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关随想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梅岭旅游记作文欣赏梅岭旅游记作文欣赏今年寒假,我有幸跟着爸爸去梅岭旅游。
梅岭,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山岭。
听爸爸讲,梅岭就是因为上面多梅花才因而得名,革命家陈毅曾在梅岭上面写过著名的诗《梅岭三章》。
听到这儿,我恨不得马上上去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
一进梅岭,一条石子路顺着山峰向上延伸,两旁葱葱郁郁的树木挺立在梅岭腰间,一块巨大的岩石上深深地刻着“梅岭”两个大字,一条小河在山旁静静地流过,空气清新无比,使人心旷神怡……这一切都显得那么优雅自然,简直像一幅图画。
小河淙淙流过的声音伴随我们来到梅岭的山腰,梅树渐渐多了起来,树上的梅花都竞相开放,清新的空气中夹着丝丝梅香,我贪婪地吸着夹着迷人花香的空气,“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句诗在我脑海中浮现出来,是啊!在冬天的寒冷天气中,梅还能抵挡寒风的侵袭,而且能发出阵阵花香,让人在风中漫步时,突然一股梅花香扑鼻而来,那是件多么美丽的.事啊。
再往前走,人也多了起来,原来我们不知不觉已走到了状元树旁,状元树相传是明永乐年间一位书生高中状元后所栽而得名。
状元树的主干魁梧粗壮,三个人合抱也抱不了,往上看去,那巨大的树冠像把大伞,远远看去,状元树像一朵巨大的绿色的蘑菇云一般。
我和姐姐弟弟合影留念之后,继续向下一站走去……终于到了最后一站——梅关城楼,号称“岭南第一关”的梅关!啊!好一座威武的雄关,那气势的雄伟深深地把我折服了。
那用红笔题写的“梅关”二字苍劲有力,与我面前的雄关浑然一体。
穿过梅关,便走出了广东省,来到江西省了,在一块石碑上刻着“一脚踏两省”五个大字,这时,我的身心感到无比地愉悦,我终于饱览了梅岭的美景,吸尽了梅岭的梅香。
该回家时,我恋恋不舍地走走停停,回过头来望着这美丽的梅岭,真可谓是“一步三回头”啊!梅岭,一个美丽而自然的山岭。
我终于揭开了你神秘的面纱,一睹了你的风采。
梅岭一游,不仅让我大开了眼界,而且更使我从中领略了大自然所创造的东西无疑都会成为我们人类的财富!。
梅关古道观后感600字梅关古道,位于广东省南雄市城北二十八公里处, 是横跨赣粤两省的天然屏障,此地山势险峻,峰峦对峙,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又是古时商贾南来北往的必经之路。
------题记出了珠玑古巷,公路是那样的平坦,宽阔,车行其上,快乐如风。
路旁红了的是桃花,绿了的是禾苗,笑了的是农人,总归是冬去春来了。
顺着路牌指示,绕过弯弯山道,呈现出一派田原风光,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梅关古道?疑惑之即,却发觉路已到了乡间泥径的尽头,将车调了个方向正准备离去,不料回眸间,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有“古驿道”几个大字的牌坊就在那不远处。
于是,跳下车来,朝前直奔而去。
有花香迎面扑来,沁人心脾。
难道是梅花?路边卖茶水的妇人摇了摇头,笑曰:是睡香。
觅其身后,果见几盆状如丁香的紫色“睡香花正吐。
”此花被发现于宋代天圣(1023——1031)年间,因香压群芳而极为名贵,深得历代大诗人的喜爱。
如今,它们就开放在这千年的驿道上,散发着来自远古的神秘气息,神秘而诱人,隐隐若若地仿佛在对行来过往的人们诉说着什么。
