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子关失守内因探析
- 格式:pdf
- 大小:286.95 KB
- 文档页数:3
忻口会战忻口会战资料图片忻口、太原会战是平津失陷、淞沪会战开始之后,国民党正面战场第二战区组织的一次以保卫太原为目的的大会战,这次会战从1937年9月13日——11月8日,历时近两个月。
会战中,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一五师主力和一二九师一部先后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和夜袭阳明堡战斗的胜利,有力地配合了正面会战。
国军奋勇血战,由于双方实力相差悬殊,忻口、太原相继失守。
从此,华北屏障不复存在。
华北正面战场暂无战事,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深入敌后,开辟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逐渐成为华北抗战的主体。
忻口为晋北通往太原的门户,是保卫太原的最后一道防线。
为了保卫太原,国民党第二战区指挥部集中6个集团军,共31个师、13个旅,约28万多人,由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任前敌总指挥,组织了忻口会战。
具体兵力部署为;以第九、十五、十七、十九军及第十四集团军等部组成中央兵团,由卫立煌副总司令指挥,负责守卫蔡家岗、灵山、南怀化、阳明堡一线阵地;以第十八集团军(除一二零师)、第七十三师、第一零一师等部组成右翼兵团,由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指挥,守卫五台山一线阵地;以第六十八、六十一、一二零师及独立第七旅等组成左翼兵团,由第六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指挥,防守黑峪村迄阳方口一线阵地;以第三十四军、三十五军和第六十六师等部为预备队,由第七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指挥,在定襄、忻县一带策应各方。
日军参加忻口会战的兵力共约3个师团,7万余人,并配有350多门大炮,150多辆战车和300架飞机。
编辑本段过程忻口、太原会战是平津失陷、淞沪会战开始之后,国民党正面战场第二战区组织的一次以保卫太原为目的的大会战,这次会战从1937年9月13日——11月8日,历时近两个月。
10月1日,日军千余人向阳明堡进攻,与中国第十九军一部发生激战,并侵入阳明堡。
2日,在飞机、大炮配合下进攻崞县。
4日,日军混成第十五旅团从崞县以西迂回,向原平镇猛攻。
此时,从平汉路石家庄调来的卫立煌部还没有赶到,由五台山向忻口转移的晋绥军两天后才能到达,形势十分危急。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太原会战失败的原因娘子关一线被突破全线崩溃
导语:1937年7月29日北平沦陷,在攻陷平津后,日军随即将华北部队整编成“华北方面军”。
兵分三路继续侵华,一路沿平汉铁路南侵,一路进攻山东,
1937年7月29日北平沦陷,在攻陷平津后,日军随即将华北部队整编成“华北方面军”。
兵分三路继续侵华,一路沿平汉铁路南侵,一路进攻山东,第三路将目标锁定山西、察哈尔、绥远等地,并把战略重点选在太原。
这一消息,使太原城内一片风雨愈来的景象,但奇怪的是作为山西土皇帝的阎锡山却显得不怎么着急,主要原因是阎锡山与日本的关系十分密切,曾留学日本的东京士官学校,日本人答应阎锡山,只要共产党和国民党势力不进入山西,日军就不进攻山西,鉴于这一点,阎锡山以为日本会绕过山西。
山西素有华北屋脊之称,北有雁门关、平型关,东有娘子关扼守东大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日本人意识到,只有解决了山西,才能确保实际控制华北地区。
于是在占领蒙古后,日军沿平绥铁路直接向山西扑来,像一群饿极了的狼,张牙舞爪露出狰狞的面孔,日本媒体还鼓吹“一个月占领山西,三个月灭亡中国”口号。
大战在即,阎锡山意识到只有和真真抗战的共产党合作,才能抵抗日本的侵略。
1937年8月,国民政府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兼任第二战区副司令率领八路军奔赴山西。
在日军进山西首战的地点,阎锡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认为日寇会继续沿平绥线进犯大同,于是在大同部署,准备决战大同。
可是日军早已看出阎锡山的这个计划,兵分两路,一路佯攻大同,一路从河北攻入山西,目标直指平型关。
平型关和雁门关是晋北大门,如果失守,日军将直抵太原。
生活常识分享。
清朝娘子关战役娘子关战役为中日战争早期的大型战役之一,地点是在中国山西战略要点娘子关,起始时间为1937年10月6日。
攻击部队为日军板垣征四郎率领的第五师团。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清朝娘子关战役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清朝娘子关战役战争总括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10月,在抗日战争的太原会战中,中国第2战区部队在山西省东部娘子关地区抵抗日军华北方面军第1军进攻的防御战役。
