形态,不同地域的民族有其不同的音乐性格。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同样“一方水土育一种文化”。作为民歌的创作者,融水苗族所处的自然环境,直接影响其民歌艺术的音乐风格和传承特性。

融水苗族常年聚居于深山高地之中,山区海拔较高,气温垂直变化大,春秋冷空气活动频繁,加之山中地质构造复杂,土地资源贫乏,这就给当地苗族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困难。由于受到这样恶劣自然环境的影响,繁衍生息在这里的苗族,他们要不断地与自然抗争,向生存挑战,并借民歌来抒发心中的情感。因此,融水苗歌的音乐情绪低沉、压抑,曲调单调、淳朴,艺术性不强。它重叙轻唱,重词轻曲,叙事性与歌咏性兼而有之。另一方面,高山大川仿佛天然屏障,它致使苗民的生活地域常年封闭,民族经济发展缓慢,同时也制约了当地苗歌

艺术探索ARTS EXPLORATION 2011年2月第25卷第1期

Feb .2011

Vol.25No.1

028

与外界音乐的交流。这恰好又不自觉地保护了其音乐文化的原生性,而使融水苗歌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得以保存和延续。

可见,融水苗族的生活方式,是他们在自然、人为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经过多次历史性的举族迁徙后,在西南大山中得出的一种生存选择。特定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他们更易于保护自己,更易于保留自身民族文化传统的生态背景,而其独具韵味的民歌就是对这种鲜明的音乐地理方位及地域风格的生动反映。

(二)民俗生态

民俗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它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文化的伴生现象。[2](p181)因为任何民间音乐都不可能脱离民风民俗而独立生存和传播。在大多数民族里,这种文化的伴生现象由来以久,至今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融水苗族目前仍保留着一种原始的农耕文化色彩。以农耕事项为轴心、人生历程为进序的各种民俗活动及相应的民俗礼仪,贯穿着整个族群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这些民俗活动、仪式的进行,也都离不开音乐,离不开民歌,民歌甚至已成为民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载体和媒介。

融水历来就有“百节之乡”的美称。在这里,大小节日、集会近百个,各种活动贯穿一年节气,苗历新年(苗年)就是其中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过年期间,各项祭祖、娱乐活动异常丰富,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就是年节“歌会”。以往提起“歌会”,人们大多仅把它看作是一种男女间“倚歌择配”的古老风习,而对它所固有的集体性民族文化传播只是一般性的涉及。诚然,“歌会”活动是以青年男女为主,并以唱歌为中心,借此来开展社交、娱乐等活动,但它本质上是一种综合性、多职能的民族文化传承事项。人们可以通过民俗活动中的民歌,直接或间接地获得愉悦,得到教育,并接受着民族信仰的启迪。特别是像苗族这样一个没有通用文字的民族,他们的传统文化、民风民俗大多都要靠口头传承或传唱来完成。因此,苗歌就自然成为其中的重要形式和手段之一。古人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可见,音乐,或音乐种类中的民歌,其对于人心、人性均具有重大的影响。总体而言,有如下图所示,民俗场域给民歌艺术以生存、发展的社会空间,而民歌艺术又使民俗活动得到不断丰富、充实。(图1)

三、融水苗歌的传承情况

苗族民歌的传承就像接力棒,将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状况代代口耳相传。这种方式尽管不具备文字、数据记载的精确度和完整性,但对于一个无文字的民族来说,口耳相传无疑是一种最直接、最生动的文化传递。

(一)传承习俗及成因分析

融水苗歌是在一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文化现象,它与族群的祭典、节庆、择偶等族内活动密切相关。现今居住于广西融水县境内的苗族,并非当地原始土著,他有着频繁而坎坷的迁徙记录,因此,其民歌的表述方式和传承习俗与其他民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融水苗族自古就有传歌的习俗,长期以来,苗歌的传承逐渐形成了一种以本民族为单位,某一地域时空为界限的传承定式。融水苗歌的传承性,在内容上,它成了歌颂祖先德泽、记录历史迁移、规范伦理道德、呈示人际关系、表现生活形态等广泛意义上的确立与认可;在形式上,口头传唱,不仅是一种音乐发声的物理现象,而且还使传承习俗成为该民族的集体无意识的音乐表达。

融水苗歌传承习俗的形成有多种历史和社会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古时苗人居地荒凉,生活艰苦,工作繁多,若不以唱歌宣泄其内心苦闷,则无法除去其身心的劳累,难以达到怡情之目的。因此,自古以来,苗人就以唱歌为其排解困难,追求美好生活之手段,故苗歌能传唱至今。2.苗人无文字,叙其先哲历史,则完全以歌词或道巫经典来进行传诵,所以苗民视目前流传下来的歌谣与历代的“宗谱”“史乘”“典章”同样珍贵。因此,苗人中习歌、善歌者均以传歌为己任,他们在各类场合传唱苗歌,吟诵苗族先人之历史和情操。3.在传统集体形式的劳动生产里产生的劳动歌谣和号子,起到鼓舞士气、使苗民协调劳作的功用,并可以此相互传授、学习生产技术。因此,田头山间常常萦绕农耕之歌。4.苗族中善歌者能博得少女之欢心,可以此为媒介,而获得美好的恋情;还可通过对唱情歌,来抉择谁为最合意的对象,进而达到美满婚姻之目的。青年男女间的这种以歌为媒的风俗,使得苗歌成为婚姻生活中永远的旋律。5.苗人在集会、婚宴、群作、宴饮之时,皆以赛歌胜负判荣辱。届时,各方宾客、群众聚集观看歌战之胜负,善唱歌者,能博得全族一般民众的尊誉。所以唱歌不仅属娱乐,它实际含有一种强烈的竞争性,这使得苗人平日争相习歌,并以善歌为荣。总体而言,融水苗歌的传承习俗之形成,主要有赖于人声强大的知识传播能力和苗歌本身具有的社会调适功能,从而促使苗歌成为人们长久钟情的音乐种类。

(二)传承现状及保护机制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时代发展,许多年轻人外出务工或选择在物质条件更好的地方生活,他们为方便与外界交流而逐步减少了对苗语的日常使用。目前,相

图1

广西融水苗族民歌的传承研究/吴霜029

艺术探索2011年第25卷第1期总第104期

②苗族古歌的内容极其丰富,其中《苗族史诗》是中国少数民族四

大史诗之一,但会唱苗族古歌的人现在已屈指可数。

当部分年轻苗人已不会讲苗语,有些甚至连听都显得困难。但苗歌作为记录苗族历史、风俗和宗教信仰等的重要载体,若失去本民族的语言体系,又如何保护与传承其内在的音乐文化?所幸,在融水苗族自治县政府和广大热爱苗族文化的群众共同支持下,由广西区民族语言委员会主办、

融水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承办,自治县教育局协办的广西首届苗文培训班,于2006年7月在融水县教师进修学校成功开办,之后又于2007年7月举办了第二届。

该培训班开设有苗语、苗歌创作、苗歌欣赏等课程。任课教师包括学界知名的苗族专家、学者,以及当地富有经验的民间艺人和歌师。学员们学习苗语后,不仅自编苗歌,而且还自发搜集、记录苗歌和民族故事等资料,为挖掘和整理苗族民间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苗文培训班开办同年,在融水自治县民族事务局和文化部门的指导下,民间业余文化组织———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歌协会成立。该协会的工作任务是:“挖掘整理、传承和研究苗歌历史;探讨运用汉字记录苗歌,改革苗歌曲调;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来编创新歌;在国家和本县重大节庆活动应邀组织歌会;协助民族局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等。苗歌协会自2006年成立以来,已在县境乡镇开展了四十多场苗歌演唱集会,并长期举办苗歌培训班,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苗歌传承者,其中不乏年轻歌者。此外,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由该协会骨干成员参与组成的融水县“苗族古歌收集整理小组”,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于2009年最终完成了苗族十二大古歌②的系列抢救工作。

