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时代下大学生媒介素养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DOI:10.16661/ki.1672-3791.2019.10.221基于微博平台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张诗琦(江西警察学院侦查系 江西南昌 330100)摘 要:微博是当今发展迅速的一个新媒体平台,大数据、碎片式阅读深受众多的青年学生喜爱。
大学生是微博中重要的一员,有着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但仍缺乏理性的判断意识,对接触的文化也难能辨别其中的好坏,往往盲目跟随,这也就强调对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要有所增强。
该文分析了微博平台给大学生所带来的影响及其存在的原因,提出了如何推进平台建设的优化方案。
关键词:微博平台 大学生 媒介素养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4(a)-0221-02媒介素养问题的提出主要是新媒体的崛起发展,大数据时代下所传递的信息良莠不齐,新媒体已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在这样的背景下,个人为了适应新的媒介环境和社会关系变化,构建更好的生活,媒介素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媒介素养教育也就是以培养人的媒介素养为核心,能够对各种媒介信息进行正确的解读、批判,有效地利用媒体信息。
微博以其人气、碎片信息,获得大量流量涌入,虽然微博利用新媒体制胜传统媒体,但其弊端在于有正反两面的信息,传播信息良莠不齐,网络监控不足,导致许多信息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微博这个APP成为了一支新兴的力量,其中的媒介素养教育影响值得大学校园充分深思。
1 微博平台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1.1 微博平台的发展媒介素养教育主要就是培养大学生认识媒体本身,熟悉媒介的运营与制作技巧。
随着微博的高速发展,信息的全面传播,大学生使用其的频率也越来越多,他们享受着碎片式的阅读,可以几秒、几分钟读一篇有内涵的鸡汤,又或是一则笑话,又可以关注自己喜爱的明星,关注其动态[1]。
微博从名字也可以看出来其推行的方案就是“微”,以小动态引起读者兴趣,还可以让读者随时随地地发布自己的动态,具有原创性。
微博媒介素养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摘要】本文探讨了微博媒介素养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之间的关系。
首先介绍了微博媒介素养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性,以及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接着分析了微博媒介素养的内涵与特点,以及其与大学生政治参与和社会化的关系。
然后探讨了提升大学生微博媒介素养的途径,并强调加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性。
总结了文章的主要观点,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提升大学生的微博媒介素养,进一步促进其政治参与和社会化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微博媒介素养、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内涵、特点、政治参与、社会化、提升途径、重要性、结论、未来展望1. 引言1.1 微博媒介素养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性微博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微博,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包括新闻、时事、学术研究等等。
这些信息对于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了解社会的发展动态,增强自己的社会认知能力,提高政治素养。
微博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
在微博上,大学生可以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参与各种社会议题的讨论。
这种参与形式不仅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感,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提高政治社会化水平。
微博媒介素养对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提高微博媒介素养,大学生可以更好地获取信息、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从而提升自身的政治社会化水平。
加强大学生的微博媒介素养已成为当务之急。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大学生的微博媒介素养与政治社会化之间的关系,分析微博媒介素养对大学生政治参与和社会化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可以为提升大学生的微博媒介素养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参与政治活动和社会实践,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研究还可以为相关学科领域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丰富相关研究内容,拓展学科研究领域。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研究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大学生作为新媒体的主要受众和使用者,其媒介素养亦受到了广泛关注。
媒介素养是指个体在运用媒介资源进行信息获取、传播和表达时所具备的能力和修养,它是在媒介环境中积极发挥自身能动性的品质,是媒介文化中的修养。
本文旨在通过对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进行研究,探讨其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为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现状1. 大学生的新媒体使用情况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已经成为新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每天平均使用手机的时间超过4小时,其中绝大部分时间用于浏览社交媒体、观看短视频和玩游戏等娱乐活动。
大学生也广泛使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进行沟通交流,获取信息和表达个人观点。
2. 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尽管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非常频繁,但其媒介素养整体上较为薄弱。
在信息获取方面,大部分大学生更倾向于获取社交媒体上的热点新闻和娱乐资讯,对于专业知识和深度信息的获取较为 pass。
在信息传播和表达方面,大部分大学生更多地表现为被动接受者,缺乏对信息的辨别和筛选能力,同时也缺乏对信息的客观表达和批判性思维。
在信息共享和互动方面,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更多地是进行对话和互动,而较少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的讨论和表达。
二、存在的问题1. 信息获取的盲从性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中获取信息的盲从性比较严重,他们更愿意关注社交媒体上的热点话题和娱乐资讯,而对于专业知识和深度信息的获取较为冷淡。
这种信息获取模式导致大学生对于社会热点事件和专业知识的了解程度较低,容易受到错误信息的误导和影响。
2. 信息传播和表达的单一性大学生在新媒体上的信息传播和个人表达大多呈现出单一、片面的趋势。
他们更愿意传播和表达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信息,而对于公共利益和专业观点的传播和表达较少,导致社交媒体上信息的单一、片面性较为明显。
