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现代学术研究史上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5
近代中国新史学与传统史学差异性研究近代中国的新史学与传统史学的差异性,是一个备受学者关注的话题。
传统史学是指中国古代的历史研究学术体系,而新史学则是指近现代的历史研究学术体系。
两者在研究方法、视角、对象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历史研究的发展轨迹和特点至关重要。
传统史学注重史料的搜集和整理,侧重于对古代文献的解读和分析,尤其是对经典文献的研究。
而新史学则更加关注历史现象的原因和影响,强调理论研究和方法论创新。
传统史学以编修工作为主,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而新史学更注重学科的跨界性和交叉性,注重历史研究的学术性和前沿性。
在研究视角上,传统史学着重于政治史和文化史,尤其是皇权史和官制史。
而新史学则更关注社会史和民俗史,重视底层群体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变迁。
传统史学的研究视角较为局限,绝大多数研究对象是政治人物和官僚机构,忽视了社会底层和少数民族的历史。
而新史学则强调多元视角和多元文化,关注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注重普通人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
传统史学注重史学家的思想和个人风采,往往将历史研究与文人意识相联系。
而新史学则更强调科学性和客观性,注重历史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规范。
传统史学往往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史学家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往往受到儒家思想和文人风范的影响。
而新史学则更为开放和包容,倡导科学方法和世界性思维,更加强调对历史现象深层次规律的探究。
传统史学与新史学在研究方法、视角、对象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传统史学注重史料的搜集和整理,侧重于对古代文献的解读和分析,视角较为局限,忽视了社会底层和少数民族的历史。
而新史学更注重历史现象的原因和影响,强调理论研究和方法论创新,关注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注重普通人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更强调科学性和客观性,注重历史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规范,更为开放和包容,倡导科学方法和世界性思维,强调历史过程和历史机理的揭示,对历史现象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实践报告关键信息项:1、实践报告的主题:中国近现代史2、实践的目的3、实践的方法4、实践的时间范围5、资料收集的来源6、报告的结构和内容要求7、分析和研究的重点方向8、引用文献的规范9、审核和评估的标准10、提交报告的截止日期11 实践报告主题本次实践报告的主题聚焦于中国近现代史,涵盖自 1840 年鸦片战争至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重要历史时期。
111 实践目的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旨在:1111 加深对这一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社会变革、政治制度演变、经济发展、文化思潮等方面的理解和认识。
1112 培养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总结规律和经验教训。
1113 增强对国家和民族发展历程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激发爱国情怀。
112 实践方法1121 文献研究:广泛收集和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学术论文、研究报告、档案资料等。
1122 实地考察:如有条件,可前往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等地进行实地观察和调研。
1123 访谈:与历史学者、专家或经历过这一时期的长辈进行交流和访谈,获取一手资料和独特见解。
12 实践的时间范围本次实践研究的时间跨度为 1840 年至 1949 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重要阶段:121 鸦片战争时期(1840 1842 年)122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1851 1864 年)123 洋务运动时期(19 世纪 60 90 年代)124 戊戌变法时期(1898 年)125 辛亥革命时期(1911 年)126 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 1923 年)127 五四运动时期(1919 年)128 中国共产党成立及早期发展(1921 1927 年)129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 1937 年)1210 抗日战争时期(1931 1945 年)1211 解放战争时期(1946 1949 年)13 资料收集的来源131 图书馆:借阅相关的历史书籍、期刊、报纸等。
论中国近现代史演变经验和教训论中国近现代史演变的经验和教训维护民族独立和争取社会进步是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八十年中,变革社会经济的课题,始终吸引着先进阶级的代表人物和以变攀社会为已任的志士们的目光。
他们都先后提出过变革封建经济的方案和纲领,并都不同程度地冲击了封建经济,自觉地或不自觉地促成了中国近代的发展。
中国是在经历了鸦片战争失败的国耻当中,逼迫着痛苦地进入到近代历史中去的,这是社会发展落后的反应(即后发被动型,这种落后的原因也就是历史研究的一大功课).尽管历史证明中国并不同于印度,殖民帝国主义在世界上行不通.但近代改良主义的"洋务运动"与"百日维新"变法等,虽不能也没法挽救封建专制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却不断地激起了中华民族各阶层最广泛的爱国社会变革要求,发挥出旧中国在民主觉醒的伟大启蒙作用.知识分子(士绅阶级)在近现代社会变革历程上始终担负起主导型的重要角色,乃最早醒悟积极图变自强的政治群体与先锋队伍.改良主义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动力,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基础,也是中国不亡之民族革命斗争精神的一种反映和表现,唤起了全中国人民的觉悟.这种历史价值一定要充分肯定绝不能够去低估的,即逐步改良是社会发展自身必然的进程.它在艰难地推动中国社会的历史进步,更为资产阶级社会民主主义革命让开了道路,也是中国没有被殖民化的真正原因,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力量对中国历史发展有深远的重大贡献(中共学者称旧民主主义时期).孙中山先生的思想理论开始真正为大家所接受,三民主义成为中国现代社会变革的伟大旗帜,是全体中华民族大众参与的革命运动,从而揭开了中国社会现代历史变革的恢宏篇章.辛亥革命的成功有其必然性的历史因素,而一举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这是孙中山先生巨大的历史功绩,更是中国历史上现代社会变更的光辉起点与真正界始.