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金字塔 优秀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24.50 KB
- 文档页数:7
20《金字塔》教案备课素材【教材分析】全文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语言平实流畅,描写细致。
介绍了埃及金字塔的形状及其建筑历史,写出了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办法,热情讴歌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和超人的才干。
借物写人,借“金字塔”建筑,讴歌古埃及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以及勤劳。
两篇课文在结构、内容上都有许多相似之处,许多内容互相印证。
【作者介绍】穆青(1921---2003),新华通讯社原社长、当代著名新闻记者穆青,他的新闻作品、新闻主张和新闻实践,均为20世纪中国新闻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古埃及古埃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中下游地区,是典型的水力帝国,受宗教影响极大,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就是古埃及人对永恒观念的一种崇拜产物,也是法老的陵墓。
除了金字塔以外,狮身人面像、木乃伊也是埃及的象征。
古埃及文明形成于6000年前(公元前4000年)左右,古埃及前王朝开始于5500年前(公元前35世纪)左右时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终止于公元前343年波斯再次征服埃及。
金字塔金字塔在埃及和美洲等地均有分布。
现在的尼罗河下游,散布着约80座金字塔遗迹。
最大的是开罗郊区胡夫的三座金字塔。
狮身人面像狮身人面像,是一座位在卡夫拉金字塔旁的雕像,外型是一个狮子的身躯和人的头。
位于埃及开罗西萨市南郊沙漠中,在金字塔的前方,为著名的景点。
古埃及人在“大金字塔”附近建造了一座“人面狮身像”。
至今仍然没有人确定建造这座由“狮身”与“人面”组成的巨大石雕的原因。
一些人相信“狮身人面像”可能是金字塔的守护神,另一些则认为它是古埃及伟大文明的象征。
尼罗河尼罗河是一条流经非洲东部与北部的河流,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
尼罗河长6670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
尼罗河从苏丹首都向北穿过苏丹和埃及,所经过的地方均是沙漠。
从古代开始埃及的文明就依靠尼罗河而形成和兴旺。
除海港和海岸附近的城市外埃及所有的城市和大多数居民住在阿斯旺以北的尼罗河畔,几乎所有的古埃及遗址均位于尼罗河畔。
20* 金字塔[教学目标]1.会认12个生字,积累本课词语。
2.了解两篇短文介绍金字塔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学习烘托、渲染的表达手法,借助课文内容大胆推测金字塔的建成方式。
3.搜集资料,用喜欢的方式介绍金字塔。
[教学重难点]了解两篇短文介绍金字塔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借助课文内容大胆推测金字塔的建成方式。
[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它的探索,然而至今仍是谜团重重,今天就让给我们一起做一回小研究员,走进金字塔,了解金字塔,好吗?2.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说说你对金字塔有哪些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把课文读通顺。
2.课件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正音,全班齐读。
3.交流不懂的词语,结合上下文理解或利用工具书弄清楚意思。
4.思考:文章的体裁有什么不同?(《金字塔》一课由两篇短文组成,第一篇为穆青的《金字塔夕照》。
第二篇则是一则非连续性文本,这两篇文章风格迥异,互为印证,又构成了一组非连续性文本。
)5.《金字塔夕照》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主要描写了夕阳下金字塔的雄浑之美以及作者由此引发的万千思绪。
)6.《不可思议的金字塔》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主要以“胡夫金字塔”为例,介绍了金字塔建筑年代的久远、外观的雄伟以及精湛的工艺、巧妙的设计,还对古埃及悠久的文明成就作了简要的补充。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1. 带着问题思考,朗读课文,思考:两篇短文介绍金字塔的方式有什么不同?(《金字塔夕照》既是一篇典型的风貌通讯,又是一篇独具匠心、极具意境之美的散文;《不可思议的金字塔》则是非连续性文本,为多元的文本形式,即文字描述、数据、图画和示意图、批注等不连续成篇。
)2. “九月的开罗是金色的。
”在文中用“”画出描写“金色”的句子,体会它们在表达上的特点。
(“在金色的夕阳下,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漠,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而那古老的金字塔啊,简直就像是用纯金铸成的。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20 金字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词《20 金字塔》的内容和含义,能够流畅朗读诗词。
2.掌握诗歌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3.能够理解并掌握金字塔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诗词《20 金字塔》的内容和含义,掌握金字塔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金字塔的结构和构建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1.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2.多媒体课件3.黑板、粉笔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金字塔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金字塔的特点和构建方式。
•带领学生阅读诗词《20 金字塔》,了解诗词的内容和意义。
学习•学习诗词的默写和朗读,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诗词赏析,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拓展•讨论金字塔的历史由来和文化含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小组讨论金字塔的结构和构建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课时复习•复习诗词《20 金字塔》的内容和朗读,巩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进行诗词的口头问答,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拓展•引导学生通过参观金字塔的图片和视频,了解金字塔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价值。
•鼓励学生根据诗词内容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五、教学反馈•课堂上进行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互动,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表扬优秀表现。
•收集学生的书面作业和创作作品,给予评价和指导意见。
六、教学资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多媒体课件•金字塔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源七、课堂延伸•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金字塔模型制作比赛,展示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鼓励学生通过亲身体验金字塔建筑风格,深化对金字塔的理解和认识。
八、教学总结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诗词《20 金字塔》的内容和含义,还掌握了金字塔的相关知识和构建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金字塔》优秀教案
一、教材分析
1.1 教材内容
《金字塔》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挖掘金字塔的故事,通过这一故事传达了探究精神和历史文化的重要性。
