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间地震
- 格式:ppt
- 大小:1.99 MB
- 文档页数:24
一、预案背景为提高矿井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确保矿井在地震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地组织人员疏散,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特制定本预案。
二、演练目的1. 提高矿井员工对地震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2. 熟悉地震发生时的应急疏散程序和逃生路线。
3. 检验矿井地震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4. 增强矿井应急救援队伍的实战能力。
三、组织机构1. 演练领导小组:负责演练的总体策划、组织协调和指挥工作。
2. 演练指挥部:负责演练的具体实施,包括现场指挥、协调各部门工作等。
3. 应急救援小组:负责地震发生时的救援工作,包括伤员救治、物资保障等。
4. 演练保障组:负责演练的物资、设备、场地等保障工作。
四、演练范围1. 全矿井范围内。
2. 所有矿井员工。
五、演练时间根据矿井实际情况,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地震疏散演练。
六、演练内容1. 地震发生时的应急响应程序。
2. 人员疏散和逃生路线。
3. 伤员救治和转运。
4. 演练结束后,对演练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估。
七、演练步骤1. 演练前准备(1)召开演练动员大会,明确演练目的、内容、要求等。
(2)对参演人员进行地震知识和应急疏散培训。
(3)检查应急物资、设备、场地等。
(4)制定演练方案,报领导小组审批。
2. 演练实施(1)模拟地震发生,发出警报。
(2)员工按照预案要求,迅速、有序地疏散。
(3)应急救援小组开展救援工作,包括伤员救治、物资保障等。
(4)演练结束后,各部门进行总结和评估。
3. 演练总结(1)各部门汇报演练情况。
(2)领导小组对演练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
(3)对参演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
八、注意事项1. 演练过程中,要确保人员安全,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2. 演练过程中,要保持通讯畅通,确保信息传递及时。
3. 演练结束后,要及时清理现场,恢复正常生产秩序。
九、预案修订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如遇特殊情况,由领导小组负责修订。
十、附则本预案由矿井演练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煤层气井间地震采集方法探讨摘要:在煤层气勘探开发中,地球物理测井是识别煤层、分析煤层特性、评价煤层气储层的重要手段。
地面地震勘探与井中、井间地球物理技术的结合是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必然趋势。
井间地震能在地面三维或四维高分辨率地震、测井之间搭起一座相互联系的桥梁,将其所提供的丰富的超高频率资料与其它资料综合研究,可以解决薄互层、储层连通性等复杂的地质问题。
本文从煤层气井间地震的采集出发,全面探讨了采集的各项技术及注意细节,为煤层气井间地震数据的采集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裂隙测井评价井间地震观测系统井距扇1、煤层气储层特征煤层气包括基质表面的吸附气、煤层裂缝与割理中的游离气、煤层水中的溶解气和煤层间夹层的游离气4部分。
从储层物性上看,煤层气藏是基质、裂隙的多重变形介质体系。
煤层的裂缝有天然裂缝、构造裂缝和人工压裂缝。
天然裂缝(又称割理)是煤化作用和构造应力影响的结果。
割理有方向性,是控制煤层方向性渗透的主要因素。
构造裂缝和人工压裂缝的发育规律要复杂些。
煤层气主要以吸附状态赋存在煤岩基质中。
只有当储层压力降低后才可从基质中解吸出来。
煤岩裂隙中多被水充满,而裂隙是煤层中的主要运移通道,煤层气需要通过排水降压方式才得以采出。
故煤层气产量受煤岩性质、压力水平和两相渗流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我国煤层气储层多为低压、低渗透。
2、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与常规油气储层相比,煤层气储层具有双孔隙结构系统特点,煤层气的储集只有少量以游离态存在,大部分吸附于煤层表面,吸附气不像常规油气那样以一种独立空间存在的气体对测井曲线产生影响,而是依附于煤的其他四种工业分析组分[1-4]。
