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科理筋手法 (视频)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2
中医骨伤科学学术流派正骨理筋手法传承的认识传统中医学术流派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其中骨伤科作为一种重要的学术流派,长期以来一直在传承和发展。
在中医骨伤学术流派中,正骨理筋手法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
正骨理筋手法起源于我国古代,经过多代中医医师的传承和实践,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技术,对于骨伤科疾病的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
正骨理筋手法是一种中医特色疗法,它通过手法的刺激和调理,来调整人体的骨骼、韧带、肌肉等组织,达到治疗骨伤科疾病的效果。
这种手法具有独特的理论基础和治疗方式,是中医骨伤学术流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骨理筋手法的传承主要通过师承和实践两种方式进行。
在传统中医学术流派中,师承是一种重要的传承方式。
师承传承的是经验和技艺,通过师傅传授给徒弟,徒弟再通过学习和实践来逐渐掌握技能。
在骨伤科学学术流派中,也有许多大师级的医师,他们通过多年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巧,成为了该流派的代表人物。
徒弟们通过向大师学习,一方面可以获得大师们治疗骨伤科疾病的经验和技术,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的临床能力。
除了师承之外,实践也是正骨理筋手法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
实践是通过学习和应用中医理论,并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实践,逐渐摸索出治疗骨伤科疾病的方法和技术。
在实践中,医师们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病情,进行针灸、推拿、按摩等手法来治疗骨伤科疾病。
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医师们可以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治疗方法和技巧。
正骨理筋手法的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理论知识的传承。
在中医骨伤学术流派中,正骨理筋手法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都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
这些理论知识一方面来源于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另一方面则是正骨理筋手法医师们通过临床实践逐渐总结出来的。
只有通过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检验,医师们才能真正掌握正骨理筋手法的精髓和本质,并将其传承下去。
正骨理筋手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在中医骨伤科学学术流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医骨伤科手腕疼痛的中医推拿治疗在日常生活中,手腕疼痛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症状。
无论是长期使用电脑的上班族,还是进行重复性手部动作的劳动者,都可能受到手腕疼痛的困扰。
中医推拿作为中医骨伤科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对于缓解手腕疼痛具有独特的优势。
手腕疼痛的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腱鞘炎、腕管综合征、手腕扭伤等。
腱鞘炎通常是由于手腕过度使用,肌腱在腱鞘内反复摩擦,导致腱鞘发炎、肿胀,进而引起疼痛。
腕管综合征则是因为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到压迫,引发手指麻木、疼痛等症状。
而手腕扭伤多是由于外力作用,导致手腕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肉等组织损伤。
中医认为,手腕疼痛多与气血瘀滞、经络不通、筋骨失养等有关。
中医推拿通过手法作用于手腕部位,能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理筋整复,从而达到缓解疼痛、恢复功能的目的。
在进行中医推拿治疗手腕疼痛之前,医生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详细的诊断和评估。
首先,会询问患者的疼痛症状,包括疼痛的部位、性质、发作时间、加重或缓解因素等。
然后,进行体格检查,查看手腕的外观有无肿胀、畸形,触摸手腕周围的肌肉、肌腱有无压痛、结节,检查手腕的活动度是否受限等。
此外,还可能会借助一些辅助检查,如 X 光、CT、磁共振成像(MRI)等,以排除骨折、脱位等严重的病变。
中医推拿治疗手腕疼痛的手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揉法、按法、拨法、推法、拿法等。
揉法是用手掌大鱼际或掌根在手腕部位轻轻揉动,以放松肌肉、缓解痉挛。
按法是用手指或手掌在疼痛部位进行按压,力量由轻到重,以达到疏通经络、止痛的效果。
拨法是用手指在肌腱、韧带等部位进行拨动,以松解粘连、缓解疼痛。
推法是用手掌或手指在手腕部位沿着经络的走向进行推动,以促进气血运行。
拿法是用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对用力,拿捏手腕部位的肌肉,以缓解肌肉紧张。
以腱鞘炎为例,治疗时首先在手腕疼痛部位及其周围涂抹适量的按摩油,然后用揉法和按法放松局部肌肉,时间约为 5 分钟。
接着,用拨法重点拨揉肌腱与腱鞘的粘连部位,以松解粘连,缓解疼痛,时间约为 10 分钟。
骨伤怎样实施治疗可获得良好效果?李乾发布时间:2023-07-07T02:22:09.978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3年8期作者:李乾[导读]大邑望县中医医院骨科四川大邑 611330骨伤,顾名思义是在中医学范畴内定义的骨被损伤了,核心要点是损伤。
什么是损伤,是指外界各种致伤因素作用于人体,使皮肉、筋骨、脏腑等组织器官出现结构上的破坏和功能上的紊乱,即为损伤。
而在中医骨伤科学范畴中,损伤主要涵盖了骨折、脱位、筋伤和内伤。
骨折:系指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遭到了破坏者。
脱位:又称脱骱、脱白,即关节脱位。
系指构成关节各骨的骨端关节面失去了正常的对合关系,发生功能障碍者。
筋伤:系因外来暴力、慢性劳损或风寒湿邪侵袭等原因所造成筋的损伤,其含义与西医学所指的软组织损伤大致相当。
内伤:骨伤科学范畴中的内伤是指由损伤引起的气血、脏腑、经络组织结构破坏及生理功能障碍,其不同于内科领域里的内伤概念,为了区别,亦称“内损”。
综上所述中医骨伤科是一门涵盖较广的中医学分科。
骨伤可大可小,若不及时治疗,轻则影响行动能力,重则可导致瘫痪,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不可掉以轻心,需及时治疗。
一、发生骨折的主要原因:(一)、直接暴力:暴力直接作用于骨骼某一部位而致该部骨折,则往往使受伤部位发生骨折,常伴有不同程度软组织破坏,如车轮撞击小腿,于撞击处发生胫腓骨骨干骨折。
(二)、间接暴力:间接暴力作用时通过纵向传导,杠杆作用或扭转作用使远处发生骨折,如从高处跌下足部着地时,躯干因重力关系急剧向前屈曲,胸腰脊柱交界处椎体受折刀力的作用而发生压缩性骨折(传导作用)。
(三)、积累性劳损:长期,反复,轻微的直接或间接损伤可致使肢体某一特定部位骨折,如远距离行军易致第二,三跖骨及腓骨下1/3骨干骨折。
二、骨折消肿的方法具体如下:(一)、冷敷:刚出现骨折,局部出血、肿胀较严重,应该进行冷敷,使局部破裂的毛细血管收缩,从而减轻局部的出血、肿胀。