1.2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生词词语;
•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其中的主题和情节;
•掌握相关生词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
三、教学过程
3.1 导入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金字塔的神秘之处,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学习内容
•第一段:通过带领学生跟随课文内容了解金字塔的历史渊源,引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探究。
•第二段:分组讨论,探究金字塔建筑的奥秘,让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
•第三段:使用角色扮演、小组展示等形式,让学生快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3 拓展讨论
通过提出问题、展示相关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对金字塔进行深入探究,培养
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四、课后作业
•自主探究:让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知识,自由选择一个历史文化题材进行深入研究,并制作展板或写一篇短文。
•写作练习:要求学生以金字塔为题目,写一篇感想文。
五、评价与反思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多方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并及时给
予反馈。
同时不断总结教学经验,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为本节课《金字塔》的优秀教案,希望能够为老师们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文档内容已准备好。
请查收: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20 金字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理解诗歌《20 金字塔》的基本意思,并能够流畅朗读。
2.能够准确领会诗歌中字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内容。
3.能够根据诗歌内容,发表自己的感想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判断能力。
4.能够了解诗歌是怎样构成的,并能够尝试自己写一首诗歌。
二、教学重点1.能够理解诗歌《20 金字塔》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2.能够准确朗读诗歌。
3.能够理解诗歌中涉及的一些生词和成语。
4.能够自己尝试写一些描写性的诗句。
三、教学难点1.能够理解诗歌的象征性含义。
2.能够准确理解诗歌中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
3.能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的表达和发挥。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谈论金字塔的形状和含义,引入诗歌《20 金字塔》的主题,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2. 学习诗歌(15分钟)朗读诗歌,让学生跟读,并解释生词和难点词语的含义,确保学生能够理解整首诗歌的内容。
3. 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引导他们提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创作时间(20分钟)让学生自由发挥,尝试写一些描写性的诗句,可以参考金字塔的形状和意义,鼓励他们进行创新性的发挥。
5. 展示和讨论(15分钟)请学生将自己创作的诗句进行展示,并进行互相欣赏和讨论,从中学习和借鉴。
6. 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诗歌的美感和象征性,激发学生对诗歌和文学的兴趣。
五、课后作业1.背诵诗歌《20 金字塔》。
2.写一篇读后感,描述你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继续发挥创造力,写一些描写性的诗句,可以使用金字塔作为主题。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相信学生们能够深入理解诗歌《20 金字塔》,并能够在诗歌的启发下进行创作和表达,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0课《金字塔》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金字塔的形状、结构和历史背景。
2.能够初步理解并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
2.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金字塔在课文中的意义。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世界奇迹的探究和向往。
2.激发学生对历史人文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熟悉金字塔的构造和历史。
2.理解课文并表达自己对金字塔的感受。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的用词和表达方式。
2.运用合适的语言描述金字塔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开场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金字塔,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导入新知:–向学生展示金字塔的图片,引发学生猜测和讨论。
3.阅读课文:–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解释生词和短语。
–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
4.文本理解:–提问学生金字塔的形状、历史和作用。
–让学生表达对金字塔的认识和感受。
第二课时:1.复习上节课内容:–让学生复述金字塔的特点和历史。
2.文学赏析:–讲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表达方式。
–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3.课文造句:–让学生自行造句使用课文生词和短语。
4.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金字塔的感想或发挥想象力。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语言表达是否准确、自信。
–是否能够理解和复述课文内容。
2.课后作业:–是否按时完成,并能表达对金字塔的认识和感受。
以上是《金字塔》这一主题的教案,希朓对您有所帮助。
20-《金字塔》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金字塔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2. 掌握金字塔的数学计算方法;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1. 金字塔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2. 金字塔的数学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金字塔的数学计算方法;2. 团队协作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金字塔模型;3. 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课件展示金字塔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金字塔是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金字塔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二、探究金字塔的数学计算方法(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金字塔模型;三、实践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金字塔模型;2. 