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张骞通西域和昭君出塞
- 格式:doc
- 大小:66.00 KB
- 文档页数:4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第三单元复习提纲第9课1. 孔子:儒家学说创始人。
《论语》主要思想:仁、礼。
提倡为政以德。
教育家:教育成就:创办私学;有教无类;独立思考;因材施教。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辩证法思想)主要思想: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2.百家争鸣:墨家:墨子,“兼爱”“非攻”。
《墨子》法家:韩非“法治”,加强中央集权。
《韩非子》儒家:孟子、“民贵”“君轻”。
《孟子》荀子,人定胜天。
《荀子》道家:庄子,无为而治。
《庄子》兵家:孙武(春秋)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孙膑(战国)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3.出现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
在各国竞相改革的风潮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使了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探索。
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出一批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了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
4.韩非的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最有用:战国时期,我国处于奴隶制进一步崩溃和封建制度初步形成的大变革时期。
在这种形势下,韩非子提出的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后必胜今;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法治”等思想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又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的需要。
秦统一前后的许多措施,就是韩非子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第10课1.秦的统一: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
六国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
2.秦统一背景:⑴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⑵商鞅变法以后,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⑶秦采用了有效的军事策略——连横破了六国的合纵。
长平之战后六国再无力抵御秦的攻势。
⑷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3.公元前230—221年,嬴政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
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都咸阳。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第五节: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学案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匈奴的社会状况;匈奴统一;汉初对匈奴的“和亲”;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呼韩邪单于与昭君出塞;东汉初年匈奴的分裂;东汉对北匈奴的战争。
张骞通西域;西汉设西域都护;班超经营西域。
西南夷;两汉对西南夷地区的管辖。
百越;汉武帝在南越地区设置郡县。
二、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搜集有关两汉时期民族关系的资料和图片,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汉武帝为什么能取得反击匈奴的胜利”“张骞通西域有什么历史意义”“班超为什么能在西域取得成功”等问题,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设计完成《两汉时期民族关系大事年表》,培养其归纳、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中华文明具有非常强大的凝聚力。
中国自秦朝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虽然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各民族间时战时和,但和睦融合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和趋向。
2.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是历史上的创举,他们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两汉与匈奴的关系;张骞通西域。
难点:汉朝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
【预习学案】1.与匈奴的关系(1)匈奴的兴衰经济状况:以为主,逐水草而居,兼营农业;公元前3世纪时广泛使用。
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分裂:东汉初年,分裂为南、北两部,匈奴向汉称臣。
(2)汉与匈奴的关系①西汉与匈奴的和与战;汉初和亲:原因是政权初建,社会经济凋敝,国力有限。
汉武帝时反击匈奴:条件是国力强盛,中央集权巩固,军备充分;结果是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败匈奴。
汉元帝时和睦相处。
出塞,密切了的关系,互市兴旺,文化往来增多。
②东汉与匈奴的关系:南匈奴归附东汉;东汉、大败北匈奴,北匈奴政权瓦解。
◎拓展:汉武帝时由于国力弱,不能在军事上解决匈奴威胁,被迫“和亲”,而汉元帝时,国力强盛,为了加强民族友好往来,而实行主动性的“和亲”。
历史典故之丝绸之路的故事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
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
但他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
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
张赛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会轻易放过。
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
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
但是,张骞坚贞不屈。
虽被软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
