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法形象中的势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85.64 KB
- 文档页数:3
书法之势-隶书横势论一· “ 势”的解读许多关于“势”的词汇,比如:势必、势能、势力势利眼、势如破竹、势在必行、局势、形势、气势等等。
在书法艺术中有“纵势、横势、气势、笔势、体势”等等。
那么,“势”的使用之多,有什么样的意义呢?1.文字学关于“势”“势”字在《说文解字》中无,所用之时均借用“执”字。
《说文》:“ 执,捕罪人也。
从丮,从、亦声。
”《说文新附》:“势,盛力,权也。
从力,执声。
”郑珍新附考:“势,经典本皆借作执。
古无势字,今例皆从俗书。
《史》、《汉》尚多作执。
《外黄令高彪碑》、《先生郭辅碑》并有势,是汉世字。
”“势”在《汉语大字典》中的意思:权势、形势、力量、位置、样子、阵势等。
2.古代书论、画论中的“势”东汉蔡邕在《九势》中有“夫书肈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紧駃战行、横鳞竖勒”等。
蔡邕《九势》多从用笔方面论说。
崔瑗《草势》云:“绝笔收势,徐蜒纠结。
”唐僧人贯休《观怀素草书歌》云:“势奔腾兮不可止,天机暗转锋芒里。
”从书写时运笔的速度来论说“ 势” 。
北宋黄庭坚《山谷题跋》评柳公权帖“笔势往来如铁丝纠缠,诚得古人用笔意。
”从笔意论说“ 势” 。
势是活的,通过有形的笔画来表现势的强弱往回,因此山谷说“ 铁丝纠缠” ,其势畅而往复,其力劲而沉厚。
综上所述,文字学、古代书法、绘画理论中的“势”,共同点在于“力”,即力量、力度。
在书法艺术中对于力量、力度的追求,一直是放于审美的第一位,是评价书法艺术的第一要素。
那么“势”有书法艺术中的内涵是什么呢?二、书法艺术中“势”的内涵书法是凭借笔、墨尽情挥洒,在所书写的材料上留下书写的痕迹,可以从中看出时间与空间的结合。
点画在时空里伸缩,形成快慢,或断或连,充满着力量,包含着书者的情意。
一点一画在提按顿挫之中,力量自然生发,随着上一笔结束下一笔的开始力量得到引导,流淌在字里字外。
这就是书法中的势。
因此,书法中“ 势”有四个方面:运动、高度(落差)、速度、力量。
中国书法的“书势”与“意境”论中国书法的“书势”与“意境”,书法之“势”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中“意境”。
在中国古典文化的语境中,“势”既含有深厚的哲学积蕴,又得到艺术实践的广泛支持,中国古代艺术领域的各个门类几乎都有造“势”的传统,书法艺术对于“势”又尤为倚重,不二斋认为书法之“势”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中“意境”范畴。
意境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用心灵去观照外界对象(包括艺术对象),在把握和领会对象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在积极的思想意识领域里创造出新的意蕴和境界。
它是中国传统美的核心范畴,是中国艺术的独有术语。
书法艺术通过点画的组合变化,使作品超越有限的形质上升到一种无限的境界之中。
意境的有无是书法艺术高低的标尺,有意境,则成高格;无意境则为书奴。
势”是一种抽象的精神载体,是意境的外化,它在物质载体——汉字点画的布局中得以体现,在审美主体的观照中得到再现,它贯穿于书法创作和欣赏的始终。
千百年来,在“势”的连接下,书法创作和欣赏活动才构成了一个前后相继的完整过程。
书法艺术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只能通过点画书写、字形结构、章法布局来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优秀书法艺术家的创作经验来看,书法的意境美蕴含在作品的内容、点画、章法墨法即“势”的传达之中。
书法的意境之美含蓄于内、隐而难辩、似有若无、虛实相生,以此表现艺术家所创造的闪耀着宇宙人生真谛的艺术形象。
欣赏者超越了这个艺术形象,在一种纯粹的精神活动中获取了自由的存在,从而驰骋于艺术形象带来的巨大自由之中!书法的意境常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因此,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常常采用形象化的比喻,或比拟于自然景物,或借之于诗文的风格人物特质来比况。
王羲之的书法如“同夫拨云睹日,芙蓉出水”、“清风出袖,明月入怀”(李嗣真《书品后》);再如王羲之书《黄庭经》表现出“神游飘渺之思”;杨凝式《神仙起居帖》表现出“飘然超脱之意。
