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出塞
- 格式:docx
- 大小:11.98 KB
- 文档页数:2
幼儿园张骞出塞的故事教案教学目标•让幼儿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张骞,并了解他的壮举——出使西域。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言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培养幼儿对历史故事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准备•黑板、彩色粉笔•幼儿园张骞出塞故事绘本•游戏道具:马、沙漠、古代服饰等道具•故事背景音乐教学过程1. 导入(约5分钟)引导幼儿回忆近期学习的历史故事,例如《白蛇传》、《愚公移山》等,激发幼儿对历史故事的兴趣和记忆。
2. 介绍张骞(约10分钟)老师拿出《幼儿园张骞出塞故事绘本》,向幼儿展示绘本封面,并介绍绘本中的主人公——张骞。
告诉幼儿他是中国古代的一位英雄人物,为了国家的利益,他勇敢地出使西域。
3. 聆听故事(约15分钟)老师以生动的口吻,讲述《幼儿园张骞出塞故事》。
在讲述中,老师突出了张骞的勇敢、机智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适当运用一些肢体语言和声音效果,增加故事的趣味性。
4. 回答问题(约10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张骞为什么要出使西域?•出使西域的过程中,他遇到了什么困难?•张骞怎样解决了困难?5. 分组活动(约15分钟)将幼儿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自由发挥,利用游戏道具和想象力,表演张骞出使西域的情景。
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发挥想象,体验历史人物的精神。
6. 制作绘本(约20分钟)给每个小组分发绘本制作材料,让幼儿根据故事内容,自由绘制绘本。
鼓励幼儿用语言描述绘本中的情节,并分享自己的创作。
7. 总结(约5分钟)教师引导幼儿回顾学习的过程,总结张骞的故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鼓励幼儿展现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拓展活动•老师可引导幼儿进行更多的讨论,了解张骞对开拓丝绸之路的贡献。
•通过模仿游戏,让幼儿体验骑马出游的感觉。
评估方法•观察幼儿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表达和创造力的发挥。
•记录幼儿绘制的绘本内容,评估幼儿对故事理解的深度。
参考资料•《幼儿园张骞出塞故事绘本》,出版社:XXX注:本教案参考了历史故事教学的一般原则,以及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兴趣进行了适当调整。
历史典故之丝绸之路的故事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
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
但他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
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
张赛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会轻易放过。
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
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
但是,张骞坚贞不屈。
虽被软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
张骞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
由于他们仓促出逃,没有准备干粮和饮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饥挨饿,干渴难耐,随时都会倒在荒滩上。
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猎一些飞禽走兽,饮血解渴,食肉充饥,才躲过了死亡的威胁。
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设计逃出,终于历尽千辛万苦,于13年后回到长安。
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
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
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
但由于乌孙内乱,也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
汉武帝派名将霍去病带重兵攻击匈奴,消灭了盘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两关,开通了丝绸之路。
并获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带回长安。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完全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霍去病为张骞打开通西域的大门提到丝绸之路,就不能不提匈奴人,因为匈奴人是丝绸之路开拓中最大的绊脚石。
张骞出使西域最初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通商,而是为了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虽然任务没有完成,却开通了一条通往西方世界的道路。
张骞出塞的故事公元前138年,西汉时期,汉武帝让大将军霍去病率领三万大军攻打匈奴。
西汉边疆长期被匈奴侵扰,汉武帝希望借此一役削弱匈奴势力,稳固西北边疆。
然而,大将军霍去病突然病逝,汉武帝不知所措。
这时,一个普通的商人张骞提出了一个出奇制胜的计策,目的是打通中西贸易之路,建立友好关系,割裂匈奴的外交联系。
张骞自愿带领几十名壮士出使西域,并在那里寻找通往西方的道路。
当时西域地区险峻,沙漠和戈壁荒原绵延数百里,这些壮士在沙漠里垂涎甘泉、戈壁上走失于苦痛之中、背负着食盐和商货、身心疲惫地穿越了几千公里的草原、山峦和沙漠,几经周折,历经千辛万苦,总算找到了可以通往西方的道路。