张骞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
由于他们仓促出逃,没有准备干粮和饮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饥挨饿,干渴难耐,随时都会倒在荒滩上。
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猎一些飞禽走兽,饮血解渴,食肉充饥,才躲过了死亡的威胁。
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设计逃出,终于历尽千辛万苦,于13年后回到长安。
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
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
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
但由于乌孙内乱,也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
汉武帝派名将霍去病带重兵攻击匈奴,消灭了盘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两关,开通了丝绸之路。
并获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带回长安。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完全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霍去病为张骞打开通西域的大门提到丝绸之路,就不能不提匈奴人,因为匈奴人是丝绸之路开拓中最大的绊脚石。
张骞出使西域最初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通商,而是为了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虽然任务没有完成,却开通了一条通往西方世界的道路。
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题训练及答案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左传》中记载:“昔武王克商……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荀子·儒效》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二“秦王扫六合(扫六合:指统一中国),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1)根据材料一回答,西周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2分)哪些人有可能被分封为诸侯?(2分)这一制度起到了怎样的作用?(6分)(2)材料二中所说的“诸侯尽西来”发生在哪一年?(2分)根据秦朝在地方上推行的制度来判断,“秦王”有没有再分封诸侯?(2分)3)分封制和秦朝实行的制度虽然不同,但在当时都起到了巩固统一的作用,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认识?(2分)1)分封制。
周天子的亲属、功臣。
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2)公元前221年。
没有。
3)国家制定政治制度,要根据实际情况,要不断地进行创新。
(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分)2.文化教育对于治国安邦有很大的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2分)(1)秦始皇完成了国家的统一,但他建立的秦朝却仅仅维持了15年的时间就灭亡了。
他采取的哪项措施严重破坏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2分)2)汉武帝统治期间,西汉达到了鼎盛期间。
他采取的哪些措施推动了我国文明教育事业的发展?(6分)3)你认为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发展文明教育事业?(4分)1)焚书坑儒。
(2分)(2)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2分)大力发展儒学教育,(2分)在长安兴办太学。
(2分)(3)尊师重教,树立科教兴国的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4分)3.假若时光倒流到春秋战国时期,韩非、孙武、孟子、孔子四人到某电视台应聘节目主持人,招聘的栏目有:教育观察、法制园地、军事天地、自然与环境,按照他们的各自主张,你认为他们分别应当去应聘哪个栏目?进修资料研究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4.阅读下列材料:霸道彻夜论,强国先富民。
小学生应知历史知识现在的小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也是很全面了,那么,你对小学生的历史知识了解多少呢?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生应知历史知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小学生应知历史知识一1、陈胜吴广起义:秦始皇死后,其十八子胡亥(hai)篡位称帝,即秦二世,在郎中令赵高(有“指鹿为马”典故)的唆使下,变本加厉,继续兴建阿房宫,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兵夫屯长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秦农民大起义。
2、西楚霸王项羽:陈胜、吴广被害后,反秦声势以南方会稽郡最大,其首领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儿子项梁和侄子项羽,北上进军沿途收编了刘邦、英布、吕臣的反秦武装,并在巨鹿一战,破釜沉舟,一举击溃了秦军主力,扭转了反秦战局。
3、鸿门宴:反秦义军刘邦攻下秦都咸阳,秦王朝灭亡,西楚霸王项羽从范增之计预设鸿门宴铲除刘邦,刘邦携张良、樊(fan)哙(kuai)赴宴,席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刘邦在项伯、樊哙的养护下得以逃脱。
4、萧何月下追韩信:汉王刘邦谋士萧何月下追回了韩信,并举荐给刘邦为,韩信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攻下三秦,占据关中,后协助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
刘邦做了皇帝后,以韩信匿藏项羽部下将其治罪降职,后萧何与吕后(刘邦妻)设计将韩信处死,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5、霸王别姬:刘邦趁项羽出兵之际,自汉中出击攻占了项羽都城彭城,项羽回攻,大败汉军,擒获了刘太公和吕雉(zhi),刘邦求和,范增未允,刘邦用反间计离间了范增,又以划分楚河汉界为诱救回老小,后采用韩信的十面埋伏之计将项羽困在垓(gai)下,项羽爱妻虞姬,唱罢“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拔剑自刎,一代名姬香消玉损。