”季伏昆先生在《中国书论辑要》中认为,“势是书者在艺术创作时处理各种矛盾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势能。
书法的笔势、形势、体势、骨势、势脉、取势和换势丹青少年“势”在中国古典书论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从最为单纯的一点一划,到每个字的字形结构以及相生相发的势脉关联,或者某种书体的风神意象,某个书家的风貌特征等等无不可以用“势”这一概念来描述。
一、形势在古典书论中,卫恒的《四体书势》是较早的信而有微的篇章之一。
其叙《草势》谓出于崔瑗,叙《篆势》谓出于蔡邕,,而《古文》与《隶势》则出于卫恒自述,其述《古文字势》曰:古无别名,谓之字势。
可见卫恒时代论书以势而无别名,以势论书至迟在蔡邕所处的汉末经已出现。
蔡邕另一篇重要书论,即宋陈思《书苑菁华》所载的《九势》。
这一篇专门以势论书的典型之作,全篇计十三句,竟然九处用到“势”字,首句便开宗明义曰: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这里“形势”一词便是总括,他包含了书法艺术一切可感的丰富而生动的形态,既有“立天定人”即自然万有予创作者灵性的启迪,也有“由人复天”即书法赏析者从书法形象中领会到的生命的暗示。
“形”与“势”合言总括书法艺术的形象,相对而言,“形”偏于静态的、表象的、结果的;而“势”偏于动态的、内在的、因缘的。
形乃指凝固于一切书写材料之上的书写痕迹。
而势强调的是潜蕴于书写痕迹背后的那些阳舒阴惨、花笑鸟唱的生命意向。
形与形之间的关系,环环相生的过程以及书法形象从虚空中得以创生的动力因由。
“王羲之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钟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便是以形势论书。
二体势由上述卫恒《四体书势》可知,笔势、草势、隶势、古文字势之类,是用势指代相应的书体的,这是一层意思。
《九势》中说:“字有相向者,有相背者,各有体势,不可差错。
”体势尚有另一层意思,那便是字形大势,如向与背,偃与仰,欹与正,纵与横。
进而有“主笔主势”之说,是指决定字形大势的那些关键性的笔划。
至若“结势”一词,书论中之“势和体均”、“异体同势”等语,都是讲字形结构的。
论书法中的势摘要:势,是中国历代书论中出现频率较多的一个概念,一幅感人心魄的书法作品,无不投射着书法家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运动的理解和概括,即对“势”的理解和概括,从而书法家才能创作出具有自身审美体验的书法作品。
本文论述了势的概念、产生、运用及行草书中势的特点。
关键词:书法;势中图分类号:j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060-01一、势的概念势,是中国历代书论中出现频率较多的一个概念。
古无“势”字,《说文解字》段注:“盖古用执字为之。
”执,古文字作手持农具种植状。
种植是要用力的,所以后来广泛使用的“势”,有意在“執”下面加一个“力”。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執为气势之势,按,力也。
執植用力最劳。
”说明“势”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力。
这种力是带有方向的运动。
《现代汉语词典》对“势”有一个解释:势,是一切事物力量表现出来的趋向。
没有力就没有势。
但有力并不等于有势,势是带有一定运动方向的,势总是在静态的形中体现动态的方向。
如卫夫人《笔阵图》中说“一,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丶,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这些笔画中都体现了力的运动方向,也就都体现了势。
二、势的产生蔡邕《九势》中:“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蔡邕云:“为书之体,须入其形。
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草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当然书法不是对自然物象的机械被动的模拟,而是要从自然物象中抽绎和概括出物象的势,“势”凝聚着书法家对自然物象运动的理解。
在对自然物象所体现的势的深刻体悟之后,运用到书法的写作中去,从而创作出极具个性的感动生命的书法作品,源自自然而又超于自然,书法作品充满着人的主观创造和心灵感悟。