也是五四学生爱国运动在历史上无与比肩的.所以五四运动并不能成为中国现代社会的发轫,只是现代史上一个重要阶段的光辉标志.实质上新旧民主主义运动都离不开革命先行者中国现代化之父孙中山先生,他是真正从一开始就领导组织发动与推进中国社会民主主义变革,成为伟大历史拐点的光辉旗帜与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写符号,也是至今还一直产生伟大作用的现代历史巨人.辛亥首义就是受到孙中山思想理论影响而爆发的,成为中国现代历史的英勇开篇与第一声响亮的战斗号角,壮烈地发出了彻底摧毁旧社会的革命宣言,并联合北洋军逼迫着清末帝退位.辛亥革命的胜利开创着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亚洲出现了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有如一轮旭日照亮了整个东方.伟大列宁非常振奋,也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向孙中山表示出由衷的敬意!就是北洋军阀时期,这种社会巨大变革的深刻影响也是随处可见之.普遍而广泛的革命作用,把中国社会推向了现代化征程曲折而艰难的历史前途,拉开了中国现代史的帷幕.这里要指出:可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首先也是由孙中山先生直接发动起来的.他领导中国国民党组织北伐,同军阀复辟势力进行坚决斗争.随后改组国民党,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正确方针路线,在现代历史上国民革命进入了新的伟大转折阶段走向胜利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接受孙中山的建议加入国民党,有力地促成北伐的伟大胜利,奠定了中华民国的政治基础,从而使一个崭新的社会体制开始在千古华夏诞生着.中国现代史前期我认为有如下一个情况值得研究:从学术上看魏源曾经提出过所谓"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观点,是在近代史上基本得以肯定的.而后来的事实证明,或许中日甲午之战的失败,正是有这种片面性偏失的简单看法之因素.而在历史学术研究中,也存在这种大过简单片面看法的情况.历史学家范文澜曾称林则徐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当时林一面积极备战,增设西洋大炮等;一面设立译馆,了解西方政治军事经济情况,据说他可为第一个运用国际法与英国人作斗争的中国人.而国人视英使对中皇不行跪叩之礼,乃是洋人的膝盖不能弯曲之,殊不知是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礼仪.林却在1839年9月上奏折中也居然说:"夷兵除枪炮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力,是其强非不可制也."还认为"英国要攻中国无非乘船而来,它要敢入内河,一则潮退水浅,船胶膨裂,再则伙食不足,三则军火不继,犹如鱼躺在干河上,白来送死".就是因为这些荒谬的看法,林主持修建的官涌两座炮台,根本不能防御敌方从炮台侧后方发起地面攻击的设施,结果战事一开,很快被英军战舰和登陆部队双重打击下陷落.学术求真务实.史当载事,方可再以实立言,而故文是言信,亦中表见于世之.立言而非是,未能事实求是,更以奇诡取胜之作,概予摒弃之列矣!这一点也是我们今天更应该注意的.夷乃古代士人自以"天朝上国"、礼仪之邦的错误心态,把中原之外的少数民族及外来异族视为蛮夷,即未能开化的落后民族,后来指一切外来异族的蔑称.并衍生出"尊王攘夷"之中国封建社会长期落后的政治观念,甚至视夷乃蛮荒不开化之地.形成一个极少数人主宰国家一切的上层权力场,决定整个国家与人民的命运.这样便出现盛极而衰的历史恶性循环怪圈(所谓"周期率"现象简而言之即权力腐败现象).不免弊政丛生,吏治腐败,朝纲废驰,军备不修.统治集团却大都醉生梦死,荒淫无度,以致民怨沸腾,一触即发,明朝就是这样被内部阶级斗争推翻的.而此时边陲民族斗争的主要势力则悄然崛起,虎视眈眈窥伺内陆中原富庶之地,见有机可乘便借故趁虚而入夺取天下.满清入关即是这样成势的,并反过来残暴地进行民族杀戮,以酷政恶吏征服奴役其他民族,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现代实现自身近代化,就必须从“天朝上国”的迷梦惊醒,摒弃“闭关锁国”的政策,开眼看世界。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的研究与思考作者:宋凡来源:《名城绘》2019年第12期摘要: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要根据我国当前发展的实际情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起来,提供有效可靠的理论参考。
同时要认清其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的内容以及重点研究对象,分清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与历史学科中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区别,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与中共党史学科之间的关系,有效的吸收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基本问题;学科属性;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是我国实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及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经过不断改革的产物,它的基本属性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学术界对于这一学科的研究也很少,只在08年—10年进行过几次研究,由于这一学科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难以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影响了学科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使基本问题研究”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设立的二级学科,在2008年成立,目前有许多高校开创了相应的学习课程也积极的招收该专业的研究生,创办相关的学术研究,但是学科还处于摸索阶段,问题研究不够深入,我国学术界对于这一学科的研究也较少,导致出现了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去规范。
研究方面的薄弱严重影响了这一学科的发展,因此,根据学科中面临的诸多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合理的解决,可以促进“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的稳步发展。
