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8章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4
第八章-语言与言语一、单选题1.威尔尼克区受损后,将引起 ( )。
A.运动性失语症B.接收性失语症C.听一视失语症D.语义性失语症2.一个人独自进行的,与叙述思想、情感相联系的,较长而连贯的语言叫 ( )。
A.内部语言B.书面语言C.独白语言D.对话语言3.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是 ( )。
A.单位B.语素C.词D.句子4.对输人的语言信息进行编码、转换、存储、提取的过程是 ( )。
A.语言表征B.语言产生C.语言理解D.语言加工5.语言表征是指语言材料所负载的信息在头脑中存在的方式,其中把词语按层次网络形式组织起来的表征方式是 ( )。
A.表象B.命题C.心理词典D.分布表征6.语音知觉的效果可以用 ( )来度量。
A.清晰度与可懂度B.语音强度C.感知速度D.相似度7.如果一个失语症病人无法将看到的物体和听到的物名声音之间建立起对应的联系,而不能理解语词的意义,那么我们可以大致判断病人的 ( )受到损伤。
A.布洛卡区B.威尔尼克区C.弓形束D.角回8.儿童在出生后的很短时间内就能习得语言,产生出或理解他们从未说过或听过的语句,这种现象说明了语言的 ( )。
A.社会性和个体性B.创造性C.意义性D.指代性9.通过失语症的研究,人们相信语言功能是由( )来执行的。
A.左半球B.右半球C.两半球共同D.不同个体情况不同10.下面对内部语言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内部语言是一种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语言活动B.没有外部语言就不会有内部语言C.没有内部语言,就不能进行外部语言活动D.内部语言有隐蔽性、开展性、计划性特点11.一种语言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是:()A.音位B.音节C.音强D.语素12.威尔尼克区受损后,将引起()。
A.运动性失语症B.接收性失语症C.听-视失语症D.语义性失语症13. 听和说正常,但不能识别文字,这可能是( )出现损伤.A.布洛卡区B. 维尔尼克区C.角回D. 中央前回——躯体运动14.进行思维时所伴随的言语活动称()A.外部言语B. 内部言语C.对话言语D.口头言语15、身段表情可以分成()。
第八章学前儿童的言语一、言语概述1、言语的概念:言语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
2、言语的种类:⑴口头言语;⑵书面言语;⑶内部言语3、语言和言语的关系:(1)区别①语言是工具,言语则是对这种工具的运用。
②语言是社会现象,具有较大的隐蔽性;言语是心理物理现象,具有个体性和多变性。
(2)联系①言语活动依靠语言来进行。
②语言是在具体的言语交往情境中发展起来的。
4、言语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幼儿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幼儿社会化的过程(2)言语使得幼儿的认识过程发生质变(3)言语对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调节作用二、学前儿童言语的发生和发展1、学前儿童言语的发生(一)言语发生的标志:儿童说出第一批真正能被理解的词的时间(1岁左右):(1)儿童言语的准备(0~1岁)①发音的准备:简单发音阶段(1~3个月):哭是儿童最初的发音②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③模仿发音—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2)语音理解的准备①语音知觉能力的准备a.出生不到10天的儿童能区分语音和其他声音,并对语音表现出明显的“偏爱”。
b.几个月的儿童已经具有了语音范畴知觉能力。
能分辨两个语音范畴之间的差别(如“b”和“P”),而对同一范畴之内的变异予以忽略。
c.语音范畴知觉在言语理解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d.语音知觉的发展为语言理解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②语词理解的准备a.8~9个月,儿童已能“听懂”成人的一些语言,表现为能对语言作出相应的反应。
但这时,引起儿童反应的主要是语调和整个情境,而不是词的意义。
b.11个月左右,语词才逐渐从复合情境中分离出来,真正作为独立信号而引起儿童相应的反应。
此时,儿童才算是真正理解了这个词的意义。
c.1岁左右,儿童已经能够理解几十个词,但能说出来的很少,叫被动性语言。
③言语准备与语言环境之间的关系儿童言语准备的情况和语言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在儿童尚不理解语言的时候,能注意多和他们说话,给予幼儿语言上的刺激,使儿童每次感知某事物时都能听到成人说出关于这个事物的词,那么,儿童头脑中就会形成事物与词的联系,词便成了该事物的符号,这样,儿童的言语就会迅速发展起来。
⼼理学导论(黄希庭第⼆版)第⼋章意识与注意第⼋章意识与注意第⼀节概述⼀、什么是意识意识:我们的觉知状态,即对我们⾃⾝、对外界的环境事件以及⾃⼰与外界环境事件关系的觉知状态。
意识的四个基本特征:(1)主观性:我们每个⼈的意识世界都是专有的,独⼀⽆⼆的,对我们⾃⼰来说格外真实。
(我们在想什么只有⾃⼰知道)(2)统⼀性:我们意识到的经验是⼀个统⼀的整体(3)流动性:个⼈的意识经验是⼀个统⼀的整体,但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不动。
