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学经典导论02-05《孟子》其书

国学经典导论02-05《孟子》其书

国学经典导论02-05《孟子》其书
国学经典导论02-05《孟子》其书

02-05 《孟子》其书

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讲国学经典导论第二章孟子与《孟子》的第五节《孟子》其书。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撰而成,大约成书于战国中期。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行王道、施仁政。

《孟子》现有七篇传世: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每篇均为上下篇,共二百六十章,约三万五千字。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东汉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对十一篇进行了鉴别,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伪。东汉以后,这四篇便相继亡佚了。两汉时代,诸子书中,有人为之作注的,除了《论语》、《老子》以外,就是《孟子》。历代为《孟子》作注重要的有东汉赵岐的《孟子注》和宋代朱熹的《孟子集注》,清代焦循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撰成《孟子正义》一书,是集大成的著作。另有今人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本。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同时,思想也更加活跃,正当“百家争鸣”的时代。此时,杨朱、墨翟之言尤其流行,孔子的仁义学说处在危机之中。于是,孟子挺身而出,以继承孔子思想为己任,与当时的其他学派展开辩论。孟子口才很厉害,当时有“好辩”之名。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据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孟子晚年见道不行,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公孙丑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同时,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称为“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后来宋太宗又翻刻了这十一经。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自宋、元、明、清以来,“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了。

著名哲学家劳思光说:“孔子代表中国儒学之创始阶段,孟子则代表儒学理论之初步完成。”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说:“三十岁以后,我做人处世全靠孟子。”孔子是中华文化的首席代表,孟子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

《孟子》这部书不但思想宏博,而且文章也雄健优美。“缘木求鱼”、“揠苗助长”等故事家喻户晓,“鱼与熊掌不可得兼”、“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等名言警句,皆出于《孟子》。《孟子》一书在中国思想史和中国文学史上,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重要的地位。

国学经典导读心得体会_学习国学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doc

国学经典导读心得体会_学习国学经典的心得体 会范文 选择国学经典导读的人未必爱国学,正如卖花的人未必爱花,更未必懂花一样。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国学经典导读心得体会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国学经典导读心得体会篇1 上国学经典导读课,有那么一丝期盼,却不敢期盼太多,害怕失望。失望在所难免,从踏进教室的那一刻起。在座的不乏带着微积分作业、英语作业......各种作业的,更有两手空空只携只手机者。我在心里冷笑:这就是大学的课堂?! 选择国学经典导读的人未必爱国学,正如卖花的人未必爱花,更未必懂花一样。既然不爱,何必选择?苦了自己,还亵渎了国学。 今天课上主要讲了开设国学经典导读这门课的必要性。其中有一点谈到了当代国人的道德问题。至于道德问题,我并不想多说,更不想把社会上的一些道德案例拿来猛烈抨击。我只想就我们自身,出生于九零后的人们眼中的大学生来简单发表一下个人观点。 我个人认为,道德与个人素质紧密联系。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就我们自身来谈的原因。在教室上课,几乎没有一张椅子的后背横条上是干净的。上面写满了各种"高材生"们无聊之下的"杰作"。我想,不能在桌椅上乱写乱

画应该是幼儿园小朋友都明白的道理吧。如此说来,这些所谓的"高材生"竟连幼儿园小朋友都不如,不可笑吗? 来到重庆之后,惊奇地发现这里难得一男生不抽烟。我必须承认,我对抽烟者可能怀有偏见。但抽烟是个坏习惯,这是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尤其对于一个18岁左右的孩子来说。甚至,我在课桌上也能够与一包香烟邂逅。一个人有坏习惯,不可怕。但倘若一群人如此......我很想问一句:重庆工商大学的学生就该是这样的吗?! 在我看来,中国的教育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失败的。它的初衷很好,但是结果总是不太尽如人意。举个简单的例子:高考语文对于汉字的字音及字形的考查。为了高考分数,学生们用尽一切办法规范字音,正确书写。但是高考一结束,那就不再重要了。错别字依旧连篇,字音更是不值一提。之前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应付高考,学生没有明白高考的目的是什么,上大学的意义又在于什么。对于他们来说,读书只是一个必要的过程,至于为什么,没有必要去思考。而我以为,不懂得思考的人,无异于行尸走肉。这么说似乎有点严重,但确实如此。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迷茫中。整天忙忙碌碌,却不知道为了什么。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不可避免地变得平庸。对于社会发展来说,这无疑很可悲。 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那么设再多的课程也是徒劳。 国学经典导读心得体会篇2 读国学学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