书法中的“势”到底是什么?这篇文章总算说清楚了关于书法中势的问题,我们且看古人的论书之语: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蔡邕作书贵一气贯注。
凡作一字,上下有承结,左右有呼应,打叠一片,方为尽善尽美。
即此推之,数字、数行、数十行,总在精神团结,神不外散。
——朱和羹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
——张怀瓘这里,古人们已经明确指出了作为书法的形态及具有的特殊性格——势。
所谓“势”,指物体在运动中具有目标性的方向趋向。
譬如说,一颗星在天空中位置不变,除了亮光与形态(点),没有一种运动的趋向。
而若这颗星成为流星,顺着某一方向滑落时,便产生了“势”。
就汉字来说,其结构由点画组合而成,但若没有用笔,汉字点画之间的时间性并不存在(虽然我们有笔顺上的习惯,如先上后下,先左后右,但习惯并不表明时间性,因为我们同样可以有自右而左或自下而上的习惯)。
而一旦有了用笔,其点画之间的关系便开始变得具有了时间性——上一笔与下一笔之间有一种转承关系,一方面表现为形状的衔接,另一方面表现为内在的贯通。
即使形体上下衔接,其笔势造成的惯性使上下笔画之间也能形成气的顺畅,这便是我们可说的笔势。
除笔势之外,书法的时间性还表现在体势(或称为行气)上。
体势是比笔势更大空间的连贯。
在各书体中,草书的体势最为明显,其时间感自然也最暴露;其次为行书、章草;再其次为楷、隶、篆书。
如果舍却用笔因素,楷书、隶书、篆书在很大程度上可能都不存在体势,因为其单字独立的性格作为一般的书写并不要求有某种连贯;即使存在用笔,上下字的体势也较少在一般作品中显示出来。
故一般的楷、隶、篆体书写,人们往往将纸叠成或画成格子,历代的石刻也多以线界格。
但尽管这类书体在历史上少有自然的体势关系,却并不意味着它不能够存在体势。
除却行草书以线贯势的方法外,一般间隔开的字体同样也能通过诸如大小、方圆、扁长、疏密等关系表现出各自之间的联通,成为形不连而气贯通的时间格局。
书法之势:手眼相契,体势明义(一)文:高天晨书法并非写出一个字形那么简单,如果学习书法只是学了形,则只能说会写字,不能称之为书法。
书法之妙,是字形与用笔之力的配合,形与力相合则产生“势”。
历代书法理论中,无数次提到笔势,甚至很多书论的名称就称之为“势”,如蔡邕所著《笔势》。
如果说“形”代表了书法体现的空间性,而“力”则是让这个“字形空间”动起来的核心要素,“势”则体现了书法的时间性。
笔力与时间相乘,产生了笔势所衍生的博大笔墨世界。
“笔势”首先体现在“纵横”“动静”“迟速”三个方面纵与横纵横即纵向和横向。
古人称南北曰纵,东西曰横;经曰纵,纬曰横。
横纵交叉如同阡陌交通,纵横便代表了平面的两个大方向。
同时,在另一个角度来看,纵横也可以代表一个立体的世界。
横向的平面和纵向的高度一起构建了一个综合系统。
故而把握纵横便如同把握了整体,古人说“纵横捭阖”“纵横天下”就是此意。
势代表了一种形态的方向性趋动,横和纵是字形的两个最大的方向代表,分析笔画,则知道其产生的“势”是哪个朝向。
同时,势也是一种力量的趋向,一种是明显的,即笔画直接写出了笔势,如楷书的撇捺舒展,如行书中笔画的牵丝。
还有一种是隐含的,即体现了趋势,却没有显现出形,楷书笔画之间的呼应,则产生了这种势,还有的是一些行书或者隶书的笔画,指出了那个方向,虽然没有形到,而那个势则能真切体会到。
这就如同,一个人抬起手,没有势不会感到什么。
若一个人抬起手做起欲下落之势,则对方本能变会防护。
外表来看动作一致,区别在于后者产生了“势”,这种势虽然没有意形做到,对方却能感受捕捉到这种趋向性的力量。
上面说的这种抬手下落的“势”是一种纵势,与篆书类似。
而隶书则多是横势,侧重横向的展开。
故而说隶书虽然发源于篆书,却改变了笔势的根本趋向。
化纵为横,所以隶书是革命性的书体。
古人说“纵横有象”,书法的纵横之势,由篆隶发展起来,又在不同字体中得到衍生和重构。
动与静“笔势”在时间上,则有动静之别。
研究中国书法中“势”的含义生成与表现摘要:“势”是一个语义丰富的立体式语汇, 在书法上与“象”及“阴阳”等根本性观念紧密结合在一起, 因此更加具有哲学的品格与意蕴。
具体来看, 势的表现在书法中主要显示出三重含义:表示整体的姿态或动势、笔势、体势。
其中, 笔势与运动相关, 以其动力性的特征支配着整个书法书写的时间进程, 并融会力量、节奏、速度等因素而承载着最为内在的情感内容。
体势则主要体现在空间造型上, 体势造型构成了书法造型的基本方式, 它使点画、结体等造型元素在空间中得以展示自身在形态上的倾向性并相互之间展开充分的组合和互动, 成为蕴含着生机与张力的有机整体。
书法作为表现心灵的造型艺术, 是笔势、体势共同作用的结果。
势的“自然性”及“势不固定”的性质也决定了书法中的势要符合自然生发的要求并在随机变动中进行调整。
“势”是古代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 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 并衍生出多样的含义。