脚下这条由青石鹅卵石铺砌而成的山道,便是名相张九龄于唐开元四年(716年)率民众修建而成的长约三十华里的梅岭驿道中的一段,在古代它是连接长江、珠江水系最短的陆地交通要道,曾被誉为中国南北贸易的黄金通道。
史料对此处如是记载:“长亭短亭任驻足,十里五里供停骖,蚁施鱼贯百货集,肩摩踵接行人担”。
在太平盛世,经济繁荣的唐代,古驿道上并未设立关卡,军队驻守也是时有时无。
到了宋代,广盐入赣,为加强管理,增加关税收入,公元1063年,南安知军蔡挺在驿道口建筑关楼,并将其命名为梅关。
位于粤赣交界之处梅岭之上的古驿道除了在经济上曾经做过卓越的贡献之外,还是历代兵家活动要寨。
早在公元前214年,赵佗就率秦军经过梅岭入粤,在岭口设横浦关。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又两次督师度岭北伐。
甚至连开国元帅陈毅也曾带游击队在梅岭战斗过三年,并因此写下了流芳后世的《梅岭三章》。
游梅关古道心得静静地行走在古道上,望着深远悠长的古道,远处惨澹无云的天,是那样的安然自若。
在这喧嚣的尘世,惟有那份寂静可以唤醒我这份焦灼的心境,我将那份深深的思念带给你。
我喜欢肃静,喜欢我心中的这份宁静,没人打搅,彻底的沉浸在属于我自己的的世界里,失去喧嚣,更不会为此浮躁。
喜欢静静的一个人,追求一份安逸,一份自由,也在守候那份情。
又是谁说过,悠长的古道是我走不出的忧伤,你的美陪了我一路泪痕。
我心中的古道是那般柔情那般宁静。
悠长的古道承载着我对你的思念,寄托着我的希翼。
弯弯桥拱。
多少游子踏过桥,踏上人生的'追逐……这接岭桥连接着的是南北的思绪。
它座落在地形险峻、溪深水急的梅山水上,麻条石砌成的石拱堆砌着百代人的心血。
我心中的古道是那般让人思绪,印刻着游人的过往,记录着前朝的繁华。
行走在梅关古道上感受着前朝的空气。
一座座庙宇,一个个短亭,一条条拱桥。
九龄进谏。
唐朝的明智繁华留下了这条古道。
梅国碑上印刻着太平军当年的辉煌,如果没有当年的张九龄,没有当年的太平军,又会不会有此刻的梅关古道?古道芳草,芳草凄凄。
青青石板。
沿着石路向前,一路寻觅,却一路错过。
寻寻觅觅,走走停停,整个冬季都在心中的古道中徘徊。
环顾四周,芳草遍地,暗黄摇曳。
我在这荒芜中寻觅你的痕迹,却在这一片芳草中遗失了自己。
道上的梅花即便在寒风中也如此的妖娆,淡黄粉红,如雪普通,可这里很少有雪。
盘跚漫步。
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长亭接短亭,短亭连长亭。
古道是那样的深远,那样的延续。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的思绪宛如古道般的深远,悠远地延伸着家的思绪。
我心中的古道是那般宁静,可我再也找不到曾经的那份宁静。
妄想在身边也能有这古道的宁静。
当我踏过梅关,行过徽杭,逛过茶马才发现,古道早已逝去。
这些前朝的遗物,如今沾满着有人的喧嚣,遗失了那份悠远的宁静。
悠扬的歌,远飞的雁,漫长的路。
如今再也感受不到。
我心中的那份悠远,那份情长随着古道远去。
观梅随想_450字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相信大家不会陌生吧!对呀,这就是宋朝著名诗人王安石的《梅花》这首诗赞美了梅花不畏严寒,独自开放的顽强精神。
是啊!梅花多可贵啊!百花都在春天开放,如“玫瑰”、“牡丹”等。
它们太娇贵,一到寒冬,都凋谢了。
可是梅花却依然挺立在风雪中,那种坚贞和顽强,给人清新优雅的感觉。
今天,我怀着赞叹的心情,来到家外的一条小路上,忽然,我看见一片梅林。
我来到梅林里,开放的梅花,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弥漫在我的周围。
梅花有雪白的,有粉红的,怪不得远看就像在雪白的绸缎上绣着粉色的花纹。
仔细看看,那美丽的梅花还带着刺呢!那刺应该就是保护梅花的卫士吧!