孟子二章复习资料

《孟子》二章 文学常识: 本文的作者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名轲,字子舆。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也被世人尊称亚圣。《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四书”之一。孟子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前代政治家提出的民本思想,对于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是有一定作用的。孟子主张“性善说”,他认为人生之初其性是善良的,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先验的人性论。 《鱼我所欲也》 一、语音。箪(dān)蹴(cù)羹(gēng)死亦我所恶(wù) 二、通假字。 ①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②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③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通“德”,这里是“感激恩德”之意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三、一词多义。 为:今为宫室之美为了 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做,这里是“接受”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做 得二者不可得兼能够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通“德”,这里是“感激恩德”之意 故不为苟得也取得 之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取独 人皆有之代词,指“义”这种思想 行道之人结构助词,的 蹴.尔而与之代词,代乞人 于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于 管夷吾举于士从 生于忧患在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四、重点词语解释。 (1)一豆羹.(古代盛食品的器具) (2)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本来的思想,即“义”。 (3)故患.有所不辟也患:祸患,灾难 (4)一箪.食箪:竹筐 (5)一豆.羹豆:碗 (6)蹴.尔而与之蹴:践踏 (7)万钟于我何加 ..焉何加:什么益处 (8)所恶.有甚于死者恶:厌恶 (9)舍生而取义.者也义:正义或仁义 (10)贤者 ..能勿丧 ..耳贤者:有道德的人。勿丧:不丧失。 (11)万钟 ..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丰厚的俸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则,连词,这里表示假设,“如果”的意思。 (12)二者不可得兼 ..得兼:能够同时得到。 (13)故不为苟得 ..也苟得:苟且取得。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14)妻妾之奉.奉:侍奉。 (15)呼尔 ..而与之呼:呼喝。尔:助词。而:表修饰。与:给。 (16)所识穷乏 ..者得我与穷乏:穷困贫苦。 (17)有是心.也心:思想。

部编八上《孟子二章》知识点最新

《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出处是《孟子》,《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2、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把他和孔子并称为“孔孟”,并称其为“亚圣”。 3、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4、《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富贵不能淫》 一、通假字 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二、一词多义 戒:往送之门,戒之(告诚)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1(谨慎) 居:居天下之广居(居住) 居天下之广居(住所) 之:母命之(代词,她,代指女儿) 住送之门(动词,去、到) 三、古今异义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古义:真正、确实今义:诚实、真诚 2.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古义:准则、标准今义:正直,正义 四、词类活用 1.富贵不能淫(“淫”: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惑乱、使……迷惑) 2.贫贱不能移(“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改变、使……动摇) 3.威武不能屈(“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五、翻译(加粗划横线的部分重点掌握)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生气,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标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大丈夫)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上;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才叫作大丈夫。” 六、问题探究 1、主题思想:《富贵不能淫》一文论述了大丈夫的优秀品质。“大丈夫”在在古代是对品德高尚、节操俊迈的人的尊称。真正的大丈夫应该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国学经典导读读后感

国学经典导读读后感 在中国大地上疯售红极一时《于丹论语心得》并为全国人所接受。 2006年冬,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来自CCTV—10《百家讲坛》名叫于丹的学者创造一个签名售书的奇迹,在7小时之内,她一共为超过7000多名读者在其新作《于丹(论语)、心得》上签下名字,2007春,《百家讲坛》又推出于丹教授的《于丹、(庄子)、心得》和王立群的《读史记》,同样取得了洛阳纸贵的轰动效应,社会各界针对这样的为暴场面,所谓:《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一是众说纷纭:鼓掌者有之、斥骂者亦有之。 无论如何,这样的事件并非是空穴来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全球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一般复兴传统文化的热潮已在神州大地悄然兴起---从汉服团体的出现,大学国学院的成立,到CCTV-10《百家讲坛》的炙手可热和世界各地孙子学院的建立,再到教育部最近提倡高校将国学列为大学必修课,这一切都意味着,中国作为一个正在重新崛起的大国,在经历半个多世纪的“文化断裂后,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已不满足于仅仅从西方文明中寻求民族复兴的精神资源,中国人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只有更深刻地从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中进行挖掘,才能获得更多的发展灵感,以避免彻底丢失自我民族特性,成为西方的文化的殖民地。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国家在培养干部人才和管理工作者的时侯,有过教条地,片面地理解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将其中国的传

