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94.84 KB
- 文档页数:3
全媒体时代山东传媒类院校学生媒介素养研究冯春燕陈思(山东传媒职业学院济南250200)【摘要】本文调研了山东省传媒类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和媒介教育现状,从构建媒介素养课程体系、营造媒介素养校 园氛围、媒介素养的多维教育等方面探讨传媒专业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的实施策略3【关键词]学生媒介素养;全媒体时代;传媒类院校新闻传播©©#©N e w s D is s e m in a tio n介素养教育起源于上世纪30年代的英国,并迅速传 播到亚洲等地,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注重国民 的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 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 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培养公众 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评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 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的过程。
其最终目的是造就出 具有较强批判能力、能独立思考媒介信息的优质公民。
传 媒类专业的大学生作为未来传媒行业的从业者,其媒介素 养将影响到未来社会媒介素养的整体状况,应该重视其媒 介素养教育,提高其正确认识和使用媒介的能力。
―、山东传媒类专业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分析笔者对省内近一千名传媒专业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 查,对部分学生进行了个体访谈,调查发现,各高校传媒 专业学生的整体媒介素养高于普通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媒 介信息生产和解读能力,但是,媒介的批判和思辨能力还 有待提高,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 以电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成为主要接触媒介调查显示,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大学生的 曰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远远低于手机和电脑,手机成为传媒 专业大学生的首要接触媒介。
在媒介接触行为方面,传媒 专业大学生花费在休闲娱乐和交友聊天这两项的时间最 高,远高于获取新闻资讯和获取知识、查询学习资料等活 动。
这说明传媒专业学生在媒介接触行为方面与普通大学 生基本相同,并没有依据专业优势,充分利用媒介进行专 业学习。
第 5 卷 总第 121期 117教育传播伴随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融媒体时代已然到来。
据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6月,就网络视听而言,用户已上升至9.01亿,折算使用率为95.8%。
尤其受新冠疫情影响,网络在民众日常生活中的位置更加凸显。
在某种意义上说,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了时代主动权。
作为向国家新闻传媒业输送专业人才的传媒类高职院校,要审时度势,深化媒体融合,更要注重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一、研究现状(一)国外媒介素养研究现状国外对媒介素养的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
1933年,英国学者Denys Thompson 所著的《文化与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拉开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序幕。
此后,又传到了美国、加拿大等地并发展壮大。
至今,西方国家对媒介素养的研究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
多学科交融是媒介素养研究的一大特点。
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加拿大等,早已将媒介素养做为必修课进行开设。
国外媒介素养(教育)具体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1.西方发达国家涉足媒介素养的时间较早,对媒介素养比较重视,普及率较广;2.注重对青少年儿童分层次教学;3.注重教育合力,尤其是家长的作用,善于教育实践;4.善于调动社会力量关注媒介素养教育,唤起公民意识。
(二)国内媒介素养研究现状我国的媒介素养研究始于1997年,卜卫教授在《现代传播》第1期上发表的《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此后,我国媒介素养研究专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2004年,在首届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汇编的论文集《媒介素养》,拉开了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序幕。
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正负影响的充斥,我国对媒介素养的注重程度与日俱增。
总之,我国媒体素养(教育)研究现状具体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1.定性分析多,而基于定量的调查较少,缺少具体实践;2.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还未真正落地;3.媒介素养教育还未纳入正统,各教育阶段,媒介素养教育缺失;4.媒介素养教育尚未普及,基础教育课程中仍未有媒介素养教育的身影。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摘要本文阐述了媒介素养的基本概念,分析了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媒介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功能,最后以安徽大学为例,探讨了以高校媒体为教育平台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策略,以期为我国高效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高校媒体大学生作为素质较高的社会群体之一,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这一群体的特点包括:处于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阶段,求知欲强、兴趣广泛、参加社会实践的程度较浅, 在了解社会、获取知识以及休闲娱乐等方面对媒介的依赖程度较高。
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较深。
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是大学生进行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必要基础。
媒介知识的欠缺,使得大学生容易把不正确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媒介信息等同于社会实际而不加批判地全盘吸收,产生对社会现象的错误认识,进而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本文首先分析媒介素养的基本概念,通过对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得出我国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有待提升,在明确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地位及功能基础上,提出了以高效媒体为主要平台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策略,以期为加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鉴。
一、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概念“媒介素养”这一概念是舶来品,国内学者早期译法包括有“媒介素质”、“媒介素养”、“传媒素养”、“媒体素养”、“媒介认知能力”等。
不同的学者对其概念有不同的界定。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各种媒介信息服务于个人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美国媒体(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在1992年做出如下定义:媒体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
媒介素养的概念在中国的本土化研究中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中国传媒大学媒介研究学者张开将媒介素养定义为:“人们面对媒介的各种讯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思辨性应变能力,以及创造和制作媒介讯息能力。
2008年9月号下旬刊夫敖赘料加强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研究的新课题彭晨李晓鹏(1徐州师范大学机电工程学院;2徐州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江苏徐州221116)摘要: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媒介作为信息传播的工具,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资源。
媒介在服务于高校思想建设实践的同时,因其自身的属性难免会给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带来一些新的问题。