(二)、及时固定:是消肿的重要步骤,及时进行复位,使用夹板或石膏外固定,骨折相对解剖复位后,肿胀会减轻,软组织损伤不会进一步加重。
桂枝加葛根汤联合棍点理筋正骨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刘同明;刘铭;黄敦胜;吕曙光【期刊名称】《中国当代医药》【年(卷),期】2024(31)17【摘要】目的观察桂枝加葛根汤联合棍点理筋正骨手法对于颈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亳州市中医院骨伤科收治的12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1组(40例)、对照2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
对照1组单用桂枝加葛根汤口服治疗,1日1剂,早晚分服,连续服用2周;对照2组单用棍点理筋正骨手法治疗,3 d一次,治疗2周;观察组使用桂枝加葛根汤联合棍点理筋正骨手法治疗,治疗2周。
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和临床疗效。
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NDI功能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VAS评分、NDI功能评分低于对照1组、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1组、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
结论桂枝加葛根汤联合棍点理筋正骨手法可显著改善颈型颈椎病临床症状,减轻疼痛,改善颈椎功能。
【总页数】5页(P60-64)【作者】刘同明;刘铭;黄敦胜;吕曙光【作者单位】安徽省亳州市中医院骨伤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4【相关文献】1.针灸推拿、八段锦联合桂枝加葛根汤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2.“苍龟探穴”针法联合正骨理筋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效果研究3.棍点理筋正骨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4.桂枝加葛根汤联合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5.基于骨正筋柔理论应用棍点理筋正骨手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效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骨伤类理筋技术手法治疗技术历史悠久,理筋手法是手法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骨伤科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
它是医生运用手指、掌、腕、臂的劲力,直接作用于患者的筋伤部位,通过各种手法的技巧及其力量以调节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达到治病疗伤、整复愈伤的目的。
理筋手法虽然不同于药物治疗,但是其基本理论仍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尤其以经络学为重要理论基础。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理筋手法又是一种以力学为特征的物理疗法,所以理筋手法的内涵是以中医学和现代科学为基础的。
在治疗过程中,理筋手法以辨证论治为基础,贯穿局部与整体,兼顾内治与外治相结合,即注重局部损伤的变化,又重视脏腑气血的盛衰,并以八纲辩证、脏腑、气血等辩证为治疗依据,根据损伤的虚实、新旧、轻重缓急等具体情况而选择应用。
一、基本操作方法(一)按法1.指按法【医生体位】站位,坐位。
【患者体位】卧位,坐位,站位。
【操作方法】医生以拇、食、中指的指腹,或以食指、中指屈曲之近侧指间关节背侧突出部按压于施术部位,手指主动发力,垂直向下施压,直至局部产生酸、胀得气的感觉后持续片刻再放松,即所谓“按而留之”。
【适用部位】全身。
【功效(作用)】通经活络,解痉止痛。
【适应症】颈椎病,落枕,肩关节周围炎,胸椎小关节紊乱症,腰椎小关节紊乱症,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肌筋膜炎,风寒痹痛,肢体酸痛,麻木等各种筋伤及头痛,眩晕,健忘,失眠,心悸,胃痛等。
【禁忌症】局部感染、破溃、出血和有明显出血倾向者。
孕妇腹部。
【注意事项】按压力要由轻到重,方向与受力面垂直,稳而持续,压而不动,使得作用深透。
最后缓慢收力,不可突施暴力。
医生应修剪指甲,避免刺伤皮肤。
2.掌按法【医生体位】站位,坐位。
【患者体位】卧位,坐位。
【操作方法】医生上肢伸直,腕关节背伸,以掌根、鱼际、全掌或双掌重叠紧贴施术部位,以肩关节为支点,利用上半身的重量,使力通过上臂、前臂、腕关节传至掌部,垂直向下按压。
持续数秒后放松,做到“按而留之”。
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M a r .2024,V o l .32N o .6盘突出症的优势分析[J ].时珍国医国药,2015,26(4):944-946.[11]郭团茂,陈忠宁,行艳丽.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生物力学特点的有限元分析[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20,35(3):232-235.[12]崔艳红,张赛,陈旭义,等.坐骨神经痛的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2019,14(7):1114-1117.[13]陈霞.电针结合阴阳调理灸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研究[D ].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8.[14]周仲瑜,王佳捷.阴阳调理灸在更年期肥胖女性中的临床应用[J ].皮肤科学通报,2019,36(2):225-230,177.[15]卓越.阴阳调理灸改善阳虚体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 ].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20.[16]王东利,罗开民,徐阳,等. 腰六针 电针法联合隔姜灸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42(2):259-264.[17]周恩华,吴焕淦,谭琳蓥,等.艾灸疗法的思考及运用[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8):1695-1696.[18]贝秉袁.隔姜灸治疗寒湿阻络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D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20.