他穿越了泥沙漫漫的乌鲁木齐河,走过了用水车灌溉的绿洲、途经了精致的石窟寺、废墟和陵墓群,一路向西,跨越了帕米尔高原和喀喇崑山口,来到塔里木盆地。
在这里,他发现了那里居住着勇敢的龟兹人民和其他一些西域少数民族。
张骞和他的同伴在当地居民的帮助下,建立了途经西域和叙述中国故事的驿站和商业站,称为“十二驿”。
驿站设在一些绿洲和村庄中,可以饮水和马匹。
他们的十二驿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政治、文化影响。
在平稳的时候,张骞维护友好的关系,与当地的领导人、商人和宗教领袖交好。
在战乱的时候,他扮演了一个领导者的角色,处理好了有关叛乱、俘虏和盟约的问题。
经过8年二次出使,打破了匈奴的垄断,拓宽了中西方贸易,并带回了马、茶、玻璃、精致的器皿和异国奇珍异宝。
张骞虽然创造了一个历史性的中国外交经典,但是返回中原路途也是痛苦和危险的。
回到长安后,他受到了汉武帝的恩宠,获得了很多荣誉。
与此同时,他也为中国和从古至今的丝路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西域是指汉代以来,在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广大地区,范围包括了新疆以及更远的地方。
有关西域的典故非常丰富,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典故:1. 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联络汉朝和西域各国,对抗匈奴的侵袭。
张骞在出使途中被匈奴捉住,他在逃脱后继续西行,终于找到了大月氏国(位于中亚),但大月氏国已经不想再与汉朝交战,张骞只好回国。
这次出使使汉朝了解了西域的地理、人文、物产等情况,为汉朝开辟通往中亚、西亚的商路打下了基础。
2.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最初是出于经济目的,后来逐渐演变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丝绸之路从长安(今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敦煌,进入西域,再向西经过中亚、西亚,最终到达欧洲。
这条商路上的商品和文化交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3. 班超经营西域:班超是东汉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他继承了张骞的事业,继续经营西域。
班超在西域经营了三十多年,通过与各国交涉、贸易等方式,使汉朝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也为后来的丝绸之路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4. 昭君出塞:王昭君是汉元帝时期的一位宫女,因貌美被选中出塞嫁给匈奴单于。
昭君出塞是汉匈关系的一次重大转折,昭君和单于生下的后代,成为汉匈友好的纽带。
昭君出塞的故事成为了中国古代民族友好交往的典型之一,也成为了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
5. 班超出使西域:班超经营西域期间,他派遣了使者出使西域各国,其中包括著名的甘英。
甘英到达了安息(今伊朗)边境,但由于海上凶险未能继续前行。
班超在西域的作为和影响力使他成为了中国古代外交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除了以上几个典故,还有许多有关西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如汉武帝设置西域都护府、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贸易往来、佛教传入中国等。
这些典故反映了古代中国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交流和融合,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骞出塞的历史故事张骞出使西域的结果及意义不仅体现在他成功打通贸易通道、带回宝贵物品和文化知识,拓宽中国的视野和地理知识,产生重要的政治影响,还体现在他开启了中国与西域地区的长期交往与合作,为后世探险家和学者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参考,并在中国文化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张骞出塞的历史故事西汉武帝时期,汉朝经过60年的休养生息,国力逐渐强盛。
武帝意图联合西域大月氏,共同抗击劲敌匈奴。
于是派张骞出使西域,与大月氏结盟,前后夹击匈奴。
张骞带了100多名勇士和随从人员,出使至河西走廊时,使团被匈奴人发现,仅剩张骞、堂邑父被俘,此后过了十三年才回到汉朝,并带回了资料。
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但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
因而,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历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
汉通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后,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
从西汉的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再从新疆连接中亚、西亚的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再次畅通无阻。
这条通道,就是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它们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文化的交流。
张骞出塞多少年张骞出使西域一共去了18年。
张骞出使西域共两次,第一次从公元前138年到公元前126年,前后共计13年,第二次从公元前119年开始,公元前115年结束,共5年。
二者加起来共18年。
张骞出使西域又称张骞通西域,指的是汉武帝时期希望联合月氏夹击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各国的历史事件。
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但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
因而,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历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举世称道。
