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近年来,随着转基因食品的涌现,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也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转基因技术是一种生物技术,将一个基因带入另一种生物体中,使其具有一定的特性,便于获得更高效、更安全、更有营养价值的食品供消费者食用。
但是,由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时常受到争论,且政策法规的监管不利于转基因食品的发展,使得转基因食品的发展总体上受到很大压力。
在基因工程中,转基因修饰的生物体,其遗传和生理特性会发生变化,转基因食品中添加的新基因可能会引发其他未知风险,因此,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存在一定程度的争议,特别是在某些包含转基因成分的食品中,消费者可能会饮食有害物质,可能会造成健康损害。
一些国家和地区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持保守态度,其中欧盟、日本和韩国的政策规定特别严格,对转基因产品的检测、评估等均要求严格,且对转基因产品的标注也要求严格,希望能够向消费者披露转基因产品信息。
此外,转基因食品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从现有研究结果来看,转基因作物污染环境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如转基因作物所衍生物质可能会对普通作物造成污染或者不利影响,也可能会对野生植物造成破坏,造成植物多样性的锐减,影响种群的平衡,损害环境的复杂性。
因此,无论是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还是转基因食品所带来的环境问题,都要有效地得到解决。
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相关部门应当对涉及到转基因食品的生产流程及产品有充分的把控,以确保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另外,应当全面推行转基因食品的溯源和标识系统,向消费者充分披露转基因食品的信息,让消费者清楚了解转基因食品的真实状况,减轻消费者的心理负担。
至于转基因食品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应当加强对转基因作物的跟踪研究,加强转基因作物标准管理,减少或者抑制转基因作物污染环境的可能性,确保转基因作物不会造成任何环境污染。
总之,转基因食品是一种高效、安全、有营养价值的食品,但是,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以及转基因食品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仍然存在,我们应当加强对转基因食品的研究,加强相关法规的监管,实现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及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为消费者提供更安全、更有营养价值的食品。
浅析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问题转基因食品是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或动物,以改变其遗传特性和生长特性的食品。
转基因食品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作物产量低、抗病能力差等问题,但由于其在生产过程中引发的安全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
目前,世界各国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监管问题也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点,本文将就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问题进行浅析。
一、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存在争议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学术界和公众之间存在较大分歧。
支持转基因食品的人认为,现代生物技术的进步确保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通过对外源基因的导入,可以有效解决传统农作物产量低、抗病能力差等问题,从而为世界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持。
而反对转基因食品的人则认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尚未得到充分证明,可能会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潜在危害,应该以谨慎的态度对待。
二、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在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领域,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是监管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目前,国内外对于转基因食品的监管法律法规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不能完全满足转基因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
是监管机制的不健全。
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需要多部门协作,但是由于各部门之间信息闭塞,协作机制不够顺畅,导致监管工作难以有效展开。
缺乏专业的监管人才也是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一个难点。
当前,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依然比较匮乏,导致监管水平和监管效果无法提高。
三、加强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途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制定完善的监管法律法规。
政府应当加大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立法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产业发展,确保食品安全。
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
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建立多部门协作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协作配合,提高监管的效率和效果。
加强人才培养,增加专业监管人员队伍的建设,提高专业监管水平和水平。
加强科技支撑。
政府应当加大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提高监管技术水平,确保监管工作能够科学、准确地开展。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现状与对策一、背景介绍转基因技术是指将外源基因或人工合成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中,从而实现对生物体遗传信息的改变。
