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来宋代“钱荒”研究学术史回顾
- 格式:pdf
- 大小:246.44 KB
- 文档页数:3
近十年来,宋代货币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通过对文献和考古资料的综合分析,学者们对宋代货币的种类、特征、产量和流通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下面将对近十年来宋代货币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综述。
首先,关于宋代货币的种类和特征,学者们通过对各种文献和考古资料的分析,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分类体系。
他们将宋代货币分为官方货币和地方货币两大类。
官方货币包括元宝、文钞和孔钱等,地方货币则分为官民合铸和民间铸造两种。
同时,学者们还对宋代货币的形状、重量、材料和铸造技术等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宋代货币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其次,关于宋代货币的产量和流通,学者们通过对遗址和文献的调查,对宋代货币的生产和流通规模进行了估计。
研究表明,宋代货币的产量在世界范围内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元宝的产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数量。
同时,学者们还对宋代货币的流通范围和形式进行了研究,发现宋代货币主要通过官府和商人的交易来实现流通,并且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地方性货币流通。
此外,近十年来的研究还揭示了宋代货币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
例如,学者们通过对宋代货币的铸造手法和材料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他们认为,宋代货币的铸造技术在一些方面已经相当先进,如大一元宝的铸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此外,还有学者探讨了宋代货币的购买力和通货膨胀问题,指出宋代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货币流通量的影响。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近十年来,不少学者还对宋代货币的考古发现进行了研究。
通过对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货币进行鉴定,他们对宋代货币的类型和铸造地点等信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这一系列研究不仅补充了文献记载的不足,还为了解宋代经济和社会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
综上所述,近十年来宋代货币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通过对文献和考古资料的分析,学者们对宋代货币的种类、特征、产量和流通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探索宋代经济和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然而,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如宋代货币的进一步分类和地域分布等。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宋代的钱荒或因大量铜钱未在市面进行流通导语:宋神宗赵顼和宋哲宗赵煦时,张方平、苏轼等大臣先后多次上书,表示“钱荒”问题愈演愈烈。
张方平反映,铜钱短缺的严重程度,到了“公私上下宋神宗赵顼和宋哲宗赵煦时,张方平、苏轼等大臣先后多次上书,表示“钱荒”问题愈演愈烈。
张方平反映,铜钱短缺的严重程度,到了“公私上下乏钱、百货不通、人情窘迫”的地步,而苏轼则反映浙江民间因为缺钱,连当铺都惟恐付不起当金而被迫歇业。
近来出现一种奇怪的风气,即吹捧宋代“看似贫弱而实则富强”,语气之夸张,到了仿佛这个人们印象里积贫积弱的宋代,实际上却是个富得流油、强得不屑和敌人一般见识的“高大上”国家的地步。
说宋代“强”,有点勉为其难,毕竟什么燕云之失、靖康之耻,但凡听过书、看过戏的中国人,都能随口报上几句;但说宋代“富”,信的人就不少了,人们都相信,一个割地赔款的朝代,面对虎视眈眈的辽、金、元三个“马背王朝”,竟然能苟延残喘那么些时日,要不是商品经济发达——说白了就是“有钱”,是绝对撑不了那么久的。
然而研究宋代历史资料,就会发现许多截然相反的例证。
北宋第四个皇帝——宋仁宗赵祯时,是北宋政治上最稳定、经济最平稳的时代,但就在这样的时代里,大臣欧阳修、余靖等,都上奏朝廷,报告“钱荒”情况。