统文化,对立起来的一段时期,在破“四旧“砸烂孔家店的偏激思想指引下,我国的传统文化国学经典四库全书的一些精华、优秀部分被当作糟粕抛弃,这导致使中国人包括领导干部,和行管人员的人文素养出现了断裂。 我们的传统文化和生命力比想象的要坚韧,“天不丧斯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自己的理论体系,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的提出,党坚持在根本理论阵地同时,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党的“十六大极富创造性地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是一方面要从西方发达国家汲取社会改革经验,另一方面即要从我国的历史传统中去挖掘有益的精神资源。 从国家的决策层到民间草根,复兴国学的呼吁声已成为时代的最强声音,泱泱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将如浴火凤凰般在新世纪得到重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不要爱虚荣,或是炫耀自己还有就是去奢侈,反而相互一点他的为人更高尚。 再教育比如毛遂自荐,就是说平原君要带20个贤能之士去向楚国求救,可只选了十九人,这时毛遂走了出来,他告诉平原君,他也愿意去,而平原群认为没有人称赞过他,如果是贤能之士他自己就会在口袋里发现锥子一样快,而毛遂却认为平原君不有将他放进口袋里,于是平原君很是惊奇,便带他去了,果然,毛遂立下了奇功。

中国最伟大的10部国学经典

中国最伟大的10部国学经典,中国人必读!(深度解析)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自古流传下的经典卷轶浩繁。而非要从中选出10部中国人所必读的伟大经典,却并非不可能。 国学大师钱穆在香港新亚书院,曾为中国人开出7部必读经典,被称为“中国文化七书”—— 《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 不难看出钱穆先生的选择标准:最经典的,和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流是儒释道,儒家正源自然是《论语》和《孟子》,道家正源自然是《老子》和《庄子》,佛家首选当然是中国佛教流派中最中国化、影响最大的禅宗第一经典

《六祖坛经》;诸子百家之后中国历史上又曾在宋明时期崛起两大思想高峰,便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近思录》和《传习录》正是其各自的代表作。 七部之外还有三个名额,应该列给谁?下面这个答案我想很少有人会有异议: 中国文化一向被概括为“一源三流”。“三流”就是儒释道,“一源”便是《周易》。作为中国文化百家之源的《周易》,当然要占一席。 中国是一个极为重视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世界上最为完备的历史记录,历史经典必然不能缺席。而其中影响最大的,毫无疑问是《史记》。 中国又是一个骨子里有着诗性和数千年诗歌传统的国度,诗集当然也不能缺席。这个名额,当然要给源头上品、影响深远的《诗经》。 那么这最伟大、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10部经典,名单自然就是: 《周易》、《老子》、《诗经》、《论语》、《庄子》、《孟子》、《史记》、《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 这个名单对于中国文化,已经是最为精简、最为概括、最低限度,所以完全称得上必读。其中每一部都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领悟,但你首先需要知道它们的主旨内涵,以及对于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精神到底意味着什么。

国学课程教案孟子

国学课程《孟子》精讲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 1 课时年月日 课题《孟子》卷一(1-7)课型国学三维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 2.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3.拓展延伸,运用孟子智慧分析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掌握写法 教学方法:讲授、引导学生学法:诵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孟子忧以天下,乐以天下,修身养性,积极入世; 面对当时战乱的世道,他感到不满,于是就构建出他的理想王 国:“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 死亡。”他满怀治国良策,一心想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在天下 推行王道;在逆境中,他“不怨天,不尤人”,“自任以天下 之重”;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周游列国,倚马万言;理想遭 挫折而矢志不渝,以孜孜不倦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 以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 二、学习重点句 1、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翻译:君子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听到它们哀叫,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教学过程(续):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翻译:尊敬我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 我 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要统一天下就像在 手心里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3、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翻译:所以由近及远地把恩惠推广开去,便足以安定天下。不这样, 甚至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 4、反复诵读,能够背诵。 三、总结本课知识点,布置作业 说与写 1、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2、结合自己或者身边这样的故事,写一段自己的认识。 教 学 后 记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 2 课时年月日 课题《孟子》卷一(1-7)课型国学