我国煤层气测井技术最初是从国外引进,在石油测井和煤田测井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有的油气藏测井基础理论不适用于煤层气测井。
显然,在煤层气解释评价中,体积模型、孔隙度、饱和度方程是不能直接套用的,必须对其进行深化研究,建立适合煤层气测井的解释方法和模型,才能对煤层气做出正确评价。
井间地震反演中低频模型的影响研究地震反演是一种通过地震波形数据推断地下介质结构的方法,对地震反演的研究对于地球科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震反演中,模型参数的选择对于反演结果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低频模型在地震反演中具有特别的重要性。
因为低频地震波具有较大的穿透深度和分辨率,可以提供更多的地下信息,对地下结构的研究具有更好的效果。
本文将对井间地震反演中低频模型的影响进行研究。
首先,低频地震波与高频地震波相比,穿透深度更大,可以更好地探测地下结构。
在地震反演中,地下介质的密度、速度等参数会对地震波传播产生影响,导致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速度发生变化。
通过低频地震波的反演,可以更准确地获取地下介质的参数信息,提高地震反演的效果和准确性。
其次,低频地震波对于地下结构的解析具有更高的分辨率。
地震波的频率越低,波长越长,对细小的地下结构有更好的分辨能力。
在地震反演中,地下结构往往具有复杂的地层变化和界面形态,需要进行高分辨率的反演才能准确地获取地下结构的信息。
通过低频地震波的反演,可以更好地揭示地下结构的特征和变化,对地质勘探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低频地震波在地震反演中还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收敛性。
地震反演是一种非线性的反问题,需要通过迭代算法来逐步优化模型参数,使得模拟地震波形数据与实际观测数据尽可能吻合。
在地震反演的过程中,低频地震波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收敛性,使得反演结果更加可靠和准确。
通过低频地震波的反演,可以避免反演过程中的局部最优解和震荡现象,提高反演的效率和精度。
最后,低频地震波在地震反演中还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和约束。
地震波在穿透地下介质时会受到地下介质的反射、折射和衍射等影响,不同频率的地震波会在地下结构中产生不同的响应。
通过低频地震波的反演,可以获取更多的地下信息,包括地下结构的速度、密度、界面位置等参数,为地下勘探和地球科学研究提供更丰富的数据和约束条件。
综上所述,井间地震反演中低频模型对地震反演具有重要的影响。
地震勘探新方法作业题01综述1、写出5种与常规地面采集(地面激发、地面接收,主频20-40Hz)不同的地震勘探新方法新技术。
VSP:地面激发、井中接收(零偏、非零偏、Walkway、三维)井间地震:井中激发、井中接收时移地震/四维地震:多次采集随钻VSP:钻头激发多波多分量:纵波、横波激发(山地地震高分辨率采集高密度采集)2、写出地震勘探中5种解释新方法。
属性分析、地质统计学、反演:叠后反演、叠前反演(EI)、AVO、裂缝预测、信息融合技术、神经网络3、写出5种地震勘探基础理论新方法。
反演理论、小波变换、神经网络、模糊聚类、图形图像学、地震波模拟(数值模拟;物理模拟)、各向异性02 VSP1、什么是VSPVSP:垂直地震剖面,是一种井中地震观测技术。
也即在地面激发、井中放置检波器接收地震信号的一种地震观测技术。
2、VSP的采集方式(VSP的采集方式是指激发点、接收点的排列特点和空间分布特征)地面多次激发,井中三分量接收,激发-检波器提升-再激发-再提升。
3、VSP分为哪几种采集方式(三种)按激发点、接收点的分布特征可以将VSP的采集方式分为①常规VSP采集;②长排列资料采集;③三维VSP与三维地震联合采集4、零偏移距VSP有哪些应用求取各种速度、识别地面地震剖面上的多次波、标定地质层位、计算井旁的Q衰减因子等。
5、偏移距(非零偏)VSP有哪些应用查明井旁的地层构造细节、其作为二维观测可以作出一小段局部地震剖面,具有很高的垂向和横向分辨率描述井旁一定距离内的构造和岩性变化。
附:VSP应用:提取准确的速度及时深关系(零偏)标定地震地质层位(零偏)多次波的识别(零偏)提取反褶积因子预测井底下反射层的深度计算吸收衰减系数提取纵横波速度比及泊松比等参数6、在VSP中,什么是上行波和下行波。
直达波是上行波还是下行波,一次反射波是上行波还是下行波向下传播到达检波器的波/来自接收点上方向下传播的波称为下行波;向上传播到达检波器的波/来自接收点下方向上传播的波称为上行波。
井震联合评价井间砂体,改善汽驱开发效果S块,平面上,外围井组Ⅱ、Ⅲ类开发效果区隔夹层发育,注采井间连通性差,影响蒸汽波及;纵向上,主体部位汽驱动用不均日益突出,厚层下部剩余油难以有效动用,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制定了科学的研究思路:(1)井间地震连续性分类,精细地质体评价再认识。