概而言之,融水苗歌的传承不仅是其艺术形态上的一种保存,还是具有综合性质的文化发展,它充分孕育

于苗歌的各种传承场中。融水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族群,在他们长期积淀下来的民族意识里,其对本族文化的传播与继承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因此,来自于族群内部的文化信息,大多只是在族内反复传递,也只有族人才能从中获益,这样就使传统苗歌在最大限度上得到原生性的保存。

当下,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以及多元文化剧烈碰撞的背景下,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依然在努力挖掘和保护苗族传统的民歌文化,并利用各种手段进行有效宣传;在发扬文化遗产的同时,注意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发展“民族风情生态旅游”“苗族传统节庆文化活动”

等开发性项目,在推动当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逐渐提高其民族文化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2]彭兆荣,等.南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见习编辑、校对:关绮薇)

!!!!!!!!!!!!!!!!!!!!!!!!!!!!!!!!!!!!!!!!!!!!!

(上接第024页)以及法国绘画在整个欧洲艺术发展历程

中的地位。卢浮宫计划在当时是一个国家政治行为,想要向公众承诺一个欧洲独一无二的宏伟项目,并通过艺术的公共化来挽救整个旧王朝的政治。不过这个伟大的国家博物馆计划在为大革命打断之后以人民博物馆的形式呈现出来。后来的

《文学通讯》的主编雅克-亨利·梅斯特提到:“也许博物馆完美的建成能够挽救这个王朝,他的建立会给人带来对于他的权力和景象更加令人生畏的印象,他能让焦躁的精神平息下来,也能让旧王朝的好处更加戏剧化。”

[3](p8)从17世纪后半叶开始到大革命之前,法国旧王朝的统治通过学院展览和公共美术馆建设的形式逐步推动了近代艺术公共领域的发展,同时其制度的建构也为此后现代国家艺术体制的确立树立了典范。

参考文献:

[1]阿兰·克鲁瓦、让·凯尼亚.法国文化史II :从文艺复兴到启蒙前夜[M].傅绍梅,钱林森,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Etienne La Font de Saint-Yenne.Reflections on some Causes of the Present State of Painting in France,1747[M]∥Charles Harrison,Paul Wood,Jason Gaiger ed.Art in theory 1648-1815.Oxford,UK;Malden,Mass:Blackwell Publishers,2000:554-561.

[3]Andrew L.McClellan.Inventing the Louvre:Art,Politics,and the Ori-gins of the Modern Museum in Eighteenth-Century Paris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责任编辑、校对:刘绽霞)

030

艺术探索

2011年第25卷第1期

总第104期

Abstracts:

Study on Teng Gu and Art of the Han Dynasty:the Cultural Causes of the Stone Carving and Stone Relief of Han Dynasty YANG Xiaohong

[Abstract]As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the new science history in the Re-publican period of China,Teng Gu made an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the methodology of the western history of art spreading eastward and the re-search on Chinese history of art.His primary research was on Image Stylis-tics of the western history of art,supported by the archaeology typology as the method and documents.He put forward the style causes of the Han Art with the idea that “putting the Han art to the background of world culture to ponder its unique value ”.Teng Gu particularly had deep thinking of the im-ages of wild animals and the emblazonments in pictures.[Key w ords]Teng Gu;art of Han dynasty;style causes

The Research of Realistic Attribute of Song Dynasty Paintings LI Yongqiang

[Abstract]Paintings of Song dynasty achieved the summit of Chinese painting realistic.They were multiple expression of Song Dynasty realistic paintings,which was the painting technique and expression of the object law,or painting observation method and the stature of painting pursues,or phe-nomenon of short inscription and hidden inscription in the painting works.The realistic attribute of Song dynasty paintings was the results of paintings development inertia and advanced royal palace paintings,and were not in-fluenced by the neo-Confucianism.

[Key w ords]paintings of Song dynasty;realistic attribute;royal palace paintings

The Com parison of Fate of Ou Yangxun,Yu Shinan and Chu Suiliang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 ZHENG Fuzhong

[Abstract]Tang Tai-zong regarded highly of followers ’patriotic sugges-tions,and he cared about the livelihood of people.He was fond of paintings and calligraphy and took painter-calligrapher seriously,but compared with politics,it was much different.And that was the main reason why Ou Yangx-un,Yu Shinan and Chu Suiliang were treated differently in political lives,so-cial positions and treatments.

[Key w ords]Ou Yangxun;political life;unequal treatment

The Artistic Achievem ent and the Cause of the Revival of Of-ficial Script and Seal Character in the Qing Dynasty LU Rong

[Abstract]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calligraphy in the Qing Dynasty is that the “tie ”School was rising while the “bei ”School was declining.The revival of official script and seal character Shaken the dominance of “tie ”,changed the aesthetics of the art of calligraphy,expanded ink painting lan-guage.A number of influential theorists and calligrapher appeared.The re-vival of the official script and the seal character in the Qing dynasty,a special product of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phenomenon,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time constraints and guidance.At the same time it is not a special kind of artistic phenomenon,but reproduces the internal rul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rt innovation and divergent.

[Key w ords]official script;seal character;revival;calligraphy in the Qing dynasty

To Discuss the Art of Em broidery and Yan Wenliang LIU Dujuan

[Abstract]As a master of Western art,Yan Wenliang has a deep relation-ship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embroidery art.Yan Wenliang contributed to the painting teaching of embroidery school and the grooming of embroidery painting,created influential drawings at the same time.He initiated competi-tions in Suzhou Art Paintings and Art Club,which provide a valuable exhibi-tion and communication platform for embroidery,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for the promotion of embroidery.

[Key w ords]Yan Wenliang;the art of embroidery;embroidery patterns;promotion

The Form ation of French Art Public Institution in Ancient Regim e

GE Jiaping

[Abstract]From the late 17th century to 18th century,there was an impor-tant transformation in the European art history.The public value of art was increasingly emphasized.The enlightened men wished that the public should have judgment on the aesthetic value,so that the modernization of art could be realized.In the process,the French art institution was recog-nized as the model of modern national system of art.In this thesis ,the problem of art public sphere in Europe will be discussed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academic exhibition and the system of museum.[Key w ords]ancient regime;public sphere;The Salon;museum

The Necessary of Museum Protection of the "Gaom i ’s three stunts"QI Xu,SUN Hui

[Abstract]Take state-level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Gaomi ’s three stunts"in Shan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and based on the field re-search,analyzes the ecological status and the inheritance systematically,focus on important factor "inheritor"and on the basis of it proposed the mode of "Gaomi ’

s three stunts"should be protected by inheritor.Its protected mode should be gradually transformed into museum protection,and pro-vides protection reference to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Key w ords]Gaomi ’

s three stunts;ecologicalenvironment;protection mode Research on the Inheritance of the Folk Songs of Guangxi Rongshui Miao Nationality WU Shang

[Abstract]Because of the specific natural environment,the folk songs of Guangxi Rongshui Miao Nationality Autonomous County can well retain their original nature.The folk songs of Miao nationality is being spread by word of mouth,through this way all kinds of folk activities can be well spread and in-herited.Currently,Guangxi Rongshui Miao Nationality Autonomous County still tries to explore and protect the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 of Miao nationality,and make use of any means to propaganda.