转基因技术在农业、医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其安全性的担忧。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二、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现状1.法律法规我国《生物安全法》于2019年实施,明确了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安全监管职责和程序。
此外,还有一系列相关规章制度和标准,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转基因成分检测方法》等。
2.监管机构我国设立了专门负责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的机构——国家生态环境部生物安全司,并在各级政府设立了相应职能部门。
3.监管措施我国采取多种措施确保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包括审批制度、标识制度、检测制度等。
其中,审批制度是最为关键的环节,转基因食品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才能上市销售。
4.监管效果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已经初步建立,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部分转基因食品标识不清晰、检测手段不够完善等。
三、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面临的挑战1.公众认知度不足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和信息渠道,很多人对转基因技术存在误解和偏见,导致对转基因食品的担忧和抵制。
2.技术瓶颈目前,我国在转基因检测技术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瓶颈,尤其是对于复杂样本(如混合样本)的检测难度较大。
3.监管体系不完善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但在实践中仍存在监管漏洞和不足之处。
四、应对策略1.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公众关于转基因技术的科学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和认知水平。
2.加强技术研发加大对转基因检测技术的研发力度,提高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灵敏度,确保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3.完善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强监管部门的职能和权力,并加强对检测机构和企业的监督管理。
4.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提升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探究【摘要】转基因食品是一种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农作物基因组的食品。
我国转基因食品市场规模庞大,但其安全性备受争议。
本文从转基因食品的定义和特点入手,探究我国转基因食品的现状及安全性问题,并分析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
论述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对社会和健康的影响。
结论部分将总结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现状,并提出未来发展建议。
本文旨在对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全面探讨,促进相关政策的完善和食品安全的保障。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我国、现状、监管、影响、总结、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转基因食品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将外源基因插入食品作物的基因组中,以改善作物的抗病虫性、耐逆性等特性,提高产量和品质。
转基因技术被认为是解决全球粮食安全、保护环境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食品生产和消费国之一,转基因食品在我国市场占有率较高。
随之而来的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
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长期影响等方面存在着担忧和疑虑,这也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之一。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建设虽然在不断完善,但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监管标准不够严格、监管体系不够完善、监管力度不够强等问题仍待解决。
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也给我国农产品出口、国民健康等方面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深入探究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加强监管体系的建设,提高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和透明度,对于维护我国农产品质量和国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转基因食品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我国正处于食品安全问题持续受关注的阶段,而转基因食品作为其中的一个争议点,更是备受争议和争议。
对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研究转基因食品的定义和特点,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范围,以及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之间的区别。
阐述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引言转基因食品作为一种前沿的农业技术,旨在改善食品产量、提高营养价值等方面带来巨大的潜力。
然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也一直备受争议和关注。
本文将探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并以多个方面为基础,全面、详细、完整地分析和阐述这一问题。
转基因食品的定义与分类转基因食品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变食品中的基因组成,使其获得一些新的性状或特性。