出现“钱荒”的地区,是当时商品经济较发达、民间较富庶的江淮地区,且余靖更表示“当今天下钱货至少”,表明铜钱短缺绝非个别地区的特殊情况,而是全国普遍现象。
自那以后,“钱荒”问题似乎愈演愈烈。
宋神宗赵顼和宋哲宗赵煦时,张方平、苏轼等大臣先后多次上书,表示“钱荒”问题愈演愈烈。
张方平反映,铜钱短缺的严重程度,到了“公私上下乏钱、百货不通、人情窘生活常识分享。
从“钱荒”问题及其成因看宋代经济的特点1500字钱荒问题是宋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它的出现主要与当时货币政策、商业贸易以及户籍制度等多种因素有关。
从钱荒问题及其成因出发,可以看出宋代经济的特点。
首先,货币政策不当是钱荒问题的主要原因。
宋代初期,为解决废钞问题,政府实行了兑换券等一系列政策,使得货币不断流通。
但由于兑换券信用度不高,大量民间资金投入国家债券和土地等领域,导致货币市场供不应求。
到了宋代中晚期,政府开始执行黄历制度、抑制私铸钞票等政策,致使内需货币量大量缩减,货币供应不足,形成了“钱荒”现象。
其次,商业贸易的繁荣是宋代经济的另一大特点。
由于炼铁技术的先进和地理特殊性,宋代江南地区的钢铁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而带动了商业贸易的繁荣。
宋代采用的是严格的货币铸造监管制度,这给当时走私行业的盛行打击了有力的一记,同时也有益于商业贸易的发展。
宋代社会的货币流通过程中,与“五代十国”时期相比更为便利。
这使得商业贸易顺畅,货物周期得以缩短,实现了货币和商品的高效率流通。
此外,户籍制度的稳定性和村落经济的较为完整,也是宋代经济特点之一。
从宋代户籍制度不断强化,到宋初设置农田水利司,维护水利建设,都为当时的村落经济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支撑。
村落经济的建设,产生了宋代“地多税少,财政富足”的现象。
王安石变法时期的“均输法”、“什界制度”等更是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宋代经济的特点包括货币政策的不当、商业贸易的繁荣以及户籍制度和村落经济的相对健康。
从“钱荒”问题及其成因来看,宋代经济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但国家和社会经济的不断调整与创新,加之普罗大众的智慧和勤劳,最终实现了宋代经济的繁荣与稳定。
A Probe of the Monetary Shortage in the Song
Dynasty
作者: 葛金芳[1];常征江[1]
作者机构: [1]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出版物刊名: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46-52页
主题词: 宋代;钱荒;钱面值;币材值
摘要:按照学界关于钱荒成因的传统看法,导致宋代钱荒的根本原因是商品交换规模扩大和细碎性贱金属货币的支付能力有限这样一个矛盾。
如果这一判断成立,则钱荒将主要表现在长途贩运性大额贸易之中;然而历史实际表明,宋代长途贩运可以使用交子、钱引、钞引、银锭等支付手段,钱荒主要还是表现在基层市场的细碎性贸易中。
至于铜钱向官府集中,同时在民间(富豪)沉淀,又往海外流失,则是导致钱荒的直接原因。
然而,宋代铜钱的钱面值(名义价值)小于其币材值(实际价值),导致铜钱不断退出流通领域,乃是造成上述状况的深层原因。
而两宋政府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钱禁”和“铜禁”法令则加剧了钱荒和铜荒的程度。
中唐以降愈演愈烈的钱荒问题,要到明中叶以白银为主币的贵金属货币体系取代此前以铜钱为主币的贱金属货币体系时方才得以解决。
北宋东南地区“钱荒”成因本文回顾了北宋“钱荒”成因的学术观点。
通过分析后认为:北宋政府为了满足西北地区军需补充,在东南地区实行采买制度。
这一时期政府利用行政性手段购买军需,一定程度上加剧东南地区“钱荒”。
因此,北宋东南“钱荒”与政府有很大关系。
标签:北宋;钱荒;政府采买;西北地区军需;东南地区所谓的“钱荒”是指在货币流通中货币无法有效和生产商品进行等值交换,出现了“钱重物轻”现象。
用现在经济学术语来说,就是“通货紧缩”。
北宋时期钱荒不仅引起当时人关注,时至今日仍然值得分析和探讨。
一、关于北宋“钱荒”学术史回顾欧阳修在庆历三年《论乞不受吕绍宁所进羡余钱札子》中说到:“今三司自为阙钱,累于东南,刷及谷帛回易,则南方库藏岂有剩钱!……故淮南近岁号为钱荒。
”[1]李觏在《富国策第八》中说道:“朝家治平日久,泉府之积尝朽贯矣……夫泉流布散通于上下,不足于国则余于民,必然之势也……宜增而却损,其故何也?”[2]他们两个都把“钱荒”主要原因归结于国家和社会民间缺乏铜钱。
到北宋中期,苏轼说道:“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专敛民财,十室九空,钱聚于上,下有钱荒之患。
”[3]“国家故事,诸监所铸钱悉入于王府,岁出其奇羡,给之三司,方流布于天下。
”人们认识发生钱荒,主要由于政府囤积大量铜钱而导致市场铜钱投放量不足。