项羽退至乌江,乌江亭长劝其退回江东称王,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在乌江边拔剑自刎,“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西楚霸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6、吕氏之乱:吕雉,刘邦结发之妻,其子刘盈即位,吕氏便执掌大权,进入了吕后时代,吕后为人阴险毒辣、残酷无情,残害刘氏家族,欲将刘氏天下改为吕氏天下,其中,将刘邦爱妾戚夫人,砍手足、挖出双目、熏聋耳朵、弄哑喉咙,扔进猪圈,做成“人彘(zhi)”。
1、大约四千七百多年前,轩辕(即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chi)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又称为“炎黄子孙”。
2、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舜建议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诸侯不拜丹朱却拜舜,推舜为帝。
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3、鲧(gun)的儿子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有功,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
4、禹禅让帝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夺位称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自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5、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jie)”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尧”、“桀骜不驯”都出于此人。
6、“汤”以“网开一面”展示他的仁慈,并取得了黎民百姓的拥戴,后打败夏桀,灭夏建商;汤又名成汤,是尧舜时期契(qi)的后裔。
7、“伊尹”是商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国第一位贤臣,历史上被视为臣道的楷模,后辅佐“外丙、仲壬(ren)、太甲”三王执政,亲作《伊训》、《肆命》等,有“伊尹囚帝(太甲)”之典故。
8、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9、商第三十代大王纣和夏桀一样是典型的暴君,历史上有“桀纣”并称。
纣创造了“炮烙”、“虿(chai)池”等刑罚,造“鹿台、酒池、肉林”,劳民伤财,草菅人命。
10、姬昌,后人尊称周文王,实施仁政,有太颠、辛甲大夫、闳(hong)夭、散宜生等贤臣,在姜尚(名望、字子牙)的辅佐下奠定了灭商的基础,著有《周易》,将八卦演为64卦,并做卦辞、辞。
11、殷商“谗言进用,忠良远黜(chu)”,比干被挖心、萁(qi)子装疯、微子出走,周武王兴兵伐纣,奴隶倒戈,纣王鹿台自焚,奸臣恶来、费忠被斩首,殷商灭亡,周王朝诞生,周武王封姜尚在齐、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鲁,后有周公辅成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
12、周幽王千金难求妃子(褒姒)笑,烽火连台戏诸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国都镐京被犬戎攻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中国历史》第一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考点3:华夏之祖1、人文初祖——黄帝,(距今约四五千年)涿鹿之战打败蚩尤,后与炎帝联盟,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2、尧舜禹——禅让制(原始社会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
标准是德才兼备)。
3、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1考点8-9:中华文化的勃兴3、屈原和钟鼓之乐: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世界文化名人。
创新体诗歌“楚辞”,代表作《离骚》。
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22、钟鼓之乐:湖北随州出土的整套编钟最为珍贵。
3.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考点11:伐无道,诛暴秦31.秦的暴政:①繁重的徭役(修阿房宫、骊山陵墓,修长城、驰道);②赋税沉重(农民的收入2/3上缴国家);③刑法残酷。
2.陈胜吴广起义①根本原因:秦暴政,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阶级矛盾激化。
②直接原因: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大泽乡起义,后被镇压。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3、秦朝灭亡:①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巨鹿之战(破釜沉舟)大败秦军主力。
②刘邦直逼咸阳,秦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③楚汉之争:秦灭亡后,刘邦和项羽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鸿门宴),刘邦胜利,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历史上称之为西汉,刘邦是汉高祖。
考点12:大一统的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历经210年)1、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①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
②提倡节俭。
③重视“以德化民”。
4、东汉的统治:①公元9年,西汉灭亡。
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不久被推翻。
教学设计:《张骞通西域与昭君出塞》课题:第9课张骞通西域与昭君出塞【课程标准】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教材分析】1、本课是第二单元秦汉大一统局面的开创中的第九课张骞通西域与昭君出塞。
此课为第二课时。
秦汉时期是大一统局面的开创时期,是当时东方乃至世界上的强盛国家,此时我国的农业、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等许多方面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张骞通西域后,开辟了丝绸之路不但与少数民族的交往日益频繁同时也沟通了中国与中亚和西方的联系,展示了中华民族对外开放的胸襟。
2、张骞通西域路途艰辛、困难重重,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和自身经验,还不能深刻体会到。
【学生情况分析】1、初一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形象逻辑思维阶段,对事物的了解和认识还是以直观形象为主,应该还是以各种手段激发兴趣,容易使他们接受。