[Key w ords]the folk songs of Miao nationality;national history;background;ecological background;inheritance practices;transmission pattern

The Discussion Patterns of the Traditional Shuangzhou Folk

Songs

GAN Shubing,GUO Yongqing

[Abstract]The Shuangzhou folk songs are singing in dialect,which have large qualities,rich content,distinct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unique art style.In a long process of development,the Shuangzhou folk songs generated a large number of artistic patterns.There are mountain songs,poetry,minor,folk custom songs,miscellaneous songs and so on.These songs reflect the

艺术探索ARTS EXPLORATION 2011年2月第25卷第1期

Feb .2011

Vol.25No.1

142

少儿民族舞:苗族民间舞蹈概况

少儿民族舞:苗族民间舞蹈概况 笛子舞十二套古代芦笙组舞铜鼓舞 云南省苗族共八十九万六千余人(据1990年普查统计),分布在文山、红河、昭通、曲靖、楚雄、昆明、玉溪、大理、丽江、迪庆、保山、东川等地(州)市。居住的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多数成寨而居。 苗族自称:“蒙”、“猛”、“阿蒙”、“阿卯”,内部又有若 干个自称,如“蒙西”、“蒙能”、“蒙耍”、“阿卯照”、“卯咱”等等。外部亦有若干根据服饰色彩、发式区别的他称。 云南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文的西部方言。其 中又分为两个次方言:川黔滇次方言和滇东北次方言。 苗族宗教主要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祟尚万物有灵,但没有偶像。祭山林、石头、水井、古树等。鸦片战争以后,有部分苗族也信 仰天主教、基督教和佛教。 云南苗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极少数居住在高寒山区,兼事畜牧业。没有工业,连成行的手工业都没有,仅仅只有家庭手工业,但其 产品完全是为了应付生活的需要,几乎不作为商品。饲养、畜牧,也 不当作商品,而是作为生活消费。所以,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几乎不 事商贾。 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基本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青年男女自由 社交,相爱后经父母同意(父母不同意者极少)而婚配。这类地区的情 歌特发达,“古歌”也发达。而另一种是父母约束极严、封建意识浓 厚的地方,男女青年不能实行自由社交,不进洞房不见新人面。这类 地方,情歌特别少,但“骂歌”发达。骂父母、骂哥嫂、骂媒人、骂 舅舅,哭诉婚姻不自由。 苗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的民间神话、传说故事、诗歌、音乐和舞蹈。古歌是苗族最的民族艺术。唱开天辟地、祭祀和娱神;战争和迁徒,

以及婚丧嫁娶,男女社交和性爱。由诗歌、音乐、舞蹈融汇而形成的 芦望歌舞,是苗族传统文化的典范。它既是艺术,也是史诗和历史。 是苗族民间舞蹈的瑰宝。 因为历没有文字,也就没有文字记录的历史。相关族源及民族迁 徒等重大事件,在苗族内部只凭口传心授,用世代相传的芦笙歌舞来 记叙。芦笙舞一旦在某种场合里隆重举行,必然以芦笙曲辞为主要内 容实行上承下传的宣传,起到教育后代的作用。芦笙原是用于娱神的 舞蹈,巫师用笙曲娱神,口叙之以辞,渐而成歌,故称芦笙歌舞艺术。 芦笙既是芦笙歌舞的道具,也是伴奏的乐器。苗语中没有芦笙专 门用词而只有“乐器”一词,可见芦笙是苗族生活中最早出现的乐器。苗族人民认为,芦笙所发出的是“母亲的声音”,在社会生活中起着 特殊的作用。 苗族历迁徒频繁,但是,不论在什么情况下,迁徒到什么地方, 都离不开芦笙歌舞,并使用芦笙歌舞记录下他们新的迁徒过程和经历。亲友分散了,又可凭借着芦笙歌舞重新凝聚起来,生存下去,繁衍延续,仍然是一个具有统一意志的民族。能够说芦笙歌舞既是一种艺术 形式,也是一种民族凝聚力的标志。芦笙歌舞代表着祖先和灵魂,也 代表着生命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 调研地方:湖南省凤凰县麻冲乡老洞村、扭仁村、高通村 调研对象:当地居民、学生、游客等 调研时刻:2010年7月7日至2010年7月16日 1、苗歌 听扭仁小学龙校长、麻老师及麻志官老人说起:苗歌对上一辈的人来说就像我们如今的必修课,它要紧包括感恩歌,祝酒歌,贺喜歌,庆典歌,其中用到了许多隐喻和暗喻等修辞手法,且这些喻体大都来自自然的花草树木和虫鱼鸟兽;所以唱出的歌也基本上取自日子反映日子,需要演唱者有较高的观看、鉴别、领悟和创作能力;可称得上是心灵的造化,自然的灵现。苗歌普通没有音乐伴奏。 2、苗鼓 居村民介绍,凤凰苗族鼓励,大体上可分为猴儿鼓和花鼓两大类。猴儿鼓是娱乐者模拟猴子的动作翩翩起舞,其动作诙谐,难度大,舞得好的人别多;花鼓异常柔美,异常抒情,具有很强的欣赏性,在凤凰腊尔山、山江、麻冲、降潮井一带苗区十分流行。 打花鼓(即花鼓励)普通是两个人,但也有四人、八人的,另外还有一具站在鼓旁敲击鼓梆,操纵舞蹈节奏的,谓之敲边鼓。花鼓的基本功有三:一是手功,二是腰技,三是步法。步法有快三步慢三步两种,步法是否踩到点子上,直接关系到花鼓的“套路”,所以至关重要。 3、苗舞 盛传在湘西凤凰的苗舞要紧包括:竹竿舞和三人鞋,这两种舞蹈简单易学。例如竹竿舞据说是苗族群众在生产日子中自创的一种自娱性舞蹈,平行摆开两条方木作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条手腕粗的长竹竿,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条竹竿尾端,把竹竿与垫架、竹竿与竹竿碰击出有节奏的声音,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眨眼,别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最好能跳出潇洒自然的动作(我们的两位队员尝试了一下,跳了几下下就被吓得跳了出来)。 三人鞋也是很有味的,三个人同穿一双“鞋”(两根长板),苗家小姐们很厉害,还能跳出优美的舞姿,节奏感很强,游客观众们惊叹别已。 4、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要紧表如今:服装、头饰、银饰、银梳、银镯、银项几个方面,穿圆领大襟短衣,盘肩、袖口等处有少许绣花;宽足裤,裤筒边缘多饰花边;包扎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头帕,戴银饰。男装多为青色土布衣裤,包青头帕。如今他们惟独在传统节日、喜庆的生活才穿上本族传统服饰。 5、苗族传统节日 湘西苗族的传统节日要紧有:开年节、四月八、龙船节、六月六。节日那天,村民都身穿节日盛装,聚拢在一起。 6、苗族待客礼仪 当游客们进入苗寨时,苗家人们会进行苗家拦门“三道卡”风俗,即“卡歌”、“卡鼓”和“卡酒”。所谓“卡歌”,即当远方的客人到苗寨来做客,苗寨里的少年男女要肩拱肩、手拉手,用对歌的方式来表达对客人的热情欢迎;“卡鼓”,即在进苗寨的路上,苗家阿姐阿嫂们会用击鼓拦门的方式,同客人比试鼓艺,并展示苗家人多姿多彩的鼓励智慧;“卡酒”,即好客的苗家人在寨门口端着自家酿造的包谷烧或米酒拦门,苗家人将农事或家事编成苗歌后向客人提咨询,客人答对并喝下拦门酒,则表示客人看得起苗家人,客人方可入寨并被试为最尊贵的客人。这是特别典型苗族村野文化。 6、湘西苗族文化现状 苗族人们的能歌善舞以及对歌舞的热爱在这个地方表露无遗。记得我们到达的那天差不多晚上十一多了,可村里面那回荡的苗歌丝毫没有疲乏的感受,向来连续到晚上十二多才停