(收稿日期:2022-11-15)[编辑:郝利珍]җ基金项目:2020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计划项目(2020L 0486);山西大同大学2018年度科研基金项目(2018K 7)第一作者:白振军,E -m a i l :j u n n y0328@126.c o m 正骨理筋术治疗内科疾病验案举隅җ邓亮,张慧宇(山西大同大学中医药健康服务学院,山西大同037009)ʌ摘要ɔ 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往往只关注相关脏腑的病理变化,而忽视脊柱病变及其他致病因素㊂该文介绍正骨理筋术治疗颈源性眩晕㊁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引起的吞咽困难等,取得较好的疗效,为内科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㊂ʌ关键词ɔ 正骨理筋术;中医正骨;内科疾病;颈源性眩晕;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吞咽困难中图分类号:R 244 文献标识码:A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4.0614中医正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周礼㊃天官“中就有疡医专处折疡的记载㊂秦汉时期,正骨疗法逐渐形成基本的理论与技术基础㊂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为中医伤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㊂唐代‘理伤续断方“首次记载伤处冲洗㊁诊断㊁手法复位㊁局部敷药㊁夹缚固定等理伤方法㊂历经数代医家临床实践经验积累,至今已形成一套具有特色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的正骨手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㊂中医正骨在古代属于疡医学科,又被称为正骨术㊁正脊术㊁整脊疗法等㊂在临床上,正骨疗法主要用于治疗 筋出槽㊁骨错缝 病证,因急慢性损伤导致的肌肉㊁肌腱㊁韧带㊁关节囊㊁筋膜等软组织及其周围神经㊁血管的损伤性疾病,往往能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㊂正骨理筋术是中医正骨结合推拿,采用各种手法作用于人体损伤部位,从而达到治病疗伤㊁整脊正位的一种传统治疗方法,因其属于外科疗法的范畴,导致在临床运用时局限于骨伤外科,而对内科疾病的治疗作用常被忽视㊂正骨理筋手法先以理筋手法放松,再以正骨手法纠正错缝的骨组织及关节,最后以复合手法行气活血通络,最终达到骨正筋柔㊁气血调和的功效㊂该疗法体现了 筋骨并重 先治筋㊁后调骨 的学术思想㊂理筋主要有揉㊁推㊁点按㊁㊁弹拨㊁拿等手法,可松解软组织,解痉止痛,消除紧张情绪,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代谢产物排出,为正骨提供有利条件㊂正骨根据错位部位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手法,如颈椎旋转定位拔伸复位法㊁扩胸牵引复位法等㊂整复完成后,以按揉㊁拿捏㊁搓抖㊁归合等复合手法巩固疗效[1]㊂笔者在跟随北京电力医院中医科赵志宏主任医师门诊学习期间发现,一些内科疾病中的疑难杂病或久治不愈的患者,通过对颈㊁胸㊁腰椎的体格检查,发现部分患者相对应的脊柱均出现错位㊁错缝㊁旋转㊁嵌顿,通过正骨理筋术加以治疗,及时整复,解除病源,消除其对神经的卡压,从而起到治疗作用㊂笔者经过实践㊁研究,整理医案与分析如下,希望在部分内科疾病治疗过程中加以借鉴,以解除患者病痛㊂1 病案举隅1.1 眩晕 患者,男,45岁,2018年5月20日初诊㊂患者于2年前由于连续开长途车,自觉颈项部酸痛僵硬,伴头晕,转向时头晕更甚,有时伴头痛且反复发作,每次发作几分钟后缓解㊂近半年来病情加重,曾晕倒2次,不能正常工作㊂在某医院诊断为 内耳综合征 ,内服中西药未见明显好转,故来诊㊂查体:神清,精神24 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3月第32卷第6期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M a r .2024,V o l .32N o .6欠佳,面色发黄偏暗,形体中等,颈部活动受限,以左右旋转受限明显,颈肌紧张,第2~7颈椎棘间及两旁压痛(+),右侧臂丛牵拉试验(+),旋颈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四肢肌力对称,肌张力正常,霍氏征(-),双侧巴宾斯基征未引出㊂舌淡,苔白,脉弦细㊂X 线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第2颈椎齿状突偏右移动2mm ㊂颈椎M R I 显示:颈椎退行性变;多个椎体椎间盘膨出㊂脑血流图(枕乳导联)提示:右侧椎动脉血管紧张度升高,供血不足㊂西医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颈源性眩晕㊂中医诊断:眩晕(气血亏虚证)㊂治疗方法:使用正骨理筋术 颈椎旋转定位拔伸复位法与局部点穴法治疗㊂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紧靠医者胸部,双腿前伸,双上肢自然下垂,呈充分放松状态,医者站于其后,先使用揉捏㊁拿揉等手法放松颈项部肌肉;一手拇指顶住高起且有压痛的棘突或横突,余四指轻扶健侧颈项部,另一手先使患者头颈部前屈30ʎ,再向健侧偏45ʎ固定,用肘窝部托扶下颌,在此姿势下,先缓慢向上拔伸,维持一定牵引力,待患者颈部放松时,瞬间向上用力,听到颈椎弹响声,感觉指下棘突向健侧滑动,则复位成功㊂后每隔1周治疗1次,治疗4次后症状消失㊂X 线片显示第2颈椎齿突位置恢复正常㊂脑血流图恢复正常,观察2年未再复发㊂按语:颈源性眩晕又称椎动脉型颈椎病㊁眩晕型颈椎病,一般是由于骨质增生㊁颈椎椎体及其周围软组织病变等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减少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包括头晕㊁头痛㊁恶心呕吐㊁颈项痛㊁心悸甚至晕厥等[2]㊂‘素问㊃至真要大论“认为: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㊂ 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㊂‘灵枢㊃卫气“认为 上虚则眩 ,‘灵枢㊃口问“曰: 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㊂ ‘灵枢㊃海论“认为 脑为髓海 ,而 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 ,认为眩晕以虚为主㊂现代医学认为,眩晕是一种主观性感觉晕倒异常,分为两类:一类是旋转性眩晕,多由前庭神经系统及小脑的功能障碍所致,以晕倒的感觉为主,感到自身晃动或景物旋转;一类是一般性眩晕,多由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以头晕的感觉为主,感到头重脚轻㊂与脊柱相关的眩晕多见于颈部疾患所致的椎动脉受刺激(受压)㊁脑供血不足而出现的综合征,而刺激(压迫)椎动脉常见的原因是颈椎病[3]㊂本例患者是由于颈椎过度劳累所致,颈部位置改变而头晕更甚,说明其与颈椎病有关㊂X 线片显示第2颈椎错位,脑血流图示椎动脉供血不足,属于机械刺激(压迫)导致的脑供血不足,所以内服中西药无效,而用手法复位可消除其对椎动脉的刺激或压迫,使脑供血恢复正常,则眩晕自愈㊂在病理情况下,颈部周围肌肉群及颈椎小关节受到损害或错位,可能刺激颈部本体感受器产生错误的本体感觉信息,并传入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产生眩晕的感觉㊂正骨理筋手法不仅能纠正关节错缝㊁交锁㊁滑膜嵌顿等,改善椎动脉供血,还能改善颈椎周围软组织的应力环境,改善颈本体感受器应力情况,纠正颈椎内源性失稳状态,甚至可减缓颈本体感受器的受压或刺激情况,从而改善眩晕症状[4]㊂有研究者以理筋正骨手法对颈源性眩晕患者进行干预,发现可激活患者小脑㊁脑干等脑区,抑制丘脑㊁枕叶等前庭系统相关脑区,起到改善眩晕的作用[5]㊂1.2 吞咽困难 患者,女,48岁,2018年9月12日初诊㊂主诉:吞咽困难㊁失眠㊁胸闷㊁颈肩部疼痛3个月㊂患者于3个月前转头不慎扭伤颈部,后渐起胸闷纳呆,进食硬物时自觉吞咽不畅,甚至饮水有阻塞感,情绪调畅时症状可缓解,自疑患食道癌,遂到医院内科进行常规检查,胃镜㊁食道钡餐透视㊁C T ㊁彩超检查均未见异常,但患者总感不适㊂按更年期综合征治疗无效㊂后因颈肩僵痛难忍而求诊㊂检查:颈项部有压痛,双上肢肌张力㊁感觉正常,肌力5级㊁对称,霍氏征(-);双下肢肌张力㊁肌力正常,双下肢皮肤感觉对称,双侧巴宾斯基征(-)㊂第4~6颈椎棘突偏歪,椎旁可触及痛点㊂第2~4胸椎棘突偏歪后突,斜角肌紧张,压痛,颈部前屈及侧屈受限㊂X 片显示:颈前缘呈鸟嘴样增生,第3~6颈椎后缘不连续,第5~6颈椎节椎间隙变窄㊂舌红,苔薄腻,脉弦滑㊂西医诊断:吞咽困难,交感神经型颈椎病㊂中医诊断:噎膈(痰气交阻证)㊂治疗方法:使用正骨理筋术 