2、对于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还是很感兴趣的,但是否能够真正体会到张骞的精神、并能领悟是很难的。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讲述张骞通西域的史实。
2、通过观察地图,学生能简要描述丝绸之路的路线。
3、通过浏览东西方交流表,学生能分析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路线图,认识张骞通西域的路线、以及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
2、通过观察图片、分析问题,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3、通过了解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使学生体会到张骞坚忍不拔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2、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引导法【教学过程】【参考资料】: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交流1.在物产方面:(1)、中国西传的物产:①丝绸:两汉时期,中亚、西亚和欧洲尚未掌握育蚕取丝技术,精美的中国丝绸一传到西方便使西方人为之倾倒。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典故26、赵括纸上谈兵:秦国攻打赵国,老将廉颇据守,秦无策,后秦使离间之计,调离了廉颇,赵国任赵括统兵,此人只识纸上谈兵,并无实战之能,被秦将白起打败,40万赵兵,除240名年幼者,全部被坑杀于长平,成为历史上的一大惨案。
27、毛遂自荐:毛遂,赵国平原君赵胜门客,因秦攻打赵国时,说服楚国合纵抗秦,而“锋芒毕露”且“脱颖而出”,“颖”指锥子的柄。
28、信陵君窃符救赵:战国时期,秦国围攻赵都邯郸,平原君一面与楚合纵(毛遂),一面委托信陵君向魏王求救,魏王被秦国威胁未允,信陵君窃取兵符,假魏王将令出兵救赵,事成后留在赵国未归。
29、荆轲刺秦王:秦王嬴政执政后,灭韩、赵,并攻占燕国,燕国太子丹派勇士荆轲刺杀秦王,“图穷匕见”,刺杀未果,丢了性命,可他英勇机智、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精神永垂青史。
30、秦始皇统一中国:秦王先后灭韩、赵、燕、魏、楚、齐山东六国,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并决定采用皇帝的称号,自称“始皇帝”,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统治,地方实行郡县制,同时采用丞相李斯的建议,“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为抵御匈奴的侵犯,修筑了西起临洮(tao)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另一方面又焚书坑儒,实行愚民政策;大兴土木,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在他死后不久便被农民义军推翻。
31、陈胜吴广起义:秦始皇死后,其十八子胡亥(hai)篡位称帝,即秦二世,在郎中令赵高(有“指鹿为马”典故)的唆使下,变本加厉,继续兴建阿房宫,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兵夫屯长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秦农民大起义。
32、西楚霸王项羽:陈胜、吴广被害后,反秦声势以南方会稽郡最大,其首领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儿子项梁和侄子项羽,北上进军沿途收编了刘邦、英布、吕臣的反秦武装,并在巨鹿一战,破釜沉舟,一举击溃了秦军主力,扭转了反秦战局。
33、鸿门宴:反秦义军刘邦攻下秦都咸阳,秦王朝灭亡,西楚霸王项羽从范增之计预设鸿门宴铲除刘邦,刘邦携张良、樊(fan)哙(kuai)赴宴,席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刘邦在项伯、樊哙的掩护下得以逃脱。
昭君出塞典故昭君出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真实故事。
大家清楚昭君出塞的典故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昭君出塞典故,供大家阅读!昭君出塞典故汉昭帝死了,上官皇后才十五岁,没有孩子,别的妃子也没生过儿子。
大臣们议论纷纷,立谁做皇帝呢?霍光听了别人的话,把汉武帝的一个孙子昌邑王刘贺立为国君。
没想到昌邑王是个昏君,他荒淫无度,据说即位才二十七天工夫,就做了一千一百二十七件不应做的事。
霍光他们一班大臣只好废了昌邑王,另立汉武帝的曾孙刘询(xún)为国君,就是汉宣帝。
不久,霍光死了,汉宣帝重用丞相魏相、卫将军张安世、老将军赵充国等。
这时候,匈奴由于出了五个单于,互相攻打杀伐。
其中有个单于叫呼韩邪,他杀了一个主要的敌手,打败了别的几个单于,差不多可以把匈奴统一了。
想不到他的哥哥自立为郅(zhì)支单于,又跟呼韩邪单于打起仗来了。
呼韩邪单于打了几个败仗,死伤了不少人马,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大臣当中有人劝他跟汉朝和好。
呼朝邪单于决定亲自带着部下到长安来见汉宣帝。
公元前51年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亲自来见汉宣帝。
汉宣帝亲自到长安郊外迎接了他,为他开了盛大的宴会,还送了不少礼物。
呼韩邪单于和匈奴的大臣们在长安住了一个月。
到了二月里,呼韩邪单于请求汉宣帝帮助他们回去。
汉宣帝答应了,派两个将军带领一万六千名骑兵护送他到了漠南。
这时候,匈奴正缺少粮食,汉朝送去了三万四千斛(hú,古时候十斗为一斛)粮食。
郅支单于怕汉朝帮着呼韩邪单于去打他,也打发自己的儿子到长安来,表示和汉朝友好。
西域各国也都争先恐后地来和汉朝打交道。
汉宣帝不用说多么高兴了。
汉宣帝在位的几十年,汉朝强盛了一个时期。
公元前49年,汉宣帝病死,太子即位,就是汉元帝。
过了几年,郅支单于侵犯西域各国,还杀了汉朝派去的使臣。
西域各国请求汉朝出兵,于是,汉朝发兵打败了郅支单于,郅支单于也死了。
郅支单于一死,呼韩邪单于的匈奴王位可以坐定了。
他在公元前33年再一次亲自到长安来,要求和汉朝结亲。
第14课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冒顿统一蒙古高原匈奴族在蒙古草原过着游牧生活,逐水草迁徙。
秦汉之际,匈奴的杰出首领冒顿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高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冒顿励精图治,严格治军,他发明一种响箭,下令说:“我的响箭射向哪儿,士兵就必须把箭都射向那儿,否则一律斩首”一次外出打猎,冒顿突然把响箭射向自己心爱的战马,随行的士兵惊呆了,有的不敢跟着射箭,立即被处斩。
经过严格的训练,他建立了一支纪律严明,听从指挥的骑兵队伍,人数达到三十多万。
冒顿依靠这支强大的骑兵,逐渐征服了周围的游牧民族。
请回答:1、匈奴族生活在哪儿?过着什么样的生活?2、最早统一蒙古草原的是()A、蒙古族B、匈奴族C、党项族D、满族3、你觉得冒顿能够统一蒙古草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匈奴族的生产迅速发展。
畜牧业兴旺发达,牲畜漫山遍野。
冶铸业也发展起来,铁器被广泛运用于生产、生活和军事。
金属制品多用动物图案做装饰,富有游牧民族的特色。
在同中原的交往中,一些匈奴人从汉族那里学会农耕,开始垦田种谷。
匈奴的势力不断壮大,进入鼎盛时期。
