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科理筋手法读书笔记(严选优质)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8
Ch.1总论范围︰骨伤︰骨折、脱位骨病︰骨关节各种病变ex. 骨肿瘤、骨坏死等筋伤︰急性和慢性软组织损伤内伤︰头部内伤,胸部内伤等中医骨伤科特点︰简、便、廉、验中医正骨疗法于2019年6月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夏代︰治病---石针、骨针---人工酿酒对治疗创伤疾病商代︰「刀」作为骨伤疾患的手术工具晋?葛洪(肘后救卒方)首先记载用竹片夹皮固定骨折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清创疗法四要点︰清创要早,要彻底,分层缝合,正确包扎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治法︰补骨髓,长肌肉,坚筋骨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我国现存最早一部骨伤科专著▲治疗五大原则︰清创缝合、正确复位、夹板固定、功能锻炼、内外用药▲利用杠杆原理,采用「椅背复位法」治疗肩关节脱位元?李仲南(永类钤方)首创过伸牵引加手法复位治疗脊柱屈曲型骨折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世界上最早施用「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明?薛己撰(正体类要)重视整体疗法,强调突出八纲、脏腑、气血辨证论治清?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治伤八法︰摸、接、端、提、推、拿、按、摩▲运用攀索叠砖法、腰部垫枕法整复腰椎骨折脱位▲脊柱中段损伤采用通木固定。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治疗骨折四大原则︰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Ch.3临床诊查诊断注意︰注意全面观察,分析病位所在注意不要受光线影响注意化妆假象影响注意关键体征1.望步态︰a. 抗痛性步态︰当一侧下肢疼痛,步态逐渐不稳,迅速转为健侧承重,多发于骨折、脱位、筋伤、感染。
b. 短肢性步态︰患侧下肢短缩超过1cm,骨盆即不平,躯干亦发生倾斜,多发于骨折、脱位、肢体短缩。
c. 剪刀步态︰见于大脑性痉挛性瘫痪,步行时两腿前后交叉前进。
d.摇摆步态︰见于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或肾中肌痲痹,患侧负重时,躯干向患侧倾斜,双侧肾中肌麻痹时躯干交替向左右倾斜,又称鸭步。
e. 跳跃步态︰见于高弓足。
f. 股四头肌瘫痪步态︰患者走时用手压住患侧大腿前下方,以稳定膝关节,临床见于股四头肌麻痹。
中医骨伤科学笔记精华一、骨伤科学概述中医骨伤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骨骼和相关组织的疾病及其治疗方法。
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骨伤科学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本文将要介绍中医骨伤科学的一些精华内容,为读者提供基本的了解和参考。
二、伤寒和骨伤科学伤寒是一种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中医骨伤科学中有关伤寒的研究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医认为伤寒可以导致骨伤,而且骨伤是伤寒的一个典型症状之一。
经典中医文献中提到的伤寒骨伤病案不仅为我们了解伤寒和骨伤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也为中医治疗骨伤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三、骨伤科学的诊断方法中医骨伤科学的诊断方法较为独特,主要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来确定病情。
望诊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来判断病情;闻诊可以听取患者的声音来辨别病源;问诊可以询问患者有关症状和疾病史等信息;切诊可以通过按摩患者的相关部位来观察病情。
通过这些诊断方法,中医骨伤科学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四、中医骨伤科学的治疗方法中医骨伤科学主要采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进行治疗。
中药疗法是中医治疗骨伤的核心方法之一,通过服用中药来调节患者的体质,缓解疼痛和恢复受伤部位的功能。