今天,关于北宋钱荒研究就有了很大进步,漆侠《宋代经济史》讲道:“铜币之大量被贮藏,一方面说明市场上还容纳不了更多的货币,但是另一方面不能不影响货币的流通和交换,宋代所谓的‘钱荒’不能不说和货币贮藏有密切的联系。
”[4]刘森分析北宋钱荒成因提出:第一,商品贸易活动频繁,导致货币需求量增大,钱币供不应求;第二,由于贮藏导致大量货币退出流通领域;第三,赋税、役钱征收导致市场货币流通量减少;第四,铜钱销毁和外流。
总之,以上学者认为北宋“钱荒”主要是货币不足造成。
[5]但是,袁一堂对北宋钱荒成因进行反驳,[6]认为铸币量不足引起钱荒只适用于宋初,并不能解释宋中期货币紧缩,对于“钱币外流”导致钱荒的因提出质疑。
从“钱荒”问题及其成因看宋代经济的特点摘要:宋代经济的特点是初步实现了商业化的生产和社会经济的资本主义化,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钱荒现象。
造成钱荒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铜钱、钞票的制造方式和数量限制;二是军队和丝绸之路贡赋使得大量的钞票流失;三是商业的发展与农业的停滞所导致的货币需求紧缩。
关键词:宋代经济、钱荒、商业化、资本主义化、铜钱、钞票、丝绸之路、贡赋、货币需求紧缩正文:宋代经济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融合了唐代和宋代两个时期的经济特点,初步实现了商业化的生产和社会经济的资本主义化。
然而,宋代经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其中一个问题就是钱荒。
宋代的货币主要是铜钱和钞票。
铜钱的制造方式和数量受到了制约,因为使用的炼铜技术并不发达,原料偏少,而且大多数采用了低成本的黄铜、锌锡白铜等混杂材料制造。
而钞票的制造数量也有限制,因为制造钞票需要缴纳一定的手续费,而且发行量必须经过朝廷批准。
除此之外,宋代军队和丝绸之路贡赋使得大量的钞票流失。
在宋代时期,朝廷需要支付军队和官员的薪饷,而这些钞票都会用于购买一部分官员生产的物品或者是流入到民间市场中。
同时,丝绸之路贡赋也需要缴纳一定的货币,从而使得钞票流失。
最后,商业的发展与农业的停滞所导致的货币需求紧缩也加剧了钱荒。
宋代商业的发展极为迅速,但同时农业也出现了停滞,导致货币需求增加,而货币供给却不足,使得钱荒现象变得普遍。
综上所述,宋代经济的特点是初步实现了商业化的生产和社会经济的资本主义化。
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钱荒现象,其造成的原因主要有铜钱和钞票的制造方式和数量限制、军队和丝绸之路贡赋导致的钞票流失以及商业的发展与农业的停滞所导致的货币需求紧缩。
钱荒问题在宋代经济中持续存在了很长时间,它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宋代朝廷采取了多种措施。
一方面,朝廷通过改善钞票和铜钱的制造工艺、加大发行数量等手段来增加货币供给,以满足经济的需求。
近十年来宋代货币研究综述2007-08-04 葛金芳常征江经济史2007.3 点击: 1454近十年来宋代货币研究综述近十年来宋代货币研究综述葛金芳常征江经济史2007.3宋代货币是宋史尤其是宋代经济史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新时期对宋代商品经济的研究日趋深入,而货币恰是商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宋代货币的研究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1993年,姚思陟先生发表了《近年来宋代货币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4期),从货币的演变与发展、货币流通、货币管理、区域货币问题、铸币以及钱监和钱荒问题等方面作过梳理。
此后十余年来(1994—2004年),关于宋代货币研究的论文有200余篇,特别是几部相关研究专著和论文集的出版,如刘森著《宋金纸币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版)、车迎新等主编《宋代货币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李埏与林文勋合著《宋金楮币史系年》(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高聪明著《宋代货币与货币流通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王文成著《宋代白银货币化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汪圣铎著《两宋货币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汪圣铎编《两宋货币史料汇编》(中华书局2004年版),等等,表明宋代货币的研究在不断地发展和延伸。
本文拟对这十余年来的研究成果,分成货币制度、货币流通、货币思想和货币形制四个部分加以介绍。