4、匈奴族生产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秦末汉初,中原长期战乱,匈奴趁机再次夺取河套地区,并且继续南下。
汉朝初期,限于国力,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把皇室女子作为公主,远嫁给单于为妻,汉朝每年还送给匈奴大量谷物和纺织品,并开放边境市场,与他们进行贸易,但是匈奴仍然年年挥师南下,经常威胁到黄河流域人民的生产与生活。
请回答:5、汉朝初年,对匈奴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6、采取这样政策的原因是什么?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发动了三次对匈奴的大规模反击。
汉军在大将卫青、霍去病的统率下,先后击败匈奴骑兵,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并迫使匈奴主力向大漠以北远迁,北方草原出现“漠南无王庭”的局面。
请回答:7、汉武帝的时候,对匈奴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8、反击匈奴的汉军将领是谁?9、取得了什么样的战绩?10、匈奴主力最后去了哪儿?昭君出塞漠北战役后,匈奴内部发生分裂,逐渐衰落。
高三《中国古代史》选择题1.《史记》中“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人……武王驰之,纣兵皆叛纣”的内容,反映的史实是A.商灭夏B.周灭商C.国人暴动D.西周灭亡2.西周分封制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A.扩大了奴隶制的规模B.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C.巩固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D.避免了诸侯国势力的增长3.晋国成为中原霸主是在A、葵丘会盟后B、城濮之战后C、桂陵之战后D、长平之战后4.历史典故“楚王问鼎”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A.诸侯对分封制提出了公开挑战B、诸侯争霸斗争激烈C.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难以动摇D、西周的冶铁水平高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华夏族为中心的民族融合,战国时期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是A.东胡B.靺鞨C.犬戎D.回鹘6.我国铁器的使用,最早是在A.商朝B.西周晚期C.春秋前期D.春秋后期7.被史学界称之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的是A.B.C.D.8.战国时期的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位于今天的:A.河南郑州附近B.四川成都附近C.陕西咸阳附近D.河北邯郸附近9.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发展表述正确的是①冶铸业发明铸铁柔化处理技术②青铜铸造出现金银错技术③漆工艺采用夹贮技术④酿酒业发明用曲造酒A.①④ 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10.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的直接作用是A.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B.导致土地所有制发生重大变化C.促进了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D.加速了新兴封建制度确立进程11.商鞅变法后,一个由奴隶转化来的农民,想使自己能与卿大夫平起平坐,那么他最合法的途径是A.世袭B.取得军功C.经营工商D.多生产粮食布帛12.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一系列变法运动。
这些变法运动是A.周王室为了巩固“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地位B.奴隶主贵族巩固统治的尝试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必然结果D.违背历史发展趋势的13.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进步性,主要是有利于A.扩大教育对象范围B.通过教育选拔治国贤良C.弘扬优秀民族文化D.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14.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反映出的社会背景是A.社会的长期动荡B.百家争鸣的趋向认同现象C.奴隶制开始崩溃D.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15.孔子编订、整理的典籍不包括A.《论语》B.《诗经》C.《尚书》D.《春秋》16.韩非子主张“以法为本”,这反映了战国时期A.古代传统被遗弃B.贵族特权相当严重C.统治者的集权意识D.以德治民已不适宜17.“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反映了墨子的思想是A.博爱B.非攻C.兼爱D.尚贤18.下列关于战国名医扁鹊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采用四诊法诊断疾病B.被后世医学奉为“脉学之宗”C.使用麻醉方法进行手术D.在中医传统诊病方面建树重大19.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主要是因为他A.缔造了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B、勤于政务,开拓进取C、实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D、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20.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B.中央设三公九卿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21.秦统一六国后采取的最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隐患的措施是A.建立皇帝制度B.确立三公九卿制C.推行郡县制D.推行察举制22.右图是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会徽中的“京”字字体在全国统一使用始于A.商朝B.秦朝C.西汉D.南北朝23.秦朝的以下制度中,不具有进步意义的是A.郡县制B.统一文字C.统一车轨D.严禁私学24.下列关于秦末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表述不正确的是A.推翻了秦始皇的暴政统治B.建立了第一个农民阶级政权C.迫使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D.为历代农民反抗斗争树立了榜样25.“汉承秦制”主要表现在A.继承了封国制B.发展了察举制C.沿用了郡县制D.完善了编户制26.两汉编户纳税服役多少主要依据A.人口多少B.身份高低C.资产多少D.土地多少27.昭君出塞的主要作用是A.排除了匈奴的威胁B.促进了汉人与匈奴杂居C.和睦了汉匈关系D.瓦解了北匈奴政权28.公元前60年设置的西域都护A.