针灸疗法则是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来调节机体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而推拿则是通过按摩和拉伸患者的肌肉和骨骼来改善病情。
这些治疗方法在中医骨伤科学中被广泛应用,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五、中医骨伤科学的现状与展望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骨伤科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在许多骨伤病症中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中医骨伤科学在引进现代医学技术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对传统治疗方法的创新和发展。
只有不断提高中医骨伤科学的治疗水平,才能更好地为人们的健康服务。
六、总结中医骨伤科学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的是骨骼和相关组织的疾病及其治疗方法。
通过对中医骨伤科学的精华内容进行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个领域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
-中医伤科学1<1>.中医骨伤科学古属“疡医”范畴,又称“接骨”“正骨” “正体”“伤科”。
2<4>.唐•蔺道人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是我国现存第一部骨伤科专著,其中提出了正确复位、夹板固定、内外用药和功能锻炼的治疗大法,首次描述髋关节脱位,并分为“从档内处” (前脱位)和“从臀上出”(后脱位)两种,利用手牵足蹬法复位。
3<6>.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首载其创的“悬吊复位法”。
明•薛己撰《正体类要》中序云:“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
”4<6>.清・吴谦等著《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将正骨手法归纳为 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
5<9>.损伤的分类:1. )按损伤部位分:外伤(皮肉筋骨脉)和内伤(脏腑损伤以及脏腑、气血、经络功能紊乱 )。
2. )按损伤性质分:急性损伤(急骤暴力 所致)和慢性损伤(劳逸失度或者体位不正确)。
3. )按受伤时间分:新伤(2~3周内)和旧伤(/宿伤)。
4. )按受伤部位破损情况分:闭合性损伤(钝性暴力损伤而无外部创口)和开放性损伤(锐器、火器或钝性暴力,皮肤、粘膜破损,深部组织与外界相通)。
5. )按受伤程度(取决于 致伤因素的性质、强度、作用时间长短 ,受伤部位及其面积大小、深度 )分:轻伤和重伤。
6. )按伤者的职业特点分: 生活性损伤、运动性损伤、工业性损伤、农业性损伤和交通性损伤。
7. )按致伤因素的理化性质分:物理性损伤、化学性损伤和生物性损伤。
6<10>.损伤的外因主要是外力伤害,包括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过度强烈收缩和持续劳损四种。
7<11>.损伤的内因是指由于 人体内部变化 的影响而致损伤的因素,包括 年龄、体质、解剖结构、先天因素、病理因素、 职业工种和七情内伤等。
8<20>.损伤的一般症状体征: 疼痛、肿胀青紫、功能障碍。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首次记载了髋关节脱臼,提出损伤按早中晚三期治疗的方案。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症状学专著。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辑录了唐以前治伤的方药。
葛洪《肘后救卒方》颞颌关节,烧灼止血,口对口吹气,夹板固定。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正骨兼金镞科”清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总结了清以前的骨伤科经验,把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
损伤的分类:按照受伤部位分外伤和内伤。
按照损伤性质分为急性损伤与慢性劳损。
按照损伤后就诊时间分为新伤与陈伤。
按照损伤部位黏膜情况分为闭合性损伤与开放性损伤。
损伤的专科分类:骨折,脱位,筋伤,骨病,内伤。
外力伤害:直接暴力:所致的损伤发生在外力直接作用的部位,如创伤、挫伤、骨折、脱位等。
间接暴力:所致的损伤都发生在远离外力作用的部位,包括传达暴力、扭转暴力等。
三期分治:损伤初期(伤后1~2周):(1)攻下逐瘀法:桃核承气汤、鸡鸣散、大成汤、黎洞丸等。