总体来看, 其主要含义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如延展或运动的状态、倾向, 某种外在的作用力, 力量的蓄积或对比所产生的形势关系等等。
这些含义都在书法上得到了反映。
其中, 最为重要的一层含义是基于运动的过程和态势所产生的一个概念, 也就是书法中所说的“笔势”。
笔势在古代书论中占有很突出的位置, 并被视为笔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实的确如此。
书法中的形都包含着势, 形成不可分离的关系。
同时, 势与人内心的律动相连。
所以, 就生命运动的内在表现而言, 势是一种媒介, 它将内心的活动转移到点画与线条的运动节奏和趋向之中, 是生命、情感得以直接显现的符号。
势在书法上使用的另一层含义为“体势”, 主要指空间造型在方向及空间关系上产生的势。
书法的造型要生动而富有变化, 就必须充分运用体势的关系来进行组合, 以传达出一种对立中统一的造型美感。
康有为言:“古人论书, 以势为先。
中郎曰‘九势’, 卫恒曰‘书势’, 羲之曰‘笔势’。
盖书, 形学也。
书法七势
书法中的“七势”是指笔势、体势、气势、顺势、逆势、仰势、侧势。
1.笔势:指的是书法的笔画所展现出来的力量和趋势。
2.体势:指的是字体的结构所展现出来的形态和气势。
3.气势:指的是书法作品整体所展现出来的气息和韵律。
4.顺势:指的是笔画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趋势自然流淌。
5.逆势:指的是笔画在书写过程中与顺势相反,通过改变笔画的走向和方向
来形成独特的韵味。
6.仰势:指的是笔画向上倾斜,给人一种向上的感觉。
7.侧势:指的是笔画向一侧倾斜,给人一种侧向的感觉。
这些“势”都是书法创作中需要掌握的基本要素,通过掌握这些“势”,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书法的技巧和精髓。
浅析中国书法之“势”作者:章丽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03期摘要:“势”作为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美学范畴,在文学、书法、绘画等各种艺术形式中都有广泛应用。
在我国古代书论中,“势”也是一个独特而重要的概念,常见于字势、笔势、体势、形势、气势等用语中。
本文通过解读“势”在中国书法艺术中的具体表现形式,赋予书法艺术形式上以独特的审美价值,并结合相关古代书法作品及书论,剖析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美学意蕴。
关键词:中国书法;势;美学意蕴“势”的概念,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最初应见于春秋末期的《孙子兵法》中。
后来被引入艺术领域之后,便成了一个重要而独特的美学范畴。
而在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中,“势”一直倍受书法家的重视。
近代著名书家康有为在其书法理论专著《广艺舟双楫》卷五“缀法”中写道:“古人论书,以‘势’为先。
中郎曰《九势》,卫恒曰《书势》,羲之曰《笔势》。
盖书,形学也。
有形则有势。
兵家重形势,拳法亦重扑势,义固相同,得势便则以操胜算。
右军《笔势论》曰:一正脚手,二得形势,三加遒润,四兼拗拔。
张怀瓘曰:作书必先识‘势’,则务迟涩;迟涩分矣,求无拘系;拘系亡矣,求诸变态;变态之旨,在乎奋斫;奋斫之理,资于异状;异状之变,无溺荒僻;荒僻去矣,务于神采。
”[1]由此可见,“势”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势,蕴含了书法创作中的力量与速度,反映了书法作品的运动与趋势,同时还创造出了一种和谐的节奏和韵律。
1“势”在书法中的具体表现形式1.1势蕴含了书法创作中的力量与速度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并没有“势”这个字,往往是与“执”字相通。
在《说文新附》中则有,“势,盛力,权也。
从力,执声。
”可见,势的本意与力量、权势有关。
书法是书写的艺术,需人执笔方才能书,自然离不开人的力量。
故蔡邕《九势》有云,“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另一方面,势与速度有关。
《孙子兵法》对“势”的定义便是:“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