日军第1军于10日占领河北省石家庄后,令第20师团沿正太铁路(正定至太原)向山西进攻,以配合由晋北南下的日军会攻太原。
中国第2战区部队一部,在副司令长官黄绍竑指挥下,在娘子关南北地区布防阻击日军的进攻。
日军第20师团一部,在师团长川岸文三郎指挥下分两个纵队西进。
右纵队沿井陉、娘子关向石门口进攻,左纵队沿微水、测渔镇向石门口进攻。
11日,日军进到井陉与在此警戒的中国军队一部接触。
黄绍竑急令右翼第3军向娘子关靠拢,主力集结于大小梁江。
12日晚,日军突破井陉南刘家沟守军阵地,占领井陉,13日晨攻占旧关,当日夜,中国第17师所部向长生口方向日军反击,曾克复刘家沟、长生口和井陉南关车站,但因娘子关以东雪花山失守,第17师反攻未逞,退守乏驴岭。
14日拂晓,第26路军第27师两个团向占领旧关的日军反击,将该部日军压缩到核桃园东南高地。
当日,日军一部由娘子关以北洪子店西进,在六岭关附近被守军第4旅击退。
15日,日军一部突入旧关和关沟。
这时,阎锡山限令黄绍竑和第3军军长曾万钟于16日消灭旧关附近日军。
当日夜,第27师和第3军一部将关沟和旧关的日军包围。
日军一部增援。
双方展开激战,至20日,形成对峙。
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寺内寿一于20日令第20师团向阳泉地区进攻。
当日,第20师团以右纵队攻击井陉、新关、固驿镇方面及以北的守军防御阵线;以左纵队沿横口、测鱼镇、固驿镇向娘子关正面守军后方迂回。
当日拂晓,日军右纵队在飞机支援下向娘子关正面守军赵寿山率领的17师展开攻击,战至22日,守军伤亡极重,即缩短战线于当日夜间转移至神仙洞、绵山、苇泽关、785.3高地、宋家岩底一线阵地。
娘子关失守内因探析
苏芝军
【期刊名称】《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27)004
【摘要】娘子关是晋东屏障,易守难攻.1937年10月日军沿正太路西犯,直逼娘子关,以策应忻口受阻之敌.我军在此同敌人作了殊死决斗,浴血奋战,最后仍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有准备不足、指挥失误、军队协调性差、装备落后、汉奸出现等几个方面.此战我军虽然失败,但都做了极顽强的抵抗,绝非周立波<娘子关前>里面所说的"豆腐军".
【总页数】3页(P47-49)
【作者】苏芝军
【作者单位】阳泉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分院,山西,阳泉,045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5
【相关文献】
1.山西平定县娘子关镇建筑特色探析 [J], 秦葵;蔡唯为
2.娘子关泉域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及保护管理建议探析 [J], 苏红文
3.市场无罪——媒体“商”德失守原因探析 [J], 傅有美
4.今敏作品《东京教父》中剧情巧合设置及内因探析 [J], 朱子航
5.阳泉市盂县娘子关泉域岩溶污染井封堵工程探析 [J], 苏永强;王熙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八路军主要战役战斗平型关战斗:1937年8月下旬,进攻平绥路的日军突破了南口、居庸关,并兵分两路进攻山西。
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以六十一军等四个军防守雁门关,以三十三军、十七军、十五军防守平型关,并电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要求一一五师攻击平型关敌人之左侧背,配合晋绥军作战。
一一五师在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率领下,到达平型关东南的上寨、下关地区集结待机,并决定在平型关东北面之小寨至老爷庙一段山沟公路上伏击敌人。
具体部署是:独立团和骑兵营在灵丘、涞源方向牵制与打击援敌;六八五团位于白崖台以西,消灭关沟、老爷庙之敌;六八六团位于白崖台以东地区,消灭老爷庙至蔡家峪一线之敌;六八七团埋伏于小寨村东面山地,专打敌人的后续部队;六八八团向东长城集结,作为预备队。
9月24日,一一五师冒雨进入伏击阵地,只有六八八团因山洪阻隔没能到位。
25日,当敌第五师团二十一旅团一部及师团辎重部队进入伏击圈时,六八五团和六八六团突然对敌开火,并冲下山将敌人分割包围,展开白刃格斗,经几小时激战,消灭了辛庄、小寨一线之敌。
同时六八七团也消灭了右翼小寨村至东河南镇之敌。
当日下午,灵丘援敌汇合敌之后尾一部,连续攻击六八七团阵地,均被击退。
随后,六八五、六八六团又向东泡池地区与友军对峙之敌进攻,战斗进行到傍晚。
然而,国民党军队未按计划出击,致使被包围的敌第二十一旅团主力乘隙而逃。
是役共歼敌1000余人。
八路军在平型关首战告捷,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民取得的第一个歼灭战的大胜利。
它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增强了全国军民的胜利信心,提高了八路军的威望。
奇袭阳明堡飞机场战斗:1937年10月初,日军以五万之众,兵分三路南犯太原。
第二战区在太原以北忻口一线组织抵抗。