融水苗医初探

融水苗医初探 发表时间:2012-12-07T09:13:50.01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1期供稿作者:云正忠[导读]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的民族之一。它的历史大至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期。云正忠(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中医院广西融水 545300) 1 从历史根源看苗族医学起源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的民族之一。它的历史大至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期。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苗族先民受到历代反动统治阶级的迫害、残杀,历尽了长期迁徙的艰辛和磨难。他们从北由南、由东而西,足迹遍布半个中国,为开拓祖国边疆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以自己辛勤劳动和罕见的吃苦耐劳精神建造自己的家园及丰富文学遗产和精湛医药技术。 苗族医学源流久远,早在公元前二零六年西汉时代史学家刘向在《世说新语》的《说苑辩物》中说:“吾闻古之医者曰苗父。苗父之为医也,以营为席,以刍为拘,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诸扶而来者,举而来者,皆平复如故”。近人医学家刘镜如在《中医史话》里说:苗父……是苗黎的巫师(意即巫医)。《山海经·大荒西经》曰:大荒之中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从此升降,百药爱在。黔桂湘边界传有“一个药王,身在四方,三千苗药,八百单方”。湘西流传有苗族医药的祖先是药王爷爷。药王爷爷是一个周身透明,状如玻璃,有翅能飞的神人,他不怕艰难险阻,披星戴月。为苗族“贫税贫嘎”(苗语:意即寻药找方)。从历史记载,民间传说得知,苗族医学不仅是在公元前后,而是起源于神话时期,可见苗族医药源远流长。 2 别具一格的苗族医药 苗族医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在诊察疾病中,以望(诊)号(脉)问(诊)摸作为诊察疾病的主要手段。在治疗上主要以内服药液,外敷、薰(水薰、烟薰)针(银针、火针)点(手点、火点、烟杆点)洗(药水洗)拔(火拔)捶、推、刮(油刮、药刮)钳(水钳)药酒(外擦内服)药淋洗、佩药等。在诊断上将人体症候共分为七十二风证,用以辨别疾病在临床中表现的各种症候群。七十二风证,它既概括了现代医学中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感觉系统、骨骼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淋巴系统,也包括了内科、外科、儿科、妇科、皮肤、五官、传染、精神等疾病的内容。 苗医在立证、辨病过程中,是以苗族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为基础,七十二风证就是根据这种所见所闻而命名的。在七十二风证中,以动物命名的就有二十二证。如老鸦风、猪母风、燕子风等。以形象命名的就有五十种风证。如:扁担风、天吊风、停风、定风、哑风、火风、铁线风、乌风、半边风等。 在七十二风证中各都以自己独特的临床病候表现而取名。如:岩鹰风病人发病时,双手煽动、像岩鹰震翅状从而以此取名。又如:蛇风证病人发病时表现蛇的特征,常伸缩舌头因而取名蛇风症。水风症,病人常常一物不食只以饮水为生故此得名。蚂蚁风,周身如蚁爬,但看不见。蚂蚁蛋风,周身起疹,奇痒。羊风,学羊叫。牛风,学牛叫。白血风,全身皆白。锁喉风,呼吸困难等。其他证也据各证的症候而定名的。 在证上如此,而在治疗上也是根据七十二风证中所分辨的症候所属而专药专治的,且具有独特的治疗方法。如在治疗岩鹰风时,除了用七十二风证中所指定的药物外,还需要用三十六照火中的火攻疗法,这是根据岩鹰的特点,怕火药铁砂,其主要作用又是在两翅,因此配药时必须加少许火药铁砂同煎内服,同时用桐油灯草火烧双肩峰穴,使之不再展翅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又如:鲤鱼风,从鲤鱼特点是腮部调节起作用,鲤鱼怕茶枯,故在治疗时必须根据这一特点,在治疗上用桐油灯草烧腮部,问时用药时加入少许茶枯同煎内服而达到治疗作用。羊风症必须根据羊怕水的特点,在治疗上除服用药外,还需煎药水外洗、薰蒸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其他各种证的治疗也必须按照各证所属的特点予以论治方能收效,否则收效甚微。 七十二风证,是苗医用以诊断、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特别在小儿科应用最为广泛。如安垂乡老民族医吕昌良,在日常诊病中都是按照七十二风证论治,为患者除忧解难,据他本人粗略估计年诊治不下七八百人次。 苗族医药是苗族先民长期与疾病斗争的结晶,由于受历史、地理环境的局限,加之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生理、病理的认识是比较粗浅的。对疾病诊治过程中,苗医只能根据自己现有条件,对病人作深入细致的观察,从而找出诊治疾病的规律。通过临床并结合本民族的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加以形象的概括,即借助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的形象来对疾病进行命名或诊治。从而由原来的单方、验方,治疗疾病发展到七十二风证的独特体系。这一体系同资料记载,及苗族发展史是相一致的。 但是苗族医药长期以来受到封建统治阶级及其他因素的排斥、压迫,因而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得不刭很好的发掘整理和提高,致使这一古老的民族医药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甚至逐步消亡的危险地步。据调查,我县民族医五十岁以上的占总人数的68.7%,二十至三十九岁的仅占3.5%。眼看有丰富经验的老苗医相继去世,这一抢救工作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一九八四年卫生部、国家民委在内蒙召开的全国民族医药工作会议指出。发展民医药学,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而且是执行国家根本大法的问题,是提高民族自尊心,继承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促进民族团结加速民族医药卫生事业建设,都有积极意义。会议要求各地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抢救民族医药遗产。我县在此精神鼓舞下,成立了民族医医院。这一新生事物如同初生女儿,目前正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多方关照,要从人力,财力上给予支持和帮助,使之能较快地发展。深信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苗医这一古老的医学一定能够为各族人民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苗族刺绣的文化内涵及其技艺传承初探

苗族刺绣的文化内涵及其技艺传承初探 ——以台江县为例 摘要: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文化灿烂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自己独特的刺绣文化,以其绚丽多彩、工艺精美而获得世人赞誉。台江是号称“天下苗族第一县”,同时也是苗族文化保存得较为完好的地区之一,文章从挖掘台江县苗族刺绣文化内涵的角度,致力于苗族刺绣的文化内涵、技艺的研究,对台江县苗族刺绣工艺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进行概括和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苗族刺绣;文化内涵;技艺传承;台江县 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民族,苗族文化的传承除口头文学外,另外的一种形式就是苗族刺绣,而苗族刺绣的造型与技法的多样性、独特性、文化性、稀有性和不可复制性在世界上堪称一绝。苗族刺绣图案含有许多古老而神秘的符号,记载了苗族的历史、宗教信仰、道德伦理社会变迁,为人类同源文化提供有力的佐证,成为苗族寻根族源的与口头文学相辅相存的“教科书”,也体现了苗族人民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意识,是后人研究苗族文化历史的有形载体。 一、台江县苗族刺绣的类型 台江县是苗族文化大县,苗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97%,号称“天下第一苗县”,苗族先民在这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苗族素有“无花不成衣”之美誉,姑娘自幼学习针法,嫁妆多为亲手刺绣。台江苗族刺绣是苗族人民以勤劳和智慧创造的一门艺术,堪称“无字史书”,其蕴含的文化内含可折射出苗族的历史和变迁过程,具有极高的文化品味。 由于受到不同的社会历史、自然地理、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各异,因而制作的刺绣造型风格也各异。就服饰而言(服饰不同,其刺绣纹案也各异)台江苗族服饰可划分为方尼型、方纠型,方南型、方翁型、方白型、方秀型、翁芒型和后哨型等九个不同类别。刺绣手法主要有平绣、盘练、辩绣、叠绣、纵绣、缠绣、破线绣、锁绣、绞绣、扭绣、马尾绣等多种。有的凭对大自然事物的观察和感受,不用起草,便信手绣出;有的在布面上画好图案再绣;有的用剪纸粘贴进行刺绣。刺绣纹样造型多为夸张得体、风格独特的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等。其中以龙、鱼、蝴蝶、蜈蚣、蝙蝠等图案最为广泛。