一、货币制度高聪明《宋代货币与货币流通研究》认为,宋代货币制度总的来说是由当时的商品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当时的农业和手工业还是小生产经营方式,这一特征决定了宋代货币仍然以单位价值较小的铜钱为主,因为它最适合于小商品交换的需要,但是由于小生产者与市场联系的普遍性,又使市场商品的交易量很大,在大宗商品交易和远距离贸易时,铜钱因为值小量重,又有很大的不便,所以白银和纸币便在商品交换中起到了弥补铜币不足的作用(14—16页)。
《宋代“钱荒”问题研究》一、引言宋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其经济发展水平在当时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然而,在宋代的繁荣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严重的问题——“钱荒”。
所谓“钱荒”,即指货币供应不足,流通不畅,导致货币需求得不到满足,进而影响社会经济秩序和人民生活。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宋代“钱荒”问题的成因、影响及解决策略,以期为当今的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二、宋代的“钱荒”现象宋代“钱荒”现象主要表现为货币供应不足,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商品交易需求。
这一现象在宋代的各个时期都有所体现,尤其是在商业繁荣的时期,如北宋的汴京、南宋的临安等地,“钱荒”问题尤为突出。
三、宋代“钱荒”的成因(一)货币制度不健全宋代的货币制度相对复杂,包括铜钱、铁钱、交子等多种货币形式。
由于货币制度不健全,导致货币的发行、流通和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如铜铁钱比值不稳定、交子发行混乱等。
(二)商品经济快速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货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然而,宋代的货币供应量却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导致“钱荒”现象的出现。
(三)政府财政政策影响政府在财政政策上的不当操作也会加剧“钱荒”问题。
如政府过度铸币导致货币贬值,或者政府过度征收铸息税等都会对货币流通造成负面影响。
四、宋代“钱荒”的影响(一)影响商品交易“钱荒”导致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不足,使得商品交易受到阻碍。
这不仅影响了市场的正常运转,也影响了商人的利益。
(二)影响社会稳定由于货币供应不足,人们为了获取货币可能会采取不正当手段,如欺诈、盗窃等,这对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五、解决宋代“钱荒”的策略(一)完善货币制度政府应完善货币制度,统一货币形式,稳定货币比值,加强货币的发行、流通和管理。
同时,应减少铸息税等不必要的税收,为货币流通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发展金融业宋代应发展金融业,如建立钱庄、银号等金融机构,为市场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和支付手段。
同时,金融机构的建立也有助于稳定市场秩序,缓解“钱荒”问题。
作者: 刘森[1]
作者机构: [1]不详
出版物刊名: 中国史研究动态
页码: 22-23页
主题词: 钱荒;北宋;货币经济;贸易活动;贸易额;原因;流通;铜钱
摘要:北宋钱荒,影响到财政、金融、税收诸方面。
形成钱荒的原因,有以下四点;一、商品贸易活动频繁,货币需求是骤増,使钱币呈现不足,是钱荒形成的主要原因。
北宋汉茶、盐、酒、商说诸项的贸易额每年通过一亿贯,所需铜钱流通昱应在万贯之上,而北宋铜钱的铸造量,平钧每年仅二百万贯左右,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二、贮藏一一大量货币退出流通,悬造成钱荒的因素之一。
前品货币经济的发展,钱的力量产生巨大作用,导致北宋藏钱之风战行。
北宋钱荒研究的价值
: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高峰期之一。
然而,北宋时期也发生了著名的钱荒事件,这对于了解当时的经济状况以及对现代经济学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北宋钱荒的价值,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事件。
材料一:北宋钱荒的起因和影响
这则材料详细描述了北宋钱荒的起因和影响。
北宋时期,由于政府过度发行纸币,导致通货膨胀严重,导致物价飞涨,民众购买力下降。
钱荒给北宋社会带来了重大冲击,人们无法正常进行交易,经济活动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通过研究这一材料,可以深入了解当时政府的货币政策失误,以及钱荒对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