(2)行气活血法:活血化淤为主的复元活血汤、活血止痛汤;行气为主的柴胡疏肝散、复元通气散;行气与活血并重的膈下逐瘀汤、顺气活血汤。
(3)清热凉血法:加味犀角地黄汤、清心药、五味消毒饮;凉血止血方剂有十灰散、四生丸、小蓟饮子等。
(4)开窍活血法:黎洞丸、夺命丹、三黄宝腊丸、苏合香丸、苏气汤等。
损伤中期(伤后3~6周):(1)和营止痛法:和营止痛汤、定痛和血汤、正骨紫金丹、七厘散等。
(2)接骨续筋法:续骨活血汤、新伤续断汤、接骨丹、接骨紫金丹等。
损伤后期(伤后6周以上):(1)补气养血法:四君子汤、四物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等。
(2)补养脾胃法:参苓白术散、健脾养胃汤、归脾汤等。
(3)补益肝肾法:壮筋养血汤、生血补髓汤、健步虎潜丸;肾阴虚用六位地黄汤或左归丸,肾阳虚用金匮肾气丸或右归丸。
(4)舒筋活络法:独活寄生汤、舒筋活血汤、舒筋汤、蠲痹汤等。
第1篇一、引言骨科,作为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人体骨骼、关节、肌肉、神经等多个系统的疾病诊断和治疗。
阅读骨科相关书籍,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医学知识,还能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以下是我阅读骨科书籍的一些摘抄笔记,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二、骨骼与关节解剖1. 骨骼系统组成:人体骨骼系统由206块骨组成,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三大部分。
骨骼具有支持、保护、运动和造血等功能。
2. 关节结构:关节是骨骼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和关节软骨等结构组成。
关节具有连接、支持和运动等功能。
3. 关节运动形式:关节运动形式包括屈、伸、内收、外展、旋内、旋外等。
三、骨科常见疾病1. 骨折:骨折是骨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指骨的连续性或完整性中断。
骨折可分为完全骨折和不完全骨折,根据骨折部位可分为上肢骨折、下肢骨折等。
2. 关节脱位:关节脱位是指关节头从关节窝中滑出,失去正常位置。
关节脱位多见于肩关节、肘关节、髋关节和膝关节等。
3. 骨关节炎:骨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关节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僵硬和功能障碍。
骨关节炎好发于膝关节、髋关节、颈椎和腰椎等部位。
4. 脊柱疾病:脊柱疾病主要包括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结核等。
颈椎病表现为颈部疼痛、僵硬、上肢麻木等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表现为腰痛、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脊柱结核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畸形等症状。
四、骨科诊疗技术1. 骨折复位:骨折复位是治疗骨折的重要步骤,目的是恢复骨折部位的正常解剖位置。
骨折复位方法包括手法复位和器械复位。
2. 关节脱位复位:关节脱位复位是治疗关节脱位的关键,目的是将脱位的关节头复位到关节窝中。
关节脱位复位方法包括手法复位和器械复位。
3. 关节镜手术:关节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关节镜对关节内部进行检查和手术操作。
关节镜手术适用于关节滑膜炎、关节软骨损伤、关节游离体等疾病。
4. 关节置换术:关节置换术是一种治疗关节疾病的有效方法,通过将病损的关节置换为人工关节。
骨伤科读书笔记如何写一份在骨科学习的学习心得实习结束了,原本迷茫与无知,现如今满载而归。
因而十分感谢一附院给我们提供了这样好的实习环境和各种优越条件,感谢所有的带教老师对我们的辛勤教导,让我们在踏上岗位之前拥有了如此良好的实践机会。
临床的实习是对理论学习阶段的巩固与加强,也是对护理技能操作的培养和锻炼,同时也是我们就业岗前的最佳训练。
尽管这段时间很短,但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
我们倍偿珍惜这段时间,珍惜每一天的锻炼和自我提高的机会,珍惜与老师们这段难得的师徒之情。
刚进入病房,总有一种茫然的感觉,对于护理的工作处于比较陌生的状态,也对于自己在这样的新环境中能够做的事还是没有一种成型的概念。
庆幸的是,我们有老师为我们介绍病房结构,介绍各班工作,带教老师们的丰富经验,让我们可以较快地适应医院各科护理工作。
能够尽快地适应医院环境,为在医院实习和工作打定了良好的基础,这应该算的上是实习阶段的第一个收获:学会适应,学会在新的环境中成长和生存。