苗族传文化传承情况

苗族传文化传承情况 根据我们自己所设计的《苗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调查》的问卷,将调查获得 的数据、谈话内容进行归类分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苗族传统文化传承中存在 的问题。 1、 关于苗族民族语言的掌握与应用情况 我们在“关于苗族语言的掌握与应用情况”的调查中,被调查者对“苗族语言 非常熟练,并且经常使用”的人达84%;“能够听懂,也会使用简单的对话” 者为2%;“基本上能够听得懂,但不会使用”者为2%;“完全不会,知道较少,基本不使用”者为12%。 苗语是苗族人民主要的交际工具;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族无自己的民族 文字,民族文化的传播主要依靠口耳相传。[2]通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苗族同胞在村民与村民之间、家庭内部的日常交往都使用苗语。边远村寨的苗族学 龄前儿童、中老年妇女只会使用苗语,少使用双语。大部分中青年人既能够使 用苗语,也会讲汉语,还有的会讲侗语或水语。知识分子家庭、与汉族通婚的 家庭,少讲苗语,多讲汉语。因此,我们认为苗语的传统地位比较牢固,短期 内不会消失,传承民族文化最基本的条件还是具备的。 2、 对苗族传统民族服饰的认知情况 在“对苗族民族服饰的认知情况”的调查中,被调查者对于苗族民族服饰 “会自己做,并经常穿戴”的人为14%;“自己会做,只有在重大民族节日活 动才穿戴”的人为33%;“自己不会做,只有在民族重要活动时才穿戴”的人 为41%;“自己不会做,也不穿戴”的人为12%。 改革开放后,苗族同胞与外面世界的沟通与交流扩大,作为苗族族徽的民族 服饰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在日常生活中完全穿戴苗族服饰的苗族越来越少。年 轻人取而代之的是汉族服饰和西装,市场上各种时髦款式的服饰在苗族社区都 能见到,老年人也很少在平时穿戴民族服饰了。苗族同胞在节日期间,往往有 一部分人穿戴民族服饰,但是节日一过,传统民族服饰也就收藏起来了。因此,我们认为:苗族服饰在短期内不会消失,但存在着消失的危险。过去的服饰是 族徽,民族精神的象征,民族歧视越厉害,族徽的作用就越大。如今民族敌对 情绪已经消失。服饰上的族徽作用渐渐淡化。对服装的穿着不是那么严格,服 饰的流变速度就会加快 (3) 3、对苗族民俗文化的认知情况

贵州苗族文化

贵州苗族文化 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悠久、分布面广。苗族又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在五大洲都有足迹,主要分布在泰国、老挝、越南、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一在国内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内。其中贵州最多,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共有3686900人,遍布全省的各专州县市。古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又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最多,也最集中,而台江又是全国苗族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县,苗族占全县人口97%,被称为“天下苗族第一县”;其余分布在毕节、铜六、遵义、黔南、黔西南、安顺、六盘水、贵阳市等,人们常说:“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苗族喜欢聚族而居,仅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就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为全省苗族的39。5%,且多数分布在远离城市的偏僻山区,以村办单位聚族而居,与其官民族合村共寨的极少。 贵州苗族集中了全国苗族主要的文化特征,如较大的方言,次方言和多数土语(苗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文,有湘西、黔东。川黔慎三大方言区),台江苗族属黔东方言,主要的服饰类型,重要的工艺美术,基本的风俗习惯,基本类型的耕作文化等等,无不具备,可说是全国苗族文化的代表。中外许多民族学者,都把贵州作为研究苗族的理想园地,而台江又是这块理想园地中一颗最亮丽的明珠。下面主要对台江苗族历史和习俗作简要介绍。 苗族的源流及迁移 (一)源流 苗族源于黄帝时期的“九黎”,尧舜时期的“三苗”。“九黎”是五千多年前居住有黄河中下游的一个部落,后与黄帝部落发生战争,即历史所称的“琢鹿大战”。在战争中,黄帝与炎帝联合,九黎首领蚩尤被黄帝擒杀,余部退入长江中下

融水苗族自治县

融水苗族自治县(Rongshui Miaozu Zizhi-xian)辖县,林业重点县之一,是全国成立最早的苗族自治县(1952年11月26日)。融水苗族自治县地处广西东北部,柳州市北部,东临,南连,西与,西南与接壤,北与贵州省,东北与毗邻,与贵州省毗邻。面积4624平方公里,人口48.29万,有苗、瑶、侗、壮等少数民族人口35.41万人,其中苗族人口19.71万人,占总人口40.81%。县府驻()。 历史沿革 融水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北部,属柳州市所辖。东临融安县,南连,西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 融水苗族自治县 西南与接壤,北与贵州省,东北与毗邻,域面积4624平方公里,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地融水镇,县城位于东经109°14′,北纬25°04′。支柳铁路和融江过境。融水春秋战国时期为百越之地。秦时属郁林郡。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为潭中县,属桂林郡。南齐建元三年(公元481年)置,同时又置,治所均在今融水镇。南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在今融水镇对岸置东宁州,此时州治与郡治隔江相望。隋初撤销齐熙郡;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东宁州改为融州,齐熙县改为;炀帝大业二年()复撤融州,将义熙县并入始安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设融州,辖义熙、武阳、、安修四县;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改义熙县为融水县(此为融水得名之始);元年(公元742年)改融水县为融水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称为融州。此后五代十国时期沿袭融州,辖融水县。北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改融州为融水郡,崇宁年间升格为军州,置清远军;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为乾南路帅府;大观三年为下都督府。元朝时期置;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置融州路总管府,二十二年降为散州。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撤融水县并入融州,洪武十年降州为县,称为融县,属柳州府。清朝融县名称不变,属柳州府。民国时期仍称融县,先后隶属柳州府(公元1912年)、柳江道(公元1913年)、柳江区行政监察委员会(公元1926年)、柳州民团区(公元1930年)、柳州行政监督区(公元1934年)、第四行政区(公元1940年)、第二行政区(公元1942年)、第十五行政区(公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49年至1952年7月融县隶属柳州专区。此间,1951年7月,融县人民政府从融水镇迁至,于次年9月成立融安县;1952年11月,以原融县中区为主,先后从、融安县、三江县和贵州省的从江县各划出一部分地区,成立了大苗山苗族自治区(县级),属专区;1955年,大苗山苗族自治区更名为“大苗山苗族自治县”,至1958年改属柳州地区;1966年,大苗山苗族自治县改名为“融水苗族自治县”,至2002年12月改属柳州市。 2000年,融水苗族自治县辖4个镇、15个乡、2个民族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 425608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融水镇57497、和睦镇20992、三防镇19681、怀宝镇14882 、融水乡26947 、永乐乡24483 、四荣乡16475 、香粉乡11875 、安太乡20825、洞头乡16568 、汪洞乡15052 、同练瑶族乡10187 、滚贝侗族乡15302 、杆洞乡22267、安陲乡20484、大浪乡19912 、白云乡28439 、红水乡17830 、拱洞乡19884 、良寨乡14098 大、年乡11928。现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 2002年9月29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2]88号):原柳州地区的、融安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划归柳州市管辖。 2003年,融水乡与融水镇合并为融水镇。 2003年融水苗族自治县行政区划一览(辖4个镇、14个乡、2个民族乡):(根据当年广西行政区划代码整理)