材料二:北宋钱荒的社会动荡
这则材料描述了北宋钱荒期间社会的动荡情况。
由于物价飞涨,民众生活困难,社会秩序严重受损,出现了盗贼横行、抢劫事件频发的情况。
这一材料揭示了钱荒对社会安定的严重冲击,使得人们的生活陷入了无法预料的混乱状态。
通过研究这一材料,可以更好地理解钱荒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以及人们在困境中的行为变化。
材料三:政府的救济措施
这则材料记录了北宋政府在钱荒期间采取的救济措施。
政府尝试通过采取控制物价、发放救济粮食等方式来缓解钱荒带来的困境。
然
而,这些救济措施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反而加剧了通货膨胀问题。
通过研究这一材料,可以了解当时政府面对钱荒时的应对策略,以及这些救济措施对经济的影响。
综上所述,这三则材料对研究北宋钱荒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分析这些材料,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北宋钱荒的起因和影响、社会动荡的情况以及政府的救济措施。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宋交子研究综述摘要:两宋之际,中国社会出于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尤其是北宋时期。
政治上走向士大夫政治,文化在政府右文政策下达到封建社会的一个巅峰,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同时,在经济方面,北宋政府虽处于冗官、冗费、冗兵形势下,形成财政拮据之势,但不可否认,北宋时期的经济发展空前,尤其是工商业的发展在整个封建时期可以说是空前绝后。
因此,在整个北宋统治之下的区域内,商业交流频繁。
但另一方面,北宋的铸钱业却跟不上商业发展,因此不得不在在不同区域使用铜钱和铁钱,其中川蜀诸路、陕西诸路以及河东路使用铁钱,其他地区使用铜钱。
由于铁钱过重,不便携带,不利于商业交流。
在这样的背景下,宋仁宗时期,在现今的四川地区,产生了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
交子的出现,虽是在采矿、铸钱业不济的背景下产生,但却大大的促进了北宋四川地区的商业发展。
作为中国最早的额纸币,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对于它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关键词:北宋;交子;商业活动;四川北宋中期出现于川陕诸路的交子,不但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纸币,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交子之产生于宋代,绝不是偶然的;而交子之出现于川陕路,则在这种必然性中又具有偶然性的色彩。
纸币交子的产生与商品货币的发展固然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与商业信用信贷关系的发展有着更加密切的蟹肉联系。
甚至可与这样说,商业信贷制度的发展为交子的产生创造了前提条件。
而这个前提条件在唐宋之际显然是具备了。
直接促使交子产生的动因是川陕路的铁钱。
川陕诸路的成都府路的社会经济状况仅次于两浙路,而同江东路、福建路差肩比美,在商品交换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然而在成都府路用以商品交换的媒介物却是铁钱,相比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的铜钱,重65斤的10贯小铁钱同重5斤的一贯小铜钱的购买值是相等的。
这样,商品流通与作为等价物的铁钱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铁钱难以充作商品交换中的等价物,交子就是在这一矛盾下应运而生的。
宋代“钱荒”问题的研究宋代“钱荒”问题的研究摘要:从中唐到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经济发展一直被“钱荒”困扰。
宋代的“钱荒”是历代“钱荒”中最严重的,其产生的原因包括政府赋税政策的变化、商品经济的发展、铸造铜钱利润低下、铜产量不足、贮藏金属货币;铜钱流失周边各族和海外以及政府的财政支出等。
引起宋代“钱荒”的多方面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货币的需求数额,于是宋朝对铜钱的需求一直居高不下,由于铜钱的供给不平衡,“钱荒”的爆发最终无法规避。
而纸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铜钱短缺这一矛盾。
关键词:货币;宋代;钱荒一、前言“钱荒”即货币量在流通中不能满足商品交易需要而产生的短缺现象。