一、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学科属性分析探讨一个学科建设问题的基础前提就是明确其属性。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是属于法学门类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但是这个学科专业目录的划分并不能等同于该学科的属性。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在关于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了设立这一学科的主要原因和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立,逐渐形成为研究对象明确、科学功能定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主要是研究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发展进程及其特点规律。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和学术转型的产物。
在几代学者探索、争鸣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约110年的中国历史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科的研究对象。
这种认识,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得出的,是以对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的考察为出发点的,是符合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科学的学科体系。
近代中国的时代基调是革命,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社会变迁,以及中外关系的处理,区域发展,少数民族问题,阶级斗争的状况,无不或多或少与革命的进程相联系。
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在“革命史范式”主导下,兼采“现代化范式”的视角,更多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及其对于革命进程的作用,使“革命史范式“臻于完善。
中国近代史研究是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20世纪中国历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从传统中国历史学中分离出来,30—40年代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服务的、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倾向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占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产生,新中国建立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近代史研究逐渐占了主导地位。
中国近代史研究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出现,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产物,也是中国近代学术转型的产物,受到国外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其他种种资产阶级史学观的重大影响。
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经历了萌生(20世纪初—30年代)、兴起(20世纪30年代—新中国成立)、发展(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停滞(文化大革命期间)、繁荣(改革开放—2000年)几个阶段。
在兴起时期,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开始出现并挑战那时占主导地位的近代史研究。
在发展时期,国家建立涉及近代史研究的专门研究机构,各大学历史系设置近现代史教研室,近代史学界结合研究中国近代史学习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指导研究中国近代史成为主流,中国近代史学科成为学术研究中的显学。
中国近现代史名人故事近现代中国历经百年风云变幻,涌现出了一批具有杰出才华和突出贡献的名人。
他们以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书写了历史的篇章,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们的故事饱含着奋斗和希望的力量,让我们更加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脉络。
1. 周恩来——永远的革命家周恩来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
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中国革命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
前人铺路,后人前行,周恩来等人踏踏实实,呈现出独有的英雄气概。
正是在他的倡导下,中国共产党才走上了政权的道路。
2. 孙中山——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伟大政治家和革命家。
他提出了“三民主义”,坚信民主、民生与国家独立是实现中国复兴的必经之路。
他领导推翻满清王朝,并创立了中华民国,可谓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注入了新的希望。
3.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杰出领导人。
他领导了中国人民进行了伟大的革命斗争,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书写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篇章。
4. 钱学森——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航天专家和导弹科学家,享有“中国导弹之父”的美誉。
他在国际航天界具有极高的声誉,并为国家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钱学森为中国建立起独立自主的空天技术,为中国航天工程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5. 严复——西学东渐的先行者严复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学者和翻译家,被誉为“中国新学之祖”。
他致力于面对西方知识,逐字逐句翻译西方经典文学作品,使中国的知识界得以吸取西方先进的科学和文化。
他的翻译工作深刻影响了中国近现代的学术研究和思想发展。
6. 徐悲鸿——中国画坛的巨匠徐悲鸿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油画大师,他的作品充满了艺术的力量和感人的情感。
他在艺术领域不断探索,吸收了西方绘画技巧,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中国近现代史问题研究专业中国近现代史问题研究专业是一门专注于探讨中国近现代历史重要问题的学科。
近现代史一般指自清朝末年至当代中国的历史阶段,主要涉及中国近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近现代史问题研究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历史功底,熟练掌握史学研究方法和技巧,具备较强的分析、推理和论证能力。