学生利用给出的材料,动手搭建金字塔模型;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创新思维(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金字塔模型;2. 学生展示创新金字塔模型,并介绍其特点;3. 教师点评,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操作和创新思维方面的收获;3.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实地金字塔,加深对金字塔的了解;2. 开展金字塔建筑设计比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六、深入探讨金字塔的数学奥秘(15分钟)1. 学生通过PPT课件学习胡夫金字塔的数学之谜,例如:金字塔的斜坡、几何形状等;2.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开金字塔的数学奥秘;七、分析金字塔的建筑技术(15分钟)1. 学生通过PPT课件了解金字塔的建筑技术,如:测量、堆砖、搬运等;2. 学生分组分析金字塔的建筑技术,并讨论其当时的建筑工具和工艺;八、探讨金字塔的文化意义(15分钟)1. 学生通过PPT课件了解金字塔在古埃及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2. 学生分组讨论金字塔对古埃及宗教、社会和政治的影响;九、创意展示:制作金字塔手工作品(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金字塔主题,如:金字塔模型、金字塔图案等;2. 学生利用手工艺材料,制作金字塔手工作品;3. 学生展示作品,并介绍其创意和制作过程;4.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0《金字塔》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金字塔》的内容和作者。
2.认识生字词,掌握词语的意思。
3.学会运用语言描绘景物,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金字塔》的意思。
2.掌握生字词的拼音和意思。
三、教学难点1.运用诗歌语言描绘景物。
2.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过的内容,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金字塔》一诗。
并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埃及金字塔,激发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兴趣。
2. 学习诗歌内容•首先,整体朗读全诗,感受整体氛围。
•多次朗读《金字塔》,带领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并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分段讲解,解释生字词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整个诗歌。
•分角色朗读,体会诗歌情感。
3. 诗歌赏析•分析诗歌结构,理解押韵的作用。
•探讨诗歌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讨论诗歌表达了什么主题,引导学生发表看法。
4. 情感体验组织学生就诗中的情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与自己的情感经历相联系。
5. 课文运用进行课文相关的练习,包括填空、选择题等,巩固学习成果。
五、课堂小结•复习本节课内容,确保学生对《金字塔》有较深刻的理解。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诗歌及其主题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如默写诗歌内容、写感想等,巩固所学知识。
七、板书设计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0《金字塔》教案1. 教学目标- 了解诗歌《金字塔》内容和作者- 认识生字词,掌握词语意思- 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2. 教学重点- 理解《金字塔》意思- 掌握生字词拼音和意思3. 教学难点- 描绘景物- 增强想象力和表达能力4. 教学过程- 导入- 学习诗歌内容- 诗歌赏析- 情感体验- 课文运用5. 课堂小结6. 作业布置以上是关于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0《金字塔》教案的内容与设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并在语言表达和想象力方面有所提升。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金字塔》教案一. 教材分析《金字塔》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是本册教材中的一篇说明文。
课文以金字塔为主题,向学生介绍了埃及金字塔的历史、建筑特点以及金字塔中的秘密。
本文语言平实,条理清晰,既能激发学生对埃及文化的兴趣,又能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较感兴趣。
但部分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埃及金字塔的历史、建筑特点以及金字塔中的秘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会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提高阅读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埃及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埃及金字塔的历史、建筑特点以及金字塔中的秘密。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金字塔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
2.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3.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金字塔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埃及金字塔。
提问:“你们对金字塔有什么了解?”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金字塔的历史、建筑特点以及金字塔中的秘密。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了解金字塔的历史、建筑特点以及金字塔中的秘密。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0 《金字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0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着”,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金字塔的神奇与魅力。
3.阅读课文,学习用不同的方式来介绍同一种事物。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金字塔的神奇与魅力。
【教学难点】
阅读课文,学习用不同的方式来介绍同一种事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关于金字塔,有很多有趣的谜。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10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着”,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金字塔的神奇与魅力。
(重点)
3.阅读课文,学习用不同的方式来介绍同一种事物。
(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5.理解词语。
6.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7.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示例:《金字塔夕照》用流畅、饱含韵味的文笔,展示了金字塔在夕阳照耀下的美丽图景。
《不可思议的金字塔》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介绍了金字塔的概况。
四、品读释疑
两篇文章介绍金字塔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第一篇文章是散文,用优美的语言文字着重描写了金字塔的金色,写出了金字塔的意境美,译名妙,色彩难忘,引人遐想。
第二篇文章是说明文,运用图片和各种说明方法介绍了金字塔雄伟、神奇的特点以及古埃及的科技文化成就。
(一)金字塔夕照
1.九月的开罗是金色的。
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九月的开罗是金色的?