现代设计中苗族图腾文化及图形纹饰的发展研究

现代设计中苗族图腾文化及图形纹饰的发展研究 贵州苗族的图腾文化是一种原始宗教的形式,主要的 图腾崇拜有牛图腾、鸟图腾、龙图腾等等。在现代服装设计 中应用贵州苗族的图腾文化作为装饰,能够体现出现代与古 典的统一,表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设计美感。本文简要分析 了贵州苗族的图腾文化,并对现代服装设计中贵州苗族图腾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探讨。 贵州苗族的图腾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图腾是一种带有民族特征的文化,而图腾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服饰。我国的各少数民族的日常服饰中充分的体现了本民族的图腾文化,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式样、花纹和图案。如果能将这些承载着图腾文化的服饰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能够给现代服装设计提供新的灵感。 贵州苗族的图腾文化以及其在服饰中的表现 1. 龙图腾 龙图腾是贵州苗族图腾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夔龙、琳纽龙、婆番龙、贩绷龙、蛇龙、象龙、马龙等等。龙作为苗族文化中最大的神,与汉族的龙图腾最不同的是,文化中的龙图腾还保留着其他动植物的特征。这也在苗绣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在苗族服饰中经常出现各种形态的龙的

形象 2. 鸟图腾 苗族文化中认为自身是鸟的亲族,因此对鸟有一种天然的亲近和崇拜。当今的黔东南苗族的女子经常以鸟羽作为头饰,或者将头饰制成鸟形。贵州的六枝苗族的男子喜欢插戴一束三尺长的锦鸡尾羽。贵州省中部云雾山区的苗族妇女的服饰中经常出现鸟翅膀或鸟雀眼刀的图案,也就是从鸟雀的眼睛或者翅膀形状抽象而成的装饰几何图案。在苗族文化中认为人死后能够变成鸟,飞回祖宗的发祥之地。因此在服饰上广泛的应用鸟的元素,更能够体现其与祖先之间的联系。 3. 牛图腾 苗族为农业民族,牛与苗族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牛图腾崇拜。苗族人认为牛是人类得力的帮手和忠实的朋友,对牛非常崇敬和疼爱。例如在苗族文化中要选择祭祖牛,将祭祖牛作为神牛单独供养。在年节时,苗族人也会先让牛享用酒饭,以表示对牛辛勤劳作的感激。在苗族文化中不允许在祭祖牛面前说出亵渎之言,可见牛图腾在苗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在苗族的服饰中也经常有牛的形象,将牛的形象广泛的用在男性和女性的服饰之中,将牛视为吉祥、勤劳、神圣的象征。 在现代设计中传承与发展贵州苗族图腾文化贵州苗族图腾文化是一种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别具一格的文化美感,能够给人一种独特的审美享受。长久以来,苗族人民在自己的服饰文化中

凤凰古城苗族的民俗风情

凤凰古城苗族的民俗风情 欢迎进入凤凰银饰传习所官网了解更多的苗族银饰和凤凰古城旅游资讯,打造精美苗族手工艺银饰品,传承千年苗族银饰文化。 凤凰县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习所将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作为自己的职责,从未停止对苗族传统文化、工艺的挖掘、保护和技术改造。目前已挖掘、复原、整理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工艺有:溶化、锻造、浮雕、透雕、圆雕、冷拉丝、搓丝、多层掐花、编丝、吹焊、镶嵌等,并已用于产品制作。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与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接壤,面积15486平方公里,境内居住着土家族、苗族、回族、瑶族、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人口264.58万人,其中土家族105万人,苗族86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2.9%。辖吉首市和龙山、永顺、保靖、花垣、古丈、凤凰、泸溪七县。 苗族是一个十分好客的民族。有稀客、贵客来到苗寨,往往是主人家请客喝酒吃饭以后,主人家的兄弟、房族、友邻甚至全寨的人家都会接着来请,真可谓“一家客人全寨亲”。苗家请客大都有鸡、鸭、鱼、肉和木耳、香菇、豆腐、豆芽,以及富有民族特色的腌鱼、盐酸菜、香肠、血豆腐等菜肴。不仅要敬酒劝酒,还要唱古歌、飞歌助兴。 住房大多为木结构建筑,有平房和楼房两种,也有长方形的茅草房。多以大米为主食,玉米、小麦、红薯为辅;一些地方以玉米、荞麦和土豆为主食。饮酒的嗜好十分普遍。各地妇女服饰差异较大,多数地区妇女穿大领对襟短衣和长短不一的百褶裙,有的长及脚面,有的短至膝盖。部分地区妇女穿大襟右衽上衣,下着宽脚裤。有的上衣无领,衣袖和裤脚缘有宽大花边,头缠布头巾,戴耳环、项圈、手镯等饰物。苗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挽髻于头顶,配上各种式样的包头帕,有的包成尖顶、圆顶,有的把头发绕在支架上,高竖于头顶上。她们的盛装以黔东南的独具特色,把银饰钉在衣服上成“银衣”,头上戴着形如牛角的银质头饰,高达尺余。男子服装差别不大 婚俗:婚前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多数以本人意愿与征求父母意见相结合。 丧葬:行土葬,葬礼较简朴,但均以芦笙奏哀乐。主要节日有苗年、春节、四月八、吃新节、龙船节、清明节。 礼节:宴会上,鸡头一定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赐于年纪虽不大但不常来的远客。吃鱼时,主人往往将整条鱼敬给客人。有些地方还敬“牛角酒”、“梳子肉”“,客人如一一接受,主人最高兴。如有人酒量小,不喜肥肉,可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禁忌:“四月八”这天,各家不得役牛;参加送亲的人们一路上要小心行走,千万别把腿脚扭伤,否则会被认为不吉利;人死入葬后一个月内,家里人不能婚嫁,也不能唱歌或吹芦笙;有的地方过年节不许杀狗,更不许吃狗肉;禁止在寨子周围挖土,禁止砍伐寨子附近的古树;同辈男女都以兄弟姐妹相称,最忌“姐夫”、“妹夫”之称。,多着大襟或对襟短衣,下穿长裤。部分地区男子穿麻布短衣或长衫,披编有几何图形的披肩或羊毛毡.