我摘下几朵梅花,它的花瓣吸引着我,淡黄色的花蕊也吸引着我,连还没开放的花苞也吸引着我,它们就像小精灵,那么秀雅,充满灵气。
看着梅花,再看看梅林,思绪万千:它们既不要肥沃的土地,也不要温室般的环境,生长在高山上,挺立在寒风中,多么顽强的梅花啊!它们没有玫瑰那样艳丽的色彩,没有牡丹那样富贵的身资,也没有百合那样清纯的面容,但仍然招人喜欢。
因为它们有不同凡俗的精神:勇敢、坚贞、顽强、不怕
困难、洁身自好。
,我要向梅花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中,默默迎难而上。
参观梅关古道有感第一篇:《走在历史的风尘里》那天,阳光正好,微风不燥,几个好友相约去梅关古道走一遭。
刚到山脚下,就被那股古老的气息给吸引了。
石板路,一级级向上延伸,两边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偶尔还能听到鸟儿清脆的叫声,好像在欢迎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
踏上古道,每一步都踏得格外小心,生怕打扰了这份宁静。
走着走着,忽然发现路边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一些文字,虽然有些模糊不清,但还是能感受到那份岁月沉淀下来的庄重。
大家凑在一起,试着解读那些斑驳的文字,就像是在解一道谜题,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好奇与兴奋。
继续往前,景色越发迷人。
远处的山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恍若一幅水墨画。
身边的朋友突然说:“你看,这里是不是以前商队经过的地方啊?他们肯定也像我们现在这样,一边欣赏美景,一边想着家里的事。
”这话一出,大家都沉默了,恍若真的穿越回了那个年代,感受到了那份离乡背井的心情。
终于到达山顶,俯瞰下去,整个世界都在脚下。
那一刻,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像是找到了什么重要的东西。
回头看看来时的路,虽然艰辛,但每一步都值得。
下山的路上,大家都有些依依不舍,毕竟这样的经历不是每天都能有的。
第二篇:《梅关古道上的时光旅行》周末的时候,和朋友们一起去了趟梅关古道。
还没开始爬呢,就已经被周围的风景迷住了。
绿树成荫,空气清新,真是个散步的好地方。
开始爬山后,古道的石阶一路蜿蜒而上,走起来还挺费劲的,不过好在沿途的景色足够吸引人,让人心情愉快。
走了一段后,发现路边有个小亭子,几个人就停下来休息。
亭子里有张石桌,几把石凳,坐下来歇息的同时,还能眺望远处的风景。
这时候,有个朋友开玩笑地说:“要是古代的诗人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估计又要吟诗作对了吧!”我们都笑了,想象着自己也成了古代的文人雅士,在这里挥毫泼墨。
继续前行,古道两侧的树木愈发茂密,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
突然间,一个转弯后,眼前豁然开朗,一片开阔地带出现在眼前。
据说这里是古代商旅歇脚的地方,想象着几百年前的商人,带着货物,经过这里,心情肯定是既紧张又期待吧。
梅趣(十一)梅关古道夫人庙的故事超然亭主、编“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春来杨柳枝枝绿,三月桃花朵朵红”-- 三月春光,如诗如画,旖旎妩媚。
山林原野、河岸田园,处处是枝头新芽初露、田间绿荫一片、春风轻拂桃花艳的撩人景象。
三月的春天分外美丽,三月的春天分外娇娆。
美丽的三月最适合游春赏景了。
三月一日,笔者因公事到南雄市,在相关单位领导的陪同下,笔者兴致勃勃地畅游了梅岭古道。
梅关古道距南雄城约30公里,从南雄城驱车半小时后来到梅岭山脚。
可能是由于气温骤然下降的原因,这天的游客并不多,停车场里只停放了四五部车辆。
但据随行的刘主任介绍,随着高速公路的开通,今年春节期间到梅岭赏梅的游客特别多,梅关古道景点门票春节期间也从平时的30元涨到50元一张。
开通高速路所带来的经济效应在南雄很快就得到显现。
在停车坪泊好车,跨过“来雁亭”,我们踏着古朴的鹅卵石铺就的驿道漫步而上。
古道上稀少的游客,使整条古道显得异常安静。
古道两边都是茂盛的梅林,由于梅花盛开的季节已过,大部分梅树花已凋零,树枝上长满了嫰绿的新叶。
而此时此刻正是桃花盛开的时节,梅岭古道两旁桃树虽然不多,但那娇艳欲滴的桃花在一片绿色掩映下显得格外抢眼。
此外,间或有几株矮小的珍珠梅,也还盛开着洁白的花朵。
一边漫步石砌古道上,一边听着刘主任介绍古道曾经的辉煌与酸辛,我们不知不觉来到了“夫人庙”跟前。
“夫人庙”庙门两边悬挂着二副对联:“岭路控南陲驿草蛮烟风度至今怀故相,庙门临北野松声梅影仪形终古拜夫人”、“风度永存神宛在,精诚所至石能开”。