颈椎旋转定位拔伸复位法和扩胸牵引复位法治疗㊂操作方法:颈椎旋转定位拔伸复位法如上文手法操作㊂扩胸牵引复位法:患者取坐位,双上肢外展上举㊁屈肘,五指交叉环抱于后颈部,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医者马步蹲于其后,胸部抵住患者背部,双手从患者腋下向前穿出㊁屈肘㊁掌心向上握其前臂㊂随患者呼气时顺势向上端提,至呼气最深时,胸部顶住患者,双手向34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3月第32卷第6期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M a r.2024,V o l.32N o.6后㊁向上顺势发力,即可听到弹响声,复位成功㊂此法亦可坐位进行,操作方法同上㊂治疗7次后吞咽畅通,诸症消失㊂嘱咐患者加强肩部功能锻炼,防寒保暖,调畅情志㊂1年后随诊,未复发㊂按语: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主要是由于椎间盘退变㊁增生和颈椎节段的不稳定等因素,从而对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造成刺激,产生交感神经功能紊乱,主要症状有头晕㊁恶心㊁血压升高㊁吞咽困难㊁胸闷㊁睡眠不佳等,容易与更年期综合征混淆㊂凡咽部及邻近组织病损或有关咽部的神经受各种病因刺激均可诱发,与颈椎病有关的咽部异物感多是由于颈椎骨关节或周围软组织的病损引起[6-7]㊂吞咽困难属于中医 噎膈 喉痹 等范畴㊂‘济生方“曰: 阴阳平均,气顺痰下,嗝噎之疾,无由作矣㊂ 一般多为痰气阻络日久则成瘀,痰瘀互为因果,可共同致病㊂ 经络所通,主治所及 ,中医认为心经㊁脾经㊁肝经㊁肾经均与吞咽功能密切相关㊂上段胸脊椎(第1~5胸椎)损伤或受累会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心悸㊁心律失常㊁胸闷㊁呼吸不畅㊁吞咽困难等,但目前缺乏客观诊断指标,一般情况下出现交感神经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颈椎㊁胸椎节段性不稳定,经正骨理筋手法治疗后,相对应的脊柱整复,骨正筋顺,诸病证随之消失㊂2小结‘素问㊃生气通天论“曰: 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㊂谨道如法,长有天命㊂ 骨正则筋顺,筋顺则经脉通,气血畅,腠理密,病少生而能尽天命㊂正骨理筋术可以疏通经络,活血行气,放松肌肉,整复关节,使肌肉和关节回归正常的解剖位置,并促进疼痛处瘀血的吸收㊂正骨理筋术从中医整体观认识脊柱,认为脊柱是一个有机整体,在正常情况下,脊柱内外是相对平稳的,脊柱的损伤可严重影响内脏的生理功能,并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8]㊂神经解剖学及生物力学研究发现,脊柱是脊髓㊁脊神经根㊁血管的通路,不同节段的神经与不同脏腑相连,脊柱本身病变及其周围软组织病变后刺激㊁压迫脊髓节段或相应神经根,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自主神经支配的内脏器官发生相应病证,如头痛㊁头晕㊁耳鸣㊁耳聋㊁胸闷㊁恶心㊁心悸㊁心慌㊁失眠㊁高血压㊁低血压㊁低热等㊂近年来国内外医学界对脊柱及其相关疾病越来越重视,归纳总结脊柱与脏器㊁脊柱与疾病的对应关系,通过对病变椎体的调节,可以达到内病外治的效果,治疗某些内科疑难病证往往可获得较好的疗效[9-10]㊂段俊峰等[11]通过脊椎病与心脏疾病的相关研究,发现有些心律失常及冠心病心绞痛可能由脊柱错位引起,当脊柱错位纠正后,发现其伴随的心脏病证可减轻或消失㊂张煜新等[12]采用整脊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30例,治疗4周后疗效显著,且疗效稳定持久,复发率低㊂在诊断和治疗上运用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临床,总结出不同疾病在脊柱及脊柱周围采取相应的手法操作,治疗上 筋骨并重,骨正筋柔 ,达到治疗内部疾病的目的[13]㊂正骨理筋术在诊治上具有操作方便㊁无痛苦㊁无不良反应的特点,治疗时间相对较短,且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㊂参考文献[1]叶树森,金鸿宾,王志彬.筋骨并重的临床理念[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3):54-55.[2]张运辉,杨梦琳.辨治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经验[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15):86-88.[3]潘之清.实用脊柱病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306-311.[4]孙建峰,段俊峰.龙氏手法治疗颈性眩晕46例临床观察[J].颈腰痛杂志,2009,30(5):475-476.[5]王婷婷.基于功能磁共振脑功能成像探索理筋正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神经生理机制[D].合肥:安徽中医药大学,2021.[6]麻永华,伊飞.刃针配合颈部康复训练疗法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3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3,21(11):29-30.[7]张兆剑,刘建航,韦贵康,等.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及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广西医学,2020,42(14):1891-1893. [8]姜拯坤. 筋骨并重,骨正筋柔 思想在推拿手法中的体现[J].湖北中医杂志,2013,35(5):41-42.[9]卿柳华,段俊峰,吕晓宇.脊柱病因引起内脏相关疾病的基础研究进展[J].颈腰痛杂志,2009,30(5):444-446. [10]王霞杰,林俊,彭玉琳,等.脊柱紊乱与内科疾病的关联性[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1):71-72,75. [11]段俊峰,龙层花,王正和,等.脊椎病与心脏病相关的研究及康复治疗[J].按摩与导引,2003,20(2):2-3. [12]张煜新,袁学雅,邢增东,等.整脊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J].中医药信息,2009,26(3):34-36. [13]姜拯坤. 筋骨并重,骨正筋柔 思想在推拿手法中的体现[J].湖北中医杂志,2013,35(5):41-42.(收稿日期:2022-10-06)[编辑:白晓晖]44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3月第32卷第6期。
整脊理筋平衡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经验总结发布时间:2023-03-10T13:06:46.181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1月22期作者:王兆鹏赵永林△乔海军赵雨晨王全贺[导读]整脊理筋平衡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经验总结王兆鹏 赵永林△乔海军 赵雨晨 王全贺(北京永林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100000)摘要:整脊理筋平衡疗法是赵永林主任早年跟随安广林教授和任玉衡教授等多名骨伤专家学习的基础上经过三十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治疗骨伤科疾病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特别是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方面疗效显著,在治疗中将传统中医经络、经筋理论与现代医学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相结合,以平衡理念贯穿整个诊疗体系,采用“整脊理筋平衡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效果良好。