(2)单砂体精细刻画,优选水平井部署区。
标签:注采连通性单砂体微型压裂直平组合蒸汽驱1引言S块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油藏类型为中~厚层状边水稠油油藏。
目前面临两大难点:1、平面上,由于注采井间砂体叠置及小断层发育,外围井组注采连通性差,影响蒸汽波及。
2、纵向上,主体部位汽驱动用不均日益突出,厚层下部剩余油难以有效动用。
急需井震联合评价井间砂体,改善汽驱开发效果。
2研究内容2.1井间地震连续性分类,精细地质体评价再认识将地震连续性划分为三个类型。
(1)井间地震连续型:目的层波形连续,振幅稳定。
(2)振幅差异型:目的层波形、振幅有差异变化。
(3)叠置型:注采之间存在明显波形叠置(图1)。
以此确定井组分类标准:注汽井、生产井为Ⅰ类,注采连通性好的为Ⅰ类井组;注汽井、生产井为Ⅰ、Ⅱ类,注采连通性中等的为Ⅱ类井组;注汽井、生产井为Ⅱ、Ⅲ类,注采连通性差的为Ⅲ类井组。
2.2单砂体精细刻画,优选水平井部署区。
通过数值模拟及动态监测资料分析,利用高密度井网资料,拉剖面追踪单砂体,结合取心井岩心照片,下一步准备把水平井部署在厚层下部及稍厚点的汽驱未动用层。
根据地震相位及振幅变化,精细刻画目标砂体边界。
平面上,将单砂体划分为三类:Ⅰ类连续性好,Ⅱ类连续性中等,Ⅲ类叠加连片。
完成小层单砂体追踪图,优先在Ⅰ类单砂体上部署水平井。
3应用效果效果一:依据井间地震连续性分类及地质体评价再认识,开展压裂试验。
制定出蒸汽驱微型压裂选井标准,生产井条件:1、吞吐阶段动用差、采出程度低;2、井况良好,有足够的排液能力。
注汽井条件:微型压裂段注汽质量合格。
注采关系:1、注采井间油层连通性中等以上;2、注采井距小于100m。
(2)可控震源。
其激发信号作用时间较长、且为均衡振幅的连续扫描振动信号,例如双轴井下震动器Z-Trac。
特点:Z-Trac震源,可同时激发高频纵波、横波。
激发能量频带宽,且能稳定输出最低有效频率在30Hz,仪器稳定,保养周期长,单次保养,能保证100000万次激发正常,不对井壁及环空水泥产生影响。
1.2.2 检波器选择(1)基于流体耦合的多级水听器拖缆。
其特点为:布置简单、频率响应高,但缺乏推靠式传感器那种矢量波场的测量能力,受管波的影响严重。
(2)推靠式三分量多级检波器。
其特点:推靠臂工作,使检波器与地层耦合良好,记录井壁粒子运动形成的矢量波场,有抑制管波,但其记录效率比水听器拖缆差。
对井间地震来说,井下的干扰因素众多,波场复杂,在采集中首先要保证有效波场的高信噪比;另外,井间地震采集,不但有一般构造与地层的空间展布关系,而且还有各向异性与流体的问题,在施工时,应该综合考虑区块的地质情况、井况、施工要求、预算等多种因素,采用性价比最高、最适合该区块的井下检波器。
1.2.3 采集方法井间地震采集方法,最为常见的有两种:共检波器采集(CRG)及共炮点采集(CSG)。
以CRG为例,检波器固定深度不动,震源从底深度,定点上提至顶深度,该采集就构成了一个扇区。
通常情况下,检波器需要上移几个深度,每移动并固定到一个深度,则震源移动并激发,从而再次采集一个扇区。
以这样的模式,采集完所有扇区,则完成井间地震采集。
同理,CSG则相当于震源不动,检波器移动采集扇区,或者说相当于一个震源炮点的非零VSP采集。
1.2.4 采集参数设置(1)检波器、震源移动深度选择。
在施工之前,必须对施工井进行模拟实验,以确定震源、检波器的布放深度,必须保证目的层必须在覆盖范围内。
(2)采集深度间隔。
一般检波器级间距选用15m(或30m),采集深度间隔为2.5m、5m、7.5m、15m(通常选择5m深度间隔),震源采集深度间隔一般为5m。
井间地震纵横波波场分离摘要: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是地震地质勘探学界近十余年来取得的最为重要的研究成果。
对于多波多分量资料处理, 参数提取以及纵、横波联合解释, 波场分离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本文针对井间二分量地震波场的特征,首先依据纵横波的视速度差异,采用频率空间域高分辨率τ-p变换法分离上下行波,然后分别对二个分量的上行(下行)波进行偏振旋转变换得到上行(下行)纵波和横波,最后对二个横波(纵波)分量相加得到最终横波(纵波)结果。