按照基因来源的不同,转基因食品可分为植物转基因食品和动物转基因食品。
植物转基因食品是通过将外源基因导入到植物中,如转基因玉米、转基因大豆等。
动物转基因食品则是在动物体内插入外来基因,例如转基因鱼、转基因蛋奶制品等。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1. 潜在的过敏原性由于转基因食品的基因组成发生了改变,其中的新蛋白质可能会引发人类过敏反应。
这是因为不同物种的蛋白质结构和序列可能存在差异,导致一些人对转基因食品中的蛋白质产生免疫反应。
因此,转基因食品的过敏原性需要进行严格的评估和监测。
2. 潜在的毒性转基因食品中的新蛋白质、新营养物质或代谢产物可能具有不同的毒性。
这些物质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如引起新的疾病或加剧已有疾病。
因此,对转基因食品的毒性进行严格评估和监测是非常重要的。
3. 基因漂移和杂交转基因作物与传统作物种植在同一地区可能发生花粉传播,导致基因漂移和杂交的风险。
基因漂移会使传统作物的基因组发生改变,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杂交则可能产生新物种,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带来潜在的风险。
4. 长期影响的不确定性由于转基因食品是一项新技术,其长期影响仍然不确定。
这是因为科学界对于转基因食品长期食用的影响了解有限,需要更多的长期食用实验证据来支持或反驳相关假设。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监管为了确保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监管措施:1. 食品安全评估转基因食品在上市前需要经过严格的食品安全评估,包括对潜在过敏原性、毒性和营养价值等方面进行评估。
这一评估过程往往由专家组成的机构进行,并公开透明地向公众通报评估结果。
浅析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问题转基因食品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到植物或动物的基因组中,从而获得一些新的特性或功能的食品。
这项技术在提高农作物产量、抗病虫害能力和营养价值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由于其新颖性和对人体健康、环境等方面存在可能影响的不确定性,转基因食品一直备受争议。
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监管问题,一直是食品安全领域的热点之一。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监管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转基因食品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衡量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的重要依据。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包括对转基因食品的潜在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地识别、分析和评估。
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要对转基因食品的成分、功能、毒性、过敏原性、抗过敏原性等进行全面检测和评估,以确定其是否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结果将直接影响转基因食品的监管措施和食品标签的设计等。
目前关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标准和方法尚未完全统一,不同国家和地区对转基因食品的评估标准和方法存在差异,这也给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监管带来了挑战。
二、食品标签管理食品标签是消费者获取食品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食品真实性和安全性的重要保障。
对于转基因食品,很多消费者关心其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食品标签的管理成为监管部门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目前,不同国家和地区对转基因食品的标签管理存在较大差异,一些国家和地区规定必须在食品标签上明确标注转基因成分,而另一些国家和地区则允许在食品标签上不作明确标注。
这种标签管理的差异化,也给消费者和监管部门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同时也可能导致食品流通中的信息不对称,增加了消费者的风险。
三、食品安全监测食品安全监测是对转基因食品市场流通过程中的食品进行抽样检验和检测,以确保转基因食品符合国家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法规要求。
目前,食品安全监测技术和手段不断更新,由于转基因食品的新颖性和复杂性,食品安全监测仍然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和挑战。
监管部门在食品安全监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在监测手段和技术上也需要不断更新和提升。
“没有可靠证据表明转基因作物与环境问题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报告称,“使用抗虫或抗除草剂的作物并没有减少农场中植物和昆虫整体多样性,抗虫作物的大田甚至还会有更多的昆虫多样性。
” 没有证据表明大斑蝶种群数量的减少与转基因作物的种植相关。
尽管基因漂移(基因从转基因作物到野生近缘物种)已经产生,但没有实例证实这种转移对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
转基因作物的增产潜力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影响更大。
一些新的作物改良技术可能会增加产量的增长率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和国家医学院(the 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是一家美国科学家组成的荣誉性自治、非营利组织,由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美国国家工程院(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和美国国家医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medicine)组成。
它们分别于1863年、1964年以及1970年成立。
该组织在科学、技术与医学领域为美国政府提供政策建议。
这份报告受美国农业部等机构的基金支持。
资助者不包括从事转基因育种的孟山都、杜邦等农业生物技术公司。
朱作言是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成员,也是2016年最新一届委员会的成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作言就转基因问题,接受专访时表示,准确地说,人们常说的转基因,是一种分子杂交,或分子杂交育种。
他进一步解释说,传统的杂交育种是两个物种、品种进行杂交,引入成千上万个基因。
而转基因,或叫分子杂交育种技术,唯一的不同是用一个基因去和另一物种或品种杂交,引入的是唯一一条基因,更精准高效。