中国近现代史问题研究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思想等内容,深入探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问题和热点话题,如中国近代史的启蒙、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兴起、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
学生需要熟悉相关史料、研究成果,能够独立开展历史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和研究工作,提出独到的见解和观点。
中国近现代史问题研究专业的学生还需要具备跨学科的能力,能够结合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全面、多角度地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问题。
同时,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写作和表达能力,能够撰写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等文献,向学术界和社会传播研究成果,提高学术影响力。
中国近现代史问题研究专业的学生未来可以从事教育、研究、文化、出版、媒体等领域的工作,成为专业的历史学者、研究员、教授、作家、编辑、记者等。
他们可以参与学术研究、教学、文献编辑、文化传播等工作,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问题、传播历史文化、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史问题研究专业是一门具有重要意义的学科,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历史知识、研究能力和跨学科的能力,通过系统学习、独立研究、学术交流等方式,深入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问题,提高学术水平,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传播历史文化、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希望更多的学生能够选择中国近现代史问题研究专业,热爱历史、研究历史,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引言近现代中国历经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和发展,对于研究和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培养专业的研究生,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培养方案应具备全面系统的教学内容和科学有效的培养模式。
二、课程设置1. 基础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础课程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等,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整体把握能力。
2. 专业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专业课程包括近代中国政治制度史、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史、近代中国文化史等,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国近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
3. 研究方法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研究方法课程包括历史文献检索与利用、历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等,旨在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研究的能力和论文写作的技巧。
三、研究生培养模式1. 导师制指导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培养方案实行导师制指导,每位研究生配备一名主导师和若干辅导师,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和科研工作。
2. 学术交流与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培养方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与研究活动,包括参加学术会议、撰写研究论文等,提升学术能力和研究水平。
3. 实践与实习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培养方案注重学生的实践与实习能力培养,通过实地考察、实践项目和实习机会,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实际情况和应用场景。
四、学术要求1. 学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学术研究能力,包括独立开展研究课题、掌握基本研究方法、撰写高水平学术论文等。
2. 学术道德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学术道德素养,包括诚实守信、尊重知识产权、遵守学术规范等。
五、学位授予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培养方案完成全部学业的学生,经过学位论文答辩和学术评审合格后,将被授予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学位。
六、总结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较高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的专业人才。
通过全面系统的课程设置和科学有效的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术环境,帮助他们深入探索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轨迹和影响因素,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
一、茅海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著作:《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中国通史》,第11册,人民出版社,2007年,作者之一《戊戌变法史事考》(论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2005年《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论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1995年;2005年新版《苦命天子:咸丰帝奕詝》,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2006年新版;(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8年中文繁体字版《清代全史》,第7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方志出版社,2007年新版;作者之一《国民党抗日殉国将领传》,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二、张海鹏,1964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学系,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史哲学部副主任。