是汉政府管理西域的最高机构B.职责是沟通汉与西域的联系C.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D.使汉与西域开始了经济文化交流29.有“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功效,哺育西蜀大地,创造“天、地、人、水”和谐共荣的典范水利灌溉工程是A.芍陂B.郑国渠C.都江堰D.大运河30.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和汉武帝有关的是①昭君出塞②张骞通西域③滇王金印④“汉委奴国王”金印A.①②B.①③④C.②③D.②③④31.两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A.长安和安息B.敦煌和安息C.长安和大秦D.敦煌和大秦32.汉朝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可达A.马六甲海峡B.孟加拉湾C.印度半岛南端D.马来半岛33.东晋时江南出现“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局面,其形成的最重要原因是A.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技术B.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C.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D.水利工程的兴修,大批良田的开垦34.记载大秦王安敦遣使来汉的史书是A《春秋》B.《史记》C.《汉书》D.《后汉书》35.汉朝时中外交往频繁,主要表现在①张骞通西域②甘英出使大秦③倭奴国王遣使来汉④安敦遣使来汉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 D.③④36.下列对中国古代儒学发展演变表述不正确的是A.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的儒学B.董仲舒对儒学加以发挥,使其处于统治地位C.朱熹以“天理”“人欲”之说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D.顾炎武继承“仁、义”观念,提倡“经世致用”37.对《内经》的叙述,正确的有①战国问世、西汉编成②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早期成就③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④是我国现存较早的医学文献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 D.②④38.韩国电视剧《大长今》的播出使中医再度蜚声海外,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国医学的理论基础B.《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的重要经典C.《四部医典》是少数民族的医学名著D.华佗被誉为脉学之宗、神医39.以下为人类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是A.蔡伦改进造纸术B.张衡制造地动仪C.丝绸之路的开通D.华佗发明麻沸散40、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1.文姬弃子归汉蔡文姬,是东汉著名的才女。
汉末,天下大乱,蔡文姬被匈奴所掳,归南匈奴左贤王。
她在匈奴生活了十二年,虽已生有两个儿子,但她无时无刻不在怀念家乡,怀念祖国。
每次见到汉人,她都要打听祖国、家乡的消息。
后来,曹操因为与蔡文姬的父亲关系很好,感念蔡家无后,就派人去赎蔡文姬。
匈奴认为蔡文姬可以归汉,但条件是必须放弃自己的两个儿子。
蔡文姬明白,摆在自己面前的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如果母子团聚,就必然是归国无望;如果返回祖国,就意味着骨肉分离。
一边是骨肉亲情,一边是祖国家乡,正是由于蔡文姬对祖国家乡的热爱,促使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后者。
(见《后汉书〃董祀传》)2.岳飞精忠报国南宋抗金名将岳飞,遵从母训,精忠报国。
在朝廷一意求和的情形下,大败金兵,收复大片土地,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见朱轼:《历代名臣传〃岳飞》)3.昭君出塞王昭君是西汉时的美女。
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进京朝见,说愿做汉家的女婿,以表示亲善。
后宫王昭君自请嫁入匈奴,单于十分高兴,表示愿意保证边疆的安宁,永不和汉朝兵戈相见。
王昭君嫁到匈奴后号宁胡阏氏,她对汉朝和匈奴的和好关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见《汉书〃匈奴传》)4.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但自十七世纪初,西方殖民主义开始向东方侵略以来,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台湾,掠夺资源,奴役人民。
为了驱逐外敌,光复台湾,民族英雄郑成功率领属下将士,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终于将殖民者赶出了台湾,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见《清史稿》)5.陆游临终盼统一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活到八十五岁,临终前赋诗《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意为:‚原也知道人死万事皆空,只是不见祖国统一内怀悲痛;等到朝廷的军队北定中原国家统一之日,莫忘把喜讯告慰于你父亲的灵前。
‛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政治抱负,爱国思想的结晶。
数百年来,为世人所传颂。
(见于北山《陆游年谱》)6.文成公主进藏唐太宗贞观八年,吐蕃派遣使者来朝见,皇帝派人下去安抚,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向皇帝请求通婚,皇帝没有答应。
2024年外研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376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 姓名:______ 班级:______ 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共割占我国多少领土()A. 100多平方公里B. 60万平方公里C. 150多万平方公里D. 40万平方公里2、在下列图片中;反映出我国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②④3、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这种制度的重要特征是()A. 国家一切大权都集中在皇帝手中B. 在地方推行郡县制C. 统一度量衡D. 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失4、【题文】祖冲之在数学领域最突出的成就是A. 造出了千里船B. 利用并发展了前人创造的“割圆术”C. 写了一部数学著作《缀术》D. 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5、我国古代众多的石窟艺术中形象生动的塑像、壁画、浮雕的内容,主要反映了当时影响极大的()A. 