如何在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教育资源的同时.有效地规范和引导传媒影响力的发挥.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的新课题。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新课题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
信息资源已经成为社会繁荣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当今社会,信息环境已经成为继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之后,又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
…媒介.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如同阳光、空气和水与我们不可须臾或离,其本身同有的优势和弊端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媒介素养教育1.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媒介素养是指信息时代巾的人们在具备读书写字能力的同时。
所具有的正确的认知解读和运用各种媒介知识、技术和信息的能力。
而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人们理性认知并积极享用大众传媒,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有日的、有程序和有思想政治头脑地培养人们全面解读、批判和运用传媒信息的能力。
在媒体、网络和信息时代,这种素养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㈦2.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史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西方。
1933年,英国学者E R 利维斯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森在《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中首次提出媒介素养教育问题,专门阐述并提出了系统的教学建议。
利维斯和桑普森认为.新兴的大众传媒在商业动机的刺激下所普及的流行文化,往往推销一种“低水平的满足”.误导社会成员的精神对于学校管理部门来说.要采取有力措施.调动广大导师的积极性。
要明确地把教书育人作为遴选导师的必要条件,建立导师教书育人动态评估考核制度.对在教书育人方面作出贡献的优秀导师.应与在学术研究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一样,给予表彰和奖励。
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136大学生使用移动新闻客户端的现状及媒介素养培育探究——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王心慧(湖南科技大学,湖南,湘潭411201)摘要:互联网时代下,伴随着传统新闻事业的加速转型和新媒体的快速崛起,移动新闻客户端的地位日趋上升,正日益成为国民获取新闻资讯的重要来源,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丰富和成熟阶段,其阅读新闻的行为及此行为所产生的影响、所衍生的问题值得高度重视。
本文将针对大学生在使用新闻客户端中表现出的倾向和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媒介素养进行着重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移动新闻客户端;媒介素养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已达64.5%,[1]其中,大学生群体在网民中占有相当比例。
同时,与传统新闻获取方式相比,移动新闻客户端的信息推送更加及时、便捷,使得其成为大学生群体获取新闻资讯的重要来源之一。
大学生作为移动新闻客户端使用率较高的群体,其媒介素养水平的高低,将影响其使用思维、使用行为、使用效果,因此,媒介素养的养成、更新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一、移动新闻客户端的定义及发展概况1.移动新闻客户端的定义目前,学界尚未就移动新闻客户端的定义达成一致,有几个较为清晰的概念可供参考。
王祺在《新闻客户端发展现状分析》一文中写到,“新闻客户端又称新闻APP ,其实就是服务方基于苹果iOS 、安卓(Android )等平台提供新闻资讯、新闻服务的移动应用程序”。
[2]比达咨询(BigData-Research )在《2018年第1季度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市场研究报告》中指出,“手机新闻客户端是指移动新闻客户端凭借其丰富的咨询资源、实时的信息推送和方便的社交互动为手机用户提供持续、实时、全方位新闻资讯,内容涵盖国内、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体育、娱乐等方面的新闻类应用软件”。
融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作者:邵诗韵来源:《广西教育·C版》2021年第12期【摘要】本文依据融媒体时代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实要求,论述融媒体时代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逻辑必然,提出融媒体时代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路径:加强顶层设计,建构大学生媒介素养社会教育;深化课程建设,建构大学生媒介素养学校教育;积极干预引导,建构大学生媒介素养家庭教育;回归主体地位,建构大学生媒介素养自我教育。
【关键词】融媒体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7-0147-03李维斯和汤普森在《文化与环境:培育批判的意识》中首次提出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即旨在“力求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使学生免受媒介所传播的不良文化、道德观念或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
当下,媒体融合成为现实,传播生态重构再造,大学生对社交媒体的使用成为常态,网络信息和舆情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凸显,大学生已然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节点,正通过丰富多样的媒介形式广泛接收信息、分享信息、表达态度。
因此,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和能力,是融媒体时代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融媒体时代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实要求“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
”由此,探讨融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可分别从信息选择能力、信息思辨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三个纬度加以考量。
(一)传播载体多样化,信息选择能力有待加强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格局和传播业态,媒介融合不仅是解决传统媒体生存问题的需要,更是顺应时代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的现实需要。
显然,“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
融媒体时代,传播载体的多样化让大学生能够更加便捷地接触互联网支持下的电脑、手机等屏媒体,拥有更多接触信息、使用信息和传播信息的机会。
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赵欣;龚妍丹【期刊名称】《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6【摘要】新媒体环境下,各种新媒体形态日新月异,层出不穷。
大学生作为求知欲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的知识群体,是接触和使用新媒体的主力军。
为避免其在日益纷繁的网络世界中迷失方向,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媒体和大学生自身共同努力,切实加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all kinds of new media form are changing, emerge in endlessly.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eager of knowledge, accept new things quickly, is the main force of contact and the use of new media. In order to avoid the lost in the increasingly complex network world, needs the government, school, family, media, and joint effort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themselves, to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总页数】2页(P131-132)【作者】赵欣;龚妍丹【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护理学院江苏南通 226006;南通大学护理学院江苏南通226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0【相关文献】1.浅谈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 [J], 张冠华;孟恒芳2.