护士的工作是非常繁重与杂乱的,尽管在未入临床之前也有所感悟,但是真正进入病房后,感触又更深了。
的确,护士的活很零碎,很杂乱,还可以说是很低微,可是透过多数人的不理解,我们发现,护士有着其独特的魅力。
医院不可能没有护士,这就说明了护士的重要性。
医生离不开护士,病人离不开护士,整个环境都离不开护士。
这琐碎的工作,有着完整的体系,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也正因如此,才能发挥其独到的作用,产生不可或缺的作用。
因为有了临床的实习,我们才更全面而深刻的了解护理工作,更具体而详尽的了解这个行业。
进入临床的第二个收获:正确认识护理,树立了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养成了良好的工作态度。
到病房实习,接触最多的是病人,了解甚深的是各种疾病,掌握透彻的是各项基础护理操作。
实习的最大及最终目的是培养良好的各项操作技能及提高各种护理工作能力。
所以在带教老师“放手不放眼,放眼不放心”的带教原则下,我们积极努力的争取每一次的锻炼机会,如导尿术、插胃管、床上洗头、床上檫浴、口腔护理、自动洗胃法、静脉输液、各种灌肠法等各种基础护理操作。
于海龙跟师记录整理1赵瑞起副主任中医师2007年4月发表《针刀配合按摩手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并载入中国优秀医务工作者文集,我学习总结如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简称膝OA),多见于中老年人,是一种以膝关节疼痛、僵硬、活动受限甚至关节畸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见病、多发病。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为骨科常见病,该病的发生与年龄、创伤、炎症和代谢障碍等因素有关。
本病应“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推拿通过刺激腧穴,疏通经络及运动患者肢体关节,可使人体气血流畅,阴阳调和,标本兼治。
推拿对本病的预防和辩证分型治疗有独到之处。
1 赵瑞起副主任中医师首先分析了膝痹的病因病机:祖国医学把本病归入痹证、劳损等范畴,认为本病主要由于肝、脾、肾三脏气血亏虚,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经脉痹阻,气血不通则痛;或久病气血经脉失养,不荣则痛。
如《素问·痹论》曰:“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内经·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田氏等 [1]认为肝肾不足,筋骨失于濡养,正虚在先,复感风寒湿邪,流注经络,久之则气血壅塞,瘀滞不通,发为痹也。
故肾、肝、脾三脏气血亏虚为发病的根本,风寒、痰阻、血瘀为主要病理改变为标。
二者相互作用,致使经络痹阻不通,筋骨失养而发病。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创伤、炎症、超负荷运动和代谢障碍等因素有关。
现代生物医学研究表明骨性关节炎是常见的退行性疾病,与细胞因子、免疫等因素有关,以关节软骨进行性变性,以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质的反应性变化为病理特点,并由此引起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和功能障碍。
2 赵瑞起副主任中医师认为,本病重视预防中医学非常重视预防,自古就有“治未病”的思想,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如《金匱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对膝OA患者,从爱心、观念、心理上去帮助他们,让他们积极配合治疗,防止退行性改变的继续发展。
医者更应掌握时机,尽早防止膝OA的发展。
宗筋疗法读书笔记这本书是我的医生给我的,其中阐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观点和理论,我认为是站得住脚的。
周佳荣教授这本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宗筋对中医理论和疾病认识正确认识宗筋疗法宗筋落脏理论1.理论和疾病知识篇中医治疗原则: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中间之病四肢治、四肢之病中间治。
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肝主筋、肾主骨、心主血脉。
心其华在面、干其华在爪、脾其华在唇、肺其华在毛、肾其华在发。
经络是行气血、营阴阳、决生死、而处百病经络是行气的通道,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经络运行气血“内灌脏腑”使五脏藏精、六腑转气的功能获得物质的条件保障经络运行的气血“外辱腠理”,使肌体的皮肉筋骨以及四肢关节保持正常的活动经络“营阴阳”通过表里贯通上下,使体内的脏腑与体表的五官九窍协调一致。