基于微博平台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们日常生活中离开了数字技术和新媒体,而新媒体也成为了人们了解事情、获取信息、进行交流和社交的渠道之一。
在新媒体中,微博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社交平台,尤其在大学生中很受欢迎。
因此,学校和社会需要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微博平台。
媒介素养是指个体掌握、使用和评价媒介信息的能力。
大学生群体在大量使用微博平台的同时,也需要具备相应的媒介素养,包括媒介文化、媒介批判、媒介生产和创新等方面。
因此,针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需要从多个维度入手。
首先,学校可以通过设置培训课程、开设公共课程等方式来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例如,设置以微博平台为主题的“新媒体与传播学”课程,让学生了解微博平台的发展历程、应用场景和社会影响等方面。
通过结合案例研究和实践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媒介批判、媒介生产等重要概念和技能。
同时,各类学术交流、讲座等活动所涉及的微博平台应用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应用微博平台。
其次,家庭和社会也能参与到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中来。
家庭可以带领孩子们一起探讨微博平台的应用场景和文化因素,引导孩子们理性使用微博平台。
社会则可以提供微博平台使用相关的公共知识和信息,开展微博平台文化活动和普及活动等,增进大众对微博平台的了解和认知。
同时,社会和家庭也应该加强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和支持,为学校开展相关教育提供支持和资源。
最后,大学生本身也需要通过自我学习和反思的方式来加强媒介素养。
大学生应该自主学习微博平台应用的相关知识,了解微博平台中存在的风险和挑战,以及如何应对和避免这些问题。
同时,大学生应该通过对自身微博平台使用行为的反思,不断提高自身对微博平台的媒介文化认知和媒介批判能力。
综上所述,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需要多方面参与,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和大学生本身。
各方应积极配合和互相协作,共同努力,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挑战。
[键入文字]
微博时代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问题和策略
论文对绝大多数的朋友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朋友们都能顺利的编写出所需的论文,论文频道小编专门编辑了微博时代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问题和策略,希望可以助朋友们一臂之力!
现如今大学生使用微博不仅仅停留在社交这一功能上了。
他们利用微博这一平台不仅可以与各类朋友进行互动和沟通,而且可以起到监督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的作用。
从传播学理论使用与满足的角度来讲,从使用的目的、如何使用到怎样满足自身需要影响下一步的使用,本文主要试从这几个方面来对微博时代下的大学生怎样利用这一平台进行简单的探讨。
1研究目的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对大学生朋友在利用微博进行信息传播中的问题进行研究,有两个个问题统领了本次调查以及本篇文章:
1。
基于微博平台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了大众获取信息和交流的主要渠道。
在此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其关注和使用社交媒体平台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就基于微博平台深入探究媒介素养教育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并针对性的探讨具体的教育方式。
一、大学生的微博使用态势随着智能手机及互联网的普及,微博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获取新闻、校内资讯、交流互动的渠道。
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微博使用情况的调查得出,近八成的大学生常年使用微博,其使用时间主要集中在晚上和周末,使用频率较高。
而且,微博平台已经成为大学生们获取新闻和素材、发表自己观点的主要渠道之一,其中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许多大学生通过微博长篇发文分享自己心路历程、防疫心得或创意小视频等。
二、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1、学习如何判别信息真假。
尤其在当前时代,假新闻的频繁出现,使得学生需要具备自行辨别信息真假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尤其重要。
2、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在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大学生常常会不小心扩散一些不属于自己的个人信息,这会对自己造成很大的风险,因此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学生可以了解如何更好的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3、学会尊重别人的隐私。
虽然微博是公共平台,但如果所有人都不尊重别人的隐私,微博的使用将会非常混乱。
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如何尊重他人,弘扬文明使用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的环境。
1、加强对学生微博使用规范的指导。
学校应该为学生制定一套平台使用规范,包括明确表述哪些类型的内容是不允许发布、如何规范自己的言辞和语言等等。
这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于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的文明使用意识和行为规范。
2、让专业人员来讲解信息判别方法。
学校可以请网络安全等相关学科老师和专业人员给学生们讲解如何判断信息的真假,同时也可以同时借助网络安全工具的结果进行示范操作。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们可以更加有效地避免受到假新闻的影响,更好地借助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大众民意观念。
微博时代下大学生媒介素养
摘要本文分别以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初步探索了微博的使用对于大学生日常媒介接触习惯的改变和可能产生的影响。
通过对大量的文献资料查阅、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以及微博专业网站的有代表性的文本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的内容主要从媒介素养3个方面的能力模式、知识模式、理解模式3个方面进行初步的论述。
关键词微博;大学生;媒介素养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4-0010-02
现如今大学生使用微博不仅仅停留在社交这一功能上了。
他们利用微博这一平台不仅可以与各类朋友进行互动和沟通,而且可以起到监督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的作用。
从传播学理论“使用与满足”的角度来讲,从使用的目的、如何使用到怎样满足自身需要影响下一步的使用,本文主要试从这几个方面来对微博时代下的大学生怎样利用这一平台进行简单的探讨。
1研究目的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对大学生朋友在利用微博进行信息传播中的问题进行研究,有两个个问题统领了本次调查以及本篇文章:1)主要有哪些大学生朋友活跃在微博这一平台?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对今后的媒介接触行为有何影响?