编着有《中国近代史稿地图集》、《追求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探索》、《中国近代史研究》等。
三、戚其章(1925年3月—2012年10月7日),山东省威海市人。
曾任中国史学会理事、山东省历史学会会长。
1990年《甲午战争史》出版后,他开始致力于把甲午战争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
2009年,戚其章先生在中华书局出版了《甲午战争新讲》,2011年,出版了《中国近代史新讲》。
著有:《中日甲午威海之战》、《北洋舰队》等。
四、桑兵,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孙中山研究所所长。
历任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目前主要关注晚清民国的政治、社会与文化,近代中日关系(以民间团体和学者为中心)等领域。
尤其以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为重点。
桑兵教授长期从事晚清民国的政治、社会与文化,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近代中日关系以及清代以来的史学与学术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考研学硕Title: Research on Basic Issues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Research o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has always been a heated topic among scholars, especially for those who are preparing for the postgraduate entrance examination.It is not only a subject that combines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perspectives but also an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involving politics, economics, and culture.研究近现代中国历史一直是学者们的热门话题,尤其是对于那些准备考研的学子们。
这是一个既结合了中西方视角,又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跨学科领域。
The study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faces several fundamental questions, such as the evalu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understanding of revolution,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modernization.These questions are not only academic debates but also relate to the self-identity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近现代史研究面临几个基本问题,如对传统文化的评价、对革命的理解、对现代化的解释等。
这些问题不仅是学术争论,也关系到中国的自我认同和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方向主要参考书目————————————————————————————————作者:————————————————————————————————日期:中国近现代史方面参考书目一、必读书目:(一)理论与方法1.梁启超著《中国历史研究法》(外二种),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2.刘景华《世界思想文化名著精读丛书:历史学卷》,花城出版社,2003年版。
3.王晴佳《西方的历史观念:从古希腊到现代》,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4.贝奈戴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版。
5.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6.严耕望《治史三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7.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三联书店,2013年版。
(二)近代史名著1.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996年12月第1版----收入《陈旭麓文集》(第一卷)。
2.熊月之等编《陈旭麓文集》(1-4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3.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大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版。
ﻫ6.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全三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版1516页(超星)7.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1-3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8. [美]费正清主编、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9. [美]费正清主编、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下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0.张宪文《中华民国史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三)研究动态1. 曾业英主编《50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04月第1版。
2.《近代史研究》编辑部《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述评》,人民出版社1986年。
中国近代史范式研究综述摘要:中国近代史无疑是一段厚重而丰富的历史,对于其研究中外存在着多种范式,主要有四种研究范式:西方中心观,中国中心观,帝国主义范式和现代化理论。
本文将对各种范式进行综述,并提出自己的思考。
作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大课题——研究范式转换引起了历史学界的高度关注。
“学术研究与现实需要的高度契合,是中国近代史学科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