经络调节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到增强肌体的防御能力和抗拒外邪的作用《内经》言:心肺有邪沉于两肘、肝上有邪沉于两腋、肾上有邪沉于两腘窝、脾上有邪沉于两跨。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愤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子又能令母实,子又能盗母气。
久病补虚,扶正祛邪何为宗筋:阴毛之中,横骨上下之竖筋。
上络胸腹,下贯髋尻,又经背腹上头项。
宗者总也,可以说他是筋的祖宗。
中医按摩的皮疗法,筋疗法、骨疗法、肉疗法、脉疗法等治疗手法可以理顺筋骨、舒筋活络、消炎止痛、分离粘连、促进血液循环、调理脏腑功能。
天地人三筋,天筋位于眼球正后方;地筋位于脚底中心部位;人筋(宗筋)位于人的中央耻骨上下经络病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凸起,二是凹陷。
凸起是一种阳的表现,它又分为硬、软、粘滑和经筋的清晰与混浊;凹是气血严重亏损的表现,分两种在触摸时痛与不痛,痛则轻,不痛则重。
按摩时男为阳,先揉前面,女为阴先揉后背。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四穴总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面口合谷收、头项寻列缺。
骨科读书心得骨科临床与学习笔记骨科临床与学习笔记骨科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只有反复磨练才能得到真知,应注重在诊治时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合理地制定手术计划。
因此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积累、实践、提高。
而不断的交流沟通,学习他人的经验甚至教训能使自己提高得更快。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是古来之道理。
手术时外科医生治疗患者的重要手段,手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结果,不断提高手术技能,把手术做得更好、更精是我们的期望。
反复实践使我们“熟能生巧”,专业的交流使我们开阔眼界。
基层医院骨科开展的特点范围广泛,涉及骨科各个专业,繁杂、内容多,受设备和技术条件限制专业不精、不专。
主要针对常见病、尤其是创伤骨科。
尽管主观上做了努力,积极参加学术交流,通过多种途径学习新知识,但毕竟局限。
鉴于此撰写学习笔记,予以总结、促进诊疗规范,并通过这种再学习,继续再教育方法力求把诊疗工作做得更好。
学习笔记涵盖以下内容:1. 经典的手术方法,经多年实践效果良好,并改进后继续临床使用。
2. 基本操作技术,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3. 骨科的常用、实用分型法,对指导手术的意义。
4. 手术进路的选择,骨突、骨性标记,重要的解剖内容,显露技巧,如何避开重要的神经、血管等以预防并发症。
5. 术中的体位,肢体方位。
6. 骨折的整复技巧,整复标准。
7. 病变部位的探查,决定手术方案。
正确选择内植入物、使用内植入物和置放标准。
8. 围手术期的处理。
9. 骨科新药的使用。
肱骨干骨折一. 定义:肱骨干骨折指肱骨外科颈下2cm,肱骨髁上2cm之间骨折。
二. 肱骨干骨折占全部骨折的3%,非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传统的非手术治疗方法有牵引、外展位石膏托夹板、悬臂石膏等。
功能支具目前被认为非手术治疗的金标准。
但必须强调指南中可接受的复位标准为:缩短<3cm,成角<20度,旋转<30度。
三. 手术适应证:1. 骨折闭合复位为达到满意效果。
2. 多段骨折。
3. 病理性骨折。
骨伤科跟师笔记骨伤科跟师笔记筋出槽:筋都有其相对得固定解剖位置,由于损伤或体位改变得关系,筋得位置(槽)发生改变,并出现相应得局部症状,甚至影响到全身得活动功能得协?调者,称之为筋出槽、?骨错缝:骨与骨之间靠臼或缝隙相连,通过软组织(肌腱、韧带、软骨、关节囊、肌肉及滑液囊)得维系而稳定有序,由于外力损伤或体位改变、肌肉强烈?收缩、持续劳损等原因而使骨缝发生错乱、绞杂从而出现功能异常者称为骨错?缝。
无明显得结构改变指征(如X线征),如一过性髋关节滑膜炎、胸部岔气、骶骼关节扭挫伤、腰椎钩椎关节滑膜嵌顿、胸肋关节绞杂、第五胸椎综合征、脊椎后关节紊乱等。
但个别显型病例亦可拍摄到错缝得关节X线征,例如腰滑膜嵌顿拍45°斜位(同侧)可见扩大得关节隙(缝)。
筋出槽与骨错缝得关系:筋出槽一般可以自行恢复解剖位置,而骨错缝常须手法纠正才能整复。
筋出槽可以单发,但有骨错缝必然伴随筋出槽,而筋出槽久?之可引起骨错缝。