孟子二章

九年级下(下)第五单元文言文对比阅读 一(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衡()(2)人恒过然后能改恒()过()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2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3.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证明_____________的道理,甲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____________来概括其内容。 4.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 5.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4分) 二[甲]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故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 [乙] 孟子曰 “桀、纣①之失下下也 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 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 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 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 所欲与②之聚之 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 犹水之就下 兽之走圹④也。”注释 ①指夏桀、商纣 古代的暴君。②与 同“为” 替的意思。③尔也 而已。④圹 kuàng 原野。 1. 解释下列画线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 4分 (1)寡助之至() (2) 亲戚畔之() (3)所恶勿施尔也()(4) 兽之走圹()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6)天下顺之() 2. 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 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 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 ,并加以翻译。 3分 句子: 翻译: 3. 甲文说的“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的情形 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 4. 乙文中说到的“桀、纣” 其失天下的原因 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 5. 甲文说“得道者多助” 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 说说你的理解。 4分 三[甲] 天时不如地利 …… 故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选自《〈孟子〉两章》 [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选自《论语》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2分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②池非不深也() ③足兵()④民信之矣()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3、列举出两句有关“人和”的名言警句。 4.[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 3分 甲文:乙文 5.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3分 四[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子奇治县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页。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②,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③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病,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②追者反曰() ③委而去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 4、乙文中“”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2分) 5、请结合历史和现实,再举出一个事例阐述“人和”的重要性 五(甲)人恒过 然后能改 ……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乙) 郑之鄙 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 无所用 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 又无所用 则还为盖焉。未几 盗起 民尽戎服 鲜用盖者。欲学为兵 则老矣。越有善农者 凿田种稻 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 弗听 而仍其旧 乃大旱连岁。计其获 则偿歉而赢焉。故曰 ?旱斯具舟 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 ? 选自《郁离子》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分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②郑之鄙,人学为盖()③曾益其所不能()④舜发于畎亩之中()

《孟子二章》最新优秀公开课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上册)

三、研读课文: 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2.孟子认为的大丈夫是什么样的?(用原文回答) 3.谈谈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 4. 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5. 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6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全班交流。 教师选点精 讲,进行学法 指导。 学习古人说 理论证的方 法,品味对 比、排比等修 辞的表达效 果。 四拓展延伸 1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 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2“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在于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结合自己的理想,说说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3在我国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会不时隐藏着某些封建主义的糟粕,本文也不例外,请你把这些地方找出来,谈谈你的看法。全班交流,加 深对课文的 理解。 理解孟子的 关于“大丈 夫”言论及政 治主张。 五、课堂总结 1.师生归纳,总结知识。 2.总结收获,点拨提升。教师点评,作 重点强调。 教师总结提 升。 梳理知识,强 调重点。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

八年级语文教案(上册)

6论证方法归纳 类比论证: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 举例论证: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对比论证: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归纳推理论证: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四拓展延伸 1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 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入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另 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 二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 2课文第一段列举了古代六位名人成才的例子,你知道古今中外逆境成才的名人还有哪些吗?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全班交流,加 深对课文的 理解。 理解孟子 的人才观 及“生于忧 患而死于 安乐”的思 想。 五、课堂总结 1.师生归纳,总结知识。 2.总结收获,点拨提升。教师点评,作 重点强调。 教师总结提 升。 梳理知识, 强调重点。 教学后记:

《国学经典导论》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国学经典导论》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 1.下面关于“孟母教子”的故事见于西汉刘向《列女传?母仪篇》的是 A 。 A.孟母三迁B.断织劝学C.杀猪取信D.孟子去妻 2.孟子游说诸侯,被授与“卿”之高位,是在__ D ___。 A.宋国B.魏国C.滕国D.齐国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出自__ B_ 。 A.《论语》B.《孟子》C.《荀子》D.《庄子》 4.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是在 C 。 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 5.第一个系统地论述“人性善”的思想家是 B 。 A.孔子B.孟子C.荀子D.告子 6.提出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个命题的思想家是__D__。 A.孔子B.墨子C.荀子D.孟子 7.被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国学大师是__C__。 A.王国维B.梁启超C.蔡元培D.章太炎 二、多项选择 1.以下篇目出自《孟子》的有BCD 。 A.《公冶长》B.《公孙丑》C.《告子》D.《尽心》E.《为政》 2.下列名句出自《孟子》的有__ABDE___。 A.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B.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C.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D.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E.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3.2006年,全球130多万华人通过网上投票选出了“十大国学大师”。下列属于“十大国学大师”的是_ ABCE__。 A.梁启超B.陈寅恪C.鲁迅D.季羡林E.冯友兰 4.下列成语典故出自《孟子》的有__ABCDE___。 A.五十步笑百步B.始作俑者C.出类拔萃D.率兽食人 E.尽信书不如无书 三、默写(名句填充): 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 2、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5、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6、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四、简答: 1、怎样理解孟子所提出的“大丈夫精神”?

国学经典导论06-10味论

06-10味论 在先秦诸子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儒、道两家学派,对后世文学理论影响很大。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味论”主要受到道家思想影响。道家对物质的超越却正与文学对现实的超越可相契合。这种超越性正成为味论的哲学基础。 一、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想象丰富。他从哲学的高度关于美的探讨,有其独到之处。 1.主张“虚静”,“物化”,以自然朴素为美。这与道家“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有直接关系。当人进入“虚静”状态以后,就抛弃了一切,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虚静”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即具有现实超越性,与文学精神有着内在的契合。 2.论述了“言”与“意”的关系,提出了“得意忘言”说。庄子认为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传达“意”的,但言又不能“尽意”。他主张通过“忘言”的方式,即超越语言符号的表面形式和常规含义,以捕捉其言外之意,才能真正得“意” 问:为什么说庄子“虚静说”会有味论的理论渊源? 二、司空图的诗歌鉴赏理论遵循老庄思想,以佛禅说诗,注重文学的审美特征。其诗歌鉴赏理论主要表现在《二十四诗品》(近年此书是否为其所作有争论)和《与李生论诗书》中。他提出并阐述了“韵味说”的主张。所谓“韵味”,就是十个意境创造的审美内涵,用司空图的话来说就是“韵外之致。”他认为要获得这种“韵味”,首先要有意境,并且意境要“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就是他所说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才谈得上“韵味”。这种“韵味”在诗中,但又不能意尽于诗句中,这就像“味”之于醋、盐,但又不同于醋、盐,而这“味”是妙在“咸酸之外”的。这种“韵味”显然不是形式、声韵方面的东西,而是诗美内涵的一种“神韵”。 司空图提出诗歌创作和欣赏必须“辨味”,辨别、评价诗歌高下优劣的标准在于作品是否有“韵味”,并阐述了“韵味说”的主张。所谓“韵味”,就是诗歌意境创造的审美内涵,即“韵外之旨。 问:司空图的“咸酸之外”到底指的是什么?

《孟子二章》精品练习题带答案

部编版八上第21课《孟子二章》检测题班级:姓名:成绩: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诚】 2、【大丈夫】 3、【天下熄】 4、【焉】 5、【丈夫之冠】 【冠】, 6、【父命之】【命】, 7、【戒】 8、【女家】【女】, 9、【夫子】 10、【正】 1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太道】 12、【与民由之】 【由】, 13、【独行其道】 14、【淫】 15、【移】 16、【屈】17、【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 【亩】, 18、【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版筑】, 【筑】, 19、【管夷吾举于士】【士】, 【举于士】, 20、【百里奚举于市】【市】, 21、【饿其体肤】 22、【空乏其身】 【空乏】, 23、【行拂乱其所为】 【拂】,【乱】, 24、【动心忍性】 25、【曾益〕【曾】, 26、【恒过】 27、【衡于虑】【衡】,

28、【作】 29、【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征】,【发】,【喻】, 30、【入】 31、【法家拂士】【拂】, 32、【出】 33、【敌国】【敌】, 34、【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翻译: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翻译: 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翻译: 4、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翻译: 5、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翻译: 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翻译: 7、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 9、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国学经典导论02-03 游说诸侯