2016年7月初,全球100多位诺贝奖获得者联合发表公开信,支持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农作物,重申其安全可靠。
中国科学院发布过关于支持转基因的声明,专门发布过,院士们发表的我们在媒体上也能看到一些专家学者说转基因是安全的,但是老百姓好像不买账。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探究1. 引言1.1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探究的重要性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探究的重要性在于,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转基因食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一直备受争议,因此对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亿万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牵涉到广大消费者的健康权益,如果不加以正视和解决,可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
随着全球化的加深,我国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也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加强对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的探究,可以提升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和国际贸易也具有积极意义。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探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1.2 转基因食品的定义和特点转基因食品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食品原料的基因进行人为改造,使其具有特定的性状或功能。
这种改造可以使作物具有抗虫、抗病、耐旱等优良特性,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转基因食品的特点包括:1. 新特性: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科学家可以向食品作物中导入新的基因,使其具有之前没有的性状或功能。
向玉米中导入一种抗虫基因,使其具有抗虫能力。
2. 改良品种:转基因技术可以帮助改良一些传统作物品种的性状,使其更适应环境,提高产量和品质。
向水稻中导入抗病基因,提高其抗病能力。
3. 高效性:转基因作物可以更快地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高效化。
转基因技术可以帮助农民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4. 科技含量高:转基因食品是现代生物技术和遗传工程技术的产物,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创新性。
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地实现特定性状的引入和表达,为粮食生产带来新的可能性。
2. 正文2.1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现状1. 监管责任主体不清:转基因食品的监管责任主体包括农业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等多个部门,各部门之间存在监管重叠和责任不清的问题,容易导致监管工作的漏洞和脱节。
转基因食品不安全论据引言转基因食品是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农作物进行基因改造的食品。
虽然一些人认为转基因食品是食品生产的未来方向,但是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仍然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转基因食品不安全的论据,并从科学、经济和社会角度来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转基因食品的潜在风险转基因食品引起争议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其潜在的健康风险。
以下是一些基于科学研究的论据:1. 突变潜在引起新的毒性转基因食品在基因工程过程中引入外源基因,可能造成突变。
这些突变可能导致新的毒性物质的产生。
研究已经发现转基因玉米中存在一种称为Bt毒素的物质,它在转基因食品中的含量可能超过安全水平,对人体健康带来风险。
2. 不可预测的长期影响由于转基因技术还比较年轻,对转基因食品的长期影响尚不清楚。
一些科学研究表明,转基因食品可能对人体免疫系统和生殖系统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可能导致健康问题的出现。
3. 转基因食品可能导致过敏反应外源基因的引入可能导致转基因食品触发过敏反应。
一些人对转基因食品中的新蛋白质敏感,可能出现过敏症状。
转基因食品的经济隐患除了潜在的健康风险外,转基因食品还带来了一些经济隐患:1. 农民依赖性增加转基因作物通常是为了提高产量、抗虫和抗草药性能而设计的。
这使得农民越来越依赖转基因种子和相关农药。
这种依赖性可能导致农民在经济方面面临风险,一旦种子价格上涨或转基因作物面临病虫害,农民的收入可能受到影响。
2. 大规模农业垄断转基因食品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导致少数大型企业垄断了种子市场。
这种垄断可能阻碍农民和小型农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导致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化。
3. 食品安全风险转基因食品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此外,基因污染的风险也存在。
基因污染是指从转基因作物到传统作物或野生植物中基因的扩散,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不可逆转的改变。
4. 市场扭曲转基因食品的存在可能扭曲市场,使得传统农产品的需求减少。
传统种植者和农民将面临收入减少的风险,可能导致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下降。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探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转基因食品是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食品作物进行基因改良,以改善产量、抗病性等特性。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引进和研发转基因技术,如转基因水稻、玉米等,目前已经广泛种植和应用。