民族文化B. 儒家文化C. 佛教文化D. 道教文化6、春秋时期,提出“尊王攘夷”口号,逐渐在诸侯国中树立威信的是()A. 晋文公B. 秦穆公C. 齐桓公D. 楚庄王7、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②、③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A. ①建立隋朝②灭亡陈朝③开通运河B. ①灭亡陈朝②建立隋朝③开通运河C. ①开通运河②建立隋朝③灭亡陈朝D. ①建立隋朝②开通运河③灭亡陈朝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7题,共14分)8、元朝形成的新民族是A. 羌族B. 蒙古族C. 回族D. 鲜卑族9、宋朝时,江南地区农业发展较快的原因有A. 南方战乱少B. 许多中原人南迁C. 自然条件优越D. 那里原来就有先进的生产技术10、商鞅在变法实行之前,通过“竖杆立信”的办法,主要是为了()A. 哗众取宠B. 重赏之下发现勇夫C. 确立商鞅讲信用、说话算话的形象D. 为实行变法寻找良机11、唐朝著名的书法家有()A. 颜真卿B. 欧阳询C. 王羲之D. 吴道子12、我国历史上曾建都北京的朝代有()A. 秦B. 清C. 元D. 明13、下列各项,哪些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A. 皇帝荒废朝政B. 节度使权力膨胀C. 军队战斗力薄弱D. 农民负担过重14、我国古代涌现众多的科学家他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科学成就,以下人物与其成就关联错误的是()A. 毕昇改进造纸术B. 华佗发明麻沸散C. 张仲景编写了麻沸散D. 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三、填空题(共9题,共18分)15、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世袭制”被“禅让制”取代。
第9课张骞通西域与昭君出塞一、教材分析匈奴强大起来,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匈奴不断对北方侵扰,武帝以前,对匈奴施行退让和亲的政策,到汉武帝时,则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武力反击,并取得战争的胜利。
昭君出塞,加强了汉匈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谱写了汉匈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本课共分三个子母:匈奴的强大,讲述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张骞通西域,讲述了丝绸之路的由来;昭君出塞,主要讲述了汉匈之间的和亲。
二、学情分析由于初一学生知识储备不够,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大量的图文资料和视频影音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同时通过环环相扣的设问来引导他们对于历史概念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和把握。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知识点: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丝绸之路2、过程与方法通过描述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昭君出塞与汉初和亲政策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少数民族对我国边疆地区开发的贡献,树立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历史观念。
认识到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
和平相处是主流,不仅符合人民的意愿,而且也是各自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汉初和亲与汉元帝时昭君和亲的异同点。
六、教学方法1、情境导入法:通过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创设历史情境,感受历史。
2、问题教学法:提出相关问题,环环相扣,调动学生思维,温故知新,探究新知。
3、探究合作法:对重、难点问题,提出探究方向,让学生共同参与探讨,合作得出结论,既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七、板书设计第9课张骞通西域与昭君出塞1、匈奴的强大2、张骞通西域3、昭君出塞八、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出示《万里长城图》和孙中山的一段话。
导语:万里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那样的雄伟壮观,其实磅礴,大家还记得秦朝时为何修建长城吗?(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一带,并下令修建的万里长城,遏制了匈奴的南下,秦末汉初,中原战乱,匈奴重新崛起,他们是怎样崛起的?与汉朝的关系怎样?今天就让我们来重温这段历史。
)✧讲授新课1、匈奴的强大知道学生观察课本《匈奴的牛形铜饰》图,设问:匈奴的金属制品多以动物为图案,如:牛、羊、鹿、马等,这说明了什么?以此问题引出匈奴是生活在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
冒顿单于是一个勇武善战,富于谋略的少数民族军事家。
✓秦末汉初,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一带,并下令修建的万里长城,遏制了匈奴的南下,秦末汉初,中原战乱,匈奴重新崛起。
)✓汉朝初年,由于没有足够的实力和匈奴进行大规模作战,不得不采用“和亲”政策。
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和亲”政策:是什么?为什么?怎样看?是什么:从课本中找出答案。
为什么:引导学生联系双方汉初的政治、经济等情况,说明“和亲”是在汉朝政局不稳、国力空虚、匈奴强汉朝较弱的特殊情况下所采取的政策。
怎样看:汉朝以有限的牺牲来换取整顿内政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积蓄力量的时间。
和亲暂时缓和了匈奴和汉朝间的矛盾,减少了匈奴野蛮的军事掠夺,避免了汉、匈两方大规模的战争,但匈奴对汉朝沿边的扰袭、攻掠从未停止过,只是规模较小,范围不大。
“和亲”促进了中原与匈奴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是双方形成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
✓汉景帝时,西汉实力增强,先后发动三次对匈奴的大规模反击。
(卫青、霍去病)设计问题:为什么在汉武帝时开始大规模的反击???结合课本《漠北之战》想象图,引导学生讨论。
西汉王朝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到汉武帝时,有条件对匈奴发动大规模反击。
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使匈奴从此再也不能与西汉抗衡。
匈奴部分开始西迁。
第3问可引导学生回忆第12课中提到的汉武帝晚年的财政危机,答案让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2、张骞通西域首先,西域到底在哪儿呢?预期效果(提到阳关、玉门关)汉朝玉门关、阳关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统称为西域。