02-03游说诸侯 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讲,国学经典导论第二章孟子与《孟子》的第三节游说诸侯。 孟子学成以后,便开始周游列国,从事游说活动。孟子游说诸侯的第一站是齐国,他本想通过雄心勃勃的齐威王来实现自己“仁政”的理想,可齐威王一心想争霸中原,用武力统一天下,因此对孟子主张实行仁政的学说丝毫不感兴趣,对他并不重用。 孟子听说宋国想实行仁政,便离开齐国来到了宋国。但宋王对实行仁政没有诚意,并不打算接受孟子的主张,于是孟子愤然离开宋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邹国。在邹国,邹穆公曾向孟子请教为政,还有许多人向他问学。后来,孟子到了滕国,滕文公非常敬重他,多次向他垂问治国大计,于是孟子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仁政”主张。但滕国实在太小,无法在诸侯大国之间生存和发展,更无法全面实现孟子的“仁政”理想。这时,孟子在千里之外听说魏惠王招贤纳士的消息,便毅然来到魏国都城大梁,这所以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孟子一见梁惠王,梁惠王却迫不及待地问孟子能给他的国家带来什么收益,带来什么利益,这使孟子十分失望。孟子认为当时天下纷争、黎民涂炭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各国君主不仁不义,只顾追逐私利。于是孟子针锋相对地向梁惠王讲了儒家轻私利重仁义的观点,梁惠王根本听不进去。公元前318年,梁惠王去世,他的儿子梁襄王即位。孟子初次见梁襄王,就发现梁襄王不像个国君的样子,所以孟子离开魏国重返齐国。 公元前319年,齐宣王即位。齐宣王野心勃勃,一心想称霸中原。为此,他广招贤才,而且特别喜爱文学游说之士。孟子到齐国后,齐宣王授与他“卿”之高位,并多次向他问政。孟子便抓住一切机会向齐宣王宣传自己的“仁政”理想,对齐宣王充满了期望。开始,当孟子讲到称王于天下道理时,齐宣王还

《孟子两章》比较阅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比阅读 一、([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子奇治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页。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②,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③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病,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②追者反曰 7.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夫以老者之智 D.属予作文以记之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译文: 9.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 10.乙文中“ ”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2分) 二、09山东省临沂市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做6—9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孟子〉两章》) [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选自《论语》) 6.解释文中加点的字。(2分)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兵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③足兵.兵④民信.之矣信 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8.[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3分) 9.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 三.比较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语段,回答18~22题。 [甲] 故曰,……战必胜矣。 [乙]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注释:①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与:同“为”,替的意思。③尔也:而已。④圹(kuàng):原野。 18.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4分) (1)寡助之至()(2)亲戚畔之() (3)所恶勿施尔也()(4)兽之走圹()

国学经典导论01-05 仁者爱人:正己与克己

01-05仁者爱人 :正己与克己 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讲第一章孔子与论语的第五节仁者爱人 :正己与克己。孔子的“仁”,应该具有伦理道德和政治思想两个层面的意思。孔子的仁不仅涉及伦理道德,而且也涉及政治思想,即他已将仁的伦理道德升华成了一种政治思想,从而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国的学说。 1.政者,正也——执政者要以身作则 孔子认为,在任何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中,执政者与臣民的关系是最基本的。而在二者当中,孔子又最注重执政者的作用,认为执政者的好坏决定了社会治理的好坏。因此,他对执政者的政治道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是“正”,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那就是“以身作则”。当季康子问政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无论为人还是为官,首在一个“正”字。孔子政治思想中,对为官者要求十分严格,正人先正己。只要身居官职的人能够正己,那么手下的大臣和平民百姓,就都会归于正道。孔子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在孔子看来执政者自身正了,能够以身作则,即使不发布政令,老百姓也会自觉地去执行;如果执政者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未必会服从。孔子认为:“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执政者必须从端正自身开始,通过其人格魅力和道德感召力去治理民众正人。这样,才能造就一个良好的秩序社会。这就是古代的所谓“典范政治”的基本要求。只不过在春秋后期周王室日益衰微,各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的复杂局面下,也只能是孔子的政治理想了。 2.克己复礼为仁——社会各阶层应当“克己”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句话可以说是孔子思想的纲要,同时涉及到了礼和仁,而以“克己”作为复礼归仁的实践要求。孔子认为,人们必须克制自己的个人欲望,一切言行都照着周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因此,不合于礼的就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了两方面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仁”是人作人的内在品质,“克己”是要靠人对自身内在品质的自觉:“礼”是人的行为的外在的礼仪规范,它的作用是为了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要人们遵守礼仪规范必须是自觉的才有意义,才符合“仁”的要求,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对“仁”和“礼”的关系,孔子有非常明确说法:“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云礼云,玉帛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乎哉!”孔子认为“克己”求仁是要靠自己的内在自觉性。有了“求