贵州苗族文化发展史

贵州苗族文化发展史 (贵州省桐梓县麚角山苗寨民族文化旅游服务中心转载) 作者:谢先林 更多苗族资讯来自神州苗族网:https://www.doczj.com/doc/835587054.html, 1.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监察御史裴承祖上奏朝廷:平越、龙里、新添、都匀等卫,平浪等长官司诸种苗蛮,不知王化,宜设儒学,使知诗书之教。 2.明正德三年到五年(公元1508~1510年),王阳明贬谪贵州,在龙场书院讲学,苗、彝人民环观听讲者甚众。 3.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题准贵州各属大学取进苗生5名,中学3名,小学2名。均属各学肄业,廪额大学2名,中小学1名。次年,题准贵州各属苗生分大中小学,定入学补禀额数。 4.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清廷饬令贵州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普遍设立义学,有的还直接命名训苗义学,至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全省兴设义学301所。 5.清康熙四十五(公元1706年),题准贵州仲家,苗民子弟一体入学肄业。 6.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改苗学童为新童。 7.州等处苗疆义学,化导苗民子弟。并对设立苗疆义学的目的、计划、经费、教育内容、管理办法等提出具体措施。 8.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清廷规定贵州各属苗民岁科两考试者,仍与汉童合考,不必分立新童取进,取消了科举考试与入学

名额对少数民族的特殊照顾。 9.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清廷议准裁撤社学之师,取消对少数民族加额取进科举的照顾。 10.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松桃苗族贺增龄考取庚子辛丑科举人,成为松桃苗族中的第一位举人。贺增龄后任松桃书院山长,对教育本地汉苗子弟有所贡献。 11.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6年),美国基督循道公会在威宁石门坎创办光华小学。美国基督教内地会在威宁葛布(今属赫章)创办光华小学。 12.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7年),中华基督教内地会美籍传教士党居仁到安顺少数民族地区传教,并设学校于柴家苑,招收少数民族学生。 13.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循道公会西南教区苗疆部设立专门管理苗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机构--教育委员会。该会以石门坎光华小学为中心本部,逐步地向石门坎周围地区推广、扩大办学,其他地区发展的学校为光华小学第××分校。 民国年间 1.1912年,麻江县苗族青年吴厚安考入贵州陆军讲武堂,毕业后,任黔军旅长、师长等职,并捐资兴办都匀五中。吴厚安解放后任贵州农林厅厅长。 2.1913年4月30日,《贵州公报》有苗民兴学的报道:平越县(今福泉市)西乡王卡、江边等寨苗民各捐树木、砖瓦等,在大麻

融水苗族自治县民族中学简介(2018春)

融水苗族自治县民族中学简介 融水苗族自治县民族中学位于县城北面,创建于1986年,占地面积100.7亩,建筑面积25989平方米。学校始终坚持“弘传统文化,育民族英才”的办学宗旨,以“立德润心性,笃学致远行”为核心理念,“达亨秉正气,达佩蕴秀慧”为育人目标,“明责、知礼、尚美、爱物”为校训,“笙馨同音,行健合道”为校风,“作蝶铸魂,崇文启智”为教风,“诚勤睿朴,厚积敏行”为学风。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享誉一方。 学校现有60个教学班。教职工216人,其中教师200人,教师中高级职称21人,中级职称111人,具有教师资格证人数达100%,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1人,本科学历171人,专科学历28人,学历达标率为100%。学生3687人,大部分来自全县各乡镇边远村寨,少数民族学生占82.5﹪,其中内宿生3068(女生1770、男生1298)人。 学校目前有教学楼三栋,实验楼一栋,综合楼一栋,食堂一间,学生宿舍楼八栋,有设备齐全的理化生实验室、仪器室,有计算机室、图书室、阅览室、校医室、体育器材室、多媒体教室、田径运动场、六个篮球场和一个生态广场,有功能先进的校园智能广播系统和多媒体教学系统、直饮水系统,安监系统,学生热水系统,能满足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需求。 多年来,学校坚持走民族特色的发展之路,学校办有香港福幼女子班,开设有芦笙与苗族舞蹈、苗歌、苗族刺绣等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学校高扬素质教育的大旗,注重学生体艺教育,在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

开展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等方面成效显著。 学校曾获得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自治区“文明单位”、自治区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学校、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示范学校;柳州市“平安单位”、“优美校园”;自治县“民族团结先进单位”、“教学质量特等奖”等荣誉称号。随着教育现代化工程的不断推进,学校教育教学设施不断完善,校园环境日渐优化,办学水平稳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大苗山民族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8.3

探讨苗族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探讨苗族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通过对凯里市舟溪小学和舟溪中学市师资、教材和课程设置进行实地调查,发现苗族文化在中小学教育传承中面临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苗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必须结合实际、与时俱进和特色发展,政府重视,学校实施,师资齐全,教材合理,激发学生的兴趣,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才能够得以实现。 标签:苗族文化教育传承对策 一、中、小学在传承苗族文化中实施情况 凯里市舟溪完小和舟溪中都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学校。凯里市舟溪镇是苗族的主要聚居地区之一,境内民族文化资源丰厚。凯里市舟溪中学充分挖掘苗族文化资源,通过学校教育传承苗族文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1.凯里市丰富多彩的苗族文化 全市总面积1306平方公里,人口63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6%,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3%,是一个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是全国少数民族比重最大的城市之一,民族传统节日多达135个,素有“百节之乡”、“歌舞海洋”的美称[1]。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异彩纷呈的民族服饰千姿百态,造型样式之多,装饰手法之丰富,工艺技术之精湛,当称民族服饰之冠。苗族服饰可以称得上是“穿在身上的史书”,独领一代风骚[2]。风格独特的苗家吊脚楼,堪称民族工艺一绝的挑花、刺绣、蜡染、银饰,豪放的苗族飞歌,动听的芦笙金曲,精彩的斗牛、斗鸟、斗鸡以及有千年历史的苗家酸汤鱼等,无不闪烁着东方民族民间文化的光彩。 2.黔东南学校民族文化教育特色鲜明 凯里市舟溪镇舟溪民族中学位于凯里市舟溪镇,学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教职工76人,学生1000余人。多年来,舟溪民族中学在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中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效。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发现,舟溪民族小学“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苗族语言进校园。凯里市舟溪中学制定相应措施,鼓励学生讲本民族语言,开展与民族语言的相关活动,比如演讲、讲故事、小品等活动; 第二,苗族民歌进课堂。舟溪中学收录了十余首苗族民歌作为全校音乐课教学教唱歌曲,即《走进黔东南》、《行歌坐月》、《黔东南的七月》、《苗岭谣》、《太阳鼓》、《苗岭飞歌》、《干一杯》、《苗乡侗寨》、《芦笙场上》《醉苗乡》《梦的摇篮》等,并在校园内经常播放