八路军为支援忻口战役,在晋北敌后积极活动,打击日军。
10月中旬,一一五师于平型关大捷之后,继续在雁门关、平型关以北地区活动;一二九师先遣部队七六九团在代县、阳明堡、崞县之线以北地区活动,从侧后打击进犯忻口之敌,配合正面防御作战。
《太行山上》描写了在抗日战争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朱德总司令率领八路军主力部队开赴抗日前线,与日寇浴血奋战的英雄业绩,集中表现了自1937年9月至1940年5月期间,从平型关大捷、阳明堡战役到击毙日酋阿部规秀中将的黄土岭战役等几次重大战役,正面歌颂了我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是民族抗日的中流砥柱,反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表现了八路军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成功的塑造了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形象。
《太行山上》主要讲述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率领刚刚改编完的八路军三个主力师东渡黄河,挺进抗日前线,开辟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光辉历程。
1937年7月,平津失陷、华北危机。
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再度与国民党携手合作,将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由朱德任总指挥,率林彪115师、贺龙120师、刘伯承129师和彭德怀的八路军总部,东渡黄河日夜兼程,奔赴山西,和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回合,共举抗日大旗。
面对日本华北方面军板垣师团迂回山西、吞并中国的嚣张气焰,朱德在阎锡山错误地奉行“守土抗战”的与此同时,部署和指挥了115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精锐板垣师团,第一次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平型关大捷,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正当朱德派遣129师先遣团夜袭日军阳明堡机场,催毁日军空军优势;调动120师伏击雁门关,切断日军补给线,为国民党守卫忻口的卫立煌部解燃眉之急的时候,国民党据守的娘子关失守,国民革命军第九军军长郝梦龄英勇殉职,八路军120师716团“独臂团长”贺炳炎奉命撤出雁门关。
按照中央的指示,朱德下令八路军撤出雁门关向南转移,分别建立晋东北、晋东南、晋西北、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后,太原城在日军土肥原师团和东条英机的增援下失守。
太原失守后,阎锡山和傅作义分别撤至陕西秋林和河南洛阳,朱德则坚持在太行一带与日军展开游击战争。
在中央和朱德总指挥的部署下,八路军在晋东南发动群众,建立敌后根据地。
“西北军”保卫黄河纪实:东渡黄河血战中条山准备战斗的十七路军中国军队在中条山抗击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军国主义的魔蹄,始终没能逾越我国西北前沿的黄河防线。
这与“西北军”东渡黄河开辟西线河东抗日战场是分不开的。
这里记述的是国民党原西北军(后改为第四集团军)在中条山一带开辟抗日战场的前后经过。
日军临河西安惊惶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大举入侵中国。
30日,北平、天津相继沦陷。
10月初,石家庄沦陷。
然后日军兵分两路,一路沿平汉路向南进犯;一路沿正太路向西直逼山西。
疯狂的日军向西一路上连陷井陉、旧关、雪花山。
11月2日,久经布防的忻口弃守。
3日,娘子关失守。
北、东两路日军乘太原布防混乱之际迅速进攻太原,8日,太原沦陷。
此后,日军由太原沿南同蒲铁路一路向南进犯。
1938年3月,攻至运城的牛岛师团集结主力开始向西进犯。
6日,攻占了永济县城。
8日,攻占了风陵渡镇。
随即日军利用飞机、大炮进犯陕西的河防阵地,炮轰韩城、平民、朝邑等沿河地带,并且出动侦察飞机渡河侦察,用轰炸机轰炸关中和西安地区。
同时在永济强征民工在南文学村修建军用机场,为攻打西北开始紧锣密鼓的准备。
永济县城(蒲州古城)和风陵渡被日军攻占以及日军对西安的轰炸,引起关中震动,西安城内的居民惊恐不安。
各大报连续报道河东沦陷的形势,一时间山雨欲来风满楼。
西安行营主任蒋鼎文仓皇失错,拟放弃关中,逃往宝鸡、成都等地。
顾祝同紧急指派孔从洲率警备旅3个团7000余人昼夜兼程,由泾阳开赴朝邑、平民、大荔沿河布防。
紧急应战奋起抗日蒋介石的消极退守此时已把大半个中国拱手送给了日军。
现如今,西部日军临黄河虎视西北。
在这危急关头,陕西省政府主席孙蔚如极力主张坚守黄河防务,阻止日军西犯。
孙蔚如,陕西长安人,在杨虎城将军的部队中历任队、营、团、旅、师、军长等职,西安事变前任杨将军的第十七路军三十八军军长兼第十七师师长。
西安事变时兼任西安警备司令。
西安事变后,杨虎械在出国考察前,将十七路军改编为:第十七师、第一七七师警备第一旅、警备第二旅、警备第三旅、教导团、骑兵团。