浅谈书法中的“势”作者:胡锦涛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10期摘要:在古代“势”出现在美学范畴,在文学、书法等艺术形式中较为常见,书法史上最早出现“势”这个概念是在汉代,此后历代书家和书法评论家,对书势的审美意蕴不断补充。
书法是用毛笔书写汉字,所以书法之势贯注在书法形式因素的各个层面,包括点画的笔势、结体的字势以及章法的全局之势,三者从局部到整体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本文主要从笔势、字势和动势三部分来浅谈势在书法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势;笔势;体势;动势一、势的概念“势”在许慎《说文解字》中并未出现,《说文解字》段注:“盖古用执字为之。
”执,古文字作手持农具种植状。
种植是要用力的,所以后来广泛使用的“势”,有意在“执”下面加一个“力”。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势”为气势之势,按,力也。
势植用力最劳。
”说明“势”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力。
这种力是带有方向的运动。
如卫夫人《笔阵图》中说“一,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丶,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这些笔画中都体现了力的运动方向,也就都体现了势。
二、“势”的来源先秦文献中的“势”具体用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周易·上经》中的“地势坤”,“势”指的是地形高下之势。
《尚书·周书》中的“无依势作威”,“势”指的是君臣卑微之势。
《孟子·公孙丑上》中的“不如乘势”,指的是时运前后之势、时机、机会。
“势”是《孙子兵法》的核心范畴,既是本体论又是其方法论。
全文中直接提到势的有15处之多,涉及《计篇》、《虚实》、《地形》等其中《势篇》是阐述“势”的专篇,其它篇幅虽未直接提到,但都是围绕如何“借势”、“蓄势”展开的。
东汉以后各阶层文人对书法的热衷与自觉的艺术追求开始蔚为风气,书家成为社会各阶层尊崇的对象,并形成师承、流派以及家族传承的家学,出现了纯粹的书法理论文章,书写工具与材料也获得了重要的改进。
这些都表明书法已正逐步成为一个自觉、独立的艺术门类。
从书法形象中的势分析
--------苏轼和他的《黄州寒食诗帖》摘要: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代书法追求的是文人、文学和书法的结合,是以文章、才学为根基的个体心性的自然流露,传达书法家的胸中郁结与率性真情。
文章试以《黄州寒食诗帖》为出发点,从中挖掘书法带给人的情感力度和审美意味起伏变化的连续性审美观感。
【关键词】:苏轼黄州书法鉴赏势
书法形象不仅有“形”,而且有势。
形式空间结构,表现为静止状态,而势则是运动形态,赋予书法形象以时间的、运动的性质,故具有时序性、方向性、联系性和连续性的笔势、字势、体势,是书法空间造型的独特审美因素。
汉字书写的笔顺字序使书法形象构成具有时序性法则,具有物理意义上的书写时间过程,在作品中存留为具有结构意义的造型时间形态。
故书法形象有事时间性的空间,书法审美形态是对势的体悟。
一、背景:
《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
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此卷用笔或清俊劲爽,或沉着顿挫,字体由小渐大,由细渐粗,有一种徐起渐快,突然终止的节奏。
黄庭坚跋盛赞此卷于诗胜过李白,于书兼有唐、五代诸家之长。
二、特点:
《寒食帖》在笔法上,丰厚粗壮的点画渊自颜体新法。
笔法善用侧锋较多,从东坡墨迹看,他下笔确实不是下去就立直,同时下笔时手腕离纸较近,笔锋略向左侧斜出,因而有些不解苏书真谛者的书家指责东坡用笔不合古法,甚至称其为“墨猪”。
实际上,这只不过
是中锋与偏锋的关系问题。
而东破正是充分运用了中锋与偏锋,才使得《寒食帖》力透纸背,姿态横生。
《寒食帖》的结字相近于汉、北碑,结体取横势,体势宽博质朴,横平竖直,包围结构较为方整伸展。
黄庭坚论东坡结字曾戏日“公之字固不敢轻议,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虾蟆。
”形象地勾画出了苏字结体扁平、奇崛的特征。
这一特征也正是与苏轼的“大字难于紧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的主张相符的。
另外,苏字最显著的特征是结构的参差变化,或左重右轻或右重左轻;有的上密下疏,有的上疏下密。