本文总结了赵永林主任运用“整脊理筋平衡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证经验。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 整脊理筋平衡疗法 赵永林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于颈椎病的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也是临床中最常见的一种颈椎病,发病率呈近年来呈上升趋势。
由于动力性或者机械性致使椎动脉受到压迫及刺激,导致血管折曲或狭窄,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
在临床上可采用西药给予抗动脉硬化和扩张血管药物,改善供血不足症状。
而中医治疗手段主要采取针灸、推拿、中药等治疗方法[2]。
整脊理筋平衡疗法能够缓解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能够改善其颈椎功能而且安全、无副作用,在临床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赵永林主任是北京永林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
从事中医骨伤临床工作三十余年,倡导整脊理筋平衡疗法,在治疗各类型颈椎病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赵永林主任早年跟随清朝骨伤名医安纯如(御医)传人安广林教授,以及任玉衡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贾国庆主任医师、刘益善教授(空军总医院冯天有弟子)等多名骨伤专家学习,经过30余年的临床实践,将传统中医经络穴位与现代医学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相结合,以平衡理念贯穿整个诊疗体系,创办“整脊理筋平衡疗法”治疗骨伤科疾病,临床效果良好。
理筋正骨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观察梁颖;陈朝晖;林永艳;张文娣;李冬静【期刊名称】《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24(43)1【摘要】目的观察理筋正骨手法结合运动锻炼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0名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理筋正骨手法结合运动锻炼,对照组采用牵引疗法联合运动锻炼;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手持式压痛仪检测患者颈部疼痛部位压痛阈值,关节角度尺测量颈椎关节活动度,采集颈部肌肉表面肌电积分肌电值(integral electromyogram,iEMG),计算颈椎前屈、后伸、侧屈的肌肉协同收缩率(co-contraction ratio,CCR),采用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价功能改善程度,并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减轻,颈椎活动度增加,颈部肌肉CCR下降,NDI降低(P<0.05);治疗组疼痛、颈椎关节活动度、颈部肌肉CCR、NDI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
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理筋正骨手法结合运动锻炼可有效减轻颈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颈部肌肉协调性,改善患者颈椎功能,其疗效优于牵引疗法结合运动锻炼。
【总页数】5页(P27-31)【作者】梁颖;陈朝晖;林永艳;张文娣;李冬静【作者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安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5【相关文献】1.理筋手法联合下颈段抗阻运动训练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观察2.“理筋正骨八步”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3.棍点理筋正骨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4.理筋手法配合整脊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观察5.理筋正骨手法联合中药热敷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内外合治对患者免疫㊁炎症等指标的影响[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7,6(1):9-13,35.[9]郭淑云,张薇,张琰,等.土茯苓水提物对高尿酸血症模型小鼠血清尿酸和甘油三酯㊁胆固醇的影响[J].中国药房,2011,22(47):4439-4440.[10]陈冲,曾臣红,张斯琪,等.萆薢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7,42(18):3488-3496.通信作者:周全,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人民路19号, 450000,doctorzq@∗基金项目:河南省中医药科学研究专项课题(2018ZY2060)收稿日期:2020-03-11;修回日期:2020-04-08(编辑㊀马㊀虹)文章编号:1001-6910(2021)02-0074-04㊃名师高徒㊃薛爱荣主任医师理筋调脊通络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验∗魏㊀薇,薛爱荣,张向阳,李㊀宁,王新义,徐㊀鹏(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4)摘要㊀薛爱荣主任医师是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颈肩腰腿痛科和康复医学科主任,河南省名中医,河南省首批中医药青苗人才培养指导老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河南省软组织病研究会理事长,中国软组织疼痛学会副主委,河南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外治专业委员会副主委,河南省中医药学会中医疼痛分会副主委㊂她从事颈肩腰腿痛疾病临床工作三十余载,在颈肩腰腿痛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有独到见解㊂推拿疗法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用非手术疗法之一,其疗效确切㊂但因施术者水平个体差异㊁手法缺乏统一量化标准㊁患者病情轻重不同等因素,使治疗效果不同㊂薛爱荣主任医师在传统推拿基础上,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期㊁中医辨证,创立了以软组织病灶治疗㊁关节定点微调㊁经络疏通三步一体的理筋调脊通络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可靠㊂对薛爱荣主任医师理筋调脊通络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验进行总结,为临床提供新方法㊂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薛爱荣;中医师;理筋调脊通络法;名医经验中图分类号:R681.5+3㊀㊀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1-6910.2021.02.25㊀㊀薛爱荣主任医师是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颈肩腰腿痛科和康复医学科主任,河南省名中医,河南省首批中医药青苗人才培养指导老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河南省软组织病研究会理事长,中国软组