细细品味着这二副对联,不知不觉有一层泪雾蒙住了我的双眼——我仿佛感受到了“夫人庙”在默默地向路人诉说着张九龄这位盛世名相当年开凿梅岭的苍凉故事,诉说着张九龄对岭南家乡的殷殷情怀。
于是,脑海里渐渐浮现出一幅苍凉而又悲壮的画面——秦皇汉武时期,为了开疆拓土的军事需要,朝廷曾在梅岭山中开辟一条山路。
但是,小路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侵蚀,加上多年失修,早已变得面目全非。
写大余梅关古道的作文
今天,学校组织了秋游。
我们准备到梅关古道进行观赏。
真好的天气,我的心情也随之变得很开心。
经过一阵汽车颠簸后,我们终于来到了闻名遐迩的梅关古道。
一站在大门前,就看到中间写着“来雁亭”三个大字,红色的,旁边也刻有许许多多的小红字。
再往里走,我遍看到了很多小石头及木头,老师对我说这是秦代的木头。
石头和木头都有好多颜色,摸上去冷冰冰的,它们铺成了一条石头小路。
我们沿着这条小路往上走,不免感到有些幸苦,但我想到长征时期毛主席和一些将军率领庞大的队伍进行二万五千里的路程都成功了,这点路算什么?遍坚持往上走,许多同学也都是这样。
路旁种着很多梅花,只是一朵梅花也没有,因为现在是秋天,并不是梅花开的季节。
在往上走的路上,我们时不时看到一些清澈见底的泉水和小泉眼,里面竟然有几只小螃蟹,淘气的同学遍伸手去抓来玩。
终于,大家废了九牛二虎之力爬到了最高点。
老师对大家说:“再过去就是江西的梅关古道了。
”“啊?!”我们都情不自禁地发出惊叫声。
我们又试着往下走,直到看到了一个分岔口,便济了进去。
“哇……”我看到那儿的风景,很美。
放眼看去,让我们感到很满足,几座郁郁葱葱的山林屹立在这世外桃源,上空白云飘飘。
这太美啦!但是一往下看,就会让我望而生畏,不寒而粟:这里没有栏杆,而我又站在最前面,要是后面的人一推,或者一不小心,那我岂不是小命难保?想到这里,我不禁后退了几步。
在广东梅关古道和江西梅关古道交界线那儿,我
们一起照了几张集体合影。
梅关古道,你虽然不是最美的,但你也是很美的。
难道不是吗?。
梅关古道作文“哎呀,爸爸,我们这次要去哪里玩呀?”我好奇地问。
“哈哈,我们要去一个很特别的地方,梅关古道!”爸爸笑着回答。
就这样,我们一家人踏上了前往梅关古道的旅程。
当我们来到这里,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那古老的石板路蜿蜒曲折,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我兴奋地跑在前面,一边跑一边喊:“快来呀,这里好有意思呀!”爸爸妈妈在后面笑着看着我。
走在古道上,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树木,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形成一片片光影。
我感觉自己好像走进了一个神秘的世界。
“宝贝,你知道吗,这条古道可是有着很久很久的历史了呢。
”爸爸对我说。
“真的吗?那它以前都发生过什么呀?”我迫不及待地问。
“以前呀,有很多人从这里走过,有商人,有士兵,还有文人墨客呢。
”爸爸耐心地解释着。
我看着脚下的石板路,想象着那些人走在这里的情景,心里充满了好奇。
“哇,那这里好厉害呀!”我不禁感叹道。
我们继续往前走,看到了路边的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一些字。
我凑过去仔细看,却不太认识。
“爸爸,这上面写的什么呀?”我问。
爸爸看了看,说:“这是介绍梅关古道的一些历史呢。
”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一个亭子前,我累得一屁股坐在了凳子上。
“哎呀,好累呀!”我抱怨道。
妈妈笑着说:“那我们休息一会儿吧。
”在亭子里休息的时候,我看着周围的景色,突然觉得这里的一切都好美。
那古老的建筑,那绿色的植物,还有那清新的空气,都让我陶醉其中。
“爸爸,妈妈,我好喜欢这里呀!”我开心地说。
“哈哈,我们也喜欢呀。
”爸爸妈妈齐声说。
休息好了,我们继续前行,一路上我们还遇到了其他的游客,大家都对梅关古道充满了好奇和喜爱。
当我们快要走到尽头的时候,我回头看了一眼走过的路,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慨。
这条古道见证了多少的历史和故事呀,而我今天也成为了它故事中的一部分。
梅关古道,它就像一本厚厚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精彩的故事。
我真希望以后还能再来这里,继续探索它的奥秘!。
梅关:“一关隔断南北天”作者:肖锋来源:《源流》2013年第07期梅关关楼地处梅岭山巅,以“一关隔断南北天”的气势,耸立于梅岭分水界上,故有“一步跨二省”之说。
古时这里原没有关,先秦时梅岭为楚之“枥门”,又叫“南戒门”。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这里始设“横浦关”。