”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转换,本质上是对2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回应。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西方中心观中国中心观帝国主义范式现代化理论一、引言中国近代史无疑是一段厚重而丰富的历史。
在短短的一个世纪里,西方的入侵,帝制的瓦解,共和体制的建立,西方文明空前程度的冲击着中国文明,中国人民抗争过,探索过,最终实现了民族的独立。
当然,近代史的许多历史任务至今留给我们努力。
梁任公讲:“凡一国今日之现象,必与其国前此之历史相应。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而中国近代史则远远超出了王朝更替的历史周期率,而是在世界文明的影响下朝着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演进,这无疑对于我们今天有着更大的启示意义。
反观中国近代史,中国是前进而不是倒退的,这一点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那么,首先得问题就是,推动中国近代历史前进的主要力量是什么?在这个主问题下又伴生两个小问题:其一,在十九世纪中国、印度和日本为什么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其二,如何评价十九世纪的自强运动和显证运动?最终这三个问题将归结到一组深刻的历史命题:什么是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走向何方?为解决上述问题,历史学界以不同的视角观察中国近代历史,形成了四种研究范式:西方中心观,中国中心观,帝国主义范式和现代化理论。
本文将对上述几种理论范式进行综述,并提出自己的疑问。
李老师的课程主要是关于晚清外交,由于晚清外交的真正发展是伴随洋务运动兴起的,与近代军事和工业同属于自强运动,因此将其归结在第二个小问题,即对于自强运动的评价中。
二、西方中心观以费正清为代表的美国汉学家提出了“冲击-反应”模式,即认为中国近代历史前进的最重要的动力是西方的冲击。
学习中国近现代政治史的学术意义:1.推动政治学理论发展。
通过研究中国近现代政治史,了解中国现今政治体制形成的历史缘由与时代背景,有利于为当代政治学研究提供丰富素材,使政治学研究能充分考虑中国的特殊国情与历史文化背景,摆脱“历史虚无主义”或是“全盘照搬西方理论“的错误方向,推动政治学朝辨证化方向发展,形成科学的“中国特色政治学”。
2.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
通过研究中国近现代政治史,坚定“只有社会主义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发展中国”的科学认识。
现实意义:1.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提供理论指导,促进政治现代化。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通过研究中国近现代政治史,吸取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变革的经验与教训,归纳出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一般脉络与规律,形成“中国特色政治学”,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不走固步自封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才能建设人民民主的法制国家。
2.促进中国长远的繁荣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已初见成效,相对而言,政治体制落后的现实未得到根本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不完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制约着中国未来的发展。
通过研究中国近现代政治史,形成科学的政治理论,推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逐步推进,为中国发展提供宽松稳定的政治环境,从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中国。
3. 解决中国现实出现的具体问题。
如何扩大人民民主,根治腐败,转变政府职能,落实依法治国,完善制约监督机制等等现实问题需要政治理论层面的支持。
通过研究近代以来中国历届政府处理这些问题的得与失,可以为解决当下这些问题提供丰富的思路。
本科目应研究什么内容:1.政治发展的一般理论2.近现代中国国情与政治发展历程3.比较同时期其它国家政治发展4.研究当下中国政治现实5.展望未来中国政治发展具体方向。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建设的再思考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关乎着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也承载了我们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和理解。
在当前学科建设中,我们需要对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进行再思考,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为学科发展提供更好的方向。
我们需要重视学科的跨学科性和实证性特点。
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因此需要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视野。
对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实证分析,以科学的数据和事实为支撑,可以为学科建设提供更加丰富和深入的研究内容,也可以提高学科的学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我们需要关注学科研究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也需要与国际接轨,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
这不仅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也可以提高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的国际声誉和地位。
借助国际平台,也可以让学科研究更加开放和多元化,为学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内容。
我们需要加强学科建设的教育和人才培养。
在当前教育体系中,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需要更多的人才支持和培养。
这既包括学科的专业化培养,也包括跨学科和实证研究方法的培养。
只有通过对学科建设的教育和人才培养,才能为学科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我们需要重视学科建设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不仅关乎学术研究和专业知识,更关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学科建设需要充分发挥学科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包括对历史问题的客观分析和解读,也包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探讨,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学术支持和参考。