织疼痛学会副主委,河南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外治专业委员会副主委,河南省中医药学会中医疼痛分会副主委㊂她从事颈肩腰腿痛疾病临床工作三十余载,在颈肩腰腿痛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有独到见解㊂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的常见病,是腰腿痛的最常见病因之一㊂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的工作㊁生活方式的变化,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发病人群覆盖了老㊁中㊁青年,甚至一些青少年也出现了腰椎间盘突出症㊂本病反复发作,病程较长,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工作与生活,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㊂故积极探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新方法是降低该病复发率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㊂薛爱荣主任医师结合中西医理论及临床实践,兼收并蓄,推陈出新,在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创立了 理筋调脊通络法 ,通过临床运用与观察,其疗效确切,经济安全㊂现将其 理筋调脊通络法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验进行总结,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提供新方法㊂1㊀理论基础1.1㊀辨证论治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学 痹证 腰痛病 范畴㊂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可因肝肾亏虚㊁感受风寒湿等外邪㊁外伤及长期劳损等因素,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瘀滞于经络肌腠,经络痹阻不通,不通则通,出现腰部疼痛,可伴骶部㊁臀部及下肢疼痛,活动受限㊂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注重经络辨证,主张推穴道㊁走经络㊂‘医宗金鉴“中记载: 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㊂ 薛爱荣主任医师认为: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法需根据中医病因病机的不同来选择,故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辨证,创立了 理筋调脊通络法 ,对于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㊂1.2㊀分期论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推拿治疗的疗效肯定,但因患者病情轻重不同,医者治疗水平㊁治疗手法不同,治疗量无统一的量化标准,致使最终治疗效果也不同㊂因此,采用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证时,需要医者在治疗前能够明确诊断,准确把握适应证,制定出正确的治疗方案;还需要熟练掌握推拿技术,在治疗时施以合适的手法,使推拿治疗达到最好的疗效㊂薛爱荣主任医师认为: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不应只注重手法本身,而忽视了该病不同病理变化;应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采用分期论治的原则,从传统上打破了中医学对治疗该病分型不分期的观点㊂针对各个时期的不同病理特点,相对应地施以合适的手法,可提高治疗的目的性和安全性㊂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特点㊁发病时间及病情轻重,可将其病程分为3期:急性期㊁缓解期㊁恢复期㊂本病的急性期因炎症水肿处于高峰阶段[1],疼痛严重,不易进行手法治疗,易造成医源性损伤;而处于相对缓解期的患者采用合适的手法治疗可达到较好的疗效㊂理筋调脊通络三步疗法对处于缓解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疗效确切[2],可有效缩短治疗时间,增强疗效[3],降低复发率㊂张向阳[4]运用理筋调脊通络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㊁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变化,结果显示该疗法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其疗效优于运用传统推拿手法治疗的对照组㊂2㊀治疗方法及解析理筋调脊通络疗法分3步进行,即软组织病灶治疗㊁关节定点微调㊁经络疏通法㊂第1步:软组织病灶治疗㊂操作方法:嘱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医者需注意与患者沟通,患者如有不适可在腹部垫一软枕㊂首先检查患者腰臀部是否有压痛㊁结节㊁条索等软组织病灶,之后在腰臀部施以轻中度的按㊁摩㊁滚㊁揉等手法5~10min,频率50~ 60次/min,用力要柔和,在压痛点㊁结节㊁条索等病灶处做重点治疗,力度以患者无明显疼痛感为度㊂‘素问㊃举痛论篇“记载: 经脉流行不止㊁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 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㊂ 根据 通则不痛,不通则痛 的理论,在疼痛病灶部位进行针对性治疗,可使疼痛部位及其周围的肌肉㊁软组织得到放松;运用理筋类手法,可使粘连的筋膜㊁肌肉㊁韧带分离,恢复其弹性和牵张力,缓解肌肉等软组织的痉挛状态,从而减轻软组织对脊柱及椎管内的压力,以舒筋理肌,疏经通络,使疼痛症状减轻㊂第2步:关节定点微调㊂操作方法:根据患者椎间盘突出部位调整患者体位,嘱患者侧卧位,健侧下肢在下并伸直,患侧下肢在上并屈曲,嘱患者腰椎尽量前屈,并使患者骨盆与床面垂直㊂医者在患者身前,一手拇指按压于患椎棘突上以定点,另一手置于患者左肩并用力向后下转动至最大限度后,突然加力侧扳,出现弹响声则调整成功㊂‘医宗金鉴㊃正骨心法要旨“曰: 若骨缝叠出,俯仰不能,疼痛难忍,腰筋僵硬 经过第1步的治疗后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得到放松,进一步采用患椎精准定位复位手法使关节恢复原位,以此来改善关节的活动度和范围,从而使周围的肌肉㊁肌腱㊁韧带及关节囊受到相应的牵拉,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关节软骨和软骨盘无血管区的营养,达到松解周围粘连㊁放松痉挛的肌肉㊁消除疼痛的作用㊂第3步:经络疏通法㊂操作方法: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医者以双手大拇指或肘尖点按腰臀部阿是穴㊁双侧环跳㊁承扶㊁委中㊁承山㊁昆仑等穴位,以患者自觉点按部位酸胀为度,每穴点按1min㊂经络疏通治疗手法的原理是通过点按的刺激,激发相关经络腧穴的气血,发挥相应腧穴的治疗作用㊂膀胱经循行于脊柱两侧,沿脊柱下行,穿过臀部,沿大腿后外侧下行至腘窝中,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可治疗经脉所过部位的疼痛㊂取膀胱经的环跳㊁承扶㊁委中㊁承山㊁昆仑等穴,进行点穴按压,疏通膀胱经,达到 通则不痛 的效果㊂‘素问㊃举痛论篇“中有 按之则气散,故按之痛止 寒气客于背俞之脉 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 