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J], 赵欣;龚妍丹;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提升研究 [J], 李春辉;;4.论新媒体环境下“四位一体”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模式 [J], 袁梦思;钱铮;5.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评《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J], 姚敦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对策研究【内容提要】大学生与传播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传媒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忽视,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媒介素养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在信息时代,大众传媒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从总体上看是积极的,同时,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传媒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负面影响也不小,大学生媒介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立足现实,加强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对于实现传媒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传媒与媒介素养传媒具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传播媒介,特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新闻工具,人们一般将报纸、广播、电视三种媒体形式称之为传统传媒(分别称之为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媒体),而将以网络媒体为主体、以手机短信和数字摄像为标志的新兴通信媒体为辅助的第四代、第五代媒体称之为现代传媒。
二是指媒体信息的传播,是媒体传播者借助媒介与受众进行信息传播、反馈与交流的活动。
身处传媒信息社会,很多时候,我们既是传媒受众,也是传媒传者,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两种角色将会越来越趋于融合。
如何对传媒信息进行有选择的接收,辨别传媒信息中所隐含的意义以及自身如何传递信息,构成了一种能力,或称之为素养,即媒介素养。
大众传媒自出现以来就对整个社会的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每一次传媒的深刻改革,都会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显而易见的变化。
目前,国内外各种传媒数量之多是前所未有的。
无论是传统传媒还是新兴的现代传媒,都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价值观念、文化结构和精神世界,从而引起整个社会的全方位的变革。
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谈到大众传媒时曾指出:”没有这种广泛强大的情报通讯系统,工业文明不可能具有今天这样的规模和发挥如此有效的功能”(1)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而然受到传媒的影响。
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随着当今数字媒体、社交媒体的日益普及,大学生对于媒介素养的需求与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然而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存在不少问题,如部分学生媒介素养水平较低、对于网络信息缺乏筛选和鉴别能力、缺乏高效的媒体资源利用和传播能力等。
本文旨在通过对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的分析,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对策,从而有效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
1、媒介素养意识不足近年来,随着数字媒体、社交媒体的普及,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和媒体越来越多。
但是,在处理这些信息和媒体时,不少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媒介素养认知和应对能力,容易出现信息误解、陷入谣言和虚假信息的陷阱等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意识和能力普遍不足。
2、信息鉴别能力差目前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信息和新闻,很多时候一些虚假的信息也能够流传开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们应该具备良好的信息鉴别能力,判断传递出来的信息是否真实可信。
但是现实情况是很多大学生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容易被一些谣言误导,并对此产生负面影响。
3、缺乏媒体资源利用和传播能力在当今数字化社会中,媒体资源越来越丰富,尤其是大学生作为数字原生代,在利用媒体资源的过程中应该更具优势。
但是,很多大学生对于媒体资源的利用和传播能力不足,缺乏高效的方法和操作。
这使得他们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无法更好地利用媒体资源,也无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路。
二、针对性对策1、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应从高校层面出发,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引导和宣传,向学生宣传媒介素养的定义、标准、重要性和实践方法。
同时,学校可以配合社会资源,建立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开发在线学习资源,让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媒介素养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实操磨练其媒介素养能力。
学校可以在信息学课程中加入一些专门的内容,例如网络信息的鉴别和筛选方法等,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判断所读信息的准确性。
同时,学校可以积极邀请相关媒体专家为学生授课,提升学生对于信息真伪的鉴别能力。
新媒体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新媒体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大大增加。
高职学生是新媒体时代的主要参与者和受众群体,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都离不开各种新媒体平台。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变革,高职学生在媒介素养方面面临着挑战和困扰。
媒介素养是指个体对媒体信息的获取、评估、分析和利用的能力,是现代社会必备的一种能力。
在新媒体时代,高职学生缺乏足够的媒介素养,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影响,难以正确辨别信息的真伪性,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对高职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提升他们的媒介素养水平,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对新媒体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高职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1.2 问题意义新媒体时代已经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尤其对高职学生的影响更为显著。
目前高职学生在媒介素养方面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包括对新媒体的认知不足、信息获取能力较弱、媒介批评意识不强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影响高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职业发展,还可能导致他们在新媒体环境中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
加强高职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只有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引导,提升高职学生在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水平,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
【问题意义】2. 正文2.1 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分析高职学生媒介素养是指学生在新媒体时代,具备正确的媒介素养意识和能力,能够积极参与和运用各种媒体资源进行信息获取、传播和交流的能力。
目前,高职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 媒体依赖性较强。
很多高职学生对传统媒体过度依赖,对新媒体了解不足,容易受到媒体信息的误导和影响。
2. 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
部分学生对媒体信息缺乏批判性思考,容易被媒体误导,缺乏独立分析和判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