在大智若愚、诙谐的风格中流露出天真。
《寒食帖》在章法上,特别注重横势,行距开阔分明,由于横势与纵势的有机照应,不但没有给人丝毫的松散感觉,反而有一种浑厚、灵动的气势。
通过研究《寒食帖》我们仅从书法上即已领略到一种沉怨幽郁之情,势如江河奔涌。
苏轼在书写此诗时,包含感情,已是意笔交融、心手两忘。
通观整幅作品,似欣赏一曲郁愤、幽怨的古琴曲。
那线条的盘旋、往复、曲折、顿挫拟诗人拔动着如泣如诉的琴弦,表达了无限郁愤的复杂心情。
而字形的欹侧,忽横忽斜,似在极力控制心中的怨气那几笔长竖直拖,似几声长长的叹息之声。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
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
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
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三、真情实感
势指的是一种因运动变化而自然生发的动态,书写者从中体悟态势与秩序的法则,并以线条、笔墨的方式表现出来。
苏轼的寒食帖因内心积郁,酝酿、沉淀之后自然而发,自行连贯而成的各种笔势、字势、走势和体势的变化,这种“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的心灵状态来去不可捉摸,只能把握瞬间机会,将其具体呈现出来;然而对比大多数的书法临摹者,相较于稍有笔墨功底的人,那些一笔一划拓印字体的人,早已体现不出势的存在,只剩僵硬的偏旁部首拼接,甚至长期书写的人也无法做到行云流水,所以有些书法赝品自然可通过观察笔势辨明真伪。
或许如果离了那时寂寞潦倒的困境,哪怕是苏东坡有通天之能也无法创作出“天下第三行书”吧。
正如他的友人黄庭坚在此诗后跋题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
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
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
另外,因为有了势的引导,众多笔画放在一起就不会因为无序而相互抵触和杂乱无章,而是产生了有机联系,简言之,即使抛开书法鉴赏的眼光,即使苏轼当时所处的低迷的精神状态,你仍然不会觉得寒食帖缺乏艺术美感而看起来像幼童的随手涂鸦。
有了势的暗示,点画的起讫并不意味着点画的结束和此一空间的封闭,而是为欣赏者提供了一个连续观看的轨迹,引导欣赏者过渡到下一个承应笔画和空间。
寒食帖就如同一幅活的西洋画,原来无生命的、静止的汉字成了气脉贯通、生机勃勃的“影像”,那种抑郁愁苦,天公都不作美的情绪流淌出来,产生了虚实相生、气脉连贯的效果。
有了势的存在,书写者不仅可以表达静态的情感倾向和意味,还可以传达动态变化的情感过程。
单纯的品其诗句,苍劲沉郁,饱含着生活凄苦,心境悲凉的感伤,富有强烈的感染力;而论其书,笔酣墨饱,神充气足,恣肆跌宕,飞扬飘洒,巧妙地将诗情、画意、书境三
者融为一体,毕现苏轼“自出新意,不践古人”的精髓。
倘若再上升一个精神高度,寒食帖恰恰印证了苏轼曾说过的:「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又说:「天真烂漫是吾师。
」实为此帖的写照。
四、历史传承意义:
历代鉴赏家均对《寒食帖》推崇备至,称道这是一篇旷世神品。
南宋初年,张浩的侄孙张演在诗稿后另纸题跋中说:“老仙(指苏轼)文笔高妙,灿若霄汉、云霞之丽,山谷(指黄庭坚)又发扬蹈历之,可谓绝代之珍矣”。
自此,《黄州寒食二首》诗稿被称之为“帖”。
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则在帖后题曰:“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
清代将《寒食帖》收回内府,并列入《三希堂帖》。
乾隆十三年(1748年)四月初八日,乾隆帝亲自题跋于帖后“东坡书豪宕秀逸,为颜、杨后一人。
此卷乃谪黄州日所书,后有山谷跋,倾倒至极,所谓无意于佳乃佳……”为彰往事,又特书“雪堂余韵”四字于卷首。
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
”还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帖》是至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
赵明晔
参考文献:书法创作与欣赏王祖龙主编
书法的故事吴克敬著
书法文化丛谈姜澄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