因此临床上常将筋出槽、骨错缝合并诊断、因为难以一一对?应西医病名,而暂存如就是诊断,有利临床骨伤得诊疗实施。
?诊断?有损伤史,但无明显暴力伤害,常于体位改变、持续劳损或年老体弱或无力型体格发生。
临床症状:疼痛、局郭活动不顺畅,个别症状明显者会出现剧痛。
但多酸痛、粘滞痛、隐痛为主,试图改变体位寻找舒适得无痛位而出现特殊体征,常于发病数天而就诊。
无肿胀、畸形、红热症状,偶有并发于感冒、劳累、久卧?之后。
X线检查:无明显x线征。
?血液生化检查:正常。
(血沉、白细胞均不高)?体征检查:功能障碍,但无神经放射痛征,压痛点与痛感点分离,反覆检查压痛出现离散现象,自身健侧对照可鉴别。
?鉴别诊断:二头肌长头滑脱。
髌骨脱位、肩关节半脱位。
?关节痛:痛风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急??性肌筋膜炎、皮神经炎、淋巴结核、化脓性关节炎。
?腰肌劳损、梨状肌损伤综合征、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
孕妇三个月左右下腰痛。
骨伤科国医大师的独特理筋手法,有图易懂!脊柱相关疾病是脊柱力的平衡失调引起脊柱失稳、关节错位,压迫神经、血管引发的内脏功能紊乱综合征。
脊柱疾病可能造成的具体症状已与前一篇文章介绍过了(戳这里→→→脊柱慢性病损可能造成这些问题,看看你有没有)。
脊柱失稳,小关节紊乱、错位,椎旁周围软组织痉挛,致使椎旁微循环障碍,血行不畅。
气血不足,肝肾亏虚,肝脏功能失调,进而引起经脉、肌肉、筋膜、骨髓失荣,互为因果,导致疾病的发生,多属于中医的痹证、痰证、痉证等范畴。
国医大师韦贵康针对骨科疾病的特点,创立了几种独特的理筋手法,今天向大家简介如下:1. 推散法适用于局部肿胀、肌肉痉挛、炎症、血运障碍(如腰大肌肿胀、髂胫束痉挛等)。
腰大肌肿胀推法:患者坐位,医者用手掌或指腹沿腰大肌肌纤维走行推按,反复数次(图5-1-1)。
髂胫束痉挛推法:患者侧卧,患肢在上伸直位,健肢在下屈曲位,医者用手掌或指腹沿大腿外侧髂胫束推按,反复数次(图5-1-2)图 5-1-1 腰大肌肿胀推法图 5-1-2 髂胫束痉挛推法2. 活筋松解法适用于关节软组织粘连或纤维化(如颈肌粘连、臀肌粘连)等。
臀肌粘连点按法:患者俯卧位,医者用拇指在局部深层点按松解1~2分钟(图5-1-3)。
必要时配合活动髋关节。
图 5-1-3 臀肌粘连点按法3. 理顺法适用于因病损致组织病变,向生理方向理顺推按。
上肢缺血,肢体发白:患者坐位,医者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推按理顺(图5-1-4)。
胃肠功能紊乱:患者仰卧位,医者双手掌重叠,四指指腹作用于患者腹部,先做“S”形,后做反“S ”形推按理顺手法(图5-1-5)。
图 5-1-4上肢理顺法图 5-1-5“S”形理顺法4. 拿筋法适用于深部肌痉挛,为软组织放松手法。
医者用拇指或掌根于局部点按,然后拇指和其余四指呈钳形,选择一定体位,于局部提拿,形如拿物,反复操作10~20次(图5-1-6)。
图 5-1-6 拿筋法5. 叩击法适用于深部软组织及头颅、胸腹部病变部位较深的病损(如椎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头晕、头痛)等。
一、小题1<1>.中医骨伤科学古属“疡医”范畴,又称“接骨”“正骨”“正体”“伤科”。
2<4>.唐.·蔺道人..........,其中提出了正确复位、夹板固定、内外用药...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第一部骨伤科专著和功能锻炼的治.疗大法...,首次描述髋关节脱位,并分为“从档内处”(前脱位)和“从臀上出”(后脱位)两种,利用手牵足蹬法复位。
3<6>.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首.载其创.的“悬吊复位法.....”。
明.·薛己....》中序云:“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
”..撰《正体类要4<6>.清.·吴谦..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
....·正骨心法要旨》将正骨..等著《医宗金鉴5<9>.损伤的分类.....:1.) 按损伤部位....分:外伤(皮肉筋骨脉)和内伤(脏腑损伤以及脏腑、气血、经络功能紊乱)。
2.) 按损伤性质....分:急性损伤(急骤暴力所致)和慢性损伤(劳逸失度或者体位不正确)。
3.) 按受伤时间....分:新伤(2~3周内)和旧伤(/宿伤)。
4.) 按受伤部位破损情况........分:闭合性损伤(钝性暴力损伤而无外部创口)和开放性损伤(锐器、火器或钝性暴力,皮肤、粘膜破损,深部组织与外界相通)。
5.) 按受伤程度....(取决于致伤因素的性质、强度、作用时间长短,受伤部位及其面积大小、深度)分:轻伤和重伤。
6.) 按伤者的职业特点.......分:生活性损伤、运动性损伤、工业性损伤、农业性损伤和交通性损伤。
7.) 按致伤因素的理化性质.........分:物理性损伤、化学性损伤和生物性损伤。
6<10>.损伤的外因.....主要是外力伤害,包括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过度强烈收缩和持续劳损四种。