2)这种模式的信息接收和传播使他们有了哪些方面的改变?
2研究方法及结果
本文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去探索大学生在使用微博这一媒介时的一些情况。
2.1定量研究
通过一份较为详细的、涉及内容较为广泛的问卷从人口统计学方面、微博使用时间方面、使用频率方面等进行了调查。
样本总量为120份(发布在问道网站,但是主要是有针对性地链接网址至欲调查的对象),以下对调查的结果进行详细的说明。
1)从人口统计学原理来讲,有55.74%是女大学生,男性占有44.26%;其专业领域文科专业的学生占有62.3%,理科学生占有37.7%;从教育程度来讲,大部分的大学生微博用户主要集中于本科生,占有55.74%;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由于微博的传播内容较其他的媒介的传播内容更为广泛,例如有涉及到重大新闻事件、生活常识、心情物语、名人动态、好友动态等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所以相对理科生比较理性的思维、单一的需求来讲,这一传播内容更适合文科生的接受习惯,文科生的对生活的感悟以及记录需求。
2)根据调查问卷统计,大学生用户的微博使用频率都集中在“一天几次”上,所占百分比为40.16%,其次为“一天一次”(13.11%)的使用频率用户,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有12.21%的用户声称自己从注册至今一共没有使用过几次微博,通过我的单份问卷研究,这些用户主要集中在理科生和那些注册时间短、粉丝数量少的大学生用户,这同样也与上述的两个方面的调查(用户的专业领域文科要多于理科、注册时间和粉丝数量影响着用户的使用欲望)互相吻合。
2.2定性研究
在这一部分的调查、访问研究中,我主要探讨的是大学生微博用户的媒介素养问题,分别从用户注册微博初衷、每次打开微博的动机、每次在什么情况下阅读微博、用户自身传播出去的信息的类型、对微博内容的批判性态度以及对微博的依赖程度做详细的了解。
以下我对这部分的调查结果做较为详细的阐述:
1)大学生微博用户主要集中在新浪的微博用户,大约占全部的微博用户的49.73%,这无疑与新浪微博的“明星战略”的成功押宝有很大的关系;
2)在调查中我发现,大多数的大学生注册用户的初衷是“朋友介绍,凑热闹”,大约占到30.33%,具体分布情况见图1。
当然也有不少人多出于想要了解名人,例如在我深入了解一名文学硕士的基础上,他注册微博的时间已经一年多,粉丝数量接近两百,而他注册微博的初衷就是“了解名人”,同时综合他其他问题方面的回答,可以看出他虽然有数量不少的粉丝而且使用微博的频率也不低大约“一天几次”,但是他并没有对此产生依赖,在发生重大的新闻事件时。
还是会倾向于更为传统的媒介——报纸、电视及广播等;
图1您注册微博的初衷是什么?
3)调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微博用户目前在每次打开、使用微博的动机是获得资讯(38.52%),其次是打发时间(24.59%)、娱乐(20.49%)。
同时,在分析各个用户具体情况是,我发现其动机主要是“获得资讯”的这些大学生中大部分集中在自身专业领域在理
科的用户,可以看出,由于自身的专业领域的不同,可以导致他们平时的思维逻辑习惯以及媒介接触的动机的不同;
4)提及到在什么情况下阅读微博时,大多数用户表示主要集中在无聊时,比如蹲厕所、坐公交、等人、睡觉前,由此可以看出这与他们最初的使用动机(朋友介绍、凑热闹)也是大概吻合的;
5)从大学生用户自己发布的微博的内容来看,大部分用户不愿意把自己的隐私发布在微博上,因为还是觉得“微博”这一形态的传播还是属于大众传播的方式。
虽然具有一定程度的匿名性,但也区别于自我传播和人际传播。
由此也与德国学者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相关,这一理论在微博这一平台中依然存在,并没有消失;
6)在微博传播内容的虚实方面,作者调查的相关用户表示微博需要内容监督的占有31.97%,不需要内容监督的占有21.31%,视情况而定的占有46.72%。
并且通过作者的深度访问可以看出之所以认为内容监督是不需要的是因为在微博这一平台上有很多关于文
艺类、小众哲学类的软文;
7)关于对微博的依赖程度,笔者从调查问卷及用户访问中可以看出,目前微博还不能作为大学生用户在接受重大新闻事件时的一个主要参考媒介,只有11.8%的用户认为他们对在媒介信息相左时,参看微博的传播内容。
根据调查可以看出,由于计算机的大量普及和电脑的易接触性,目前的大学生朋友在媒介选择上主要倾向于选择电脑,占有25.74%,所以对微博的依赖程度会因此略有提高。
3结论
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使用微博进行社交及信息传播与接收已经比较普遍了,并且在使用微博的初衷、每次打开微博的动机、自身传播的微博类型、对微博内容的批判性态度以及对微博的依赖程度都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在这个完全由用户参与构建的自媒体中,大学生朋友作为主要用户,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以积极向上的姿态利用这一平台是每一位大学生朋友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