[苗族,传统文化,作用]教育在传承和发展苗族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教育在传承和发展苗族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我国《教育大辞典》对少数民族原始社会形态教育作了这样的解释:在少数民族原始社会,人们还尚未从生产生活过程中完全分离出来,那是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教师,社会即学校,长辈或能者即教师,各种知识互相交织,包罗万象,呈现教育社会性;全社会成员一律平等,不分男女老幼,聪明愚笨,均有受教育权利,表现受教育的全面性即使在当今我国苗族地区,社会教育依然是传承和发展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一、苗族社会教育的基本形式 苗族是一个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许多丰富多彩的苗族传统文化都是通过社会教育的方式来完成的。我国苗族地区社会教育的基本形式主要是人们通过举行祭祀、婚庆、丧葬、集会以及节日等集体活动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这些集体活动积淀和熔铸了苗族的历史传统、宗教信仰、伦理规范、民间习俗等文化内涵,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具体表现形式。通过举行上述原生态的社会集体活动,将参与者带入苗族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中,让他们在这种原生态的社会集体活动中学习和领悟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二、苗族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 第一,生存技艺教育。在古代苗族社会,苗族先民主要以粗狂的农耕生产为主,辅之以采摘和狩猎维持生计。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苗族先民社会教育的内容便是传授生存技艺,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苗族老人在带领年轻人进行农耕生产、制造工具、采集野果以及狩猎等过程中,向他们传授苗族社会基本的生存技巧和经验。 第二,民族历史教育。苗族历史是一部艰难的迁徙史,追溯民族历史、探寻民族由来不仅是每个苗族个体的心理需求,而且更是苗族人民进行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传统苗族社会,茶余饭后,苗族小孩经常围坐老人旁边,聆听他们唱说苗族古歌或讲述神话传说,每一次闲聊都将是苗族小孩的一次生动的社会教育课。 第三,行为规范教育。苗族往往聚族而居,一个家支或宗族多居住在一个村寨,一个或几个村寨组成鼓社。在传统苗族社会,苗族人民以鼓社为单位开展各种集体活动如集体劳动、集体祭祀、集体节日等。每一种活动均由知晓苗族习俗的理老主持仪式,宣讲各种宗法礼仪。每举行一次活动人们都会从中受到一定苗族传统礼仪的熏陶,这对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三、社会教育传承和发展苗族传统文化的方法 第一,开展民间文化活动宣传苗族传统文化。社会即学校、生活即老师是民族地区社会教育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动概括。在利用社会教育传承和发展苗族传统文化方面,贵州苗族地方政府曾做过多次尝试。例如2002年,贵州省台江县县直属若干单位与县境内一个乡镇或村组成苗族文化俱乐部,请苗族歌舞教师指导,每逢周末轮流在县城秀眉广场开展唱苗歌、跳苗舞活动。苗族文化的真正继承者是当地普通苗族群众,开展民间文化活动宣传苗族传统文化,有助于扩大苗族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实现苗族文化社会教育主体的自然生成。例如通过举行鼓社祭活动,让人们在苗族历史与文化的代言人巫师的引领下中接受

苗族民歌

苗族民歌介绍 ------以雷山县为例 开头:大家早上好! 今天很荣幸有机会给大家介绍我的民族文,今天我的ppt是关于苗族文化 Good morning everyone! Today, I am honored to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introduce our national culture. Today I do the PPT is about the miao culture . PPT 1第一页:首先我们看第一页,是关于苗族及音乐的概述First we see the first page, is about the overview of miao and its music 贵州苗族音乐音调的风格面貌,可以分为四大色块,东部色块,中部色块,西部色块,黔中南色彩小块 Guizhou miao music tone style appearance,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color piece,Eastern area, middle color piece and color piece in the west and guizhou zhongnan color small pieces。 Ppt4:接下来简单的介绍下苗族民歌的作用和语言使用状况 The following simple introduce the role of miao's folk songs and language usage 我认为在座的很多同学都喜欢音乐吧,那我想问一些同学,你们为什么喜欢音乐或者说音乐有哪些作用呢? I think a lot of students here are fond of music, that I want to ask some of my classmates, why do you like music or music what role?

贵州苗族和苗寨里的酒文化与风俗介绍

贵州苗族和苗寨里的酒文化与风俗介绍 客人来了以美酒招待,是苗族人一种神圣而不可改变的待客礼节。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有酒必有歌;从家常一日三餐到办喜事、丧事乃至大型的民族节日活动,酒都是必不可少的。 拦路酒 迎接远道而来的贵宾,苗族同胞们常常会在寨门前摆上十二道拦路酒,由身着盛装的苗家少女给客人敬酒。这般场景,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这是最隆重的礼仪,也是苗家最高规格的接待方式。在苗家醉酒,会被好客的主人视为真诚的表现,主人会叫几个女孩子服侍你,即使她们辛苦三天三夜,也绝没有一丝不高兴的样子。 牛角酒 在大型接客仪式中,客人进寨、入席之前要喝用牛角盛的酒—牛角酒,这个过程也叫做“过牛角酒关”。一般在路口、大门口,设二至三道酒关。在每个关口备有一对牛角,由两个人拿着,客人来到,即把牛角递到客人嘴边,客人只能用嘴来接,不可用手,一旦用手接了,吃不完就麻烦了,那牛角可放不稳,退给主人吧,主人又不肯接。有人一见牛角酒就怕了,想方设法蒙混过关,乘主人不注意,从一侧

钻进去。但这一招往往不成功,逃酒者很快就会被主人捉住,引发席间一串笑声。 “梅开二度”的夜宴 苗族人家接待客人,按传统习惯,晚餐一般分为两次进行。第一次让客人吃饭,主人一般不陪,即使陪,也不唱歌不劝酒。有些客人不懂其中奥妙,在这一餐就吃饱喝足了,哪里知道,隆重的待客礼仪还在后面。 主客双方都吃过饭后,客人被安排到寨外去散步,主人便又忙着杀鸡宰鸭了。鸡、鸭煮熟后,就整个放到桌上了。有些客人便会想:这怎么吃?难道这是摆来看的吗?煮好的鸡、鸭捞出后,便在汤里放入大米,开始煮稀饭。 鸡鸭肉摆好后,主人通知客人就座,这时寨邻就一家一瓶酒、一碟肉的来作陪了。主客坐下来后,什么时候才吃那鸡鸭肉?那要等主要客人唱完歌。 有酒必有歌 苗族同胞能歌善舞,无酒歌三日,有酒必有歌。歌是苗族历

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九年级3月月考语文试题

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九年级3月月考语文试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 1. (2分)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萦回(yíng)归宿(sù)建术(shù)骇人听闻(hài) B . 安谧(mì)玄虚(xuán)魅力(mèi)弄巧成拙(zhuō) C . 威摄(shè)热忱(chén)追溯(sù)矢志不移(shǐ) D . 馈赠(kuì)贮藏(chǔ)和煦(xù)岿然不动(kuī) 2. (2分) (2016八下·梁子湖期中) 选出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 . 油光可鉴长呼短叹黯然失色磨磨蹭蹭 B . 正襟危座抑扬顿挫颔首低眉粗制滥造 C . 广袤无垠深恶痛急无可置疑诚惶诚恐 D . 孤苦伶仃冥思遐想浑浑噩噩盛气凌人 3. (2分) (2017八下·重庆月考)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A . 回到家乡重庆,我欣喜地发现不仅高楼林立,而且车流也鳞次栉比。 B . 他演讲时,贯穿古今,引经据典,获得听众阵阵掌声。 C . 阅读中,很多人都容易犯断章取义的毛病。 D . 每当夜阑人静的时候,她总喜欢就着一杯清茶,在灯下读书。 4. (2分)(2017·杭州模拟)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 本报这次开展的讨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稿件之多,范围之广,反映之强烈,出乎意料。 B . 成长是一种经历,成熟是一种阅历。走向成熟是人生的方向,何况恬淡、平和、幸福的人生也离不开成熟。 C . 我们制定的规章制度一定要认真执行,绝不能让它变成一纸空文。 D . 这位“农民诗人”最善于在田间地头和锅边灶头捕风捉影,从普通百姓的日常小事中发现劳动之乐、生活之趣和人性之美。 5.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在技术力量特别缺乏下,这个工程也没有停下来。 B . 我们就互相关心的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C . 纵然功课很忙,我们也要坚持体育锻炼。 D . 他从没缺过课,今天下午,大约肯定是生病了。 二、语言表达 (共2题;共4分) 6. (2分) (2017八上·崆峒期末)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杂剧皆为四折,出场人物虽然不同,主唱却只有一个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