(4)能动性:1、我们觉知到我们与环境的交互作⽤,觉知到我们对所处环境的适应程度,以便与环境保持平衡;(刚到⾼原会觉得不适,过段时间就好了)2、意识把我们过去记忆与现在感知联系起来使我们有⼀个连续的经验,从⽽认识提升⾃我;3、我们依据知觉到的信息,控制并计划我们的⾏动以达到未来的预期⽬标。
⼆、意识⽔平意识⽔平的分类:(1)焦点意识:我们集中注意⽽获得的清晰的意识(2)下意识、边缘意识边缘意识是未被注意到的意识,属于下意识。
(有时候会脱⼝⽽出某些话)(3)前意识:既可以储存,也可以拿出来进⾏意识层⾯的加⼯的意识。
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潜意识的⼀种意识层⾯,作⽤是去除不被意识层⾯所接受的内容,并将其压抑到潜意识中(精神分析理论);前意识是曾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但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进⾏回忆时才会对其产⽣意识(认知⼼理学)。
(4)潜意识:某些记忆、冲动和欲望是⽆法进⼊意识的,这些⼼理事件就属于潜意识的范畴。
有部分永远不能成为前意识。
三、意识状态正常意识状态————异常意识状态主动意识状态————被动意识状态(催眠)觉醒的意识状态————变更了的意识状态(睡眠、梦、⽩⽇梦)四、注意与意识注意:⼀种有选择地加⼯某些刺激⽽忽略其他刺激的⼼理倾向。
本质和性质是意识的聚集和集中。
对注意的研究的两种研究取向:集中注意和分配注意第⼆节注意的种类与机制⼀、注意的种类:注意:⼼理活动(意识)对⼀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
第八章人格本章重点:1、人格的概念与特征2、人格的结构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3、人格差异的表现4、性格与气质的联系与区别5、人格理论6、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第一节人格性质一、人格的界定:(一)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二)人格的本质特征:1、独特性2、稳定性3、统合性4、复杂性5、功能性二、人格的结构1、知--情--意系统:心理过程2、心理状态系统:某时刻内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背景。
包括意识状态、注意、情绪状态、疲劳状态。
3、人格动力系统: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等结构制约和决定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向。
作为动力体现在所有活动中。
4、心理特征系统: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属于人格的核心内容。
5、自我调控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
自我意识概念: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
(2007.7)3.“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说明了人格的()A.独特性B.稳定性C,综合性D.复杂性(2007.4)13,俗话说“江山易改,察性难移”。
这表明人格具有()A.独特性B,复杂性C.稳定性D,综合性(2007.7 名词解释)人格(2009.7 简答)29、人格结构包含哪些成分?.各个成分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2007.7 论述)33.人格结构包含哪些成分?各个成分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第二节人格差异一、认知方式的差异:认知方式: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叫认知风格。
(一)冲动型与沉思型:冲动型认知方式的特点是反应快,但精确性差。
沉思型反应慢,但精确性(二)系列型与同时型:左脑优势个体进行信息加工时表现出系列型加工风格,其特点是解决问题时逐步分析,一环接一环地解决问题。
第八章表象和想象【学习目标】 (2)【学习建议】 (2)【学习重点】 (2)【关键词】 (2)第一节表象 (4)一、表象及其特征 (4)二、表象的种类 (5)第二节表象理论 (7)一、表象理论及其研究 (7)第三节想象 (8)一、想象概述 (8)二、想象的种类 (9)第四节想象规律的应用 (11)一、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再造性想象 (11)二、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11)【学习目标】了解和掌握表象、表象特征、想象、想象种类的基本概念和表象理论、想象的基本规律,了解表象的信息加工过程。
能够运用表象的基本原理和想象的心理品质,分析和解决有关表象和想象的实际问题。
【学习建议】理解和掌握表象和想象的定义、表象的分类、想象的种类、表象的表征过程、想象的基本特征,以及表象的信息加工过程和想象规律在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学习重点】1.人脑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反映,是人脑中以形象的形式对客观事物进行操作和加工的过程。
2.表象是感知决痕迹经信息加工后再作用的产物,它既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表征形式,也是知识表征的形式之一;既可以存储,也可以被加工和编码。
表象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
3.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将表象分为不同种类。