的记载,说明点按法具有散行气血㊁温经散寒㊁活血祛瘀㊁止痛的作用,因此点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臀部及下肢相应的穴位可起到缓解其腰腿痛的作用㊂3㊀病案举例例1㊀患者,男,57岁,2018年4月4日初诊㊂主诉:间断腰痛5年,加重20d㊂现病史:患者于5年前因劳累腰部疼痛,症状时轻时重,间断行针灸㊁推拿治疗可缓解㊂20d前因出差长时间坐车后腰痛突然加重,腰部㊁右臀部及右下肢后侧疼痛难忍,腰椎活动严重受限,不能站立及行走㊂经休息㊁静滴甘露醇㊁口服活血化瘀㊁消炎止痛类药物后疼痛明显减轻,腰椎活动度较前改善,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本院就诊㊂来诊时症见:腰部酸痛,腰椎活动受限,右臀部及右下肢后侧酸痛,行走㊁站立㊁坐㊁弯腰疼痛均加重,卧床休息疼痛减轻,翻身疼痛无加重,咳嗽㊁打喷嚏疼痛稍加重,纳眠可,二便正常;舌质暗,苔薄白,脉弦细㊂查体:L4~5㊁L5S1棘突间隙压痛;L4~5㊁S1双侧椎旁压痛,右侧重,放射至右臀部;双侧骶棘肌腰段㊁右侧梨状肌压痛㊂腰功能活动:前屈(50ʎ),后伸(20ʎ)㊂侧弯:左(15ʎ),右(15ʎ)㊂屈颈试验(-)㊁仰卧挺腹试验(+)㊁骨盆分离及挤压试验(-)㊂骶髂关节分离试验:左(-),右(-)㊂直腿抬高试验:左70ʎ(-),右50ʎ(+)㊂膝腱反射:左正常,右正常㊂跟腱反射:左正常,右正常㊂跟臀试验:左(-),右(-)㊂拇趾背伸力:左正常,右正常㊂拇趾跖屈力:左㊁右均正常㊂股神经牵拉试验:左(-),右(-)㊂皮肤感觉障碍:无㊂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5分㊂腰椎CT检查示:腰椎退行性变,L3~4椎间盘膨出,L4~5椎间盘突出㊂腰椎及骨盆DR示:腰椎退行性变伴腰段脊柱侧弯,骨盆各值未见明显异常㊂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㊂中医诊断:腰痛,证属气血瘀阻证㊂治宜舒筋理肌㊁活血通络㊁止痛,兼顾补肾柔筋㊂给予理筋调脊通络手法治疗,操作方法:首先以轻中度的按㊁摩㊁滚㊁揉等手法治疗腰臀部软组织病灶,对于压痛点㊁结节㊁条索等病灶处重点治疗;其次以关节微调手法对偏歪棘突进行调整,最后点按双侧肾俞穴㊁气海俞㊁大肠俞㊁关元俞,右侧环跳㊁承扶㊁委中㊁承山㊁昆仑等穴位疏通经络㊂1次30min,1d1次㊂治疗后第2天患者疼痛较前稍减轻,治疗5d后疼痛明显减轻,治疗10d后右臀部及右下肢疼痛消失,腰部疼痛基本缓解,仍有轻度僵硬酸困;治疗14d后腰臀部酸困疼痛基本缓解,腰椎活动基本正常,站立㊁行走无明显不适,坐30min之内无明显疼痛,超过30min轻微酸痛,休息后可缓解,VAS评分为0分㊂30d后随访,患者诉无明显不适㊂按㊀患者为中年男性,肝肾逐渐亏虚,筋骨失养㊂长期伏案工作,腰部筋脉肌肉受损,粘连成结节㊁条索,气血运行不畅,久坐后气血瘀滞于经络肌腠,经络痹阻不通,不通则痛㊂故根据其病因病机,采用理筋调脊三步疗法以舒筋理肌,疏通经络,滑利关节,补益肝肾,强筋壮骨,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㊂例2㊀患者,男,30岁,2019年7月2日初诊㊂主诉:间断腰部疼痛10年,加重伴双下肢酸困1周㊂现病史:患者于10年前体能训练时扭伤腰部致腰痛,经休息后减轻,其后每因劳累腰痛加重,间断理疗症状可缓解㊂1周前因过度负重致腰痛加重,腰椎活动受限,双下肢后侧酸困,左侧重;休息后腰痛减轻,站立㊁行走症状仍加重㊂为求治疗来我院就诊㊂症见:腰部酸困疼痛,腰椎活动受限,弯腰疼痛稍加重,双下肢后侧酸困,行走㊁站立症状加重,卧床休息症状减轻,翻身㊁咳嗽㊁打喷嚏腰痛加重,蹲下站起双下肢酸困加重,纳眠可,二便正常;舌质暗,苔薄白,脉弦㊂查体:L4~5棘突间隙压痛明显,L5S1棘突间隙压痛,L3~5双侧椎旁压痛,右侧重,双侧骶棘肌腰段压痛,肌肉僵硬,有条索状病灶,双侧臀中肌㊁梨状肌压痛㊂腰功能活动:前屈(60ʎ),后伸(20ʎ)㊂侧弯:左(20ʎ),右(20ʎ)㊂屈颈试验(+)㊁仰卧挺腹试验(+)㊁骨盆分离及挤压试验(-)㊂骶髂关节分离试验:左(-),右(-)㊂直腿抬高试验:左50ʎ(+),右50ʎ(+)㊂膝腱反射:左(++),右(++)㊂跟腱反射:左(++),右(++)㊂跟臀试验:左(-),右(-)㊂拇趾背伸力:左(++),右(++)㊂拇趾跖屈力:左(++),右(++)㊂股神经牵拉试验:左(-),右(-)㊂皮肤感觉障碍:无㊂VAS评分:5分㊂腰椎CT检查示:腰椎退行性变伴L5前滑脱1ʎ,L3~4㊁L4~5椎间盘膨出, L5S1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㊂腰椎及骨盆DR示:腰椎退行性变伴腰段脊柱右凸侧弯,S1隐性裂,骨盆倾斜㊂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㊂中医诊断:腰痛,证属气血瘀阻证㊂治宜舒筋理肌,活血通络,止痛㊂给予理筋调脊通络手法治疗,操作方法:以按㊁摩㊁滚㊁揉等手法治疗腰臀部软组织病灶后,根据其腰椎X线片检查提示以关节微调手法调整腰椎序列,最后点按双侧大肠俞㊁关元俞,双侧环跳㊁承扶㊁委中㊁承山㊁昆仑㊁太溪等穴位疏通经络㊂1次30min, 1d1次㊂治疗3d后患者自觉腰部疼痛减轻,右下肢酸困缓解,左下肢酸困减轻㊂治疗7d后腰部疼痛明显减轻,左下肢轻微酸困,右下肢无明显不适㊂治疗14d后左侧腰部轻微酸痛,双下肢无明显不适,腰椎活动基本正常,弯腰负重时酸痛稍加重,站立㊁行走无明显不适,坐超过40min腰部酸痛稍加重,休息后可缓解,VAS评分为0.5分㊂30d后随访,患者诉劳累时腰部疼痛稍加重,休息后缓解㊂按㊀患者为青壮年男性,因工作时常进行高强度体能训练,用力不当至腰部筋骨肌肉受损,气血瘀滞,经络不通,不通则痛㊂治疗应以理筋调脊㊁活血通络㊁止痛为原则,采用理筋调脊三步疗法以活血舒筋,理筋整复,通络止痛㊂4㊀小㊀结理筋调脊通络疗法是具有软组织病灶松解㊁关节定点微调㊁经络疏通三步一体的新的诊疗技术㊂在传统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础上加强软组织病灶治疗,并增加关节定点微调手法,借助手法来矫正 筋出槽,骨错缝 ,既从外松解软组织病灶,又从内通过脊柱微调纠正小关节紊乱及神经根和突出物解剖学关系,运用生物力学原理,使突出物回纳,改善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刺激,使神经根粘连㊁压迫得到有效缓解㊂结合经络理论辨经论治,协同治疗,从而减轻或消除疼痛㊂该疗法中的关节调整属于微调,靶点明确,针对性强,可避免大手法所造成的组织损伤㊁关节脱位及骨折等,安全性高㊂本疗法可明显减轻患者症状,改善生活质量,节约医疗费用,产生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应,且本疗法操作简便㊁经济安全㊁疗效可靠,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㊂参考文献:[1]王力,邓运明,胡立敏.四步法联合治疗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120例报告[J].颈腰痛杂志,2002,23(2):137-138.[2]薛爱荣,宋薛艺,徐鹏,等.理筋调脊通络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SF-MPQ㊁Owestry㊁JOA评分及中医症状评分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9,30(9):2169-2171. [3]李宁,薛爱荣,徐鹏,等.薛氏三步调衡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医学报,2019,34(6):1330-1333. [4]张向阳,薛爱荣,徐鹏,等.基于理筋调脊通络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研究[J].颈腰痛杂志,2017,38 (3):214-216.