7<11>.损伤的内因.....是指由于人体内部变化的影响而致损伤的因素,包括年龄、体质、解剖结构、先天因素、病理因素、职业工种和七情内伤等。
《中医骨伤科学》重点笔记总结《中医骨伤科学》重点笔记总结一.小题1.中医骨伤科学古属“疡医”范畴,又称“接骨”“正骨”“正体”“伤科”。
2.唐·蔺道人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第一部骨伤科专著,其中提出了正确复位.夹板固定.内外用药和功能锻炼的治疗大法,首次描述髋关节脱位,并分为“从档内处”(前脱位)和“从臀上出”(后脱位)两种,利用手牵足蹬法复位。
3.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首载其创的“悬吊复位法”。
明·薛己撰《正体类要》中序云:“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
”4.清·吴谦等著《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将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
5.损伤的分类:1.)按损伤部位分:外伤(皮肉筋骨脉)和内伤(脏腑损伤以及脏腑.气血.经络功能紊乱)。
2.)按损伤性质分:急性损伤(急骤暴力所致)和慢性损伤(劳逸失度或者体位不正确)。
3.)按受伤时间分:新伤(2~3周内)和旧伤(/宿伤)。
4.)按受伤部位破损情况分:闭合性损伤(钝性暴力损伤而无外部创口)和开放性损伤(锐器.火器或钝性暴力,皮肤.粘膜破损,深部组织与外界相通)。
5.)按受伤程度(取决于致伤因素的性质.强度.作用时间长短,受伤部位及其面积大小.深度)分:轻伤和重伤。
6.)按伤者的职业特点分:生活性损伤.运动性损伤.工业性损伤.农业性损伤和交通性损伤。
7.)按致伤因素的理化性质分:物理性损伤.化学性损伤和生物性损伤。
6.损伤的外因主要是外力伤害,包括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过度强烈收缩和持续劳损四种。
7.损伤的内因是指由于人体内部变化的影响而致损伤的因素,包括年龄.体质.解剖结构.先天因素.病理因素.职业工种和七情内伤等。
8.损伤的一般症状体征:疼痛.肿胀青紫.功能障碍。
9.损伤的特殊症状体征:畸形.骨擦音.异常活动.关节盂空虚.弹性固定。
10.骨病的一般症状体征:疼痛.肿胀.功能障碍。
中医骨伤学知识点笔记总结一、概述骨伤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专业,主要研究骨折、脱位、软组织损伤等与骨骼有关的损伤与疾病。
中医骨伤学注重在治疗过程中保持局部的稳定性,以便让患部得以愈合。
中医骨伤学不仅关注治疗骨伤疾病,还关注如何在治疗过程中避免并发症,加速康复,并促进康复后骨骼功能的恢复。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骨伤学常常与中药骨伤治疗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二、基本原理中医骨伤学认为,骨伤损伤常常导致局部气血阻滞,从而影响身体的正常功能。
因此,骨伤治疗的关键是疏通气血,促进组织的再生与恢复。
在治疗骨伤疾病时,中医骨伤学还注重在治疗过程中保持局部的稳定性,以便让患部得以愈合。
三、常见疾病1. 骨折骨折是骨伤学中常见的疾病,主要由外力作用引起。
根据骨折程度和骨折部位的不同,骨折分为完全性骨折和不全性骨折。
在中医治疗骨折时,常常采用传统的复位及固定治疗方法,并结合中药进行调理。
2. 脱位脱位是指关节内的骨头相对位置的变化,通常由外力作用或关节周围组织松弛造成。
在中医治疗脱位时,常常需要进行复位,并结合中药进行调理。
3. 软组织损伤软组织损伤包括肌肉、韧带、骨膜等软组织的拉伤、挫伤等。
中医治疗软组织损伤通常采用活血祛瘀的方法,并结合中药进行调理。
四、诊断方法1.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肿胀、变形、凹陷等来判断骨伤的情况。
2. 闻诊通过听伤后有无骨骼摩擦的声音,以及患者的呻吟声来判断骨伤的情况。
3. 问诊通过询问患者骨伤的详细情况,包括骨伤的原因、症状、和治疗史来判断骨伤的情况。
4. 切诊通过切诊患者的患部来判断骨伤的情况,包括患部的温度、硬度、压痛等。
五、治疗方法1. 传统复位及固定对于骨折和脱位的患者,通常需要通过传统的复位及固定治疗方法来恢复正常的骨骼结构。
2. 中药治疗中医骨伤学通常结合中药治疗骨伤疾病,常用的药物有当归、红花、桂枝等,这些药物有助于疏通气血,促进骨骼的再生与恢复。
3. 按摩疗法中医骨伤学还常常采用按摩疗法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加速骨骼的康复。
中医骨伤科理筋手法读书笔记
理筋手法主要由推拿按摩手法组成,是治疗筋伤的主要手段之一。
一、理筋手法的功效理筋手法的主要功效有以下几点:①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使离经之血得以消散,有利于损伤组织 ...