根据表象形成时占主导的感觉通道不同,把表象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动觉表象、嗅觉表象、味觉表象和触觉表象;根据表象形成的概括程度,把表象分为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根据表象的创造性分,把表象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
4.表象是信息编码和表征的主要形式,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具有独特作用。
主要的表象理论有基本表象理论和双重编码理论。
基本表象理论通过心理旋转来说明表象的信息加工过程。
双重编码理论认为,在人脑中同时存在着两种信息编码和存储系统。
5.想象是人脑对原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以表象为内容的特殊形式的高级认知活动。
想象最突出的特征是形象性和新颖性,其功能有预见、补充和代替。
市(
县
)
学校
专业
姓名
准考证号
座
号
密
封
线 《旅游心理学》第八章试题(4-5节) 一、填空题(36*1=36) 1.国外的“ 理论”是一种分析人们在交往中所处心理状态的方法,也是帮助人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沟通意见的新工具,学习这种理论对我们正确进行服务中的人际交往是有一定帮助的。
2.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可以表现出 、 和 等三类心理状态。
3. 以权威为特征,通常表现为两种行为模式: 和 。
4. 以思考为特征,通常表现为七种行为模式: 、 、 、 、 、 和 。
5. 以情感为特征,通常表现为两种行为模式: 和 。
6.在工作中服务人员与客人的交往行为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归纳起来,主要有 和 两种。
其中,前者主要有三种形式: , , 。
后者主要有四种形式: , , , 。
7.服务员要正确进行人际交往,就应当注意以下两条原则: 和 。
8.经过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在人际交往中, 、 以及 等三方面会影响人们好感的产生。
9.第一印象的内容主要包括对人的 、 、 和 等方面的印象。
二、选择题(8*2=16) 1. 一位主管对他的员工说:“你们无论如何要在半小时内完成这件工作。
”这是成人型的哪种行为模式。
( ) A 命令式 B 慈爱式 C 服从式 D 自然式 2.有位年轻的女客人不小心丢了钱包,服务员说:“小姐,请不要着急,我们会想办法帮你找的……”。
服务员处于哪种行为模式?( ) A 道歉式 B 慈爱式 C 服从式 D 自然式 3.“先生,还有明天到桂林的飞机票吗?”这是成人型的哪种行为模式。
( ) A 提议式 B 道歉式 C 询问式 D 总结式 4.“张先生要一瓶可乐,一份水果沙拉……”这是成人型的哪种行为模式。
( ) A 提议式 B 回答式 C 赞同式 D 总结式 5.客人对服务员叫道:“拿瓶白酒来!”服务员说:“好!”这是交往的双方处于什么状态:( ) A 成人型对成人型 B 家长型对幼儿型 C 幼儿型对家长型 D 家长型对家长型
6.客人叫道:“哎哟,我的戒指不见啦!”服务员说:“太太,请不要焦急,我帮你找
总分
厚积分秒之功,始得一鸣惊人
旅游心理学第八章 命题教师:沈世斌 2 一下吧!”这时交往的双方处于什么状态。
( )
A 成人型对成人型
B 家长型对幼儿型
C 幼儿型对家长型
D 家长型对家长型
7.客人说:“请给我倒一壶茶来。
”服务员说:“你自己去!”此时交往双方处于什么心理状态:( )
A 成人型对成人型
B 成人型对幼儿型
C 幼儿型对家长型
D 家长型对家长型
8.客人说:“小姐,有没有见到我的钱包呀?我的钱包不见了……”服务员说:“活该!” 此时交往双方处于什么心理状态:( )
A 成人型对家长型
B 成人型对幼儿型
C 幼儿型对家长型
D 幼儿型对幼儿型 三、判断题(10*2=20)
( )1.在导游中应抓住游客感兴趣的事物,掌握他们的情绪反应,善于顺着他们的
意愿去导游。
( )2.一般对购买力高、购物欲望强烈的旅游者可多安排购物,反之少安排或不安
排购物。
( )3.旅游者的购买力受旅行团的性质和旅行目的的影响。
( )4.一般女性购物积极性和购买力都高于男性。
( )5.保持平行和交叉交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原则。
( )6.热情在人际交往中是决定人们是否产生好感的重要品质。
( )7.一般来说,来华次数越多,其购物需求就越强烈。
( )8.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对方采取成人型或家长型交往。
( )9.客人如果处在家长型的心理状态,采取命令式的行为,服务人员可以采用成
人型的心理状态,这样双方就不会有矛盾。
( )10.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对喜欢他们的人报以喜欢,对于对他们友好的人会
以友好来报答。
四、简答题(52分)
1. 人际交往中有哪些心理状态,每种心理状态又有哪几种行为模式?(14分)
2. 旅游者心中的理想导游是怎样的?(5分)
3. 根据游客在游览活动的心理特点,导游应注意什么问题?(6分)
4.游客的购买力及购物要求一般与哪些因素有关?(6分)
厚积分秒之功,始得一鸣惊人
旅游心理学第八章 命题教师:沈世斌 4
5.平行交往与交叉交往各有哪些特点与形式?(13分)
6.什么是第一印象?其内容和作用各是什么?(11分)
7.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服务中的良好第一印象、热情及报答作用的理解。
(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