旧址在今雄余公路上,人称“小梅关”;今残存的梅关关楼称“大梅关”,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梅关始建于宋代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
据江西省《大余县志》载:“江西提刑权知南安军蔡挺,立梅关以分江广之界。
”梅关关楼因战争原因累圮累修,现存关楼是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重修的。
原关楼属两层建筑,上层为瓦房、下层为关门,现上层已倒塌,仅存下层关门。
城门上南北两方都有石匾,南面石匾阴刻“岭南第一关”5字,落款是“明万历南雄知府蒋杰书”;北面石匾刻的是“南粤雄关”4字,未注落款。
南面关楼两侧有清光绪癸未年闽汀李化题的“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门联;关楼北的东侧是登关楼的惟一蹬道,西侧竖立一块赭红色大石碑,上刻“梅岭”两个大字,碑高2.7米、宽1.2米,乃清康熙年间知府书题。
更为精彩的是,当年陈毅元帅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还给梅关带来传奇故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偷渡大梅关”。
1934年8月28日,陈毅同志在江西兴国的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
同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领导,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中央红军不得不作战略转移。
10月10日,主力红军离开红都瑞金时,重伤未好的陈毅被留了下来,与项英、贺昌、邓子恢、谭震林等同志组成中央分局,项英任书记、陈毅任中央办事处主任,带领留下的红军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
1935年2月的一天夜里,陈毅等在转移中来到了赣粤交界处——梅岭大梅关。
他们到了大梅关北沿,往下一看,两壁就像刀切斧劈似的,左边无路,右边虽有一条小路,但又直通敌营。
他们只好静悄悄地逼近关隘,依着靠近隘口的建筑物往下走。
但因坎高,身体较弱的同志往下跳就比较困难。
梅关漫步
去年年底,朋友告知,梅岭大雪,梅花怒放,要我作速前来观赏,莫失良机。
在家过完春节,初二即拾行装,一行人匆匆往南雄市奔去。
梅关离南雄市区30公里,雄居梅岭顶部。
近年来,以梅关、珠玑巷为中心,开辟成广东省旅游胜地,以古关古道、古人古事和寒梅胜景闻名于世。
这是一条古老的通道,一段尘封的历史。
梅关古道通于秦汉,是古代沟通中原与岭南的重要交通要道之一。
唐开元四年(716年),时任左拾遗内供奉的张九龄因与当时宰相姚崇意见不合,称病归家,途经梅岭(又称大庾岭)时见古道年久失修,险峻难行,便上奏唐玄宗请求开“大庾新路”。
这个建议得到了玄宗的赞赏,遂下诏命张九龄主持开凿之举,前后用了两年时间,开通了一条宽一丈,长30华里的大道,使梅关古道成了“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的大道。
张九龄开凿大庾新路之后,历代多有修葺,现存是古道是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南雄知府郑述征集民工,用鹅卵石铺砌而成的。
宋朝时(一说明朝),人们立关楼于岭上,并署名“梅关”。
关楼南北两面门楣各嵌有石刻匾额,北门额书“南粤雄关”,南门额书“岭南第一关”。
北门两侧有一副对联:“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据说是清光绪七年福建人李化所涂鸦。
历史上的梅关,是南来北往的重要驿道,中原的物产由长江进入赣水,再经由梅关,就可以通过浈江转运珠三角地区,南方的物产也由此转运北方。
这是一条繁忙的商道,“南北之官轺,商贾之货物,与夫诸夷朝贡,比取道于斯。
”明成化年间雄州知府江璞这样描述梅关,“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士。
”直到上世纪30年代前,梅道古道依然是沟通粤赣两省的主要通道,南雄和大余通公路后(国道323线),古道的利用价值使冷落在历史的烟雨中了。
倘徉于梅关古道上,踏着圆滑坚实的鹅卵石,如同翻开了那尘封的历史。
人们不禁要问:脚下这条古道,在往昔的岁月里,在传播南北文化、繁荣南北经济方面,究竟承载了怎样的历史重任?这南来北往,四方辐辏的客商中,又湮没了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我想,你还是去询问那古老的关楼吧,它也许会告诉你一切。