《太行山上》观后感看了电影《太行山上》,在血腥惨烈的战争场面带来的强烈视觉冲击中,重温了那段充满坚毅与斗志的历史岁月。
脑海中依旧回荡着朱德总司令在雪夜里吟诵的那句诗篇,“伫马太行侧,十月雪飞白。
战士仍衣单,夜夜杀倭贼!”寒冷的温度冷不下战士们抗日的热血,即使在鹅毛大雪中,抗日战士依旧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没有丝毫懈怠,没有丝毫埋怨。
我深深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抗日的决心和毅力,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的凝聚力。
电影《太行山上》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率领刚刚改编完的八路军三个主力师东渡黄河,挺进抗日前线,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光辉历程。
电影集中表现了自1937年9月至1940年5月期间,从平型关大捷、阳明堡战役、击毙日酋“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的黄土岭战役等大型抗日战役以及日军的“铁壁合围”等。
正面歌颂了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是民族抗日的中流砥柱,反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表现了八路军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影片成功的塑造了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独臂将军贺炳炎、爱国将领郝梦龄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形象,生动刻画了崔队长这一形象。
电影展示了八路军勇战日寇的激烈场面,再现了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的伟大民族精神。
与其他同样抗日题材电影不同的是,《太行山上》是以朱德为主角,以朱德的视野来展现战争的过程。
影片通过朱德对战争的分析,以及他对群众发出的振奋人心的话语,表现了战争的紧迫性与危急性,展现了朱德总司令大仁大智的性情。
影片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平型关大捷”一战。
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发动“七·七事变”,平津失陷,华北危机。
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与国民党再度携手合作。
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奉党中央命令,率领刚刚改编完的八路军115、120和129三个主力师东渡黄河,日夜兼程,奔赴抗日前线。
俗话说,“扼太行者立于不败之地”。
太行山像中国的脊梁,占领太行山就相当于斩断了中国人的脊梁。
娘子关战役的起因是怎样的_娘子关战役的经过介绍娘子关战役发生在1937年的10月6日,参战方是中国和日本,最后的结果是日本公婆娘子关防线,那么娘子关战役的起因是怎样的呢?娘子关战役的起因关于娘子关战役起因主要是因为在1937年卢沟桥发生事变之后,当时在庐山受训的国军17师的师长赵寿山开始去北上抗日。
在之后我国的第38师和177师联合称为一个师团,并且在7月21日出发向着河北待命。
之后又受到彭德怀和周恩来的指挥奉命到达河北保定待命随时准备到山西的忻口实行抗日对战。
九月的中旬,日本开始用三个师团高达九万兵力沿着平汉铁路向南进攻,在保定的防御军队岌岌可危,之后就会华北的整个前线没一个人指挥,之后蒋介石命令关麟征作为临时的指挥官,指挥前线作战,并且保护保定的安全,我国的第17师在漕河附近布下防线,但是也有一部分的兵力被友军部队使用,日军抓住这个漏洞很轻易的就攻破了17师的阵地,日军之后又兵分两路向17师的两翼进行突破,之后17师的阵地被突破成功,我军军队只能被迫撤离,9月24日保定北日军攻下,17师的指挥官也失去联系,似乎是被日军包围,赵寿山在阜河继续阻击敌人,并且和敌人展开交锋,两次的战斗都是损失了几百人,自己的军队也是损失惨重。
在此之后部队就像石家庄往东进行转移,撤退到了晋县并且开始收纳军队整理军队。
之后日军就是开始往太原进发,企图攻占太原,在攻占太原之前在那附近发生了几次大的战役,娘子关就是其中之一,以上也就是娘子关战斗的起因。
娘子关战役的经过年字关战役的经过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保卫娘子关,十月初,日军在进攻石家庄的时候分出了一部分的兵力向西挺进,想直接拿下娘子关,然后再计划进攻太原,这时候我军就开始全力保卫娘子关。
在娘子关附近的部队有孙连仲的第二十六路军、冯钦哉的二十七路军和曾万钟的第三军,第十七师当时也规划在冯钦哉的部下指挥。
当时娘子关外围并没有一些防御设施,而雪花山和乏驴岭也都是石山,构建工事是十分困难的,所以作战部队只能用麻袋装上土当做掩体,防御工作相当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