张骞出塞的意义首先,张骞的出使开启了中国与西域地区的长期交往与合作。
《张骞出塞》教案大班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
学习重点和难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本课的重点。
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本课的难点。
课堂导入:80年代,诗人纪宇在《风流歌》里写道:“张骞通西域,我在鞍前。
鉴真东渡,我在船后。
”我国古代历史上涌现了很多有影响的对外友好使者,西汉时的张骞便是我国第一位外交家,世界上第一位探险家。
他是怎样历尽艰险不辱使命两次出使西域的?他这一活动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合作探究: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
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精讲点拨:1.教师展示地图《西域形势和张骞通西域路线》,结合地图说明西域的地理概念。
提出问题:“有谁知道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挫折?”并引出对张骞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进行评价,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最后进行归纳:成功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即:有胆、有识、有行、有恒。
2.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概括出“这个时期从西域传入中原的新物种有哪些,汉族的哪些技术和物品传入西域”?可以结合本课“活动与探究”第2题的插图,通过提问加深印象。
3.可以通过讲述的方式,突出强调西域都护的设置,解释“都护”的含义。
4.让学生在教材《丝绸之路》的地图中指出路线。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先讲清陆上丝绸之路的基本路线,再通过地图指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大致路线,并指出海上这条线随着远洋技术的提高,不断地被拓展。
这两条商路是中国和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
可以在此用幻灯或计算机打出丝绸之路的地貌:荒无人烟的戈壁和沙漠地带,茫茫无际的大海和滚滚波涛,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认识丝绸之路的艰辛。
5.中国古代‘投笔从戎’的成语故事讲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对班超在西域的活动,尤其是他在关键时刻表现出的胆识、机智及结果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引导学生对班超进行评价。
语言张骞出塞幼儿园教案一、教学目标•培养幼儿对于语言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引导幼儿学习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故事,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故事•与张骞出使西域相关的诗歌、歌曲、手工制作等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西域地图和话题图片引入故事情境,激发幼儿对于西域和张骞的兴趣。
2. 讲故事教师以生动的语言给幼儿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
强调张骞的勇敢和智慧,以及他在西域的探险经历和取得的成就。
3. 学习诗歌和歌曲教师引导幼儿一起学唱《张骞出使西域》,通过歌曲深入浅出地传达张骞的故事和西域的风土人情。
4. 讨论与练习教师与幼儿进行互动,鼓励幼儿表达自己对于张骞和西域的想法。
教师以引导问题的方式帮助幼儿思考和发表观点,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5. 手工制作教师引导幼儿根据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情节进行手工制作。
可以利用色纸、剪刀、胶水等材料,制作与故事情境相关的手工作品,如剪纸、拼贴画等。
6. 总结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学习的内容,总结张骞出使西域的重要历史意义,并强调语言的重要性和与历史的联系,激发幼儿对于语言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教学评价:•观察幼儿的参与度和专注度,了解他们对于故事和活动的兴趣程度。
•评估幼儿在讨论和表达中的表现,包括语言的准确性、逻辑性以及思维的开放性。
•考察幼儿在手工制作中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对于故事情境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延伸活动•组织幼儿参观博物馆或图书馆,进一步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和相关文物。
•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亲身体验张骞的探险经历和与西域人民的交流。
•继续学习其他有关历史故事,培养幼儿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以上是《语言张骞出塞幼儿园教案》的内容,通过讲故事、学唱歌曲、手工制作等方式,帮助幼儿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故事,培养他们对于语言的兴趣和口头表达能力。
张骞出塞幼儿园故事教案
教学目标
•帮助幼儿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事件;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提高其绘画和表达能力;
•通过讲述故事,引导幼儿树立勇气、创新的品质。
教学内容
课堂引入
1.引入幼儿园本周主题——历史名人;
2.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历史上有哪些有名的人物吗?他们做了什么?