八年级第一学期国学《孟子》原文

八年级第一学期国学《孟子》原文 第一课 求仁自可得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 人皆有善心 告子曰:“……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册。是岂水这性哉其势则然也。”——《孟子·告子上》 第二课 良知、良能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尽心上》 思则得之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第三课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心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穷达不失志 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第四课 吾岂好辩哉 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滕文公下》 四过不足为 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孟子·梁惠王下》 第五课 风过草必偃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孟子·滕文公上》 仁者能正君 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面国定矣。——《孟子·离娄上》

《孟子二章》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孟子二章》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八上第21课《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班级:姓名: 说明:根据习题难易度,分A卷和B卷。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 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富贵不能淫》习题 A卷:夯实基础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诚】 2、【大丈夫】 3、【天下熄】 4、【焉】 5、【丈夫之冠】 【冠】, 6、【父命之】【命】, 7、【戒】 8、【女家】【女】, 9、【夫子】 10、【正】1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太道】 12、【与民由之】 【由】, 13、【独行其道】 14、【淫】 15、【移】 16、【屈】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翻译: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翻译: 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翻译: 4、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翻译: 5、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翻译: 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翻译: 7、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 三、课内简答题: 1、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字,时期 家、家,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 2、《孟子》是记录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编著。与、 、合称“四书”。《富贵不能淫》选自。 3、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 在这十几周的学习听课过程中,我深深地被老师诙谐幽默的讲课方式还有标新立异的独特思想感染着。我收获最大的是,人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不要轻易被外界蛊惑。我也清楚地认识到,一个国家一所大学要有海纳百川的气魄和胸襟。只有兼容并包思想才会繁荣,社会的进步也体现于此。 这门课开阔了我的思维空间,让我有了一种要读点什么的欲望。我急需一种与别人思想共鸣的感受,于是我选择了《孟子》这部经典,从中得到了久违的畅快。下面我就分享一下我的心得。 从历史中我们可以找到一切,溯本回源;从逐物迷方与纷纭杂乱中回归宁静。我们需要从属于自己文明的厚重中寻找内心的坚定笃实,而不是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而可能数典忘祖。如何去寻找这份历史的深刻静谧?古人早已用超凡的智慧为我们提供了一份营养又美味的心灵鸡汤国学。《孟子》在国学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本书历经千年,历久弥新。它并不是一部简简单单的一部人臣与君主,人臣与人臣的枯燥对话记载录,它其中所蕴含的小由为人之道,大至政治理念的一体化的内容仍值得我们深思。时间并没有湮没它的光辉,直到今日,它所蕴涵的深刻意义仍值得后人探索解读。 孟子是战国中期邹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十分善于用比喻或者是寓言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一些原本很抽象的东西变得生动传神。全书运用比喻不下千处。而且每处都给人以“辞不迫切,而意以独至”的感觉。他的比喻多种多样,方法自如,毫无牵强造作之感。而且,《孟子》一书的语言精练流畅,同时又浅显易懂。孟子继承孔子“仁”的思想,他驳斥墨家的"兼爱",攻击法家的“耕战”,主张“保民而王”,通过施“仁政”去求得天下的统一。在思想方面,《孟子》具有民本思想。他强调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成份是人民而不是统治者。例如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夫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孟子反对霸政他提倡以德服人,反对武力服人的霸政,目的在减轻民生痛苦,缓和社会矛盾,因此孟子主张“王道政治”,反对霸力服人。 孟子还主张“政事以民为归宿。”孟子对梁惠王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其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见孟子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教育上,孟子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他说:“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而且, 孟子认为修养是求学的基点, 但又认为人善性, 是无法从外在培养, 最终都要凭自己的思考来达致。 孟子的抱负,在于使诸侯国施行仁政进而王天下,虽然其很多地方都说到七十里而王,但实际上还是认为大国施行仁政进而王天下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虽然先后到了不少的诸侯国,感觉上他对滕、邹、鲁等小国不够尽心,而在魏、齐两个诸侯国花费较多的心神,特别是齐国。孟子根据对当时形势的把握,认为春秋以来连年的征战使民不聊生,人们都盼望有仁德的君王来解救,就如同被倒悬的人希望得到别人解救那么迫切,所以,如果能有哪个国君能够施行仁政,那么天下民心必然归顺,从而达到王天下理想。孟子的这个期望在梁惠王身上并没有实现,短短的魏国之行,一年以后梁惠王就死了,而继任的梁襄王看上去就不是一个能施行仁政的人。而当时的齐国,国势正盛,土地宽广,人口众多,贤士云集,因而孟子先后两次很耐心地呆在了齐国,而且时间很长,第二次去已经71岁高龄,仍然试图说服齐宣王施行仁政,以实现自己的抱负,但结果与齐宣王的意见相左,郁郁而去,齐宣王甚至没有派人来挽留。 如果说王天下是孟子的终极目标,那么起点就是在国内施行仁政。孟子把仁政的施行分作四个层面:一、保护现有的资源,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从而保证百姓的生老病死有所依,使百姓不离开国土;二、教导百姓自给自足,保证生活的基本需要,同时国家要重视生产的季节,使百姓能安心生产;三,减免赋税,减轻百姓的负担;四,在前三个方面都实现之后,再进行道德教化,形成尊老爱幼的良好的社会风尚。这四个层面是逐步递进的,能按此施行仁政,那么这个国家君主的仁德就会声名远播,使天下百姓都向往到这个国家来,到那个时候王天下就易如反掌。