夕阳、田野、沙漠都是金色,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那古老的金字塔简直像是用纯金铸成的,由此看出九月的开罗是金色的。
2.在金色的夕阳下,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漠,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而那古老的金字塔啊,简直像是用纯金铸成的。
金色的夕阳、田野、沙漠、泛着金光的河水、像是纯金铸成的金字塔,调动读者的视觉,写出了金字塔的绝美意境。
3.远远望去,它像漂浮在沙海中的三座金山,似乎一切金色的光源,都是从它
那里放射出来的。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远望所见的金字塔的美丽样子。
4.你看,天上地下,黄澄澄,金灿灿,一片耀眼的色调,一幅多么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啊!
(1)把这里的景色比作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突出了夕照下金字塔的雄壮美丽。
(2)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意境?
作者善于捕捉和表现瞬间的、局部的特色,而且充分运用文字表现色彩、光线及其带来的感受。
高超的表现艺术与表现技巧造就了文章绝美的意境。
5.你看金字塔多像一个“金”的汉字。
几千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它不愧是熠熠发光的珍宝,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无疑比金子还要贵重。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作者对令人陶醉的金字塔的赞美,也体会到作者对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人类伟大创造的歌颂。
6.有人说金字塔的白昼和月夜,各有各的情趣,各有各的美,但我觉得最令人难忘的,恐怕还是这大漠夕照中金字塔的色彩。
运用对比,突出夕照中金字塔的色彩最美。
7.那一片迷人的金色,简直把你融化进一个神奇的境界,使你充满豪迈的感受和无边的遐想,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怀古的幽思……
文章在写法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这是一篇“风貌通讯”,也是散文,文章结构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描绘非常出色,构思巧妙。
(二)不可思议的金字塔
1.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这部分内容介绍的是胡夫金字塔。
作者用画图的方法展示了胡夫金字塔的塔高和塔基边长,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塔的重量、体积和塔基面积,简洁、明了、直观。
2.◇建于公元前2600年左右,建成几千年后,世界上才出现比它更高的建筑。
◇用约230万块石材砌成,平均每块重2.5吨左右。
整个胡夫金字塔大概有50层楼高,塔基面积相当于126个篮球场那么大。
这两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从中感受到胡夫金字塔非常高大雄伟,在当时的情况下,修建十分不容易。
3.仿写:作者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胡夫金字塔的概况呈现了出来。
请你也运用这两种说明方法来介绍一种事物。
示例:现在的笔记本电脑越来越薄,越来越轻。
今天我看见一个小型的笔记本电脑,居然跟平时用的会议记录本大小相当,薄厚也差不多,我感到十分惊奇。
看了一下说明,它居然只有 25厘米长,15厘米宽,2厘米厚,重量只有945 克,真
是名副其实的笔记本!
4.塔身是由一块一块的石头叠加而成的,中间没有任何水泥之类的黏着物。
每块石头都磨得很平,至今仍很难用锋利的刀刃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
从这两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从这两句话中,我体会到了几千年前的工匠手艺精湛,技术高超,超乎人们的想象,太了不起了。
5.塔高的10亿倍约等于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
写出了金字塔的什么特点?
写出了金字塔的巧合,引人深思。
6.尼罗河被称为埃及的母亲河。
它每年定期泛滥,给河两岸带来肥沃的淤泥。
金字塔就建在尼罗河的西岸。
金字塔为什么要建在尼罗河的西岸?
在古埃及人的心目中,尼罗河东岸是太阳升起的地方,象征着生命的开始;而尼罗河西岸是太阳降落的地方,象征生命的结束,那里是亡灵的世界。
陵墓正好是两个世界的交界口,由这个世界进入另一个世界,然后再从东方再重新出现,所以他们把所有的金字塔都建在尼罗河的西岸。
7.古埃及人在天文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比如,在天文历法方面,他们将一年定为365天,并规定每年12个月,一个月30天,剩余5天作为节日。
这段文字与哪段文字相印证?
这段文字与“塔高的10亿倍约等于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相印证。
五、结构主旨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金字塔夕照》用流畅、饱含韵味的文笔,展示了金字塔在夕阳照耀下的美丽图景。
《不可思议的金字塔》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介绍了金字塔的概况,表达了作者对金字塔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3.课堂小结
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它的探索。
然而,金字塔至今仍是谜团重重。
我们课后可以通过资料进一步地了解金字塔。
六、课堂拓展
推荐阅读:《简单又神秘的游——金字塔(节选)》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