我们需要倡导学科建设的开放和包容。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需要充分吸纳不同学派和观点的研究成果,打破学科研究的壁垒和局限,使学科建设更加开放和包容。
只有在开放和包容的氛围中,学科建设才能真正实现学术创新和发展,为学科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可能性。
在中国近现代学术研究史上,王国维具有突出的地位,郭沫若曾评价王氏的论著“不仅是拓荒的工作,前无古人,而且是权威的成就,一直领导着百万的后学”[1 ] 。缪钺称赞“海宁王静安先生为近世中国学术史上之奇才⋯⋯求诸近三百年,殆罕其匹”[ 2 ] 。就王国维的一生而言,他的治学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变:一次是从研治哲学转而从事文学、美学批评,一次是由文学、美学转至古史与古文字学的研究。其中,王国维研究文学、美学的时间不长,重要集中在1902 —1911 年,不到十年,先后出版了《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宋元戏曲史》等著作,这些都堪称中国文学、美学研究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一 早在20 世纪初,就已经开始了对王国维文艺思想的研究,1914 年,署名“破浪”的作者在《江东杂志》第2 期发表《学词随笔———隔与不隔》,据笔者所知,这是研究王氏的第一篇文字。到目前为止,王学研究已有80 余年的历史。总的看来,80 余年间的王国维文艺思想研究呈现出三个各具特色的历史阶段,对此,笔者试加述评:第一阶段,1914 —1949 年。1927 年旧历五月初三,王国维出人意料地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这一举动让国人震惊,随之而来的是掀起王国维研究的热潮。20 年代末到30 年代中期, 《国学月报》、《东方杂志》、《文学周报》、《文学季刊》、《人间世》诸杂志纷纷推出多篇王学研究的论文,有的更是出版研究专号,讨论其生平经历及学术建树。据笔者统计,1949 年以前,对王国维的著作加以校注的本子共有5 种,主要集中于《人间词话》之上,即:1926 年,俞平伯校点《人间词话》,由北京朴社出版。1928 年,北京文化学社出版靳德峻的《人间词话笺证》。1933 年,人文书店出版沈启无校点的《人间词及人间词话》。1937年,南京正中书局出版许文雨的《人间词话讲疏》。1940 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徐调孚的《校注人间词话》。这一阶段有关王国维文艺思想的研究论文共有30 多篇,其中也有一些属上乘之作,如:朱光潜以移情作用的理论来阐释《人间词话》,是运用西方文论比较成功的范例;李长之结合王国维内倾而矛盾、忧郁而苦闷的性格特征来谈他的文艺批评,给人不少启迪;郭沫若、任访秋分别将王国维与鲁迅、胡适进行比较,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论者研究视野的开阔与研究方法的多样化[3 ] 。不过,就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文章论述范围比较狭窄,不外乎《人间词话》、《宋元戏曲史》诸书,涉及《红楼梦评论》的不多,而对其文艺思想进行综合研究的更是数量有限。此外,这一阶段的文章在论述的深度上有所欠缺,包括吴文祺刊发于《文学季刊》创刊号的《再谈王静安先生的文学见解》、贺昌群刊发于《文学周报》五卷合订本的《王国维整理中国戏曲的成绩》等文章在内,采用直觉式、随想式或点评式的研究方法予以探讨,没有做深入的理论阐述。 第二阶段,1950 —1977 年。这一阶段有关王国维文艺思想的研究论文不少于30 篇,与1949 年以前相比,不少论文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拓展,围绕着如何评价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人间词话》与“境界说”诸问题曾展开过学术论争,有利于澄清王国维研究中一些含糊不清的问题。学术界借用前苏联文论的模式,在理论研究的系统性和深入性方面比第一阶段有所加强。美中不足的是,相当数量的论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时代特征,注重阶级分析,强调文学与政治、现实的关系,以偏概全,研究方法不够科学①。这一阶段的王国维文艺思想研究还具有另外一个特征,那就是对王国维文艺思想实质属于唯心论还是唯物论的争论,比较引人注目。王达津认为,王国维的文艺思想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唯意志论和无利害关系论构成其哲学根据[4 ] ,这种观点在这场论争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徐翰逢、张文勋等人对王国维的唯心主义倾向还进行了具体分析[5 ] 。吴奔星则持相反的意见,他通过分析《人间词话》,认定王国维的文艺思想尤其是他的“境界说”立足于唯物主义,有现实主义倾向[6 ] ,这种看法后来受到不少论者的驳难。 “文革”十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大陆学界关于王国维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同一时期,在港台地区则出现一批质量较高的论著,其中有周策纵《论王国维人间词话》,香港万有图书公司1972 年版,蒋英豪《王国维文学及文学批评》,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华国学会1974 年版,何志韶《人间词话研究汇编》,台北巨浪出版社1975 年版,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76 年出版《苕华词与人间词话述评》。 第三阶段,1978 年至今。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对王国维文艺思想的研究也逐渐摆脱了阶级分析和庸俗社会学的思路,转向主体研究与文本研究,研究成果大批涌现,到目前为止,共出版10 余部专著,试列如下:陈元晖《王国维与叔本华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年版,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 年版,萧艾《王国维评传》,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 年版,姚柯夫《〈人间词话〉及评论汇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 年版,萧艾《王国维诗词笺校》,湖南文艺出版社1984 年版,聂振斌《王国维美学思想述评》,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 年版,滕咸惠《人间词话新注》,齐鲁书社1986 年版,周锡山《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 年版,佛雏《王国维诗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年版,陈鸿祥《王国维与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陈元晖《论王国维》,华东师大出版社1989 年版,卢善庆《王国维文艺美学观》,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祖保泉等《王国维与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版,施议对《人间词话译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 年版,佛雏《新订人间词话•广人间词话》,华东师大出版社1991 年版,傅杰《王国维论学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年版,王攸欣《选择•接受与疏离: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朱光潜接受克罗齐美学比较研究》,三联出版社1999 年版。