“钱荒”现象最早出现在唐代,直到宋朝,“钱荒”问题日趋严重,这不但引起了时人的关注,更是后世学者不断研究的对象。
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北宋时期的“钱荒”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二、“钱荒”问题的提出和由来钱荒是唐宋商品经济中的一个突出现象,据乔幼梅先生的研究,“钱荒”问题最早产生于唐中叶,当时士大夫多表述为“钱重物轻”或“钱少物多”。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7)刘秩提出“物之贵贱”与“钱之轻重”的关系,涉及当时通货不足的问题。
到唐德宗实行两税法之后,“物轻钱重,民以为患”越来越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历经五代割据时期,持续到两宋,钱荒问题一直是存在的,北宋的欧阳修明确提出“钱荒”这一术语,此后“钱荒”之声更是不绝于耳。
“钱重物轻”这一征象,历经五代直至北宋初年太祖太宗时代,都一直存在。
又由于其间很少铸造新钱,“钱荒”问题更趋严重,钱荒一时发展成为君臣关注、朝野议论的重大问题,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并未根本解决问题。
三、“钱荒”的原因概述(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赋税政策的变化诱发“钱荒”。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对货币的供应量增大,因此,不可避免地增大了对铜钱的需求,但由于铜钱的供给不平衡和流通领域的滞后,导致“钱荒”。
宋朝“钱荒”
宋国庆
【期刊名称】《决策》
【年(卷),期】2013(000)008
【摘要】宋朝“钱荒”是结构性的供需失衡,不是因为“缺钱”,而是货币的供应和需求在时问和空间上的不协调造成的。
换成最近流行的说法,“‘钱荒’不是因为没有钱,而是钱没有出现在正确的地方”。
【总页数】2页(P86-87)
【作者】宋国庆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历史系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宋朝身后抚恤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宋朝官赙特征探析
2.宋朝海商与宋朝高丽关系
3.“钱荒”再袭--论2013年底“钱荒”成因及其启示
4.中国银行业“钱荒”分析--2013年6月份我国银行业“钱荒”之我见
5.钱荒!钱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宋代货币流通问题研究作者:李鹏鑫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01期摘要:宋代是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高峰,货币流通呈现丰富的内容,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早已进入信用货币时代,货币的发行、流通等基本理论大多遵循西方的货币理论,但并不意味着西方的货币理论完美无瑕,西方的货币机制伴随着各种弊端。
然而,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比美洲早五个世纪,比欧洲早六个世纪,还有南宋出现的会子都表明古代中国在货币领域的成就曾经走在世界前列,对推动世界货币的演进作出了贡献。
当时的人们对于货币的发行以及流通管理的探究,可以为现今的货币流通提供借鉴。
关键词:宋代;纸币;货币;经济前言纸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
唐中叶后,中国的货币体系以铜钱为基础,向贵金属金、银和贱金属铁、锡这两个方向展开。
到两宋,稳定的货币体系仍然没有建立起来,根本原因是货币严重不足。
“钱荒”只是当时货币体系内部整体不足的一个表现,增铸铜钱也不可能完全解决大额交易的支付。
货币体系的不完整性要求有新的货币形式出现。
一、宋代纸币的产生(一)宋代的社会背景北宋时期(960-1126年),东北,西北边陲长期受契丹等少数民族政权威胁。
尤其是北方女真族势力崛起以后,迫使赵构南迁建立南宋,随后偏安于临安(今杭州),形成宋金南北对峙的局面。
神宗时,曾发行大量的交子、交钞、钱引等纸币;南宋高宗绍兴七年,发行了我国最早的银会子(即银票),代替银两流通,宋代封建经济得以发展。
(二)宋代纸币产生的原因1、从传统的观点来分析第一,宋初,货币流通呈现地方性特征,各地区的钱币禁止出境,形成流通阻碍,受铜钱外流,销毁以及窖藏的影响,逐渐形成“钱荒”。
商品交换需要有更多的货币,加上宋金南北对峙以及边陲军务,也需要为筹措军费发行纸币。
第二、宋代造纸、印刷术的发展,为宋代纸币的发行创造了良好条件。
商人交易需要更多的便利的货币,这种货币越轻越好。
史料记载:“蜀用铁钱,其大者以二十五斤为一千,其中者十三斤为一千,行旅携持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