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一方面,支持者认为转基因食品可以增加产量,减少农药使用,有助于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反对者担心转基因食品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风险,且存在环境风险。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的探究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科学评估转基因技术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为相关法律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本文将围绕转基因食品的定义、我国转基因食品的现状、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影响因素、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的探究和法律政策规定展开讨论,以期明确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提出建议措施,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1.2 问题意义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的探究,是当前社会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改变,转基因食品在我国市场上逐渐增多,引发了消费者和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一直是热门话题,却鲜有专业的探讨和研究,这导致了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存在着诸多疑虑和担忧。
问题意义在于,转基因食品直接关系到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不仅影响着个体的健康状况,也可能对整个社会和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深入探究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对于确保国人食品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对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才能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相关政策和规定提供可靠的依据,进一步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2. 正文2.1 转基因食品的定义转基因食品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食品作物或食品动物中,使其具有某种特定的性状或功能的食品。
这种技术可以帮助农作物提高产量、抗病虫害能力,延长保存期,改善营养成分等,从而满足不同需求的消费者。
转基因食品在我国已经广泛存在,包括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转基因棉花等。
转基因——人类社会的一把双刃剑
最近,网上有一篇关于对“妖魔化”转基因抨击的一篇文章,它认为“跳出来反对新生事物的很多人,从根本上往往是基于无知、虚伪、贪婪!”因而它觉得反对转基因并将转基因“妖魔化”的人犯了“三宗罪”——“误国误民”、“愚国愚民”、“害国害民”,其意就是批判反转基因者的思想就是固步自封乃“海禁政策”的翻版,且在对社会和科学发展大潮的恐惧无措中找到了“民族主义”这个幌子,以“民族主义者”自居的方式,来掩饰自己的无知与贪婪。
其实我想说我从中并没有看到多少对我们人类和谐健康绿色发展的前景,我们仅仅只是看到客观的利益以及利欲熏心的狂热,转基因对于我们可能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科学研究,有可能我们未来食品的出路就出于此,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它潜在的未知的危害,俗话说看不见的敌人更可怕,我们不能为了那点利益就忽视哪怕是一小部分人的权益,我们倡导的是以人为本而不是追名逐利。
当然,我们也应客观的看待转基因给我们带来的福利。
它首先改变了一些农艺性状,包括抗病虫、抗旱和耐贮性,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第二,它可以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产量,可以节约土地使用,缓解资源约束,改善我国粮食不足的问题,如果转基因食品真的对人体没有危害,那么大量长期的使用转基因食品确实不仅能够更好地解决粮食问题,而且能拉动我国的经济增长,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第三,转基因食品可以增加食物种类,提升食物品质。
我们可以利用转基因技术来研制我们喜欢的各种美味的食物,而
且可以根据喜好不尽相同,同时又增加了食物的营养价值,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第四,节约生产成本,降低食物价格。
转基因食品生产成本低,产量高,因此价格比一般非转基因食品价格低,因此大量食用转基因食品可以降低食物价格,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
第五,可以促进生产效率,带动相关产业。
转基因作为一项新型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领域可以带动第一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然而,我们总是会对未知的事物感到恐惧,毕竟我们的生命都是宝贵的而且经验告诉我们很多时候保守比冒进好。
确实,转基因还存在着很多弊端。
第一,转基因技术可能对蝴蝶等鳞翅目昆虫造成伤害。
很多农作物经过转基因后都可以抵御一些鳞翅目昆虫如棉铃虫的侵袭,确实可以起到很好的防虫效果,但是我们也应考虑到其他的昆虫如蝴蝶就有可能无法进行繁殖和生存,进而危害到生态的发展。
其次,可能影响周边的植物的生长。
有些转基因植物本身能够防止某些昆虫的侵袭,但是可能会对周围的植物产生影响使其也可能抗虫,妨碍其正常生长。
再次,可能减少物种的多样性,破坏生态平衡。
如果大量应用转基因技术很可能是物种趋向单一,影响自然的正常发展。
最近的一则有关转基因的新闻中,俄罗斯科学家通过仓鼠的实验证明转基因生物对哺乳动物是有害的,其研究人员发现食用转基因的动物将失去繁殖能力。
俄罗斯科学家的研究结果与法国和奥地利的一致,其中,在法国当科学家认为转基因玉米对哺乳动物有害后立即禁止其生产和销售。
进行这项研究的科学家指出,目前要对转基因食品对健康的
长远危害下一个结论还为时过早,他们坚持认为有必要进行全面的研究。
就我看来,转基因技术对人类社会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也有弊。
有些人为了经济利益而下定论说转基因技术是安全的,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有些人说要坚决禁止转基因技术,这些都是不科学的。
我们必须持一个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这个高科技,转基因技术目前尚是起步阶段还有待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和观察,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当这项技术成熟并且经过时间和实验的双重检验之后我们才能下一个定论。
我们的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必须把人放在第一位,任何即便能带给我们经济利益却危害我们人类健康的技术我们应坚决反对。
同样,任何能有意人类身心发展以及经济发展的科学技术我们应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