在上述专著之中,影响较大的是加拿大华裔学者叶嘉莹的《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和佛雏的《王国维诗学研究》。这一阶段的研究论文共有280 篇左右,仅以论文数量而言,从1978 年至今的20 多年间发表的论文是以前两个阶段60 多年所有成果的4 倍有余。1987 年6 月8 日至11 日,在华东师大召开“国际王国维学术研讨会”,1997 年9 月初,在北京召开“王国维诞辰120 周年学术研讨会”,两次会议对王学研究都做了比较全面的总结。 在第三阶段的初期,也有少数论述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五六十年代的研究思路,对王国维文艺思想以否定和批判为主,不过对王国维的某些具体论述已经开始重视,敏泽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版) 对王氏关于典型、境界、创作方法诸问题的论述予以肯定,即为例证。在这一阶段的中后期,尤其是进入90 年代以后,研究的范围渐渐扩大,从以前集中于“境界”说研究到王国维的戏曲理论、整体的美学思想,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的研究架构。研究的方法渐趋科学,视角渐趋独到,有些论者从文化背景的揭示这一角度开展文艺研究,将王国维的文艺思想放在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或者从文学与心理学、哲学等学科交叉的角度寻找研究的切入点,陈元晖、刘伟林、钱竞等人均做过有益的尝试[7 ] ;或者从比较研究的角度拓宽研究的范围,将王国维与中外文学家、美学家如尼采、叔本华、海甫定、济慈、具尔、严羽、况周颐、王夫之、鲁迅、蔡元培、朱光潜等人加以对比[8 ] ,以求研究之突破。值得提出的是,有论者开展了对王国维研究的研究,夏中义先后针对叶嘉莹、佛雏有关王国维研究的专著提出批评意见[ 9 ] ,反思学术研究的得失,为以后的研究方向提供借鉴与参考,这种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以上我们就20 世纪王国维文艺思想研究的几个阶段进行论析,并归纳出每一阶段各自不同的特征,下面我们分几个专题,就研究的具体情况加以评述。 二 对王国维文艺思想的研究首先体现在资料的整理出版上,这方面王国维所受到的重视在20 世纪的学人当中是比较少见的,对此我们分三点来谈。 1. 原著的整理、出版。1940 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1983年,上海书店据此影印。台湾纯真出版社1982 年出版《王国维戏曲论著:宋元戏曲考等八种》。1984 年,中华书局出版吴泽主编,刘寅生、袁英光合编的《王国维全集》。1984 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王国维戏曲论文集》。同年,萧艾出版《王国维诗词笺校》。1987 年,周锡山编校《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面世。陈永正所著《王国维诗词全编校注》,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在王国维著述的整理当中,最受世人关注的是他的《人间词话》,先后发表、出版的校注本达11 种之多,最早的校点本出自俞平伯之手,不过仅有上卷,并非全璧,当时王国维尚健在,担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1927 年王国维去世后,赵万里辑录他的遗著《〈人间词话〉未刊稿及其他》,发表于《小说月报》第19 卷第3 号,1928 年出版。此后,靳德峻、沈启无、许文雨、徐调孚先后出版四种关于《人间词话》的笺证、标点本。1960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徐调孚、王幼安校订本《人间词话》。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滕咸惠、施议对、佛雏的《人间词话》校注、译注本也先后问世。在上述版本之中,流传最广、学术界普遍使用的是王幼安校订本。80 年代以后,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手稿本渐受重视,据亲眼见过手稿本的刘火亘所言,手稿是用毛笔写在一个普通的旧本子上,用直行稿纸订成,长方形,24 厘米×16 厘米,共20 页[10 ] ,笑枫、卢善庆等人对手稿本也给予应有的重视[11 ] ,手稿本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王国维强调的着重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王国维整个文艺思想的脉络,作为第一手资料,它的学术价值是有目共睹的。 2. 编订年谱和著述目录、系年。赵万里曾编定《王静安先生年谱》和《王静安先生著述目录》,刊载于《国学论丛》第1 卷第3 号,1928 年印行。台湾学者王德毅著有《王国维年谱》,台北市精华印书馆1967 年印行。佛雏撰成《王国维诗学著述系年》,刊于《扬州师院学报》1986 年第2 —3 期。陈鸿祥也编写《王国维年谱》,由齐鲁书社1981 年出版。孙敦恒编《王国维年谱新编》,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 年出版。 3. 研究论文、资料汇编。港台方面,何志韶辑成《人间词话研究汇编》;大陆地区,姚柯夫编写《〈人间词话〉及评论汇编》,1983 年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从1983 年到1990年,华东师大出版社先后出版《王国维学术研究论集》第1 —3 辑,由吴泽主编,其中有部分论文专论王国维的文艺思想。 概而言之,在王国维研究的资料整理、出版上取得的成就还是令人可喜的,这些工作为进一步开展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存在的问题是,资料整理的范围过于集中,研究者、整理者都将目光投在《人间词话》之上,仅此一项就有11 种校注本,而对《宋元戏曲史》、《红楼梦评论》则很少涉及,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三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包括天才说、古雅说、游戏说、境界说、优美壮美说等等,主要体现在《红楼梦评论》(1904 年) 、《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1904 年) 、《文学小言》(1906 年) 、《人间嗜好之研究》(1907 年) 、《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1907 年) 、《人间词话》(1910年) 等著述之中。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是否形成体系,学界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周锡山的答案是肯定的[ 12 ] ,叶嘉莹则判定王氏美学不成体系,因为他没有将西学与中国传统的文学完美地融合,在理论阐述上仍嫌不足,带有旧体诗话、词话常有的毛病[13 ] 。笔者认为,叶氏未免有些苛求王国维,王氏美学思想确实没有做到尽善尽美,带有古代文学批评所固有的缺陷,而且论述中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