理论模拟数据和实际模拟数据试算的结果表明,该方法运行速度快,分辨率高,对纵横波的分离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τ-p变换;偏振旋转;波场分离中图分类号:p6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the separation of p wave and s wave in crosswell wavefield weibing he(guangdong highway design instituteco.,ltd,guangzhou,510507)abstract:multicomponent seismic explor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ducts in geoscience during the latest decade. in the process of multicomponent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parameter distilling, combined explanation with p-wave and s-wave, and wavefield separation are all absolutely necessary links. this paper emphasizes on thecharacteristic of the crosswell wavefield. firstly, according to the apparent velocity difference between p-wace and s-wave, we can use the τ-p transform to separate upgoing wave from downgoing wave in frequency-space domain. secondly, using the polarization rotate transform, the p-wave ands-wave are to be separated from both the upgoing wave and downgoing wave respectively. at last, we plus the two p-waves (or s-waves) and regard it as the finally result of s-wave (or p-wave). the test on two models below illuminate that this wavefield separation method calculates rapidly with high resolution, also the separated effect is satisfying.key words:τ-p transform; polarization rotation; wavefield separation1前言[1]地震地质勘探技术发展到今天,经历了漫长的历程,有人认为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是油气地震勘探最后一块前沿阵地。
层析基础及其在井间地震中的应用层析基础是一种地震勘探技术,它通过对地下介质的速度和密度等物理参数进行成像,来获取地下结构信息。
层析基础技术在井间地震勘探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了井间地震勘探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层析基础技术的原理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和路径信息,通过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对地下介质进行成像。
层析基础技术的优点是可以高分辨率地成像地下结构,对于井间地震勘探来说,可以提供更加准确的地下结构信息,帮助勘探人员更好地理解地下构造和油气分布情况。
在井间地震勘探中,层析基础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 地下结构成像:层析基础技术可以对地下结构进行高分辨率成像,帮助勘探人员更好地理解地下构造和油气分布情况。
通过层析基础技术,可以获取地下介质的速度和密度等物理参数,进而推断地下结构的形态和性质。
2. 油气储层识别:层析基础技术可以对油气储层进行成像,帮助勘探人员确定油气储层的位置和分布情况。
通过层析基础技术,可以获取油气储层的速度和密度等物理参数,进而推断油气储层的位置和分布情况。
3. 地震监测:层析基础技术可以对地震活动进行监测,帮助勘探人员了解地震活动的情况和趋势。
通过层析基础技术,可以获取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速度等信息,进而推断地震活动的情况和趋势。
4. 油气开发:层析基础技术可以对油气开发进行指导,帮助勘探人员确定油气开发的方案和策略。
通过层析基础技术,可以获取油气储层的速度和密度等物理参数,进而推断油气开发的方案和策略。
总之,层析基础技术在井间地震勘探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提供更加准确的地下结构信息,帮助勘探人员更好地理解地下构造和油气分布情况。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层析基础技术在井间地震勘探中的应用前景将会更加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