理筋手法主要由推拿按摩手法组成,是治疗筋伤的主要手段之一。
一、理筋手法的功效
理筋手法的主要功效有以下几点:①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使离经之血得以消散,有利于损伤组织的修复。
②舒筋活络,解除痉挛。
起到舒展和放松肌肉筋络的作用。
③理顺筋络,整复错位。
即对软组织破裂、滑脱、关节错缝起到理顺、整复、归位的作用。
④松解粘连,通利关节。
可使紧张僵硬的组织恢复正常。
⑤通经活络,驱风散寒。
通过循经取穴,起到镇痛、消痛、止痛之功效。
二、理筋手法的分类及操作
理筋手法按部位、作用及操作的不同,分为舒筋通络与活络关节法两大类。
(一)舒筋通络法
医者利用一定的手法作用于患者肌肉较为丰满的部位,从而达到疏通气血、舒筋活络和消肿止痛之目的。
1.按摩法根据手法轻重分为轻度与深度按摩。
(1)轻度按摩法(又称浅表摸法)
动作要领:用单手或双手的手掌或指腹,在患处作轻柔缓慢的直线或
圆开遥抚摩动作。
功用:祛瘀消肿,镇静止痛,能缓解肌肉紧张疼痛。
适应证:一般在治疗开始和结束时应用,适合全身部位,主要用于胸、腹、胁肋处损伤。
(2)深度按摩法(或称推摩法)
动作要领:用手指、掌根或全掌进行推摩的理筋手法,也可将双手重叠一起进行操作。
要求力量较大,作用直达深部组织。
另有捋顺法与拇指推法。
前者是由肢体近端向远端进行推摩。
向下为捋,向上为顺。
后者是用拇指单独进行的摆动性推法,即以拇指端的掌面或偏桡侧,着力于一定部位或经络穴位上,通过腕部的摆动和拇指关节的屈伸活动,使力持续作用于患部穴位上,推动局部之筋肉。
要求操作时沉肩、垂肘、悬腕。
功用:本法能舒筋活血,祛瘀生新。
对消肿及缓解局部伤痛很有效。
适应证:本法在理筋手法开始后由轻度按摩法转入,可结合点穴进行。
对肢体各部位的损伤、各种慢性劳损、风寒湿痹等均有效。
2.揉擦法
(1)揉法(附拨络法)
动作要领:是用拇指或手掌在皮上作轻轻回旋揉动的一种手法。
也可用拇指与四指作相对方向的揉动。
要求医者揉动的手指或手掌一般不移开接触的皮肤,仅使该处的皮下组织随医者手指或手掌的揉动而滑动。
功用:具有放松肌肉,缓解症状,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作用。
适应证:适用于肢体各部位的损伤、慢性劳损及风痹痛等。
拨络法的动作要领:用拇指加大力与患部筋络循行方向呈横向拨动,或拇指不动,其他四指取与患部肌束、肌健或韧带的垂直方向,作单向或反复的揉拨,如同拨动琴弦一样。
功能:缓解肌肉痉挛,松解粘连,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适应证:适用于急慢性伤筋所致肌肉粘连或痉挛等症。
(2)擦法:
动作要领:医者用手掌、大小鱼际、掌根或手指,在患部皮肤上摩擦的一种方法。
要求在皮肤上涂润滑剂,防止皮肤擦伤。
医者操作时要以上臂带动手掌,力量大而均匀,动作要灵巧而连续不断,使患者以肤有红热舒适感。
功用: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渐经通络。
适应证:适用于腰背部以及肌肉丰厚部位的慢性劳损和风湿痹痛等症。
3.滚法
动作用领:用手的小鱼尺侧缘和第3、4、5掌指关节的背侧,按于体表,沉肩、屈肘呈120°。
手呈半握拳状,手腕放松,利用腕力与前臂的前后旋转,反复滚动,顺其肌肉走行方向自上而下或自左而右,按部位顺序操作,压力要均匀,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
功用:调和营卫,疏通经络,祛风寒,解痉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