孟子二章

孟子二章 学习要点: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或比喻来说明事理的方法(重点)2了解并正确评价“舍生取义”、“与民同乐”的观点3掌握文言虚词“之”、“也”、“则”等(难点) 导入:1由分析题目入手:标题中的“章”能否换成“则”或“篇”?古代记述言论的文章,有的标题为“则”(如《论语》),有的叫“章”,有的叫“篇”,“则”是“条”的意思,“章”是“段落”,“篇”是首尾完整的诗问或成部著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所节选的是段落,所以不能叫“则”或“篇”。2作家、作品:孟子名轲(前372~前298),字子舆。鲁国邹人,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战国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大师)、散文大师。孟子在儒家学说中形成一个唯心主义的体系,对后来的儒家影响很大,被认为是孔子学说地方继承者,有“亚圣”之称。孟子的观点最主要有两点:性善论和仁政(民本主义:邦国之权在民、政事以民为归宿、用人以民意为准,国君以保民为职分、施仁政使百姓安居乐业,反对不义的战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内容是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等。3复习并导向新课:其实,对大家来说,孟子并不陌生,初中学过他的《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成语都是从中而出。这二章除了给人深刻教益之外,还可从中领略孟子文章的磅礴的气势和滔滔的雄辩。 鱼我所欲也

本章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主要阐述“人性”的问题。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人固有的美德,“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他在《尽心上》里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仁、义、礼、智,根本心也。”本章里说的“义”就是说人要有羞恶之心。作者借此宣扬了他的性善论。 课文讲析 第一段1字词①欲:喜爱(的东西)②不可得兼:可能;同时并有③舍:放弃④取:选取⑤甚:超过、胜过⑥(凡可以)得生者保全生命的方法⑦由是:因此是:代词,可以得生者(可以避患者)⑧丧:丧失 由是可以避患而不有不为也:因此有明知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避开祸患却不采用的人 2解释下列概念的含义①义②甚于生者③甚于死者④是心⑤本心(在下文第三段):除了③指“不义”(即无耻)外,其余均指“羞恶之心”,本章是以“羞恶之心”贯穿。 3本段论述“羞恶之心人皆有之”的道理。可分为三层: ①(……舍生取义者也)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文章从“所欲”入手,先以鱼和熊掌不可得兼为喻,说明人在“所欲”发生矛盾冲突时,应采取一个原则的态度去对待,要进行正确的抉择、取舍。“舍鱼而取熊掌”也正是说明要选取更有价值的东西,这是人之常情,进而引出生与义发生矛盾、不可得兼时,理应“舍生取义”的观点。 ②(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避)分析舍生取义的原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