这里有36国之多。
这些国家大多人数很少,最多的乌孙人口是36万。
这里的居民有的经营农业,有的从事畜牧业、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
西汉初年,匈奴势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国。
(1)汉初的西域有没有同学能够说出一些相关的诗句?在他们看来,阳关、玉门关之外就是不一样的世界,让人感受到那里的陌生和荒凉。
那么,面对这样一个荒凉的世界,面对不可预测的危险,张骞为什么还要冒险出使西域呢?提问匈奴是如何统治西域各国的?举例说明。
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匈按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匈奴贵族在征服西域的过程中,对待当地人民十分残暴。
(举例说明:住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大月氏人被匈奴贵族赶到伊犁河流域。
不久,匈奴又俘虏了大月氏国王,取下头颅做成饮酒的器具。
)匈奴贵族的暴行,引起了各族人民的强烈憎恨。
西汉初年经济尚未恢复,国力不足,白登之围后被迫对匈采取和亲政策,以避免匈奴的骚扰。
匈奴控制西域并以此为据点进攻西汉使西汉边疆不得安宁。
匈奴成为西域和西汉共同的威胁。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文景之治,西汉在武帝统治时国力雄厚,进入鼎盛时期。
汉武帝决定放弃和亲政策用武力战胜匈奴。
他了解到月氏人对匈奴统治者无比痛恨的情况就决定派人联络大月氏,并和它结盟东西突击匈奴。
可是派谁去呢?汉武帝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决定下诏书招募。
(让学生分组拟写汉武帝招募人员自愿赴大月氏的诏书,包括目的、人才的条件、会遇到的危险等。
)(2)张骞出使西域在这种情况下,张骞应聘。
(由学生介绍张骞应聘前的简单情况。
)出示《敦煌壁画—张骞出使西域辞别汉武帝图》结合另一幅图《丝绸之路》,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看书中《张骞出使西域图》老师进行讲解,然后要求学生发挥设计一段汉武帝与张骞的对话。
(提示:可描写汉武帝的嘱托、勉励,张骞表示不辱使命等。
)张骞率领100多人踏上征途,不幸在中途被匈奴所俘,被拘禁了10余年。
虽经历了种种困难,但他从未丢弃汉朝的"节"。
后来张骞终于率领部属逃离了匈奴,找到大月氏。
十多年来,大月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意东还,再与匈奴为敌。
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归国。
在归途中又被匈奴抓住,扣押一年。
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乘机脱身回到长安。
(可由学生补充内容)张骞这次出行历时十三年,受尽磨难,但未能完成使命。
张骞是不是白去了?(同学回答老师归纳)张骞虽然没有达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特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汉朝往来。
张骞把这些情况,详细地报告给汉武帝。
为了扩大汉朝的政治影响,与西域各国建立联系、交换物产,汉武帝派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张骞率领300人组成的使团,访问诸国,西域各族政权派人跟随汉使到汉朝答谢,汉朝同西域各国终于建立了友好关系。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
(展示汉与西域的物质往来图)3.西域督护府的建立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
这是西汉派驻西域的总监护,是进行军事、行政管理的长官,其职责是管理西域事务,保护往来的商旅。
这说明我国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汉时就已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说明新疆已纳入中国的版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请同学们谈谈你如何评价张骞?(提示)第一:个人品格--具有探险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强烈的责任感等。
第二:历史影响--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域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
4. 丝绸之路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
提问:(1)为什么这条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2)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有哪些影响?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
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
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走向了世界和其他文明区域建立了联系,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
3、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互相攻杀。
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南迁长城附近。
他表示愿与汉朝和亲。
汉元帝同意呼韩邪单于的请求,宫女王昭君自愿前往,汉元帝把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
(请同学向大家讲述所了解的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后半个多世纪里,西汉与匈奴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局面。
汉和匈奴的和战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
南匈奴同汉朝和好逐渐内迁。
北匈奴仍在蒙古高原,并控制西域,经常派骑兵进攻东汉的边境,河西走廊的郡县常常白天关闭城门。
东汉王朝先后派大将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恢复了汉朝对西域的统治。
北匈奴战败以后,部分向西远迁。
【总结】学完匈奴和秦汉关系的这一课,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匈奴和汉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
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它们总是存在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的历史。
九、总结十、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