3.编排《张骞出塞》故事内容,通过口语讲述故事,引导幼儿了解张骞
和他的冒险经历。
教学重点
通过在幼儿的观察和表达中帮助幼儿深入体验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事件,历程和有关文化,鼓励幼儿自由发挥,提升其表达和创意力。
教学过程
第一步:幼儿观察
1.给幼儿分发本节课的故事原文。
2.构思故事中的场景,安排画画任务,让幼儿根据故事的情节进行表达
和创意。
第二步:创意表达
1.安排绘画活动,给幼儿提供绘画纸,画笔等工具;
2.教师带领幼儿自由发挥,根据刚才观察故事的内容,尽情发挥自己的
创意,完成画作。
第三步:分享展示
1.讲解作品的表达意图、造诣等,让幼儿有机会分享和交流;
2.教师鼓励和引导幼儿分享自己的经验,让他们评价自己的作品。
教学总结
1.通过观察,幼儿对故事中的事件和信念有感触和理解;
2.幼儿的批判性判断会随着他们的经验和能力不断提高;
3.张骞出塞故事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教育信息和信息理解。
参考文献
•张骞. (2021). 张骞出使西域. 北京出版社.
•张丽. (2019). 《张骞出塞》教学案例. 课程教育, 1(2), 23-26.。
幼儿园大班张骞出塞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会写1个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会默写。
2.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古诗的意境。
3.以朗读、背诵的方式感悟古诗的内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
4.通过交流、研讨古诗大意,体会将士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难点:1.以朗读、背诵的方式感悟古诗的内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
2.通过交流、研讨古诗大意,体会将士的爱国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破题而入,简析背景;(1)解诗题。
(2)了解边塞诗。
(3)简介作者和背景。
学生汇报预习情况。
二、明诗意:(1)正确流利读诗文。
(2)交流、研讨古诗大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意。
同学之间说说诗意,交流不理解的地方。
讲解“秦时明月汉时关”,本句用了互文的修辞方法。
三、悟诗情:(1)读文字,想画面。
那个词最牵动你的心,让你遐想联翩?相机感悟“明月”、“关”“长”“未还”。
(2)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说话练习:将士们白天在沙场上浴血奋战,在皓月当空的夜晚,他们会想什么呢?(3)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多种方式有感情朗读诗句,体会将士的爱国情感。
(5)齐背诵全诗。
四、学习生字“秦”。
五、总结感悟古诗的方法。
六、推荐读书、背诵边塞诗。
教学反思:张骞出塞一课的教学,我做了以下一些尝试:一、创设情境,强化感受张骞出塞一诗描写的历史年代背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遥远,学生在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方面困难不小。
感其境,才能激其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创设情境,鼓励有创意地表达”。
本节课中,我注重通过图片,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方式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诗歌,继而“情动辞发”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
比如,在感受边塞的印象时,教师播放“冷月照边关”的凄凉画面,再加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完全把学生带入到征人痛苦、无奈的情感世界,令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张骞出塞》一次次地回望,回望
长安城内的万家灯火
将不舍的心,收好、藏匿
然后告别,饮下
壮行的炽烈,在猎猎西风里
湮没,孤独的身影
那天,西域的天空
一片荒芜,飞鸟绝迹
路上,哦,其实根本没有路
亘古荒原人迹罕至
看不到生命征象。
可你
心中那条路,一直
通向西域,通向远方
你为干弋而来,为凿空西域而来
匈奴虏你十年,你矢志不渝
冰雪、炎热、飞沙、极寒
阻挡不了,你前行脚步
西行,西行
这是你坚定信念
你是文明的使者
闻道寻源使,从此天路回你为干弋而来,却收获了一条灿烂千年的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