梅关古道成为中国南北交通要道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后,处于古道上的珠玑巷,便逐渐发展成繁华闹市。
南来北往的商旅、挑夫“日有数千”,古诗云:“编户村中人集处,摩肩道上马交驰”。
江西、福建、广州的许多客商,在此开设商店行栈,赣闽粵商
品在此交流辐射。
唐宋以来,大批中原氏族度过岭岭南迁,曾有153姓氏在南雄珠玑巷聚居驻足,休养生息。
这种繁荣持续了近千年,直到清末,粤汉铁路修通为止。
这里的居民也一再南迁珠三角一带,繁衍至今,各有2000万后裔在珠三角和海外,他们称珠玑巷为“七百年前桑梓乡”。
如今,南雄市政府把梅关、珠玑巷开发成旅游盛地,让珠玑巷的后裔们在此建祠念祖,山里人以特有的质朴和热情,迎接来自珠三角的客人,每年不下10万人次。
随之兴旺的是旅游商业,曾经一度冷落的古镇又热闹起来,林立的商铺,鱼贯的人群,仿佛演绎着往昔的繁华。
寒梅胜景,又是梅关景区的一大亮点。
雪后的梅花,开得正欢呢!你看,古路两旁,广栽梅树,绿树成荫。
人们或来观光,或来休闲,或者前来聆听历史的足音,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每当天降瑞雪,梅花怒放,此时的梅关,梅满坡,花满坡,疏影横斜,暗香浮动。
你看,眼前的一棵红梅,燃烧得像烈焰一般,最为显眼,游客争着在此拍照留影;那株粉梅,像个多情少女,羞红着脸,向人们报告春天的消息;最能触动我的心思的是那成片成林的素梅,它们一株株挂满花朵,一朵朵玉洁冰清,朴实醇厚,清香四溢,别具风姿。
我想:这些梅花啊,尽管风韵迥异,却风骨尤同;躯干精瘦,却铁骨铮铮,迎着风雨,冒着严寒,开得那么精神,开得那么有骨气。
难怪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喜梅如痴,或赞口不绝,或以之自况,或寄托情怀。
南朝陆凯就有折梅寄憎的佳话:“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陆放翁的“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让人感受到的是作者的狂喜之情。
毛泽东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等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
”和歌曲“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封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唤起的是人们发奋向上的激情。
我们一路走来,寻章摘句,总觉得无以表达自己的感受。
是啊,纵观历史,梅诗千万,形成了灿烂的梅文化,万里抽一的诗句,何能尽状眼前这姿态万千的梅风梅韵呢!
在梅岭的半山腰,矗立着一块石碑,雕刻着陈毅的《梅岭三章》,字迹笔走龙蛇,刚劲有力,“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读着这激动人心的诗句,眼前幻化出当年烽火连天的岁月。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陈毅在此领导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天将午,饥肠响如鼓。
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
野菜和水煮。
”“叹缺粮,三月肉不尝。
夏吃杨梅冬剥笋,猎取野猪遍山忙。
捉蛇二更长。
”革命前辈们硬是凭着对胜利的坚定信念和大无畏精神,战胜了敌人的重重围困。
想到这里,眼前的诗句幻化成一朵朵傲霜斗雪的寒梅。
是的,这是一株寒
梅,一株开放在中国革命史上,开放在后人心中的寒梅!如今,当年陈毅打游击的地方,开辟成革命教育基地,让老一辈革命家的豪情壮志世世代代的教育后人。
我想,这株亮丽的梅花,将长开主败,永存不朽。
这是景区亮景之中之最亮丽者。
一座名山一本书,一处胜景一幅画。
闲暇时间去读山,收获的不仅仅是喜悦。
悬泉瀑布,茂林修竹,那是大自的恩赐,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名寺古刹,诗文书画,那是历史文明的沉积,让人感到人类文明的精深与博大。
梅关没有这些,它有的只是盘绕在群山怀抱之中古道,质朴无华、清新自然。
然而,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接,跳动的是时代的脉搏;革命的火炬在这里传递,歌唱的是崭新的乐章。
老区的人民啊!踏着古道奔小康。
梅关归来,有如是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