作者简介魏薇(1979-),女(汉族),河南平顶山人,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颈肩腰腿痛等相关疾病的中西医治疗及康复工作㊂通信作者:薛爱荣,主任医师,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城北路7号,450004,1016822644@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62102310372);河南省中医药青苗人才培养项目(豫中医科教 2018 16号);河南省中医诊疗中心培育项目(豫中医医政 2018 49号);河南中医药拔尖人才培养项目(豫中医科教 2018 35号)收稿日期:2020-05-11;修回日期:2020-12-08(编辑㊀田晨辉)文章编号:1001-6910(2021)02-0077-04㊃名师高徒㊃王松龄教授治疗重症肌无力经验∗周生花(河南省中医院脑病科,河南郑州450002)摘要㊀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迄今为止认识最为充分的神经免疫疾病㊂随着西医学研究的进展及免疫疗法的运用,重症肌无力的治疗方法显著进步,但目前西医治疗仍存在着长期用药后不良反应较多㊁运用范围受限等不足㊂重症肌无力属中医学 睑废 痿证 等范畴㊂中医论治该病历史悠久,尤其近30年来对该病的研究更加深入,在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㊂王松龄教授系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专家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临证50余年,学验俱丰,多年来专注于中医脑病的理论研究和临床治疗,对重症肌无力的认识和辨证论治有独到见解㊂王教授认为:重症肌无力病性为本虚标实,本虚责之于五脏,主要与脾㊁肾关系密切;实主要责之于湿热㊁瘀血,与经络关系密切,与脾胃经及督脉相关㊂王教授根据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将其辨证分为脾胃虚弱证㊁湿热浸淫证㊁肾精亏虚证3型,给予对应的方药㊂因这3型并非一成不变,在病程的不同阶段证型会相互转化,也可合并出现,故应辨证论治,灵活用药㊂脾肾亏虚㊁督脉空虚为本病的发病之本,故王教授在病情稳定后给予自创起痿健脾益肾壮督散长期口服,以助病情恢复㊂列举2则难治性㊁重型重症肌无力的临床验案,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论治,紧扣患者的病因病机,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㊂关键词:重症肌无力;王松龄;中医师;验案;名医经验中图分类号:R746.1㊀㊀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1-6910.2021.02.26㊀㊀王松龄教授系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专家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临证50余年,学验俱丰,多年来专注于中医脑病的治疗和理论研究,对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的认识和辨证论治有独到见解㊂。
正骨理筋手法配合中频电治疗运动员急性踝关节扭伤作者:邢信伟来源:《体育风尚》2020年第06期摘要:目的:探讨正骨理筋手法配合中频电理疗在治疗运动员急性踝关节扭伤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2017年10月~2019年10月选择山东省威海体育训练中心经治的41例急性踝关节扭伤运动员,其中男性22例,女性19例,全部采用正骨理筋手法配合中频电理疗,共治疗1周,通过患者治疗前后对照,将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作为踝关节功能的评价标准,并评定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3天后,治愈8例,显效20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68.29%;AOFAS评分优13例,良23例,可5例,优良率为87.80%。
治疗1周后,治愈23例,显效16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95.12%;AOFAS评分优32例,良9例,优良率为100%,绝大部分运动员都能够重返训练。
结论:正骨理筋手法配合中频电理疗在治疗运动员急性踝关节扭伤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正骨理筋手法;中频电理疗;关节扭伤急性踝关节扭伤是指扭伤导致的踝关节周围肌腱、韧带、软骨等的损伤,在运动队中常见,尤其是需要频繁变向的对抗性球类项目。
运动训练中发生踝关节扭伤因其损伤能量高往往疼痛、肿胀等症状较重,数小时后皮肤可出现瘀斑或张力性水泡,常常存在踝关节运动功能障碍,一般不能继续从事训练。
组成踝关节的腓骨远端比胫骨远端稍低,此生理解剖结构及运动技术的原因导致运动员踝关节扭伤大多为内翻位扭伤,常首先伤及外侧距腓前韧带,进一步加重可累及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则很少累及,内踝可同时发生撞击性损伤。
外翻位扭伤常伤及内侧三角韧带,症状一般較内翻位损伤轻,但亦可发生高位踝关节扭伤,伤及下胫腓联合韧带,需引起重视以防漏诊。
运动队中针对急性损伤的处理原则,从最初ICE原则(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发展到最新的采用急性期护理PEACE原则(保护、抬高、避免使用抗炎药物、加压包扎、教育)+后续管理的LOVE原则(负荷、乐观、血管化、运动)。
中医骨伤四大治疗方法蔡万德 (长春颐乐康复医院,吉林长春 130062)中医骨伤治疗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在中医骨伤治疗中,有四大主要的治疗方法,分别是针灸疗法、中药疗法、推拿按摩疗法和运动疗法,可调理身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促进病变组织的修复和康复,达到治疗骨伤的效果。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入针刺,调节气血运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的修复和生长,对于一些骨折、骨刺、关节炎等骨伤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
针灸疗法的操作方法多种多样,包括直刺、捻转、提插等,每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治疗效果。
例如,直刺可以刺激局部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捻转可以调节气血的流动,改善疼痛症状;提插可以促进组织的修复和生长。
针灸疗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疗效明显,且没有副作用,但要求施针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且需经过正规的培训和考核。
因此,在接受针灸治疗时,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和合格的针灸师。
中药疗法中药疗法是通过使用中草药制剂,调理人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达到治疗骨伤的效果,在中医骨伤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一些骨折、骨刺、关节炎等慢性骨伤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
中药疗法有内服、外用、熏蒸等方式,每种方式都有特定的治疗效果。
例如内服中药可以改善体内气血不畅,促进骨折愈合;外用中药可以直接作用于患处,缓解疼痛和肿胀;熏蒸中药可以通过气味的刺激,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症状。
中药疗法的优点是疗效稳定、副作用小,且适用范围广泛,但需要经验丰富的中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剂。
此外,中药疗法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调理,治疗周期相对较长,患者要有耐心和信心。
推拿按摩疗法推拿按摩疗法是通过按摩和揉捏患者的经络与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促进病变组织的修复和康复,对于一些软组织损伤、关节炎等骨伤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
推拿按摩疗法手法有多种,如推、拿、揉、捏等,可以刺激经络,促进血液循环。
推拿按摩疗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疗效明显。